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供给侧改革推进跨区产业协调发展_第1页
以供给侧改革推进跨区产业协调发展_第2页
以供给侧改革推进跨区产业协调发展_第3页
以供给侧改革推进跨区产业协调发展_第4页
以供给侧改革推进跨区产业协调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以供给侧改革推进跨区产业协调发展

钟坚深圳大学经济学院

一、供给侧改革是什么二、为什么要推进供给侧改革三、如何推进供给侧改革四、以供给侧改革推进广东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主要内容一、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供给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含义: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一是效率的改善;二是技术进步;三是规模效应),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需求侧: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劳动力、土地、资本、制度创新四大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萨伊定律:供给创造需求1803年,萨伊出版《政治经济学概论》萨伊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供给能创造其自身的需求,供给和需求是恒等的,不会出现生产过剩,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不存在需求不足,经济问题只是因为交换双方的比例失衡,解决办法就是削长补短,增加稀缺一方,过剩自然消除。这就是著名的“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也称作萨伊市场定律。让·巴蒂斯特·萨伊(1767~1832),法国经济学家,是继亚当斯密,李嘉图古典经济学派兴起之后的又一个经济学伟人。萨伊定律:供给创造需求萨伊定律的核心思想是“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1)产品生产本身能创造自己的需求;(2)由于市场的自我调节作用,不可能产生遍及国民经济所有部门的普遍性生产过剩,而只能在国民经济的个别部门出现供求失衡的现象,而且即使这样也是暂时的;(3)货币仅仅是流通的媒介,商品的买和卖不会脱节。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萨伊定律:供给创造需求萨伊定理重视供给、主张自由放任、强调实物经济和充分就业均衡。萨伊定律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定理的具体化,是新古典经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萨伊定理还是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只是要将“供给”改为“有效供给。强调“有效供给”,而不是所有供给。有效供给意味着获得有效需求的供给。凯恩斯定律:需求创造供给1933年,凯恩斯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凯恩斯认为,仅靠自由机制是无法保证经济稳定增长,达到充分就业的,必须加强国家干预。据此他提出,在需求出现不足(有效需求不足)时,应当由政府采取措施来刺激需求,而总需求随着投资的增加,可使收入增加,消费也将增加,经济就可以稳定地增长,以至达到充分就业,使生产(供给)增加。通俗地说就是:因为有人要所以有人造。这就是著名“需求创造供给”的凯恩斯定律。凯恩斯定律:需求创造供给凯恩斯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因素以及货币数量。由于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流动偏好规律三大基本规律,从而既引起消费需求不足,又引起投资需求不足,使得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形成有效需求不足,导致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和失业,这是无法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调节的。凯恩斯定律:需求创造供给凯恩斯认为“萨伊定律”并不成立,供给不能自动创造需求,经济也不能自动地达到均衡。凯恩斯指出,政府通过扩大支出,包括公共消费和公共投资,可以改善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从而减少失业,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增长。政府支出具有一种大于原始支出数额的连锁效应,一笔政府支出可以取得几倍于原始支出额的收入水平。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乘数效应”。凯恩斯定律:需求创造供给凯恩斯最后得出结论:市场中不存在一个能把私人利益转化为社会利益的看不见的手,经济危机和失业不可能消除,只有依靠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才能摆脱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为此,凯恩斯主张政府通过收入分配政策刺激有效需求来达到充分就业。为刺激社会投资需求的增加,他主张政府采取扩大公共工程等方面的开支,增加货币供应量,实行赤字预算来刺激国民经济活动,以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凯恩斯定律:需求创造供给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1883-1946),现代经济学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创立的宏观经济学与弗洛伊德所创的精神分析法和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一起并称为二十世纪人类知识界的三大革命。1998年的美国经济学会年会上,在150名经济学家的投票中,凯恩斯被评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排名第二)一度被誉为“救星”、“战后繁荣之父”。里根经济学里根经济学(Reaganomics),由美国第49、50(1980-1988)任总统罗纳德·里根推行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包括支持市场自由竞争、降低税收和公共开支、降低政府对企业经营的控制等。这些政策带来美国80年代后的经济持续繁荣,拖垮前东欧社会主义阵营。通过削减政府开支和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降低通货膨胀率;通过减税和加速企业折旧,以及改革一系列有碍于生产的规章制度,为企业经营者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市场自由竞争的政策空间,调动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各方面的积极性,摆脱停滞和膨胀,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发展。他没有学过经济专业,却创立“里根经济学”。他以出色的政绩赢得美国人民的爱戴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尊敬。。里根经济学毫无疑问,里根是美国历史上长得最帅的总统。但大多数人没有想到,在他的两届8年任期结束之后,他会成为美国历史上干的最漂亮的总统之一。他的两大业绩之一就是搞活了深陷泥潭的美国经济。他1989年发表告别演说的时候,美国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都比上任之初大幅度下降。里根经济学里根的经济发展总体思路是以供给学派的减税政策来对付经济停滞,以货币学派的控制货币供应量来对付通货膨胀。其核心思想有别于凯恩斯主义以需求为着眼点,主张从供给面出发来稳定经济。(1)削减财政开支(不包括军费),特别是社会福利开支,减少财政赤字,至1984年实现预算收支平衡。(2)大规模减税,三年内将个人所得税率不分收入等级,一律在三年内减少30%,三年后个人所得税的税级还要随物价指数的变化加以调整。对企业实施加快成本回收制度等,给企业以税收优惠。减税、减少管制、收紧银根里根三板斧里根执政的八年,是中美关系最好的时期之一。里根经济学(3)放松管制。放松政府对企业规章制度的限制,减少国家对企业的干预。(4)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采用了弗里德曼的货币理论,弗里德曼认为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就是货币发行量过大,而不是其他五花八门的理由。(5)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便催生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的持续推动力,给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里根经济学1983年到1984年,美国经济出现朝鲜战争以来最高的增长率。到1988年年末,美国经济已经接近充分就业,通货膨胀率约为5%。在1989年里根第二届总统任期期满时,美国的失业率达到这十年中的最低值5.0%。在所谓“里根经济学”的背后实际上是“供应学派”作为经济学理论基础。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因而得名。该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自由市场会自动调节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利用,应当消除阻碍市场调节的因素。

里根经济学(一)复活“供给自创需求”的萨伊定律(二)力主市场经济,反对政府干预(三)通过减税刺激投资,增加供给(四)重视智力资本,反对过多社会福利(五)主张控制货币,反对通货膨胀供给学派代表人物:拉弗(曲线)、万尼斯基、费尔德斯坦货币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供给主义学派的观点,即通过大规模减税、减少政府开支,控制货币投放,放松政府管制,给企业和市场更多自由空间,减少垄断,促进市场自由竞争等手段,来释放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增长。撒切尔主义撒切尔夫人执政11年间,她一反传统的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转而推行以现代货币主义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也借助于现代供应学派。这副药方就是“撒切尔主义”。

撒切尔政府做的最重要的一个改变就是尝试运用货币手段,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来抑制通货膨胀,而不是传统的凯恩斯财政手段。

围绕着这个中心,撒切尔做了其它三条最重要的压制通货膨胀和刺激经济的辅助措施。

第一个辅助措施是撒切尔夫人掀起非国有化的浪潮。

第二个辅助措施是削减福利开支。

第三个辅助措施是打击工会力量。第49任英国首相,1979年-1990年在任撒切尔主义一方面,它主张阻止国家对经济过分干预,坚信不受限制的市场资本主义将带来最大效率;另一方面,它强调尊重传统的风俗习惯和自然形成的各种制度,崇尚秩序、权威以及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这套思想的具体政策体现为,非国有化、去监管化、减税、取消汇率管制、打击工会力量以及削减福利开支等等。控制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货膨胀。减少政府干预,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政策。改革税制,削减公共支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政府运行效率。精简政府机构,放松经济管制,引入竞争机制,用市场机制改造政府,提高政府运行效率。撒切尔主人在经济上,推行“自由市场”和非国有化的战略,建立一个更有竞争力的自由的社会。同时改革税收政策、降低税率、提高就业、改革社会福利制度、削减教育、医疗等公共开支、降低政府的负担、鼓励大众购买股票,占有股份,使英国变为民众资本家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学一代宗师:

米尔顿·弗里德曼米尔顿·弗里德曼(1912-2006),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得主20世纪最伟大的两位经济学家之一。四次到过中国主要领域:芝加哥大学教授、芝加经济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以研究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经济史、统计学,他认为: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个货币现象。坚持经济市场自由,强调货币作用,反对政府干预。弗里德曼理论和政策主张,为里根、撒切尔夫人和许多其他国家在1980年代所推行的经济改革提供主要理论支撑。1988年弗里德曼给中国的药方L、

结束外汇管制.建立外汇自由市场,让汇率由市场来决定。2、结束通货膨胀。3、尽可能快、而且全面地放开对个别价格和工资的控制。4、用分散化和私人控制来取代政府对经济和国营企业的集中控制。

当然不能完全照搬外国理论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完全是一回事。中国情况具有自身特殊性和复杂性。单纯强调供给侧,或者需求侧都不行。换句话说,只注重供给而忽视需求、只注重市场功能而忽视政府作用都不行,还是要综合施策。我们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习近平)二、什么要推进供给侧改革习近平强调,推进供给侧改革,“不能因为包袱重而等待、困难多而不作为、有风险而躲避、有阵痛而不前”。“结构性问题最突出,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推进供给侧改革是形势所迫,是问题倒逼的必然选择。改革攻坚,这个坎必须跨过去。推进供给侧改革是问题倒逼的必然选择1、世界经济将进入低速增长,出口导向型经济必须转向内需扩大。2、要素成本不断上升,低成本制造业不再具有持续竞争优势。3、要素成本价格上升,投资驱动型经济增长能力减弱,必须尽快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4、节能减排环保成为世界性趋势,资源消耗型经济难以维持。中国经济增长条件正在发生变化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严重一是需求结构失衡。拉动经济增长要靠投资、消费和出口这“三驾马车”。第一是内外需关系的失衡,过去主要靠出口拉动,内需不足。第二是投资消费关系的失衡。主要靠投资拉动,消费不足。我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严重二是供需结构失衡。一方面,过剩产能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包袱。另一方面,中国的供给体系与需求侧严重不配套,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供需错位”已成为阻挡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路障。此外,中国的供给侧低效率,无法供给出合意的需求。三是产业结构失衡。产业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比重偏高,而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的比重偏低。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关系是9.2:42.6:48.2。高端制造业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我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严重我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严重四是区域结构失衡。第一,人口的区域分布不合理。目前,我国城镇化率(57.35%)尤其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41.2%)偏低,且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大大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需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福利保障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等,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第二,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公平。城乡差距、东中西部地区差距不断扩大。五是市场竞争结构失衡。垄断会扭曲市场机制,阻碍效率提高和技术进步。垄断国有企业借助垄断地位榨取大量社会资源基础上获取大量利润,同时借助与政策等优势从银行获取大量的贷款和资源,挤压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具有垄断地位的国企所利用资源的效率是低下的和不负责任的。政府主导和地方政府无序竞争,严重干扰扭曲市场信号。大批“僵尸企业存在”。中国存在结构失衡的老大难问题六是投资结构失衡:“三高三低”一是国有投资增长比较快、民间投资低迷。民间投资是经济活力的标志,民间投资增长低迷,意味着经济增长活力不足。二是房地产投资增长比较快、制造业投资增长缓慢。制造业的投资是经济增长后劲的标志,制造业投资低迷说明经济增长缺乏后劲。三是海外投资暴增、国内投资增长缓慢。中国成为资本输出的第二大国,但其中有多少盲目性,有多少是为转移资产?只有增加国内投资,才能稳增长、扩内需,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祉。”我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严重我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严重七是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失衡。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的旧的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新的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创新驱动的模式还未形成。我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严重八是分配结构失衡。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居民贫富差距都比较大,财富过多地集中在少数地区、少数行业和少数人中。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因此有必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改革、产权制度改革和财税制度改革等,促进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缩小贫富差距。经济结构失衡必然导致经济增长失速。我国结构性矛盾是长时期积累的,这也意味着并非短期可以解决的。李克强指出,中国经济正处在“衔接期”,一些传统的支撑力量正在消退,与此同时,一些新的力量则在成长,有的新业态新产业呈爆发式成长。但目前新旧产业与动力转换还没有衔接到位。经济结构失衡必然带来经济增长失速“三期叠加”:1.增长速度换档期,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2.结构调整阵痛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3.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一个国家和地区不可能长期保持高速增长。我国经济处于从高速换挡到中高速的发展时期,就是维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的动力正在变弱。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必须有个换挡期。“三期叠加”经济内部所积累下的结构性问题表现在宏观上,增长速度放慢;在微观上,企业经营越来越困难。中国经济是一种结构性失衡带来的经济增速减速,目前才刚刚开始。中国处于发展的机遇期,也是处于发展的风险期。中国经济处于调整期和换挡期中国过去3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秘密1、无限的劳动力供给(刘易斯)2、无限的土地供给(国有、集体)3、无限的货币供给(超量货币)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严重、资产泡沫严重、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贫富差距过大,腐败问题严重,难以持续,必须加快转结构调整和体制转型。三、如何推进供给侧改革习近平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供给侧改革改什么,就是改结构习近平指出,放弃需求侧谈供给侧或放弃供给侧谈需求侧都是片面的,二者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的替代关系,而是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我们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改革的内涵是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不断让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供给,让新的供给创造新的需求,在互相推动中实现经济发展

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习近平:“着眼于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五大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须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来引领。把新的发展理念体现到政策制定、工作安排和任务落实的各个方面。“五大发展理念”

“五个更加注重”习近平2015年在马尼拉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主旨演讲时说:中国将加快改革创新,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着力解决发展进程中的难题,培育发展新动力,打造发展新优势,创造发展新机中国将加快改革创新,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着力解决发展进程中的难题,培育发展新动力,打造发展新优势,创造发展新机。中国将更加注重效益质量,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公平公正,更加注重绿色发展,更加注重对外开放。五大重点任务一、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二、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三、化解房地产库存四、扩大有效供给五、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五大政策支柱”:即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五大政策支柱”整体融合、有机结合、相互配合,是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五大政策支柱”克强经济学李克强上任总理以来,面对地方债隐现危机、贸易壁垒增加、热钱出逃、银行钱荒等严峻考验,在“百日新政”中,挤水分、调结构、简政放权、布局城镇化,力促发展模式转型,有媒体和学者将李克强采取的这套动作称之为“李克强经济学”。“李克强经济学”(Likonomics)一词,是由成立于1997年的巴克莱资本公司创造的,以此指代李克强为中国制定的经济增长计划。克强经济学:三大支柱不出台刺激措施。不会直接刺激制造业,会把重点放在用于防治污染和促进消费的基础设施上,受益行业包括保障性安居工程、铁路、信息技术(IT)基础设施(包括3G/4G和宽带)、新能源汽车、节能设备以及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去杠杆。在货币存量较大的情况下,靠刺激政策、政府直接投资,空间已不大,还必须依靠市场机制。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结构性改革。提高增长质量。克强经济学:三大要义强化市场(理顺要素价格)。强调政府与市场“换手”,政府不越位、不缺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放松管制(打破准入限制)。强调减少审批,尊重市场,尊重市场主体的选择,政府减少微观干预。改善供给(涉足改革深水区)。强调减税促进投资,完善福利制度,调整国内利益分配,国有部门向居民部门让利。从供给端入手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具体包括产权改革、政府改革、土地流转政策、财税体制改革、医疗改革、住房改革、生产主体改革、生产方式改革、生产结构改革。克强经济学:四个组合拳稳增长:稳增长不靠短期刺激,没有稳定的增长,调结构就没有基础和条件。调结构:投资方向方式大调整,把资金投到不会形成产能过剩的方面。强调了在服务业和创新推动方面“调结构”的重要性。促改革。理顺要素配置方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城镇化。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关键在于让老百姓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克强经济学:三个重大的政见城镇化是内需最大的潜力。改革是发展最大的红利。服务业是就业最大容纳器。持续推进制度创新,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这是克强经济学的核心要点。换句话说,就是李克强经济学代表着用短痛换取长远的益处。克强指数(Likeqiangindex),是英国著名政经杂志《经济学人》在2010年推出的用于评估中国GDP增长量的指标

,源于李克强总理2007年任职辽宁省委书记时,喜欢通过耗电量、铁路货运量和贷款发放量三个指标分析当时辽宁省经济状况。该指数是三种经济指标:工业用电量新增、铁路货运量新增和银行中长期贷款新增的结合。自推出后,受到花旗银行在内的众多国际机构认可。克强指数拿出“权力清单”:明确政府该做什么,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给出“负面清单”:明确企业不该干什么,做到“法无禁止皆可为”;理出“责任清单”:明确政府该怎么管市场,做到“法定责任必须为”。政府五项职能和作用: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三张施政“清单”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回见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斯蒂格利茨向总理提出疑惑:中国在减少贫富差距方面,最重要的工具是什么?中国如何克服社会不公平现象?李克强给出的答案之一就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府主要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使创业者感到更加便利。2015年9月,李克强:可以说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就是我们在致力推动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1.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推进市场化改革,打破垄断、由市场淘汰落后产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发展服务业。开放服务业。建立消费型经济。加强市场监管和知识产权保护。政府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干预,将重心转移到公共服务上,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以促使经济结构回归均衡。2.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加快金融改革,打破金融国有垄断,开放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加快人民币自由兑换,加快利率和汇率市场化进程。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体制机制,突出完善科技金融,发展绿色金融;推进普惠金融。第一,金融业将会出现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第二,利率市场化进程会加快。第三,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第四,混业经营是下阶段金融业发展趋势。第五,互联网金融会异军突起。第六,社会资本进入金融业是大势。金融改革的六大方向逐步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劳动者报酬和居民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三次分配:第一次分配讲效率;第二次分配讲公平;第三次分配讲责任。加快财税(遗产、房产等)制度改革,发挥在收入分配中的调节作用。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安全阀、稳定器)。3.加快财税分配制度改革加强民生建设,补齐民生短板,构筑社会安全网坚持保基本,强化安全网。加大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住房等基本民生建设的投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重点向农村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加快构建完整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坚持兜底线,加强社会救助。坚持进公平,夯实稳定基石。4.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基础性任务。现行土地制度仍然有不少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中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必由之路,也是落实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要求。4.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土地作为农民和农村最重要的资产,深化改革才能一方面解决突出的问题,一方面提升使用的效率。农村集体土地制度现在到了改革的时点。一方面,一些农村的耕地利用效率不高,大量青壮年涌入沿海地区打工,土地抛荒现象严重,在非农用土地这块,一些老的村镇企业搞不下去,土地荒废;另一方面,中国大量的建设需要土地。因此,需要盘活农村的土地资源,对农村的集体土地制度进行改革。4.加快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包括:按照“产权明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原则,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研究和探索。深入推进征地制度改革试点。研究出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指导意见。部署开展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总结推广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经验和做法。4.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各类社会事业用地的有偿使用。推进工业用地出让弹性年期和租赁制,探索存量工业用地退出机制。加快征地制度进行改革,压缩目前的征地范围,除了纯公益性用途外,其他的非公益用地应该由用地单位与农民协商解决。5.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社会改革,促进社会的纵向流动。鼓励发展社会中介组织鼓励政府购买服务好政府,大社会(改变强政府、小社会,政府有无限权力和无限责任)。6

.加快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加快推进民主化和法制化建设,维护社会正义公平。完善领导体制,强化责任,简政放权。完善制衡和监督机制,把权力关进笼子。四、以供给侧改革推进广东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希望广东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为全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支撑,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习近平对广东工作作出重要批示(2017.4.4)2015年11月25日,胡春华在中共广东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强调,要坚持协调发展理念,注重均衡发展和整体效能,着力解决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方面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努力在推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要补齐粤东西北地区发展的短板,补齐民生社会事业发展的短板,补齐扶贫开发的短板。2017年3月6日,胡春华指出:区域发展不协调始终是广东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深圳的人均GDP是梅州的7倍。总体上看,广东已经过了“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阶段,到了“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2000-2015年珠三角占全省GDP比重2000年以来珠三角、粤东西北GDP增长速度时期区域占全省GDP比重区域GDP增长速度珠三角粤东西北珠三角粤东西北粤东粤西粤北粤东粤西粤北2000年75.224.89.58.56.813.78.26.79.48.72005年79.820.26.77.56.015.713.711.913.815.72006年79.920.16.57.46.216.815.313.214.219.02007年80.020.06.47.26.416.315.815.414.018.22008年79.720.36.67.36.412.811.413.110.910.32009年79.720.36.77.26.49.410.711.310.410.32010年79.620.46.67.46.412.213.814.114.113.02011年79.320.76.77.66.49.911.011.511.110.42012年79.120.96.97.76.38.19.610.110.08.72013年79.021.06.97.86.39.310.410.512.08.42014年78.921.16.97.96.37.89.49.210.08.92015年79.120.96.97.76.38.68.18.28.37.92001-2005年平均78.221.87.67.96.415.410.27.911.311.92006-2010年平均79.820.26.57.36.413.513.413.412.714.12011-2015年平均79.120.96.97.76.38.79.79.910.38.9指标2000年2005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珠三角GDP(亿元)8422.2418279.5537875.4543750.3947824.1853307.6757650.0262267.7867905.33粤东西北GDP(亿元)2775.054633.319682.2011431.6612650.4114149.4015470.7616416.7117788.37差距(亿元)5647.2013646.2328193.2532318.7435173.7739158.2742179.2645851.0750116.962000-2016年珠三角与粤东西北GDP差距指标2000年2005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珠三角人均GDP(元)202804033669002776898443493548100448107010粤东西北人均GDP(元)657810028201862361225934287993128833047差距(元)1370230308488165407858500647496916173963

2000-2015年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人均GDP2015年,四大区域中除珠三角外,其余三大区域人均GDP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存在“三个世界”。划分标准地级市个数具体地级市第一梯队(≥85000元)5个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第二梯队(51000-85000元)2个惠州、东莞第三梯队(34000-51000元)5个韶关、阳江、茂名、肇庆、江门第四梯队(<34000元)9个汕头、河源、梅州、汕尾、湛江、清远、潮州、揭阳、云浮2015年广东省各市按人均GDP划分情况2016年广东省除广州、深圳、珠海之外的18个地市地方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之和才3092.25亿元,而深圳一地就超过省内18市之和。2016年来源于深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7901亿元行业年份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第一产业2000年5.417.430.932.62005年3.112.323.822.12010年2.19.320.116.62015年1.88.217.215.8第二产业2000年47.645.334.731.82005年50.749.639.040.02010年48.453.540.343.42015年43.653.840.739.5第三产业2000年47.037.334.435.62005年46.338.237.237.82010年49.537.239.640.02015年54.638.042.144.7主要年份各区域三次产业比重2000-2015年区域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人均财政收入和住户存款的差距更加悬殊,珠三角分别是粤东西北地区的2.6倍、17.5倍、14.0倍和3.5倍。用来反映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粤东西北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一)经济发展落后,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前期或初期。(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资源严重短缺。(三)要素瓶颈对经济发展制约十分突出。(四)体制政策制约和发展环境欠佳。我们认为,解决粤东西北的发展问题,重点在产业经济,核心在体制政策,成败在软硬环境,关键在干部人才。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区域功能和空间布局,加快推进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和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推动形成资源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增强珠三角地区对粤东西北地区的辐射带动,推动形成内联外拓、联动融合的区域发展新局面。加强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双向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强化珠三角核心区辐射带动作用,促进阳江、云浮、清远、韶关、河源、汕尾等环珠三角市对接融入珠三角发展。1、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区域发展新格局2、以“三大抓手”着力推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和中心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