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宁一中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级语文试题一、文学类文本阅读(30分)(一)小说阅读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会明沈从文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的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定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防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是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的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进哨兵旁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像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烂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爬行。为了那太难看、与鼻子不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太高兴的事情。人人都并不喜欢打扰,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开火后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有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些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来同这些副爷冒险做生意的。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采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农民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的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都督蔡锷两次,他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他随后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摇头,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烟管一面说……⑥因为这慷慨的讨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着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子弹箱安置了它,到第二天一大早,木箱中多了一个鸡腿,第三天又是一个,他为一种新的兴味所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完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讨论儿女一样。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脖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滴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⑦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通过旧时代一个普通士兵喂养小鸡前后不同的生命状态的描述,表现了旧时代生命的卑微和百姓对生活的基本诉求。B.因为战争让他重温三十三连荣耀,体现他作为一名士兵的价值;战争如拖到六月,死伤士兵的腐烂会让他不忍直视;打了,无论胜败,对他而言都是一种解决。所以会明逢人就问何时开火。C.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这个细节,体现小说的整体性;会明对“插军旗”由渴望到炫耀再到不抱希望,前后形成态度对比,突出了人物的思想情感由空虚到充实的变化。D.“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这句话主要写会明从喂鸡的过程中满足虚荣心,体现了他内心的空虚。2.会明是一名军人,但文中却详写了他养鸡的过程,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请简要分析。3.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答案】1.D2.①突出内容,写小鸡的可爱,养鸡生活的美好幸福,与战争的残酷死亡形成对比。②塑造形象,会明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者,思想提升,形象由单一走向丰富。③暗示主旨,会明从养鸡生活中感受到乐趣满足,体现了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3.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综合赏析能力。D项,“这句话主要写会明从喂鸡的过程中满足虚荣心,体现了他内心的空虚”错误,应该是“这句话主要写会明从喂鸡的成就中获得满足,体现内心的充盈”。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重要情节作用,把握作者意图能力。题目要求简要分析会明是一名军人,但文中却详写了他养鸡的过程,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由原文“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可知,在内容上,写出了小鸡的可爱,同时会明养鸡的快乐单纯同战争的残酷形成对比。由原文“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火后就可以摧升营长”“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可知,在人物上,丰富了人物形象,写出了会明对战争态度的转变和思想变化。由原文“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可知,在主题上,会明在养鸡生活中获得幸福快乐满足,暗示了文章主旨,表现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章内容主旨,探究文章结尾句子意蕴能力。题目要求学生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解答时,首先找到结尾“微笑的意义”这一内容,然后结合文章的主旨探究其意蕴。答题的时候要注意多角度。该短语出自文章最后,故应结合最后几段的语境分析理解“微笑的意义”,联系第⑦段“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可知会明从喂鸡中体会到了幸福;“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说明战争没有爆发,这也是令会明欣慰的事情;第⑥段中“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说明了他的倾向发生了转变,思想得到了提升。另外还要考虑这个微笑对主题的揭示作用。(二)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比邻而居王安忆淤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冶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有删改)4.文章3、4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简分析。5.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6.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答案】4.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5.(1)线索:气味。(2)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6.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题目要求简分析文章3、4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题干中已经给学生指明方向,“第三、四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什么样的生活风格”,首先到三、四两段关于第一家生活状况的描述,然后再结合“草药味”这一非正常现象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答案。第三段说“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着”,第四段说“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在联系上文这一家的生活风格,“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按照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5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本题题目是“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仔细阅读文章,可发现本文除第一段外,每段都围绕“气味”来写,第一段虽然没有提及,但它借排油烟机的管子和厨房来引入对“气味”的描写,由此可确定线索。再联系下文中作者通过对各种“气味”的描写来展示不同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可以得出答案。【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末句的意蕴能力。本题要求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其实就是理解画线句子含义,不但要回答句子的含义,还要考虑到文末段的作用。“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这句话里的关键词是“艾草味”“只由它弥漫,散开”,联系上文,可以知道“艾草味”指的是端午这一传统文化;“只由它弥漫,散开”,四种不同的生活风格,到了端午节,趋于共同,四家都飘出了艾草味,有了相同的生活内容,表现了对传统节日传统文化的认同。也就是四种不同的生活风格在艾草的熏烟中升华。【点睛】分析文章线索及其作用的设问方式主要有:①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②联系全文,简要分析“XXX”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③作者曾说:“XXX”是《XXX》的“文眼”,具有重要的作用。请通读全文,谈谈文中“XXX”的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等。此类题的答题思路为:第一步,点明XXX是文章的线索。第二步,指出它在全文中的作用,然后结合全文内容或上下文内容具体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60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契丹以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尤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颖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节选自《宋史·许将传》)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影响也很大。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做出回答。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答案】7.D8.C9.A10.(1)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难道还不行吗?为什么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2)章惇任宰相,与蔡卞一起大肆搜罗编造罪名,贬谪元祐诸臣,上奏皇帝开掘司马光的坟墓。【解析】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是文言断句的题目,解答时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还要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注意“初”表时间,单独断开,“选者”作后句的主语,在前面断开。原句的大意“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査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无理阻止,故意刁难”。根据句意可正确断句。【8题详解】试题分析: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C项“他们不仅职位很高”错误,“近侍”职位并不高。故选C。【9题详解】试题分析:A项“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错误,原文没有这一信息。应该是“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挑衅,许将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A“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错误,原文没有这一信息,事件错误。【10题详解】试题分析: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申饬”,应译为“指示”;“岂”,应译为“难道”;“对”,可译为“回答”;“为”,应译为“担任”;“同肆”,应译为“一起肆意”;“罗织”,应译为“编造、构陷”;“发”应译为“开挖”。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1)中的“何以……为”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参考译文:许将字冲元,是福州闽县人。考中进士第一。神宗召他入对,任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查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选人不能向上级官吏诉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无理阻止,故意刁难。契丹以二十万的兵力逼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代州的土地,每年宋方的使者不敢去,就任命许将去。许将入朝对答说:“我在侍从的职位,朝廷的重要决定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谈到代州的事情,不对他们驳斥,就会伤害国家大体。”于是命令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住的人骑在房梁上聚众观看,说道:“看看南朝的状元。”等到练习射箭,许将先射中。契丹派萧禧作陪客,萧禧果然拿代州来提问,许将随问随答。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还不行吗?为何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回来报告,神宗称赞他,第二年,担任秦州知州,又改任郓州知州。元宵节点灯,官吏登记那些偷盗的人把他们关入狱中,许将说:“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了。”都把他们释放,从此百姓没有一个人犯法,很多监狱都空了。父老感叹道:“从王沂公之后五十六年,又看到监狱空了。”郓州的俗人士子喜欢聚集诽谤官方,许将虽然没有禁止,但他们的风俗自动改变。征召担任兵部侍郎。上疏说:“治理军队有规章,名称虽然不同,或纵或横,或方或圆,让万众像一人一样。”对夏用兵时,神宗派侍从向他询问兵马的数量,许将立即详细奏报;第二天,询问枢密大臣,却回答不上来。绍圣初年,入朝任吏部尚书。章惇任宰相,和蔡卞一同大肆罗织罪名,贬谪元祐时的大臣,上奏挖司马光的墓。哲宗拿这件事问许将,许将回答说:“挖别人的墓,不是高尚品德的人所做的事。”担任颍昌府知府,又调任到大名府,在大名府六年,多次告老还乡,被召为佑神观使。政和初年,去世,年七十五岁。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文定。(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11.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东晋]陶渊明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注】。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动。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答案】(1)A(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解析】(1)试题分析:A项,“这体现了他对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错,并没有否定孔子的人生选择。陶渊明一向把孔子视为先师。孔子说过的“忧道不忧贫”,他记在心里。但他更喜欢这种“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的农耕生活。(2)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描绘“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的画面,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时,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回答本题抓住“平畴”“远风”“良苗”“怀新”几个意象,然后把“平、远、良、新”等几个修饰词展开联想,描绘画面即可。点睛: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意思是:就像这样,在简陋的木屋里长吟,暂且做一个耕田之人吧。本诗叙写了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聊作陇亩民”作结。从而表达了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32分)12.根据情景提示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1)《归去来兮辞》一诗中写诗人自斟自酌,享受室中之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2)《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顺应自然、乐天安命的决心。(3)《归去来兮辞》诗中对过去进行否定,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引壶觞以自酌(2).眄庭柯以怡颜(3).聊乘化以归尽(4).乐夫天命复奚疑(5).悟已往之不谏(6).知来者之可追【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的字有:觞,酌,眄庭柯,怡,聊,奚,谏。13.根据情景提示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4)《归去来兮辞》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归程的轻松愉快,诗人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5)《逍遥游》一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逍遥游》中写真正的无所待即无所凭借应该达到时空无际的境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舟遥遥以轻飏(2).风飘飘而吹衣(3).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4).举世非之而不加沮(5).若夫乘天地之正(6).而御六气之辩【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的字有:遥,飏,誉,沮,御,辩。14.根据情景提示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7)《逍遥游》中写人们的品德和能力可能达到最高境界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逍遥游》中写鹏的翼之大,能凭羊角风而上青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9)《滕王阁序》中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德合一君(2).而征一国者(3).翼若垂天之云(4).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5).潦水尽而寒潭清(6).烟光凝而暮山紫【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背诵默写能力。易错的字有:征,翼,抟,潦,清,暮。15.根据情景提示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10)“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高下、动静、远近、点面等诸多角度为我们展现了滕王阁周围一幅天阔水远、水鸟高飞、秋霞绚烂的鲜活图景,意境描写达于化境。(11)《滕王阁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滕王阁的高峻色彩的宏伟气势。(12)《陈情表》中用晋成公绥《<乌赋>序》中的典故写明人应尽孝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落霞与孤鹜齐飞(2).秋水共长天一色(3).层峦耸翠(4).上出重霄(5).飞阁流丹(6).下临无地(7).乌鸟私情(8).愿乞终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名篇背诵默写能力。易错的字有:鹜,共,峦,霄,乞。16.根据情景提示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13)《陈情表》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写他的进退两难。(14)《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了在前朝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臣欲奉诏奔驰(2).则刘病日笃(3).欲苟顺私情(4).则告诉不许(5).本图宦达(6).不矜名节【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名篇的背诵默写能力。易错的字有:奉诏,笃,宦,矜。三、写作(60分)17.请按要求完成作文。“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文明的韧性古印度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之中,巴比伦掩埋在了漫漫黄沙之下,古埃及随着法老一道葬入了金字塔。四大文明古国,只有华夏还屹立在世界的东方熠熠生辉!是什么让古老的中国抵住岁月的侵蚀?是什么让悠久的华夏文明传承今日?纷繁的战火、更迭的王朝、冲突的异域文明,在中华文明独有的坚韧之下变为孕育华夏的养分。先秦诸子不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烽火之中应运而生的吗?科举取士不正是在隋唐的交替之中成长的吗?科学与人文不也是近代才影响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吗?中华文明将它独有的坚韧给了炎黄子孙。因此,我们整个民族安然度过一次次危机,传承至今。国人爱竹。薛涛爱它“蓊郁新栽四五行,常将劲节负秋霜”;郑板桥赞它“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康有为称它“乱叶犹能劲,柔枝不受吹”。无数人赞它、爱它,不正是对整个中华文明之坚韧深深的眷恋!近代的中国,一部饱含血泪的苦难史。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腐朽的满清王朝。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但是,请看看那奋起反抗的农民军吧!看看那为民族奔走的革命者吧!看看那为新中国献身的烈士们吧!是的,坚韧的国人在与飓风拼搏!洋务运动失败了,太平军人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公车上书在屠刀下惨遭镇压,但是,坚韧的民族终究冲破了重重阻挠。你听,辛亥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你看,五星红旗已经在天安门前迎风招展。茫茫戈壁,坚韧国人燃放了一个美丽的烟火,从此国人不再受帝国主义的核讹诈;漫漫海疆,两代军人用青春与热血浇铸边防,结束了中国有海无防的历史。国人,用一生的岁月诠释坚韧;民族,以不屈的意志铸就辉煌。坚韧,中华民族存在之根本!可是,如今的我们是否遗忘了中华文明之坚韧?君可见寒冬未至而道路上裹成企鹅的众人;君可见餐馆、学校食堂堆积成山的剩菜剩饭。曾记否,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不朽的丰碑?曾记否,贫瘠荒凉的兰考县上倒下的焦裕禄?曾记否,落后封闭的小岗村累倒的张浩书记?而今的我们,有何颜面面对那些为了民族复兴而做出巨大牺牲的先烈?有何颜面面对那些为了祖国富强而奋斗终生的前辈?孟子曾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若连些许严寒亦无法忍受,又怎能担起国之重任?若连可口的饭菜亦挑肥拣瘦,又怎可挑起民族复兴的脊梁?梁启超先生曾高呼:“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因此,华夏文明之传承皆系吾辈之肩,中华民族之复兴全在我少年!壮哉,我中国少年奋斗不止;伟哉,我中华民族坚忍不屈!坚韧,是千年文化之精髓,古而不老,老而不旧!坚韧,是对中华文明的诠释,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颂扬!【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命题作文的写作能力。本题次作文的题目是“文明的韧性”,将普适性的话题范围缩小至“文明”之上,但从格局上来说又是一种扩大,让考生把个人思考上升到对国家、民族整体命运的深入思索,符合近年来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当今中国面临的发展形势,内涵丰富,具有历史与时代内涵,传递出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体现出中国的民族精神。这则作文材料的主旨内容为“文明的韧性”,从“韧性”上来说,它可以解读为:坚忍不拔、坚强不屈、坚持到底。这是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仍旧生生不息的精神本质。材料中说“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就是对这种传统精神文化的提示。中国历史面临的种种危机灾难,与赖以渡过危机的英雄人物、民族精神,都是当今中国人的精神源泉。另一方面,当今时代对民族文化精神的态度应该是继承和发扬,因而材料中提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这就是告诉我们应着眼于当下,将民族精神发扬到现代化的建设中。特别是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中菲领土争端、中美贸易战等,值此国际局势之下,更应关注国家民族如何顽强独立地生存发展问题。引导青少年学生对国家历史及现实局势进行思考,自觉承担起振兴祖国的伟大责任,从而让走上社会的学生更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责任心。材料中的写作方向十分明确,文体是议论文,内容要求“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选材范围可大可小,但要注意其最终指向要谈论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韧性的作用,或呼吁发挥韧性精神,或批判丢失韧性的行为,或以韧性的正面事例启发引导人积极向上等,不能见山是山,而要从“历史”“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范围中拔高眼界,看到对当今中国社会和历史任务的作用,这样算是对本命题的完整解读。参考立意:①纵观中华民族面临危机时展现的坚韧精神,带给当今时代的启示;②汉语的生命力、思想文化的影响彰显着中华民族的韧性;③没有坚韧不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