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1页
北京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2页
北京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3页
北京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4页
北京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北京市部分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汇编:非文学类文本阅读()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4题。(共15分)

材料一

推理,是根据一个或一些判断得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过程。推理所根据的判断,叫做前提;由前提得出的那个判断,叫做结论。论证,是用某些理由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的过程或语言形式。一个简单的论证就是一个推理,其论据相当于推理的前提,其论点相当于推理的结论。从论据导出论点的过程即论证方式,相当于推理形式。一个复杂的论证则是由一连串不同的推理构成的,表现为一个推理系列。不过,论证和推理有一个实质性的区别,即推理并不要求前提必须为真,假命题之间完全可以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例如:“如果所有的金子都不是闪光的,那么所有闪光的东西都不是金子。”而论证的目的在于说服对方接受或拒绝某个主张,因此论证过程不仅要合乎逻辑,论据也必须真实。

根据论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论证可分为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演绎论证是依据有效的推理形式,从已经接受为真的一般性命题(作为前提)出发,推出某个或某些个别性真命题(作为结论)的过程或形式,其论据与结论之间有必然关系。例如数学中常用公理、定理进行的“证明”。归纳论证则是沿引一些事实性例证,推出某个一般性命题的真,或推出某个新的个别性命题的真的过程或形式,其论据与结论之间有或然关系。归纳方法,包括简单枚举法、科学归纳法、完全归纳法、类比法等。例如:“铜加热之后体积增大。铁加热之后体积增大。铜铁都是金属,所以金属加热之后体积就会膨胀。”该论证运用了简单枚举法,其论据都为真,但并不能保证结论一定为真。为进一步证实该结论,还需要样本量更大的精细观察和实验,而且还需要运用科学原理进行演绎分析。

一个复杂的论证往往有省略现象,如同几何证明中的跳步现象。论证中省略的关键隐含内容,具有如下特点:未被明确陈述出来;被论证者认为是显而易见、理所应当的;是推出最终结论的必要条件,也是理解论证的关键;其本身不一定为真。正因为论证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各种问题,所以任何论证都可以被质疑,并且应当接受批判性思维的检验。

(取材于《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形式逻辑》等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推理”和“论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推理所根据的判断叫前提,由前提推出的判断叫结论。

B.论证一般是由一个推理或者一连串不同的推理构成的。

C.一个推理如果前提为假,其推理过程必然不合乎逻辑。

D.论证既要求论证过程合乎逻辑,也要求论据必须真实。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演绎论证的论据一般是确认为真的个别性命题。

B.数学中运用公理进行的“证明”属于演绎论证。

C.归纳论证可以使用简单枚举法、科学归纳法等。

D.归纳论证的论据为真,推出的结论不一定为真。

材料二

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这一点,就连对人类的美德大加贬抑的人也是不得不承认的,因此,我不怕任何人提出反对的意见。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有些动物甚至还以某种方式掩埋它们死去的同类。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感同身受的。我们很欣慰地看到《蜜蜂的寓言》的已不得不承认人是一个有感情和同情心的生物。他以平淡和细致的笔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事例:一个被囚禁的人看见一头猛兽从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了她的孩子,用尖锐的牙齿咬孩子的肢体,用爪子掏取他还在跳动的内脏。他看到的这件事情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目睹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难道不难过吗?

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

(节选自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

3.材料二以动物为例进行类比论证,下列对该论证省略的关键隐含内容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兽在危险时刻会保护幼兽,人类自然更应当保护弱小的动物。

B.马在奔跑时不愿意踩着活着的生物,人类更不该伤害其他动物。

C.走进屠宰场的动物会发出哀鸣,人类不能对这些哀鸣无动于衷。

D.连动物有时都具备天然的怜悯心,人类当然具备天然的怜悯心。

4.材料二以“一个被囚禁的人”为例进行论证,请参考材料一,简要说明该论证省略的关键隐含内容、最终结论、论证类型分别是什么。(6分)

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园林不同于深受儒家影响的中国古典都城和宫殿建筑,它不讲求轴线对称,似乎没有任何规则可循,山怀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林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造园家们努力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用有限的景物,经过加工提炼,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共生之境。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最终目的是在大自然中为自身划出一块人为的空间,以便安放自己的身心,寄寓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与思考,它处理的是“物”与“心”的关系。只有万物各安其性,人心才会无私,才能自由。因此“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便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营构原则。

在以老庄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看来,自然就是道,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有生命的,如果像西方古典园林把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修剪成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再组合成整体的几何图案,就违背了物的天性,违背了自然之道,这样呈现的也不是真心,不是自由之心,而是一种匠心。

为避免匠气,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在营构时力求简洁,避免烦琐,“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这种简单自然表现在园林的设计布局上,就是注意和自然环境的协调一致,正如计成在《园冶》一书中强调的“相地适宜”,就是要求园林营构时要依据地势而建,只有这样才能遵守自然地理之天性,感悟自然之生命。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布局上讲究以少胜多,设计上的简淡,不是简单,而是形简却又充满意味。如北宋司马光“独乐园”的建筑,设计得小巧自然,而且多有用典,充满象征意味。池岛上的钓鱼庵,就是用竹子扎成的简陋小屋,但它却是慕严子陵钓鱼避世而设,而见山台则取意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很显然,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很注重简单自然之物,这种自然之物不是天然之物,而是人在掌握自然之美、体味自然之趣的基础上,以微缩的形式圈点自然,于有限中体味无限,虽居于闹市却如在山林,以彰显文化意蕴,体现士人的精神人格。

(取材于姜立婷、唐安意等人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高大挺拔的楼阁、翼然展开的空亭、耸入云霄的佛塔等矗立在园林的高显之处,以自己的拔地而起改变了横向的平面铺排,发挥着以竖破横的作用,又以自己的高大透空吸纳着周围空间的美丽景色。如杭州西湖的保俶塔,高傲地耸立于宝石山巅,把西湖周围的建筑、山水花草树木等都吸引在自己的周围,使杭州西湖的景色成为一个和谐的有机体。特别是那耸入云霄的塔身倒影在清澈的湖水中所形成的倩影,以非凡的魅力把人们诱向如诗如画的西子湖,怪不得袁宏道说:“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李允稣先生就曾指出:“在视觉的意义上,建筑物所表现的形体应该分别以远、中、近三种不同的距离来衡量它的效果。在远观的时候,立面的构图只是融合成一个剪影,看到的只是它的外轮廓线,与天空相对照,就成了所谓的天际线。在中国古典建筑中,无论什么建筑,很少是简单几何图形的‘盒子式’的外形,它的屋顶永远不会只是一些平坦的线条。因此,外轮廓线永远是优美的、柔和的,给予人一种千变万化的感觉。”

如果说中国古典园林中以山水、花草树木等为主体控制的空间还是一种可见的实景空间的话,而由其实景空间所蕴含的虚景空间,即“隐”的空间,才是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本质所在。这种“隐”的空间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给人的是一种意趣深隽的美感,这恰恰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之处。为了营造这种幽深而静谧的意境美,造园家常常用围墙、花木、山石、廊、桥等物来遮隔空间,形成许多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贯通的小空间。这些空间景色既藏中有露,又露中有藏,一层之上,更有一层,使游人观之,感到触目深深,幽蔽莫测。

最能体现“隐”的空间美学特征的则是“曲径”的运用及其审美特征的彰显。“曲径”引人入胜,有让人探景寻幽的导向性。更重要的是,曲径不只是“曲”,而且还“达”,是通此达彼的。在这条曲径上,随着审美脚步的行进,前面总会不断地展现出似尽不尽的幽境,给人以无限遐想,吸引着人们不断地去探寻。

(取材于刘海燕、姜立婷等人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营建没有规则可循B.建筑融入自然环境

C.布局设计追求简单D.景点设置应合典故

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中国古典园林特点的一项是(3分)

A.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B.山节藻梲,朱扉紫牖

C.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D.一池水可为汪洋千顷,一堆石乃表崇山九仞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布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突出的亭台楼阁作为园林的主体

B.讲究景观布局的远近高低层次变化

C.空间安排方面注重实景蕴含着虚景

D.营造移步换景曲径通幽的审美意境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蕴含“天人合一”的思想B.具有文化底蕴的精神家园

C.以和谐、含蓄为审美原则D.探寻神秘永恒的未知世界

5.请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下面链接材料中宝玉批评此处建筑的原因。(6分)

宝玉道:“……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3小题,共8分。阅读下而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北京的4、5月份是春光烂漫的时节,但同时也是杨柳飞絮期。这些杨柳飞絮个头儿不大,数量却不少,给市民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北京园林局宣布,今年将综合治理30万株杨柳雌林。实际上,从2000年起,北京就开始专项治理扬柳飞絮。20年过去了,北京为何仍年年飞絮呢

据了解,北京市目前约有800万株杨树、柳树,仅北京城市规划建成区就有杨柳树雌栋200万株。这些杨柳树大部分种植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生长速度快、耐干早,而在北京的平原绿化中大量用作行道树和农田防护林木。杨柳树的森林蓄积量占到了全市总蓄积量的42.2%。所谓森林蓄积量,是指一定森林面积上存在着的林木树干部分的总材积,也是通常所说的木材量,它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丰富程度、衡量森林生态环境化劣的重要依据。

五六十年过去了,其中的雌性杨柳树到了生命力最旺盛的阶段,产生的飞絮一年比一年多。而二次飞絮现象也是导致飞絮治理难见成效的重要原因。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硬化地面越来越多,飞絮落地后无法附着在土壤上,风一吹,又会飞起来。

据北京园林局介绍,近些年治标方面,是给重点地区的杨柳雌株注射植物调节剂,通过减少花芽的形成,控制第二年的飞絮,抑制率达到90%。结合林地绿地管护,优先修剪杨柳雌林过大过密的树冠。同时,在飞絮集中的时间段,采用高压枪冲洗、及时清理收集飞絮等管护措施,避免飞絮再次随风飘移。治本方面,结合园林绿化景观提升及更新改造工程,对现有老、残、病等杨柳树雌株逐步更新改造,减少飞絮总量。

当然,注射植物调节剂也有弊端,那就是注射一次控制一年,要想长期控制,就得年年注射。这也带来了成本问题,注射药液和人工费用,一株树一年要花三四十元。

(取材于杜鑫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北京杨柳树中的雌株数量相当可观

B.雌株杨柳生命力进入了最旺盛阶段

C.地面硬化产生了飞絮二次传播现象

D.园林部门治理飞絮的方法比较单一

材料二

北京市现有的大量杨柳树栽植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的北京最怕刮风,正如1979年新华社电讯稿《风沙紧逼北京城》中描述的那样,“一旦尘暴袭来,首都上空更是一片灰黄,白昼如同黄昏。在城外,人们可以看到,永定河北岸,大红门以南,已经出现了一片沙丘"。

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8月,其他月份降水较少。“十年树木”,时间紧迫,在轰轰烈烈的“人民绿化战争”中,杨树、柳树凭借着适合北京的土壤气候、“生长速度快、养护成本低等优势,成为拯救北京自然环境的功臣。这批树不仅解决了风沙问题,也奠定了如今北京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

有研究表明,一株胸径20厘米的杨树,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72公斤,释放氧气125公斤,滞尘16公斤。一株胸径20厘米的柳树,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281公斤,释放氧气204公斤,滞尘36公斤。

与其他落叶乔木相比,杨树长得特别快,两三年就能起到防护作用,五六年就能成林,12年生胸径可达28厘米,最高能长到30多米。在北方没有比它更高的树,遮阴效果最好,如果没有杨树,北京的“绿色天际线”将会下降10米。“北方杨家将,南方沙家浜(杉树)”,从北纬22°到北纬70°,从平原到海拔4800米,杨树都有分布。“参天耸立,不屈不挠”,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写出了北方人民对它最真实的歌颂。

杨柳依依报春来。柳树婀娜多姿,春季发芽早、冬天落叶晚,是北京城镇绿化中绿期最长的阔叶树种。一年中有10个月,柳树进行着嫩绿、翠绿、淡黄等颜色变换,让人心情舒畅。如果没有柳树,北京的绿色将会减少1个月,也会缺了那份“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优美景象。

(取材于胡利娟等的相关文章)

2.下列理解和推断,不符合材料二文意的一项是(2分)

A.为了抵御风沙侵害,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栽种了大量的杨柳树。

B.耐干旱、生长快、养护成本低等优势使杨柳树成为了北京的当家树。

C.一棵树龄达三十年的杨树,每年可以吸收大于172公斤的二氧化碳。

D.画线句用数字说明,杨树是北方包括北京形成飞絮灾害的原因之一。

3.有人建议把杨柳雌株一次性全部砍掉,这样就可以彻底解决北京春季杨柳飞絮的问题。请根据上面两则材料,分条回答不宜将这些杨柳雌株“一砍了之”的原因。(4分)

北京市昌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电影《流浪地球2》热映,“重工业美学”震撼银幕。从天地穿梭的太空电梯到四足仿生机器狗“笨笨”再到不断迭代的量子计算机,电影营造的许多视觉奇观在一些观众看来却有似曾相识之感。想象源于生活,电影中许多场景其实并没有特效加持,而是众多国产尖端装备的实物实演,比如:外骨骼动力装甲来自上海,无人机干扰枪产自深圳,步履式挖掘机等61台设备出自徐州重工……《流浪地球2》中这群戏份颇重的特殊“演员”,向世界展示了将科幻梦想变为银幕现实的中国科技硬实力。

科幻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科技进步为科幻文艺的传播和接受提供了现实依据。真实世界跟影像世界是有必然联系的,强盛的国家才能托举起强大的科幻产业。中核集团官微日前贴出了“流浪地球行星发动机”和中国环流器二号的对比图,网友“秒懂”电影的设计灵感或许正源于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霸气官宣“等到2045年,电影中的天梯、地球车站、空间驿站建设有望成为现实!”中国建筑集团携3D打印建造技术、空中造楼机、装配式建造技术实力表态“小破球尽管去流浪,缺啥,盖就完了!”……一系列硬核科普目不暇接,科幻电影与众多央企的跨界联动,映照着我国电影工业和科技创新共同迈出的坚实步伐。

现实中的硬科技是电影里的强支撑。《流浪地球》诞生于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决定了电影绝非凭空想象的乌托邦,而是想象与现实的同频共振、文艺与科技的和声共鸣,它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它源自当下又预示未来。中国科技硬实力正在越来越多的屏幕上得到彰显。摘得七项奥斯卡大奖的科幻电影《地心引力》,讲述了女航天员太空遇险后进入天宫空间站绝地求生,最终驾驶神舟飞船成功重返地球的故事,体现了中国航天大国的地位。而电视剧《三体》中进行粒子实验的良湘加速器,正是在我国第一台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国家实验室取景的。

有人说,科幻作品有两种意义:一方面它审视人类的科技发展路径,思考当下对未来的影响,探索世界的其他可能性;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构成了当代的社会学文本,反映其所属时空的价值观和科技、工业水平。科幻观照现实,现实反哺科幻。相信中国科技发展与中国科幻电影的双向奔赴,未来将擦出更多绚烂的火花。

(取材于任绍文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今年,与刘慈欣作品有关的热点不少,如电影《流浪地球2》定档、电视剧《三体》杀青等。小说《三体》获雨果奖后,特别是电影《流浪地球》获得观众认可后,对刘慈欣作品的影视改编一直热度不减。

刘慈欣的《三体》等作品之所以走红,主要因其具有较高的创作水准。刘慈欣深入汲取世界科幻经验,同时又以中国视角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讲述中国故事,书写人类进步寓言。他的作品让中国读者在科幻中不断有新认知、新收获,又为外国科幻读者提供全新体验与文化视野。此外,他特别擅长构建宏大世界观、塑造科幻审美意象。

科幻是一个丰富多元、极具包容性的文类,可以有更多面貌。正在快速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作家,置身技术变革的浪潮中,对新生事物的接纳更为自然,他们正在努力对更深刻也更广博的问题进行回答。有的作家尝试在科技时代激活传统文化,有的作家在手机和网络的细节里发现人类的深层次变化,还有的作家通过科幻自觉与前辈思想家进行对话。这些年轻而活跃的创作力量,有足够的潜力淬炼出独特、多元的写作风格。

一部影视作品的走红,是文化产业各环节紧密协作的结果——产业界不能止步于期待,还要有一双慧眼、一双巧手,发现更多作家作品,并实现创造性的改编和呈现。一部影视改编作品的拍摄和制作,需要上千位演职人员;更不用说游戏、动画、漫画、主题公园等所需要的漫长技术积累与人力物力投入。一个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原创的能力。比如,很多优秀科幻电影,其文学原作籍籍无名,更像一个创意蓝本,是二度创作将文字转化为合理的故事架构和恢弘的视觉呈现,由此成就一部部银幕佳作。科幻事业的壮大,仅依赖文学原作的热度是不够的。现阶段,中国科幻产业要夯实的不仅是文学创作,更是文化工业基础。

科幻小说及其改编作品的火热已经成为一个契机,各方力量由此汇聚起来,合力推动行业整体升级。相关部门重视并加大支持力度,各类市场主体正在走向深度合作,科幻文艺以不同方式进入教育体系……中国科幻文化的受众基础越来越厚实。年轻一代创、从业者迅速成长成熟,让中国科幻在世界范围内,渐渐成为颇具光彩的生力军。

我们站在已来的未来,眺望更远的未来。

(取材于姜振宇等人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前两段内容,下列不属于科幻电影营造的视觉奇观的一项是(3分)

A.天地穿梭的太空电梯

B.四足仿生机器狗“笨笨”

C.中国环流器二号

D.空间驿站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科技与科幻的关系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技硬实力可以将科幻梦想变为银幕现实。

B.科技创新助力我国科幻电影工业向前发展。

C.中国科技的硬实力可以通过科幻电影彰显。

D.人类的科技发展路径基本来自于科幻作品。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刘慈欣作品走红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具有较高的创作水准。

B.深入汲取世界科幻经验。

C.为国内外科幻读者提供全新体验与文化视野。

D.擅长构建宏大世界观、塑造科幻审美意象。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幻电影《地心引力》体现了中国航天大国的地位。

B.科幻与现实是有联系的,科幻能反映未来的价值观。

C.新一代科幻作家正努力使科幻作品呈现更多的面貌。

D.二度创作可以让籍籍无名的科幻作品成为银幕佳作。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中国科幻为什么能走向更远的未来?(6分)

北京市平谷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整理古典文学名著,底本的好坏决定了本子的质量。最初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时候,只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传,抄本名字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曹雪芹去世后的二三十年里,《红楼梦》就是以抄本的形式流传的,一般只有前80回。一直到清乾隆五十六年,经程伟元、高鸮整理,用木活字印刷出版了120回本《红楼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程甲本,这在《红楼梦》传播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程甲本的伟大责献在于它极火地推动了《红楼梦》的传播。一是木活字印刷出版比抄本更经济,更便于流传。二是它以120回全本的面貌流传,人们阅读残本和全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第二年,程伟元、高鹗又出了一个整理本,人们通常称之为程乙本。从那以后,将近200年,各种翻刻的《红楼梦》都以程甲本为底本,基本上就是程甲本的天下。新中国成立以后,195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以程乙本为底本的《红楼梦》,是著名诗人汪静之整理的。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第二个校点解释的《红楼梦》本子,著名学者周绍良、周汝昌等参加了校订工作,启功先生解释,这也是一个以程乙本为底本整理的本子,这个本子在社会上广为流行。此后,1959年、1964年分别修订出版了第二版、第三版,一共发行了200多万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通行的本子。一直到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新校本”。这个新校本的出版,替代了程乙本通行本的地位,成为如今最流行最权威的通行本。

自1791年程甲本刊刻以来,人们看的都是程甲本。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看的又都是程乙本。但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红楼梦》的早期抄本即脂砚斋评本陆续被发现,有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戚蓼生序本、郑振铎藏本、梦稿本等等,达11种之多。这时人们发现这些大多署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早期抄本与社会上流传了100多年的程甲本程乙本有许多不同。那么,差异到底有多少呢我告诉你{几乎页页都有差异,数字难以统计,这恐怕是一般读者很难想象的。这些差异的情况十分复杂,有的是具体字句的不同,有的是一段一段的不同,有的甚至是情节的不同。经过专家们多年的研究,从整体上看,一般认为早期抄本即脂砚斋评本的文字更好,程甲本和程乙本虽然有自己的特色,但在整体文字表述上不如早期抄本好。程甲本特别是程乙本,经过后人整理改动较多,而脂砚斋评本则较少地受到后人的删削篡改,较好地保留了曹雪芹原著的面貌。所以有必要以脂砚斋评本为底本搞一个更接近曹雪芹原著面貌的本子,这就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新校本”。

材料二

脂本与程本差异不小。如《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庚辰本的回目是:“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程甲本的回目是“享福人福深还祷福,多情女情重愈斟情”。程甲本把“痴情女”改为“多情女”,不能说错,但比较起来,我还是认为“痴情女”更好,更符合这一回的故事情节和林黛玉的性格特征。这一回中就写道:“那林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林黛玉在爱情上确实很“痴情”,所以称呼林黛玉为“痴情女”更合适。对比之后可知,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脂本比程高本好。

以上例子说明版本对《红楼梦》阅读的重要性。实际上,这种情况很多很复杂,一般认为脂砚斋评本比较接近曹雪芹原著的面貌,而程甲本特别是程乙本经过后人的修订,很多修改不符合曹雪芹的笔墨,因此需要整理一个最接近曹雪芹原著面貌的本子。这是大家共同的心愿,也是时代的要求。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以庚辰本为底本的新校本,完成了这个心愿,这也是新时期红学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所以,这个新校本通行本极为珍贵,是目前发行量最大最权威最受读者欢迎的通行本。

为什么选取庚辰本为底本呢这是因为在已发现的早期抄本中,己卯本、庚辰本、甲戌本三个本子的底本是比较早的。其中,甲戌本只残留16回,己卯本只残留41回又两个半回,只有庚辰本是抄得较早又比较完整的本子,只缺第六十四回和第六十七回,存78回。而

第六十四回和第六十七回,各本都缺。可以说,庚辰本是保留曹雪芹原著面貌最全的一个本子,所以确定以庚辰本为底本,以其他各种脂本抄本为主要参校本,以程本及其他早期刻本为主要参考本。新校本的后40回仍用程甲木,因为没有其他本子替代。为了便于阅读,这套书的解释也是下了大功夫,参加解释的专家学者中有著名的红学家、民俗学家、服饰专家、中医药专家等,解释大体上以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读者为对象,凡一应典章制度、名物典故以及难解的词语,包括诗、词、曲、赋、偈语、灯谜、酒令、职官名称、服饰陈设、古代建筑、琴棋书画、释道迷信、医药占卜、方言俗语等,一般尽可能作出解释,繁简得宜,通俗易懂,是当下红学最高水平的反映。

新校本校注工作,集中了全国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从1975年开始,冯其庸、李希凡等先后有20多人参加了校注组,校注工作由冯其庸总负责。新校注本工作的顾问是吴世昌、吴恩裕、吴组细、周汝昌、启功五位先生。叶圣陶和叶至善先生为新校注本提了不少意见。新校注本的前半部分,叶老还亲自标点、修改。自1982年3月初版以来,它又经历了三次修订,包括正文的修订、校记的修订、解释的修订,无论是标点分段还是一字一词,都经过严谨的审核,可谓精益求精。新校注本倾注了新老两代学人的心血,基本做到每一处修改都有出处、有校勘,这在红学史上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情,从而确保了《红楼梦》新校本的学术含量。新校注本设计精关,典雅大气。插图全部出自当代著名《红楼梦》人物画大家戴敦邦先生之手,既为图书增光添彩,又具有较大的收藏价值。

(选自《光明日报》相关文章)

1.依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梦》版本”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最早的《红楼梦》抄本的流传范围很小。

B.程甲本《红楼梦》使用木活字印刷技术。

C.程乙本《红楼梦》首次以120回本呈现。

D.程甲本和程乙本《红楼梦》都流行很久。

2.依据材料二,下列对《红楼梦》“新校本”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庚辰本为底本B.现今发行量最大的通行本

C.后40回沿用程乙本D.新时期红学发展成果的标志

3.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120回本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未经后人删削篡改。

B.《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在内容上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C.选择不同版本的《红楼梦》进行比较阅读,更有益处。

D.了解版本的基本知识,有助于《红楼梦》的精细阅读。

4.请结合材料及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说说哪一个版本的写法更好,为什么。(3分)

《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中,宝玉去看望生病的宝钗,宝钗主动要求看看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宝玉要看看宝钗佩戴的项圈,可巧这时候林黛玉来了。原文如下。

程甲本: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完,林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

庚辰本: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

5.文中说,“新校本”是目前最权威的通行本,请综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此说法的依据。(5分)

北京市顺义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1-5题。

材料一

中国学者进入典籍英译领域时间相对较晚,据现有汉学书目统计,中国要籍译本绝大多教是由西方汉学家或独立、或在中国合帮助下完成的。传教士以降的西方译老为中国典籍的异域传播做出了不可麝灭的贡献,但以往的西方译者翻译中国文化典籍时,大多采取迎合译语读者的翻译策略,翻译过程中曲解、误译中国文化之处比比皆是。此外,中国盐代经典文本的语言具有语义的浑圆性、语法的意合性和修辞的空灵性这三大特点。使得绝大多数外国学习者母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融及中华文化的内程。然而,典籍英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西方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我们应当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从典籍翻译大家身上汲取翻译的智慧,获取前行的指导和力量。在这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英国籍)合译的与英国人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译本的比较,是一个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的课题。这两个译本于20世纪70年代出版,三位译者皆因此获得巨大声誉,也同时掀起了翻译界此后对两种译本经久不息的对比研究热潮。在这过程中,我们应深入了解中国典籍的外译事实,客观分析两种译本的优长与不足,将中国的本土经验和理论与西方翻译理论相结合,取其精华,让中国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传承和发展的良性循环中获得升华,在实践中不断培养和提高我们讲述中国故事、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时代能力。

(取材于辛红娟《中国典籍“谁来译”》)

材料二

翻译思想是决定译者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的主因,只有通过其翻译思想,读者才能理解其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种种策略,也才能对这些策略所产生的译文进特更客观的评价。从霍克斯的译本中可见,他对原文采取了太多时候“忠实不渝”、间或背信喜“意”的态度。为证此言,举个背信弃“意”的例子。《红楼梦》第一回中,曹雪芹用了一个较长的段落交代自已的写作目的,并说明选用“甄士隐"和“贾雨村”作为人物姓名的缘由,为读者理解整部小说进行铺垫。霍克斯在其译本中大胆地省却了这段文字的翻译,直接从“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译起。霍克斯的嘴译,显然不是漏译或者不能译,最有可能的原因,是霍克斯对其译本艺术性的考量。为了实瑞译本与原著在艺术性方面的等值或者说最大程度的接近,霍克斯将“忠实”的对象定位于篇章层面。杨宪益的翻译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临摹”是初学书画之法,就是照着一幅书法或者绘画描其形而速其神,最终达到与原作的惟妙惟茸临摹者往往会将忠实原作视为自己对艺术的全部追求。杨宪益翻译的《红楼梦》正是这样一件艺术性高超的临暴作品

(取材于党争胜相关文章)

材料三

从当下国际学界关于两百年《红楼梦》翻译史及诸种译本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学界就这两种译本的翻译技术性问题有着相当细致的讨论。然而我所感兴趣的不是翻译的技术性问题,而是这两位译蒙及两种译本的语言修缝文化身份、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的差异性等回题。杨宪益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各更注重推动英语贴着汉语文化观念的地面行走,所以杨译本不可遇制地透露出把中国文化传统及其风俗观念直输给西方读者的翻译立场,这也是杨译本失去西方英语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于杨译本,霍译本的翻译立场与翻译策略超越了江语《红楼梦》的字面意义,而旨在探求汉英双语背后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相互理解与解释的适应性。他使用西方本土读者谙热且可以被受的地道的英语及其文化、风俗等观念,以此来创造性、补充性与生成性地重构《石头记》从而完成了两种异质文化观念之间的转换生成。

(取材于杨乃乔相关文章)

1.对材料一的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西方汉学家是早期中国典籍英译这一领域的主力。

B.西方汉学家缺少中国合则无法完成典籍翻译。

C.译作的缺失让西方学习者无法触及中华文化内核。

D.较之其他版本,霍克斯翻译的《红楼梦》更加精准。

2.下列对材料二、三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霍克斯的译本大体息实原作,有时他会用省读的方法来迎合读者。

B.杨宪益的译本可以称之为“临摹式翻译”,紧紧贴合汉语文化观念。

C.霍克斯的译本翻译立场方面超越原作字面意义、增强了思想深度。

D.杨宪益的译本在语言方面,具有语义浑圆性和语法意合性等特点。

3.下列对三则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典籍英译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中西交流,让西方了解真正的中国。

B.中国翻译界急需增加典籍翻译数量,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能力。

C.学界对杨译本和霍译本就翻译的技术性问题,有着细致的讨论。

D.杨译本失去西方英语读者,与该书的翻译立场和翻译策略有关。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材料一指出应当客现公正地看待中国典籍翻译实践和接受之间的窘况与差距。

B.材料二使用了临幕"这一概念,其意在强调杨话本对于《红楼梦》的绝对忠2。

C.材料三的更加关注两种译本在翻译来场与翻译策略方而的差异性等问题。

D.材料三认当雷证木山丁完成了文化调金的转换,由此才得以成功重构《石头记》。

5.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卷是否优秀,可以有哪物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6分)

非文学类文本阅读

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4题。(共15分)

材料一

推理,是根据一个或一些判断得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过程。推理所根据的判断,叫做前提;由前提得出的那个判断,叫做结论。论证,是用某些理由去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的过程或语言形式。一个简单的论证就是一个推理,其论据相当于推理的前提,其论点相当于推理的结论。从论据导出论点的过程即论证方式,相当于推理形式。一个复杂的论证则是由一连串不同的推理构成的,表现为一个推理系列。不过,论证和推理有一个实质性的区别,即推理并不要求前提必须为真,假命题之间完全可以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例如:“如果所有的金子都不是闪光的,那么所有闪光的东西都不是金子。”而论证的目的在于说服对方接受或拒绝某个主张,因此论证过程不仅要合乎逻辑,论据也必须真实。

根据论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论证可分为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演绎论证是依据有效的推理形式,从已经接受为真的一般性命题(作为前提)出发,推出某个或某些个别性真命题(作为结论)的过程或形式,其论据与结论之间有必然关系。例如数学中常用公理、定理进行的“证明”。归纳论证则是沿引一些事实性例证,推出某个一般性命题的真,或推出某个新的个别性命题的真的过程或形式,其论据与结论之间有或然关系。归纳方法,包括简单枚举法、科学归纳法、完全归纳法、类比法等。例如:“铜加热之后体积增大。铁加热之后体积增大。铜铁都是金属,所以金属加热之后体积就会膨胀。”该论证运用了简单枚举法,其论据都为真,但并不能保证结论一定为真。为进一步证实该结论,还需要样本量更大的精细观察和实验,而且还需要运用科学原理进行演绎分析。

一个复杂的论证往往有省略现象,如同几何证明中的跳步现象。论证中省略的关键隐含内容,具有如下特点:未被明确陈述出来;被论证者认为是显而易见、理所应当的;是推出最终结论的必要条件,也是理解论证的关键;其本身不一定为真。正因为论证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各种问题,所以任何论证都可以被质疑,并且应当接受批判性思维的检验。

(取材于《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形式逻辑》等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推理”和“论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推理所根据的判断叫前提,由前提推出的判断叫结论。

B.论证一般是由一个推理或者一连串不同的推理构成的。

C.一个推理如果前提为假,其推理过程必然不合乎逻辑。

D.论证既要求论证过程合乎逻辑,也要求论据必须真实。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演绎论证的论据一般是确认为真的个别性命题。

B.数学中运用公理进行的“证明”属于演绎论证。

C.归纳论证可以使用简单枚举法、科学归纳法等。

D.归纳论证的论据为真,推出的结论不一定为真。

材料二

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我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这一点,就连对人类的美德大加贬抑的人也是不得不承认的,因此,我不怕任何人提出反对的意见。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牲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有些动物甚至还以某种方式掩埋它们死去的同类。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感同身受的。我们很欣慰地看到《蜜蜂的寓言》的已不得不承认人是一个有感情和同情心的生物。他以平淡和细致的笔调描述了一个动人的事例:一个被囚禁的人看见一头猛兽从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了她的孩子,用尖锐的牙齿咬孩子的肢体,用爪子掏取他还在跳动的内脏。他看到的这件事情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目睹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难道不难过吗?

这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这种天然的怜悯心的力量,即使是最败坏的风俗也是难以摧毁的……

(节选自卢梭《怜悯是人的天性》)

3.材料二以动物为例进行类比论证,下列对该论证省略的关键隐含内容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兽在危险时刻会保护幼兽,人类自然更应当保护弱小的动物。

B.马在奔跑时不愿意踩着活着的生物,人类更不该伤害其他动物。

C.走进屠宰场的动物会发出哀鸣,人类不能对这些哀鸣无动于衷。

D.连动物有时都具备天然的怜悯心,人类当然具备天然的怜悯心。

4.材料二以“一个被囚禁的人”为例进行论证,请参考材料一,简要说明该论证省略的关键隐含内容、最终结论、论证类型分别是什么。(6分)

1.(3分)C2.(3分)A3.(3分)D

4.(共6分)解析要点:

①(2分)隐含内容是:囚犯尚且残存天然的怜悯心,普通人当然更具备天然的怜悯心。(意思接近即可)

②(2分)最终结论是:怜悯是人的天性。(或:怜悯心是纯粹的天性的运动,是先于思维的心灵的运动。)

③(2分)论证类型是归纳论证。(不可写“简单枚举法”“不完全归纳法”“例证法”等方法)

北京市丰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园林不同于深受儒家影响的中国古典都城和宫殿建筑,它不讲求轴线对称,似乎没有任何规则可循,山怀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林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造园家们努力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合为一体,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用有限的景物,经过加工提炼,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的共生之境。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最终目的是在大自然中为自身划出一块人为的空间,以便安放自己的身心,寄寓自己对生命的理解与思考,它处理的是“物”与“心”的关系。只有万物各安其性,人心才会无私,才能自由。因此“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便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营构原则。

在以老庄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看来,自然就是道,因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有生命的,如果像西方古典园林把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修剪成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再组合成整体的几何图案,就违背了物的天性,违背了自然之道,这样呈现的也不是真心,不是自由之心,而是一种匠心。

为避免匠气,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在营构时力求简洁,避免烦琐,“宜简不宜繁,宜自然不宜雕斫”。这种简单自然表现在园林的设计布局上,就是注意和自然环境的协调一致,正如计成在《园冶》一书中强调的“相地适宜”,就是要求园林营构时要依据地势而建,只有这样才能遵守自然地理之天性,感悟自然之生命。

中国古典园林设计布局上讲究以少胜多,设计上的简淡,不是简单,而是形简却又充满意味。如北宋司马光“独乐园”的建筑,设计得小巧自然,而且多有用典,充满象征意味。池岛上的钓鱼庵,就是用竹子扎成的简陋小屋,但它却是慕严子陵钓鱼避世而设,而见山台则取意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很显然,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很注重简单自然之物,这种自然之物不是天然之物,而是人在掌握自然之美、体味自然之趣的基础上,以微缩的形式圈点自然,于有限中体味无限,虽居于闹市却如在山林,以彰显文化意蕴,体现士人的精神人格。

(取材于姜立婷、唐安意等人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高大挺拔的楼阁、翼然展开的空亭、耸入云霄的佛塔等矗立在园林的高显之处,以自己的拔地而起改变了横向的平面铺排,发挥着以竖破横的作用,又以自己的高大透空吸纳着周围空间的美丽景色。如杭州西湖的保俶塔,高傲地耸立于宝石山巅,把西湖周围的建筑、山水花草树木等都吸引在自己的周围,使杭州西湖的景色成为一个和谐的有机体。特别是那耸入云霄的塔身倒影在清澈的湖水中所形成的倩影,以非凡的魅力把人们诱向如诗如画的西子湖,怪不得袁宏道说:“望保俶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

李允稣先生就曾指出:“在视觉的意义上,建筑物所表现的形体应该分别以远、中、近三种不同的距离来衡量它的效果。在远观的时候,立面的构图只是融合成一个剪影,看到的只是它的外轮廓线,与天空相对照,就成了所谓的天际线。在中国古典建筑中,无论什么建筑,很少是简单几何图形的‘盒子式’的外形,它的屋顶永远不会只是一些平坦的线条。因此,外轮廓线永远是优美的、柔和的,给予人一种千变万化的感觉。”

如果说中国古典园林中以山水、花草树木等为主体控制的空间还是一种可见的实景空间的话,而由其实景空间所蕴含的虚景空间,即“隐”的空间,才是中国古典园林追求的本质所在。这种“隐”的空间从审美的角度来看,给人的是一种意趣深隽的美感,这恰恰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独特之处。为了营造这种幽深而静谧的意境美,造园家常常用围墙、花木、山石、廊、桥等物来遮隔空间,形成许多既相互独立,又互相贯通的小空间。这些空间景色既藏中有露,又露中有藏,一层之上,更有一层,使游人观之,感到触目深深,幽蔽莫测。

最能体现“隐”的空间美学特征的则是“曲径”的运用及其审美特征的彰显。“曲径”引人入胜,有让人探景寻幽的导向性。更重要的是,曲径不只是“曲”,而且还“达”,是通此达彼的。在这条曲径上,随着审美脚步的行进,前面总会不断地展现出似尽不尽的幽境,给人以无限遐想,吸引着人们不断地去探寻。

(取材于刘海燕、姜立婷等人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中国古典园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营建没有规则可循B.建筑融入自然环境

C.布局设计追求简单D.景点设置应合典故

2.根据材料一,下列表述不符合中国古典园林特点的一项是(3分)

A.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B.山节藻梲,朱扉紫牖

C.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D.一池水可为汪洋千顷,一堆石乃表崇山九仞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布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突出的亭台楼阁作为园林的主体

B.讲究景观布局的远近高低层次变化

C.空间安排方面注重实景蕴含着虚景

D.营造移步换景曲径通幽的审美意境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蕴含“天人合一”的思想B.具有文化底蕴的精神家园

C.以和谐、含蓄为审美原则D.探寻神秘永恒的未知世界

5.请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下面链接材料中宝玉批评此处建筑的原因。(6分)

宝玉道:“……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

(节选自《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1.(3分)B2.(3分)B3.(3分)A4.(3分)D

5.(6分)解析要点:

贾宝玉批评此处建筑(稻香村):

①“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有悖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营构原则。

②“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未能做到在设计布局上和自然环境协调一致。

③“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空间布局没有主体建筑,缺少层次变化,缺乏“幽深”意趣。

共6分。3个要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3小题,共8分。阅读下而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北京的4、5月份是春光烂漫的时节,但同时也是杨柳飞絮期。这些杨柳飞絮个头儿不大,数量却不少,给市民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北京园林局宣布,今年将综合治理30万株杨柳雌林。实际上,从2000年起,北京就开始专项治理扬柳飞絮。20年过去了,北京为何仍年年飞絮呢

据了解,北京市目前约有800万株杨树、柳树,仅北京城市规划建成区就有杨柳树雌栋200万株。这些杨柳树大部分种植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为生长速度快、耐干早,而在北京的平原绿化中大量用作行道树和农田防护林木。杨柳树的森林蓄积量占到了全市总蓄积量的42.2%。所谓森林蓄积量,是指一定森林面积上存在着的林木树干部分的总材积,也是通常所说的木材量,它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丰富程度、衡量森林生态环境化劣的重要依据。

五六十年过去了,其中的雌性杨柳树到了生命力最旺盛的阶段,产生的飞絮一年比一年多。而二次飞絮现象也是导致飞絮治理难见成效的重要原因。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硬化地面越来越多,飞絮落地后无法附着在土壤上,风一吹,又会飞起来。

据北京园林局介绍,近些年治标方面,是给重点地区的杨柳雌株注射植物调节剂,通过减少花芽的形成,控制第二年的飞絮,抑制率达到90%。结合林地绿地管护,优先修剪杨柳雌林过大过密的树冠。同时,在飞絮集中的时间段,采用高压枪冲洗、及时清理收集飞絮等管护措施,避免飞絮再次随风飘移。治本方面,结合园林绿化景观提升及更新改造工程,对现有老、残、病等杨柳树雌株逐步更新改造,减少飞絮总量。

当然,注射植物调节剂也有弊端,那就是注射一次控制一年,要想长期控制,就得年年注射。这也带来了成本问题,注射药液和人工费用,一株树一年要花三四十元。

(取材于杜鑫等的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北京杨柳树中的雌株数量相当可观

B.雌株杨柳生命力进入了最旺盛阶段

C.地面硬化产生了飞絮二次传播现象

D.园林部门治理飞絮的方法比较单一

材料二

北京市现有的大量杨柳树栽植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的北京最怕刮风,正如1979年新华社电讯稿《风沙紧逼北京城》中描述的那样,“一旦尘暴袭来,首都上空更是一片灰黄,白昼如同黄昏。在城外,人们可以看到,永定河北岸,大红门以南,已经出现了一片沙丘"。

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7月—8月,其他月份降水较少。“十年树木”,时间紧迫,在轰轰烈烈的“人民绿化战争”中,杨树、柳树凭借着适合北京的土壤气候、“生长速度快、养护成本低等优势,成为拯救北京自然环境的功臣。这批树不仅解决了风沙问题,也奠定了如今北京良好生态环境的基础。

有研究表明,一株胸径20厘米的杨树,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72公斤,释放氧气125公斤,滞尘16公斤。一株胸径20厘米的柳树,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281公斤,释放氧气204公斤,滞尘36公斤。

与其他落叶乔木相比,杨树长得特别快,两三年就能起到防护作用,五六年就能成林,12年生胸径可达28厘米,最高能长到30多米。在北方没有比它更高的树,遮阴效果最好,如果没有杨树,北京的“绿色天际线”将会下降10米。“北方杨家将,南方沙家浜(杉树)”,从北纬22°到北纬70°,从平原到海拔4800米,杨树都有分布。“参天耸立,不屈不挠”,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写出了北方人民对它最真实的歌颂。

杨柳依依报春来。柳树婀娜多姿,春季发芽早、冬天落叶晚,是北京城镇绿化中绿期最长的阔叶树种。一年中有10个月,柳树进行着嫩绿、翠绿、淡黄等颜色变换,让人心情舒畅。如果没有柳树,北京的绿色将会减少1个月,也会缺了那份“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的优美景象。

(取材于胡利娟等的相关文章)

2.下列理解和推断,不符合材料二文意的一项是(2分)

A.为了抵御风沙侵害,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栽种了大量的杨柳树。

B.耐干旱、生长快、养护成本低等优势使杨柳树成为了北京的当家树。

C.一棵树龄达三十年的杨树,每年可以吸收大于172公斤的二氧化碳。

D.画线句用数字说明,杨树是北方包括北京形成飞絮灾害的原因之一。

3.有人建议把杨柳雌株一次性全部砍掉,这样就可以彻底解决北京春季杨柳飞絮的问题。请根据上面两则材料,分条回答不宜将这些杨柳雌株“一砍了之”的原因。(4分)

1.(2分)D2.(2分)D

3.(4分)解析要点:

杨柳雌株数量较大,对北京市森林蓄积量有较大贡献;是北京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保证(或“在防沙滞尘、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方面作用巨大”);(杨树)能起到最好的遮阴效果(或“提高了北京的绿色天际线”);(柳树)能使一年中北京的绿色时间延长。

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北京市昌平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电影《流浪地球2》热映,“重工业美学”震撼银幕。从天地穿梭的太空电梯到四足仿生机器狗“笨笨”再到不断迭代的量子计算机,电影营造的许多视觉奇观在一些观众看来却有似曾相识之感。想象源于生活,电影中许多场景其实并没有特效加持,而是众多国产尖端装备的实物实演,比如:外骨骼动力装甲来自上海,无人机干扰枪产自深圳,步履式挖掘机等61台设备出自徐州重工……《流浪地球2》中这群戏份颇重的特殊“演员”,向世界展示了将科幻梦想变为银幕现实的中国科技硬实力。

科幻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科技进步为科幻文艺的传播和接受提供了现实依据。真实世界跟影像世界是有必然联系的,强盛的国家才能托举起强大的科幻产业。中核集团官微日前贴出了“流浪地球行星发动机”和中国环流器二号的对比图,网友“秒懂”电影的设计灵感或许正源于此。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霸气官宣“等到2045年,电影中的天梯、地球车站、空间驿站建设有望成为现实!”中国建筑集团携3D打印建造技术、空中造楼机、装配式建造技术实力表态“小破球尽管去流浪,缺啥,盖就完了!”……一系列硬核科普目不暇接,科幻电影与众多央企的跨界联动,映照着我国电影工业和科技创新共同迈出的坚实步伐。

现实中的硬科技是电影里的强支撑。《流浪地球》诞生于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决定了电影绝非凭空想象的乌托邦,而是想象与现实的同频共振、文艺与科技的和声共鸣,它基于现实又超越现实,它源自当下又预示未来。中国科技硬实力正在越来越多的屏幕上得到彰显。摘得七项奥斯卡大奖的科幻电影《地心引力》,讲述了女航天员太空遇险后进入天宫空间站绝地求生,最终驾驶神舟飞船成功重返地球的故事,体现了中国航天大国的地位。而电视剧《三体》中进行粒子实验的良湘加速器,正是在我国第一台大科学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国家实验室取景的。

有人说,科幻作品有两种意义:一方面它审视人类的科技发展路径,思考当下对未来的影响,探索世界的其他可能性;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构成了当代的社会学文本,反映其所属时空的价值观和科技、工业水平。科幻观照现实,现实反哺科幻。相信中国科技发展与中国科幻电影的双向奔赴,未来将擦出更多绚烂的火花。

(取材于任绍文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今年,与刘慈欣作品有关的热点不少,如电影《流浪地球2》定档、电视剧《三体》杀青等。小说《三体》获雨果奖后,特别是电影《流浪地球》获得观众认可后,对刘慈欣作品的影视改编一直热度不减。

刘慈欣的《三体》等作品之所以走红,主要因其具有较高的创作水准。刘慈欣深入汲取世界科幻经验,同时又以中国视角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讲述中国故事,书写人类进步寓言。他的作品让中国读者在科幻中不断有新认知、新收获,又为外国科幻读者提供全新体验与文化视野。此外,他特别擅长构建宏大世界观、塑造科幻审美意象。

科幻是一个丰富多元、极具包容性的文类,可以有更多面貌。正在快速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作家,置身技术变革的浪潮中,对新生事物的接纳更为自然,他们正在努力对更深刻也更广博的问题进行回答。有的作家尝试在科技时代激活传统文化,有的作家在手机和网络的细节里发现人类的深层次变化,还有的作家通过科幻自觉与前辈思想家进行对话。这些年轻而活跃的创作力量,有足够的潜力淬炼出独特、多元的写作风格。

一部影视作品的走红,是文化产业各环节紧密协作的结果——产业界不能止步于期待,还要有一双慧眼、一双巧手,发现更多作家作品,并实现创造性的改编和呈现。一部影视改编作品的拍摄和制作,需要上千位演职人员;更不用说游戏、动画、漫画、主题公园等所需要的漫长技术积累与人力物力投入。一个完整的文化产业链,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原创的能力。比如,很多优秀科幻电影,其文学原作籍籍无名,更像一个创意蓝本,是二度创作将文字转化为合理的故事架构和恢弘的视觉呈现,由此成就一部部银幕佳作。科幻事业的壮大,仅依赖文学原作的热度是不够的。现阶段,中国科幻产业要夯实的不仅是文学创作,更是文化工业基础。

科幻小说及其改编作品的火热已经成为一个契机,各方力量由此汇聚起来,合力推动行业整体升级。相关部门重视并加大支持力度,各类市场主体正在走向深度合作,科幻文艺以不同方式进入教育体系……中国科幻文化的受众基础越来越厚实。年轻一代创、从业者迅速成长成熟,让中国科幻在世界范围内,渐渐成为颇具光彩的生力军。

我们站在已来的未来,眺望更远的未来。

(取材于姜振宇等人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前两段内容,下列不属于科幻电影营造的视觉奇观的一项是(3分)

A.天地穿梭的太空电梯

B.四足仿生机器狗“笨笨”

C.中国环流器二号

D.空间驿站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科技与科幻的关系的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技硬实力可以将科幻梦想变为银幕现实。

B.科技创新助力我国科幻电影工业向前发展。

C.中国科技的硬实力可以通过科幻电影彰显。

D.人类的科技发展路径基本来自于科幻作品。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刘慈欣作品走红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具有较高的创作水准。

B.深入汲取世界科幻经验。

C.为国内外科幻读者提供全新体验与文化视野。

D.擅长构建宏大世界观、塑造科幻审美意象。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幻电影《地心引力》体现了中国航天大国的地位。

B.科幻与现实是有联系的,科幻能反映未来的价值观。

C.新一代科幻作家正努力使科幻作品呈现更多的面貌。

D.二度创作可以让籍籍无名的科幻作品成为银幕佳作。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中国科幻为什么能走向更远的未来?(6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1.(3分)C,“中国环流器二号”是“流浪地球行星发动机”的灵感来源。

2.(3分)D,表述不准确,原文是“科幻作品有两种意义:一方面它审视人类的科技发展路径,思考当下对未来的影响,探索世界的其他可能性。”

3.(3分)C,原文是“为外国科幻读者提供全新体验与文化视野。”

4.(3分)B,科幻作品能反映其所属时空的价值观,而非“未来的”。

5.(6分)①科技进步为科幻文艺的传播和接受提供了现实依据。(或者:强盛的国家托举起了强大的科幻产业;或者:现实中的硬科技为科幻电影提供了强支撑。)

②快速成长的新一代作家有足够的潜力淬炼出独特、多元的写作风格,产生更多优秀的科幻作品。

③文化产业各环节紧密协作,助力科幻影视作品走红。

④科幻小说及其改编作品的火热已经成为一个契机,各方力量由此汇聚起来,合力推动行业整体升级。

⑤中国科幻文化的受众基础越来越厚实。

每点2分,兼顾两个材料答出任意3点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北京市平谷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整理古典文学名著,底本的好坏决定了本子的质量。最初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时候,只在一个很小的圈子里传,抄本名字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曹雪芹去世后的二三十年里,《红楼梦》就是以抄本的形式流传的,一般只有前80回。一直到清乾隆五十六年,经程伟元、高鸮整理,用木活字印刷出版了120回本《红楼梦》,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程甲本,这在《红楼梦》传播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程甲本的伟大责献在于它极火地推动了《红楼梦》的传播。一是木活字印刷出版比抄本更经济,更便于流传。二是它以120回全本的面貌流传,人们阅读残本和全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第二年,程伟元、高鹗又出了一个整理本,人们通常称之为程乙本。从那以后,将近200年,各种翻刻的《红楼梦》都以程甲本为底本,基本上就是程甲本的天下。新中国成立以后,195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以程乙本为底本的《红楼梦》,是著名诗人汪静之整理的。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出版了第二个校点解释的《红楼梦》本子,著名学者周绍良、周汝昌等参加了校订工作,启功先生解释,这也是一个以程乙本为底本整理的本子,这个本子在社会上广为流行。此后,1959年、1964年分别修订出版了第二版、第三版,一共发行了200多万册,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为通行的本子。一直到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新校本”。这个新校本的出版,替代了程乙本通行本的地位,成为如今最流行最权威的通行本。

自1791年程甲本刊刻以来,人们看的都是程甲本。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看的又都是程乙本。但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红楼梦》的早期抄本即脂砚斋评本陆续被发现,有甲戌本、己卯本、庚辰本、戚蓼生序本、郑振铎藏本、梦稿本等等,达11种之多。这时人们发现这些大多署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早期抄本与社会上流传了100多年的程甲本程乙本有许多不同。那么,差异到底有多少呢我告诉你{几乎页页都有差异,数字难以统计,这恐怕是一般读者很难想象的。这些差异的情况十分复杂,有的是具体字句的不同,有的是一段一段的不同,有的甚至是情节的不同。经过专家们多年的研究,从整体上看,一般认为早期抄本即脂砚斋评本的文字更好,程甲本和程乙本虽然有自己的特色,但在整体文字表述上不如早期抄本好。程甲本特别是程乙本,经过后人整理改动较多,而脂砚斋评本则较少地受到后人的删削篡改,较好地保留了曹雪芹原著的面貌。所以有必要以脂砚斋评本为底本搞一个更接近曹雪芹原著面貌的本子,这就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新校本”。

材料二

脂本与程本差异不小。如《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庚辰本的回目是:“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愈斟情”。程甲本的回目是“享福人福深还祷福,多情女情重愈斟情”。程甲本把“痴情女”改为“多情女”,不能说错,但比较起来,我还是认为“痴情女”更好,更符合这一回的故事情节和林黛玉的性格特征。这一回中就写道:“那林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林黛玉在爱情上确实很“痴情”,所以称呼林黛玉为“痴情女”更合适。对比之后可知,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脂本比程高本好。

以上例子说明版本对《红楼梦》阅读的重要性。实际上,这种情况很多很复杂,一般认为脂砚斋评本比较接近曹雪芹原著的面貌,而程甲本特别是程乙本经过后人的修订,很多修改不符合曹雪芹的笔墨,因此需要整理一个最接近曹雪芹原著面貌的本子。这是大家共同的心愿,也是时代的要求。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以庚辰本为底本的新校本,完成了这个心愿,这也是新时期红学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所以,这个新校本通行本极为珍贵,是目前发行量最大最权威最受读者欢迎的通行本。

为什么选取庚辰本为底本呢这是因为在已发现的早期抄本中,己卯本、庚辰本、甲戌本三个本子的底本是比较早的。其中,甲戌本只残留16回,己卯本只残留41回又两个半回,只有庚辰本是抄得较早又比较完整的本子,只缺第六十四回和第六十七回,存78回。而

第六十四回和第六十七回,各本都缺。可以说,庚辰本是保留曹雪芹原著面貌最全的一个本子,所以确定以庚辰本为底本,以其他各种脂本抄本为主要参校本,以程本及其他早期刻本为主要参考本。新校本的后40回仍用程甲木,因为没有其他本子替代。为了便于阅读,这套书的解释也是下了大功夫,参加解释的专家学者中有著名的红学家、民俗学家、服饰专家、中医药专家等,解释大体上以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读者为对象,凡一应典章制度、名物典故以及难解的词语,包括诗、词、曲、赋、偈语、灯谜、酒令、职官名称、服饰陈设、古代建筑、琴棋书画、释道迷信、医药占卜、方言俗语等,一般尽可能作出解释,繁简得宜,通俗易懂,是当下红学最高水平的反映。

新校本校注工作,集中了全国一大批著名专家学者。从1975年开始,冯其庸、李希凡等先后有20多人参加了校注组,校注工作由冯其庸总负责。新校注本工作的顾问是吴世昌、吴恩裕、吴组细、周汝昌、启功五位先生。叶圣陶和叶至善先生为新校注本提了不少意见。新校注本的前半部分,叶老还亲自标点、修改。自1982年3月初版以来,它又经历了三次修订,包括正文的修订、校记的修订、解释的修订,无论是标点分段还是一字一词,都经过严谨的审核,可谓精益求精。新校注本倾注了新老两代学人的心血,基本做到每一处修改都有出处、有校勘,这在红学史上是一件破天荒的事情,从而确保了《红楼梦》新校本的学术含量。新校注本设计精关,典雅大气。插图全部出自当代著名《红楼梦》人物画大家戴敦邦先生之手,既为图书增光添彩,又具有较大的收藏价值。

(选自《光明日报》相关文章)

1.依据材料一,下列对“《红楼梦》版本”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最早的《红楼梦》抄本的流传范围很小。

B.程甲本《红楼梦》使用木活字印刷技术。

C.程乙本《红楼梦》首次以120回本呈现。

D.程甲本和程乙本《红楼梦》都流行很久。

2.依据材料二,下列对《红楼梦》“新校本”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庚辰本为底本B.现今发行量最大的通行本

C.后40回沿用程乙本D.新时期红学发展成果的标志

3.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120回本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未经后人删削篡改。

B.《红楼梦》的不同版本,在内容上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C.选择不同版本的《红楼梦》进行比较阅读,更有益处。

D.了解版本的基本知识,有助于《红楼梦》的精细阅读。

4.请结合材料及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说说哪一个版本的写法更好,为什么。(3分)

《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中,宝玉去看望生病的宝钗,宝钗主动要求看看宝玉佩戴的通灵宝玉,宝玉要看看宝钗佩戴的项圈,可巧这时候林黛玉来了。原文如下。

程甲本: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完,林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进来。

庚辰本: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

5.文中说,“新校本”是目前最权威的通行本,请综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此说法的依据。(5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7分。

1.(3分)C(第一段、第二段开头)

2.(3分)C(材料二第三段,是程甲本)

3.(3分)A(材料一第二段“未经”有误)

4.(3分)

示例:我喜欢庚辰本的写法。程甲本比庚辰本多出了两个字,一个是“摇摇摆摆”,一个是“摇摇”,两字之差,其意境有天壤之别。《红楼梦》第三回赞林黛玉“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这正是林燃玉的“摇摇的走了进来”的生动写照。用“摇摇”,更能写出然玉的风姿。而“摇摇摆摆”,无法描绘出黛玉的美丽,反而让人生厌。

5.(5分)

要点一:以《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为底本,最接近曹雪芹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