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北京重点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京重点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基础运用(共14分)
(2023七下·期末)初一年级开展“致敬经典,青春飞扬”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准备在校园公众号上发布活动宣传稿,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塔高水长
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河水,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圣地符号。延安塔高,是革命之塔精神之塔延河水长,革命文艺源远流长。①延安精神是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指引着中国人民不邂奋斗的方向,为文艺之舟照亮前方的道路。
②在这里,光未然谱写了《黄河大合唱》,发出气冲斗牛的怒吼:在这里,毛泽东写下了名篇《沁园春雪》,抒发了慷慨激昂的壮志……前辈们用炽热的爱国心、坚韧的报国志,为祖国山河竖起一道抵御外侮的屏嶂,将殷红的热血洒在深爱的土地之上。③延安孕育了革命,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④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历史篇章。
1.请你用正楷字书写标题“塔高水长”四个字。
2.同学对文段中加点字的字音和画波浪线字的字形有疑惑,请你帮他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____
A.“邂”应写作“泄”。B.“炽”应读作“zhì”。
C.“嶂”应写作“障”。D.“殷”应读作“yīn”。
3.下列有关画线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
A.①处“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将延安精神比作灯塔,写出了其指引作用。
B.②句使用成语“气冲斗牛”展现了诗人对黄河的盛赞和磅礴的爱国激情。
C.③处“延安孕育了革命”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延安是革命的发源地。
D.④句使用成语“可歌可泣”热情赞颂了革命英雄们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4.小语对两处应使用哪种标点不确定,请你选出恰当的一项
A.顿号分号
B.顿号逗号
C.逗号句号
D.逗号逗号
(2023七下·期末)阅读回答问题。
宝塔光辉,映照未来,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是薪火相传的。延安精神不仅属于历史,而且属于现在,也属于将来。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从延安精神中汲取不竭的动力,以史为镜、以史明志,必将激励青年笃行不怠、砥砺奋进,以坚强意志迎难而上,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踏上新征程,向着光辉未来勇毅前行。
5.同学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查到“砥砺”的义项有:①磨刀石;②磨炼;③勉励。根据文段内容及词典释义,你认为“砥砺奋进”在这里的意思是:。
6.小明找到了《七律长征》书法作品作为文稿配图,下面对这幅书法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
[注]书法作品的内容为: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A.笔法遒劲有力,气势磅礴,显示出不畏艰难的昂扬斗志。
B.字体大小参差,方正端庄,体现了红军战士乐观的革命精神。
C.运笔自然流畅,线条奔放,表现了革命队伍破除万难的决心。
D.用笔收放自如,一气呵成,展现了革命领袖豪迈洒脱的气概。
7.同学们用对联形式写出活动感受,横线处填入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
上联:忆①▲,风雨兼程磨炼②▲
下联:看今朝,③▲铸就辉煌
A.①过往②精神③苦乐同享
B.①过往②意志③寒窗苦读
C.①往昔②精神③寒窗苦读
D.①往昔②意志③苦乐同享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8.(2023七下·期末)默写。
(1)念天地之悠悠,。(《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2),一山放出一山拦。(《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下蕴含哲思,表明经过努力就会有新天地的名句是①,②。
(4)《陋室铭》中暗示陋室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①,②。
(5)请你写出两句抒发个人志向的古诗词:①,②。
(2023七下·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望岳》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绵延不尽、高耸入云的特点。
B.《望岳》尾联写登山之意,诗人从望岳到登岳,终于“登泰山而小天下”,似写登山,实为明志。
C.《登高》中“急”和“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刻进入诗人所营造的凄清悲凉的氛围中。
D.《登高》情景交融,诗人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读来令人感慨。
10.两首诗都是杜甫远望感怀之作,但蕴含的感情截然不同。杜甫在《望岳》中望泰山高大巍峨、神奇秀丽的景象,顿生①的豪情壮志;在《登高》中则由眼前所见“②”的萧瑟寂寥之景,生出独在异乡、年老多病的悲愁之绪。
(2023七下·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爱莲说》)
莲之为物,爱之者或以臭味①,或以芳泽,未有能知其德者也。自周子②为之说,而人莫不称其德矣,然未及其才也。
窃见用之大者,实与根可以供笾豆③,可以充民食,可以疗疾疢④,细至叶须茎节,无一不可资人采择者。群卉之中,根之美者叶或弃,落其实者干有遗,求其兼善,盖罕及焉。而又阳煦已盛,厥荣渐敷,阴节未凝,蛰藏早固⑤,合乎君子进退出处之义。予故匪⑥惟爱之,益用敬之,而引焉环堵⑦间,备师友云。
(选自《后爱莲说》)
注:①[臭(xiù)味]:气味。②[周子]:即周敦颐。④[笈(biān)豆]:古时祭祀和宴会用以盛食品的竹器。④[疾疢(chèn)]:疾病。⑤[厥荣渐敷,阴节未凝,蛰藏早固]:干枯的枝干渐渐舒展,夜晚的时候不能形成,蛰伏在早晨开放。⑥[匪]:非,不。⑦[环堵]:狭小简陋的居室。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____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之者或以臭味/天壤之别
B.香远益清/益用敬之/老当益壮
C.自李唐来/自周子为之说/自言自语
D.可爱者甚蕃/可以充民食/不可一世
1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翻译:(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理解:从体态的方面描写莲花,赋予莲花丰富的象征意味,象征着君子通达正直,不拉拢勾结的美好品质。
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翻译: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理解:莲花不像菊花那样逃避现实,更不像牡丹以富贵媚人,这句话表述了对于像菊花和牡丹两类人的不满。
C.群卉之中,根之美者叶或弃,落其实者干有遗。
翻译:群花当中,根漂亮的,叶子或许会被丢弃,采摘果实后茎干就被遗弃了。
理解:通过描写大部分花卉的根和叶子、果实和茎干难以两全其美,同时都有价值的情况,表述了“兼善”的难得。
13.两文同是写莲,《爱莲说》通过描写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特征,表现自己①的品格;《后爱莲说》则是通过写莲花可嗅、②、③的实用价值和生长过程,赞颂了莲花德才兼备的品质和④的美德。
三、名著阅读(共5分)
14.(2023七下·期末)茨威格说:“勇气是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一样,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勇气就有了改变的机会。”请你从读过的一部文学名著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相关的情节加以印证。(100字左右)
四、现代文阅读(共21分)
(2023七下·期末)阅读《石崖上的枣树》,完成问题。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看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古老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⑧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锺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5.本文围绕枣树展开叙述,请你梳理事件,将横线内容补充完整。
路过的人们,①——民间艺术家想摘枣,②——③,悻悻离开。
16.结合文章内容,体会第⑧段加点词语的表述效果。
17.在第⑤段谈到自己“悻悻离开”,第⑥段却说“终于不再悻悻了”,结合上下文,说说其中的原因。
(2023七下·期末)阅读《敬悼佩弦先生》,完成问题。
敬悼佩弦先生
吴组缃
①近年来心情常在焦躁沉郁之中,做人也不知不觉得格外简淡起来,许多的师和友,久已音书断绝。虽然心里总是怀念着他们。
②还是抗战胜利的那年夏天,和朱先生在成都匆匆见了一面,这以后信也没写过一封。八月十二日报载朱先生胃病又发,正在医院里行手术。我就觉得不很好。因为我知道他“拖”着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在身已经多年了,若不是到了严重地步,是不会进医院去开刀的。果然,第二天报上就传来他的死讯了,说行过手术之后转成肾脏炎,因为体力太弱,终于不救。
③朱先生的死,细想起来真是所谓“势所必至”:以他那样认真不苟的人,处在这样的时世和境况,拖上了这样的病,不能休息,不能医治,只是听天由命地拖着,那结果早就可以预料的。
④“这个病,目前我没办法,只好不要去管它。”这是当时他轻描淡写地说的一句话,到现在还清清楚楚留在我耳里。他好像对他的病满不在乎。但显然的,他原先信上说的“有恒的小心”和“以后得努力”的话,这次不再提起,而且根本抛开不顾了。我明白他那句轻松的话里的沉重意味,当时什么话也没说。
⑤还在小学时,我就在新杂志上读过朱先生的诗文。民国十八年我进清华,入校后最初半年,虽同在一个园子里,我没有和朱先生识过面。这年冬季,一天刚忙完大考,和同学到大礼堂门前晒太阳。有些喜欢胡闹的同学,每见面前路上有人走来,大家就齐声对他喊“一二一,左右左”,此时那人的脚步即无法抵御,不自禁合上节拍,走成练兵操的步伐,对着这人多势众,惟有窘得狼狈而逃。正在这样笑闹着,大路上来了一位,矮矮的个儿,脸色丰腴红润,挟了大叠书在手,”(xué)踅着短而快的步子,头也不抬的匆匆走近。同学们照例向他喊起“一二一”。最初他还不在意,仍是一本正经的走着,但随即他就理会到了,一时急得不知所措,慌张的摘一摘呢帽子向台阶上连连点着头,满面通红的逃开了。这人很年轻,看去比我们大不了多少。我还当他是高班的同学。但他走过之后,有些同学耸耸肩头,顽皮地伸舌头了。其中一位告诉我,这就是朱自清先生。
⑥到第二年,我受了余冠英同学的怂恿,正式转入中国文学系。我到图书馆下面系办公室去找朱先生办手续。他仔仔细细看我的成绩单,看了很久,说:“可以,我准许你。”于是拿起钢笔签了字。他座位的前后左右书架上都是一叠叠横摆着的书。他的案头也摊着好几本。面前有篇正写着的稿子,娟秀的小字,涂改得乱七八糟。他的矮小的个儿埋在座位里,精神很饱满.态度极庄严,但面孔发红,透着点忙乱神气,一点不老成。我想,大约这就是他的友人们所说的“永远的旅人的颜色”罢。
⑦直到我离开学校,我记得一共选了朱先生三门课。他讲课真卖劲。我现在想到朱先生讲书,就看见他一手拿着讲稿,一手拿着块叠起的白手帕,一面讲,一面看讲稿,一面用手帕擦鼻子上的汗珠。他的神色总是不很镇定,面上总是泛着红。他所讲的,若发现有错误,下次上课必严重地提出更正,说:“对不起,请原谅我……请你们翻出笔记本改一改。”但往往他所要更正的,我们并未记下来。因为在我们看来,那实在无关重要。
⑧一次谈茅盾先生的《子夜》,那时《子夜》刚出版,朱先生推崇备至,说取材、思想和气魄,都是中国新文学划时代的巨制。“写小说,真不容易。我一辈子都写不成小说,不知道从哪里下笔,也铺展不开,也组织不起来。不只长篇,连短篇也是。”这样的话,我不止听他说过一次。有人提到他的《笑的历史》和《别》。他似乎很生气地说:“那是什么!”随即就脸红起来。
⑨关于朱先生在文艺学术方面的成就,这里也不能道及。以上我只拉杂琐屑地把我所见的他“这个人”细略叙述了出来。我要指明的是,他的为人,他的作品,在默示我们,他毫无什么了不得之处。你甚至会觉得他渺小、世俗,但是他虔敬不苟、诚恳无伪。他一点一滴地做,踏踏实实地做,用了全副力量,不断地前进。说他“老好”也罢,“随和”也罢,他可一直忠于自己的思想与感情,一直忠于社会与时代。
(原载1948年9月《文讯》第9卷第3期,有删改)
18.文章⑤至⑧段回忆了关于朱自清先生的四件事,请结合内容完成填上空。
朱先生遭胡闹→①→②→朱先生推崇《子夜》
19.同学对散文的相关内容进行了赏析,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但随即他就理会到了,一时急得不知所措,慌张的摘一摘呢帽子向台阶上连连点着头,满面通红的逃开了。
赏析:通过神态描写,细致地描写出了朱先生在遭胡闹时困窘的情态,再现了朱先生当时年轻谦和、忙乱拘谨的样子。
他的矮小的个儿埋在座位里,精神很饱满,态度极庄严,但面孔发红,透着点忙乱神气,一点不老成。
赏析:刻画了朱先生写稿子时的样子,“忙乱神气”表现了朱先生对自己不自信,紧张而犹豫再三的心理。
他似乎很生气地说:“那是什么!”随即就脸红起来。
赏析:“似乎生气”“脸红”写出了朱先生在听到有人提到他的《笑的历史》和《别》时有些羞愧的样子。
20.平实中寄予强烈的感情是本文语言的一个鲜明特点,请结合文章,对文中第④段画波浪线的语句做简要分析。
21.世人评价朱先生多用“风骨”一词,请结合文章和材料,谈谈你从朱先生身上获得了哪些启示。
人们追念朱自清,也是在尊崇他的风骨。他有文人的才华,但无半点文人的陋习,实实在在做学问;他教书非常认真,对待学生慈和,不像有些教授,以才名自矜,或有种古怪脾气:他的洁身自好与严于律己,令后人景仰。
——郑振铎
五、写作(共40分)
22.(2023七下·期末)任选一题作答。
由“读”至“懂”是一段心灵成长的旅行。读莲花,周敦颐读懂了何为君子之风;读历史,茨威格读懂了何为勇者无畏;读母爱,史铁生读懂母亲叮嘱背后的深情……在你的成长经历中,哪个人、哪件事、哪个道理是你慢慢读懂的?请以“我读懂了”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⑴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⑵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⑶字数不少于500字。
⑷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一本好书往往会让我们沉醉其中,无法自拔。请以“我看完这本书的最后一行,一抬眼,忽然发现……”为开头,发挥想象,写一篇故事,题目自拟。
要求: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作文内容积极向上,字数在600﹣800之间,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解析解答部分
1.
2.C
3.C
4.A
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词义理解;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比喻;拟人;体会情感态度
(1)本题考查书写能力。按要求用楷体书写,字迹工整,规范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拼读和书写的能力,注意积累,掌握字词读音及字形写法。要特别注意多音字和形近字,不写错别字。
(3)本题考查赏析画线句,从修辞手法、加点字、描写方法、句式特点、语言风格、结构、五感、表现手法、表述方式等角度入手。
(4)本题考查标点符号正确运用。标点符号运用要先分析句子结构,结合标点符号的功用。常考符号有:问号、句号、叹号、逗号、分号、顿号、冒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等。
1.钞写题按要求用楷体书写,字迹工整,规范即可。
故解析为:塔高水长
2.A:错误,不邂奋斗——不懈奋斗
B:错误,炽chì
C:正确。屏障:(名)作用像屏风的东西;(动)像屏风一样遮挡着。
D:错误,殷红yān
故解析为:C
3.C:错误,不是比喻,是拟人。
故解析为:C
4.“革命之塔”和“精神之塔”在一句话中,属于并列关系,用顿号分隔句中并列词语,即用顿号。“延安塔高”和“延河水长”是并列关系,即用分号。
故解析为:A
5.在磨炼中奋勇前进。
6.B
7.D
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补写对联;对作品的体验感受;书法
(1)本题考查词义理解。注意理解字词含义,掌握常见词语含义,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2)本题考查书法作品赏析。要求掌握常见书法字体及特点,理解作品主旨情感。隶书:蚕头燕尾,左右分展。楷书:清寒硬瘦,神气充足。行书:笔断意连,潇洒自如。草书:笔意奔放,体势连绵。篆书:比较圆滑,简洁明了。
(3)本题考查对联。注意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当;平仄和谐(上下联平仄相反或者平仄交替);结构相衬(语法结构一致);节奏相应(停顿的地方一致);内容相关(上下联内容相关)。注意上联最后一个字读音三四声,下联最后一个字读音一二声。
5.结合材料可知砥砺是②磨炼的意思,砥砺前行应该是:在磨炼中奋勇前进。
故解析为:在磨炼中奋勇前进。
6.B:错误,方正端庄是楷书特点,这幅书法作品是行书。
故解析为:B
7.对联注意格式:字数相等;词性相当;平仄和谐;结构相衬;节奏相应;内容相关。今朝对应往昔,铸就辉煌对应磨炼意志,风雨兼程对应苦乐同享。
故解析为:D
8.(1)独怆然而涕下
(2)政入万山围子里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这些是课文中需要掌握的古诗名篇。注意易错字的写法,如“怆、涕、惟”等字。
故解析为:(1)独怆然而涕下;
(2)政入万山围子里;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二是结合语境要求写出句子的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前两题属于直接默写,比较简单;后三题属于理解性默写,难度不大,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即可答题。注意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9.B
10.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述技巧赏析;古诗词曲表述的思想感情;望岳;登高
(1)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2)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分析的情感,一是要结合写作背景,的遭遇;二是结合古诗句含义进行综合分析。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9.B:错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翻译为: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不是登岳,其实还是望岳。
故解析为:B
10.《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登高》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故解析为:①勇于攀登,俯视一切;
②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11.B
12.B
13.洁身自好;可以充民食;可以疗疾疢;懂得进退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个人的观点态度;爱莲说;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1)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解释。文言字词包括实词和虚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初中阶段遇到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常考的是:之、而、以、于、其。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述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
莲这种东西,喜欢它的人有的是因为它的气味,有的是因为它的美丽,没有能知道莲花品德的人。自从周敦颐为莲花作文,没有人不称赞莲花的品德的,但没有能赶上周敦颐的才华。
观察莲花最有用的地方,果实和根可以用来祭祀,可以用来使人充饥,可以用来治疗疾病,小到它的茎叶,没有一个地方是不让人采摘的。在众多花卉中,根美的叶子会废弃,需要它的果实的,枝干会放弃,寻找各个方面都完美的花卉,实在是太少了。因为阳光充足,干枯的枝干渐渐舒展,夜晚的时候不能形成,蛰伏在早晨开放,很符合君子懂得进退的道义。我本来就不只是喜爱它,更是因为敬重它,于是就把莲移栽到居室内,预备给我的师长朋友们观赏评论。
11.A翻译为: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翻译为:喜欢它的人有的是因为它的气味。之:代词,指莲。
翻译为:天上和地下的差别。之:的
B翻译为: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益,更,更加。
翻译为:更是因为敬重它。益,更,更加。
翻译为:年纪老而志气应更加豪壮。益,更,更加。
C翻译为: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自:自从
翻译为:自从周敦颐为莲花作文。自:自从
翻译为:自己对自己说话。自:自己
D翻译为:值得喜爱的有很多。可:值得。
翻译为:可以用来使人充饥。可:可以
翻译为:不认可同时代的人,即自认为在当代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可:赞许,认可。
故解析为:B
12.B:错误。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把菊花、牡丹、莲比作不同的人,看似写花,实则写人,暗写自己如君子。
故解析为:B
13.《爱莲说》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洁身自好的美好品格。
《后爱莲说》可以充民食,可以疗疾疢。合乎君子进退出处之义。翻译为:可以用来使人充饥,可以用来治疗疾病,很符合君子懂得进退的道义。
故解析为:洁身自好、可以充民食、可以疗疾疢、懂得进退
14.《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海伦凯勒,她在19个月的时候因为一场高烧,不敢睁眼,不面对太阳(面对角落),不仅夺去了视力和听力,还使她丧失了语言表述能力。她以顽强的毅力,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掌握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五种语言的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
语言得体
注意题目要求的名著人物,面对困境时迎难而上有勇气。如《海底两万里》尼摩船长,一干人等被困南极冰山,但是大家没有放弃,尼摩船长组织大家轮流凿冰,并喷射沸水,最后用潜艇的冲角撞开了冰层逃了出来。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是她没有放弃,最终成为了一位掌握五种语言的作家和教育家。
故解析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海伦凯勒,她在19个月的时候因为一场高烧,不敢睁眼,不面对太阳(面对角落),不仅夺去了视力和听力,还使她丧失了语言表述能力。她以顽强的毅力,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掌握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五种语言的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的文学常识,包括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15.对枣兴叹;年轻后生扔石打枣;“我们”攀崖摘枣
16.“颤栗”本义是颤抖,在这里是心灵受到震撼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多年后读《诗经蒹葭》突然省悟时心灵的强烈震撼,表现了对自己以前俗气的思想情感的顿悟反省。
17.“我”当年摘枣“悻悻离开”是因为费了很大的力气都没有摘到枣子,心中遗憾失落,因此“悻悻”。多年后不再“悻悻”是因为读了《诗经》,明白石崖上的枣树因为距离给人带来美感,所以不再遗憾。
推敲现代诗歌关键词语的表述作用;抒情性(写景)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2)本题考查赏析加点字。注意三步法,第一步先看加点字①词性,如动词、叠词、色彩词等;②修辞手法,拟人比喻等;③描写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④词语本义和语境义。第二步结合句子分析这个加点字让句子哪里变得更好更优美更突出,第三步这句话表述何种情感态度。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把所有的思考角度都想全了,一句话有可能不止一个赏析的点。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15.概括题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分析归纳即可。
②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
③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
⑤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
故解析为:对枣兴叹、年轻后生扔石打枣、“我们”攀崖摘枣
16.颤栗:也叫“战栗”,形容竭力克制因过分激动而引起的颤抖或因恐惧、寒冷而颤抖、发抖、哆嗦。这里是我重读了《诗经蒹葭》,内心获得的感悟,受到的强烈震撼,对以往的俗气的反省。
故解析为:“颤栗”本义是颤抖,在这里是心灵受到震撼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多年后读《诗经蒹葭》突然省悟时心灵的强烈震撼,表现了对自己以前俗气的思想情感的顿悟反省。
17.⑤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这是没摘到枣子的失望。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⑧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战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这是我重读了《诗经蒹葭》,内心获得了感悟,明白了枣的美。
故解析为:“我”当年摘枣“悻悻离开”是因为费了很大的力气都没有摘到枣子,心中遗憾失落,因此“悻悻”。多年后不再“悻悻”是因为读了《诗经》,明白石崖上的枣树因为距离给人带来美感,所以不再遗憾。
18.朱先生批准“我”转入中国文学系;朱先生讲课卖劲
19.乙
20.语言平实、质朴,写朱先生对自己得的肠溃疡的病不放在心上,表现了朱先生不顾个人安危、真实无伪。
21.朱先生遭胡闹的事例和“对待学生慈和”的特点,启示我们做人要谦和;朱先生讲课卖.劲和“实实在在做学问’的特点,启示我们做事要认真严谨;朱先生推崇《子夜》的事例启示我们做人要严于律己、要谦虚、要诚恳无伪。
概括文言文给人的启示和道理;抒情性(写景)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
(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3)本题考查语句赏析。注意本文语言特点是:平实中寄予强烈的感情。在文中找到语气平常的句子,分析包含的深情即可。
(4)本题考查感悟启示。可以从人物及其事件出发,也可以从作品的思想倾向、语言结构等方面来谈。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章大意和链接材料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来谈感悟即可,做到言之有理。
18.概括题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分析归纳即可。
⑥我到图书馆下面系办公室去找朱先生办手续。他仔仔细细看我的成绩单,看了很久,说:“可以,我准许你。”
⑦直到我离开学校,我记得一共选了朱先生三门课。他讲课真卖劲。
故解析为:朱先生批准“我”转入中国文学系、朱先生讲课卖劲
19.乙:错误,不是不自信,而是讲课真卖劲。
故解析为:乙
20.这个病,目前我没办法,只好不要去管它。写先生对自己的病情不放在心上,写了先生认真不苟,不顾个人安危。
故解析为:语言平实、质朴,写朱先生对自己得的肠溃疡的病不放在心上,表现了朱先生不顾个人安危、真实无伪。
21.本文写先生对学生态度温和和上课很卖劲,告诉我们要温和对人,做事认真。写先生认真做学问,教书非常认真,对待学生慈和,洁身自好与严于律己。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
故解析为:朱先生遭胡闹的事例和“对待学生慈和”的特点,启示我们做人要谦和;朱先生讲课卖劲和“实实在在做学问”的特点,启示我们做事要认真严谨;朱先生推崇《子夜》的事例启示我们做人要严于律己、要谦虚、要诚恳无伪。
22.题目一:
我读懂了父爱
进入初三,学业紧张,我与父亲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少,我开始觉得父亲没有以前那么爱我了。
一天,我因为留校值日,很晚才回家。天色已暗,天空中开始飘起雪花。我在岔路口犹豫着是否要走一条距离短但少有人行的小路。平日里,父亲工作忙,不怎么接我放学。
我在路口纠结了很久,最终毅然决定走那条灯光昏暗的小路。我抓紧衣角,咬紧牙关,走进了巷口。忽明忽暗的灯光映得树影恍若鬼魅,风也呼呼作响,搅得我心神不宁。我壮着胆子大踏步向前走去,却觉得连自己的影子都诡异得吓人。那一刻,我忽然想起了父亲。一阵脚步声传来,我抬头一看,愣住了——竟然是父亲。
只见他匆匆走来,看见我,就站在路灯下微笑着冲我招手。我揪着的心一下子落了地。借着忽明忽暗的灯光,我仔细观察起父亲来。他的两鬓已有些斑白,皱纹悄悄爬上了他的额头,他的身影也没有我记忆中那般高大了。我忽然沮丧地意识到,他不再是我记忆中的那个父亲了。我快步走上前,很乖地跟在他身后。父亲愉快地笑着,说:“我就猜到你会走这条僻静的小路,你是个坚强的孩子,我特地从这条路赶来接你!”父亲的及时迎接和温柔的话语像一缕春风,轻轻吹过,让我心中洒满阳光。这个瞬间,我理解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顿悟了亲情的温暖。在这条小路上,我和父亲静静地走着。父亲的背影有些佝偻,在昏黄的灯光的映照下,父亲显得更苍老了。我鼻子一酸,泪水悄悄模糊了我的视线。小时候,我爬上父亲宽大的脊背就像爬上一座山,那座山把我托得很高很高,可以在喧闹的人群中望向很远的地方。
后来,父亲的背又撑起了整个家。我记得他在夜晚默默加班工作的身影,记得他早早起床给我准备早饭的身影,也记得他因我的进步而露出骄傲的神情。在我眼里,这座山虽不及往日高大,却在我心目中仍旧伟岸。
那一刻,我读懂了父亲。走在父亲身后的我希望路更长些,希望长大的自己能够多陪在父亲身边,陪他走过更长的时光!
题目二:
和李白一起去旅行
我看完这本书的最后一行,一抬眼,忽然发现迷迷糊糊中,我好像穿越了……当时我正在读《李白传》,终于读完了,结果却发现自己来到了一条陌生的古色古香的大街上。
转了许久,迎面走来了一位飘若仙人、白衣素裹的男子,和课本上的李白有着相似的容颜。我试探性地叫了一声:“李白?”他转过身来,疑惑地看着我,问到:“这位公子,有何贵干?”我兴奋极了,真的是李白!竟能在街上偶遇诗仙李白!我必须要和他一起去游山玩水,一起见识见识祖国大好河山。他竟然没有拒绝。我太兴奋了!
我们先来到了庐山,终于见到了庐山瀑布的真面目。只见水不停地从高空“飞奔”下来,落到石头上溅开了,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看到如此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诗,说:“王兄,汝来做个题目吧!”我思索片刻,说:“看庐山瀑布,如何?”李白望着这壮丽山河,说:“似乎还欠缺了些韵味……那不如就叫‘望庐山瀑布’!”之后他又好似想起了什么,“对,望庐山瀑布,好名字!”我情不自禁地笑了,一回头,便看到了李白诗中所写的香炉,它正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冒着淡紫色的香烟。“下面我们去哪里呢?”我问。“我们去小船上看风景。”李白说。于是,我们雇了一条小船,看着岸两边的风景。在不知不觉中,天渐渐地黑了……
我躺在船板上看天空,李白在船舱内看书。我抬头仰望着月亮,今天的月亮可真大呀!好似一个大玉盘,皎洁而又明亮。调皮的星星也不肯罢休,一个个都跳出来,用它们的光芒点缀着宝石蓝般的天空。望着望着,我心中有股酸溜溜的味道,我想家了,爸爸妈妈是否都急疯了?“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在船舱中朗诵着。此情此景,这首诗正好符合我现在的心情。唉,真想家!
一个激灵,醒了,原来是一场梦。如果有下次,我还想梦回唐朝,见到杜甫、王维、白居易……
半命题作文;自命题作文
题目一:“我读懂了”,读懂了什么,注意读懂的内容和对我的意义。是读懂了学生阶段的责任,好好学习;是读懂了父母对你的平常态度下蕴含的关怀和爱护;是读懂了自己遭到失败时的不要一味的沮丧,而要迎难而上写情感类的作文。文体是记叙文,写作时注意以写人记事为主,要有描写,以自己成长过程中哪件事让你终于读懂为写作内容的重点,以自己从那件事中获得的感悟为表现的主旨,选择熟悉的素材,不要临时乱编。可以以小见大,用生活中的小事去打动读者。首段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成长之路上,我读懂了父母对我的关爱。中间具体描写你早起时可口的早餐和整理好的书包,你受到挫折时永远的港湾,这是都是父母给你的关爱,把“读懂的内容和对我的意义”具体化,注意详略得当。末段升华主旨,与首段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完整。
题目二:本题考查想象作文。
第一,审题。材料“一本好书往往会让我们沉醉其中,无法自拔”,作文围绕自己和书之间发生的故事展开,写自己在读书时的感悟和收获,要联系自己的实际经历来写。
第二,立意。通过想象自己与书的故事,或想象书中的故事,或想象与书有关的人物等,表述自己独特的人生感悟与体会。
第三,选材。我们可以写自己进入初中以来,古诗阅读赏析题应该不明其意,老是扣分,又着急又困惑。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以后才明白,这是因为自己虽然很聪明,但只是机械地去记忆归纳点,并没有真正理解。在同学的帮助下,读《唐诗三百首》,理解诗人的生平,才真正理解诗作的深意,也从古诗中学到很多,明确做人做事的原则。.我们在读书的同时,也在优化自身,让自己变得更好。
第四,结构。写成议论文,应先明确中心论点,如书中自有真意。然后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安排文章结构;选取名人名言和典型事例,旁征博引,从道理和事实两个角度充分论证,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有力。
题目一:本题考查学生半命题作文写作能力。要求根据材料给到的导语去补足题目,确定立意。立意通常来讲可以分为几大主题,比如读书(读书对我的影响)、情感(亲情/友情/师生情等对我的影响)、成长(什么激励了我努力成长),围绕立意选择合适的素材,最好是自身经历过的或者是熟知的材料。不要临时去编,平时要准备好几类常用的素材,到写作文时好套用。可以是以小见大、托物言志等手法。初中以记叙文为主,注意写人一定要有描写,不要凑字数,注意首尾呼应,点题,作文要有真情实感。字数要求在600~650即可。
题目二:本题考查想象作文的写作。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围绕材料设置的情境发挥想象,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先拟定标题。围绕重点选择合适的素材,通过想象补充背景,想象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字数要求在600~650即可。
在线组卷平台(zujuan.)自动生成1/1登录在线组卷平台助您教考全无忧
北京重点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一、基础运用(共14分)
(2023七下·期末)初一年级开展“致敬经典,青春飞扬”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准备在校园公众号上发布活动宣传稿,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塔高水长
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河水,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圣地符号。延安塔高,是革命之塔精神之塔延河水长,革命文艺源远流长。①延安精神是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指引着中国人民不邂奋斗的方向,为文艺之舟照亮前方的道路。
②在这里,光未然谱写了《黄河大合唱》,发出气冲斗牛的怒吼:在这里,毛泽东写下了名篇《沁园春雪》,抒发了慷慨激昂的壮志……前辈们用炽热的爱国心、坚韧的报国志,为祖国山河竖起一道抵御外侮的屏嶂,将殷红的热血洒在深爱的土地之上。③延安孕育了革命,培育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④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伟大的历史篇章。
1.请你用正楷字书写标题“塔高水长”四个字。
2.同学对文段中加点字的字音和画波浪线字的字形有疑惑,请你帮他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____
A.“邂”应写作“泄”。B.“炽”应读作“zhì”。
C.“嶂”应写作“障”。D.“殷”应读作“yīn”。
3.下列有关画线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
A.①处“一座巍然矗立的灯塔”将延安精神比作灯塔,写出了其指引作用。
B.②句使用成语“气冲斗牛”展现了诗人对黄河的盛赞和磅礴的爱国激情。
C.③处“延安孕育了革命”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了延安是革命的发源地。
D.④句使用成语“可歌可泣”热情赞颂了革命英雄们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4.小语对两处应使用哪种标点不确定,请你选出恰当的一项
A.顿号分号
B.顿号逗号
C.逗号句号
D.逗号逗号
1.
2.C
3.C
4.A
常用字字音;多音字字音;词义理解;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比喻;拟人;体会情感态度
(1)本题考查书写能力。按要求用楷体书写,字迹工整,规范即可。
(2)本题考查学生拼读和书写的能力,注意积累,掌握字词读音及字形写法。要特别注意多音字和形近字,不写错别字。
(3)本题考查赏析画线句,从修辞手法、加点字、描写方法、句式特点、语言风格、结构、五感、表现手法、表述方式等角度入手。
(4)本题考查标点符号正确运用。标点符号运用要先分析句子结构,结合标点符号的功用。常考符号有:问号、句号、叹号、逗号、分号、顿号、冒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等。
1.钞写题按要求用楷体书写,字迹工整,规范即可。
故解析为:塔高水长
2.A:错误,不邂奋斗——不懈奋斗
B:错误,炽chì
C:正确。屏障:(名)作用像屏风的东西;(动)像屏风一样遮挡着。
D:错误,殷红yān
故解析为:C
3.C:错误,不是比喻,是拟人。
故解析为:C
4.“革命之塔”和“精神之塔”在一句话中,属于并列关系,用顿号分隔句中并列词语,即用顿号。“延安塔高”和“延河水长”是并列关系,即用分号。
故解析为:A
(2023七下·期末)阅读回答问题。
宝塔光辉,映照未来,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是薪火相传的。延安精神不仅属于历史,而且属于现在,也属于将来。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从延安精神中汲取不竭的动力,以史为镜、以史明志,必将激励青年笃行不怠、砥砺奋进,以坚强意志迎难而上,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踏上新征程,向着光辉未来勇毅前行。
5.同学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查到“砥砺”的义项有:①磨刀石;②磨炼;③勉励。根据文段内容及词典释义,你认为“砥砺奋进”在这里的意思是:。
6.小明找到了《七律长征》书法作品作为文稿配图,下面对这幅书法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
[注]书法作品的内容为: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A.笔法遒劲有力,气势磅礴,显示出不畏艰难的昂扬斗志。
B.字体大小参差,方正端庄,体现了红军战士乐观的革命精神。
C.运笔自然流畅,线条奔放,表现了革命队伍破除万难的决心。
D.用笔收放自如,一气呵成,展现了革命领袖豪迈洒脱的气概。
7.同学们用对联形式写出活动感受,横线处填入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
上联:忆①▲,风雨兼程磨炼②▲
下联:看今朝,③▲铸就辉煌
A.①过往②精神③苦乐同享
B.①过往②意志③寒窗苦读
C.①往昔②精神③寒窗苦读
D.①往昔②意志③苦乐同享
5.在磨炼中奋勇前进。
6.B
7.D
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补写对联;对作品的体验感受;书法
(1)本题考查词义理解。注意理解字词含义,掌握常见词语含义,根据题目要求答题即可。
(2)本题考查书法作品赏析。要求掌握常见书法字体及特点,理解作品主旨情感。隶书:蚕头燕尾,左右分展。楷书:清寒硬瘦,神气充足。行书:笔断意连,潇洒自如。草书:笔意奔放,体势连绵。篆书:比较圆滑,简洁明了。
(3)本题考查对联。注意对联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当;平仄和谐(上下联平仄相反或者平仄交替);结构相衬(语法结构一致);节奏相应(停顿的地方一致);内容相关(上下联内容相关)。注意上联最后一个字读音三四声,下联最后一个字读音一二声。
5.结合材料可知砥砺是②磨炼的意思,砥砺前行应该是:在磨炼中奋勇前进。
故解析为:在磨炼中奋勇前进。
6.B:错误,方正端庄是楷书特点,这幅书法作品是行书。
故解析为:B
7.对联注意格式:字数相等;词性相当;平仄和谐;结构相衬;节奏相应;内容相关。今朝对应往昔,铸就辉煌对应磨炼意志,风雨兼程对应苦乐同享。
故解析为:D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8.(2023七下·期末)默写。
(1)念天地之悠悠,。(《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2),一山放出一山拦。(《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3)陆游在《游山西村》中写下蕴含哲思,表明经过努力就会有新天地的名句是①,②。
(4)《陋室铭》中暗示陋室不陋,点明文章主旨的语句是①,②。
(5)请你写出两句抒发个人志向的古诗词:①,②。
(1)独怆然而涕下
(2)政入万山围子里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般性默写;理解性默写
这些是课文中需要掌握的古诗名篇。注意易错字的写法,如“怆、涕、惟”等字。
故解析为:(1)独怆然而涕下;
(2)政入万山围子里;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本题主要考查常见的名句名篇默写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二是结合语境要求写出句子的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前两题属于直接默写,比较简单;后三题属于理解性默写,难度不大,学生理解古诗内容即可答题。注意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
(2023七下·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9.下列选项中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
A.《望岳》首联以设问统领下文,以一望无际的青翠之色烘托泰山绵延不尽、高耸入云的特点。
B.《望岳》尾联写登山之意,诗人从望岳到登岳,终于“登泰山而小天下”,似写登山,实为明志。
C.《登高》中“急”和“哀”字非常有代入感,使人立刻进入诗人所营造的凄清悲凉的氛围中。
D.《登高》情景交融,诗人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读来令人感慨。
10.两首诗都是杜甫远望感怀之作,但蕴含的感情截然不同。杜甫在《望岳》中望泰山高大巍峨、神奇秀丽的景象,顿生①的豪情壮志;在《登高》中则由眼前所见“②”的萧瑟寂寥之景,生出独在异乡、年老多病的悲愁之绪。
9.B
10.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述技巧赏析;古诗词曲表述的思想感情;望岳;登高
(1)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文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文章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2)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分析的情感,一是要结合写作背景,的遭遇;二是结合古诗句含义进行综合分析。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9.B:错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翻译为: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不是登岳,其实还是望岳。
故解析为:B
10.《望岳》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登高》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
故解析为:①勇于攀登,俯视一切;
②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
(2023七下·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爱莲说》)
莲之为物,爱之者或以臭味①,或以芳泽,未有能知其德者也。自周子②为之说,而人莫不称其德矣,然未及其才也。
窃见用之大者,实与根可以供笾豆③,可以充民食,可以疗疾疢④,细至叶须茎节,无一不可资人采择者。群卉之中,根之美者叶或弃,落其实者干有遗,求其兼善,盖罕及焉。而又阳煦已盛,厥荣渐敷,阴节未凝,蛰藏早固⑤,合乎君子进退出处之义。予故匪⑥惟爱之,益用敬之,而引焉环堵⑦间,备师友云。
(选自《后爱莲说》)
注:①[臭(xiù)味]:气味。②[周子]:即周敦颐。④[笈(biān)豆]:古时祭祀和宴会用以盛食品的竹器。④[疾疢(chèn)]:疾病。⑤[厥荣渐敷,阴节未凝,蛰藏早固]:干枯的枝干渐渐舒展,夜晚的时候不能形成,蛰伏在早晨开放。⑥[匪]:非,不。⑦[环堵]:狭小简陋的居室。
1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____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之者或以臭味/天壤之别
B.香远益清/益用敬之/老当益壮
C.自李唐来/自周子为之说/自言自语
D.可爱者甚蕃/可以充民食/不可一世
1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翻译:(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理解:从体态的方面描写莲花,赋予莲花丰富的象征意味,象征着君子通达正直,不拉拢勾结的美好品质。
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翻译: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
理解:莲花不像菊花那样逃避现实,更不像牡丹以富贵媚人,这句话表述了对于像菊花和牡丹两类人的不满。
C.群卉之中,根之美者叶或弃,落其实者干有遗。
翻译:群花当中,根漂亮的,叶子或许会被丢弃,采摘果实后茎干就被遗弃了。
理解:通过描写大部分花卉的根和叶子、果实和茎干难以两全其美,同时都有价值的情况,表述了“兼善”的难得。
13.两文同是写莲,《爱莲说》通过描写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特征,表现自己①的品格;《后爱莲说》则是通过写莲花可嗅、②、③的实用价值和生长过程,赞颂了莲花德才兼备的品质和④的美德。
11.B
12.B
13.洁身自好;可以充民食;可以疗疾疢;懂得进退
归纳文言文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文言个人的观点态度;爱莲说;常用文言虚词;文言文翻译;常用文言实词
(1)本题考查文言字词解释。文言字词包括实词和虚词。文言实词要注意积累,另外实词要注意特殊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要结合语境正确答题。初中阶段遇到的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为,焉,也,以,于,则,者。常考的是:之、而、以、于、其。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句子注意重点字、翻译原则和句式。文言文翻译原则:信达雅,就是字词要翻译准确,语言表述要通达优美。文言文句式: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3)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
莲这种东西,喜欢它的人有的是因为它的气味,有的是因为它的美丽,没有能知道莲花品德的人。自从周敦颐为莲花作文,没有人不称赞莲花的品德的,但没有能赶上周敦颐的才华。
观察莲花最有用的地方,果实和根可以用来祭祀,可以用来使人充饥,可以用来治疗疾病,小到它的茎叶,没有一个地方是不让人采摘的。在众多花卉中,根美的叶子会废弃,需要它的果实的,枝干会放弃,寻找各个方面都完美的花卉,实在是太少了。因为阳光充足,干枯的枝干渐渐舒展,夜晚的时候不能形成,蛰伏在早晨开放,很符合君子懂得进退的道义。我本来就不只是喜爱它,更是因为敬重它,于是就把莲移栽到居室内,预备给我的师长朋友们观赏评论。
11.A翻译为: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际意义。
翻译为:喜欢它的人有的是因为它的气味。之:代词,指莲。
翻译为:天上和地下的差别。之:的
B翻译为: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芬。益,更,更加。
翻译为:更是因为敬重它。益,更,更加。
翻译为:年纪老而志气应更加豪壮。益,更,更加。
C翻译为: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自:自从
翻译为:自从周敦颐为莲花作文。自:自从
翻译为:自己对自己说话。自:自己
D翻译为:值得喜爱的有很多。可:值得。
翻译为:可以用来使人充饥。可:可以
翻译为:不认可同时代的人,即自认为在当代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可:赞许,认可。
故解析为:B
12.B:错误。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把菊花、牡丹、莲比作不同的人,看似写花,实则写人,暗写自己如君子。
故解析为:B
13.《爱莲说》从“出淤泥而不染”起,以浓墨重彩描绘了莲的气度、莲的风节,寄予了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自己洁身自好的美好品格。
《后爱莲说》可以充民食,可以疗疾疢。合乎君子进退出处之义。翻译为:可以用来使人充饥,可以用来治疗疾病,很符合君子懂得进退的道义。
故解析为:洁身自好、可以充民食、可以疗疾疢、懂得进退
三、名著阅读(共5分)
14.(2023七下·期末)茨威格说:“勇气是逆境当中绽放的光芒一样,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勇气就有了改变的机会。”请你从读过的一部文学名著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相关的情节加以印证。(100字左右)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海伦凯勒,她在19个月的时候因为一场高烧,不敢睁眼,不面对太阳(面对角落),不仅夺去了视力和听力,还使她丧失了语言表述能力。她以顽强的毅力,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掌握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五种语言的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
语言得体
注意题目要求的名著人物,面对困境时迎难而上有勇气。如《海底两万里》尼摩船长,一干人等被困南极冰山,但是大家没有放弃,尼摩船长组织大家轮流凿冰,并喷射沸水,最后用潜艇的冲角撞开了冰层逃了出来。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海伦凯勒,双目失明双耳失聪,但是她没有放弃,最终成为了一位掌握五种语言的作家和教育家。
故解析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海伦凯勒,她在19个月的时候因为一场高烧,不敢睁眼,不面对太阳(面对角落),不仅夺去了视力和听力,还使她丧失了语言表述能力。她以顽强的毅力,最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成为了一位学识渊博,掌握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五种语言的著名的作家和教育家。
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名著的文学常识,包括字号、时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品朝代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等。还有作品的故事梗概,重要章节的主要内容、故事情节、作品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作品的大致主旨等。
四、现代文阅读(共21分)
(2023七下·期末)阅读《石崖上的枣树》,完成问题。
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看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古老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⑧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锺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5.本文围绕枣树展开叙述,请你梳理事件,将横线内容补充完整。
路过的人们,①——民间艺术家想摘枣,②——③,悻悻离开。
16.结合文章内容,体会第⑧段加点词语的表述效果。
17.在第⑤段谈到自己“悻悻离开”,第⑥段却说“终于不再悻悻了”,结合上下文,说说其中的原因。
15.对枣兴叹;年轻后生扔石打枣;“我们”攀崖摘枣
16.“颤栗”本义是颤抖,在这里是心灵受到震撼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多年后读《诗经蒹葭》突然省悟时心灵的强烈震撼,表现了对自己以前俗气的思想情感的顿悟反省。
17.“我”当年摘枣“悻悻离开”是因为费了很大的力气都没有摘到枣子,心中遗憾失落,因此“悻悻”。多年后不再“悻悻”是因为读了《诗经》,明白石崖上的枣树因为距离给人带来美感,所以不再遗憾。
推敲现代诗歌关键词语的表述作用;抒情性(写景)散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
(1)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目要求,通读全文,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提取关键语句,在文中找到对应句,整合语言,简要概括大意即可。
(2)本题考查赏析加点字。注意三步法,第一步先看加点字①词性,如动词、叠词、色彩词等;②修辞手法,拟人比喻等;③描写方法: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描写。④词语本义和语境义。第二步结合句子分析这个加点字让句子哪里变得更好更优美更突出,第三步这句话表述何种情感态度。分析的时候一定要把所有的思考角度都想全了,一句话有可能不止一个赏析的点。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15.概括题在文中找到对应句,分析归纳即可。
②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
③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
⑤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
故解析为:对枣兴叹、年轻后生扔石打枣、“我们”攀崖摘枣
16.颤栗:也叫“战栗”,形容竭力克制因过分激动而引起的颤抖或因恐惧、寒冷而颤抖、发抖、哆嗦。这里是我重读了《诗经蒹葭》,内心获得的感悟,受到的强烈震撼,对以往的俗气的反省。
故解析为:“颤栗”本义是颤抖,在这里是心灵受到震撼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多年后读《诗经蒹葭》突然省悟时心灵的强烈震撼,表现了对自己以前俗气的思想情感的顿悟反省。
17.⑤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这是没摘到枣子的失望。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⑧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战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房屋买卖置换合同样式
- 债权转为股权协议
- 服务维护合同
- 专业分包合同
- 经济型固定资产购销合同
- 规范保姆服务合同样本
- 培训讲师合作协议
- 股权投资协议书范本
- 集资购房合同示例格式
- 技术服务合同的违约金计算方法
- 机械制图(山东联盟)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山东华宇工学院
- 在线网课《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河北)》单元测试考核答案
- 2024年海南省海口四中高三3月份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卷含解析
- 人员招聘计划方案
- 突发性聋护理
- 南财公共英语3级第三套试卷
- 2024年舟山继续教育公需课考试题库
- 小学二年级美术上册《节日的装饰》课件
- 2023年1月广东省自考00850广告设计基础试题及答案含解析
- 夫妻共有房屋出售合同合集3篇
- 康复科出院指导及健康宣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