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学 消化管_第1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 消化管_第2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 消化管_第3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 消化管_第4页
组织学与胚胎学 消化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消化系统消

管消化管的一般结构食管胃小肠授课提纲1口腔

Oralcavity咽

pharynx食管

Esophagus胃

Stomach十二指肠

Duodenum空肠

Jejunum回肠

Ileum阑尾

Appendix盲肠

Caecum结肠

Colon直肠

Rectum肛管

Analcanal消化管的组成2消化:糖、脂肪、蛋白质吸收: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一酯、水、无机盐、维生素排泄:食物残渣功能3一消化管的一般组织结构除口腔和咽外,由内→外分四层

粘膜(tunicamucosa)粘膜下层(submucosa)肌层

(tunicamuscularis)外膜(adventitia)4(一)粘膜

上皮固有层:疏松结缔组织,小消化腺、血管、

神经、淋巴管、免疫组织等粘膜肌层:内环、外纵两薄层平滑肌

*绒毛:上皮+固有层向管腔突起形成Tunicamucosa(villous)复层扁平上皮--两端

单层柱状上皮--其余粘膜是消化道各段结构差异最大的部分5(二)粘膜下层(submucosa)

结缔组织,内含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小消化腺和粘膜下神经丛粘膜下神经丛:神经元+无髓神经纤维

*皱襞:粘膜+部分粘膜下层向管腔突起形成消化腺(食管腺、十二指肠腺)(Plica)6上皮固有层粘膜肌层

粘膜

粘膜

下层

7(三)肌层:内环、外纵

两端:骨骼肌其余:平滑肌

*肌间神经丛:神经元+无髓神经纤维

(四)外膜:两端:纤维膜(L.C.T)其余:浆膜(结缔组织+间皮)

fibrosaserosa8粘膜下神经丛肌间神经丛9消化管模式图系膜外膜肌层粘膜下腺粘膜下层粘膜层上皮固有层粘膜肌层粘膜下神经丛淋巴小结纵行肌环行肌粘膜腺肌间神经丛消化管外腺的导管皱襞肠绒毛10三、食管(esophagus)

粘膜

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固有层粘膜肌层

粘膜下层:C.T,

含食管腺

肌层:内环

外纵

上端:骨骼肌中端:骨骼肌+平滑肌下端:平滑肌

外膜:纤维膜(L.C.T)

11食管腺粘膜下层粘膜肌层固有层上皮12食管与胃贲门移行部13胃底部结构模式图四、胃(stomach)

14

胃小凹(gastricpit)15胃壁结构模式图16粘膜

单柱上皮

表面粘液细胞,形成胃小凹

固有层:C.T,含胃腺

胃底腺贲门腺

幽门腺

粘膜肌层:内环外纵

粘膜下层

肌层:厚,分内斜、中环、外纵

浆膜

(Gastricpit)17

1.上皮:单层柱状上皮,由表面粘液细胞构成

LM:细胞核椭圆形;位于基部;顶部胞质内充满粘原

颗粒,在HE染色切片上

着色浅淡、空泡状。

EM: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功能:分泌高浓度碳酸

氢根不可溶性粘

液保护层

表面粘液细胞3-5d更新,由胃小凹底部的干细胞增殖补充182.固有层少量结缔组织大量腺体胃底腺贲门腺幽门腺不同部位结缔组织中细胞成分复杂,丰富的毛细血管以及分散的平滑肌纤维。

19分布:胃底和胃体固有层,

开口于胃小凹底部形态:分支管状腺分颈、体和底三部组成:壁细胞主细胞颈粘液细胞未分化细胞内分泌细胞(1)胃底腺(gastricgland)20胃底腺内分泌细胞主细胞颈粘液细胞壁细胞21

主细胞(chiefcell):

又称胃酶细胞(zymogeniccell)分布:数量最多,腺体和底部较多

形态:柱状或锥体形

结构LM:核圆居底部,基部胞质嗜碱性,顶部胞质呈泡沫状(HE染色)EM:表面微绒毛,RER,

Golgi,酶原颗粒

功能:分泌胃蛋白酶原22

壁细胞(parietalcell):

又称泌酸细胞(oxynticcell)分布:颈、体部为多形态:胞体大,卵圆或三角形结构:LM:核圆居中,胞质强嗜酸性

EM:细胞内分泌小管、微绒毛、微管泡系统、大量线粒体

功能:

分泌盐酸、内因子等23壁细胞超微结构及盐酸分泌过程24壁细胞电镜像25胃膜的自我保护机制粘液-碳酸氢盐屏障(mucous-HCO3-barrier)

厚0.25—0.5mm,

含大量HCO3-不可溶性粘液凝胶构成表面粘液细胞的快速更新临床意义:胃溃疡-----粘液-碳酸氢盐屏障破坏.26胃溃疡27小肠结构五、小肠(smallintestine)

28十二指肠绒毛扫描电镜像29小肠绒毛扫描电镜绒毛与肠腺30小肠绒毛31

粘膜

上皮:单柱吸收细胞:微绒毛、细胞衣杯状细胞内分泌细胞

固有层:小肠腺

粘膜下层

十二指肠腺回肠集合淋巴小结空肠无特殊结构

肌层:内环外纵平滑肌浆膜(除十二指肠中段外)

粘膜肌层32(一)粘膜(mucosa)肠绒毛(intestinalvillus)是小肠特有的结构,由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起而成,以十二指肠和空肠头段最发达呈叶状,于空肠如指状,于回肠则细而短。肠绒毛表面覆盖单层柱状上皮,中轴为疏松结缔组织。331上皮(1)吸收细胞形态:高柱状结构:

LM:核椭圆居基部,有纹状缘,胞质丰富。

EM:密集微绒毛(表面缘有糖衣,内含多种酶),丰富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滑面内质网、细胞侧面有连接复合体。

34小肠上皮吸收细胞和杯状细胞光镜像35小肠上皮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微绒毛36小肠粘膜PAS染色37中央乳麋管毛细血管平滑肌

(1)中央乳糜管:

1-2条纵行淋巴管,通透性大,运输脂肪(2)毛细血管:丰富,运输氨基酸和葡萄糖(3)平滑肌:分散分布,推动血液和淋巴的运输小肠腺2.绒毛中轴(固有层)38←小肠绒毛(十二指肠↑中央乳糜管)39小肠绒毛(横切)40扩大小肠吸收面积的三级结构:*皱襞(plica)

*肠绒毛(villus)*微绒毛(microvillus)粘膜上皮和固有层向肠腔突出的指状突起(光镜可见)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电镜可见)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共同向肠腔突出结构(肉眼可见)41位置:位于固有层中形态:单管状腺,开口于肠腔组成:吸收细胞absorptivecell杯状细胞gobletcell潘氏细胞(Panethcell)内分泌细胞(Icell,Scell)干细胞stemcell小肠腺(smallintestinalgland)又称肠隐窝,是小肠上皮向固有层内凹陷所形成的管状腺。小肠腺与绒毛的上皮是连续的,单管状腺体,直接开口于肠腔。42小肠腺(smallintestinalgland)Panethcell43潘氏细胞:

位于肠腺基部、三五成群,形态:细胞锥体形、结构:内含粗大嗜酸性颗粒(含防御素和溶菌酶等)

44潘氏细胞光镜像(焰红与坚固绿染色)45

在固有层中还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可扩展至粘膜下层,回肠最为明显。粘膜肌层:内环外纵46

固有层中还有丰富的淋巴组织,可扩展至粘膜下层,回肠最为明显。47粘膜下层(submucosa)

十二指肠腺(duodenalgland):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