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新闻编辑需要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要求_第1页
论网络新闻编辑需要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要求_第2页
论网络新闻编辑需要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要求_第3页
论网络新闻编辑需要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要求_第4页
论网络新闻编辑需要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要求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网络新闻编辑需要的职业素养和能力要求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全面来临,网络新闻编辑这一职业也应运而生。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下,网络新闻编辑每天面对海量信息,编辑工作的创新在当前新闻活动中越来越重要。网络新闻编辑员只有充分运用各种编辑手段,创新编辑思路,才能当好新闻编辑,才能表达新闻的真实内涵,真正实现新闻的价值。

关键词:网络新闻编辑;职业素养;能力要求

一、网络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

网络编辑的职能与传统媒体新闻编辑的职能相近,只是由于网络传播的特性而具备了自身的特征。总的来说,网络编辑的职能不外乎“信息汇总、传播把关和发言导向”

(一)信息汇总

网络上的信息庞大而芜杂

,但是受众所需要的却是用最少的时间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这个矛盾需要网络编辑独具慧眼

,在广泛接触社会、准确分析的基础上及时地搜集有价值的信息

,进行汇总这个过程包括了搜集、选择和加工等一系列工作。

(二)传播把关

网络编辑需要把好政治关、事实关、知识关、修辞关

,这种把关的难度比传统媒体要大得多。网络新闻稿源庞大、竞争激烈,在网站速度的严格要求下很难保证把关质量。网络编辑既要吸引受众阅读,又要进行正确引导,消灭虚假新闻,传播积极健康、可信有序的信息。

(三)发言导向

网络上充斥着大量信息

,受众往往感到无所适从,因此借助信息来表态成为引导受众的需求。网络编辑需要在编辑环节通过合适的新闻配置来表达自己的态度,体现自己的编辑思想

,影响和正确地引导舆论。编辑们可以通过撰写评论、制作强势标题、合理安排文章和图片的空间位置等手段来达到这一目的。

二、网络新闻编辑的职业素养

(一)网络新闻编辑的政治素养

我国的网络媒体应该抓住机遇,快速发展,更要注意别犯政治性错误,网络编辑的政治素养是网站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新的形势下,网络媒体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就要求网络编辑在选择、组织稿件时要有高度的政治鉴别力和敏锐的政治观察力,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对时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和饱满的工作热情,担负起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网络编辑应该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知识,积极了解国家或地方最新政策及宣传重点,这样才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二)网络新闻编辑的职业道德

1、网络新闻编辑同样要爱岗敬业。

2、网络编辑要坚决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3、网络媒体肩负着在开放的时空中促进世界文化融合的使命,同时又承担着在国际文化传播体系内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责任。

4、要树立网民为本的观点。

5、尊重知识产权。

6、尊重隐私。

(三)网络新闻编辑的新闻理论修养

网络编辑除了要灵活掌握基本的网络技术之外,还必须懂新闻理论,要充分了解网络媒体所处的传播环境,了解报道的底线和禁区,了解社会文化背景,正确处理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关系~网络媒体并不会取代传统媒体。编辑要善于挑选新闻,把握什么是重大新闻题材,什么是热点新闻题材,什么是可连续报道的题材,懂得在什么时间、什么版位、什么栏目刊发网络新闻,并根据网络新闻的特点,拟定新闻标题,进行新闻剪裁等。保证对重大事件报道不错过,而且报道力度、报道方式与事件的重要性相符合是基本的新闻职业素养。

(四)网络新闻编辑的文化底蕴与评判力

1、网络编辑工作的特点要求编辑有宽泛的知识面、深厚的文化积累,具备文化批评能力。

2、网络编辑的“文化使节”作用也对其应具备的文化修养提出更高的要求。

3、网络编辑的文化修养还表现在具有较强的文字功底。

(五)网络新闻编辑广阔的知识视野

网络媒体要先了解各种年龄阶段、各种职业和各种层次人群的兴趣和特点,而且要学习电脑、数码相机、扫描仪等设备的应用;负责各个栏目、专业的编辑之间也要相互学习,通过交叉锻炼拓展编辑的业务空间,提高工作效率;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字驾驭能力,以便修改好别人的作品,写好自己的评论文章。

(六)网络新闻编辑的服务意识

网络媒体,特别是商业门户网站更多地将网名定位为消费者,这些网站的受众定位比传统媒体更加准确。这样,网络新闻编辑就应当相对强化服务功能,以满足网民信息接受需求为己任。

三、网络新闻编辑的的素质要求

(一)需要对于中国的社会现实有比较深切的感知

(二)新闻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必须是娴熟的。

(三)需要具备较强的文字处理和表达能力

(四)要有较强的思考和策划能力,及较强的落实和操作能力

(五)需要有不断学习、随时更新知识的精神

(六)还应十分注意自身人品修养和职业道德水准的提高。

四、网络新闻编辑的业务能力

(一)基础电脑操作能力

1、计算机操作及其相关的基础技能

2、网络相关知识技能

3、文稿的录入及编排技术

4、懂得并能够预防计算机及网络病毒。

5、电脑辅助新闻学知识技能

6、由于工作需要,网络编辑往往要兼任记者。

(二)信息整合的能力

网络媒体经济产业和文化政治的双重属性要求网络编辑有政治家的全局头脑、学者的分析研究能力、坚持不懈的毅力,能通过各种各样在线和非在线的信息来源、数据库、电子图书馆等,对网上的大量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要验证、分析、探讨、报道除社会热点之外的难点、重点、冰点等关系社会、公众的根本性问

(三)独立判断的能力

1、网络媒体中各种新闻信息在迅速地、即时地流动和变化着,因而对稿件的选择和处理,要当机立断。

2、从网络新闻的采编流程来看,记者并没有完成网络新闻传播的全过程,他们提供的作品在编辑手中只是半成品或素材。

3、目前网络新闻的内容选择存在媚俗化倾向,这既有来自广告商的影响,也有来自网民的影响。

(四)创作性思维的能力

创新和发现是人类进步的前提,也是网络编辑必须具备的业务能力。现代意义上的编辑并不只是做一些简单的文字加工,而应该是一种创作性的活动,是对网络信息资源的不断发现与合理利用,体现编辑、网民与时代文化的一种默契和互动。

(五)组织和协调的能力

1、网络媒体编辑应该协调好与其他媒体,特别是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2、要保持信息流通渠道的畅通,还应该协调好网络新闻发布过程中涉及的不同人群之间的关系。

3、网络媒体在促进世界优秀文化走向融合的过程中,有责任维护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

4、在信息泛滥、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网络媒体还是提升网民知识和道德水平的教育平台,其提供的社会教育,将成为未来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支撑力。

(六)较强的外语能力

1、网络编辑掌握外语能力可以发现更多新闻线索、判断新闻价值。

2、网络编辑需要外语能力提高新闻编辑质量。

3、具备外语能力可以帮助网络编辑借鉴国外网站成功的编辑经验。

五、总结

网络时代给新闻编辑工作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为新闻编辑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当好一名新闻编辑需要比较以往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不断充实完善自我,提高业务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增强应对网络挑战的能力,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回馈读者。

参考文献

[1]获取信息,但他们往往还要到有传统媒体背景的权威网站去核实,或者等一些时间再到传统媒体上去核实。这充分体现了一些网络媒体在新闻失信上的严重性。①因此,海量即时的报道与充分有效的把关成为网络新闻编辑面对的最大矛盾。

二、海量即时与有效展示

网络媒体容量无限,即时的传播又使海量的新闻在迅速地增加。中国大型网络媒体的新闻日登载量大多超过2000条,最多的超过10000条。海量是网络媒体的一大优势,但没有得到有效展示的新闻,数量再多也没有多大的传播效果。海量新闻本来就对有效展示带来挑战,况且网络媒体在新闻的展示上存在着先天不足。

首先,网络媒体的高效页面不多。大多数普通网友使用的计算机屏幕是15到17英寸,屏幕分辨率的设置标准是800×600,一次只能浏览页面的头4英寸长范围内的信息,几乎无人能够一次性调阅一个典型页面的所有内容。②因此,高效的页面位置只是屏幕的第一屏。与此同时,网络媒体是分层展示新闻的,高效的页面一般只是首页;其次,网络媒体在主要的页面上,主要通过标题列表的形式来展示新闻,大量的标题集中在一个页面上,网友很难立即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再次,文字仍是网络媒体表现新闻的主体形式,在电脑屏幕上进行浏览比较耗费视力。一些上了年纪的网友,经常是将较长的新闻打印出来,恢复成“纸质新闻”后,再进行阅读。

在这么多不足的前提下,海量的新闻又不能都引起关注,有的新闻对网友来说就是“信息垃圾”;海量的新闻容易形成“信息沙漠”,网友要找到想看的新闻,可能要“沥尽狂沙”;海量容易导致“泥沙俱下”,一些信息对网友来说就是“信息毒药”……大型网络媒体的确需要海量的新闻,即便价值不大也可以作为备检资料,但对新闻传播的实效性的追求,又要求新闻必须适量。

那么,从海量新闻中选择哪些新闻进行突出展示?在24小时不间断的即时更新中,重点新闻在页面上应该有怎样的更新频率?一条新闻的标题如何做才能使其在“标题的丛林”中跃然而出?每天发布多少新闻才是适量的……这都对网络新闻编辑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充分互动与有效引导

网络媒体大都有互动设置,包括论坛、留言板以及即时聊天功能等。借助这些互动设置,网友对新闻传播的参与度得到空前的提高,“在互联网时代,话语权被重新分配,人们似乎得到了更多的民主,平民与王孙拥有平等的权力,能够在网上畅所欲言,施加自己的话语影响。”③这或许正是网络媒体的魅力所在。

网络互动是无限的,参与的网友数量在理论上可无限多,而且什么人都可以参加;网络互动是平等的,网友可以主动地拉出一条新闻发表评论,可以自己选题在论坛或聊天室中吸引网友进行讨论,而不必完全根据编辑的安排进行互动;网络互动是即时的,网友可以一边看新闻一边发表观点,尤其是网络新闻的直播和网友发表看法,在时空上可以互不干扰,网友可以在直播进行中、新闻发展中就将观点贴到网络媒体上。

网络媒体强大的互动功能为网络新闻编辑在新闻线索的捕获、新闻事件的评价等方面,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源。但“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谁都可以随时把未必无害的信息在网络媒体上张贴。当然网友提供的信息不可能直接在新闻页面上体现,但网络新闻编辑必须对这些信息进行核实、判断,而网友在网络上是隐性的,其提供信息的目的也非常复杂,网络新闻编辑很难、甚至不可能做出准确判断。

难以核实的内容可以不释放到页面上,但多数内容在把关后是可以上页面的。这些内容的导向未必没有任何偏差,这就带来一个更大的问题:如何对网友进行及时有效的引导。这种引导的难度远远超过了对网友贴文内容的把关。

四、滚动报道与深度报道

越快,新闻性就越强,作用和价值就越大。反之,速度慢了,新闻成为“旧闻”,就会贬值,就无人去阅读。因此,新闻学把坚持新闻的时间性,定为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特征。③和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新闻报道的这一基本要求,它可随着新闻发展,不断滚动推出最新消息,甚至推出大量的一句话新闻。这的确体现了新闻的时间性,但这不利于网友宏观掌握事件的全局,难以满足网友对新闻深度的追求。这就构成了一对矛盾:速度与深度。

由于从传统媒体获取信源的机会相对平等,即便有一定的差异,一条新闻只要在一家网络媒体上出现,其他网络媒体在几分钟内就能跟进。因此,在重大新闻报道的过程中,网络媒体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停留在即时性上,深度报道往往成为竞争的主要内容。各大网络媒体目前高度重视即时新闻的盘整和新闻专题的制作,正是出于这一考虑。

好在网络媒体有“非线性”编辑的优势。编辑们“可以随意提取任何文本,可以把任何一段子文字文本、图画文本、声音文本和影像文本等编入任何主文档,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调整子文本的长度,可以在报道新闻的过程中进行编辑部与新闻现场的沟通和编辑。”④也就是说,网络新闻编辑在发布新闻之前、之后,对新闻的改动非常方便。

那么,在什么节点上要对滚动报道进行深度整合?什么情况下用单篇文章、小型专题或大型专题进行深度整合?深度整合的内容从哪里获取?这是每个网络新闻编辑随时要考虑的问题。

五、个性需求与大众传播

网络媒体的传播对象是高度个性化、自由化的,对于处于开放式竞争格局中的网络媒体,网友的选择有着高度的自由性,一旦不合他的口味,他会立即转向;具体到某条网络新闻,网友的阅读也是非强迫性的,他如果不点击,网络媒体的工作都等于白做。因此,网络媒体即便有非常明确的传播意图,也要适应网友的个性化阅读,进行个性化传播,以求取得一定的传播效益。

宣传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受众的本我是趋向“享乐”与“刺激”的。美国著名的网络杂志站点《沙龙》(Salon)的一项调查发现,凡是标题中有“性”这个字眼的文章,阅读量比其他新闻高出2倍。⑤

但是网络媒体最重要的角色是大众传播媒介,必须进行大众化的传播,如果完全依照这种阅读量(网友的个性需求)来进行报道,网络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将无从谈起。网络媒体肯定不能一味迎合网友的个性化需求,但又不能无视网友的个性化需求。那么,在满足网友的多种个性化需求、引导正确的社会舆论和吸引网友的点击等三者之间,就需要进行有效取舍,其分寸的把握是很困难的。

六、新闻的地域性和传播的全球性

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⑥地理上的接近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素质。一般情况下,同样一条新闻放在全国的范围来看、放在其他的地区来看,未必有多大新闻价值;放在全球的范围来看,甚至就不是新闻了;放在事实发生的当地,这条新闻可能就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就是说,一个事实的新闻价值在不同地方的分布是不均衡的,很多新闻的新闻价值还是有地域性的。网络媒体进行的是全球化的传播,网友的地域分布情况非常复杂,网络新闻编辑在新闻报道中,应该强化地域性的新闻价值,还是应该强化普遍性的新闻价值,这的确是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

七、信源共享与特色内容

目前,有关政策还没有明确网络媒体的采访权,但并不意味着网络媒体不需要原创新闻。网络媒体的海量性要求有大量的新闻加以支撑,任何一家新闻媒体的原创新闻都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此网络媒体的绝大多数新闻必须从大量的传统媒体中获得。这就带来一个问题:既然大家都转载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上“千网一面”的现象必然形成。也就是说,网络媒体如果没有所谓的原创独家报道,的确很难在内容上超越本来就雷同的同行。

就算是网络媒体拥有一定规模的采访队伍,每天有上百篇原创新闻,可把它们扔进数千条的新闻“大海”中,可能连个浪花都看不到。在这些原创新闻中,即便偶尔有几条独家新闻,把它们放到网上,几分钟后就会被其他网站转载——这种独家新闻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由此可见,新闻的转载是网络媒体的需求,新闻的原创也是网络媒体的需求,但这两个需求的本身就存在矛盾,这两个需求之间也存在矛盾。在内容方面,对现有的、二手的新闻资源进行重组、整合,本身就融入了网络新闻编辑的再创造,这种二次加工、深度开发也是一种原创。⑦因此,网络新闻编辑目前主要通过加强内容的整合和页面的配置,在信源共享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特色来。无论怎么做,要在趋同的大背景下做出特色,的确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八、形式多样与特色页面

网络媒体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使网友浏览新闻可以同时拥有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的诸般乐趣。即便是单一的文字表现形式,也可以有变体的文字、滚动的文字、闪动的文字等多种形式。网络媒体的多种表现手段还可以组合运用,对同一条新闻、在同一个页面上,可以同时有文字、图片、声音和图像等多种表现手段的组合。

新闻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成为网络媒体引以为豪的优势。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网络媒体在页面设置上也出现了“千网一面”的情况:首先,新闻页面布局雷同。新闻页面大都分为三层,第一层展示各栏目要闻的标题,第二层展示具体栏目所有的标题,第三层是单篇文章的正文页面;新闻页面结构一般分三种,一种是页面左右两边为专题或功能性设置,中间较宽区域是一串新闻栏目;一种是页面左右两边为新闻栏目,中间是一串重要新闻的标题加摘要;一种是页面左边为功能性设置或新闻辅助性栏目,右边较宽的区域是两列新闻栏目;其次,新闻栏目设置的雷同。一般都有国际新闻、国内新闻等,区别大多在于名称略有不同,还有一些地方性网站多了个地方新闻栏目。当然,这是大型综合性网络媒体不可避免的现象;再次,表现手段运用的雷同。应该说不同传统媒体背景的网络媒体,都有不同的表现手法。由于目前网站和网友技术条件的限制,视频和音频在网络媒体中运用的不是很多,表现手法还是以文字为主。

这三方面形式上的“大同小异”,再加上因平等的转载机会而造成内容上的“大同小异”,常让网友觉得这个网站像新浪网,那个网站像东方网……仔细看一看,除了底色有差别以外,众多网络媒体的新闻页面几乎一样。当然,网络媒体的页面结构、栏目设置等不可能不重复。传统媒体都有地域的限制,重复了,问题不算太大。但网络是没有地域限制的,面对众多雷同的网络媒体,网友去一家就可以了。

九、传统体例与网络体例

网络媒体的新闻绝大多数来自传统媒体,传统新闻的体例和网络新闻的体例并不完全一致。如,报纸登载的新闻可以有引题、主题、副题,可以有虚有实,网络媒体登载的新闻大多只能有一行标题,而且以实题为主;报纸平面展示新闻比较直观,正文略长问题不大,而电脑屏幕浏览费力,长稿的确难以阅读到底;报纸针对的读者群比较固定,文风可以软也可以硬,网络媒体要吸引更多的网友,还要对新闻进行一定程度的软化。

事实证明,传统的新闻体例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报纸版面上的一条新闻如果有引题、主题和副题,其冲击力远远超过网络媒体的一行标题。目前,各大网络媒体已不完全运用一行标题了,他们在要闻区也逐步借用了报纸的三段题的形式,如新华网和东方网首页的头条新闻都采用了这种形式。

根据传统媒体制作标题的基本要求,重要的新闻事实或观点要进入标题,这也是制作网络新闻标题的基本要求。但如果主要的新闻事实或观点都进入了网络新闻的标题,网友看标题就知道了新闻内容,这条新闻完全有可能吸引不到网友的点击。因此,标题的虚与实也是网络新闻编辑需要辩证把握的内容,他不能简单地根据传统媒体的要求去做。

此外,非新闻类的文体对新闻报道的辅助作用很大,但在传统媒体的新闻板块中应用得不是很多。网络媒体可发挥多媒体、容量大的优势,较多地应用非新闻类文体。如在纪念英国王妃戴安娜的组合报道中。东方网把文字新闻、图片新闻和视频新闻作为报道的主体,再辅助以纪念性的诗歌、散文或歌曲(音频)——这种新闻文体和非新闻文体的简单组合,取得了单一新闻文体难以达到的效果,相关歌曲成为当天点击量最高的内容。

十、超链技术与迅捷浏览

网络媒体的优势源于技术的优势。网络新闻编辑对网络技术的充分应用主要体现在新闻的展示方法上,充分的技术应用使网友高度自由化的阅读成为现实,“网上冲浪”、“点击之间,阅遍天下”是网络媒体很有鼓动力的宣传语,尤其“超链接”技术的应用可使网友根据自己的喜好,逐步点击,找到更多自己关注的新闻。

但网络新闻编辑对网络技术的过度应用,也为网友的浏览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在一个链接众多单篇新闻的页面上,花样繁多的链接不仅会分散网友对重要新闻信息的注意力,影响网友对这个页面的整体把握,而且网友在点击链接后如同身陷“信息迷宫”,很可能找不到回来的路,因为这篇新闻在这张用超链接技术结成的内容大网中,可能是把握这张大网的网绳,更可能是一个小小的、不知在大网的哪个位置的网结。为了提高高效页面的利用率,强化一些专题、广告等,一些网络媒体还常在首页推出较多的弹出框和浮动标签等,让网友不胜其烦。

此外,传播技术越进步,媒体对技术的依赖就越大,网络媒体的传播技术是最先进的,它对技术的依赖也最大。经常有网络媒体被黑客攻击或感染病毒,导致网站暂时无法发布新闻或网友无法登陆该网站,甚至有的网站出现了致命性的瘫痪。2000年2月7日至9日,美国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黑客袭击事件,包括Yah

oo在内的8家世界著名网站遭到黑客的猛烈攻击,网站瘫痪数小时。⑧一张报纸如果因技术问题不能编辑、印刷,可以找另一家报社,利用其有关设备就可以救急,而对网络媒体来说,这是不可能的。

综上所述,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只是相对的,盲目地、片面地说发挥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只会为网络新闻的有效传播带来众多的障碍。一个合格的网络新闻编辑绝不是“粘贴匠”,发布海量的新闻,进行即时的报道、有效的把关、充分的互动、积极的引导,这本身就对网络新闻编辑提出了远远高于传统媒体编辑的要求。而如何辩证地发挥网络媒体的传播优势,是网络新闻工作对网络新闻编辑提出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这种要求本身已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对编辑的要求。

(作者单位:上海东方新闻网站)

注释:

①徐世平主编:《网络新闻实用技巧》第16页,文汇出版社2002年版

②金梦玉主编:《网络新闻实务》第159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③任晓雯:《网络时代的写作——探讨与展望》,《新闻大学》2003年夏季号

④明安香:《新闻运作方式的改观—关于信息高速公路将给大众传播带来的巨大影响之二》,《新闻战线》1999年第4期

⑤李希光主编:《网络记者》第198页,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年版

⑥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262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⑦苏蓉娟、高国营:《新闻资源重组网络新闻增值——东方网如何进行“新闻强势导入”》,《新闻记者》2001年第2期

⑧张海鹰、腾谦:《网络传播概论》第216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随着"第四媒体"的不断发展,网络新闻的采访也日益突显出来。网络新闻的采访是网络新闻传播实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从事网络新闻实务达成网络传播效益的重要环节。

一、网络新闻采访是网络新闻的基础工作,它有着不同于其他媒体采访的个性

网络新闻的采访不但包括传统媒体采访的方法,如:文字采访(如报纸采访)、录音采访(如广播采访)和图像采访(如静态的新闻摄影采访和动态的电视采访)等,还包括充分利用网络这个跨越时空的虚拟现实空间,按照新闻传播的需要所进行的新闻素材收集和调查研究活动。它主要以因特网作为新闻采集的环境,用搜索、采访、下载和编辑加工等多种方式采集新闻信息及相关资源。

网络新闻的采访,大部分源于传统的新闻采访的原则和方法,其传播的内容亦来自现实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发生的事实。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近年来,随着网络新闻的发展,其网络新闻采访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样式。与传统新闻采访相比较,网络新闻采访具有如下的特点:

1、采访工具的全数字化。网络新闻采访所采用的采访工具主要是全数字化的计算机网络,以及可以与这一网络相通的一系列全数字化的新闻采访和传输工具;2、采访内容的多媒体性。网络新闻采访是以多媒体新闻素材为其采访对象的,其采访涵盖和融合了传统三大媒介新闻采集的内容,即由静态的文字和图片的采访,又包括声音和动态视频的采集和摄录,是一种多媒体的全方位的采集新闻素材的活动;3、采访方法的交互式。网络的最大特点是其交互性,这一特性也能从网络记者和网络新闻采访方式中体现出来;4、采访范围的全球性和速度的快捷性。对于突发性新闻事件,如果记者善于运用网上发布,就能取得独家新闻;5、新闻资源的丰富性及利用的方便性。从传统的角度讲,新闻获知的途径主要有:通过大的政策、决议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获取;通过记者耳闻目睹获取;通过广大受众、亲友的提供和与他们的接触获取。这只是获取新闻线索的几种方式,但它都强调记者主动出击、主动接触社会,强调记者的感觉能力。而在网络时代,记者无论获取信息还是传播信息,都面对浩瀚无际的新闻资源,记者一方面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实地采访新闻、掌握新闻线索,一方面可以利用全新的线索,这样就拓宽了记者获取新闻的渠道,使记者的调研从封闭走向开放。

二、当前网络新闻采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随着以"内容为王"的媒体竞争时代的到来,广大网络受众对信息获取、参与欲望的增大,单向传播的网络新闻采访成为阻碍网络新闻传播发展的"瓶颈"。

当前的传媒进入了以"内容为王"的媒体竞争时代,信息的综合性、海量性成为媒体间相互拼杀的一个重要手段。从现行的各种传媒设置来看,我们不难看到,集纳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体育、影视、服务类的信息资料冲击着广大受众的现实生活,成为名副其实的"新闻书"。网络传媒以信息的容量大和独特个性成为以"内容为王"之争的胜利者。但是,网络新闻采访源自传统的新闻采访,虽然网站也设置了一些互动性的内容,如BBS、自由评论、投诉、提供线索等,这就能说明网络媒体具有更强的交互性吗?由于网上信息太繁杂,记者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关注受众的意见,更不可能对每一条新闻评论做出答复。网络传媒实际上仍然在单向的传播模式下进行着新闻采访工作。

传统的新闻采访是网络新闻采访的根,但是我们必须不断地探索和研究适应网络新闻传媒这一新兴传媒的采访样式和理念,驾驭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符合受众需要的样式和特点,用全新的、适合网络新闻采访的特点为网络新闻的传播来服务。

(二)网络新闻内容由简单的"移植"、"嫁接"等方法完成,使网络新闻采访缺失特色,"千篇一律"的网络新闻信息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

网上新闻信息众多(且不说商业网站,因为他们没有新闻发布权),但千篇一律,难以满足受众。如2003年关于伊拉克战争,非典型肺炎疫情等报道中,以报道速度见长的网络媒体,仍未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原因主要是

记者采访工作打折扣。主要反映在独家新闻少,有效信息量少,重复性高。大部分网站的信息基本依赖传统媒体,有的甚至是报纸、杂志的"翻版"、"电子版",简单加工后就"移植"到网站上,就是一些专业网站也是从自己的"母体"上转发过来的,而且网上的信息甚至晚于传统媒体的信息。爱读报刊者花钱上了网,一看又是那些新闻,热情便减了一大截。

新闻的特点不突出。网络就不同于报纸版面,网络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海量的信息存量,网上传播新闻可以说没有量的限制。重大新闻"混迹"其中难以搜寻。网站信息量巨大,受众没有时间与精力统统浏览,而且大多信息虽标题不同,但内容基本重复,简单堆积,未经认真整理。本来可以把新闻写得有枝有叶、新鲜动人,可以大量地提供有关的背景资料、图片资料甚至有条件的还可以提供图像。但是,许多网上新闻完全还是传统的写法,简短有余,详尽不足。

(三)有些网站为了争"快、独、奇",使采访工作缺失,以至损失了新闻的基本属性。

一些网站的记者为了尽快发布新闻争"独家"、提高点击率等等原因,仅仅靠互联网制作新闻。于是,一些未经认真采访和核实的稿件便仓促出笼,结果漏洞百出,致使出现语法不通,逻辑混乱,错别字连篇,甚至事件失实,这已成了这些网站的家常便饭,严重地误导了受众。甚至有些居心不良的人利用网络传播非法信息,这样的信息如被专业网站转载,不但误导群众,而且还会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影响社会稳定。

在国际上,已经屡次发生传媒因疏于核实网上的信息,而陷入报道失实的困境中的事件。1999年初,英国广播公司(BBC)《每周焦点》节目收到一份电子邮件,称塞拉利昂前外长阿巴斯·邦度对持续不断的内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于是英国广播公司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在网上及广播电台报道了这则"小道消息",于是阿巴斯向伦敦高等法院提出诉讼。6月28日,法院判决英国广播公司败诉并要求在其节目中以及在互联网上向阿巴斯公开道歉,赔偿名誉损失,并支付全部诉讼费。

我国的传媒从业人员因为失察而损害新闻真实性的例子也不少。而且有的网站为吸引受众,连篇累赎地报道暴力凶杀案件、名人的花边新闻、娱乐界的绯闻等。更有甚者,不惜利用肮脏的内容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不过,随着受众文化水平的整体的不断提高,这样的新闻报道会越来越难引起受众的兴趣,从而失去市场。

三、对网络新闻记者采访工作的新要求

(一)网络新闻采访人员必须能熟练地操作和运用数字化采访工具。

网络新闻传播的物理基础是高新科技,其功能的开发运用也要依靠高新科技。网络新闻的表现形式将逐步由静态"图文"转向动态"视频",现阶段越来越多的媒体将新闻信息编写由简单的"文字加图片"的形式发展成为集视频、音频、文字以及大量相关信息链接的立体报道形式。今后网络新闻采访中还会更多地运用视频采访等手段,远距离实现"面对面采访"。这些网络记者都是复合型的多媒体记者,他们可以写新闻、摄影、摄像、操作数字录音机和摄像机,以及制作网页等。

如没有一定的科技水平,在网络传播上很难有突出的成就。这一点不用过多解释,就是要我们的新闻工作者不但要会用,而且能熟练地使用网络这一现代化信息工具,做到快速编稿,及时发布,以及网络新闻的创新应用。

(二)网络新闻采访人员要紧跟时代潮流,及时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

互联网的出现,从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给广大受众的学习、生活方式带来了变化。网络媒体的出现和普及,使信息的控制变得几乎不可能。进一步说,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可能出现网络媒体对传统媒体更大的挑战。有鉴于此,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应引导受众怎样从网络媒体上获取需要的信息、如何识别错误的言论、如何确立正确的舆论方向。这样,即使突发事件爆发时各种消息蜂拥而来,我们也能正确识别,并独立地做出判断。网络新闻传播打破了原来的地域与行业的限制,直接面向全球,新闻工作者的思维方式要调整,知识结构要调整,视野要调整,新闻的价值标准也要调整。然而网络新闻的稿件来源是非常丰富的,一部分来自传统媒体及记者采写和刊载的新闻报道;一部分来自网上的各种渠道(如BBS、网上聊天、新闻组等);还有一部分来自网站记者的原创作品。

再者,相当多的网络新闻的受众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及专业水平,他们在网上阅读往往是带有专业需要的,面对这样的受众,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有更高的文化修养,更丰富的知识积累。应充分认识到网络媒体在全球传播和"软力量"较量中的地位,在制定我国新闻传播宏观政策时,注意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传播中的积极作用。因此,作为网络新闻记者一定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文化、政治、业务素质,才能对新闻线索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网络新闻采访人员要具备强烈的竞争意识。

网络的发展对新闻工作者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网络给新闻工作者带来极大的便利,记者可以借助网络与采访对象在电脑上交谈,可以接通有关资料库查询相关内容,可以在远离办公室的任何地方以很快的速度发回新闻与照片……总之,通过网络,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科技的发展为新闻工作者带来很大的便利,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工作者可以比以往轻松些。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竞争将空前加剧。这竞争既包括信息量与信息可靠度的竞争,也包括人员素质的竞争。谁的行为敏感性强,谁的速度快,谁就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新闻工作者只有不断学习电脑、网络知识,加强网络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善于利用各种软硬件设备,才能开创出一片新天地。此外,新闻从业人员还必须注意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调动新的经济手段,在获取信息资源时,既要看到多媒体的排他性又要看到其相互依赖性,不能一味谋求压倒其他媒体称王称霸,而应在互相依存、互相配合中,使自身竞争力得到充分发挥和提高。

(四)在网络新闻发展的过程中,记者应具备更高的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这种道德意识已不只限于传统的职业道德范畴,而是指新闻工作者本人在信息传播中,必须具有强烈的道德心,对发出的每条消息负责。网络新闻,不管稿件来自何种渠道,都需要经过反复认真的选择。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同时,专业新闻工作者还要积极利用自己的资料发现并谴责不道德的信息传播现象,以保证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纯洁度。专业新闻工作者还要具备良好的形象,个性化的思维方式,更易被接受和信任,从而增强传播的效果。记者一定要有精品意识,在努力增强责任感的同时,养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尽可能地减少和杜绝稿件中差错的发生。总之,网络记者应重视整体道德修养的提高,树立良好的整体职业形象,以顺利完成信息时代新闻传播者角色的转换。

【内容摘要】本文在界定

网络

采访和网络记者内涵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对网络新闻采访的个性进行了归纳和探讨,并指出网络采访亦有其自身的缺憾。

【关键词】网络记者;网络新闻采访;特点与不足

网络新闻采访是网络新闻传播实务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是从事网络新闻传播实务的起步环节。它主要以因特网作为新闻素材采集的环境,用搜索、采访、下载和编辑加工等方式采集素材及相关资源。网络新闻采访直接从传统新闻采访和

计算

机辅助新闻学

发展

而来。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如何利用网络所提供的虚拟空间寻找采访线索,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数据库收集和核查数据,如何利用

电子

邮件、

BBS

、新闻组、邮件列表、网络电话和聊天工具、可视化交互式设备等进行远距离的全球性、实时性的全数式新闻采集和新闻调研等活动,亦包括利用数字化的硬件设备和技术在现实空间中所进行的新闻素材采集和调研活动。

网络新闻采访主要是由网络记者完成的。网络记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记者包括全体网民。李希光教授认为,互联网降低了进入记者行业的深门高槛,人们不用在

政治

上有什么特殊的要求,不用在

经济

上有什么特别的投资,也不需要专业文凭和记者证;只要接入了互联网,就与成千上万的受众连接起来了,就可当上记者。①因网络新闻的传播通道相当多,有WWW网站、新闻组、邮件列表、BBS和网络寻呼或其复合使用等,这就决定了其发布者(即首发者)、转发者可以是任何机构也可以是任何个人,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大批上网的个人用户成为业余甚至专职新闻记者。从这一点上看,李希光教授的界定是有一定依据的。狭义的网络新闻记者是指网络传播媒体(网站)中所有从事新闻实务的专业人员。这一定义与传统的广义记者定义相当。不同的是,网络记者应是一种身兼数职(采写摄录、编辑、播音、主持人、发布等)的多媒体数字记者(Digital

Journalist)。

广义的网络记者大都未经过特定的专业训练,其采访活动往往是盲目地偶尔为之。在网上采写和发布信息时,他们的目的一般不明确。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一般利用茶余饭后的时间上网,采访和写作多为机动性的,大多是随心所欲的创造。

本文所提及的网络记者是就其狭义而言的。这类记者一般具备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有深厚的新闻学、传播学专业知识和各科知识的底蕴、高超的新闻采写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熟练的网络传播技术及操作能力等。这类记者所采集和传播的新闻,一般能在保证真实性的基础上,运用与新闻内容相符的体裁和简练的语言在网络中传播。对一些重大的新闻事件和连续性的新闻所进行的采访,一般的个体网络新闻记者根本无法完成,必须依靠那些物力财力雄厚的新闻网站尤其是一批富有采写经验和采写实力的记者编辑队伍。一些分析性和综合性的报道更离不开职业记者。

目前,一些新闻业务功底扎实的传统记者开始向网络记者转型,专职网络记者的数量也开始有所增加。因网络记者是用数字技术武装起来的新型记者,网络采访是新闻记者在现实的和虚拟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空间中所进行的采访,采访所得的新闻素材及由此而写作/制作的新闻,是在网络空间里进行和完成传播的,这就决定了网络新闻采访与传统新闻采访相比,既有相通之外,也有其独特的个性。网络新闻采访的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采访内容的多媒体性

网络新闻采访是以多媒体新闻素材为其采访对象的,其采访的素材涵盖了和融合了三大传统媒介新闻采集的内容,既有静态的文字和图片的采访,又包括声音和动态视频的采集和摄录,是一种多媒体的全方位采集新闻素材的活动。在这一新的采访模式下,传统记者的明确分工将逐渐走向模糊乃至消失,每个记者将集文字记者、摄影记者和录音、录像记者于一身。目前,网络记者和网络新闻采访方式在国内外的不少网络媒体中开始出现。如美国芝加哥

论坛

报网络版(Internet

Edition),就拥有7位记者。这些网络记者都是复合型的多媒体记者,他们写新闻、摄影、操作数字录音机和摄像机,以及制作网页(digital

pages)等。②《人民日报》网络版记者在报道澳门回归仪式期间,先用数字摄像机和数码相机拍摄下了当时的场景,然后开始用文字处理系统、图像处理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等软件立即投入视频报道和声音报道的制作以及文字新闻的写作。从传统的新闻采访来看,当时的两位网络记者是一身兼多职,既写文字报道,又要录音、拍照、摄像,做后期编辑,采制文字配图片,还要上网传输数据。

采访工具的全数字化

网络新闻采访所采用的采访工具主要是全数字化的计算机网络,以及可以与这一网络相通的一系列全数字化的新闻采访和传输工具。这些数字化的工具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硬件主要有:笔记本电脑(现已出现无线笔记本电脑),数字录音机和摄像设备,数码相机,大容量的便携式存贮设备,调制解调器,PC卡电话和IP电话,可与计算机网络连为一体的卫星电话(小型卫星移动站,重约2公斤)。此外,还有可以用来浏览网页和收发电子邮件的手机型电脑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即一种专为移动应用而设计的小型浏览器协议)和掌上型电脑PPC(Palm

Personal

Computer)等。软件主要有:Windows98、Word/Excel、Photoshop、CuteFTP、IE、电子邮件、BBS、新闻组、邮件列表、聊天工具ICQ、WWW、联网数据库(Online

database)、搜索引擎、Netmeeting、Telnet等。运用这一整套功能强大且齐全的数字化网络新闻采访工具,可以快捷而高质量地完成新闻采访任务。在这些工具的帮助下,记者有时足不出户就可以采集所需的新闻素材。目前,网络记者所使用的数字采访设备在不断升级,如美国记者的采访装备包括成套先进的采访设备,有摄像头、戴在眼睛上的微型显示器、挂在手臂上的微型键盘、话筒、挂在腰间的微显示器、数码影像传输设备和电池等。用这套异常轻便的设备,不仅可以采集一般的文字和图像新闻,还可独立完成现场直播。

采访范围的全球性和速度的快捷性

因为网络具有全球性,因而网络中的采访范围也具有全球性的特点。对于一些不能、不宜于或因距离太远而无法进行现场采访或调研的新闻事件,记者就可通过因特网在办公室或家中进行全国性或全球性的实时采访。如通过电子邮件、新闻组和邮件列表等进行异步的文字采访;通过语言信箱、网络电话等进行口头采访;通过因特网的Netmeeting等进行可视化的面对面采访;或通过BBS等聊天系统进行同步采访等。另外,在网络中所进行的采访是一种实时性的快速采访。有时因距离阻隔等原因,传统采访需要数天或数月才能完成甚至无法完成的采访工作,在网络中数秒或几分钟之内就可以完成。如新华社特稿社记者熊蕾曾利用电子邮件在一周之内采访了美国、英国、日本、瑞士、加拿大等国的10位

科学

家。在采访过程中,有的采访对象当天就回了信。由此次采访而写成的报道后来被刊登在美国的《科学》杂志上③。由此可见,网络采访速度和采访范围是传统新闻采访难以企及的。

新闻资源的丰富性及利用的方便性

网络及其数据库和光盘是可供新闻工作者开掘利用的巨大信息资源库。网上有大量

文献

可供查询,掌握了上网检索的记者和编辑,实际上拥有了一座世界最大的流动图书馆。运用某些功能强大的搜索工具(如搜索引擎等),记者可在这一数字化图书馆中方便地检索到某一题材的背景资料,快速获得所要的新闻资源;可对数据进行更深入的发掘。④美国哥伦比亚新闻研究生院和纽约米德博格协会,对全美主要传统媒体的新闻从业人员进行的有关网络媒体的一项年度调查表明,在所调查的3400名新闻从业人员中,将上网作为获取新闻线索进行新闻采访手段的比例,仅次于报纸记者的面对面采访和杂志记者的电话采访。⑤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网络新闻资源的进一步丰富,网络采访将会在全世界的网络新闻界逐步盛行开来。一位年轻记者从《北京晚报》上看到一条消息,说德国人巴蒂斯(Bates)所收集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一些资料存放在耶鲁大学神学院,于是他通过雅虎找到了这些资料,并发现了一个专门传送巴蒂斯手记原文的站点。这位记者通过邮件与该网站联系,第二天便获得了所需信息。难怪有人认为,在信息时代,计算机和网络等资源对于新闻报道的作用至关重要,它使记者看得更远,听得更清,想得更深、写得更快。⑥网络时代的新闻采访从理论上来说,新闻采访是指记者为了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从而对客体进行的询问、思考、倾听与记录工作。它为新闻写作提供必须资料,其本质归属于一种特殊类型的调查研究。无论时代发展变迁到何种阶段,新闻采访对采访主体都有着不变的要求,即:敏锐的新闻感触度、较强的采访应变力、迅速的新闻捕捉能力、深入的新闻挖掘能力,这对于网络时代的新闻采访而言显得尤为重要。据此,笔者从以下几点进行分析。一、网络时代新闻采访的基本特点。新闻采访的关键目的在于向第三观看者传递有意义的新闻事实,它在与网络时代碰撞发展的过程中,显示出了以下几大特点。1.新闻采访的公众监督性传统的新闻采访发生在新闻生产与新闻成品之间,与第三观看者之间没有直接联系。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完善,新闻采访在各种网络沟通媒介的作用下被逐渐放大,也开始走进了公众监督的职权范围。这种监督囊括了行为监督、提问监督以及对象监督三种。例如在2010年温哥冬季奥运会的双人自由滑比赛结束后,一央视记者在对因失误仅获得第五名成绩的我国运动员张昊、张丹的采访中,针对张昊比赛时的失误问题穷追猛打,丝毫不顾忌运动员失落情绪。该视频在各大社区论坛上被曝光后,这位央视女记者遭到了90%以上网友的口水讨伐,央视也为此受到了一众网友的指责。2.新闻采访的对象重要性传统模式下的新闻采访对象在接受新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