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世界历史上的5--14世纪一般称为“中古时期”。“中古时期”是历史学名词,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时代。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开始,此后数百年中,在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据了统治地位,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公元1453年)为止。而中国则相对应的是南北朝到明朝这一段时间的历史。另有说法认为中世纪结束于文艺复兴时期。“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在世界史概念里,中古史也可以称为中世纪历史,所以“中古时期”亦称“中世纪”,我们所说的西方的“中世纪”一概念就是从此而来。西欧封建社会(5—15世纪)(一)西欧封建国家的建立1.形成背景:(1)西罗马帝国灭亡;(2)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上。①大陆: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帝国→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②不列颠岛:英吉利王国;③伊比利亚半岛:西哥特王国。2.形成时间:5世纪,欧洲进入封建社会。(二)基本特征:1.政治:封君封臣制度(公元8世纪后)(1)原因:①社会:战争不断,社会动荡;②经济:自然经济的产物(自给自足);③现实:8世纪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2)含义: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3)权力和义务:①义务:封臣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②权力: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4)特征:①以封土为纽带,层层分封;②等级森严,依次主臣关系;③只对直接领主负责,相对独立,王权有限;④双向契约(互尽义务),有限控制。(5)影响:积极:①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②有利于封建农奴制的推行,促进西欧封建经济的发展。③给王权加强提供了合法性,孕育统一的力量。④体现出宣誓立约、相互约束等契约精神,是近代社会契约论的理论渊源消极:封建主独立行使权力,造成王权较弱,分裂割据(权力被封臣和教会分走)。合作探究:比较封君封臣制与分封制的何异同。2.经济:庄园与农奴制度(1)庄园概念:指乡村的田园房舍。中世纪出现带有防御设施的庄园宅邸,大厅为庄园主的会议厅和佃户集会的场所。(2)庄园性质: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3)庄园兴衰:9世纪逐渐流行,11世纪遍布欧洲,14世纪后衰败。(4)庄园内容:土地类型经营管理者权利及义务领主自营地领主提供农民土地;直接经营自营地;主持庄园法庭,审理案件,维护秩序农民份地自由农份地自由农(1)从领主处提领土地(2)交纳地租,服劳役(3)法律上自由农奴份地农奴(1)耕种领主自营地,收入归领主(2)缴纳租税,自备工具服劳役(3)法律上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3)特点:①经济上A.领主所有;B.自给自足,相对封闭。②政治上:A.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受田租和劳役剥削;B.领主或其管家主持庄园法庭,维持社会秩序;C.有独立的统治权。(4)评价:积极①经济:促进农业发展,为封建社会提供经济基础;②政治:维持基层秩序。消极:①带有相对独立性,很大程度上导致中古西欧的割据状态,阻碍王权的强化;②对佃户剥削较重,容易引起佃户的反抗。历史解释:庄园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评价:庄园法庭维护了领主的利益,维护庄园的秩序;自由农、农奴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身利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领主特权。合作探究:根据材料,比较农奴和奴隶的异同,说明中古时期西欧生产关系的变化。(1)不同:①奴隶没有人身自由,没有法律地位,所生产的一切都必须全部交给奴隶主。②农奴虽然被土地束缚,必须向地主缴纳一定的赋税,但受法律保护,被法律承认,有私有财产。(2)相同:在法律上都是非自由人,都受到奴隶主或农奴主的压迫。(3)说明:①农奴比奴隶更有生产积极性,有利于西欧社会生产的发展;②奴隶制经济向封建经济转变,生产关系进步。3.思想:基督教占统治地位(1)原因:①封建王权衰落;②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2)表现:(3)影响:①教权和王权并立的二元权力体系,相互竞争有纠结渗透,王权受到教权的制约,很难形成专制集权;②因文化受到教会控制(神学与科学是对立的),科技少有成就;③后期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推动宗教改革,王权逐步得到强化。问题思考:中世纪西欧农民与中国古代农民有什么区别?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一)中古西欧的王权强化1.原因:①国王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政治优势);②社会稳定,经济增长(工商业发展,城市兴起,市民阶层形成壮大);③与贵族斗争中先后取得胜利。2.表现:①英格兰(议会君主制):国王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强化权力,到15世纪晚期逐渐形成了较为强大的。②法兰西(等级君主制):国王借助通婚和征服等手段,击败各地封建主,逐步扩大王室领地。③西班牙和葡萄牙:15世纪末,经过“收复失地运动”,形成国家。3.影响:(1)政治:①结束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国家逐步走向统一;②王权集中国家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削弱基督教会对西欧国家的控制,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③在加强王权的斗争中,法国和英国出现等级代表制,成为西方近代议会制度的起源。(2)经济:④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⑤葡西王权的加强,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支持力量。概念解释:民族国家15世纪欧洲开始形成的以君主为核心、民族为基础,有统一明确疆界的中央集权的国家。该国家形态的特点是由单一民族或多民族组成,主权独立,有确定的领土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有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等。专制王权国家可看作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但专制王权国家主权在君,疆域不定,二者不能等同。城市的兴起与自治(经济新变化)1.背景:①随着欧洲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②耕地面积增加,农业生产技术提高,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比较有效的利用;③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④封建主用对待农奴的方式对待城市市民,对市民的生产和经营活动造成影响。2.时间:10—11世纪兴起。3.方式:与封建主谈判、以金钱赎买、武装暴动。4.结果: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合作探究:城市自治对西欧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思考点)(1)经济: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形成,早期资产阶级的兴起,推动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2)政治:促使城市与王权的结盟,促进了王权的强化与国王的统一事业;(3)文化:打破教会对文化教育的垄断,促使大学兴起,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创造条件。城市自治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问题思考:中世纪的西欧,哪些方面充满了黑暗?哪些方面又孕育着光明?(1)黑暗:①政治:封君封臣制度,长期割据;教权高于王权,王权与教权既结合又有矛盾;②经济:封建大庄园和农奴制,相对封闭独立;③思想:基督教成为西欧统治思想,控制西欧文化教育和精神生活,束缚人性。(2)光明:①政治:王权加强,集权民族国家逐渐形成;②经济:城市工商业经济繁荣,追求自治;③思想:大学的兴起、教育与学术出现新气象,思想解放。西欧中世纪在缓慢发展中孕育着新的因素,即将迈入资本主义发展轨道。拜占庭与俄罗斯拜占庭帝国1.建立:又称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首都拜占庭位于欧洲东部,领土曾包括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是古代和中世纪欧洲最悠久的君主制国家。帝国的首都为新罗马(即君士坦丁堡)。因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又称拜占庭帝国。2.兴盛:①经济: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②领土:一度扩张到北非和意大利等地;③法律: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查士丁尼法典》,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它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攥》、《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权》。3.衰落:(1)原因:①连年征服战争严重消耗了拜占庭的资源;②6世纪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的冲击和内部矛盾,帝国陷入混乱。(2)表现:①7世纪中后期,阿拉伯人占领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仅保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②13世纪初,西欧封建主组建十字军东征,占领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领土。4.灭亡: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帝国灭亡。(二)俄罗斯帝国1.发端:(1)基辅罗斯:9世纪建立,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一度是东欧最强大的国家,13世纪上半期,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2)莫斯科公国:①兴起: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并向周围扩张。②强盛: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称沙皇,是近代沙皇俄国诞生的标志;③结果:到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④民族:东斯拉夫人,诺曼人。后对外扩张形成多民族国家。⑤宗教:最初信仰多神崇拜,10世纪末,皈依基督教,并宣布其为国教。历史解释:伊凡四世内容:①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②实行“特辖领地制”:把全国划分为特辖区和普通区;特转区包括工商业发达的城市、中部和南部的富庶地区,以及军事战略要地,由国君直辖。特辖区的土地被分封给小贵族;③组成“特辖军团”:成为国君与大贵族斗争的得力工具。(2)影响:伊凡四世改革巩固了中央集权并促进了俄罗斯统一国家的最终形成。促进了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俄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增强。中西封建社会的对比项目西欧封建社会中国封建社会时间跨度约5世纪——1453年公元前221年——1949年形成背景希腊罗马文明,日耳曼民族,基督教影响小农经济,地大物博,法家思想政治制度封君封臣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阶级矛盾领主与农奴地主与农民经济制度庄园制土地私有,小农经济为主城市发展自治传统,起步较晚无自治权,类型多,发展早思想文化基督教垄断文化儒家思想占主流图解历史1.封君封臣制度2.西欧的封建社会及新变化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一)阿拉伯帝国—沟通东西文明的使者(一)兴起与发展1.条件:(1)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地区创立伊斯兰教并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2)统一阿拉伯半岛后大规模地对外扩张(伊斯兰教提供了精神力量和组织形式)。2.建立:(1)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2)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势力逐渐扩大;(3)到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3.发展:(1)7世纪中期起,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2)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基础概念: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伊斯兰”意为“和平”“顺从”。创始人穆罕默德自称是真主安拉派到人间来拯救世人的使者,宣扬顺从安拉的人死后可以进入天堂。信奉伊斯兰教的人称“穆斯林(顺从者)”。伊斯兰教独尊安拉,反对多神信仰;教义中存在施舍、人人平等代表平民的主张,贵族和大富豪采取各种手段迫害穆罕默德及其信徒,穆罕默德被迫于622年率领一些信徒迁居麦地那,建立了一个以共同信仰为基础的宗教社团,即穆斯林公社,阿拉伯国家雏形由此诞生。(二)帝国的统治:文明表现政治鼎盛时期,政治稳定(中央集权的国家政治体制)(1)最高统治者哈里发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政教合一、君主专制]⑵各部大臣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事务,其中以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3)地方:划行省、设总督经济⑴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⑵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洋贸易⑶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文化⑴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融合东西方文化,丰富自身文化内涵)⑵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3)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问题思考:阿拉伯人在东西方贸易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影响。阿拉伯帝国贸易范围广泛,欧亚非各洲的各类商品汇聚,巴格达等大城市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桥梁,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合作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特点级影响。(1)原因①地处东西方传统商路的中心,中西方文化荟萃;②政局相对稳定、发达的交通和经济的繁荣;③统一的语言和意识形态推动了文化发展;④统治者的重视与各族人民的积极参与;⑤中国四大发明的影响;⑥被征服的地区都是文明地区,有深厚的文化积淀。(2)特点: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3)影响:(1)保存和传播欧洲古典文化,为文化复兴奠定基础;(2)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使者,促进文化交流;(3)融合东西方文化创造出了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一)兴起历程:⑴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⑵14世纪中期,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⑶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首都⑷16世纪后期,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二)帝国统治:1.政治:政教合一的军事封建国家(1)最高统治者: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2)阶级关系:在帝国中,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2.经济:经济繁荣,阻隔传统商路(1)苏丹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各级封建主也掌握土地,工商业者、农民承担沉重财税。(2)经济繁荣: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3)垄断商路: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间的贸易受到影响。3.文化:继承与创新继承了东正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伊斯坦布尔取代巴格达成为东西方交流的中心。问题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奥斯曼帝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1)军事扩张:奥斯曼帝国大规模的对外扩张,给被侵略国家人民带来了灾难;(2)海外贸易:东西方贸易受到影响,促使西欧国家致力于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3)地区局势:征服巴尔干半岛和东南欧部分地区,导致该地区民族关系极为复杂,国际关系紧张,为一战爆发埋下伏笔;(4)文化传播:使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和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知识归纳:世界历史上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1)奴隶制帝国:波斯帝国(前6—前4世纪);亚历山大帝国(前4世纪);罗马帝国(前27—476年)。(2)封建制帝国:拜占庭帝国(395—1453年);阿拉伯帝国(622—1258年);奥斯曼帝国(1299—1922年)。能力提升:同样是西亚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有何异同?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一)南亚:中古时期的印度(南亚次大陆)1.笈多帝国:中世纪统一印度的第一个封建王朝。①4世纪初期,北印度地区陷入分裂,战乱频繁。恒河中游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地区;②笈多帝国直接控制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他地区仍处于分裂状态。2.印度教的产生:由婆罗门教转化而来,逐渐成为印度主要的宗教。基础概念:印度教是随着印度封建社会形成,种姓制度发生新变化而出现的。是广泛吸收婆罗门教教义以及民间信仰、风俗习惯、哲学思想等的综合产物。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它的信仰、哲学、伦理观点等复杂多样,甚至相互矛盾。有三大特点:崇拜三向神、直接宣扬世袭等级制度、坚定相信轮回转世。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要求教徒严格遵守种姓制度。笈多诸王虽都信奉印度教,但为缓和民族及教派之间的矛盾,采取宗教兼容政策,放任各派宗教自由发展。今天印巴地区冲突不断就是因为民族矛盾宗教争端。3.德里苏丹国(1206-1526年)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1)建立:11世纪,突厥人入侵印度。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2)统治:①宗教:伊斯兰教为国教。②政治:中央集权,政教合一。A.苏丹是最高统治者,拥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B.地方设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主要官职由穆斯林担任。帝国的统治:宗教色彩浓厚南亚:中古时期的印度—多宗教共生的南亚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建立4世纪恒河中游11世纪,入侵印度;13世纪初建立突厥人宗教印度教伊斯兰教政治统治中央①政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②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大部分地区保留藩王,政令不够统一。①地方划分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②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2、东亚:(1)古代日本大化改新背景⑴秦汉之际,中国移民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推动日本社会发展⑵6—7世纪,日本出现严重社会危机概况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开始改革,因其年号是“大化”,史称“大化改新”影响从646年开始,日本模仿中国(隋唐、律令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幕府统治背景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庄园经济的形成: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武士集团的形成: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权的重要性日益增强。标志12世纪末,源赖朝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特征⑴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⑵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主从关系】⑶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政策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问题探究:这段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评价有道理吗?谈谈你的理由。(1)闭关锁国政策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看,确实是加强和巩固幕府统治的有效政策;(2)但是它严重阻碍日本工商业的发展,堵塞西方科学技术和进步思想的输入,延缓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生,使日本的近代化比西方足足落后了2个多世纪。古代朝鲜演变(1)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2)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3)14世纪末,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社会状况李成桂改革:政治:仿效中国唐朝制度,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地方划分为十道,经济:推行土地国有,实行授田制文化教育: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词章之学广为传播反抗日本(1)16世纪末,日本丰臣秀吉派大军侵略朝鲜。(2)朝鲜请求中国支援,明朝派军队赴朝鲜作战。(3)明朝大将邓子龙、朝鲜大将李舜臣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中朝军民取得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东南亚:越南历史纵横越南古称交阯或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唐朝末年,该地陷入分裂割据状态,968年建立了第一个越南人的国家。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明朝建立后,越南一度灭亡。1428年,越南再度独立,不断向南扩张,到18世纪后半期大体形成了今天越南的版图。归纳综合:中古时期的亚洲政教合一的西亚多种宗教的南亚中央集权的东亚特点东西方文明的使者多宗教并存融汇中华千年文化因子政治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
政教合一的君主集权体制,但由于宗教冲突仍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
君主中央集权体制
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
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对外贸易兴盛
文化多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对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多种宗教文化并存,在相互借鉴中发展
以
中国儒学文化
为中心,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第5课古代非洲与美洲
古代非洲文明非洲文明开端:班图人1.概况:2.影响:①促进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的传播;②推动民族融合和国家组织出现;③随农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出现了城市国家。(二)东非文明古代东非文明阿克苏姆王国兴起公元前后,阿克苏姆王国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兴盛4世纪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东非沿海地区国家产生10—15世纪,一系列国家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产生原因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伊斯兰教的传入代表国家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政治广泛使用奴隶经济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文化伊斯兰教传入问题思考:据地图和材料,以摩加迪沙为例,概括东非城市国家产生的原因、特点。(1)原因:①非洲东海岸,地理位置优越;②农业的进步;③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④伊斯兰教的传入。(2)特点:兼收并蓄的混合型文明。古代西非文明主要国家及兴起时间生活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加纳(8—13世纪)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贸易兴盛——马里(13—15世纪)征服加纳后,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外贸兴盛城市繁荣文化繁荣。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桑海(15—16世纪)实行中央集权,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扩大对外贸易,奴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古代南非文明(1)代表:津巴布韦。(2)概况:班图人11世纪末建立津巴布韦并在14—15世纪进入鼎盛时期。归纳古代非洲文明基本概况和主要特点特点:(1)非洲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对人类文化的丰富多样和交流传播有着深远影响;(2)具有明显的区域延续性和一定的扩散性;(3)地理环境对文明影响巨大;(4)发展进程相对孤立缓慢。二、古代美洲文明美洲文明的缔造者——印第安人美洲文明的缔造者——印第安人古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很多其他大陆没有的农作物,包括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在农业和贸易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语文园地五小牧童颠倒村作文
- 一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集锦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影视鉴赏》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人人安康课件教学课件
-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汽车构造》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圆环的面积》说课稿
- 《消防安全》说课稿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房屋建筑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汽车评估》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人工智能1第一章绪论课件
- 中国风书香校园宣传主题班会PPT
- 妊娠剧吐课件
- 电大学前教育本教育实习教学活动设计
- 河北省廊坊市各县区乡镇行政村村庄村名居民村民委员会明细
- 学校班级图书箱管理制度
- 写给老婆最催泪挽回感情的信范文(5篇)
- 煤化工企业设备设施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参考模板范本
- 广东省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的实施细则
- IATF16949 年度内审审核方案
- 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等职业学校校本教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