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1页
北京市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2页
北京市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3页
北京市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4页
北京市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北京市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汇编:文言文阅读(解析)文言文阅读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A卷)

2.(18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取材于庄子《五石之瓠》)

(二)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①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②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犛牛③,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取材于庄子《逍遥游》)

①樗:一种木质低劣的乔木。②狸狌:狸,野猫;狌,黄鼠狼。③犛牛:牦牛。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树:种植

B.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卖

C.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中:合乎,符合

D.彷徨乎无为其侧彷徨:悠然自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魏王贻我大瓠之种吴王使之将

B.剖之以为瓢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C.而忧其瓠落无所容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

D.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以候敖者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B.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C.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D.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子认为葫芦无用的原因:一是不坚固,二是太大。

B.庄子超越世俗经验的束缚,认为大葫芦有独特价值。

C.惠子借用樗树的故事,意在讽刺世人言谈大而无用。

D.两段选文借助寓言,婉曲达意,增强了说理趣味性。

(5)将翻译划线语句。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6)选文阐明了什么道理?请任选一个文本简要分析。

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2.(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燕子之为王三年,国内大乱。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攻子之。齐王令人谓太子曰:“寡人闻太子将饬君臣之义,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国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要党聚众,使市被攻子之,不克。市被反攻太子。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人,因北地之众以伐燕。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齐人取子之,遂杀燕王哙。

齐王问孟子曰:“或谓寡人勿取燕,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诸侯将谋救燕。齐王谓孟子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而犹可及止也。”齐王不听。

已而燕人叛。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乃见孟子,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陈贾曰:“周公使管叔监商,管叔以商畔也。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陈贾曰:“然则圣人亦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

(取材于《资治通鉴》

解释:子之:姬姓,战国时期燕国权臣。本句意思是“《尚书》说:‘盼望我们的君主,他来了我们就可以获得解救’”。旄倪(máoní)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父子之位明:申明

B.五旬而举之举:攻克

C.王无患焉无:没有

D.及其更也更:改正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使市被攻子之周公使管叔监商

B.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

C.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D.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谋于燕众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谓寡人勿取燕,或谓寡人取之

有人要我别攻占燕国,有人却要我乘机攻占它

B.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假使新统治下的水更深,火更热,百姓只有转而心向别国罢了

C.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各地有很多谋划来讨伐我的人,我该怎么对待他们呢

D.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

古代的君子,有错就改;现在的君子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王有意帮燕太子整饬君臣大义,却造成燕国内乱,百姓恐慌。

B.孟子用周文王的事例告诫齐王应该以仁义为重,不要攻占燕国。

C.孟子劝告齐王应该改变施政策略,推举新国君,然后离开燕国。

D.燕人反叛令齐王后悔没听孟子建议,陈贾则去找孟子调合关系。

(5)根据文章内容,分条概括孟子所说的施行仁政的方法。

北京市怀柔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东轩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①,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暮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②,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③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夫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漘:(chún)江边。②抱关击柝: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③睎:仰慕。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事委于一委:托付

B.昼则坐市区鬻盐鬻:购买

C.而事每劫而留之劫:拖累

D.足以易穷饿而不怨易:轻视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郡怜其无归也其皆出于此乎

B.以为宴休之所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不知夜之既旦舞幽壑之潜蛟

D.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至,敝不可处

到了之后,发现偏僻不能居住

B.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

哪里至于贫穷困苦、自讨苦吃到这种地步呢

C.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实在是因为那样的处境对治学是有害的

D.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

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最高理想时,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辙的哑然自笑,体现了他辛劳修建东轩却无法安居的自嘲和无奈,是一种苦笑。

B.苏辙在深刻率直的自我思想剖析中,转变了对颜回的认识,可见他乐观豁达的性格。

C.文中的东轩既承载着苏辙困境下的理想,也体现了他难以自主、不能进学的遗憾。

D.本文叙议结合,层次清晰,主要运用了抑扬、对比等手法,使议论中心突出、鲜明。

10.概述苏辙认为自己不得“颜氏之乐”的原因。(6分)

北京市怀柔区青苗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五石之瓠》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石之瓠

《庄子》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光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光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树:栽种

B.能不龟手一也一:一样

C.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当:当作

D.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埴:黏土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矜者不长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B.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C.凿户牖以为室不赂者以赂者丧

D.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与越人水战B.义不赂秦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D.左右欲刃相如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B.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C.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D.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老子开创了道家学说。庄子和惠子都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等于一石。“五石”是指数量。“瓠(hù)”是葫芦的一种。“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只是借“五石之瓠”来说明道理。

C.越人:是百越地区古越人的简称,百越之地诸部落常统称为越人。

D.吴:周朝诸侯国名,在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安徽一部分地区,后被“越”所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3)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北京交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6.(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仁者弗为也。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不可禁止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天下之乱也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取材于《墨子》)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而人之道,声音动静,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①),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②),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③),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是先王立乐之术也,奈何!

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

(取材于《荀子乐论》》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吹竽笙而扬干戚扬:发扬

B.制《雅》《颂》之声以道之道:引导

C.敌国不敢婴也婴:侵犯

D.然后名声于是白白:显赫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利人乎即为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B.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C.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D.非为其目之所美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3)根据文意,将下面词语对应的字母,分别填入文中相应的括号内。

A.顺

B.敬

C.亲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因此减损掠夺百姓作为衣食之用的财物

B.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那乐声能够充分表述快乐却又不放纵

C.比物以饰节者也配合上各种乐器来调整节奏

D.以至足其上矣从而能够使自己得到极大的满足

(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厚措敛乎万民。

②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6)选文中墨子认为兴乐是不对的,荀子不同意他的观点。请根据文意,分别概括他们的理由。

北京市铁路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8-33题。

硃虚侯刘章,高祖孙也,年二十,有气力,宿卫长安中。孝惠帝崩,吕太后称制,立诸吕为三王,擅权用事。章忿刘氏不得职,尝入侍高后燕饮,高后令章为酒吏。章自请曰:“臣,将种也,请得以军法行酒。”高后曰:“可。”酒酣,章曰:“请为太后言耕田歌。”高后儿子畜之,笑曰:“顾而父知田耳!若生而为王子,安知田乎?”章曰:“臣知之。”太后曰:“试为我言田。”章曰:“深耕穊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鉏而去之。”吕后默然。顷之,诸吕有一人醉,亡酒,章追,拔剑斩之而还,太后左右皆大惊,业已许其军法,无以罪也。自是之后,诸吕惮硃虚侯,虽大臣皆依之,刘氏为益强。

明年,高后崩。吕禄、吕产聚兵以威大臣,欲为乱。章以吕禄女为妇,知其谋,乃使人阴出告其兄齐王,欲令发兵西,己为内应,以诛诸吕,因立齐王为帝。齐王既闻此计,乃与其舅父阴谋发兵。汉闻齐发兵而西,吕产乃遣大将军灌婴东击之。婴至荥阳,乃谋曰:“诸吕欲危刘氏而自立,我今破齐还报,是益吕氏资也。”乃留兵屯荥阳。齐王闻之,亦屯兵于齐西界。

吕禄、吕产内惮绛侯周勃、硃虚,外畏齐、楚兵,又恐灌婴畔之,欲待灌婴兵与齐合而发,犹豫未决。当是时,群臣莫自坚其命,勃不得主兵,乃使郦寄绐吕禄曰:“足下佩赵王印,不急之国守藩,乃为上将,为大臣诸侯所疑。何不以兵属太尉,与大臣盟而之国。足下高枕而王千里,此万世之利也。”吕禄信然其计,遂解印属之,而以兵授太尉。太尉遂将北军,令硃虚侯监军门。

吕产不知吕禄已去北军,乃入未央宫,欲为乱,殿门弗得入,徘徊往来。太尉尚恐不胜诸吕,未敢讼言诛之,乃遣章谓曰:“急入宫卫帝。”章请卒,太尉予卒千余人。入未央宫门,遂见产廷中,击产,产走,逐产,杀之。

章已杀产,帝命谒者持节劳之。章则从与载,因节信驰走,斩长乐卫尉吕更始。还,驰入北军,报太尉。太尉起,拜贺章曰:“所患独吕产,今已诛,天下定矣。”于是太尉勃等乃得尽诛诸吕,遣章以诛诸吕事告齐王,令罢兵。灌婴兵亦罢荥阳而归。

及孝文帝立,闻硃虚之初欲立齐王,故绌其功,封城阳王。

(取材于《史记》《资治通鉴》)

解释:诸吕:太后(高后)吕雉一族,即三王等西汉外戚;三王指梁王吕产、赵王吕禄、燕王吕通。穊:稠密。周勃:官太尉,封绛侯。

2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高后儿子畜之畜:抚养

B.乃与其舅父阴谋发兵阴:暗中

C.遂解印属之属:叮嘱

D.故绌其功绌:削减

2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拔剑斩之而还与大臣盟而之国

B.因立齐王为帝因节信驰走

C.乃为上将乃得尽诛诸吕

D.为大臣诸侯所疑所患独吕产

3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顾而父知田耳:只是你父亲知道种田的事罢了

B.群臣莫自坚其命:群臣没有人觉得能保全性命

C.未敢讼言诛之:没有敢公开宣言诛杀吕

D.帝命谒者持节劳之:皇帝派谒者持符节慰劳他

31、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刘章因为得不到职位而忿忿不平,借唱耕田歌旁敲侧击,使吕太后无语。

B.灌婴率军迎击齐王军队,未敢贸然行事,与齐王对峙,保存了吕氏力量。

C.郦寄晓之以理,以国家大义劝服吕禄,为周勃诛灭吕氏一族奠定了基础。

D.周勃遇事沉稳,巧妙布局,智取兵权,并联合硃虚侯,解除了汉室危机。

32、将下面语句翻译为现代汉语。(2分)

足下高枕而王千里,此万世之利也

33、古人评价刘章“硃虚仕汉,功大策长”。请根据文章内容,概述硃虚侯“功大策长”的表现。(4分)

文言文阅读

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A卷)

2.(18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一)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取材于庄子《五石之瓠》)

(二)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①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②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犛牛③,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取材于庄子《逍遥游》)

①樗:一种木质低劣的乔木。②狸狌:狸,野猫;狌,黄鼠狼。③犛牛:牦牛。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树:种植

B.今一朝而鬻技百金鬻:卖

C.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中:合乎,符合

D.彷徨乎无为其侧彷徨:悠然自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魏王贻我大瓠之种吴王使之将

B.剖之以为瓢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C.而忧其瓠落无所容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

D.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以候敖者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B.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C.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D.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惠子认为葫芦无用的原因:一是不坚固,二是太大。

B.庄子超越世俗经验的束缚,认为大葫芦有独特价值。

C.惠子借用樗树的故事,意在讽刺世人言谈大而无用。

D.两段选文借助寓言,婉曲达意,增强了说理趣味性。

(5)将翻译划线语句。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

(6)选文阐明了什么道理?请任选一个文本简要分析。

2.(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可采用联想(联想课文原句)推断、语言结构推断、辨析词性推断、语法分析推断、语境分析推断、邻字帮助推断等方法。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时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等。

(2)本题考查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解答此类题时注意分句间关系并注意结合句子的语气来判断。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断句前通读文章,整体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

(4)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要全面理解文段,通过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总结文章寓意,要概括评价得当。此类试题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比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

(6)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寓意的能力。要通过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整合,总结文章大意,概括文出章寓意。

(1)C.“中于机辟,死于罔罟”意思是一踏中捕兽的机关陷阱,就死在网中。中:触及。

故选:C。

(2)A.之:助词,的;/词,他。

B.为:动词,作为;介词,因为。

C.而: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转折,却。

D.以:介词,靠,凭借;连词,表目的,来。

故选:C。

(3)句中“大树”是动词“有”的宾语,而“人”是下一分句的主语,故在“大树”后断开,排除BD;“立之涂”是“立之(于)涂”的省略,补充后“(于)涂”为介宾短语,在句中作状语,故在“(于)涂”后断开,排除C。译文:我有一棵大树,人家把它叫做臭椿;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它那枝杈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那段话,大而没有用,大家都不相信。

故选:A。

(4)C.“意在讽刺当时世人的言谈大而无用”错误。由原文“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可知,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家把它叫做臭椿;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它那枝杈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那段话,大而没有用,大家都不相信。”由此可知,惠子讽刺的是庄子,影射庄子的学说没有实际用途。

故选:C。

(5)夭:遭到;斤斧:斧头;物:东西,事物;害:伤害。译文:(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

(6)在《逍遥游》中,庄子用与惠子关于如何看待“大瓠”与“大树”之用的两段对话阐述了关于“无用”和“大用”的观点。惠子用的“大瓠之种”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自己觉得“吾为其无用而掊之”。葫芦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西。因为它无用,惠子把它砸了;庄子用了“不龟手之药”事例来反驳惠子的“大而无用”观点。根据“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可知,同样是一帖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赏,有人却只会用于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庄子用此寓言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事物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途,关键的问题在于必须善用不同的事物,事物的有用和无用是相对的。看似一个小药方,却发挥了大用,“或以封”,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庄子很注重事物的内在使用价值,“无用”是事物的外在价值,而“用”是事物的内在价值,无用很可能有大用。

也可根据文本二来说明道理。

解析:

(1)C

(2)C

(3)A

(4)C

(5)(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

(6)选文阐述了无用之用的道理。文本一惠子用的“大瓠之种”事例,意在讥讽庄子的学说大而无用;庄子用的“不龟手之药”事例意在证明自己的学说大有用处。事物大有大的用处,小有小的用途,关键的问题在于必须善用不同的事物,只是惠子不能通晓领悟。

参考译文:

(一)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用它来盛水,它却因质地太脆无法提举。切开它当瓠,又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西。我不是嫌它不大,只是因为它无用,我把它砸了。”庄子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请求用一百金来买他的药方。这个宋国人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一年所得不过数金;现在一旦卖掉这个药方马上可得百金,请大家答应我卖掉它。’这个客人买到药方,就去游说吴王。那时正逢越国入侵吴国,吴王就命他为将,在冬天跟越国人展开水战,大败越人,吴王就割地封侯来奖赏他。同样是一帖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赏,有人却只会用于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可见你的心地过于浅陋狭隘了!”

(二)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家把它叫做臭椿;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它那枝杈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那段话,大而没有用,大家都不相信。”庄子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屈身伏在那里,等待捕捉来来往往的小动物;它捉小动物时东跳西跃,不避高下;但是一踏中捕兽的机关陷阱,就死在网中。再看那牦牛,它大如天边的云;这可以说够大的了,但是却不能捕鼠。现在你有一棵大树,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无边的原野,随意地徘徊在它的旁边,逍遥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这样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掌握文言实词的五种常见推断方法:

(1)语境推断法: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

(2)语法分析法:用语法分析句子结构的方法推断词义。将句子的语法结构进行分析,找出主干和枝叶成分,然后可以迅速判断其用法即词性。

(3)结构分析法:利用文言句法特点推断。即利用上下文中对偶、对比、排比、并列、互文等相近似的语言结构,来推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意义。这些对应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反或相近(相同)。

(4)联想迁移法:高考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5)成语推断法:借助熟知的成语推断词义。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掌握了一定量的成语后,借助熟知的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

北京市通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2.(18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燕子之为王三年,国内大乱。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谋攻子之。齐王令人谓太子曰:“寡人闻太子将饬君臣之义,明父子之位,寡人之国唯太子所以令之。”太子因要党聚众,使市被攻子之,不克。市被反攻太子。构难数月,死者数万人,因北地之众以伐燕。燕士卒不战,城门不闭。齐人取子之,遂杀燕王哙。

齐王问孟子曰:“或谓寡人勿取燕,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诸侯将谋救燕。齐王谓孟子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而犹可及止也。”齐王不听。

已而燕人叛。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乃见孟子,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陈贾曰:“周公使管叔监商,管叔以商畔也。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陈贾曰:“然则圣人亦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

(取材于《资治通鉴》

解释:子之:姬姓,战国时期燕国权臣。本句意思是“《尚书》说:‘盼望我们的君主,他来了我们就可以获得解救’”。旄倪(máoní)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父子之位明:申明

B.五旬而举之举:攻克

C.王无患焉无:没有

D.及其更也更:改正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使市被攻子之周公使管叔监商

B.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

C.箪食壶浆以迎王师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D.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谋于燕众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谓寡人勿取燕,或谓寡人取之

有人要我别攻占燕国,有人却要我乘机攻占它

B.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

假使新统治下的水更深,火更热,百姓只有转而心向别国罢了

C.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

各地有很多谋划来讨伐我的人,我该怎么对待他们呢

D.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

古代的君子,有错就改;现在的君子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王有意帮燕太子整饬君臣大义,却造成燕国内乱,百姓恐慌。

B.孟子用周文王的事例告诫齐王应该以仁义为重,不要攻占燕国。

C.孟子劝告齐王应该改变施政策略,推举新国君,然后离开燕国。

D.燕人反叛令齐王后悔没听孟子建议,陈贾则去找孟子调合关系。

(5)根据文章内容,分条概括孟子所说的施行仁政的方法。

2.(1)本题考查掌握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

(2)本题考查掌握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做好这类题,前提是我们必须熟知整个文言句子的含义,还必须熟悉语法。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是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分析关键实词、虚词等归纳点理解是否正确。

(4)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1)C.译文:大王不用担心这事。无:通“勿”。

故选:C。

(2)A.使:都是动词,派遣。

B.而:连词,表假设;连词,反而、却。

C.以:连词,表目的,来,凭借。

D.于:介词,从;介词,和。

故选:A。

(3)C.有误,“多谋”不能理解为“有很多谋划”;“之”应指代这件事,该怎么对待这件事?

故选:C。

(4)B.“告诫齐王应该以仁义为重,不要攻占燕国”有误,古之人有行之者。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文王是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避水火也,如火益热,王往而征之。孟子认为现在燕国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中,不是说不要攻占燕国。

故选:B。

(5)文中孟子说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文王是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避水火也,如火益热。征战他国时,为了拯救那里可以吞并,就不要进行,反其旄倪止其重器,置君而后去之。攻占被奴役的国家后,停止掠夺财宝,推举新的国君;还说到“且古之君子;今之君子。古之君子,民皆见之,民皆仰之,岂徒顺之。君主犯了错误要及时改正,甚至去寻找托辞。

解析:

(1)C

(2)A

(3)C

(4)B

(5)①征战他国时,如果那里的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但如果吞并后让百姓气愤;②攻占被奴役的国家后,停止掠夺财宝,推举新的国君;③君主犯了错误要及时改正,甚至去寻找托辞。

参考译文:

燕国子之作国王三年,将军市被与太子姬平合谋攻打子之,申明父子名位,做坚强后盾,派将军市被进攻子之,市被反倒戈攻打太子,死亡达几万人。此时,并依靠齐国北方的部队征伐燕国,城门大开,把他剁成肉酱。

齐王请教孟轲:“有人要我不攻占燕国。以万乘兵车的大国去进攻另一个同样的大国,这靠人力是做不到的。不攻占燕国。我们攻占燕国怎么样,那就应该攻占,比如周武王,就不要攻占,比如周文王,那里的百姓都捧着食品,难道还有别的原因吗!假使新统治下水更深,百姓只有转而心向别国罢了。”

诸侯各国策划援救燕国,该怎么对待这件事,商王汤就是。《尚书》说:‘等待我们的君主。’现在燕国虐待它的百姓,燕国人民认为是从水深火热中拯救了他们。如果杀了他们的父兄,毁坏他们的祖庙,这怎么可以啊,现在齐国土地又增加了一倍而又不施行仁政。大王您应该立即下令,停止掠夺燕国的财宝,推举新的国君,这样做还来得及阻止诸侯国出兵拯救燕国啊。

不久,齐王说:“我十分愧对孟轲。”于是他前去见孟轲?”回答说:“是古代的圣人,管叔据商地反叛?”回答:“周公预先不知道?”孟轲说:“周公,管叔,周公的错误不也是应该的吗,有错就改,有错听之任之,他的过失像日食月食;待到他改正。现在的君子,还又跟着给他说好话!”

在测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测试,要一遍把它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的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中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个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北京市怀柔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测试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共18分)

东轩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溢,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盐酒税治舍,俯江之漘①,水患尤甚。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郡怜其无归也,许之。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本,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暮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每旦暮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②,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③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若夫孔夫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休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然而非所敢望也。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记。

[注]①漘:(chún)江边。②抱关击柝: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③睎:仰慕。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事委于一委:托付

B.昼则坐市区鬻盐鬻:购买

C.而事每劫而留之劫:拖累

D.足以易穷饿而不怨易:轻视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郡怜其无归也其皆出于此乎

B.以为宴休之所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不知夜之既旦舞幽壑之潜蛟

D.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既至,敝不可处

到了之后,发现偏僻不能居住

B.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

哪里至于贫穷困苦、自讨苦吃到这种地步呢

C.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实在是因为那样的处境对治学是有害的

D.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

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最高理想时,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辙的哑然自笑,体现了他辛劳修建东轩却无法安居的自嘲和无奈,是一种苦笑。

B.苏辙在深刻率直的自我思想剖析中,转变了对颜回的认识,可见他乐观豁达的性格。

C.文中的东轩既承载着苏辙困境下的理想,也体现了他难以自主、不能进学的遗憾。

D.本文叙议结合,层次清晰,主要运用了抑扬、对比等手法,使议论中心突出、鲜明。

10.概述苏辙认为自己不得“颜氏之乐”的原因。(6分)

6、(3分)B

7、(3分)B

8、(3分)A

9、(3分)B

10、(6分)解析要点,要结合文章内容。

①受现实处境所累而又无法摆脱。

②自视不足,未能达到安贫乐道(或甘心贫贱)的境界。

文言文译文:

我因为获罪已经被贬谪监察筠州的盐酒税,没到那里,天下大雨,筠州的大水向四处溢出,淹没了南市,漫上北岸,冲毁了刺史府门。盐酒税所的房屋下临江边,水灾特别严重。我到了住所后,看到房屋损毁得不能居住,就向郡府报告,请求借户部巡察使的府第来居住。郡府怜悯我没有归处,答应了这件事。这年的十二月,才能支立那倾斜的房子,修补那倒塌缺损的墙壁,开辟听事堂的东面,盖了小屋,种杉树两株,竹子一百棵,把它作为宴乐休息的场所。然而盐酒税的事务过去用三个官吏一起去做,我到这里,其中的两个人正好都卸职离去,事情都交给了我一个人。我白天就坐在市场上处理卖盐、卖酒、交易豚鱼的税收事务,与市场上的买卖人争尺寸的小利,来尽自己的职责;晚上回来,筋疲力尽,就昏昏沉沉地睡着了,不知道夜晚过去白天已经到来。早晨就又出来尽自己的职责料理工作,最终不能够在所谓的东轩安闲地生活。每天早晚从它的旁边出入,看到它,没有不自己哑然失笑的。

我从前年纪小的时候读书,私自曾经奇怪颜回用竹器盛饭,用瓢饮水,在简陋的街巷居住,别人不能忍受那种苦难,颜回不改变自己的乐趣。我私下认为即使不想做官,然而做个看门打更的小差事还是可以养活自己,而且对学习也没有妨害,何至于困窘受辱贫穷自己吃苦到这种地步呢。等我来到筠州,每天为盐米这些琐事辛勤操劳,没有一天的休息,虽然想抛弃尘俗的琐事,摆脱繁杂事务的束缚,回到那能修养道德品质的场所去,却每每被事务缠绕而不得不这样,这样以后才知道颜回心甘情愿于贫穷卑贱,不肯谋求一斗一升的俸禄来养活自己的原因,实在是因为那样对学习有妨害的缘故啊。

唉!读书人当他没听到深刻的道理,沉迷于权势利益之中,就会把财帛子女看得很重,并以此为乐趣。等到他按照义理去追求道义(最高理想)时,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就会做事从容,得心应手,连天地的大小、人的生死都置之不顾,更何况其他事情呢?所以他的快乐,足够因此变得贫穷饥饿却不怨恨,即使南面称王也不会接受,大概品德不高尚的人是不能达到这种境界的。我正诚心实意地想磨掉、洗涤污秽,仰慕圣人贤者的各种品德,希望达到他们的万分之一,我自知我有缺陷,而想差不多达到颜回忧道不忧贫的快乐,应该达不到那样的境界吧!

我已经因为贬谪来到这里,虽然知道受职事的束缚按情势不能离开,只希望时间长了,世人或许哀怜我,让我能够回归田园,修缮前辈的破旧的房屋,修建小小的房屋居住在那里,这以后追求颜回安贫乐道的志趣,实现所向往的东轩之乐,优哉游哉以至不知老之将至。然而这不是我现在所敢奢望的。

元丰三年十二月初八日,眉山苏辙写。

北京市怀柔区青苗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阅读《五石之瓠》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石之瓠

《庄子》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光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光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8.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树:栽种

B.能不龟手一也一:一样

C.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当:当作

D.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埴:黏土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矜者不长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B.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C.凿户牖以为室不赂者以赂者丧

D.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与越人水战B.义不赂秦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D.左右欲刃相如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B.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C.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D.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老子开创了道家学说。庄子和惠子都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等于一石。“五石”是指数量。“瓠(hù)”是葫芦的一种。“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只是借“五石之瓠”来说明道理。

C.越人:是百越地区古越人的简称,百越之地诸部落常统称为越人。

D.吴:周朝诸侯国名,在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安徽一部分地区,后被“越”所灭。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3)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8.C9.D

10.A11.C

12.A13.(1)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住水的压力。

(2)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

(3)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C.当:在(某处、某方面)。

句意: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者”,代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句意:自我炫耀的人不会有长进。/宋国有一个擅长制作让手不皲裂的药的人。

B.“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代词,它。

句意:人们从事事业,经常在即将成功时却失败了。/我是因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打碎了。

C.“以”,介词,把;/介词,因为。

句意:开凿门窗把它建成房屋。/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D.“而”,连词,表顺承,可不译。

句意:打败越人,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水”,名词作状语,在水上。句意:跟越国在水上交战。

B.“义”,名词活用为动词,坚持正义。句意: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C.“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水。句意: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D.“刃”,名词活用作动词,杀。句意:秦王的侍从们想要杀蔺相如。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

“龟”作谓语,“手”作宾语,故“不龟手”中间不能停顿,排除AB;

“或……或……”表明的是两种情况,译为“有的……有的……”,应分别单独成句,排除D。

“也”为句末停顿,表判断语气,故在“也”后断开,排除AD;

故选C。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庄子和惠子都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错,惠子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用;“坚”,坚固程度;“举”,承受。

(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定语后置句,应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宋人”;“以……为”,把……作为;“洴澼絖”,漂洗丝絮;“事”,职业。

(3)“虑”,考虑;“浮”,浮游、飘浮;“容”,容纳。

参考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它太坚固而无法举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有客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北京交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

6.(1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子墨子言曰:“仁者之事,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仁者弗为也。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即我以为未必然也。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不可禁止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天下之乱也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取材于《墨子》)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而人之道,声音动静,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而墨子非之,奈何!

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①),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②),长少同听之,则莫不和(③),审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饰节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万变。是先王立乐之术也,奈何!

故听其《雅》《颂》之声,而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而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要其节奏,进退得齐焉。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如是,则百姓莫不安其处,乐其乡,以至足其上矣。然后名声于是白,光辉于是大,四海之民莫不愿得以为师。是王者之始也。

(取材于《荀子乐论》》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吹竽笙而扬干戚扬:发扬

B.制《雅》《颂》之声以道之道:引导

C.敌国不敢婴也婴:侵犯

D.然后名声于是白白:显赫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利人乎即为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B.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C.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

D.非为其目之所美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3)根据文意,将下面词语对应的字母,分别填入文中相应的括号内。

A.顺

B.敬

C.亲

(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因此减损掠夺百姓作为衣食之用的财物

B.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那乐声能够充分表述快乐却又不放纵

C.比物以饰节者也配合上各种乐器来调整节奏

D.以至足其上矣从而能够使自己得到极大的满足

(5)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厚措敛乎万民。

②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

(6)选文中墨子认为兴乐是不对的,荀子不同意他的观点。请根据文意,分别概括他们的理由。

6.(1)本题考查实词的意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的能力,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

(3)本题考查理解词义和句子含义的能力,要把握整个句子含义,根据语境准确分析判断。

(4)本题考查对文中语句的理解能力。要落实字字对译,结合句子比对译文的不同之处。

(5)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能力。翻译句子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达到“信、达、雅”的标准。同时要注意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翻译;还要注意一些虚词,再就是注意一些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到位。

(6)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要根据题目要求准确抓住关键语句。

(1)A.“扬”,舞动,舞动干戚。

故选A。

(2)A.“利人乎即为”的“乎”,助词。句意:对人有利的就做。

“异乎三子者之撰”的“乎”,介词,与,同。句意:我和他们三位所说的不一样。

B.“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中的“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况且仁者替天下考虑。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C.“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中的“焉”,助词。句意:使那些奸邪污浊之气没有途径能和民众接触。

“复驾言兮焉求”中的“焉”,疑问代词。句意:再驾车出去又有何求?

D.“非为其目之所美”中的“为”,为了。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中的“为”。句意:好比堆土成山。

故选B。

(3)从“君臣上下同听之”可知,君臣之间是上下级的关系,故应填入“敬”;

从“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可知,共同听音乐,应填入“亲”。

从“乡里族长之中,长少同听之”可知,小辈要顺从长辈。

(4)D.“从而能够使自己得到极大的满足”理解错误。“其”;“上”;“足”。句意:从而使自己的君主得到满足。

故选D。

(5)①“厚措敛”,横征暴敛,介词,向;“万民”。译文:向百姓征敛很多钱财。

②“入”,影响;“速”。译文:音乐影响人深远。

(6)分析文段一,结合“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今有大国即攻小国,寇乱盗贼并兴。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弹琴瑟,天下之乱也?即我以为未必然也”可知,无助于国家安定。

分析文段二,“夫乐者乐也,故人不能无乐”这是荀子的音乐观。

结合“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曲直、廉肉,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可知。

结合“故乐在宗庙之中,群臣上下同听之;闺门之内,则莫不和亲,长少同听之,音乐可以和谐社会关系。

结合“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可以教化百姓,奠定王道基础。

解析:

(1)A

(2)B

(3)①B②C③A

(4)D

(5)①向百姓征敛很多钱财。

②音乐影响人深远,教化人迅速。

(6)墨子反对“兴乐”的理由:兴乐会加重百姓负担,是不仁的行为、国家平定祸乱没有具体作用。

荀子认为应该“兴乐”的理由:音乐是人情的自然流露,君王通过音乐可以引导人心向善、人际关系和谐、团结民众的作用。

参考译文:

墨子说:“仁人做事,为天下除害。对人有利的;对人无利的。”仁者替天下考虑,听到快乐的声音,使身体安适,仁人是不做的。

民众有三种忧患:饥饿的人得不到食物,劳累的人得不到休息。然而当为他们撞击巨钟,弹琴瑟,舞动干戚?我认为未必是这样,现在大国攻击小国,强壮的掳掠弱小的,奸诈的欺骗愚笨的,外寇内乱盗贼共同兴起。如果为他们撞击巨钟,弹琴瑟,舞动干戚?我以为未必是这样的,制作大钟、琴、瑟、竽、笙之声,为天下除害。”所以墨子说:“从事音乐是错误的!”

音乐,它是人的情感绝对不能缺少的东西;欢乐了就一定会在歌唱吟咏的声音中表现出来;可见人的所作所为——包括声音、性情及其表现方式的变化。所以,快乐了就不可能不表现出来,就不可能没有祸乱,所以创作了《雅》《颂》的音乐来引导他们,使那歌词足够用来阐明正确的道理而不流于花巧、繁复或简单、节制停顿或推进加快,使那些邪恶肮脏的风气没有途径能和民众接触。但是墨子却反对音乐?

所以音乐在祖庙之中,就再也没有人不和谐恭敬的了,父子兄弟一起听了它;在乡村里弄之中,就再也没有人不和协顺从的了,是审定一个主音来确定其他和音的,是一起演奏来组成众音和谐的乐曲的,足能用来整治各种变化。可是墨子却反对音乐?

所以,志向心胸就能宽广了,练习那低头抬头弯曲伸展等舞蹈动作;行动在那舞蹈的行列位置上,队列就能不偏不斜了。所以音乐,对内可用来行礼让,音乐的作用是一样的,那就没有人不听从,那就没有人不服从,它感化人心是很快的。音乐中正平和;音乐严肃庄重。民众和睦协调,那末兵力就强劲,敌国就不敢来侵犯了,那末老百姓就无不满足于自己的住处,以使自己的君主获得满足,君主的名声就会因此而显著,天下的民众。这是称王天下的开端啊。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述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北京市铁路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高二语文期中测试试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8-33题。

硃虚侯刘章,高祖孙也,年二十,有气力,宿卫长安中。孝惠帝崩,吕太后称制,立诸吕为三王,擅权用事。章忿刘氏不得职,尝入侍高后燕饮,高后令章为酒吏。章自请曰:“臣,将种也,请得以军法行酒。”高后曰:“可。”酒酣,章曰:“请为太后言耕田歌。”高后儿子畜之,笑曰:“顾而父知田耳!若生而为王子,安知田乎?”章曰:“臣知之。”太后曰:“试为我言田。”章曰:“深耕穊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鉏而去之。”吕后默然。顷之,诸吕有一人醉,亡酒,章追,拔剑斩之而还,太后左右皆大惊,业已许其军法,无以罪也。自是之后,诸吕惮硃虚侯,虽大臣皆依之,刘氏为益强。

明年,高后崩。吕禄、吕产聚兵以威大臣,欲为乱。章以吕禄女为妇,知其谋,乃使人阴出告其兄齐王,欲令发兵西,己为内应,以诛诸吕,因立齐王为帝。齐王既闻此计,乃与其舅父阴谋发兵。汉闻齐发兵而西,吕产乃遣大将军灌婴东击之。婴至荥阳,乃谋曰:“诸吕欲危刘氏而自立,我今破齐还报,是益吕氏资也。”乃留兵屯荥阳。齐王闻之,亦屯兵于齐西界。

吕禄、吕产内惮绛侯周勃、硃虚,外畏齐、楚兵,又恐灌婴畔之,欲待灌婴兵与齐合而发,犹豫未决。当是时,群臣莫自坚其命,勃不得主兵,乃使郦寄绐吕禄曰:“足下佩赵王印,不急之国守藩,乃为上将,为大臣诸侯所疑。何不以兵属太尉,与大臣盟而之国。足下高枕而王千里,此万世之利也。”吕禄信然其计,遂解印属之,而以兵授太尉。太尉遂将北军,令硃虚侯监军门。

吕产不知吕禄已去北军,乃入未央宫,欲为乱,殿门弗得入,徘徊往来。太尉尚恐不胜诸吕,未敢讼言诛之,乃遣章谓曰:“急入宫卫帝。”章请卒,太尉予卒千余人。入未央宫门,遂见产廷中,击产,产走,逐产,杀之。

章已杀产,帝命谒者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