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北京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文言文阅读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节选),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其乏困共:同“供”,供给
B.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
C.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D.唯君图之图:考虑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且贰于楚也/佚之狐言于郑伯曰B.是寡人之过也/夫晋,何厌之有
C.若舍郑以为东道主/阙秦以利晋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给下面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A.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B.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C.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D.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4.用选文原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
在郑国被围的危机时刻,老臣烛之武应许了郑伯的托付,他不顾危险地“______,______”;之后,又凭精彩的辩词说服了秦伯,使得“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二年十月,宋金刚之陷浍州也,兵锋甚锐。高祖以王行本尚据蒲州,吕崇茂反于夏县,晋、浍二州相继陷没,关中震骇,乃手敕曰:“贼势如此,难与争锋,宜弃河东之地,谨守关西而已。”太宗上表曰:“太原王业所基,国之根本;河东殷实,京邑所资。若举而弃之,臣窃愤恨。愿假精兵三万,必能平殄武周,克复汾、晋。”高祖于是悉发关中兵以益之,又幸长春宫亲送太宗。
十一月,太宗引兵自龙门乘冰坚渡河,屯柏壁,与宋金刚相持。时河东州县,俘掠之馀,未有仓廪,人情恇扰,聚入城堡,征敛无所得,军中乏食。太宗发教谕民,民闻太宗为帅而来,莫不归附,自近及远,至者日多,然后渐收其粮食,军食以充。乃休兵秣马,唯令偏裨乘间抄掠,大军坚壁不战,由是贼势日衰。
太宗尝自帅轻骑觇敌,骑皆四散,太宗独与一甲士登丘而寝。俄而贼兵四合,初不之觉,会有蛇逐鼠,触甲士之面,甲士惊寤,遂白太宗,俱上马,驰百馀步,为贼所及,太宗以大羽箭射殪其骁将,贼骑乃退。
寻而永安王孝基败于夏县,于筠、独孤怀恩、唐俭并为贼将寻相、尉迟敬德所执,将还浍州。太宗遣殷开山、秦叔宝邀之于美良川,大破之,相等仅以身免,悉虏其众,复归柏壁。于是诸将咸请战,太宗曰:“金刚悬军千里,深入吾地,精兵骁将,皆在于此。武周据太原,专倚金刚以为捍。士卒虽众,内实空虚,意在速战。我坚营蓄锐以挫其锋,粮尽计穷,自当遁走。”
三年二月,金刚竟以众馁而遁,太宗追之至介州。金刚列阵,南北七里,以拒官军。太宗遣总管李世勣、程咬金、秦叔宝当其北,翟长孙、秦武通当其南。诸军战小却,为贼所乘。太宗率精骑击之,冲其阵后,贼众大败,追奔数十里。敬德、相率众八千来降,还令敬德督之,与军营相参。屈突通惧其为变,骤以为请。太宗曰:“昔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并能毕命,今委任敬德,又何疑也。”
刘武周闻金刚败,大惧,弃并州走突厥。金刚收其馀众,欲复战,众莫肯从,亦与百馀骑走突厥。于是并、汾悉复旧地。
(取材于《旧唐书》《资治通鉴》)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愿假精兵三万假:借用
B.太宗尝自帅轻骑觇敌觇:侦察
C.邀之于美良川邀:邀请
D.诸军战小却却:后退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乃手敕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B.与宋金刚相持相与为一
C.民闻太宗为帅而来为天下笑者
D.为贼所及不知所归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能平殄武周
必定能够平定消灭刘武周
B.人情恇扰
人情惧怕侵扰
C.初不之觉
起初二人没有察觉这种情况
D.金刚竟以众馁而遁
金刚竟然认为兵士饥饿逃走了
8.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出了太宗在国家危难之时勇于挺身而出。
B.太宗发教谕民主要是为了告知百姓唐军已经到来。
C.在美良川大胜之后唐军依然采取坚壁不出的策略。
D.屈突通虽多次提请但没改变敬德统率旧部的现实。
9.结尾段中说“于是并、汾悉复旧地”,从全文内容来看,太宗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战果?请分条简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取材于《礼记·大学》)
《大学》提出的“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者,后人称之为“三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后人称之为“八目”。
1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止而后有定定:坚定不移
B.虑而后能得得:处事合宜
C.欲齐其家者齐:完备
D.致知在格物格:推究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十二章)
B.皆以修身为本仁以为己任(《论语》十二章)
C.欲治其国者请问其目(《论语》十二章)
D.意诚而后心正人而不仁(《论语》十二章)
12.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提出“大学”的宗旨,并强调它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B.只有推究事物的原理,才能获得知识,进而使自己意念真诚。
C.做好“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修身”。
D.只要天子和庶民都以“修身”为本,就一定可以治理好国家。
1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②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14.选文中的“三纲”与“八目”之间有怎样的内在关系?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利者义之和论
苏洵
义者,所以宜天下,而亦所以拂天下之心。苟宜也,宜乎其拂天下之心也。求宜乎小人邪,求宜乎君子邪?求宜乎君子也,吾未见其不以至正而能也。抗至正而行,宜乎其拂天下之心也。然则义者,圣人戕天下之器也。伯夷、叔齐殉大义以饿于首阳之山,天下之人安视其死而不悲也。天下而果好义也,伯夷、叔齐其不以饿死矣。虽然,非义之罪也,徒义之罪也。武王以天命诛独夫纣,揭大义而行,夫何恤天下之人?而其发粟散财,何如此之汲汲也?意者虽武王亦不能以徒义加天下也。
《乾·文言》曰:“利者,义之和。”又曰:“利物足以和义。”呜呼!尽之矣。君子之耻言利,亦耻言夫徒利而已。圣人聚天下之刚以为义,其支派分裂而四出者为直、为断、为勇、为怒,于五行为金,于五声为商。凡天下之言刚者,皆义属也。是其为道决裂惨杀而难行者也。虽然,无之则天下将流荡忘反,而无以节制之也。故君子欲行之,必即于利。即于利,则其为力也易,戾于利,则其为力也艰。利在则义存,利亡则义丧。故君子乐以趋徒义,而小人悦怿以奔利义。必也天下无小人,而后吾之徒义始行矣。呜呼难哉!圣人灭人国,杀人父,刑人子,而天下喜乐之,有利义也。与人以千乘之富而人不奢,爵人以九命之贵而人不骄,有义利也。义利、利义相为用,而天下运诸掌矣。
五色必有丹而色和,五味必有甘而味和,义必有利而义和。《文言》之所云,虽以论天德,而《易》之道本因天以言人事。说《易》者不求之人,故吾犹有言也。
1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亦所以拂天下之心拂:违逆
B.抗至正而行抗:坚持
C.圣人戕天下之器戕:伤害
D.爵人以九命之贵而人不骄爵:爵位
1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宜乎其拂天下之心也求宜乎小人邪
B.与人以千乘之富而人不奢故君子乐以趋徒义
C.天下之人安视其死而不悲也天下而果好义也
D.其支派分裂而四出者为直、为断、为勇、为怒是其为道决裂惨杀而难行者也。
17.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辩证地评价义的功用,认为它既可以有利干天下,也可能对天下有弊。
B.举伯夷、叔齐之例责备世人坐视他们饿死却不悲伤,证明了世人不爱道义。
C.天下的刚正之道汇集为道义,在人的品行、五行、五声中各有不同的呈现。
D.结尾用五色五味作类比,强调道义必须有义有利才能义利协和的道理。
18.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武王以天命诛独夫纣,揭大义而行,夫何恤天下之人?
19.结合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结合本文第二自然段内容,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利义”与“义利”的含义。
②请将符合下列名言内涵的概念(“义利”与“利义”)分别填写在相应的括号内。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周急不继富。()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谊、陆贽①、苏轼,此三子者,迹相类也。贽与轼,每自比谊也,称之者亦以为然。贽盖希谊矣,而不能为谊,然有愈于谊者也。轼亦希贽矣,而不能为贽,况乎其犹欲希谊也。
奚以知其然邪?谊之说:教太子以端本,奖廉隅以善俗,贽弗逮焉。而不但此,傅梁怀王,王堕马毙,谊不食死,贽弗能也。所以知其不能者,与窦参②为难之情,胜于忧国也。顾谊之为学,粗而不纯,几与贽等;而任智任法,思以制匈奴、削诸侯,其三表五饵③之术,是婴稚之巧也;其削吴、楚而益齐,私所亲而不虑贻他日莫大之忧,是仆妾之智也;贽之所勿道也。故辅少主、婴孤城、仗节守义,以不丧其贞者,贽不如谊;而出入纷错之中,调御轻重之势,斟酌张弛以出险而经远也,谊不如贽。是何也?谊年少,愤盈之气,未履艰屯,而性之贞者略恒疏,则本有余而末不足。斯谊与贽轻重之衡,有相低昂者矣。
若夫轼者,恶足以颉颃二子乎!酒肉也,佚游也,情夺其性者久矣;宠禄也,祸福也,利胜其命者深矣。志役于雕虫之技,以耸天下而矜其慧。学不出于揣摩之术,以荧天下而雠其能。习于其父张仪、苏秦、商鞅、李斯之邪说,遂欲以揽天下而生事于平康之世。文饰以经术,而自曰“吾谊矣”;诡测夫利害,而自曰“吾贽矣”;迷失其心而听其徒之推戴,且曰“吾孟子矣”;俄而取道于异端,抑曰“吾老聃矣”“吾瞿昙④矣”。若此者,谊之所不屑,抑贽之所不屑也。
周勃、灌婴之非谊曰“擅权纷乱”,于谊为诬,于轼允当之矣。藉授以幼主危邦,恶足以知其所终哉!乃欲推而上之,列于谊与贽之间,宋玉所云“相者举肥”也。
(取材于王夫之《读通鉴论》)
①陆贽:唐德宗时期曾担任宰相,指陈弊政,废除苛税,后遭构陷后罢相。②窦参:曾任宰相,恃权贪婪,与陆贽不和。③三表五饵:指贾谊向汉文帝陈献的防御匈奴之策。④瞿县,指佛。
20.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贽盖希谊矣希:仰慕B.私所亲而不虑贻他日莫大之忧私:私下
C.辅少主、婴孤城婴:坚守D.恶足以颉颃二子乎颉颃:较量
2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而不能为谊其削吴、楚而益齐
B.然有愈于谊者矣俄而取道于异端
C.奚以知其然邪以不丧其贞者
D.其三表五饵之术情夺其性者久矣
22.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教太子以端本:教育太子来端正根本
B.是婴稚之巧也:这是小孩子一样的机巧
C.以荧天下而雠其能:以此来迷惑天下而仇视其他有才能的人
D.藉授以幼主危邦:假如交给他君主年幼、国家危难的局面
2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为贾谊、陆贽在为政、操守、为学等方面各有长短。
B.眼中贾谊年轻气盛,未经历过艰难险苦,故不能成功。
C.“擅权纷乱”“相者举肥”两句是引用来抬高苏轼的。
D.文中评论人物,论点精到,列举相应事实论证,逻辑清晰。
24.第三段是对苏轼的评价。在王夫之看来,苏轼有哪些不足?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至少写出三条)。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
君讳适,姓王氏。好读书,怀奇负气,不肯随人后选举。见功业有道路可指取,有名节可以戾契致,困于无资地①,不能自出,乃以干②诸公贵人,借助声势。诸公贵人既得志,皆乐熟软媚耳目者,不喜闻生语,一见辄戒门以绝。
上初即位,以四科③募天下士。君笑曰:“此非吾时邪!”即提所作书,缘道歌吟,趋直言试。既至,对语惊人;不中第,益困。
久之,闻金吾李将军年少喜士,可撼。乃蹐门告曰:“天下奇男子王适,愿见将军白事。”一见语合意,往来门下。卢从史既节度昭义军,张甚,奴视法度士,欲闻无顾忌大语;有以君平生告者,即遣使钩致,君曰:“狂子不足以共事。”立谢客。李将军由是待益厚,奏为其卫胄曹参军,充引驾仗判官,尽用其言。将军迁帅凤翔,君随往。改试大理评事,摄监察御史、观察判官。
居岁余,如有所不乐。一旦载妻子入阌乡④南山不顾。中书舍人王涯、独孤郁,吏部郎中张惟素,比部郎中韩愈,日发书问讯,顾不可强起,不即荐。明年九月,疾病,舆医京师,其月某日卒,年四十四。十一月某日,即葬京城西南长安县界中。曾祖爽,洪州武宁令;祖微,右卫骑曹参军;父嵩,苏州昆山丞。妻上谷侯氏处士高女。高固奇士,自方阿衡、太师⑤,世莫能用吾言,再试吏,再怒去,发狂投江水。
初,处士将嫁其女,惩曰:“吾以龃龉穷,一女怜之,必嫁官人;不以与凡子。”君曰:“吾求妇氏久矣,唯此翁可人意;且闻其女贤,不可以失。”即谩谓媒妪:“吾明经及第,且选,即官人。侯翁女幸嫁,若能令翁许我,请进百金为妪谢。”诺,许白翁。翁曰:“诚官人邪?取文书来!”君计穷吐实。妪曰:“无苦,翁大人,不疑人欺我,得一卷书粗若告身⑥者,我袖以往,翁见,未必取视,幸而听我。”行其谋。翁望见文书衔袖,果信不疑,曰:“足矣!”以女与王氏。
(取材于韩愈《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
①资地:资格、地位。②干:干谒,即有所求而请见。③四科:指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达于吏理可使从政科、军谋宏远堪任捋帅科。④阌(wén)乡:今河南灵宝。⑤阿衡:官名,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太师:官名,军队的最高统帅。⑥告身:古代委任官职的文凭。
25.下列加点的词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不中第,益困困:围困B.立谢客谢:谢绝
C.顾不可强起顾:回头D.以女与王氏与:和
26.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困于无资地于:被B.以四科募天下士以:用
C.自方阿衡、太师方:比作D.且选,即官人且:尚且
27.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王适一开始希望依靠他人的力量出仕,于是求见达官贵人希望得到推荐,却被拒之门外。
B.王适与李将军一见面便话语投机,后又因他拒绝了卢从史的邀请,更加得到李将军的优待。
C.王适为人狂傲,没有世人采用他的意见,两次做官,两次发怒离职,以致发狂投江而死。
D.王适听从媒人的主意准备了一卷大致像告身的文书,媒人将文书藏在袖中,助王适娶到侯翁之女。
28.文章第三段中王适自称“天下奇男子”,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王适“奇”的表现。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始吾读孟轲书,然后知孔子之道尊,圣人之道易行;王易王,霸易霸也。以为孔子之徒没,尊圣人者,孟氏而已。晚得扬雄书,益尊信孟氏。因雄书而孟氏益尊,则雄者,亦圣人之徒欤!
圣人之道不传于世;周之衰,好事者各以其说干时君,纷纷藉藉相乱,六经与百家之说错杂;然老师大儒犹在。火于秦,黄老于汉,其存而醇者,孟轲氏而止耳,扬雄氏而止耳。及得荀氏书,于是又知有荀氏者也。考其辞,时若不粹;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抑犹在轲雄之间乎?
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黜去之。故诗书春秋无疵。余欲削荀氏之不合者,附于圣人之籍,亦孔子之志欤!
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取材于韩愈《读荀》)
儒讥墨以上同、兼爱、上贤、明鬼,而孔子畏大人、居是邦不非其大夫,春秋讥专臣,不“上同”哉?孔子泛爱亲仁,以博施济众为圣,不“兼爱”哉?孔子贤贤,以四科进褒弟子,疾殁世而名不称,不“上贤”哉?孔子祭如在,讥祭如不祭者,曰我祭则受福,不“明鬼”哉?
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奚不相悦如是哉?余以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
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
(取材于韩愈《读墨子》)
解释:醇:通“纯”。上同等:“上”同“尚”。“尚同”“兼爱”“尚贤”“明鬼”为《墨子》书中篇名。大人:指在高位的人。四科: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2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纷纷藉藉相乱藉藉:杂乱
B.离于道者黜去之黜:罢免
C.附于圣人之籍籍:典籍
D.各务售其师之说售:推行
3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好事者各以其说干时君以四科进褒弟子
B.然老师大儒犹在非二师之道本然也
C.合于道者著之余以为辩生于末学
D.因雄书而孟氏益尊大醇而小疵
3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晚得扬雄书,益尊信孟氏
晚些时候读到扬雄的著作,更加尊崇相信孟子
B.要其归,与孔子异者鲜矣
概括荀子著作的主旨,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少
C.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
儒家和墨家都是尧、舜的后代,而不是桀、纣的后人
D.奚不相悦如是哉
为什么要像现在这样不相认同呢
32.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始认为推崇儒家思想的人是孟子和扬雄,读了《荀子》后,才知道荀子对儒学思想的推崇在孟、扬之间。
B.韩愈删削《荀子》的做法与孔子删削《春秋》的做法相提并论,这说明他在文章编撰方面的才能并不逊于孔子。
C.《读荀》《读墨子》两篇短文表现出韩愈不拘于儒家思想,以及他对诸子百家兼收并容的思想倾向和学术态度。
D.读《读荀》《读墨子》可以体会到荀子“学不可以已”的重要性。阅读学习对文化传承、论辩是非是有益的。
33.《读墨子》是一篇论辩色彩鲜明的读书札记。请具体说明韩愈是如何对讥墨之儒的观点进行批驳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完成下面小题。
①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②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③尧之时,小人共工、雕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⑤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取材于欧阳修《朋党论》)
34.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自然之理也理:规律、道理
B.或利尽而交疏疏:疏远
C.则同心而共济济:成功
D.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诮:责备
3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当其同利之时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B.尽解党人而释之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C.渐起朋党之论感吾生之行休
D.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为国以礼
36.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后汉献帝的时候,把天下名士都抓捕囚禁起来,并监视他们中的“党人”。
B.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德行高洁之士),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
C.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
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没有谁能比得上汉献帝。
D.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为君主的可以作为借鉴了。
3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不讳言朋党,指出朋党有原则的区别,正面指出朋党客观存在,争取立论的主动性。
B.文章举例详实,写得不枝不蔓,中心突出,有理有据,剖析透辟,具有不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C.文章末尾,总结历史,请求君主纳谏,用君子之真朋退小人之伪朋,以使国家兴盛起来。
D.文章语言骈散互用,长短结合,融叙事、描写、议论为一体,洋溢理性的光芒和思辨的智慧。
38.(1)本文的中心观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文章第三段是如何围绕此观点展开论述的?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传是楼记
汪琬
昆山徐健蓭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启钥灿然。
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①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琬衰病不及为,则先生屡书督之,最后复于先生曰:
“甚矣,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佔②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今健蓭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上为天子之所器重,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藉是以润色大业,对扬休命,有余矣,而又推之以训敕其子姓,俾后先跻巍科、取腆仕,翕然有名于当世,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
(选自《尧峰文钞》,有删改)
解释:①斝,古代盛酒的器具。②呻佔,诵读。
3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七楹凡:共
B.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顾:回头看
C.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究:最终
D.藉是以润色大业藉:同“借”,借助
4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野史之书附焉琬然后喟焉太息
B.各以其次而又推之以训敕其子姓
C.舞歌舆马之具何不可之有
D.守而弗读而或口与躬违
4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素标缃帙,启钥灿然
(都是)白色的标签,浅黄的封套,打开橱门,灿然在目
B.而又未必能世宝也
而子孙又不一定能够当做传世之宝
C.与弗读奚以异哉
同不读书又有什么不同呢
D.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
以为读书的好处实在太大了
4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介绍了藏书楼的建造规模大,藏书丰富,布置井然有序。
B.第二段点明建楼目的及得名缘由,表明官府对民间藏书的重视。
C.第三段重在议论,逐层展开观点,点明藏、守、读之间的关系。
D.本文骈散夹杂,语言婉转含蓄,几组长排比,增强了行文气势。
43.将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
(2)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
44.如何成为一个“善读书者”,提出了具体做法。请你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并解说。
阅读《庖丁解牛》,完成小题。
庖丁解牛
《庄子》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②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③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④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4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之所好者道也天道,自然的规律B.族庖月更刀众
C.如土委地散落D.善刀而藏之好的
4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手之所触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C.吾见其难为视为止
D.奏刀騞然怵然为戒
47.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B.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C.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D.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48.用原文语句,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
《庖丁解牛》中多次描摹解牛者的姿态(神态)。如第①段,先以“触、倚、履、踦”四个字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庖丁解牛的娴熟技术;然后比拟庖丁进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形有声有态。第③段,解牛结束,庖丁“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怡然自得的神态跃然纸上。
参考解析:
1.B
2.A
3.D
4.夜缒而出见秦伯秦伯说与郑人盟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
B.“济:救济”错误。“济”,渡河;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于”,介词,对;句意: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
第二个“于”,介词,对;句意: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
B.第一个“之”,结构助词,的;句意:这是我的过错。
第二个“之”,提宾的标志;句意: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C.第一个“以”,介词,把;句意: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
第二个“以”,表目的的连词,来;句意: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
D.第一个“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句意: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
第二个“焉”,哪里;句意: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
“焉用亡郑以陪邻”,“郑”是“亡”的宾语,不可断开,排除BC;
“邻之厚”“君之薄”结构对称,中间应断开,排除A。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结合“晋侯、秦伯围郑”“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分析可知,郑国被秦晋两国围困,形式危急,佚之狐向郑伯进言举荐烛之武;烛之武“许之”,然后“夜缒而出,见秦伯”;以其三寸不烂之舌,成功说服秦伯。秦伯“秦伯说,与郑人盟”,最终解了郑国的燃眉之急。
参考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出兵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国的国君,秦国的军队必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辞谢说:“我在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啊。”郑公说:“我不能早早用你,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你也有所不利啊!”
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他见到秦穆公,说:“秦国与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明白自己将会灭亡。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如果饶恕了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两地给您。可是,晋惠公早晨渡过河去,晚上就筑城来防备您,这是您知道的。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穆公很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那里,自己就回去了。
5.C
6.A
7.D
8.B
9.解析示例:①正确的对敌策略。采取坚壁不出的策略,等待敌人军粮耗尽,自乱阵脚,然后乘胜出击;②身先士卒的品格。太宗亲自置身对敌一线,侦察敌情,在战场上和将士们一起冲锋陷阵;③深得百姓拥护。百姓听说太宗担任统帅,都前来归顺依附;④用人不疑的态度。对待尉迟敬德的投降,太宗让其依然统率旧部,用人不疑,真心相待。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邀”,拦截。句意:在美良川截击。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两句中的“乃”都是连词,“于是,就”。句意:于是手写诏书说。/于是楚怀王调遣全部国内兵力。
B.第一句中的“与”是介词,“和”,句意:和宋金刚对峙。第二句中的“与”为动词,译为“帮助”。句意:互相援助,成为一体。
C.第一句中的“为”是动词,“担任”,句意:百姓听说太宗担任统帅前来。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表被动,句意:被天下人耻笑。
D.第一句中的“所”是助词,和“与”共同表被动,句意:就被敌人追上。第二句中的“所”是助词,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词组,“的地方”,句意:不知回到哪里去。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D.“竟然认为”错,“竟以”是最终因为,整个句子翻译为:宋金刚最终因为兵士饥饿而逃走。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主要是为了告知百姓唐军已经到来”错,根据原文“军中乏食。太宗发教谕民,民闻太宗为帅而来,莫不归附,自近及远,至者日多,然后渐收其粮食,军食以充”可知,太宗发教谕民是为了解决大军的粮食问题。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根据第二段“太宗发教谕民,民闻太宗为帅而来,莫不归附,自近及远,至者日多”可知,太宗深得百姓拥护,百姓听说太宗担任统帅,都前来归顺依附。
根据第二段“大军坚壁不战,由是贼势日衰”“我坚营蓄锐以挫其锋,粮尽计穷,自当遁走”可知,太宗采取正确的对敌策略,采取坚壁不出的策略,等待敌人军粮耗尽,自乱阵脚,然后乘胜出击。
根据第三段“太宗尝自帅轻骑觇敌,骑皆四散,太宗独与一甲士登丘而寝”“俱上马,驰百馀步,为贼所及,太宗以大羽箭射殪其骁将,贼骑乃退”可知,太宗有身先士卒的品格,亲自带领轻骑兵侦察敌人,在战场上和将士们一起冲锋陷阵,用箭射死了敌人的骁将,敌人的骑兵才退去。
根据第五段“敬德、相率众八千来降,还令敬德督之,与军营相参”“昔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并能毕命,今委任敬德,又何疑也”可知,太宗用人不疑,尉迟敬德、寻相率领八千敌人来降,太宗还让敬德统领八千旧部,和各营相杂在一起,用人不疑,真心相待。
参考译文:
武德二年十月,宋金刚攻占浍州,军队气势很盛。高祖因为王行本尚且占据蒲州,吕崇茂在夏县造反,晋州、浍州相继沦陷,关中震动人心惊骇,于是手写诏书说:“贼人的气势如此,难以和贼人争锋,应当放弃河东的土地,小心地守卫关西罢了。”太宗上表说:“太原是帝王大业创建的地方,国家的根本,河东(黄河以东的州县)富裕充实,是京城供给物资的地方。如果拿起丢弃它们,我私下感到气愤遗憾。希望借用三万精兵,必定能够平定消灭刘武周,攻克收复汾州、晋州。”高祖于是派遣关中的全部军队来增强太宗的军队,又驾临长春宫亲自送别太宗。
十一月,太宗率领军队从龙门趁着冰冻坚硬渡过黄河,驻扎柏壁,和宋金刚对峙。当时河东的州县,遭抢劫后,没有粮仓,人情惧怕侵扰,聚居在城堡中,征收没有收获,军队缺少粮食。太宗发布王教晓谕百姓,百姓听说太宗担任统帅前来,无不前来归顺依附,由近及远,前来的百姓日益增加,然后逐渐征收百姓的粮食,军粮因此充足。于是休兵喂马,只命非主力部队的将佐乘隙劫掠,大军则固守壁垒不战,因此宋金刚的势力日益衰落。
太宗曾经亲自带领轻骑兵侦察敌人,士兵全都散往各处,太宗只和一名士兵登上山丘睡觉。不久,敌人包围了二人,起初二人没有察觉这种情况,恰巧有蛇追逐老鼠,碰到了士兵的脸,士兵惊醒,就告诉了太宗,一起上了战马,才奔走了百余步,就被敌人追上,太宗用箭射死了敌人的骁将,敌人的骑兵才退去。
不久永安王李孝基在夏县战败,于筠、独孤怀恩、唐俭一起被敌将寻相、尉迟敬德俘虏,将要返回浍州。太宗派遣殷开山、秦叔宝等人在美良川截击,大败敌军,寻相等人仅仅只身逃脱,免于被俘,全部俘虏了他们的部众,又回到了柏壁。这个时候诸将都请求交战,太宗说:“宋金刚孤军深入,精兵猛将,全都在这里。刘武周占据太原,完全依仗宋金刚作为护卫。士兵虽然很多,军中实际缺少粮食,目的在于速战。我们固守营垒,养精蓄锐,来挫败他的锐气,粮食用尽无计可施,自然会逃跑。”
武德三年二月,宋金刚最终因为兵士饥饿而逃走,太宗追击他们到介州。宋金刚布列阵势,南北长达七里,来对抗官军。太宗派遣总管李世勣、程咬金、秦叔宝抵挡敌人的北面,翟长孙、秦武通抵挡敌人的南面。诸军作战稍稍退却,被敌人乘机反扑。太宗率领精锐骑兵攻击敌军,冲撞敌阵后方,敌人大败,追击数十里地。尉迟敬德、寻相率领八千敌人来降,太宗还让敬德统领八千旧部,和各营相杂在一起。屈突通担忧尉迟敬德成为突发事件,屡次把这件事当作请求。太宗说:“从前萧王真诚待人,全都完成任务,现在交付敬德,又怀疑什么呢。”
刘武周听说宋金刚大败,非常恐惧,丢弃并州逃往突厥。宋金刚收拢残余部众,想要再次出战,部众没有人愿意跟从,也和一百多骑兵逃往突厥。由此并州、汾州全都恢复了原来的领地。
10.C
11.B
12.D
13.①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②想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使自己的内心端正。
14.①“三纲”和“八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②“三纲”是“八目”的指导思想;
③“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是对“三纲”的补充和发挥。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实词含义的能力。
C.“齐:完备”错误。“齐”,整治,整理;句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个“于”,介词,在;句意: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
第二个“于”,介词,对;句意:还可以知道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B.第一个“以”,介词,把;句意: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
第二个“以”,介词,把;句意: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
C.第一个“其”,代词,指自己;句意: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第二个“其”,代词,它的;句意:那么请问具体有哪些例子啊?
D.第一个“而”,连词,表承接;句意: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
第二个“而”,连词,表假设,如果;句意:一个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只要天子和庶民都以‘修身’为本,就一定可以治理好国家”错误。表意过于绝对,“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强调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并非以“修身”为根本,就能治理好国家,条件必要但不充分。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道”,宗旨;前一个“明”,动词,彰明;后一个“明”,形容词,光明正大的;
②“修”,修养;“正”,使动用法,使……端正。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大学》开头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学》“三纲领”。所谓“明明德”就是发扬光大人所固有的天赋的光明道德。所谓“在亲民”,是使人弃日图新、去恶从善。这里的“亲”同“新”,是革新、弃旧图新之意。所谓“止于至善”,就是要求达到儒家封建伦理道德的至善境界。“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大学》还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世称之为《大学》的“八条目”,这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
“八条目”的中心环节是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对于培养目标和方法《大学》反复强调的是个人的道德修养。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三纲领”和“八条目”不可分割,“三纲领”是“八条目”的指导思想,“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二者互为补充,辩证统一。
参考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使内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处事合宜。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想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使自己的内心端正。要想使自己的内心端正,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百姓,都应该以修养自身的品德为根本。
15.D
16.D
17.B
18.武王凭借天命诛杀了暴君纣王,秉持大义行事,哪里怜恤天下人?
19.①“利义”,合乎天下人利益的道义;“义利”,讲道义的利益。
②义利/利义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爵:给人爵位。句意:给人可以世袭免死的爵位人也不会骄横。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末语气词,加强语气;介词,相当于“于”。句意:若对天下有利,违背天下人心也就理所当然了。/要求它适用于小人呢。
B.介词,把;连词,表修饰。句意:把可以媲美国家的财富给人,人也不会奢靡。/所以若是君子们只喜欢追求不讲利益的道义。
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假设。句意:天下人安然坐视他们饿死却不悲伤。/天下人如果确实爱道义。
D.都是代词,代指道义。句意:从其中分出的四条道义的准则便是正直、果断、勇敢、愤怒。/道义派生的刚正品质表现出来常伴随争斗暴行而难以实行。
故选D。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证明了世人不爱道义”错,结合原文“虽然,非义之罪也,徒义之罪也”,注意“非义之罪也”,也就是不是道义的罪过。而是“徒义”的罪过。可见举伯夷、叔齐之例,说明的是“徒义”的危害,也就是只言“义”而没有“利”的危害。
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以”,凭借;“揭”,举起、秉持;“何恤”,哪里怜恤。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念内涵及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①问:
“利义”的含义:结合“故君子欲行之,必即于利”,苏洵认为,君子要实行道义,必须使道义与利益相结合;再结合“圣人灭人国,杀人父,刑人子,而天下喜乐之,有利义也”,圣人消灭人家的国家,杀人家的父亲,惩罚人家的孩子,然而天下都为此欢喜快乐,正是因为这些事体现了合乎天下人利益的道义啊。由此可概括出:“利义”是合乎天下人利益的道义。
“义利”的含义:结合“与人以千乘之富而人不奢,爵人以九命之贵而人不骄,有义利也”,给人可以媲美国家的财富人也不会奢靡,给人可以世袭免死的爵位人也不会骄横,这就是讲道义的利益。由此概括出:“义利”,讲道义的利益。
第②问: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意思是,君子只要正道得到的财物,不要不义之财。“爱财”,是追求利益,“道”,是道义。侧重于取“利”,但有原则,由此可推知此句符合“义利”观。
“君子周急不继富”,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周济急需的人,不接济富有的人。给穷人雪中送炭,而不给富人锦上添花,更看重“义”,讲究的是合乎天下人利益的道义。由此可推知此句符合“利义”观。
参考译文:
义,对天下有利,也会违背天下人的心。若对天下有利,违背天下人心也就理所当然了。要求它适用于小人呢,还是要求它适用于君子呢?如果是要求适宜于君子之义,我没有看到不是内心极其刚正不阿的人能做到这一点的。秉持至正之心行事,违背天下人心也是应该的了。既然这样,那道义就是圣人残害天下的工具。伯夷、叔齐为大义殉节而饿死在首阳山,天下人安然坐视他们饿死却不悲伤。天下人如果确实爱道义,伯夷、叔齐就不会饿死首阳山了。即便如此,也不是道义的罪过,而是空言道义的罪过。武王凭借天命诛杀了暴君纣王,秉持大义行事,哪里怜恤天下人?但他分粮散财,为什么忙碌于这样小民小事呢?想来即使武王也不能凭空言的道义来命令天下啊。
《乾·文言》说:“利是与义相和合的。”又说:“施利于事物,是符合义的。”啊呀!真是说尽了其中道理。君子耻于说利益,也是耻于空言利益罢了。圣人汇集天下的刚正之道为道义,从其中分出的四条道义的准则便是正直、果断、勇敢、愤怒,表现在五行就是金,表现于五声便是商。但凡天下所说起的刚正表现,都是道义所派生的。道义派生的刚正品质表现出来常伴随争斗暴行而难以实行。即便如此,没了道义就会造成天下动荡不安,并且没有什么可以节制动荡混乱了。所以君子要实行道义,必须使道义与利益相结合。结合利益,推行道义就容易,违背利益,那推行道义就艰难。利益相伴,道义就可以存在;利益丧失,道义就无以存继。所以若是君子们只喜欢追求不讲利益的道义,而小人们则欢快地奔向讲利益的道义。这样就必须天下没有了小人,然后我们不讲利益的道义才能实行开来。多么困难啊!圣人消灭人家的国家,杀人家的父亲,惩罚人家的孩子,然而天下都为此欢喜快乐,正是因为这些事体现了合乎天下人利益的道义啊。给人可以媲美国家的财富人也不会奢靡,给人可以世袭免死的爵位人也不会骄横,这就是讲道义的利益。讲道义的利益、讲道义的利益相互结合,共同作用,天下自然运行顺畅,如在指掌之间。
五色必须有红色才能五色协调,五味必须有甜才能五味调和,道义必须有益有利才能义利协和。《文言》所说的,虽然是讨论天地之德,但《易》的道理本来就是借天地来说人世之事。讨论《易》的人却不寻求其中的人世之理,所以我还有这些话要说。
20.B
21.D
22.C
23.C
24.①行为放荡无节制,本性被掩盖。
②所学驳杂,非儒家正道。
③比拟圣贤,妄自尊大,任人吹捧,迷失本心。
2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B.句意:为了照顾自己的私人感情而不顾虑为将来留下巨大的祸患。私:偏爱。这里指照顾自己的私人感情。
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前句,连词,表转折,却。句意:却不能成为贾谊那样的人。后句,连词,表修饰,可不译。句意:他削弱吴国和楚国来增强齐国。
B.前句,介词,表比较,比。句意:然而在某些方面却比贾谊厉害。后句,介词,从。句意:忽而又从异端邪说中求取所谓的“道”。
C.前句,介词,凭借。句意:凭什么能够知道确实是这样呢?后句,连词,相当于“而”,并且。句意:并且不丧失其忠贞之志。
D.都是代词,他的。前句句意:他的“三表五饵”之术。后句句意:被逸乐之情夺去其本性已经很久了。
故选D。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句意:以此来迷惑天下而炫耀显示自己的才能。“雠”是炫耀显示的意思,不是仇视的意思。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擅权纷乱’‘相者举肥’两句是引用来抬高苏轼的”说法错误,原文为“周勃、灌婴之非谊曰‘擅权纷乱’,于谊为诬,于轼允当之矣。藉授以幼主危邦,恶足以知其所终哉!乃欲推而上之,列于谊与贽之间,宋玉所云‘相者举肥’也”,认为“擅权纷乱”对于苏轼来说则是公允恰当的评价,苏轼竟然还想抬高自己,跻身于贾谊和陆贽之间,这正是宋玉所说的“相者举肥”,可见“擅权纷乱”“相者举肥”两句是引用来批评苏轼的,不是抬高苏轼的。
故选C。
2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酒肉也,佚游也,情夺其性者久矣”可知王夫之认为苏轼行为放荡无节制,本性被掩盖。
结合“志役于雕虫之技……学不出于揣摩之术……习于其父张仪、苏秦、商鞅、李斯之邪说……文饰以经术……”可知王夫之认为苏轼所学驳杂,非儒家正道。
结合“迷失其心而听其徒之推戴,且曰‘吾孟子矣’”“俄而取道于异端,抑曰‘吾老聃矣’‘吾瞿昙矣’”“乃欲推而上之,列于谊与贽之间,宋玉所云‘相者举肥’也”可知王夫之认为苏轼比拟圣贤,妄自尊大,任人吹捧,迷失本心。
参考译文:
贾谊、陆贽、苏轼,这三个人,事迹经历非常相似。陆贽和苏轼都自以为是贾谊再世;别人称许他们时,也都认为他们与贾谊非常类似。实际上,陆贽很仰慕贾谊,却不能成为贾谊那样的人,然而在某些方面却超过了贾谊。苏轼则很仰慕陆贽,却不能成为陆贽那样的人,何况他还很仰慕贾谊而想成为他那样的人呢!
怎么能够知道确实是这样呢?贾谊的主张:教育太子以端正根本,奖励端方不苟的行为以改善风俗,是陆贽所比不上的。不仅如此,贾谊在做梁怀王太傅的时候,梁王从马上摔下来死了,贾谊为此不食而死,这也是陆贽所做不到的。之所以知道陆贽做不到,是因为陆贽与窦参相互敌对、争斗的情绪,胜过了忧国忧民的感情。贾谊做学问,粗而不纯,几乎与陆贽相同。而贾谊使用智力和法令,想制服匈奴、削弱诸侯,他的“三表五饵”之术,不过是小孩子的花招罢了;他削弱吴国和楚国来增强齐国,为了照顾自己的私人感情而不顾虑为将来留下巨大的祸患,这是臣妾之人的小智。这些做法陆贽都是不会认同的。所以,辅佐少主、固守孤城、仗节守义,而不丧失其忠贞之志,陆贽比不上贾谊;而出入于纷乱交错的局势之中,调节控制轻重之势,斟酌事务的缓急、张弛来摆脱危险局面,做长远谋划,贾谊比不上陆贽。为什么如此呢?因为贾谊年轻气盛,心中充满愤世嫉俗之气,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而性格坚贞的人在方略上常常较为疏阔,因而根本有余而具体细节上有所不足,由此可见,贾谊与陆贽相比,各有所长,互有高低。
至于苏轼,又哪里有资格与贾谊、陆贽二人相提并论呢!他嗜好酒肉,喜欢放荡而无节制,被逸乐之情夺去其本性已经很久了。他追逐宠幸与富贵,趋福而避祸,他的逐利之心已经深深压抑了他的自然气质。他致力于雕虫小技,以耸动天下来夸耀自己的聪慧。他做学问不出于揣摩之术,以此来迷惑天下而炫耀显示自己的才能。他熟练学习他父亲关于张仪、苏秦、商鞅、李斯的学说,于是便想以此来包揽天下大事,因而在太平盛世中四处生事。他以经术来装饰门面,而自称是贾谊;私下里诡测利害,就自称是陆贽;迷失了自己的本心而听任自己门徒的推崇拥戴,就自称为孟子。忽而又从异端邪说中求取所谓的“道”,便又自称是老子,是佛了。像这些事,贾谊不屑做,陆贽也不屑做。
周勃、灌婴指责贾谊,说他“擅权纷乱”,这对于贾谊来说是诬陷,但对于苏轼来说则是公允恰当的评价。假使将君主年幼、国家危难的局面交给苏轼来处理,又哪里知道他会落得个什么样的下场呢?他竟然还想抬高自己,跻身于贾谊和陆贽之间,这正是宋玉所说的“相者举肥”。
25.B
26.D
27.C
28.①狂放不羁。去应考时,沿路吟唱诗歌,在考场上,对答的话使人震惊;
②坚守大节。不肯向诸公贵人献媚,拒绝跋扈将军拉拢;一不如意,便弃官入山;
③不拘小节。年轻时骗婚。
2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困:处境困窘;句意:结果没有考上,从此更加困窘。
C.顾:表轻微转折,只是;句意:只是不能勉强他出仕。
D.与:嫁给;句意:把女儿嫁给王适。
故选B。
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D.且:将,将要。句意:将被选为官员,很快我就是当官的人了。
故选D。
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王适为人狂傲,没有世人采用他的意见,两次做官,两次发怒离职,以致发狂投江而死”张冠李戴,原文“父嵩,苏州昆山丞妻上谷侯氏处士高女。高固奇士,自方阿衡、太师,再试吏,再怒去,发狂投江水”,意思是“王适妻子是上谷郡处士侯高的女儿。侯高本来也是个奇特的人,自比为阿衡、太师,认为世人没有谁能采用自己的意见,两次为吏,两次发怒离去,以至发狂跳入江中淹死了”,可见“两次做官,两次发怒离职,以致发狂投江而死”的是“侯高”,而不是“王适”。
故选C。
28.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理解“奇”的含义,“奇”就是思想言行、行事做派与众不同。然后到文中寻找相关信息。
结合“即提所作书,缘道歌吟,趋直言试。既至,对语惊人”,去应考时,沿路吟唱诗歌,在考场上,对答的话使人震惊,可见他狂放不羁;
结合“卢从史既节度昭义军,张甚,奴视法度士,欲闻无顾忌大语;有以君平生告者,即遣使钩致。君曰:‘狂子不足以共事。’立谢客”“居岁余,如有所不乐。一旦载妻子入阌乡南山不顾”,可见他坚守大节,不肯向诸公贵人献媚,拒绝跋扈将军拉拢;一不如意,便弃官入山。
结合“谓媒妪:‘吾明经及第,且选,即官人。侯翁女幸嫁,若能令翁许我,请进百金为妪谢。’……翁望见文书衔袖,果信不疑,曰:‘足矣!以女与王氏’”,可见他年轻时骗婚,不拘小节。
参考译文:
先生名适,姓王。他喜爱读书,怀抱奇志,恃其意气,不肯跟在别人后面去参加科举测试。他见到功业可以指而取之,名节也可以通过曲折的努力建立,但被没有资格和地位所困,自己的才能不能够显露出来,这才去求各位公卿贵人,想借助他们的声势。那些公卿贵人已经志满意得,都喜欢那些会用甜言蜜语媚人耳目的人,不喜欢听那种耿直刺耳的话,见过他一回,就吩咐守门人再不让他进门。
皇上刚登帝位,便用四种科目的测试来招募天下人才,王君笑着说:“这不正是我的好机会吗!”于是就提着他所写的文章,沿路边走边歌咏,去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测试时,他直言惊人,结果没有考上,从此更加困窘。
过了很久,他听说左金吾卫李将军年青,喜欢多事,可以凭言辞打动他,就登门自荐说:“天下奇男子王适,希望见到将军禀告事情。”一见面,两人谈得合意,从此王君便出入于李将军门下。卢从史担任昭义军节度使后,嚣张得很,鄙视那些按照规矩办事的文人,想听没有顾忌的大话,有人把王适的生平告诉他,他立即派人想法招致王君。王适说:“这是个狂妄的人,不值得和他共事。”立刻谢绝了来客。李将军从此越发尊重他,保奏他为左金吾卫胄曹参军,充当引驾仗判官,平时尽量采纳他的意见。将军升迁为凤翔节度使后,王君也随他到了凤翔,改任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观察判官。
他任职一年多,好像有些不快活,有一天便用车载着妻子儿女到阌乡县南山中去了,毫不顾惜。中书舍人王涯、独孤郁,吏部郎中张惟素,比部郎中韩愈天天写信向他问候,只是不能勉强他出仕,没有立刻荐举他。第二年九月他病了,病得很重,把他抬到京城就医,同月某日去世,时年四十四岁。十一曰某日,葬在京城西南长安县界内。曾祖父王爽,担任洪州武宁县的县令;祖父王微,担任右卫骑曹参军;父亲王嵩,担任苏州昆山县丞。王适妻子是上谷郡处士侯高的女儿。侯高本来也是个奇特的人,自比为阿衡、太师,认为世人没有谁能采用自己的意见,两次为吏,两次发怒离去,以至发狂跳入江中淹死了。
起初,处士打算把女儿嫁出去,告诫自己说:“我因为和人意见不合才困厄至此,只有一个女儿,非常怜爱她,一定让她嫁给做官的,不把她嫁给一般的人。”王适说:“我寻求妻室很久了,只有这个老翁称人心意,而且我听说她女儿贤惠,不可失掉这个机会。”就骗媒婆说:“我已经明经及第,将被选为官员,很快我就是当官的人了,希望侯翁的女儿能嫁给我。如果你能使侯翁答应我,我就送百金给你作谢礼。”媒婆答应去对侯翁说说。侯翁问道:“那人确实是做官的人吗?拿文书来。”王适无法,只好对媒婆说了实话。媒婆说:“不要苦恼,侯翁是个襟怀坦荡的人,不会怀疑别人欺骗他的。你弄一卷像告身那样粗的书,我去时把它藏在衣袖内,侯翁见后,未必会拿过去细看,希望你听从我的安排。”于是王适就照媒婆的吩咐办。侯翁望见“文书”藏在衣袖内,果然信而不疑,说:“可以了。”就把女儿许给了王适。
29.B
30.A
31.C
32.B
33.①文章一开头直接摆出“儒讥墨”的几个要点:“上同、兼爱、上贤、明鬼”。从儒家之鼻祖孔子那里去找根据,用孔子的言论行动来证明其同样是主张“上同”“兼爱”“上贤”“明鬼’的,从而摧毁“儒讥墨”的几个支柱论点,使儒无以立足、不攻自破,墨子观点的正确性便不言而喻了。②在分项论述之后,又从总体上、从本质上,更深一层地指出“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的观点,并进一步分析了“儒讥墨”的原因,指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③文章的最后,得出结论,点破了儒墨二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的关系。
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句意:纷纷扰扰,十分混乱。
B.黜:删除。句意:背离道义的就删掉它。
C.句意:附着在圣人典籍之后。
D.句意:各自是为了向他人推崇他们老师的学说。
故选B。
3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以”,两句都是介词,用。句意:好事的人各自以其学说向当时的君主求售/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科目来褒奖弟子。
B.“然”,连词,然而/代词,……的样子。句意:然而此时还有一些名师大儒在世/不是两位先师的思想的本意。
C.“于”,介词,对于/介词,在。句意:合乎道义的保留下来/我认为分歧产生于后代的学生。
D.“而”,连词,表递进,更加/连词,表转折,但是。句意:借助扬雄的著作,孟子更加受到尊崇/大旨纯粹而小处有瑕疵。
故选A。
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是”,赞同,肯定;“非”,反对。句意:儒家和墨家都称赞尧帝和舜帝,都反对夏桀和商纣。
故选C。
3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这说明他在文章编撰方面的才能并不逊于孔子”错。“孔子删诗书,笔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离于道者黜去之。故诗书春秋无疵。余欲削荀氏之不合者,附于圣人之籍,亦孔子之志欤”意思是孔子删削《诗》和《书》,抄录改定《春秋》,合乎道义的保留下来,背离道义的就删掉它,所以,《诗》《书》和《春秋》没有失当之处。我想删除荀子著作中那些不合乎道义的内容,附着在圣人典籍之后,这大概也是孔子删《诗》《书》、削《春秋》的意思吧!故“这说明他在文章编撰方面的才能并不逊于孔子”的观点于文无据。
故选B。
3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这是一篇读书札记。这篇札记写得很有特色,它从寻找孔子与墨子的相同之处的角度,驳斥了当时儒者讥讽墨子的观点,是一篇具有论辩色彩的驳论式的文章。
文章一开头便直接摆出了“儒讥墨”的几个要点:“上同、兼爱、上贤、明鬼”。这些都是《墨子》书中的篇名,是墨子的主张。“上同”是说民众要以君主之是非为是非,“兼爱”是提倡一种平等的、无差别等级的、不分厚薄亲疏的相爱,“上贤”即尊崇贤能之人,“明鬼”即“证明”鬼神能够“赏贤而禁暴”。在概括地摆出“儒讥墨”的四个观点后,分条逐一驳斥。驳斥的方法很特别,他绕开论敌的正面,迂回到背后,并不直接评说墨子的对错,而是从儒家之鼻祖孔子那里去找根据,用孔子的言论行动来证明其同样是主张“上同”“兼爱”“上贤”“明鬼”的,从而摧毁“儒讥墨”的几个支柱论点,使儒无以立足、不攻自破,墨子观点的正确性便不言而喻了。
在分项论述之后,又从总体上、从本质上,更深一层地指出:“儒墨同是(肯定)尧、舜,同非(否定)桀、纣,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国家”。这里的三个“同”也是建立在韩愈言之凿凿的论据基础上的。至此,可以说韩愈已经把论敌驳得体无完肤了,可以鸣金收笔了。但是他不肯这样做,还要穷追猛打,锋芒直指纵深,捣其根源,使其崩溃。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儒讥墨”的原因,指出“辩生于末学,各务售其师之说,非二师之道本然也”,意思是:儒墨之末流对学问没有深切的研究,未能探寻到本源,仅仅得到一些末节和表面的东西,把先生的学说,像货物一样卖给别人,其实并不是儒墨之道的本来面目了。这一招居高临下,攻势甚猛。
文章的最后,得出结论,点破了儒墨二者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的关系:“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为孔、墨。”收束极为有力。
参考译文:
我开始读孟轲的著作《孟子》,这之后才知道孔子倡导的儒家学说值得尊崇,圣人的学说容易施行,王道思想容易统一天下,霸道思想可以称霸诸侯。我认为,孔子的弟子去世后,尊崇孔子的人只有孟轲而已。晚年读到扬雄的著作,更加尊崇相信孟子。借助扬雄的著作,孟子更加受到尊崇,那么像扬雄这样的人也可以说是圣人之徒吧!
圣人的学说,没有传于后世。周代衰弱,好事的人各自以其学说向当时的君主求售,纷纷扰扰,十分混乱,六经和诸子百家的学说相互混杂,然而此时还有一些名师大儒在世(可以传授圣人的学说)。儒家经典在秦朝遭到大火焚毁,汉朝初年则又尊奉黄老之学,留存于世的纯粹儒家文献,只有孟轲的著作和扬雄的著作了。等看到荀子的书,于是才知道还有一个叫荀卿的人。考察其文辞似乎还不够纯粹。概括其主旨则不同于孔子的地方很少。大概应在孟子和扬雄之间吧?
孔子删削《诗》和《书》,抄录改定《春秋》,合乎道义的保留下来,背离道义的就删掉它,所以,《诗》《书》和《春秋》没有失当之处。我想删除荀子著作中那些不合乎道义的内容,附着在圣人典籍之后,这大概也是孔子删《诗》《书》、削《春秋》的意思吧!
孟子的著作醇之又醇。荀子和扬雄的著作,则是大旨纯粹而小处有瑕疵。
(取材于韩愈《读荀》)
儒家讥讽墨家的尚同、兼爱、尚贤、认同有鬼神存在等思想,但是孔子对当官的人很敬畏,在哪个国家就不说那个国家的官员的坏话。(孔子在)《春秋》(里)讽刺专权的臣子,这难道不是“尚同”吗?孔子关爱众人亲自践行仁义的理念,以广泛的施舍救济众人为圣贤,这难道不是“兼爱”吗?孔子看重贤才,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个科目来褒奖弟子,以人死了但是名声没有显扬为耻,这难道不是“尚贤”吗?孔子主张祭祀祖先的时候要当祖先就在面前一样恭敬,讽刺哪些虚情假意的祭祀的人,说“我祭祀就会享受到祖先赐予的好处”,这难道不是在证明鬼神的存在吗?
儒家和墨家都称赞尧帝和舜帝,都反对夏桀和商纣,都是注重自身修养端正心态来治理天下国家,为什么要像(现在)这样不相认同呢?我认为分歧产生于后代的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向他人推崇他们老师的学说,不是两位先师的思想的本意。
孔子必须借鉴墨子的思想,墨子必须借鉴孔子的思想,不互相借鉴就不足以形成各自的思想。
(取材于韩愈《读墨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投资合作合同协议书
- 汽修场地租赁合同
- 代理记账公司员工保密协议
- 可编辑修改产品代理合同经销
- 个人装修木工劳务合同
- 医疗行业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与健康管理方案
- 天使投资协议书
- 电子商务产业园孵化企业入驻协议
- 建筑劳务临时用工合同
- 司机的聘用合同集锦
- DB43-T 2142-2021学校食堂建设与食品安全管理规范
- Module8Myfuturelife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英语外研版九年级下册
- 中职历史教学计划
- 桥梁顶升移位改造技术规范
- 六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浙美版)
- 浙江省杭州市2022-2023学年五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 介绍人提成方案
- 湘教版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 天津在津居住情况承诺书
- PHOTOSHOP教案 学习资料
- 初中数学教学“教-学-评”一体化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