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6课 登泰山记(导学案)_第1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6课 登泰山记(导学案)_第2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6课 登泰山记(导学案)_第3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6课 登泰山记(导学案)_第4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6课 登泰山记(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登泰山记

颈习任务

YUXlRENWU

9>作者简介

至>成金局限章假Aa#松

八’

生平

姚鼐(1732—1815),字姬传,因书斋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

安庆府桐城(今安徽桐城市)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楣并称为

“桐城派三祖”。曾任山东、湖南副主考,会试同考官。乾隆三十八年

(1773)破格入四库全书馆充纂修官,撰写书录91篇。次年秋辞官归家,

以授徒为生,先后在江宁、扬州等地讲学四十多年。

著有《惜抱轩诗文集》16卷等;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辑为《古文辞

作品

类纂》75卷。

姚鼐文宗方苞,师承刘大楣,在方苞重义理、刘大楣长于辞章的基础上,

贡献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的观点,发展和完善了桐城派文

论,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

B背景解读

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于乾隆三十七年告成,以御史记名。乾隆三十

九年(1774)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道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

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即除夕(当年十二月小)五更时

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并写下了这篇游记。

目常识梳理

L桐城派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亦称“桐城古文派”。它以其文

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风靡全国,享誉海外,在中

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戴名世、方

苞、刘大楣、姚鼐被尊为“桐城派四祖”,其影响延及近代,对当代为文亦不无

启迪借鉴作用。

2.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3.五鼓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

五夜。

回文意疏通

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泰山的南面,大汶河向西流;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

泰山南面山谷中的水都流入汶水,泰山北面山谷中的水

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

都流入济水。在南北两面山谷的分界处,是古长城。最高处

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是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段解:作者介绍了泰山的地理位置和形势,用粗笔勾勒出了山、水、古长城、

日观峰等景物,勾画了泰山有层次、有色彩、动静交织的总貌。简略的轮廓勾勒,

线条清楚,给读者留下了大量联想、想象的余地。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出发,冒着风雪,经过

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

齐河、长清两县,穿过泰山西北面的山谷,越过长城的界限,

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

到达了泰安。这月(指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与知府朱孝纯

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

子颍从南面的山脚攀登。全程四十五里,路都是石头砌成的,

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

石阶有七千多阶。泰山的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间那一条山谷的水

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

绕泰安城边流过,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们一开始

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

沿着中谷进去,(走了)一少半路程,越过中岭,再沿着西面

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

的山谷(向上走),终于到了它的顶峰。古时登山,沿着东面的

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

山谷进山,天门就在道中。东面山谷,古代称它为天门溪水,是

____________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

我们没有到达的地方。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巅,像门槛一样横在

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

路上的山崖,世人都称为“天门山”。一路上云雾弥漫冰滑(难

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

走),台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登上(山顶),青山上覆盖着白

eq∖f(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雪,(雪)光照亮了

南面的天空。远望城郭,在夕阳的照耀下,)

汶水、徂/如画,而半山居雾若

汶水、徂/好像(一幅)图画,半山腰停留的云雾,好像一条

带然。

腰带似的。

段解:本段写登山的路线和山巅观晚照。可分为三层。从“余以乾隆"到''至

于泰安”是第一层,简括作者来泰山的时间和路线。从“是月丁未”到“磴几不

可登”是第二层,交代了登山时间、同游者、出发地点、登山过程。从“及既上”

到段末是第三层,写到达泰山之巅所看到的景色。

__________戊申晦,五鼓,与子

戊申这一天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五更天时,我与子

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

颍坐在日观峰上的亭子里,等待日出。大风扬起积雪扑面而来。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

亭东从脚下都是弥漫着的云雾。渐渐可以望见云雾中数十

白若樗若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

个白如樗落般地站立着的,那是山峰。天边,(有)一条云带

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

呈现出奇异的颜色,片刻化成五彩斑斓。太阳升起来,纯红如

eq∖f(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朱砂(的颜色),

太阳下面有红光跳动着承托着它,有的人说,)

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

这就是东海。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得到了阳光的

___________或否,绛皓驳色,而皆

照射,有的得不到,红、白两种颜色相互错杂,都好像俯身曲

若偻。

背的样子。

段解:本段写在日观亭所见的日出前后的景象。

eq∖f(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日观亭的西面有东岳

大帝的庙宇,又有一座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

(历代)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边。这天我们还观看了

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

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显庆以来的;那些远古的石刻(的字迹)

eq∖f(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全都模糊不清或缺

失。偏僻的不在路旁的石刻,都来不及去看。)

段解:本段写名胜古迹,作者只选了日观亭附近的一些古迹,加以简要记叙。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

山上石头多,土少。石头是青黑色,大多是方方正正的,

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

很少有圆的。杂树少,松树多,多长在石头的裂缝中,

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

都是平顶。遍地是冰雪,没有瀑布,没有鸟兽的声音和踪迹。

eq∖f(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到日观峰的几里内没有

树,而积雪和人的膝盖齐平。)

段解:从作者游踪所及,综合叙述泰山景色的特点。

桐城姚鼐记。

桐城人姚鼐记。

段解:交代作者,这是游记常见的格式。

五I语言积累

1.通假字

石苍黑,多平方,少圜(同“圆”,圆形的,指山石)

2.古今异义

(1)至于泰安

古义:到,到达。

今义:表示另提一事。

⑵多平方

古义:方方正正的,指山石。

今义:数学名词。

3.一词多义

,当其南北分者(介词,在,在……的地方)

崖限当道者(动词,挡住)

僻不当道者(动词,对着,面对)

⑴当《当是时,妇手拍儿声(介词,在,正在)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动词,阻,拦)

今当远离,临表涕泣(副词,将要)

、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动词,相抵)

f自京师乘风雪(动词,冒着)

(2)乘(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动词,乘坐)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

'道皆砌石为磴(名词,路)

道少半(动词,走,走路)

、J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名词,道义)

⑶道;师者,所以传道旁业解惑也(名词,道理,规律)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动词,说,谈论)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半山居雾若带然(动词,停留)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动词,居住)

⑷居<,

居庙堂之高(动词,处在)

、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动词,坐)

4.词类活用

(1)汶水西流(名词作状语,向西)

⑵济水东流(名词作状语,向东)

(3)崖限当道者(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⑷道少半(名词作动词,走,走路)

(5)苍山负雪,明一天南(名词作动词,照)

5.文言句式

(1)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2)云中白若樗播数十立者,山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3)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省略句,“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后一分句承

前一分句省略主语“雪”)

(4)生石罅(省略句,“生”前面省略主语“树”,“生”后面省略介词“于”)

(5)复循西谷(省略句,“西谷”后面省略谓语“走”)

必学任务

BIXUERENWU

8文本构建8

结构图示

泰山地势图

京师一泰安

雪后登山图山麓一山顶

登登顶后所见

日出前

日出时

日出后

泰山人文景观

泰山景物

泰山自然景观

主旨归纳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

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

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使人们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Q问题探究<ε>

1既然作者是从第二段开始登山,那么文章第一段是否多余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文章开篇介绍“泰山之阳”“其阴”“古长城”“日观峰”的位置,

为下文描写登山所见营造氛围、埋下伏笔;也正因为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

独厚的人文景观以及自然景观,才吸引着四方游客,吸引着作者顶风冒雪而来,

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感情由此可见一斑。没有此段,后面的内容就显得突兀而模糊。

2文章第二段首句连用“乘”“历”“穿”“越”等动词,有何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乘”“历”“穿”“越”等动词的连用不仅由远及近地交代了行程

路线,而且准确地表现了时令和地形。具体而言,“乘”字含主动意,极言作者

游意之急、游兴之浓,把他顶风冒雪赶路的情形活画于纸上;过河用“历”,过

山谷用“穿”,过长城用“越”,用字准确,生动传神,动感十足,并且暗示出

地形的险要。

3第三段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请根据文本填写下面表格,与作

者一起赏泰山日出。

时间景色

五鼓^Φ

日出前

须臾

日出时

日出后回视

答案①大风扬积雪击面;足下皆云漫②山:白若樗蒸。云:一线异色

③(云)成五采④日:正赤如丹。海:动摇承之⑤色:绛皓驳色。山:皆若偻

4本文在写景时使用比喻和拟人手法,独具特点。请举例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

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冰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

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②“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徒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

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徒好像自

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

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

的享受。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或得日或否”

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神态却是相同的,即所谓“皆若偻”。这一比喻,写

出了西面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

动。

5姚鼐首次系统地提出和阐述了义理(文章的主要内容观点)、考证(根据事实

查考证实)、文章(写作技巧)三者相统一的观点,树立了桐城派文论的纲领和旗帜。

请结合全文内容证明此观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义理方面,文章不仅寄寓了作者的志趣,而且描写泰山本身就蕴含

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

(2)考证(考据)方面,写出了泰山重要的地理位置,介绍了登山路线和泰山的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且说明了汶水与长城的位置,是寓考据于文辞的典型。

(3)文章(辞章)方面,全文脉络分明,结构有序,语言节奏分明,描写形象。

Q读写能力

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本文写景的一大特色。如“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

日照城郭,汶水、徂徒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皑皑白雪,覆盖青山,银色

雪光,映亮南天,本是一片静景,但作者用拟人化的“负”与用作动词的“烛”,

将静寂的远景变为一幅视野开阔、气势宏大的动景,让人一洗寒冬游客寥落的孤

寂之感,平添阳春盎然之意。汶水河一息不停、徂徐城辞旧迎新,作者“如画”

一笔,又将动景绘为一帧静态水墨。“半山居雾若带然”更是化动为静的神妙之

笔,缕缕云雾,时聚时离,飘浮不定,作者仅以“带”绘形,“居”描态,“半

山”定位,以静写动,寥寥数语便将画面开阔、气象万千的丽色风光展现给读者。

动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写作手法。它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

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它能使文

章活泼生动,给静态的事物以生命和活力,给读者以栩栩如生的印象。

1.以静写动。就是把运动的事物当作静止的事物来写。如“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一个“挂”字,化动为静,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悬挂在

悬崖前,惟妙惟肖地写出遥望中的瀑布。

2.以动写静。就是把静止的事物当作运动的事物来写。如王维《鸟鸣涧》这

首诗,就是以花落、月出、鸟鸣、春涧的动态,来表现春山幽静的月夜景色。一

“惊”-“鸣”,更表现出春山的静谧。

3.动静结合。就是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和动景相辅相

成,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作者所刻画的画面中,“黄鹏”“白鹭”是动态的,一个在鸣叫,一个在直上云

天。而“翠柳”“青天”是两个静态的景物,在作者的笔下,动景和静景有机地

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灵动、唯美的意境。

『针对练笔』

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描写一个下雨天的情景,不少于IOO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我透过玻璃窗向外望去,天地间像挂着无比宽大的珠帘,迷蒙

蒙的一片。雨落在对面屋顶的瓦片上,溅起一朵朵水花,像一层薄烟笼罩在屋顶

±o雨水顺着房檐流下来,开始像断了线的珠子,渐渐地连成一条线。地上的水

越来越多,汇成一条条小溪。

选学任务,

XUANXUERENWU

群文任务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后面的任务。

材料一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

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己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

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豌。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

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嶂岩,披蒙茸,踞虎

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

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

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缩衣,戛然长

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褊跄,过临皋之下,

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1免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

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

不见其处。

材料二

雪堂记(节选)

苏轼

苏子得废圃于东坡之胁,筑而垣之,作堂焉,号其正日“雪堂”。堂以大雪

中为之,因绘雪于四壁之间,无容隙也。起居偃仰,环顾睥睨,无非雪者。苏子

隐几而昼瞑,栩栩然若有所适而方兴也。未觉,为物触而寤,其适未厌也,若有

失焉。以掌抵目,以足就履,曳于堂下。

客有至而问者曰:“子世之散人耶,拘人耶?散人也而天机浅,拘人也而嗜

欲深。今似系马而止也,有得乎而有失乎?”苏子心若省而口未尝言,徐思其应,

揖而进之堂上。客曰:“嘻,是矣,子之欲为散人而未得者也。予今告子以散人

之道。夫禹之行水,庖丁之投刀,避众碍而散其智者也。是故以至柔驰至刚,故

石有时以湖;以至刚遇至柔,故未尝见全牛也。予能散也,物固不能缚;不能散

也,物固不能释。名之于人,犹风之与影也,子独留之,故愚者视而惊,智者起

而轧。子之遇我,幸矣,吾今邀子为藩外之游,可乎?”

苏子曰:“予之于此,自以为藩外久矣,子又将安之乎?”客曰:“甚矣,

子之难晓也。夫势利不足以为藩也,名誉不足以为藩也,阴阳不足以为藩也,人

道不足以为藩也。所以藩予者,特智也尔。智存诸内,发而为言,则言有谓也,

形而为行,则行有谓也。人之为患以有身,身之为患以有心。是圃之构堂,将以

佚子之身也?是堂之绘雪,将以佚子之心也?身待堂而安,则形固不能释;心以

雪而警,则神固不能凝。”

苏子曰:“子之所言是也,然未尽也。余之此堂,追其远者近之,收其近者

内之,求之眉睫之间,是有八荒之趣。吾非取雪之势,而取雪之意;吾非逃世之

事,而逃世之机。吾不知雪之为可观赏,吾不知世之为可依违。性之便,意之适,

不在于他,在于群息已动,大明既升,吾方辗转,一观晓隙之尘飞。子不弃兮,

我其子归。”

客忻然而笑,唯然而出,苏子随之。客顾而颔之曰:“有若人哉。”

探究任务:

1.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诗文多次传达出“适”的人生观念,请你找出《前

赤壁赋》《后赤壁赋》和《雪堂记》中表达自适之情的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前赤壁赋》开始写“饮酒乐甚”,后写清风明月“吾与子之所

共适”;《后赤壁赋》开始写“仰见明月,顾而乐之”,后写“放乎中流,听其所

止而休焉”,最后借道士羽化飞升来表达超然适意之情;《雪堂记》开始写“苏子

隐几而昼瞑,栩栩然若有所适而方兴也”,后写“性之便,意之适,不在于他,

在于群息已动”。

2.苏轼这三篇散文中都有“客”,请你分别谈谈对文中“客”的含义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主客问答”是赋这一体裁重要的叙事模式。很多著名赋体文章

中都可见这样的形式,虚拟“主”或“客”开展辩论。但苏轼这三篇赋文中的

“客”并不全是虚拟,而是有三种情况:一是实指,即作者之友。《后赤壁赋》中

的“客”应即如此,因为并无长篇的“主客问答”,唯一的一次对话中也没有思

想的交锋。二是虚实不定,或有虚有实。如《前赤壁赋》中的“客”,主客之间

有长篇的辩论,且辩论内容像极了一个人内心世界中两个自我或两种思想的交锋,

但同时文中也有“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这样的生活细节,同时文人泛舟湖海,一般自然要有友人作陪。

故船上之“客”可能是真,但问答未必是真,更可能是作者借“客”之口表达自

己的思想感情。三是完全虚拟。《雪堂记》即是如此,从“客”的出现到两人的对

话到最后两人相携而归(归去哪里),完全不是现实中会发生的。文章借“客”之

口说出了庄禅思想的核心,故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客”是庄禅的化身。

3.苏轼的散文景情理融为一体,即写景、记物、抒情、辩理做到了诗情画意

与哲理的完美统一。请你结合这几篇散文简要分析这一艺术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苏轼的这些作品,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运用自如。写景

时,景物清爽开阔,令人神往;抒情时,情思幽渺畅达,淋漓尽致;说理时,景

随性生发,寓理趣于景物描写之中,将抽象的道理赋予具体形象,让说理变得生

动自然。《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借赤壁月圆之夜的景色抒发作者情感喜忧的变

化,《雪堂记》绘雪堂四周雪景抒发作者自己的形散心拘。这些均表达苏轼自己对

人生对社会对宇宙万物的哲理妙想。

参考译文

后赤壁赋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

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

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

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着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

清风吹拂,像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

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豌鱼。不过,到哪里去弄

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储藏了很久,为了应付

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

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

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

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

的树枝,攀上栖鹘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

这个极高处。我忽然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

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不觉忧伤悲哀,一片肃穆,使人感到恐惧,有所敬畏,

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

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

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一会儿,客人离

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

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

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

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

地方。

雪堂记(节选)

我在东坡的半腰处得到一座废园,筑起矮墙把它围起来,在那里建起草堂,

把它的正堂命名为“雪堂”。草堂在大雪中建成,于是在四周的墙上画满雪景,

不留下一丝空隙。起居俯仰,环视侧目,所见的都是雪景。我靠着几案在白天睡

觉,欣然自得,仿佛有一种舒适畅快的感觉在心中产生。还未睡醒,被外物触动

而醒来,那梦中的惬意还没有满足,感觉就像丢了什么似的。用手揉揉眼睛,伸

脚穿上鞋子,拖着鞋子走到堂下。

有客人到来,问我说:“你是世上闲散自由的人,还是为世事所拘束的人呢?

闲散自由的人天赋的灵性少,为世事所拘束的人欲望多。如今你像被拴住的马一

样停止不动,你是有所得还是有所失呢?”苏子心里好像明白但是嘴上没有说,

一边慢慢地想该如何应答,一边拱手行礼把客人请到堂上。客人说:“哈,是了,

你是想做闲散自由的人而不得的人。我现在告诉你做闲散自由的人的方法。大禹

治水,庖丁解牛,是避开重重阻碍并且去除(自作聪明的)智慧。因此用至柔的东

西对付至刚的东西,石头到时候就会依纹理而裂开;用至刚的东西对付至柔的东

西,因此庖丁说他眼中不曾看到完整的牛。我能使内心自由,外物本来不能束缚

我;我不能使内心自由,(则我对)外物本来就不能释怀。名声对于人来说,就像

风与影子一样,只有你还不忍舍弃,所以愚笨的人看到你就会感到吃惊,聪明的

人看到你就会处处排挤你。你遇到了我,太幸运了!我现在邀请你(跟我)到藩篱

之外去游玩,可以吗?”

苏子说:“我在这里,自认为在藩篱之外很久了,你又将到哪里去呢?”客

人说:“真是太难以让你明白了!势利不足以作为屏障,名誉不足以作为屏障,

天地不足以作为屏障,为人之道也不足以作为屏障。所以能够围困我们的,不过

是智慧罢了。智慧存在于心里,从口中发出就成了语言,语言一定是有所指的,

支使身体就是行动,行动一定是有所趋向的。人之所以有祸患,是因为有身体,

身体之所以有祸患,是因为有心。在这个园圃上建造雪堂,是准备用来使你的身

体安逸吗?在雪堂墙壁上画雪景,是准备用来使你的内心安适吗?身体依赖雪堂

才能得到安逸,那么本来就不能忘掉自己的形骸;心因为雪才能警醒,那么精神

本来就不能专注。”

苏子说:“你所说的是对的,但还有没说尽的地方。我这个雪堂,追求的是

使远的景物变得近,把近的景物纳入雪堂,追求在极小的空间里,能得到八方极

远之处的意趣。我不是取雪的姿态,而是取雪的意趣;我不是逃避世俗的事务,

而是逃避世俗、官场的机诈。我不知道可以观赏雪景,我不知道可以依顺世俗。

本性的安逸,内心的满足,不在于别的,在于处于休息的事物开始活动,太阳已

经升起,我正辗转反侧,初次看到拂晓时空际中的飞尘。你不嫌弃我,我就和你

一同归去。”

客人欣然而笑,答应着往外走,苏子跟着他。客人回过头来点了点头,说:

“还有你这样的人呀!”

直击局考/

ZHIJlGAOKAO

动词、形容词的活用

课内链接考点解读

《赤壁赋》中有几个比较典型的动词、

高考对动词、形容词活用的考查,主要

形容词的活用现象,如''舞幽壑之潜蛟,

体现在文言句子的翻译中,有时体现在

泣孤舟之赘妇”中的“舞”“泣”分别

实词题(选择题或主观题)中,甚至在断

解释为“使……起舞”“使……哭

句题或文意理解与判断题中都有所体

泣”,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正襟危

现。在此,我们重点研究动词、形容词

坐而问客日”中的“正”原是形容词,

的活用情况及翻译题中该考点的答题方

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整理”,是形

法。

容词活用为动词。

I」[知识讲解J

(一)动词的活用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

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1)有时,动词受“其”“之”等的修饰限制而具有了名词的特点。例如:柳

宗元《捕蛇者说》中“弹其地之出,竭其庐之人”,“出”“入”本是动词,受

''之"影响,活用为名词,意思是“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2)动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动词前面没有“其”“之”,但是这些

动词依然明显地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同时处于句子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这样

的动词活用为名词。例如:《〈论语〉十则》中“传不习乎”一句,“传”本是动

词,这里用来作主语,活用为名词,意思是“老师传授的知识”。

(3)两个动词连用,如果不是连动关系,那么后一个动词活用为名词。例如: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奔”作动词“乘”的宾语,活用为名

词,译为“飞奔的马”。

2.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

使令式的内容。动词的语法特征是能带宾语,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动词都能带宾

语。能带宾语的动词称为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的动词称为不及物动词。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我们一旦见到不及物动词后面带着作宾语的名词

或代词,就应当首先考虑这个不及物动词是否是使动用法。例如:“周公吐哺,

天下归心。”(《短歌行》)“归”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跟了名词宾

语“心”,成为使动用法,是“使……归顺”之意。“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J(《愚

公移山》)“止”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因跟了代词宾语“之”,成为使

动用法,是“使之止”之意。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较为少见。在判断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时,我们应根

据上下文关系,看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否对宾语具有处置意味,也就是它要

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实施某种行为或完成某种动作。例如:“武丁朝诸

侯。”(《孟子•公孙丑上》)“朝”是及物动词,意为“朝见”。但是,武丁是商

朝最高统治者,他跟诸侯是君臣关系。故不是武丁去朝拜诸侯,而是武丁使诸侯

来向他朝拜。“朝”应解释为“使(诸侯)朝拜”。

3.动词的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为宾语发出的,即''为宾语怎么

样”,可译为“为……”。例如:“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死国”

译为“为国而死”或“为了国家大事而死”,“死”是为动用法。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

作一般性动词。例如:《琵琶行并序》中“商人重利轻别离”一句,“重”“轻”

原本都是形容词,在这里带上了宾语“利”“别离”,活用为动词,翻译为“看

重”“轻视”。有时,形容词后面不带宾语,也活用为一般性动词。例如:《劝学》

中“故木受绳则直”一句,“直”,形容词,直的,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意为“变

直”。

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

语(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例如:《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中,

“坚”“锐”皆为形容词,在这里分别作动词“被”“执”的宾语,皆作名词,

分别指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如果形容词的后面带上宾语,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

动词后,它的意义是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这种现象叫作形容词

的使动用法。例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句中的“苦”“劳”处在动词的位置上,表达的意义是“使心志受苦”“使筋骨

劳累”,是使动用法。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形容词

或名词都有意动用法,动词没有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用

于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认为……””把……当作……”。例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美”,形容词,由于“我”

客观上并没有改变,是吾妻“认为我美”,因此“美”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的区别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表示“使……”的意思。使动

用法大多表示客观行为,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宾语怎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一般

可译为“认为……”"以……为……”等。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

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特征,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意

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J[解题指津J

1.含义辨析法

一般情况下,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能有一个意义,辨析一个

词是不是活用,可以根据语境含义来分析。如果发现某动词或形容词按动词或形

容词的基本用法无法翻译通顺,但根据语境含义可判断出它的临时用法,那么,

此时的临时用法就是该动词或形容词的活用用法。语境中要译为“使……”就是

使动用法,译为“以……为……”或"认为……”就是意动用法。

2.语法分析法

分析句子结构,运用判断句子成分和寻找搭配关系的方式,确定动词或形容

词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从而推断出它们的具体含义。如处在谓语

的位置上,则是动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则是名词。如果处在谓语的位

置上而非动词,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而非名词,那么这些词就有活用的可能,

这就需要结合语境去确定。

LJF针对训练J

1.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郑武公娶于申,日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

生”,遂恶之。爰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

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

启之。公伐之,大叔出奔共。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

也。”既而悔之。

(节选自《郑伯克段于鄢》,有删改)

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姜氏)生庄公时难产,使姜氏受到了惊吓,所以给庄公取名叫“寤

生”,从此就讨厌他。

解析寤生,难产。惊,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惊。名,名词用作动词,

取名。恶,讨厌。

参考译文

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位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姜氏)生庄公

时难产,使姜氏受到了惊吓,所以给庄公取名叫“寤生”,从此就讨厌他。(姜氏)

偏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等到庄公即位,

姜氏便请求封给公叔段京邑,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大叔”。大叔修治城

郭,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姜氏将做内应

打开城门。庄公派兵攻打共叔段,共叔段逃到共国。庄公于是把姜氏安置在城颍,

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不久他就后悔了。

2.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武王既伐殷,悬纣首。有泣于白旗之下者,有司责之。其人曰:“吾冶家①

孙也。数十年间,再易其熔范②矣。今又将易之,不知其所业,故泣。吾祖始铸田

器,岁东作③,必大售。殷赋重,秉耒相者一堡不敢起,吾父易之为工器。属宫室

台榭侈,其售益倍。民凋力穷,土木中辍,吾易之为兵器。会诸侯伐殷,师旅战

阵兴,其售又倍前也。今周用钺斩独夫,四海将奉文理,吾之业必坏,吾亡无日

矣。”

武王闻之,惧。于是包干戈,劝农事。冶家子复祖之旧。

(节选自《冶家子言》)

[注]①冶家:铁匠。②熔范:冶炼模具。③东作:春耕。

民凋力穷,土木中辍,吾易之为兵器。会诸侯伐殷,师旅战阵兴,其售又倍

前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民力凋敝,财力穷尽,土木建筑中途停工,我便改为铸造兵器。正赶

上诸侯讨伐殷纣王,军队战阵摆开,我的销售量又比我父亲时增加了一倍。

解析辍,停止。会,适逢。师旅,军队。售,动词用作名词,销售量。倍,

加倍。其售又倍前也,省略句,即“其售又倍(于)前也”。

参考译文

周武王讨伐了殷纣王之后,把纣王的头悬挂示众。有一人在白旗下面哭泣,

主事的官员责问他。这人说:“我是铁匠家的孙子。几十年里,两次更换我家的

冶炼模具了。如今又要更换它,我不知道自己该以什么为职业,所以哭泣。我的

祖父当初铸造农具,每年春耕,一定卖出许多。殷朝赋税加重,手拿农具的人连

一锄土也不敢挖,我的父亲于是改为制造工匠的器具。恰逢殷纣王大修宫室楼台,

其销售量比农具增加了一倍。民力凋敝,财力穷尽,土木建筑中途停工,我便改

为铸造兵器。正赶上诸侯讨伐殷纣王,军队战阵摆开,我的销售量又比我父亲时

增加了一倍。现在周朝用斧钺斩杀了殷纣王这个独夫,四海之内将循礼而行,我

的职业一定会遭到损害,我的末日不远了。”

周武王听到这些话,十分惊恐。于是裹藏起兵器,鼓励农业生产。铁匠家的

孙子又恢复了祖父的旧业。

3.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涣)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

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

镇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除温令。

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1)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簿镣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县多奸滑,积为人患。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臣任用功曹王涣,让他选拔有才能的人;又让主簿镖显弥补纠正有

漏洞的地方,我不过是奉命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

(2)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讨

伐打击(他们),把他们全都杀了。

解析(1)简,选拔;贤,贤能的人,形容词用作名词;能,贤能的人,形容

词用作名词;而已,罢了。(2)奸滑,奸猾之徒,形容词用作名词;积,长期以来;

悉,都。

参考译文

(王涣)担任郡太守陈宠的功曹后,对自己的职责认真负责,敢于决断,即使

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陈宠因而名声大振,被提升到朝中任大司农。汉和帝间

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办法治理政务的?”陈宠叩头回答说:“臣任用功曹王

涣,让他选拔有才能的人;又让主簿镖显弥补纠正有漏洞的地方,我不过是奉命

宣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和帝十分高兴,王涣从此后开始知名。州里举荐王涣

为茂才,并让他做温县县令。温县境内有很多奸猾之徒,长期以来成了当地人的

大患。王涣采取策略讨伐打击(他们),把他们全都杀了。县境内安定太平,有的

商人就在外面停宿。

学习评价,

XUEXlPINGJIAZUOYE

10分钟基础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释义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举酒房客(劝请)

半山后雾若带然(停留)

B.倚歌而和之(和谐)

自京师乘风雪(冒着)

C.而吾与子之所共道(去,至IJ)

绛暗驳色,而皆若偻(白色)

D.相与枕藉乎舟中(共同,一起)

其远古刻尽漫朱(模糊或缺失)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B项,和:伴奏,跟着唱;C项,

适:享有;D项,相:互相。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哀吾生之须臾

AI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挟飞仙以遨游

B.1

I自唐显庆以来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1寄蜉蟒于天地

’而今安在哉

D.1"

J吕鱼虾面友麋鹿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助词,用在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B项,连词,表修饰;助词,与“来”

连用,表示时间的界限。C项,都是介词,在。D项,连词,表转折,去|1;连词,

表并列。

3.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倡鱼虾而友麋鹿B.吾从而师之

C.明烛天南D.不耻相师

答案C

解析A、B、D三项是意动用法,C项是名词用作动词,“照”。

4.下列句子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A.客有吹洞箫者

B.而今安在哉

C.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D.徘徊于斗牛之间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言句式的能力。D项与例句为状语后置,现代汉语语

序为“于斗牛之间徘徊”“于赤壁之下泛舟游”。A项是定语后置,现代汉语语

序为“有吹洞箫客者”;B项是宾语前置,现代汉语语序为“而今在安哉”;C

项是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

的象征。

B.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

合叫宿。

C.五鼓,古代无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两小时,晚

七点起更,五鼓相当于早晨三至五点钟。

D.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一道为“郭”,外面一道为“城”,“望晚日照

城郭”,句中的“城郭”泛指城墙。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应是里面一道为

“城”,外面一道为“郭”。

30分钟提升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神秘的面纱徐徐地揭去了,令人灵魂震慑的景象出现了:一片幽深的蓝色,

平静地闲适地躺在群山群峰的足下,阳光爱抚着投射下来,那一袭长裙的色彩变

幻莫测,胸脯淡了腹上浓了腿脚又浅淡了;愈是颜色浅淡的裙褶里,万千的宝石

和碎金的闪光愈是璀璨。山顶上的千年积雪倒映不出影像,被深沉的蓝得发青的

水融解了。白云白雪和山峰都无法在其中投下倒影留下印记,她太深了,抑或是

太娴静了,不把任何献媚者收入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