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历史冲刺复习中国古代史基本框架_第1页
2024届高考历史冲刺复习中国古代史基本框架_第2页
2024届高考历史冲刺复习中国古代史基本框架_第3页
2024届高考历史冲刺复习中国古代史基本框架_第4页
2024届高考历史冲刺复习中国古代史基本框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历史冲刺复习中国古代史基本框架

中国风高考的发展趋势:具体细节宏观把握定义性描述性知识再现材料分析死去活来中国古代史复习中国古代史时间线索梳理原始社会夏商周

西周

东周(春秋战国)秦(前221年)汉

西汉(前202年)

东汉(25年)魏晋南北朝隋(581年)唐(618年)五代十国宋

北宋(960年)

南宋(1127年)元(1271年)明(1368年)清(1644年)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社会转型民族融合(气候变冷)藩镇割据,武将夺权前3C末14C文艺复兴17C英资产阶级革命殖民扩张启蒙运动中国古代史知识线索梳理奴隶社会经济:井田制政治:分封制、宗法制文化:礼乐制、百家争鸣封建社会经济:重农VS抑商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文化:传统主流思想的发展主导/统治不断放松,不断发展专制VS民主(听少数VS听多数)中央VS地方统治确立→发展→遭批判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以王权为核心的宗法分封制王位世袭制先秦时期宗法制分封制以皇权为核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秦—清

前221年—1912年)中央地方秦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内外朝制郡国并行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唐节度使宋二府三司/文官体制收军、政、财权元中书省、宣政院行省制度明废丞相设内阁废行省,设三司清南书房、军机处同明朝体制/秦朝建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宋元重构明清空前强化中国古代的政治1.先秦政治制度2.秦汉到元政治制度3.明清政治制度4.选官制度3+4三大脉络①中央VS地方(邦联联邦中央集权)②君权VS相权(专制民主)③宗法体系(宗法制→宗法观念)四大制度体系①中枢决策制度体系②行政执行制度体系③地方制度(行政区划;行政长官及职能分配)④选官制度→董事会(董事长)→CEO(总经理)→子公司(分公司)→HR(人力资源部)先秦的政治制度姜寨遗址复原图,公元前4600—前4400年集权倾向为何形成?“单挑”打不过?农业生产周期太长,生产力落后,个体生存困难?江河经常泛滥?交通不便、科技落后,怎么组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军事需求)(生存需求)(自然环境)1.世袭制——实质:家族权力的延续一.先秦三大政治制度2.分封制——实质:家族的扩张

(家族如何管理和控制地方)3.宗法制——实质:家族内部的稳定家国夏商周三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血缘、政治、道德,三位一体的家国观念怎么分?分给谁?1.农业为核心的经济产业——个体高度依赖集体的井田制二、古代中国基础社会形态的形成2.文化倾向

——求“同”尚老:“礼”制

《说文解字》,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

手里举着棍棒教子女守规矩的人是家长,即父亲。”永定土楼旅游介绍:一座土楼就是一个艺术殿堂。每一座土楼,又如同一个“大家族,小社会”。土楼内,居住在同一屋顶下的几十户几百人同祖同宗同血缘同家族,过着共门户、共厅堂、共楼梯、共庭院、共水井的和睦生活。这种聚族同楼而居的生活模式,典型地反映了客家人的传统家族伦理和家族的亲和力。3.政治倾向

——以血缘为核心构建国家社会1.以血缘为核心,构建社会基础体系,有何利弊?

稳定——僵化三、评价2.除以血缘之外,还能以什么作为国家构建基础?中国:血缘集权——“国家”

古埃及、古印度:神政国家

古希腊:“民主”【练一练】中国传统家族有“长兄如父”“小儿不及长孙”的说法。这些说法体现的是()A.家族和睦B.等级秩序C.贵族世袭D.宗法观念【练一练】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翼子孙保用。这表明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1.总目标:最大限度的集权(皇权)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前221年—1912年):2.支线一:皇权控制臣权(皇帝一个人说了算)——专制主义3.支线一: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没有独立权力,必须完全听命中央)——中央集权大臣与皇帝支线一:专制主义汉:韩信登台拜帅汉到宋:君臣皆座宋:“眼花撤专座”明:跪清:跪、自称奴才君主控制臣子三大经典招数:直接“咔嚓”小臣大权√官职碎化分权√支线一:专制主义秦:三公九卿制汉:内外朝制唐:三省六部制(官职碎化,与近代三权分立手段相似?根本目的相异?)(官职碎化的“度”较合适,运作流程清晰,且拥有纠正和商议的机制)皇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草

拟审

核执行理解三省职能与分工的用意:三省分工明确,互相牵制,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吏工刑兵礼户三省之分工唐朝的中央行政制度皇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宰相议政会议的设置有何目的?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该制度若能严格执行,皇权仍会受到一定限制,因而隋唐时代的皇帝尚无绝对的专制独裁之权。(第二分册P52)中书门下之印政事堂三省之合作唐朝的中央行政制度支线一:专制主义秦:三公九卿制汉:内外朝制唐:三省六部制宋:继续分权,官职过度碎化宋代:官、职、差遣范仲淹,“龙图阁直学士、户部郎中、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其中从三品龙图阁直学士为官职,户部郎中是寄禄官(待遇),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才是真正的差遣。岳飞,“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特封武昌县开国子”。

节度使是个官名、从二品,宋代最高武职,制置使是南宋才设置的实差遣,相当于北宋的经略安抚使,子为爵位。支线一:专制主义秦:三公九卿制汉:内外朝制唐:三省六部制宋:继续分权,官职过度碎化元:中书省代替三省,权势很大明:废丞相,设内阁

(内阁:非法定中央权力机构)清:专制主义顶峰议政王大臣会议(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不了解国情,强化了相权,导致元中期就出现宰相废立甚至毒杀皇帝现象,但因民族矛盾激化,不到百年王朝灭亡,最终未演变到东汉末的情境。)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皇明祖训·祖训首章》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康熙:南书房雍正:军机处支线一:专制主义朕可信何人?叔伯、兄弟?老婆家亲戚?武官?文官?特务?太监(终极Boss)【练一练】在中国古代,豪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练一练】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支线二:中央集权1.秦:郡县制2.汉初:郡国并行制

后果:七国之乱

解决:汉武帝推恩令3.唐朝:节度使制度拥有较独立的政、经、军权

问题:藩镇割据、五代十国4.宋朝:中央集权禁军制度

文官行政

通判监督西汉的”一国两制”,出现的原因在于错误认为秦“孤立而亡”,但又不能完全倒退。既想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又害怕家族势力到不了地方,出现了畸形的郡国并行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

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语未毕,上日:“卿勿复言,吾已喻矣!”支线二:中央集权1.秦朝:郡县制2.汉初:郡国并行制

后果:七国之乱

解决:汉武帝推恩令3.唐朝:节度使制度拥有较独立的政、经、军权

问题:藩镇割据、五代十国4.宋朝:中央集权禁军制度

文官行政

通判监督岳飞,20岁从军,在北宋灭亡之后挽狂澜于既倒,组织“岳家军”,指挥统一有力,战斗力强,成为抗金主力。32岁成为了有宋一朝最年轻的节度使。其人为官清廉,属下军纪极好。目标远大,一心收复中原。

岳飞“必须”死!?李亚平:《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指岳飞冤案)从世界范围来看,任何一个民族的历史上,只要曾经发生过一次这样的罪恶,就值得这个民族永远反省自己所拥有过的那份政治遗产。赵益:《宋:西风凋碧树》“汉唐以后不再有汉唐,但宋以后中国永远是中国”。支线二:中央集权1.秦朝:郡县制2.汉初:郡国并行制

后果:七国之乱

解决:汉武帝推恩令3.唐朝:节度使制度拥有较独立的政、经、军权

问题:藩镇割据、五代十国4.宋朝:中央集权禁军制度/文官行政/通判监督5.元朝:行省制度——收放较适宜,实际延续至今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宋之前利大于弊,宋之后尤其是明清弊大于利。该制度在宋朝利弊都很明显: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高度发展,经济、文艺、科技成就斐然;但军事实力极其糟糕、行政效率低下,出现“三冗两积“秦帝国: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毛泽东:百代都行秦政中国封建主义专制集权制度总评高效

——办坏事也很高效稳定——过头了就是僵化统一

——过头了就是扼杀个性“大”工程——大跃进也是大工程……利:政治上: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促进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发展;经济上:有利于有效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经济活动,加快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弊:君主专制、人治容易导致政治腐败、决策失误和官僚特权阶层庞大;封建社会后期,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造成经济停滞国家落后;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阻碍科技进步。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9分+书写分1分)材料一下面是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第3编欧亚大陆文明的中世纪文明(公元500-1500年)内容的目录摘编:第13章传统的儒家文明…………253一.隋朝和唐朝…………253二.宋朝的黄金时代……259三.元朝蒙古人的统治…261四.明朝的民族优越感与回缩…………263五.中国文明在日本……268六.日本的封建制度……270七.日本的回缩与孤立…271第14章革命的西方文明…………275一.西方的多元化…………275二.地理背景………………278三.技术的进步……………279四.发展中的经济…………283五.新的君主国的崛起……268六.文艺复兴运动的蓬勃发展……………284七.西欧得分扩张主义……288比较材料一两份目录,概括指出这一时期东西方文明的主要特征,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论证。(11分+书写分1分)2.(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两汉四百余年,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演化为掺杂了诸子百家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说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1)依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8分)董仲舒兼采阴阳五行学说,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与天人感应等理论,迎合了汉武帝统治要求;阐述三纲五常理论,成为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秩序,支持了政治上的统一;儒学取得独尊地位,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8分)2.(18分+书写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二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然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概述明末清初之际,儒学新发展与“时代气息”的关系。(10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存在。明末清初之际,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日益腐败,文化与外交上逐渐走向封闭。黄宗羲等思想家提出了抨击君主专制理论,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等实用主义思想。(10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孔子儒家思想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隋唐时期儒、道、佛逐渐融合(三教合归儒)宋代程朱理学近代康有为:托古改制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该时期包括了三个阶段: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一公元前221年)、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公元220年)、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魏晋南北朝(220-589年)。⑴先秦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涉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鼎盛(西周)→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等时期。⑵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也是当时社会政治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社会经济从停滞、倒退状态到初步恢复发展的时期。该时期确立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框架,对后世影响深远的经济制度和政策也逐渐形成,确立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⑶魏晋南北朝上承秦汉的强盛,下为隋唐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因此是两大强盛时期的过渡阶段。是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江南经济大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