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统编版)-《邓稼先》(3)-3学习任务单_第1页
初一语文(统编版)-《邓稼先》(3)-3学习任务单_第2页
初一语文(统编版)-《邓稼先》(3)-3学习任务单_第3页
初一语文(统编版)-《邓稼先》(3)-3学习任务单_第4页
初一语文(统编版)-《邓稼先》(3)-3学习任务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邓稼先》(3)学习任务单【学习目标】学习借助小标题理清文章层次,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圈划关键性语句,抓住评论性语言、副词等关键词语理解人物思想感情。【课前预习任务】(见附录)阅读《钱学森——中国人民的骄傲》。阅读《终身做科学实验的爱迪生》。【课上学习任务】阅读文章《钱学森——中国人民的骄傲》,找出1935年-1955年当中,钱学森在美国的境况。阅读文章《终身做科学实验的爱迪生》,找出围绕“圣人”一词,在文章中出现的重点评论性语句。【课后作业】20世纪50年代,海外学子不顾美、英等国政府的阻挠政策,义无反顾地掀起了回归新中国的浪潮;今天又有许多海外学子纷纷归来报效祖国。查阅这方面的材料,将感受最深的做成卡片,介绍给同学。【课后作业参考答案】参考人物黄大年生平(1958年8月28日—2017年1月8日),国际知名战略科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出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毕业于英国利兹大学。突出贡献带领团队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为深地资源探测和国防安全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2017年1月8日,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春逝世,享年58岁;2017年4月28日,教育部追授其“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2017年7月23日,中共中央追授其“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8年3月1日,当选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评价在海外求学的中国学子纷纷表示,黄大年以实际行动为新一代科技人员树立了一个楷模,他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和高尚情操是激励海外学子的一盏明灯。附录:钱学森中国人民的骄傲刘敬智有这样一位科学家——五十年代,他毅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条件,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亲爱的祖国;随后,他在我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理论方面不断开拓,几十年来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最近,他接受了国际技术学界的最高奖“小罗克韦尔奖章”,并由此进入世界级科技与工程名人”之列,在世界的赞誉面前,他说“成绩归于党、归于集体”。今年8月7日,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会见了他。江泽民同志把他赢得的荣誉称为“中国人的骄傲”,李鹏同志则称赞在他身上体现了“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具有的光辉品质”。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始终眷恋着自己的祖国钱学森1911年生于上海,早年曾在北京师大附中和上海交通大学求学。1935年,他考取了庚子赔款公费留学,先是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后又到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深造,拜读于美国航天科学创始人之一、著名物理学家冯·卡门门下,三年后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这期间,他在冯·卡门的影响下,对火箭技术发生了兴趣,参加了加州理工学院古根海姆实验室的火箭研究小组。这个实验室后来成为美国火箭技术的摇篮,钱学森就是在这个摇篮里进行火箭技术研究最早的三名成员之一。钱学森是冯·卡门教授的得意门生。在卡门的指导下,钱学森写出了有关高速空气动力学方面的博土论文。1943年,美国军方经过慎重的选择之后,委托钱学森同马利纳合作,研究用火箭发动机推进导弹这一重大的军事课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空军高度赞扬钱学森为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无法估价的贡献”。美国专栏作家密尔顿·维奥斯特认为,钱学森已是“制定使美国空军从螺旋桨式向喷气式飞机过渡,并最后向遨游太空无人航天器过渡的长远规划的关键人物”,“是帮助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流军事强国的科学家银河中一颗明亮的星”。1947年,经冯·卡门推荐,钱学森成了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自1949年下半年开始,他肩负起该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的职务领导研究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那时,年仅37岁的钱学森,已被世界公认为是力学界和应用数学界的权威和流体力学研究的开路人之一,是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家、现代航空科学与火箭技术先驱、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待了二十年。这二十年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拥有丰厚的待遇。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他在写给自己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他告诉他的父亲,他还不止一次梦见上海,梦见那所伴他度过童年时代的房子为回国而斗争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钱学森兴奋极了。就在那年的中秋节(新中国诞生的第六天),钱学森夫妇心中萌发起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祖国去,为新生的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1950年7月,已经下定决心返回祖国的钱学森,会见了主管他研究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告诉他自己准备立即动身回国。这位次长大为震惊。他认为,“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他说:“我宁肯枪毙他,也不愿放他回中国。”1950年8月,钱学森买好了机票,准备搭乘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飞机离开美国。9月中旬,他辞去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这个学院古根海姆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职务。与此同时,他已将许多科学书籍和自己的研究工作笔记装好箱,交给美国搬运公司准备启运回国。就在这时,他突然接到了美国移民局的通知,勒令他不准离开美国,并以判刑和罚款加以恐吓!移民局还搜查并扣压了他的全部科学书籍和笔记本,污蔑他企图运送机密的科学文件回国。那时,中美在朝鲜战场正处于交战的敌对状态。美国又正盛行法西斯式的麦卡锡主义。钱学森的回国决心触怒了美国当局。1950年9月9日,钱学森突然被联邦调查局非法逮捕,送到特米那岛上的一个拘留所关押了十五天。十五天的折磨,使他的体重下降了三十磅。加州理工学院的许多师生和当时远在欧洲的冯·卡门等教授闻讯后,立即向美国移民局提出强烈抗议,又募集了一万五千美元保释金,才将钱学森从特米那岛的拘留所营救出来。然而,事情并没有完。美国移民局非法限制钱学森的自由,要求他每月到移民局报到一次,并且不准离开他所在的洛杉矶。联邦调查局的特务一直监视他时常闯人他的研究室和住宅捣乱。他的信件和电话也都受到了检查。为了减少朋友们的麻烦,整整五年的时间内,钱学森基本上处在与世隔绝的境地。但是,这种变相软禁的生活,并没有磨掉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意志。他的夫人蒋英回忆说:“那几年,我们总是摆好三只轻便的小箱子,天天准备随时可以搭飞机动身回国。”为了回国的方便,他们租住的房子都只签订一年合同。五年中他们竟搬了五次家。那时候,他的七岁儿子和五岁女儿也都知道,离美国远远的地方——中国,有他们的祖父和外祖母在想念着他们。1955年6月,饱受折磨的钱学森为了早日回到祖国,写信给人大常委会,向祖国母亲发出了求救的呼声。周恩来总理对此非常重视,立即指示,速将此信送给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指示他在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据理力争,设法营救钱学森回国。在铁的事实面前,美方代表无言以对。不久,美有关方面匆忙通知钱学森可以离美回国。1955年9月17日,经过了长达五年多的斗争,钱学森、蒋英和他们的两个孩子,终于乘坐轮船胜利地驶向东方的祖国。开创我国的导弹卫星事业钱学森回到祖国后,受到了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一种盼望新中国强大的愿望,促使他上书周恩来总理,提出了发展中国导弹技术的规划设想,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6年4月,由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在解放军总参谋部的大楼里,召开了一次不寻常的中央军委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由钱学森谈在我国发展导弹技术的规划设想。那时的钱学森刚入不惑之年,看到那么多共和国的最高军事领导人倾听他的意见,他显得十分兴奋和激动。他从总理、元帅和将军们亲切的目光里,体验到种从未有过的信任。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在他的心中升腾。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那是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的年代。除了刚刚粉刷过的两个疗养院的一批旧房子外,一无所有。要搞中国的导弹,当务之急是培养中国的第一代导弹人才。钱学森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时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在院内开设导弹研究班,由他亲自授课。此外,他还组织有关专家参加授课,如请空气动力学专家庄逢甘教授讲授《空气动力学》,飞机专家梁守槃教授讲《火箭发动机》,朱正教授讲《制导》等。这年10月17日,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批准了聂荣臻元帅提出的我国导弹研究采取“自力更生为主,力争外援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已有的科学成果”的方针。钱学森在他为我国火箭、卫星事业发展的几十年奋斗中,坚定不移地贯彻了这一方针。1960年10月中旬,在钱学森的亲自领导下,我国第一枚国产近程导弹制造成功了。11月5日上午9时,随着指挥所发出的点火命令,火光闪,惊雷吼,国产导弹呼啸着向九十公里外的目标飞去。很快,落区传来报告:导弹精确命中目标。当天下午,在基地的庆祝酒会上。聂荣臻元帅激动地举杯祝酒说:“在祖国的地平线上,飞起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枚导弹!”有成功,也有失败。1962年3月,我国自行设计的一种中程导弹起飞不久就掉在发射阵地前三百米处,把地面炸了一个大坑。在寻找失败的原因和研究新方案的过程中,钱学森经常深入到控制系统第线,与同志们共同研究,进行指导。经过再次研究设计和精心加工生产,1964年我国自行设计的中程导弹试制出来,并发射成功。这以后,科技人员重新设计了具有更为先进系统的导弹,并于1965年发射成功。也就在这一年,我国原子弹小型化的工作也已完成。听到这一消息后,钱学森对聂帅说,利用改进的中程运载火箭,即可满足运载核弹头的要求。聂帅听后很高兴,表示同意这一意见。在钱学森的领导下,改进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紧张地展开,主攻方向是提高火箭的战术技术性能,使射程、精度、使用性能符合实战要求。改进型运载火箭从方案设计到完成试验飞行仅用了十个月。1966年10月27日凌晨,改进型中程火箭载着核弹头,向千里之外的沙漠深处飞去,准确命中目标并起爆。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第一枚导弹核武器研制成功,美国用了十三年,我国仅用了两年多的时间。这一成功震惊了世界!从此,在世界上确立起我国是拥有核武器的大国的地位。正因为如此,当这成功的喜讯传来的时候,一直坐镇发射场的聂荣臻元帅和钱学森教授互相拥抱,流下了激动的热泪。终身做科学实验的爱迪生胡适今天2月11日是爱迪生的一百十三年纪念日。明天2月12日是林肯的一百五十一年纪念日。去年2月12日,我参加林肯一百五十年纪念演说。今天我很高兴能参加爱迪生一百十三年的纪念会。林肯是自由的象征,爱迪生是科学的圣人。科学的根本是实验。爱迪生真是终身做实验的工作。他十一岁时就在他家里的地窨子里做化学试验;十二岁时他在火车上卖报纸卖糖果,他就在火车的行李车上做他的化学实验。十五岁时,他开始学电报,就开始做电学实验,要改进电报的器材与技术,从此他就终身没有离开电学试验了,就给电学开辟了新天地,给世界开辟了新文明,给人类开辟了一个簇新的世界。从十一岁开始做科学实验,直到他八十四岁去世,他整整做了七十三年的实验工作。所以我们称他作“终身做实验的科学圣人”。他每天只睡四个钟头的觉,至多只睡六个钟头。他每天做十几个钟头的工作,他的一天抵别人的两天。他做了七十年的实验,就等于别人做了一百四十年的实验工作。睡四点钟觉,做二十点钟科学实验,活了八十四岁,抵得别人一百七十岁——这是科学圣人的生活。在新泽西的西奥兰治爱迪生实验室——现在是“国家的爱迪生纪念馆”的一部分,保存着二千五百册他的实验纪录,每册有二百五十页,或三百页。最早的一册是他三十一岁(1878年)的纪录。单是“白热电灯”的种种实验,就记满了二百册!他用了几千种不同的材料来试验——各种矿物、金属,从硼砂到白金,后来又试验炭化绵丝,居然能延烧四十多个钟头,——后来又试验了几百种可以烧作炭精丝的植物,——最后才决定用日本京都府下的八幡地方所产的竹子做成最适用的炭精丝电灯泡。科学实验是发现自然秘密、证实学理、解决工业技术问题的唯一方法。在他八十岁时,有人请问他的生活哲学是什么。他说,他的生活哲学只有一个词“工作”,“把自然界的秘密揭开来,用它们来增加人类的幸福,这样的工作是我的生活哲学”。他的实验并不都是创造的、空前的;但他那处处用严格的实验方法来解决工业问题的精神,他那终身作实验的精神,他那每次解答一个问题总想做到最好最完美的地步的精神,他那用组织能力来创办大规模的工业实验室与研究所的模范,可以说是创造性的、空前的(现今美国有四千个工业研究实验所,都可以说是仿效爱迪生的实验室的)。他的绝大多数的实验与发明(他一生得到专利权的发明有一千一百件),都是用前人的失败与成功做出发点的。他说:每回我要发明什么东西,我总要先翻读以前的人在那个问题上做过了的工作(图书馆里那些书正是为了这个用处的)。我要看看以前花了大工夫,花了大经费,做出了一些什么成绩。我要用从前人做过的几千次试验的资料做我的出发点,然后我来再做几千次试验。这是他做实验的下手方法。他在1921年1月曾说:我每次想做一件尽善尽美的工作,往往碰到一座一百尺高的花岗石的高墙。碰来碰去,总过不了这百尺高墙,我就转到别的一件工作去用功。有时候,——也许几个月之后,也许几年之后,忽然有一天,有一件什么东西被我发明了,或是别人发明了,——或者在这世界的某一个角落,有一件新事物出现了,——我往往能够认识那件新发明可以帮助我爬过那座高墙,或者爬上去几十尺。我从来不许我在任何情形之下感到失望。我记得,我们为了一个问题做了几千次实验,还没有能够解决那个问题。我们的一个同事,在我们最得意的一次试验失败之后,就灰心了,就说,我们不会找出什么来了。我还是高高兴兴的对他说,“我们不是已经找出了不少东西了吗?”我们已经确实知道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了,以后我们必须另走别的路子了。只要我们确已尽了我们最大的努力与思考与工作,我们就可以从失败里学到不少的东西。这是爱迪生作科学实验,经过几千次失败而永不灰心失望的精神。他在十二三岁时,耳朵就聋了。他一生是个聋子,但他从不因此减少他工作的努力。他在七十八岁时(1925年),曾有一篇文字说他的耳聋于他只有好处,于世界也只有好处。他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