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庖丁解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表格式)统编高中必修下册_第1页
3《庖丁解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表格式)统编高中必修下册_第2页
3《庖丁解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表格式)统编高中必修下册_第3页
3《庖丁解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表格式)统编高中必修下册_第4页
3《庖丁解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表格式)统编高中必修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庖丁解牛》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表格式)统编高中必修下册课题1.3《庖丁解牛》课型新授

教学目标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道家“顺应天命"的人生态度,思考其思想的深层意蕴。

审美鉴赏与创造鉴赏古代先贤谈话和论辩的艺术,学习作者通过寓言故事来阐述深奥道理的写作方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道家的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思想,认识其深层次内涵与文化价值,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理性热爱,自觉维护和发扬“中华文化之光”。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重要字词及句式,能够准确流畅地翻译课文。

教学难点学习孟子迂回曲折、逻辑严密的论辩艺术。梳理庖丁的成长过程,总结庖丁的“解牛之道",品悟文惠君的“养生之道”。

教学过程:一、导入早在战国时期,有一位老人家很会讲故事。他的很多寓言故事至今人们耳熟能详——邯郸学步、螳臂当车、井底之蛙、东施效颦、对牛弹琴、越俎代庖等,人们透过他简单而生动的故事,往往可以明白很多深刻的道理。这位老人是谁?对!庄子,今天他又来到了我们的课堂,准备给我们讲讲《庖丁解牛》的故事,他会给我们带来怎样一番人生感悟呢?二、自主学习(一)作者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战乱迁至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市)地,是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庄子的文采更胜老子。庄子主张“"和“”。其著作保存在《庄子》(亦称《》)一书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二)背景这篇课文是《》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之道。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需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庄子善于讲寓言故事,在感性的形象和有趣的故事中,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的深意。(三)《庄子》《庄子》今存篇。庄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构思巧妙,善用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鲁迅先生赞誉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其散文对后世影响很深。(四)寓言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大多含有或明显教育意义,结构简单,多用手法,使富有教育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得以体现,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这些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人们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五)题目解析庖丁:庖,;丁,的名字。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六)正读音。膝之所踦(yǐ)技盖(hé)硎(xíng)彼节者有间(jiàn)砉(huā)然騞(huō)然怵(chù)然批大卻(xì)导大窾(kuǎn)肯綮(qìng)大軱(gū)(七)文言知识点归纳通假字1.砉然向然向通“响”2.技盖至此乎盖通“盍",何,怎样3.批大郤郤通“隙”,空隙4.技经肯綮之未尝技通“枝",支脉5.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治(擦拭)古今异义1.依乎天理(古义:牛的自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2.因其固然(古义:牛体本来的结构今义:连词)3.虽然,每至于族(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关系连词)(古义:到今义:连词)4.吾见其难为(古义:难解今义:使人为难)5.所见无非牛者(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副词,只,不外乎)6.视为止,行为迟(古义:举止行动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词类活用1.足之所履(名作动,踩)2.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名作状,每年,每月)3.而刀刃者无厚(形作名,厚度)4.视为之止(动作名,目光)特殊句式1.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2.技经肯綮之未尝(宾语前置)3.如土委地(省略句)4.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状语后置)5.视为止,行为迟(省略句)一词多义会1.会天大雨(动词,恰逢)2.会盟而谋弱秦(动词,集会)3.乃中《经首》之会(名词,节奏)善1.善哉(应答词,好的)2.素善留侯张良(形作动,与‥‥‥友好)3.积善成德(形作名,善行)4.善万物之得时(形作动,喜爱)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动词,擅长,善于)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使动,做好)7.善刀而藏之(动词,修治(擦拭))8.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名词,琵琶师)族1.族庖月更刀(形容词,一般的)2.每至于族(名词,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3.士大夫之族(名词,指一类人)4.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名词,家族)5.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名作动,灭族)委1.如土委地(动词,卸落)2.曷不委心任去留(动词,顺,随)3.委身为贾人妇(动词,托付,交托)解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动词,剖开,分解肢体)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解释,解答)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动词,解决)4.天下土崩瓦解(动词,涣散,分裂)5.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动词,消除,免除)6.好读书,不求甚解(动词,理解,明白)道1.臣之所好者道也(名词,天道,自然规律)2.于是费先王之道(名词,主张,学说)3.得道多助(名词,道义,正义)4.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名作动,取道,经过)间1.间不容发(名词,中间)2.奉命于危难之间(名词,期间)3.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名词,顷刻,片刻)4.安得广厦千万间(量词)5.彼节者有间(名词,空隙)6.道芷阳间行(名作状,从小路)7.肉食者谋,又何间焉(动词,参与)8.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动词,夹杂)9.谗人间之(动词,离间)10.间或一轮(副词,偶尔,有时)11.侯生乃屏人间语(副词,秘密地)重要虚词为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2.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动词,①解;②作为)3.视为(之)止,行为迟(都是介词,因为)4.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介词,因为)5.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介词,替、给)(动词,制定)6.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动词,是)(疑问句句末语气词,呢)7.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介词,被)8.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然1.砉然向然(象声词词尾,……的样子)2.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3.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4.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转折关系连词,但是)5.火未及然(动词,燃烧)6.輮使之然也(代词,这样)而1.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表并列)2.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表递进关系)3.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表转折)4.提刀而立(表修饰关系)5.善刀而藏之(表顺承关系)乎1.技盖至此乎(疑问句句末语气词,呢)2.依乎天理(同“于",引出对象,不译)3.恢恢乎其游刃必有余地矣(同“然”,形容词词尾)(八)积累成语。1.庖丁解牛:____________2.游刃有余:____________3.踌躇满志:____________4.目无全牛:____________5.切中肯綮:____________(九)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十)挖空练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xū然向()然,奏()刀騞huō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xì(),导()大窾kuǎn(),因()其固()然,技经肯綮(___)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因此)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huó()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三、合作学习1.庖丁所谈的解牛之道包含了哪三重境界?怎样才能达到这种境界?2.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庖丁解牛"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了人们什么道理?3.从本文内容的表达来看,作者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庄子散文说理,不仅善用比喻,也常常运用对比的手法。本文将良庖、族庖和庖丁的用刀方法作了比较,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通过对本课三篇文章的学习,你觉得《论语》《孟子》《庄子》在体例、语言、说理等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6.学了本课的三篇文章,你认为儒家、道家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的?请结合这三篇课文的具体内容,谈谈儒家和道家的区别。四、教考融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①对于世间,庄子既是“热肠挂住”,为何却又“冷眼看穿"?根本原因在于庄子的救世主张与当时的“世之显学”儒家思想不同。儒家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苦口婆心地规劝君王实行仁政、德治,希图以此救世。而在庄子看来,这样救世无异于“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儒家的救世主张虽然用心良苦,但是这种一厢情愿的主张是根本行不通的。②庄子认为,“此以己养养鸟也,非以鸟养养鸟也。”(《庄子·至乐》)儒家的救世主张如同一个人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来养鸟,而不是按照鸟的习性来养鸟,所以结果就是把鸟折腾死。同样道理,救世一定要遵循人的本性。天下之所以混乱不治,是由于世人的纯真质朴的本性正在丧失。所以,救世的根本方法在于“救心",让人们归心“大道”。所谓天道,就是道家所说的天地万物的根本之道。③依庄子之见,让世人归心天地大道、还原纯真本性,才是治世之要义。唯有如此,社会才能真正走向安宁。《庄子·大宗师》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庄子以鱼喻人,以水喻道,认为人丧失了本性,就如同鱼离开了水。因此尽管儒家竭力提倡仁德之治,固然也能够收一时之效,却无法解决社会的根本问题。庄子认为,与其号召天下人遵从仁义道德,不如引领天下人恢复本性,归于天道,即“救心”。从庄子对儒家救世主张的多次批评,也可以看出他并非是对世事冷漠无情的“出世"之人。倘若庄子真的漠视天下治乱和民间疾苦,又何必如此关注、批评儒家的救世主张?若无“热肠挂住”之情怀,何必谆谆而言之?④为了“救心",庄子提出了破除“机心”的思想。《庄子·天地》中借与子贡辩论的老者之口说,胸怀投机取巧、算计诈伪之心的人,他的纯真质朴的本性就会丧失;纯真质朴的本性丧失了,他就会远离天下大道。可见,庄子的救世,就是要让世人从各种机巧、算计之中解脱出来,回归纯真质朴的本性。他认为,引领天下人的心灵回归本性,才是根本的救世之道。⑤在庄子看来,人的物质上的贫困、身体的病态甚至死亡,都不值得悲哀。真正值得悲哀的是人的本性的迷失,这就是《庄子·田子方》所说的:“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世上能够诱惑心灵的事物太多,且不说高官厚禄、金钱美女,即便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等等,也无不牢牢地束缚住人们的心灵,使人们沉溺于对物质享受的无止境追逐而迷失本性、远离大道。唯其如此,救世就是要“复性”,用天下大道去挽救人心,恢复人的纯真本性。⑥可见,儒家是试图从社会政治制度的实践层面救世,即通过实行仁政、德治而救世;庄子则希图从社会成员内在的精神层面救世,即通过救心、复性而救世。二者都有救世之心,但主张不同。庄子通过“救心"而救世的主张,难免被世人视为十分迂腐而不切实际的。惠施曾经将庄子关于“大道”的看似不着边际的言谈比喻为樗树,说它“立之途,匠者不顾"(樗树长在路旁边,木匠却不屑于看它一眼),原因就在于它“大而无用”。庄子则认为“无用之用,乃是大用",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其实大道具有为世人所不知晓的大功用。这种“大用”,乃成就事物的本性,包括人的本性。在混乱的浊世,唯有大道可以救人心、恢复人的淳善本性。(摘编自余秉顾《“热肠挂住"与“冷眼看穿”——庄子的情怀》)材料二:①与儒家不同,道家则提出了另外一种处世方式。《人间世》既表述了庄子所主张的处人与自处的人生态度,也揭示出庄子处世的哲学观点。庄子要求人们摒弃名利之心,保持心境的空明,被王夫之称赞为:“此篇为涉乱世以自全而全人之妙术,君子深有取焉。"在庄子眼中,事君之难,是涉世的第一难题。君臣相处之时会面临国与身的两难境地:“与之为无方,则危吾国;与之为有方,则危吾身。”庄子提出了顺物无己的思想。在顺之的前提下引导对方,“达之,入于无疵"。庄子认为,人处世间,必须以顺应物情为要。庄子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之用正是“虚以待物”的体现。“无用"之用决定了庄子“无为”的人生态度,但也充满了辩证法,有用和无用是客观的,但也是相对的,而且在特定环境里还会出现转化。②从历史上来看,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形态,但两者并非水火不容,更多的时候是以儒道互补的形式共存于世。《易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儒道思想如同阴阳的对立统一体,共同构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体系。《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此处的独善其身与道家思想并不逆违。在处世哲学上,古人往往向儒家思想学习,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但也常常把道家思想作为必要的补充。面对逆境和挫折之时,道家的逍遥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古人消解焦虑、战胜自我,从而走出人生的困境。这种补充关系,也值得今天的我们借鉴。(摘编自孙明君《当代视角下对庄子思想的再认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子认为儒家仁德救世的主张虽然用心良苦,但实属一厢情愿,是根本行不通的。B.庄子认为只要人们破除了“机心",就能达到“救心”“复性"的理想效果。C.庄子认为事君之难,难在国与身难以两全,理想的方式是在“顺之”的前提下引导而“达之"。D.庄子认为“无用之用,乃是大用”,此“大用"成就事物和人的本性。可见,庄子推崇“无用之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都阐述了儒道思想,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B.两则材料都比较了儒道思想,指出二者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互补、转化。C.两则材料都采用了引用论证,丰富文章内容的同时增强了说服力。D.由儒道思想共同构建的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体系,在当今社会也有借鉴意义。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材料二儒道思想关系观点的一项是()A.章太炎曾评价说:“……政治社会,此则惟待老庄也;儒家比之,邈焉不相逮矣。"B.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C.林语堂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得意时是儒家,失意时是道家。"D.在治国理念上,道家主张的是“道法自然”,而儒家主张的是“王道教化"。4.材料一中的“热肠挂住”和“冷眼看穿"的内涵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国学大师南怀瑾评价说“儒家是粮食店,道家是药店”,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甲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小猪),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乙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节选自《庄子·外物》)丙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君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节选自《庄子·秋水》)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B.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C.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D.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长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B.谥号是在皇帝、贵族、大臣等死后,对其一生做的概括性的评价,如惠王、宣王。C.“子”是中国古代对老师或有道德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D.“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它高一等的是“伯”,低一等的是“公"。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庄周撰写的书籍,大都是寓言之类。庄周在著书时,善于运用曲笔和叙事寓情的手法;用语一点也不拘束,肆意汪洋,然而都是空话,没有事实。B.楚威王听说庄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给他丰厚的礼物,并请他做宰相。庄周以牺牛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为官的立场。C.“涸辙之鲋”比喻处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这个寓言故事表达了庄周对监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困的言行的不满。D.在楚王派遣两位大臣想请庄周出仕时,庄周说宁愿拖着尾巴生活在烂泥里,也不愿意做死去后珍藏在宗庙里以显示尊贵的神龟。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2)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10.庄子不愿出仕为官的原因是什么?参考答案二、自主学习(一)作者战国道家天人合一清静无为南华经(二)背景庄子·养生主养生(三)《庄子》三十三寓言(四)寓言讽喻借喻(五)题目解析厨师厨师(六)正读音。膝之所踦(yǐ)技盖(hé)硎(xíng)彼节者有间(jiàn)砉(huā)然騞(huō)然怵(chù)然批大卻(xì)导大窾(kuǎn)肯綮(qìng)大軱(gū)(八)积累成语。1.庖丁解牛:庖丁:古代指厨师。解:分开,剖开。厨师善于把牛解剖开。比喻技术纯熟神妙,运用轻松自如。2.游刃有余:游,运转;刃,刀口;余,余地。比喻工作熟练,有实际经验,解决问题毫不费事。3.踌躇满志: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现指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4.目无全牛:形容技艺达到极纯熟的境界。亦形容办事精明熟练。全:完整。5.切中肯綮: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九)①目无全牛②游刃有余(十)挖空练习庖丁为(替,给)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所字结构,接触的地方),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踩),膝之所踦(抵住),砉xū然向(同“响")然,奏(进)刀騞huō然,莫不中(合乎)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节奏)。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同“盍”,怎么)至此乎?"庖丁释(放下)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天道,自然的规律)也,进(超过)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用)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击)大郤xì(同“隙”,空隙),导(引导)大窾kuǎn(空隙),因(顺着)其固(本来的)然,技经肯綮(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名词作状语,每年)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宽绰的样子)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因此)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虽然这样),每至于族(交错聚结的地方),吾见其难为,怵然(戒惧的样子)为戒,视为(因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huó(迅速裂开)然已解,如土委(散落)地。提刀而(表修饰)立,为之四顾(看),为之踌躇满志(悠然自得,心满意足),善(揩拭)刀而(表承接)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三、合作学习1.第一重境界: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不懂规律)。庖丁学解牛的头三年,心无旁骛,精力高度集中,达到对外物(除牛之外)无所感知的境界。第二重境界: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认识规律)。庖丁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解的东西。这说明他行将踏进自由王国的境界了。第三重境界: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运用规律)。十九年后,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时,进入一个异乎前两重境界的崭新境界:此时的庖丁依天理,因固然,完全靠精神活动批、导,避开技经肯綮与大,从容运刀,游刃有余。这种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生动地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只有通过长期的解牛实践,才能获得解牛之“道"。规律的洞悉、掌握和娴熟运用,全在于长期的专注与实践。2.(1)解牛之道与养生之道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性。作者把牛比喻成复杂的社会,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有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才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那么,人就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了。(2)“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3.善于寓言说理,巧于比喻。即把深刻抽象的道理寄托在生动具体的故事中,通过形象的比喻来阐发。本文通过庖丁与文惠君的对话,通过庖丁对解牛之道的三重境界的阐述,通过良庖、族庖与庖丁在用刀方法上的不同的介绍,通过对庖丁解牛场面的描写和解牛之道的陈述正面表现庖丁技术的精湛,突出他对道的精通;通过文惠君的质疑与赞叹来侧面衬托庖丁解牛之道的出神入化;逐层深入,前后照应,最后水到渠成地引出“得养生焉”的主旨。4.“良庖岁更刀"——“割”;“族庖月更刀"——“折”;“臣之刀十九年"“刀刃若新发于硎”——“解"。将良庖、族庖和庖丁不同的用刀方法进行比较,用前二者反衬庖丁。庖丁之刀用了十九年,而刀刃犹如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其主要原因在于解牛时的“以无厚入有间”、避开“技经肯綮"和“大”、“每至于族"时不莽干。对比三者不同的用刀方法——割、折、解,意在说明“有道”和“无道"的不同,强调解牛要悟“道”、循“道"而行,切忌不懂规律地固执莽撞。5.(1)《论语》是语录体,言简意赅;《论语》辞约义丰,直接议论,语言平实简约而思想深邃。《孟子》也是语录体,但它和《论语》相比,又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对话精彩,思辨性强,善于取譬设喻,因势利导;善用排比,气势雄浑,感情激昂,论辩中善施机巧。(2)《庄子》是寓言体。纵观《庄子》,大部分都是故事性的叙述,纯粹的议论性的文字很少。庄子善于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寓言故事来说明抽象的哲理;常以极度夸张的笔法、非常奇特的构思进行形象的塑造和景物的描写,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语句丰富,造语奇特,文辞富丽。6.(1)儒家:儒家主张实行“仁”“仁政"“王道”。儒家追求入世,注重学习和自我约束,讲求为君王效力,表现人自身的价值,理想社会是阶级分明、礼法严谨的。孔子和孟子分别被尊称为“至圣"和“亚圣”,他们的思想一脉相承,又各有特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谈话,四位弟子表现出了不同的人生志向,但孔子唯独“与点",因为曾皙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在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中各得其乐。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孔子“与点"。《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和齐宣王的一场问答,较系统地阐发了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孟子在文中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同时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小农经济的社会图景。(2)道家:道家追求出世,消极避世,理想社会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庄子所代表的道家学派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很不相同。在“庖丁解牛”这个故事中,“因其固然"不仅仅是解牛的经验,“动刀甚微”也不仅仅是描写解牛的动作。它告诉我们:养生乃至治理国家,不能像族庖、良庖那样,用刀割骨肉,而要像庖丁那样,顺应事物的规律,久练技艺,达到目无全牛之境界,这样才能游刃有余于天地间。总结如下:①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忧国忧民;道家追求内心调和,超然物外、与世无争。②儒家与道家的思想既矛盾又统一,儒道互补,各取所长。四、教考融合(一)1.B【解析】B.“只要人们破除了‘机心’,就能达到‘救心’‘复性’的理想效果"说法错误。因为第五段指出破除物欲,才能达到“复性”的理想效果。题干以偏概全,故选B。2.B【解析】B.“指出二者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互补、转化"说法错误,曲解文意。文中材料一并没有指出二者可以互补、转化;根据材料二“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形态,但两者并非水火不容,更多的时候是以儒道互补的形式共存于世”,可知儒道思想可以互补,也未说可以转化,材料二中只有“有用"“无用”可以转化。故选B。3.C【解析】材料一中体现儒道思想关系观点的句子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确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想形态,但两者并非水火不容,更多的时候是以儒道互补的形式共存于世。A.章太炎认为儒家思想比不上道家思想。B.表述的是二者之间的对立。C.表述的是二者以互补的形式共存于世。D.表述的是二者的不同之处。故选C。4.①“热肠挂住"是指庄子对儒家的救世主张和对天下治乱、民间疾苦等世事积极关注。②“冷眼看穿”是指庄子貌似对世事冷漠无情,实则对其认识深刻。他深刻地意识到天下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世人纯真质朴的本性的丧失,救世的方法在于“救心"“复性”。5.①儒家教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积极救世,是为人处世的必需品,所以它是粮食店。②道家教人面对逆境和挫折时消解焦虑、战胜自我从而走出人生的困境,道家在混乱浊世以大道引导人恢复淳善本性,有疗治心灵和疗治社会的作用,所以它是药店。(二)6.B【解析】“鲋鱼来,子何为者邪"是“问之曰”的内容,“曰"后面应当断开,排除A、D两项。“波臣”,指水族。古人设想江海的水族也有君臣,其被统治的臣隶称为“波臣"。后亦称被水淹死者为“波臣”。“波臣"不应该断开。“君”为后句主语,结合句意分析,排除C项。7.D应是比“侯"高一等的是“公”,低一等的是“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