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市新高三语文暑期学习:5送别诗_第1页
2023年上海市新高三语文暑期学习:5送别诗_第2页
2023年上海市新高三语文暑期学习:5送别诗_第3页
2023年上海市新高三语文暑期学习:5送别诗_第4页
2023年上海市新高三语文暑期学习:5送别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鉴赏-送别诗

适用学科语文适用年级高三

适用区域全国通用课时时长(分钟)120

知识点送别诗

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提高古诗的欣赏

教学目标

能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重点掌握鉴赏送别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提高送别诗的综合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预习

请鉴赏下面两首送别诗。

1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鉴赏提示:

首句写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那寒意不仅在满江风雨中也在离人的

心头。次句意境开阔,孤一一衬心境,即景生情,情蕴景中,令人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

清玉洁的形象。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2

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鉴赏提示:

借助眼前的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绪,手法新颖不落俗套。友人远去,

频频挥手,依依惜别,没有直抒心中所想,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景物入诗,用一望字把眼前

景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烟水、青山、飞鸟来烘托自己惆怅的心情,空字不只点出被送友人

远了,同时写出诗人此时的空虚寂寞之情。五六句写诗人心随友人远去,直到目的地。最后

又回到现场,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无限愁思。情景交融,首尾相应。

二、知识讲解

一、了解常见意象

标志性意象

杨柳(柳、杨)一一“柳”者,“留”也,柳枝依依一一缠绵俳恻,离愁别绪一一送别怀

人。

常见意象

长亭一一古代大约每十里设一亭,负责给驿传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后来也成为

人们郊游驻足和分别相送之地。

杨花(柳絮)一一飘忽不定一一离愁别绪一一游子思妇、好友相别。

夕阳(斜阳、落日)一一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一一游子、思妇、壮士、思乡怀

古。

流水一一流水不返,延绵不绝一一时光易逝,情意绵绵—怀古思念、爱恨情长。

月一一月有阴晴圆缺一一人有悲欢离合一一游子思妇。

秋一一秋天萧瑟景物。

二、主要情感

1.伤感型。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

薛华》、宋之间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

2.豪迈型。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

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

专门术语:离愁别绪、依依不舍、惜别、留恋、安慰、劝勉、嘱咐、祝愿、伤感、惆

怅。

考点1

送别诗的情感赏析。

考点2

送别诗的手法赏析。

考点3

送别诗的语句赏析。

三、例题精折

【例题U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嚏,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题干】这首诗使用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反衬;哀景衬壮情。

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真诚情谊。

【解析】

♦串联分析法:

写景句与抒情句联系思考,“千里黄云白日晡,北风吹雁雪纷纷”是哀景,“天下谁人不

识君”是壮情,景反衬情。

[例题2]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鹏鹃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题干】“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

法?

【答案】

这两句蕴含了作者离别时的凄凉伤感之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激愤之情。作者借景抒情,先

写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后写空中之云,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

的高山墉埋了一半,而情感蕴含其中,真是含蓄不露,富有余韵;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

闷之情。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解析】

♦直奔情门法:

分析情感,直奔情门。情门在诗歌的后半部分,往往是最后的一两句.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台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意思是不

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渡险恶得多。明

确了这一点,诗歌的主旨就明确。问题即可迎刃而解。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

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题干】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6分)

【答案】

下阙表达了这样两层新意:一是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千件万般,不止是只有生离死

别,还有国家大事;二是作者以江头风波险恶突显人间行路之难,世事之险。

【解析】

这是一首送人离别之作,但其中颇有世路艰难之感,反映了作者当时已历经仕途挫折,

心中深有感慨。词的大意为: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

劝加餐。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

埋了一半。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

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例题3]

送魏万之京李顽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跑。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

的声音。

【题干】1.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

情绪?

【答案】

"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

黯然神伤的情绪。

【解析】

♦送别基因法:

送别基因法就是从送别诗已知的特点和规律等基因中选择需要的因子,作为答案的元素。

送别诗往往写秋景,以表达离愁别绪、凄凉之情等。

【题干】2.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答案】

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

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

【解析】

♦送别基因法:

在送别诗的特色中检索,进而加以分析。送别诗常常直抒胸臆,常常劝勉对方。

四、课堂运用

【基础】

1.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离群之马。

【题干】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答案】

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

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解析】

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

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

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0诗笔挥洒自如,描

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但细细品味,那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

之情。

【题干】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

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

【解析】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

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

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

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

特别令诗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2.

丹阳送韦参军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题干】简析严维诗三、四两句的意境。(60字左右)

【答案】

诗人独立江边遥望朋友去处不愿离去,直到很晚。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

悠悠。表达了无限的思念之情。

【解析】

所答应是对意境的描绘,有人、有景、有情。

3.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题干】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答案】

借助意象“猿啼”、“暮江”、“孤舟”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用“客散”、“伤心”、

“逐臣更远”直接表达惜别哀伤之情;“人自伤心水自流”,以流水的无情反衬人的伤心;“青

山万里一孤舟”,以青山万里反衬孤舟。

【解析】

分析意象,抓住关键词,依据抒情方式解析。

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泡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题干】1.这两首诗都是唐代著名的诗篇从内容看,都是写;从抒情手法看,李

诗,王诗«

【答案】

送别;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也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解析:

【解析】

抒情手法的分析。

【题干】2.诗人的禀赋个性不同,诗歌的感情色彩也不同,试比较这两首诗不同的感情色

彩。

【答案】

李诗豁达(旷达,乐观),王诗离愁中带洒脱(只答“离愁”“洒脱”“伤感”亦可)。

【解析】

语言风格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巩固】

1.

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题干】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

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的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

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

骤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解析】

按三个步骤组织答案:

①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意。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题干】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答案】

“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

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解析】

思路: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题干】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

第三句故设一间,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

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

第三句从设问的角度分析,第四句从抒情的角度分析。

3.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蜀中九日登高(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注]那:奈何,为什么

【题干】前人在评价这首诗时说:“‘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读之,初似常语,

久而自知其妙。”你认为这两句妙不妙?为什么?

【答案】

很妙。因为本诗抒发了佳节思亲的感情,九日登高,遥望故乡,客中送客,愁思倍加,

忽见一对鸿雁从北方飞来,不禁脱口而问,我想北归不得,你为何还要南来,形成强烈对比,

把思乡的愁绪推到高峰。问得虽然无理,却烘托了感情的真挚,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解析】

抒发佳节思亲的感情;不得北归,偏要南来,形成对比;无理之间烘托真情。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题干】(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5分)

【答案】

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解析】

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

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

如”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

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

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

【题干】(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答案】

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

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解析】

要看出“故园便是无兵马”的假设意味。

【拔高】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江上别柳中庸①

李端

秦人江上见,握手便沾衣0

近日相知少,往年亲故稀。

远游何处去,旧业几时归。

更向巴陵宿,堪闻雁北飞。

注释:①柳中庸:河东(战国时属秦地)人,李端诗友。此诗为李端送别他时所作。

【题干】1.“握手便沾衣”一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答案】

描绘了诗人与朋友两手相握,落泪沾湿衣裳,依依惜别,难舍难分的情景。

【解析】

在解读诗句的基础上分析。

【题干】2.颔联和颈联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说明。

【答案】

颔联:表明自己把柳中庸当作相知,以“相知少”和“亲故稀”来表现诗人对友情的珍

惜;颈联:“何处去”表达了作者不忍心分别之情,“几时归”表达了盼望朋友尽早归来之情。

【解析】

从送别诗的角度思考分析。

【题干】3.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

想像。作者想像朋友离别之后夜宿巴陵(岳阳),不忍听大雁北飞的叫声;以想像朋友

的思乡来表达自己的不忍离别之情,含蓄委婉,曲折动人。

【解析】

分析要结合情感。

2.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题干】1.本诗的题目是“送别”但从诗歌的内容看,却看不到送别的是谁,联系诗歌的

意境,其实作者是写故乡水送别诗人自己表达了的感情。诗歌运

用了的写景方法,其中颈联是,颔联是。

【答案】

怀念故乡,热爱故乡。虚实结合。虚景。实景。

【解析】

角度:诗歌艺术手法。

【题干】2.颔联中的“平野”是指诗中的,“大荒”是指诗中的。

【答案】

荆门外、楚国。

【解析】

角度:内容理解。

【题干】3.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

【答案】

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

入荒漠辽远的原野。

【解析】

角度:画面再现。

【题干】4.这首诗用词非常精妙,请举例说明。

【答案】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

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一个

“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

【解析】

角度:词语的使用

【题干】5.“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

析。

【答案】

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

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

“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

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

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知识点:古诗中重点句子的鉴赏

【解析】

角度:诗句赏析

3.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

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题干】(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

【答案】

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解析】

诗歌一般都是先写景,再抒情,依据此分层概括。

【题干】(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

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把山水景

物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

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

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解析】

从修辞的角度分析。

4.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题干】(D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

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答案】

(2分)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解析】

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

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题干】(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答案】

惜别知音,借酒浇愁;(2分)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2分)

【解析】

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

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

三层。

“醉别”:“醉”与“别情”要捆绑(2分)。单独回答“醉”不给分,单独回答“别情”

给1分。“江风引雨”:关键词:悲凉。(2分)情感不匹配不给分。一定要落实到是心情的

“凉”,回答自然景色的“凉”不给分。

【题干】(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J请作具

体分析。(4分)

【答案】

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2分)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

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2分)

【解析】

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

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

表达得更为深切。

课程小结

信息三看:

1.看标题。

诗歌的标题往往直白地交代时间、地点、对象、事件等,如果诗歌是大海的话,标题

就是灯塔。

2.看注释。

词语解释,帮助理解诗句;写作背景,有利于分析情感。

3.看题干。

题干中有时会隐含相关信息,有时会给一些提示,对理解诗歌有辅助作用。

答案三要素:

1.相关解读。

2.艺术手法。

3.思想情感。

解析技法:

1.串联分析法。

2.直奔情门法。

3.送别基因法。

课后作业

【基础】

1.

春夜别友人

唐•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释】①绮筵,华美的筵席。②琴瑟:比喻友情0③长河:指银河。

【题干】1.请赏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这一联。

【答案】

“明月隐高树”指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长河没晓天”指银河淹没在破晓的

曙光中,写出饮宴之长,时光催人离别,意境深沉,暗示难舍难分的心绪。这种以景衬情的

手法,比正面抒写离情更加耐人寻味。或:“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

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暗示饮宴之长,时光催人离别,表达难舍难分的心绪。

精于炼字,以景衬情。

【解析】

诗句的赏析=解读++手法情感。

2.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

送人归东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见日,尊酒慰离颜。

[注]首联“成”字,名词,堡楼。颔联“汉阳渡”系长江渡口(旧址属今武汉市),由此向

西北千里,南岸有“郢门山”。

【题干】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

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的理解和评价。

【答案】

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

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故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

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解析】

理解,即解读;评价,即分析艺术与情感。

【巩固】

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桂州严大夫

韩愈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柑。

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要0

【题干】L找出诗中突出桂州物产之“丰”的词语。由桂州的“黄柑”可以联想到苏轼《惠

州一绝》中直抒宦游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答案】

“户”、“家”(是同义复词拆用,意即家家户户)。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解析:

【解析】

颈联中的“多”字是个引导,据此品味颈联。

【题干】2.颔联写出了桂州山水的哪些特征?是怎样来写的?

【答案】

①一是形的特征:“水”蜿蜒曲折,清澈澄明;“山”拔地而起,峻峭玲珑。二是色的特

征:“水”碧绿,“山”翠绿。②用女性的“青罗带”、“碧玉簪”作比喻,来写桂州山水的柔

美和秀美,不仅“相宜”,而且独特。

【解析】

要努力读懂颔联,再作分析。

【题干】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①诗人将荒蛮之地写得美如仙境,意在劝慰友人。②友人到桂州赴任远胜过求仙学道或

升官发财,诗人有羡慕之意。

【解析】

诗歌情感内容概括

2.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题干】(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

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本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可见,

却又处处可见。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

想。

【解析】

把秋风与秋景联系思考,问题就迎刃而解。

【题干】(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

现了王安石的评价。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答案】

“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

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

【解析】

“看似寻常最奇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