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过程_第1页
跨学科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过程_第2页
跨学科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过程_第3页
跨学科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过程_第4页
跨学科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过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跨学科课:《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一、介绍导入:今天我们将开启一场别开生面的探索自然的神奇之旅,我们三位老师将带领大家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解锁自然的奥秘二、“物候”之样1.晚秋至,秋高气肃,露已成霜,称为霜降,此时寒气侵袭大地,那么气温降低这样的环境因素会对植物带来哪些改变呢?这个周末同学们观察了身边的植物,随着气温的降低,这些植物的形态色泽等等有哪些改变呢?请同学大胆我们分享介绍。(学生展示捡来的落叶,说明叶片变黄了)

2.刚刚同学们展示了非常多的变黄的落叶,除此之外还会变成什么颜色呢?(红色)气温降低,霜降来临,全国开启了赏枫模式,常见的比如:……无论是变红、变黄,这都是气温降低给植物带来的变化,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气温降低叶片会变黄变红呢?能不能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角度说一说你的想法呢?(同学大胆猜测)

3.我们都知道叶片之所以呈现绿色,是因为叶片中含有大量的叶绿素,但实际上植物中所含的色素种类非常复杂,不光含有叶绿素,还含有叶黄素、胡萝卜素等。秋天,气温降低、阳光减少,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减少,植物需要储存足够多的营养物质,所以树木会把树叶中的叶绿素分解,并把分解得到的营养物质重新分配到树干和根部储存起来。叶片就呈现出黄色或者红色,这就是植物对于气温降低的适应。

4.除了植物之外呢?动物如何适应这样较低的气温?(同学回答)

5.接下来我们从视频中找一找动物如何适应霜降时节的气温改变(播放视频)我们发现,无论是动物或者植物,面对气温的变化都会做出这样或者那样的改变来适应环境,如果我们一年中的气温变化可以用二十四节气来划分,那每一个节气的生物都有独特的适应环境的方式,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这些适应方式就是大自然的语言,接下来有请杨老师带领大家品读竺可桢老先生的大自然的语言。三、解“物候”之象(一)看词·明特点1.我们一起走进一篇非常特别的说明文,那就先从字词入手吧,齐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每个词读两遍,举例说说,这些词最大特点是什么?明确:萌发:这里指草木在春天里开始显露生机。次第:依次,按照顺序或依一定顺序,一个接一个。翩然: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孕育:这里用来比喻酝酿着新生事物。销声匿迹:形容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周而复始: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草长莺飞:形容江南暮春生机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色。莺:黄鹂。这是本课词汇中最精致的部分,总体呈现出生动典雅,高雅凝练,有文化味儿的特点,再次齐读感悟。(二)看题·解妙处1.这样的生动有味的语言特点也体现在文章的标题中。大自然的语言是不是本文的说明对象,为什么?明确:不是,没有明确说出说明的内容,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2.浏览全文内容,找出本文的说明对象。明确:物候及物候学。3.这个标题有什么妙处?明确: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巧妙地点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传递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说明文也可以传递作者的丰富情感。(三)看段·析语言1.这样优美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集中体现在文章第几段?明确:第一、二自然段。2.请大家齐读文章,找出你最有感触的一个句子,做赏析批注。明确:这一段文字笔力深厚,生动优美,立意高远,给人美不胜收之感。“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出了冬天的悄然离去与春天的欣然到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具体地描述大地的“苏醒”,显现出一片扑面而来的春色。“次第”用得典雅;“翩然归来”写出了燕子的轻灵快乐;黄叶“簌簌”地落下来,表述得有声有色;“北雁南飞”“田间草际”“销声匿迹”“衰草连天”“风雪载途”等词语简练生动,文气扑面;“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概括了一年四季的更替变化。音节明丽,音韵和谐,琅琅上口,充满着美的韵致。寓说明于描写之中,如同展现一幅四季风光画卷,既引人入胜又使人产生联想,既激发着读者的阅读兴趣,又巧妙地引起了下文。3.除了语言的优美生动,作为说明文,这一段也体现了说明文结构严谨、层次明朗的特点。说说你发现的层次之间的关系?明确:全段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大自然一年之中的气候特点和物候特点。第二层用概括说明的方法点出“年年如是,周而复始”的物候规律,是分总结构和有现象到本质,有特殊到一般的逻辑顺序。可谓思路完美。同时第一部分,从“立春过后”写到“转入炎热的夏季”“到了秋天”再写到“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按照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表现物候的变化,第二段是总分总的关系,分的部分也是时间顺序,逻辑极其严密,思路异常清晰。4.引出地理老师:除了这两段我文字有值得我们欣赏的结构艺术,文章中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部分,层次分明,也隐含了特别丰富的地理知识,让我们掌声有请石老师带着我们用地理学的知识,进一步感受语文说明文的逻辑之美。四、析“物候”之因1.在地理学中如何理解霜降。其实地理与物候息息相关,在二十四节气中霜降是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阅读地球的公转轨道示意图,可知太阳直射点运转到南回归线与赤道的某个位置,北半球受到太阳斜射,天气开始转寒。故有“天下繁霜降,人间秋色深”。接下来我们跟随秋天的脚步一起来探寻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

2.请同学们回忆影响气候的因素的知识点,来说说为什么会出现入秋进程的差异。我们可以从这幅全国入秋进程图中看到,中国的半壁江山已然已经进入秋天。但因所处的位置不同,进入秋天的进程有所差异。举例分析:①纬度因素,中国的北方已然进入深秋,而南方仍处于夏季的时节;②地形因素(高下差异),同处于同一纬度附近的青藏高原和华北平原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景观,故有“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和“黄叶已先霜降落,白云长在雨余生”。

3.影响物候因素还有哪些。我们通过秋日最常见的红叶观赏地图可以窥见一斑。一起来读图思考:①最佳观赏时间的早晚变化中,总体呈现出什么变化规律?②对比在纬度位置相近的江苏天平山和四川光雾山,最佳观赏期为何不同?③请你设计一条我国秋季赏枫路线图。

4.总结:从总体变化规律可以看出纬度在影响物候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另外,地形与海陆位置也在影响着我国物候局域范围的变化,所以,著名的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在行文时按照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进行说明,体现了其说明文的科学严谨性。过渡:分析完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之后,咱们现在可以试着仿照竺可桢先生的行文逻辑,以一种复合的视角来表达你对大自然语言的认识,有请杨老师带领大家进行创意表达。五、探“万物”之趣1.创意表达:同学们,花开花落,物候变换,那就是大自然在轻声诉说他的故事,留心观察生活,感知自然的痕迹,我们的生活将有一种别样的趣味。经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物候”有了更丰富的理解,请同学们用这样的诗句来总结你的感悟。

当我看到大自然中的

景象,我读懂了她的语言,我知道

,我想到了

示例:当我看到大自然中的银杏纷飞、萧萧而下的景象,我读懂了她的语言,我知道金黄灿烂、充盈饱满的日子将要来了,我想到了好柿成“霜”,喜从天“降”!

2.三位教师各用一句话总结自己对物候的理解和对同学们的叮嘱。

语文老师: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愿同学们心怀浩然天地,体察万物之微,对自然永葆纯净敬畏之心。地理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