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南昌地区贫困乡村农村小学师资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1页
2024南昌地区贫困乡村农村小学师资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2页
2024南昌地区贫困乡村农村小学师资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3页
2024南昌地区贫困乡村农村小学师资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4页
2024南昌地区贫困乡村农村小学师资情况的调研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页南昌地区贫困乡村农村小学师资情况的调研报告报告人:程胜

一、南昌地区贫困农村小学师资基本情况

正式在编的教工占64%,聘用低学历的教师占36%。男教师占27%,女教师占73%。拥有大专学历的占5%,中师学历的占60%,初中学历的占35%。45岁以上的占45%,30—45岁占9%,20—30岁的占46%。从调研结果分析可知:贫困地区小学师资正式编制的较少,学历偏低,男女比例不协调等。

二、贫困乡村农村小学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

(一)是贫困乡村农村小学小学教师老龄化现象明显。从调查的10所小学看,45岁以上的教师近50%,而30岁以下的不到10%,在一线教书的多是45岁以上的教师,出现了“爷爷奶奶教小学”的普遍现象。这些教师常因身体不好,家庭经济负担重,住房、子女读书、就业、子女成家等因素的影响,不能完全集中精力上课。新招录的年青教师绝大部分不愿意到偏僻的村小任教,同时一些年轻骨干教师被市区、县城小学招聘录用。

(二)是贫困乡村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性缺编”现象突出。座谈中,很多教师反映,新课改后虽然课程是按上级规定开设的,但由于专业教师的缺乏,大都形同虚设。新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特点。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手段与方法,改革评价方式。调查发现,专业对口的教师只有52.6%,学非所教、教非所学现象普遍存在。许多学校没有专业的音乐、体育、美术教师,英语、信息教师缺口也较大,主要原因是近几年进入贫困乡村的小学教师队伍的毕业生甚少。

(三)是贫困乡村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整体初始学历较低。按照目前要求,进入小学教师应有大专学历。但我市贫困乡村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整体学历偏低。调查的58名小学教师中,第一学历大专的不到5%,而且还都是新进的年轻教师;大部分教师是中师毕业或民办教师转正的,有的还存在着借用学历资历较低的教师。虽然部分教师按要求进修了大专学历,但大部分是短期培训或选学的是文科等易考专业,学非所教,仅是为了拿个文凭,实际水平不高。

(四)是贫困乡村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条件差,有的教室还没有通电,照明不好,天热很热。离集镇较远,生活不方便,学校的福利等相对较差,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都比较贫乏。

(五)市级优质课和教学基本功大赛的农村中小学教师不到8%,尤其是贫困乡村小学比率更低。由于城乡生活水平的差异,农村部分骨干教师也想方设法调往XX县区,所调查的12个贫困乡村小学近几年调到或借调到XX县区的教师近60人。

(六)是城乡教师资源分配不均。调研中,部分教师对XX县区小学扩招从农村招录优秀教师的做法提出意见:认为好教师积聚XX县区学校,一方面使农村小学教学质量下降,另一方面导致农村生源向市区城镇集中,家长想方设法把子女挤入XX县区学校就读。造成“农村生源不足、城1

区学校人满为患”,不利于平衡资源,计划招生。

三、解决问题的建议及对策

针对本次调查情况,结合贫困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内容和要求,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搞活机制,优化资源。全市将有计划的招考专业紧缺的教师充实到贫困乡村农村小学工作一线。在此建议:第一,在编制核定上,根据贫困乡村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和教师队伍现实情况,实行“定员定岗定编”,对年老体弱的教师,酌情办理提前退休等;有计划有步骤地充实贫困乡村教师队伍,保持教师队伍良好的梯次结构,促进贫困乡村基础教育持续发展。第二,在人员分配上,重点向贫困乡村小学一线倾斜。充分考虑贫困乡村小学教师队伍现状,在学科、年龄、知识、性别等方面搭建合理结构。激励更多的吃苦耐劳的小学教师充实到贫困乡村小学的教师队伍中去。第三,简化调动手续,促进现有人员流动。统筹全市教师资源,按需调配,简化程序,积极推动教师在校际、镇际和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促进教育系统内部人才资源合理配置。达到贫困乡村小学师资共享的目的。

(2)增加财力,改善贫困乡村小学的办学条件。

(3)政策倾斜,财政补贴,改变贫困乡村小学的教师生活条件。第一,以乡为单位,规划兴建“教师园”。政府在征地费用,公共设施等方面小学教师能在现有的经济收入情况下,能购买得起住房。切实解决教师的住房问题,安居乐业。第二,对在贫困乡村小学的任教的教师实行岗位补贴,建议每月400元至600元,切实提高贫困乡村小学教师的生活待遇。

(4)对在贫困乡村小学的任教的教师在职称评定上给予优政策,具备小学中、高级职称资格的教师,只要年终考核是称职以上的原则上都应聘上。

(5)在评优评模上,政策倾斜,在指标分配上优先考虑在贫困乡村小学任教的教师。

(6)丰富培训内容,扩大培训规模。贫困乡村小学的教师相互交流、集体充电的机会太少,不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希望教育主管部门能够利用寒暑假,充分发挥教师进修校的阵地作用,分科组织贫困乡村小学的教师开展学术研讨会或举办优秀教师业务培训班等。

(7)完善城乡教师帮扶交流长效机制。让贫困乡村小学的教师在交流中学习,在帮扶中提高。

(8)招收定向师范生充实贫困乡村小学。定向师范生中学生家庭相对贫困,在校学习认真,综合素质高,有献身农村小学教育的精神,并与县、乡政府签订就业协议。

第二篇。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情况调研报告为了解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的实际情况,我在**县妇联及调查乡镇党委、政府的大力协助下,于2007年3月至4月,在**县开展了抽样调查工作,深入探讨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总结经验,为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意见。

1调研区域基本情况

XX省**县位于湖南西北部,沅水中下游,素有

湘西门户之称。总面积5852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万人,占总人口的80%;全县共有劳动力35.5万人,其中女劳动力15.98万人,占总劳动力的45%;少数民族人口近37万人,占总人口的56%。

**县从1994年开始被国家明确为“八、七”扶贫攻坚重点县,也是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07年,全县农民人平纯收入1595元,有贫困人口12.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9.5%。

2调研实施情况

**县版图面积大,交通又十分落后,考虑到县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笔者分类选取了样本点:一是处于全县最高水平的县城所在镇**镇农村女性;二是319国道边乡镇马底驿乡,代表**农村女性劳动力素质中等水平的地方;三是该县边远的贫困乡,也是少数民族乡火场土家族乡,代表该县农村女性劳动力素质较低的水平;四是在该县其他乡镇再专题抽样调查部分农村女性人力资源情况。一共发放农户调查问卷200份(含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200份),专题发放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问卷100份。

调查采取问卷法收集资料。家庭调查问卷共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家庭基本情况;二是家庭对教育的评价;三是家庭获得收入的方式、方法。关于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共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个人基本情况;二是个人主要经历;三是从事职业、收入来源及生活方式调查。

在此次调查中,共发放农户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42份(其中包含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132份),发放女性劳动力个人资料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93份。

5调查结论

通过调查看出,XX省**县作为贫困地区,其女性在政治、经济、社会地位提高的同时,也反映出了存在的一些问题,还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需要各级各部门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教育因素——导致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先天不足。首先是贫困地区农村女性自身素质状况偏低,而低层次的教育成为一种恶性循环,她们自身认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让贫困地区众多女性走不出低层次教育——低收入——低层次教育的循环往复。其次是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影响很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大,作为贫困地区弱势群体——农村女性是首当其冲的受益者,反之亦然。

二是经济因素——导致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投资不足。作为贫困地区政府的财政,只能够在保工资、保正常运转的前提下,还有剩余资金都投入到民生关注的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中去。而其中对教育的投入,主要是保障义务制教育所需经费,对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经费投入,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若上级财政没有专项资金支持此项工作,人力资源开发只能依靠社会力量和人力资源自身,而这些力量,和政府这种强有力的推手相比,显得微不足道。现阶段,贫困地区各级政府还不能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更加充分的物质保障基础。

三是政治因素——导致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能力不足。女性参与权力是女性人权的重要内容,但是我国女性参政的比例较小,参与权力的层次低,直接影响到女性人力资源从自身生存和发展出发对社会资源支配权限的实现。

四是社会因素——导致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动力不足。在贫困地区,“男尊女卑”、“男强女弱”等传统思想依然存在,农村女性大部分缺乏成就动机、竞争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同时,社会上对女性的成就期望值不高,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更缺乏社会上、心理上的动力,出现中国的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人力资源分布不均,结构性矛盾突出。

五是法律因素——导致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保障不足。从美、日、韩等国人力资源开发成功经验可以看出,其人力资源的开发用法律来促进、保障它的实施和推进。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法律保障有些滞后和缺失,在人力资源开发上还需要通过超前的法律给于促进和保障。

6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开发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个部门或一个组织能办好的事情,需要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重视才能取得实质性效果。为此,建议采取以下对策与措施:

一是政府加大投入来规范。作为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这一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农村经济政治全面发展

的工作,在现阶段,只有各级政府将其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在经费投入上加大力度,才能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才能对此项工作有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各级应按照分类指导、按实际所需、分层次培训和以实践为中心的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原则来规范,明确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农林、卫生、科技、信息等部门或行业主管部门为工作主体,形成联席会议制度,促使

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在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格局下有大发展。

二是建立健全法律来保障。在法治社会下,用法律来保障需要全社会引起高度重视的工作是一个很好的手段,要建立健全以下几种法律法规:第一种是关于全民教育、建立学习型社会、终身学习等方面的法律。我国在国民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可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在关于终身教育、男女平等教育、科技振兴等方面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有利于中华民族的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第二种是关于完善男女平等相关国策方面的法律法规。西方国家已有将家务劳动有偿化作为基本国策的先例,还有关于男女同工不同酬、就业歧视等多方面存在的男女实际不平等问题,应以法律完善。第三是增设相关部门来确保法律实施。德国承认家务劳动的价值并支付报酬,还成立“汉堡经济法庭”来管理此类案件。在我国建议在法院效仿德国建立专门法庭,来管理男女平等这一基本国策的实施。

三是优化社会环境来促进。首先是在全国要营造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氛围。形成政府重视、部门主导、企业支持、行业行动的全社会关注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氛围,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强宣传引导力度、强化各项措施、明确开发目标,促使全社会积极参与这一利国利民的事业。其次是加大女性参政议政的力度。女性参政议政力度的加大,第一要从数量上逐步提升;第二要从层次予以提升;第三要从内涵上赋予更多;第四要从外向度上着力。以女性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来加大女性对社会资源支配权限的实现,增强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的方向引导、政策支持力度。

四是突出农村女性特点来设计。在我国农村,男女不平等、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一定程度占据主导地位,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分工,让众多农村女性难以跨出冲出家庭重要角色的一步。同时,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对人力资源开发的影响也不能忽视。针对贫困地区农村女性的特点,我们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如照顾生理周期的用工形式、可以兼顾家庭的开发方式都可以探索和扩大。不能期望一蹴而就,否则,操之过急,方式、方法不当,如伤害了她们参与人力资源开发的积极性,则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

五是第三部门充分介入来完善。20世纪中叶,西方国家发生了范围广泛的“第三部门”运动,政府退出了很多微观领域,把大量的公共服务交由第三部门来提供,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各国纷纷向第三部门转移社会服务领域的事权。这些非营利组织的兴起,在政府部门和营利性组织之间发挥着协调、辅助和补充功能。在我国现阶段,对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这一系统工程,也存在着“市场失灵”和“政府失效”的不协调现象,而第三部门等非营利组织在吸纳善款、扶贫济困、招募志愿者等方面有独特优势,更有利于促进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实质性、强化性发展。对这一领域,交由第三部门来做,可以弥补、完善市场和政府的不足。

六是强化自我开发意识来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最大的原动力就是自我开发意识的增强,我们要广大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从“要她学”转变为“我要学”的过程,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全社会行动来唤起这支庞大的力量:首先是不断提高女性文化素质,增强进取意识。在贫困地区农村女性义务制教育完成的基础上,分类别、分层次的通过学校或其他培训机构,进一步完善提高她们的学习能力,成为学习型、技能型、职业型的各类人才,增强她们顽强拼搏、不断进取的意识。其次是破除各类陈规陋习,增强自信意识。不要让传统的旧思维、旧观念束缚住贫困地区农村女性的头脑,让她们真正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不断成为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农村新女性。

第三篇:关于通XX县区农村小学师资情况的调查报告关于通XX县区农村小学教学条件的调查报告

芷江师范400班:吴雪猛

2012年09月25日

调查报告目的: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师范生,对自己即将从事的教师职业既好奇又害怕,所以为克服这个心理,也为了解教师这个职业而开展针对通XX县区农村小学师资条件的调查。针对师资情况,了解自己毕业需要充当的角色作一个良好的定位,而通过实地调查,与各个老教师、校领导的交谈中完善所学内容,使其从课本中脱离出来,与现实情况相结;对师资情况的调查,从中了解本县小学教育的水平,对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从师资条件的分配中得到的反馈信息,对完善自己的功底极其重要。

通XX县区位于湘西南部,与广西接壤,是XX省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革命老区县。全县总面积2239平方公里,下辖21个乡镇,221个行政村,总人口223万,居住着侗、汉、苗、瑶等13个民族,其中侗族人口占78.3%。近年来,我国高度强调城乡差距的特点,对农村城市的教育高度重视,我县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发展的前端,大力实施“科教XX县区”和“教育强县”战略,不断加大教学投入,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09年,我县教育“两项督导评估考核”后整改工作获全省先进;高考综合排名位居全市第三,“招飞”实现零突破;6所义务教育合格学校通过省、市验收并挂牌;市对县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进入全市前六名,并荣获全市教育常规管理工作先进单位。

县教育的大力发展,促进了全县小学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包括师资条件、教学水平等各个方面的显著提高。其中师资水平方面:通XX县区处于农村,小学教师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教育重视程度不高。2000年以前,全县小学老教师占全体教师的90%以上,且各个村小与乡小各自办学,农村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得不到培养,“难以管教”。村小主要是学前班——

2、3年级,村小的老师主要为代课老师,由村里有点文化的人担任。四年级后学生转入乡中心小学,在这里,教师水平稍有提高,由本乡高历的人通过考试成为教师。乡教师专业性不高,文凭最高为大专文凭。这就决定了学生的素质。这样的办学条件,使学生水平提不上来,造成有50%以上的农村小学学生至初中纷纷辍学,甚至小学未毕业就辍学在家,导致高中学校生源不足,外地高校、高文凭教师不想进通XX县区,形成教育的恶性循环。幸好,这种情况自2003年“普九”以来,得到极大改善;2006年,“XX省小教大专班”的定向培养,为农村小学大专以上文凭的专业年轻教师。县政府、县教育部门的重视,在师资方面,积极培养农村小学的新血液,至2012年,全县农村小学年轻教师数量提升10个百分点,教师平均年龄下降10岁,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水平显著提升。

2012年9月8日——2012年9月15日,之间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我们专业的16名同学组成4个小组,每组3——5人不等,对全县21个乡镇的学校进行了有关教学、师资、环境等四个问题的调查。采用了问卷、访谈等方法,对相关教师、学校领导、学生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对于通XX县区农村小学的师资条件有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认识。

一、地处山区,本地教师资源缺乏。

通XX县区地处XX省最偏远的地区,全县80%以上都是山区。在2000年以前,尤其是农村小学重视程度不高,造成本土教师难以产生或者往外流失,本地农村小学教育一直没有跟上来,这种情况的产生,主要有一下几个原因:

(一)、全民素质不高,没有形成教育为先的意识。通XX县区是农业县,90%以上都是农民,对子女上学的心态还保持“只要认识字就行”、“会写名字就好”的观念;师的重视程度不高,认为教师对自己的子女可有可无;没有把子女培养为教师的意识,本土产生教师的几率比较小。

(二)、与外地经济差距大,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心有余而力不足。全县发展主要经济来源就是上面拨款,而且这些款项主要用于县城的建设,对于教育方面的投入主要集中于县城中小学的教学条件上,农村小学的投入力度太低。所以,农村小学教师大多是本村代课教师,甚至乡小学低年级教师也采用代课制。由于教育经费缺乏的原因,本土没有能力培养专业的小学教师,导致本土专业教师很难产生。

(三)、教学环境差,本土教师向外地流失。农村小学的设施,条件稍微好点的学校,课桌、黑板比较齐全,但是像音、体、美特长生的发展还处于零位置;学校条件差的甚至还住危房,黑板也是由两根木头支架起的黑板。这些条件相对于外地的经济待遇与教学条件都导致着本土优秀教师向外流失。

二、交通条件差,外地教师难以进入。

通XX县区城与XX市区的距离太远,之间相通的道路全市山路,每天来回只有都只有一趟车,车程达到8小时以上。这样的条件就造成了几个问题:

1、外来教师少,且几乎去不分配在县城中小学,乡镇小学师资没有得到补充。

2、本地条件差,交通网单一,造成城乡教师差距不均。

3、、偏远山区距县城太远,教师水平越加落后,甚至无力办学。

三、加大教育投入力度,通过一系列措施促进教育高发展,教师师资条件大大提高。

2000年——2012年,通道这个美丽的侗乡正在飞速的发展,城乡之间的道路全部修上了水泥路,县城的建设也在火热进行中。对于教育,县政府、县教育局加大了投资力度,加大教育经费,对于农村小学的改造有:修建新的学校、寝室、食堂、厕所等公共项目;增加了德、智、体、美、劳方面的教育;增开音、体、美、特长课;对于教师的人数、年龄方面也有大大的改善。

(一)、专业培训,提升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对于农村小学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整改考核录用等四大措施:

1、加大对教师进修学习的力度,对在岗青年教师进行在岗培训,使他们更胜任岗位及专业需求。时代发展,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有相应的提升,适应教育厅的需求,适应本地教育环境的发展,如课程改革对课堂模式的改变,由传统教学向实验教学发展。

2、实行岗位竞聘上岗,优化教学师资力量的配备。这一措施对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有德、有才居之”利于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专业、品德等方面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3、严格人员编制管理,不定期清查教师在岗情况,对于在编不在岗人员进行及时清理。这一措施对于教师行业新鲜血液的注入极其重要,清理“占着茅坑不拉屎”人员,把空出来的编制引进专业的人才,充实教师行列,促进整个地区教师资源的建设。

4、对边远地区的教学点,采取录用本地代课教师的做法,有效缓解边远地区师资不足,导致学校停办的问题。

(二)、固定培养本地的专业小学教师。

2006年至2008年,通XX县区定向培养农村小学教师86名。通过调查发现,无论是县城小学还是乡下小学,对于能把小学生对音乐、美术、体育的兴趣从小培养起来的小学教师非常紧缺。这86名系统学习这些专业的老师将对通XX县区农村小学的发展起到了开头的作用,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将整个农村小学课程焕然一新,充满着活力。0

6、07届的定向培养教师已经毕业,分配到各个乡镇小学,且得到各个乡、镇小学学校领导的一致好评;而我是08届定向培养教师,对于自己所将要从事的工作充满激情,也希望自己的加入能为家乡的教育水平改变一点点。

(三)向社会公开招聘紧缺学科教师。

2000年以来,通XX县区向社会加大招聘力度,通过网络发布招聘信息、教育局宣传栏目张贴招聘资料等途径,向社会公开招聘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缓解了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的问题。其中,200

7、2008年向社会公开招聘紧缺学科教师22人,2009年底,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面向全市为农村边远学校招聘小学教师6名,全部充实到农村小学。

(四)、多种活动,缓解农村小学教师资源,促进农村小学发展。

为加强农村小学师资紧缺情况,2008年下学期开始,我县争取到了四批共25名北京“我的自由天空“志愿者到我县边远农村支教,同时,开展”城乡手拉手“活动,从XX县区学校选派20名优秀教师到边远农村支教。通过这些活动,有效补充了农村小学师资紧缺情况,带动了农村小学教师的新型教育意识,缓解师资紧缺状态。

四、促进通XX县区农村小学师资条件发展的条件有。

(一)、经济发展。

地方经济的进步,促进教育、医疗、交通等各个领域的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力度随即加大投入,影响着教学资源的比例增加,农村小学的建设、改善教学环境,吸引着外地优秀教师前来认知,留住了本地年轻、优秀的教师,充实了课程,提高了学生成绩,这样就形成了经济与教育的良性循环。

(二)、领导的重视、居民意识的提升。

近几年来,本地外出务工青年在外面世界面对了缺乏知识的残忍,本地教育部门对教育力度的宣传与教育政策的颁布,都让本地居民对于教育的关注度加倍提升,进而对教育系统的监督。教育部门则会对政策、居民意见等原因展开各种手段促进农村小学师资条件的提升,如;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城乡手拉手、社会公开招聘农村小学教师等。

经过近几个年头的发展,虽然农村小学师资条件大大提升,年轻教师的比重提升,农村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大幅度提升。但是,师资条件依旧稀缺,经过调查,稀缺教师主要还是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的小学老师。一个农村小学只有两名英语老师,一星期只有两节英语课,这就导致农村学生一上初中英语学科基础就比城里的学生差;音乐、体育、美术方面的的专业老师几乎没有,农村小学音、体、美课程都是由其他科目老师暂代或者不上,县城小学依旧是缺少这样专业的音、体、美老师。对于这一问题,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继续加大教育经济投入,尤其是农村小学的投入。地方的发展离不开教育,而小学教育是人才打基础的时光,一个人日后的发展潜力,永远不应该在起步就被抛去一截。所以对于通XX县区这样的农业县。农村小学的发展就不应该是稳步发展,而是应该向前跃进。

2、优惠农村小学教师政策,鼓励创新。农村小学师资向老龄化发展,优惠政策对于引进新鲜血液具有良好作用。而鼓励创新则是要求农村小学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老习惯,敢想敢做,让小学课堂充满活力,这是潜力培养的一种方式。对于这一类教师,经过严格考核之后,肯定其成绩,通过搞典型,要求其他教师向其学习这一方式对其鼓励。

3、科目紧缺教师加紧处理。农村小学语、数科目老师不怎么急缺,按每个乡镇小学急需教师统计数量,再分批对几个科目进行人才招聘和定向培养,这样对于我县农村小学急需的音、体、美、英等科目老师的情况将得到解决,师资紧缺情况也大大缓解,音、体、美特长生也将层出不穷。

4、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待遇。

这几点建议仅仅针对师资条件的个人观点,小学师资缺少情况只是农村小学教育出现问题中的一种,而且师资、设备、环境等组成教育这个整体,这些因素都是相关联,师资情况这么严峻,就代表着农村小学教育还很落后。只希望人们对教育、对小学教育更加的重视,重视人才的各方面发展。我们的投入,希望家乡的教育能够多以点点的进步。

第四篇:一牧场小学师资情况调研报告一牧场小学师资情况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我校现有教职工31人,其中领导4人;教辅人员1人;专任教师15人(编制内7人,特岗教师5人,大学生志愿者1人,代课教师2人);工勤人员11人(编制内4人,编制外7人)。

二、现状分析

1.核定编制情况

根据师人发[2009]31号文件精神,学校核定编制总量为24人。其中教育中心1人,领导职数2人,教辅人员1人,专任教师13人,工勤人员7人。

2.编制使用及空余情况

编制总量24人,已使用16人,空余8人。其中。专任教师使用8人,空5人;工勤人员编制使用4人,空3人。

3.师资队伍职称结构

我校现有领导和专任教师20人(包括特岗教师、教辅人员、大学生志愿者和代课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其中小学高级教师2人,占10%,小学一级教师10人,占50%。其中本科学历1人,占5%,大专学历19人,占95%。

4.师资队伍年龄结构

我校20名教师中,女教师14人,男教师6人。年龄在五十岁以上的人1人,占教师5%;四十到四十九岁的5人,

占教师的25%;三十到三十九的4人,占教师的20%;三十以下的10人,占教师的50%。

5.师资队伍学科结构

语文专业6人(包括双语教师),数学专业6人(包括双语教师),英语专业1人,思想政治专业1人,信息技术专业1人,体育专业1人,音乐专业2人,美术专业1人。

6.双语教师队伍情况

我校双语教师4人(领导1人),其中3名双语教师从事学前段的语文和数学教学。基本能够胜任学前段的双语教学任务。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校的编制短缺,尤其是学前双语编制。目前学前班教学全部是小学双语教师担任,双语教师不能胜任义务段的教学,但占用了义务段的编制,从而导致整个学校专任教师十分紧缺。

2.职称结构明显不合理,高级职称比例偏低。

3.我校地处农村,条件艰苦,很难进来新生的力量,既是进来也不容易留住,教师队伍不稳定。

4.学科结构不合理,语文、数学专业方面以及其它专业性人才欠缺。

四、采取的措施

1.积极向上争取,解决学校编制短缺问题以及扩大学校

高级职称比例。

2.采取相应的措施,稳定教师队伍,让新进的教师能够留下来。

3.多补充新生力量,多引进一些专业性的教师,如小学语文、数学、科学、体育等专业方面的教师。

4.双语教学上,一是加强培训,提高双语教师的汉语水平和专业技术能力;二是利用政策,让双语教师利用转岗这个优势进学前段进行教学,占用学前编制,空出义务教育阶段编制,以便引进其他教师,更好的从事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要加强特岗教师和临时代课教师培训和思想工作,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及能力,争取把优秀的特岗教师和临时代课教师留下来,让他们为学校继续工作,稳定教师队伍。

一牧场小学

2012年1月10日

第五篇:关于扶持贫困农村调研活动的报告关于扶持贫困农村调研活动的报告

XX市工业经济联合会

按照市委、市政府扶持贫困农村调研工作的安排部署,市直调研组及时召集市直各部门和各县区煤炭局的有关领导,以及部分企业负责人,就扶贫工作进行了调研座谈,并深入相关煤矿企业,就企业开展对口帮扶的有关情况进行了现场调研。

一、基本情况

(一)市财政支持贫困农村解决突出问题专项支出的预算空间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向农村的民生、生产、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投入,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幅增加。2005年到2007年市级财政涉农资金预算分别达到26799万元、30070万元、37067万元,而2008年财政预算中的“三农”资金投入达到41241万元,每年递增幅度均超过了市级经常性财务增长幅度,在这些投入中,包括义务教育“两免一补”资金、农村基本建设资金、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粮食直补资金、良种补贴资金、农资补贴资金、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畜牧补贴资金、移民搬迁补助资金、植树造林资金、农村低保社保和五保户补助资金、农村合作医疗统筹补助资金、村集体和村干部的工资转移支付资金等等,涉及民生的项目应有尽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财力不断充裕,特别是民生补助资金将由原来的低标准、低覆盖向高标准、广覆盖的普惠制发展,涉农财政预算将逐年增加,2008年实际执行结果将超过5个亿。2005年到2007年市本级超收资金分别是21882万元、13557万元、11002万元。通过预算安排的调整,即可以留出一块财政扶贫资金的财力空间。

(二)2007年全市煤炭企业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共有省属、市属、县属及县以下各类煤矿373座,年核定生产能力为11129万吨。2007年全市实际产量6848万吨,占产能的61.53%,销售收入达到291亿多元,实现利润401873万元。

扶贫关键在投入,投入资金的筹措尤为关键。煤炭是我市的主导产业,广大农民为我市煤炭产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在我市工业反哺农业,煤炭行业应该先行。从我省各地扶贫经验来看,吨煤提取支农扶贫资金已有先例。实际上,我市不少县(市、区)早已采取了这种办法。建议根据市直和各县(市、区)煤矿生产经营情况,市属XX县区属及以下煤矿按销售原则上每吨提取1-5元的扶贫资金是可行的。根据我市铁路、公路外销量和公路内销量计算,全市煤炭销售数量正常年份均在4000万吨左右,按每吨1元计算也能拿到4000万元的支农资金,若按每吨5元算,将是2个亿。各县(市、区)从煤矿提取的这块资金,市里可适当集中一点,以利向405个贫困村和边远山区不发达农村集中的区域投放。

(三)煤矿以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2007年底,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38家,其中煤炭企业130家,除此之外,10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07年实现利润总额22亿元,按利润1%可提取2200万元的支农扶贫资金。

但这22亿中含中央和省属企业10个亿,中央企业已实行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省里也将在今年实行。股份制企业的国有股分红,国有资产转让收入以及国有独资企业税后利润的一部分都要上交中央和省财政纳入预算管理,都有专门用途,再通过行政手段从留利余款中提取支农资金不现实不可能,因为这些企业

的财务管理不属于市县财政的职能范围。市县以下企业也逐步要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且利润波动又大,从税后留利中提取支农扶贫资金不便操作。建议除煤矿以外的工业企业,以履行社会责任的形式,通过税后留利捐赠方式,实行对口扶贫。

针对从煤炭企业提取支农资金和中央、省、市、县及县以下规模企业对口扶贫问题,市政府应该有个文件,以便于依法行政,也便于资金的统一管理。当然,这个文件具体的文字表述,可以请财政局、发改委、国资委、煤炭局、国税局、地税局等部门另议。

(四)扶贫开发和对口帮扶基本情况

我市在中央、省里扶贫战略为基础上,根据地区实际,开展了五项扶贫工作和一项定点帮扶措施,积极帮助农村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移民搬迁

我市将移民搬迁列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大力推进。根据省定标准,每搬迁1人省里补助3600元。5年来共搬迁100人以下自然庄400多个,搬迁人口约2万人,使我市100人以下自然庄人口由5.6万下降到3.6万。

2、整村推进

“一体两翼”战略实施四年来,共对陵川、沁水两县37个村实行整村推进,实施立体式扶持,缺什么补什么,一次性扶持。补助标准是:按全村每人补助1000元的办法进行,每年每县扶持额度是120万元。四年来,已有14400人受益。

3、产业扶贫

用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基地的办法,促进农户增收,即省里通过贴息的办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从而带动农户增收。五年来,陵川、沁水两县共有10多家企业得到了贴息扶持。特别是发挥两个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扩大带动农户的范围,拓宽贫困地区农民增收的渠道。据统计,这些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达到4万户,涉及16万人,使贫困农户年增收800元。

除此之外,我市还针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奖补办法,各级财政都对其列有专项扶持资金,在税收上也有减免税等优惠政策。截止2007年底,我市已有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8家,市级35家,其中国家级扶贫农业龙头企业2家,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76个。

4、劳动力培训转移

通过市级三所定点培训基地和陵川、沁水三所县级培训基地,对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进行定向培训。省里每年下达我市的培训任务是2000人,补助标准为每人280元。四年来,我市各级培训基地共培训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8000人,转移6500人,转移率超过80%。

5、“两区”开发

2006年,我省决定对全省59个晋西北、太行山老区县实施“两区”开发战略。XX县区是我市唯一一个“两区”开发县。全县共筛选出11个项目作为省里第一轮扶持的项目。截止目前,这11个项目全部开工建设,部分项目投产并开始产生效益。项目总投资达到15.86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0.72亿元,落实贷款4.05亿元。

市老促会每年还有120万的老区扶持资金,这笔钱对老区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脱贫解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6、定点帮扶工作

近几年来,市县两级每年有500多个机关单位和效益好的企业参与定点帮扶工作,对500多个行政村进行结对帮扶。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每年定点帮扶单位对帮扶村投入资金在1500万元左右。截止2007年底,全市已派出19批农村工作队,受益农村达8649村次,参加帮扶的机关和企业干部职工达到25206人次。

各帮扶单位积极参与帮扶村的各项建设,在修建学校、修建文化健身场所、修建“村村通”公路、饮水解困、“四化四改”、沼气建设以及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劳动力输出、复垦土地、发展种养、促农增收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帮扶工作,林业、水利、畜牧、农机等涉农部门还出台了一些相关措施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帮扶村脱贫致富、和谐进步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在扶贫开发和定点帮扶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扶贫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影响到扶贫开发工作的进度、质量和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二是脱贫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长期以来,我市的扶贫工作走的是一条“先吃肥肉,后啃骨头”的路子,剩下的贫困人口脱贫难度更大。三是由于机构设置问题造成的帮扶村与贫困村不衔接,每年的机关帮扶贫困村工作由下乡办负责,但帮扶村大多不在贫困范围。四是一些机关单位只注重“输血”不注重“造血”,把帮扶局限在给钱、捐物上,在加强班子建设、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等方面做的不够。五是相关部门出台的补贴政策门槛较高,真正贫困村、贫困户往往享受不到政策的优惠。

二、推进扶贫攻坚工作的原则

“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增收,关键是农村产业集中度提高。要解决贫困村的问题,就必须抓住农民增收这个核心。解决“三农”问题是一场持久战,欲速则不达,我们建议,解决405个贫困村和边远山区不发达农村脱贫问题,应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长短结合、协调发展、创新机制的原则,打一场持续的扶贫攻坚战。

——统筹规划。各县(市、区)要组织力量,对405个贫困村和边远山区不发达农村再进行一次逐村逐片的详细调查,在充分调研,详细掌握乡情村情、资源环境等资料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乡制宜、因村制宜、分类指导,拿出本县(市、区)属于405个贫困村和边远山区不发达农村的扶贫攻坚规划。在此基础上,市里要拿出全市的总体规划,制定年度计划,逐年、逐村推进。

——突出重点。扶贫攻坚工作的重点要放在扶持农村产业发展上,特别是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上。有优势农产品的贫困农村有可能、有条件的可连片逐步建立加工工厂,或者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不能“克隆”,要形成股份制的产权形式或者“公司+农户”的形式,既可以享受税收政策优惠,又

能降低种养和企业的经营成本,还能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种植业、养殖业要因村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确保农户增收。扶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就是“造血”,要通过农村扶贫工作,逐步增加村级积累,促进农民增收,完成贫困农村的资本原始积累,逐渐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这才是贫困地区脱贫解困的长远出路。

——长短结合。对405个贫困村和边远山区不发达农村的扶贫攻坚工作,要做到既有短期安排,又有长远规划,不仅要制定详细的年度计划,还要把扶贫攻坚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明确扶贫重点,规划产业发展方向。

——协调发展。在突出产业扶贫的同时,还要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注重解决农民群众行路难、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信息落后等突出问题。

——创新机制。在扶贫攻坚工作中,要实施政府主导扶贫和企业对口帮扶相结合的新机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要根据帮扶村的扶贫规划,带资金、带技术、带人才、带项目(统一计划规划的项目),深入到帮扶村开展工作。原则上帮扶时间为3—5年,人员可以一年一换,但扶贫工作要保持连续性,不达稳定脱贫要求决不能离开。(市县两级在扶贫规划中要对贫困村脱贫标准有个意见)。企业对口帮扶就是中央、省属和市县规模以上企业(不含煤矿),实行一企一村结对帮扶,支援方依据自身实力和受援方的贫困程度,按市县统一的扶贫规划,合理配置力量。在对口支援中,既要着力解决扶贫村的突出问题、现实问题,也要解决脱贫的潜在问题、长远问题。

三、几点建议

1、成立全市405个贫困村和边远山区不发达农村扶贫攻坚领导组,各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