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班级姓名考号
和平区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年级
第二次质量调查数语文科试卷
第I卷(共33分)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天津市委宣传部和海河传媒中心共同摄制的百集纪录片《小楼春秋》于4月8日在天津卫视首播。
该系列纪录片从天津()的历史风貌建筑中,()出一百栋小洋楼制作成片,每集8分钟,短小精
致,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和历史性。
从一栋楼走进历史,()其中,可阅读百年故事:漫步政协俱乐部,会想起童话剧《图兰朵》在中
国的首演、“乏中欧化”的《琵琶记》、德文演唱的李目诗歌;探访,茁故居,在古朴雅致的氛围中感受浓
部的戏剧文化和深刻的人生思索;走进()的起士林餐厅,品尝张爱玲笔下的“天津”味道,品味西
餐百年的发展史;伫立天津电报总局旧址,见证天津乃至近代中国电报通信的辉煌……《小楼春秋》的制
作与播出,见事、见人、见情,成为天津城市的意象世界和第二语言。通过“物化”的建筑和“活化”的
人物、事件,使历史知识得到普及,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彰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和认知度。
4月的津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愿大家趁春光正好,重走天津,品味小楼,感悟春秋。
1.依次填入选文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独具匠心遴选徜徉路人皆知
B.独树一帜挑选徘徊路人皆知
C.独树一帜遴选徘徊家喻户晓
D.独具匠心挑选徜徉家喻户晓
2.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物化”的建筑和“活化”的人物事件的融合,历史知识得到普及,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彰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B.“物化”的建筑和“活化”的人物事件的融合,使历史知识得到普及,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彰
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C.“物化”的建筑和“活化”的人物事件的融合,使历史知识得到普及,彰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增
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D.通过“物化”的建筑和“活化”的人物事件的融合,历史知识得到普及,彰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
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3,下列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必修教材中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元杂剧的
代表作。
B.李白,字太白,号莲峰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合称为“李杜”,代表作有《蜀道难》
《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等。
C.曹禺,原名万家宝,剧作家,代表作有《雷雨》《日出》《茶馆》等,被誉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D.“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语出《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字逸少,西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
称。
【答案】LD2.C3.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独具匠心”指在技巧和艺术构思上有创造性;“独树一帜”比喻创造出独特的风格、主张,自成一家。
第一空根据句意可知,天津的历史风貌建筑具有自己的特色、富有创造性,故填“独具匠心”。
“遴选”指选拔人才或挑选单位;“挑选”指从较多的人或事物中选出符合要求的。第二空根据句意可知,
应该是从众多的建筑中选出一百栋最适合的,填“挑选”。
“徜徉”指安闲自在地徘徊;“徘徊”比喻犹豫、拿不定主意。第三空根据句意可知,应是在小楼中悠闲
自在地漫步,故填“徜徉”。
“路人皆知”多指一些人的罪恶、不良用心和隐秘之事等人人皆知;“家喻户晓”指家家户户都知道,形
容人所共知。第四空根据句意可知,该餐厅在张爱玲作品中出现,大家都知道,故填'‘家喻户晓”。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成分残缺,“通过”和''使"连用,句子缺少主语,删去“通过”:“人物、事件”改为“人物事件的融
合”;
搭配不当,“彰显”不能和“认知度”搭配,删去“和认知度”;
语序不当,应该是先“彰显天津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再“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号莲峰居士”错误,李白号青莲居士。
C.《茶馆》是老舍的代表作,不是曹禺的作品。
D.“西晋时期”错误,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
故选Ao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
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士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
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城里人可以用士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
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迂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
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士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
上的,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
大水,连年兵乱,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即使像抗战这样大事件所引起基层人口的流动,我相信还
是微乎其微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并
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但大多的农
民是聚村而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
少屋檐相接的邻舍。这是他们早年拓殖时代,人少地多的结果,同时也保持了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
精神。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我所说
的孤立、隔膜是就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区域间接触少,
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
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
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熟悉是从时间里、多
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
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悦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
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
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
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这信任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
是规矩。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在我们社会的急速变迁中,从乡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在乡土社会中所养成的生活方式
处处产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之《乡土本色》)
材料二:
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每一个个体,不需要纵向上溯得太远,也不需要横向扩展得
太开,你就能够发现自己与乡村之间的息息关联。“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稳定器,构成了
整个社会的底色,也成为了绝大多数人安放心灵的精神家园。进入21世纪前后,中国乡村社会出现了巨变,
可谓“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概括来看,这种巨变表现在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治理之变。2006年取消了延续千年的农业税,而且还大规模地向农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
目前国家财政每年向农村的转移支付规模超过万亿。取消农业税和国家向农村大规模输入资源,极大地改
善了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之前基于税费收取所形成的乡村治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第二个层面是村庄基础结构之变。进入新世纪前后,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之前相对封闭且
稳定的村庄边界大开,村庄社会结构迅速改变。村庄社会结构的改变起于一百多年前的现代化,器物层面
的现代化推动了经济、制度和观念等现代性巨变。在现代性的冲击下,传统乡村社会中的诸多基础性结构,
如宗族等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随之解体。
第三个层面是价值之变。传统中国农民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的观念,到了20世纪末,全国
绝大多数地区农民的生育观念都已改变,传宗接代的观念大为淡化。一旦“传宗接代”这个千年以来一直
支撑农民人生意义的价值失落,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就会出现变化。
发生在世纪之交的以上三层巨变都可以看作是现代化建设的后果。现代化不只是工业化,而且是现代
的组织方式与思维观念对传统的替代。乡村社会基本秩序由之前的内生为主变成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组成
部分,外生秩序逐渐代替了内生秩序。
(摘编自贺雪峰《我们所看到的乡土中国》)
材料三: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复杂的过程,要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在农村、农业、农民
上多下“绣花功夫”,依靠“新”助推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乡村振兴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
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在吸引人的力度上,显然城市更具有吸引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
是城市环境好,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这就需要包装乡村,美化乡村,打
造“新农村”,才能够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
“新”思维、新改变,助推农民、农业、农村的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
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摘编自中新网陈红《乡村振兴要靠“新”》)
4.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乡下人的“土气”,只是由于城里人认为他们种地谋生离不开土地而产生的。
B.旱涝与战乱会使以农业为生的世代定居在乡村的基层人口形成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
C.乡土社会的人们大都终老是乡,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特点。
D.在“熟悉”的社会中,人与人相互信任,形成规矩,规矩在乡土社会是无可替代的。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得令材料意思的一项是()
A.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单位,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的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
开。
B.在乡土社会中,乡民之间调节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是彼此的熟悉和信任,而非法律。
C.材料二是总分总的结构,其中二、三、四段分别从打造新农村、发展新农业、培育新农民三个角度进行
分述。
D.只要乡村环境美化起来,乡村就一定会更具魅力,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
队伍。
6.不能证明材料一中“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现代社会村庄边界大开,城乡流动加快,乡土中国世代定居的常态被打破。
B.中国是一个具有浓烈“乡土”味的国家,“同乡会”“同学会”则是乡土社会的“延伸”。
C.现代社会国家基层政权建设强力推进,乡土中国的宗族等地缘和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
性规范逐渐解体。
D.在现代社会,传宗接代思想逐渐淡化,乡土中国强烈的生儿育女观念不再具有重要价值。
【答案】4.D5.D6.B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城里人认为他们种地谋生离不开土地”错误。依据原文“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
±,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乡下人离不了泥
士”是事实,不是“城里人认为"。
B.“旱涝与战乱会使以农业为生的世代定居在乡村的基层人口形成流动,这也是乡土社会的常态”错误。
材料一第二段“我们很可以相信,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大旱大水,连年兵乱,
可以使一部分农民抛井离乡”,据此看出世代定居是常态。
C.“乡土社会的人们大都终老是乡,在地方性的限制下形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特点”错误,属于因果倒
置。材料一第四段“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据此看出,是因乡土社会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人们才终老是乡。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就能吸引人们从城市向乡村流动,形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错误,太绝对。材料三第二段“乡村振兴
就是要以农村经济为基础,努力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
在吸引人的力度上……要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需要让农村也美起来,这就需要包装乡村,美化乡
村,打造‘新农村',才能够让乡村更具有魅力,更具有吸引力”。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乡土中国世代定居的常态被打破”,可以证明现代社会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
B.“‘同乡会''同学会’则是乡土社会的‘延伸’",说明乡土社会的习俗依然存在,不能证明现代社
会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
C.“乡土中国的宗族等地缘和血缘共同体及村庄内生秩序机制和地方性规范逐渐解体”,表明乡土社会的
习俗也会被打破,可以证明现代社会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
D.“传宗接代思想逐渐淡化,乡土中国强烈的生儿育女观念不再具有重要价值”,说明农民的生育观念都
已改变,具有了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可以证明现代社会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
故选B。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魏征,字玄成,彷鹿曲城人也。父长贤,北齐屯留令。征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旗为道士。
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征使典书记密
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征所为遽使召之。及密败,征随密来降,至京师,久之不见知。自请安辑山
东,乃授秘书丞,驱传至黎阳。俄而建德悉众南下,攻陷黎阳,获征,署为起居舍人。及建德就擒,与裴
矩西人关。隐太子©闻其名,引直洗马,甚礼之。征见太宗②勋业日隆,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及败,太宗使
召之,谓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口:“皇太子若从征言,必
无今日之祸。”太宗器其直,无恨意。及践祚,擢拜谏议大夫,封钳鹿县男。
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型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
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贞观二年、迁秘书监,参预朝政。征
以丧乱之后,典章纷杂,奏引学者校定四部书。数年之间,秘府图籍,粲然毕备。七年,代王珪为侍中,
尚书省滞讼有不决者,诏征评理之。征性非习法,但存大体.以情处断,无不悦服。征自以无功于国,徒
以辩说,遂参帷幄,深惧满盈,后以目疾频表逊位。太宗曰:“朕拔卿吉仇虏之中,任公以枢要之职,见
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也,何足贵哉?良冶锻受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
为良匠。卿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其年,征又面请逊位,太宗难违之,乃拜征特进,仍知门下
事。其后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
十六年,征薨,时年六十四。太宗亲临恸哭,谥日文贞。
(节选自《旧唐书•魏征传》)
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征见帝,顿首日:“愿陛下俾臣
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
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傅承,流祚无疆;忠臣,己矍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
此其异也。”帝深纳其言。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注:①隐太子:李建成②太宗:李世民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诡为道士诡:偷偷地
B.征雅有经国之才雅:非常
C.流祚无疆祚:福分
D.已婴祸诛婴:被……所缠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久之不见知慈父见背
B.众皆为之危惧为击破沛公军
C.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不拘于时
D.良冶锻而为器吾尝终日而思矣
9.下列对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征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征所为/遽使
召之
B.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征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征所为遽使/
召之
C.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征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征所为遽使/
召之
D.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征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征所为/遽使
召之
10.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部说明魏征有远见的一组是()
①好读书,多所通涉②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
③每劝建成早为之谋④奏引学者校定四部书
⑤后以目疾频表逊位⑥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
A.①⑤⑥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④⑥
II.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氐画的一项是()
A.魏征虽幼年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志存高远,喜爱读书,能融会贯通,见天下越来越乱,特别留意先秦
纵横家的学说。
B.魏征跟随李密归降唐王,到京师后,一直不了解京师情况。他自请安抚山东,被任命为秘书丞,驱驾驿
车赶到黎阳。
C.魏征与太宗谈论治国施政得失时毫不隐瞒,也从不屈服。为了恢复制度法令,组织学者校定四部书,成
效显著。
D.魏征淡泊名利,因自认为对国家没有什么功劳,只不过是凭借辩论、游说,就参与决策,于是多次请求
辞官。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征见太宗勋业日隆,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2)征性非习法,但存大体,以情处断,无不悦服。
(3)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
13.结合文本分别概括唐太宗与魏征在“谛谏”方面的态度、做法。
【答案】7.A8.B9.D10.C11.B
12.(1)魏征见太宗屡建功勋,威望越来越高,常常劝建成早定对策。
(2)魏征不大熟悉法律,但能抓住根本原则,依实际情况处理,没有人不心悦诚服。
(3)太宗派遣温彦博讯问此事,结果不是这样,然而还是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征。
13.态度:①唐太宗:虚心纳谏。②魏征:不屈不挠,积极进谏。
做法:①唐太宗:多次把魏征召到卧室里,单独询问治国施政的得失。②魏征:把心里的想法全部说出来,
毫不隐瞒。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诡:隐藏,指出家。句意:出家当了道士。
故选Ao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被;指代我。句意:很长时间都不被赏识/慈爱的父亲离开了我。
B.都是介词,替、为。句意:当时大家都替魏征担惊受怕/替我打败沛公的军队。
C.介词,从,在;介词,被,受。句意:朕把你从虏获的敌军中提拔起来/不被时俗限制。
D.连词,表顺承;连词,表修饰。句意:好的工匠把它冶炼、锻造成器物/我曾经整天地想。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大业末年,武阳郡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召请魏征掌管文书。李密每次见到元宝藏送来的文书,
总称赞写得好,后来听说是魏征写的,就立即派人把他召来。
“李密”是“应”的宾语,“召征”的主语是“武阳郡丞元宝藏”,不应在“李密”前断开,排除AB;
“书记”是“典”的宾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①表现的是魏征勤奋好学,涉猎广泛;
⑤表现的是魏征谦虚;
⑥表现的是魏征善于劝谏。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一直不了解京师情况”错误,由原文“久之不见知”可知,是魏征自己很长时间都不被赏识。
故选B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勋”,功勋;“隆”,高,多;“为之谋”,定对策。
(2)“习”,熟悉;“大体”,根本;“情”,实际情况。
(3)“按讯”,讯问;“是”,这,这样;“俾”,让;“让”,责备。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态度:①由原文“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可知,唐太宗:虚心纳谏。②由原文“性又抗直,无所
屈挠”可知,魏征:不屈不挠,积极进谏。
做法:①由原文”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可知,唐太宗:多次把魏征召到卧室里,单独询问治国施政
的得失。②由原文“征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可知,魏征:把心里的想法全部说出来,
毫不隐瞒。
参考译文:
(一)
魏征字玄成,巨鹿曲城人。父亲魏长贤,任北齐屯留县令。魏征幼年丧父,家境贫寒,穷困失意却有
远大志向,不从事谋生的职业,出家当了道士。他喜爱读书,能融会贯通,见天下越来越乱,特别留意先
秦纵横家的学说。大业末年,武阳郡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召请魏征掌管文书。李密每次见到元宝藏
送来的文书,总称赘写得好,后来听说是魏征写的,就立即派人把他召来。李密失败后,魏征跟随李密归
降唐王,到了京师,很长时间都不被赏识,他自己请求去安抚山东,于是授命为秘书丞,驱驾驿车赶到黎
阳。不久,窦建德率军南下,攻陷黎阳,俘获了魏征,任命他为起居舍人。后来窦建德被李世民擒获,魏
征与装矩西行入潼关。隐太子建成早已听说魏征的名气,把他召为洗马,非常恭敬他。魏征见太宗屡建功
勋,威望越来越高,常常劝建成早定对策。太子建成失败后,太宗派人召见魏征,对魏征说:“你离间我
兄弟关系,这是为什么?”当时大家都替魏征担惊受怕,魏征慷慨自若,魏征从容说:"太子如果听从了
我的意见,一定不会遭到今天的杀身之祸。”太宗平素就器重魏征的敢于直言,没有怨恨的想法。太宗即
位后,提升魏征为谏议大夫,封巨鹿县男。
太宗刚即位,励精图治,多次把魏征召到卧室里,单独询问治国施政的得失。魏征很有治理国家的才
干,性情又耿直,从不退缩屈服,太宗与他谈论,总是欣然接受他的意见。魏征也为遇到赏识自己的君主
而喜不自胜,于是把心里的想法全部说出来,毫不隐瞒。贞观二年(628),魏征升任秘书监,参预朝政。魏
征因为感到国家经历了丧乱之后,制度、法令纷乱繁杂,奏报朝廷组织学者校定四部书。几年之间,秘府
中收藏的书籍,精要而又完备。贞观七年(633),魏征代王珪任侍中,尚书省长期积压没有判决的诉讼案,
太宗命魏征秉公处理。魏征不大熟悉法律,但能抓住根本原则,依实际情况处理,没有人不心悦诚服。魏
征自认为对国家没有功,只不过是凭借辩论、游说,就参与决策,深怕遭遇好到头会有亏损,后来借口眼
疾多次请求辞位。太宗说:“朕把你从虏获的敌军中提拔起来,任命你担任关键的职务,见到我的过失,
没有不直言劝谏的。你难道没有看到金在矿里,有什么值得珍贵的呢?好的工匠把它冶炼、锻造成器物,
就被人们当作宝贝,朕正是把自己比做金矿,把你当成好的工匠。你虽然有病,但还未衰老,哪能就这样
辞官呢?"那年,魏征又当面请求辞位,太宗很难违背他的请求。于是拜征徵为特进,仍旧让他掌管门下
省事务。那以后魏征又先后上了四道奏疏,用来陈述政事的得失。
贞观十六年(642),魏征去世,时年六十四岁。太宗亲自到魏征家中吊唁,哭得非常悲伤,赐谥号文贞。
(二)
左右近臣有人诋毁魏征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遣温彦博讯问此事,结果不是这样,然而还是让温彦博
去责备魏征。魏征进见太宗,魏征叩头说:“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太宗说:“忠臣、
良臣有差别吗?”魏征说:“稷、契、咎陶是良臣,龙逢、比干是忠臣。良臣,自身得美名,君主受显号,
子孙世代相承,福庆传之无穷;忠贞的臣子,自己灾祸缠身被杀,使君主陷于昏暴,国破家亡,仅取得空
的名声。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太宗非常赞同他的话。
第∏卷(共117分)
四、(29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按要求作答。
登剑南西川®门感怀
(南宋)陆游
自古高楼伤客情,更堪万里望吴京久
故人不见暮云合,客子欲归春水生。
瘴疡连年须药石,退藏无地著柴荆。
诸公勉书平戎策,投老③深思看太平。
注:①剑南西川:唐藩镇名,治所在今成都市。②吴京:南京。③投老:垂老,临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点题,交代了地点、作者的身份处境,“伤客情”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B.“吴京”一词运用借代手法,明写眺望古都南京,实则表达对于南宋朝廷的牵挂与担忧。
C.颈联记叙了诗人生活的环境和自身的状态,叙述中透露着感伤和无奈。
D.尾联中“诸公”劝诗人应努力为恢复中原献策,写出诸公虽垂老却依旧渴望太平的心情。
(2)颔联中“合”“生”两字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
(3)请结合文本概括诗人抒发了哪些所感之怀。
【答案】(1)D(2)一个“合”字,将傍晚时分晓雾将歇的景象生动描绘出来;一个“生”字,精准
展现了春天冰消雪融,江河水涨的画面。颔联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将“故人不见”的惆怅之情和“暮云
合”的景象融为一体,游子思归和春水涨潮相融,情感表达含蓄蕴藉,饱满生动。
(3)①“吴京”一词运用借代手法,明写眺望古都南京,实则书写对南宋朝廷的牵挂。②颈联叙述诗人客
居他乡,条件非常恶劣,疾病缠身,叙事中流露出感伤和无奈。③尾联中诗人请“诸公”努力为恢复中原
献策,同时表达了自己渴望太平的愿望。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诸公’劝诗人应努力为恢复中原献策,写出诸公虽垂老却依旧渴望太平的心情”错,尾联中是诗人
请“诸公”努力为恢复中原献策,同时表达了自己渴望太平的愿望。
故选D。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
颔联句意是,故人看不见傍晚的云雾缭绕,远在他乡的游子思归之情就像春水涨潮。此联诗句从炼字的角
度赏析“合”“生”,“合”“生”都是动词,“暮云合”描写云雾漫天的景象,“春水生”描写春水上
涨之景。
考生要注意此联诗句不是直接抒情,而是把情感寄托在此情此景之中,这是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的艺术手
法,诗句将情感寄托在“暮云”和“春水”之中,抒发了作者不见故人客居他乡的惆怅。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自古高楼伤客情,更堪万里望吴京。”两句诗记叙登楼伤情,交代了作者的身份与处境,奠定全诗的
悲凉感情基调。“吴京”一词运用了借代的手法,明写眺望古都南京,实则表达了对于南宋朝廷的牵挂与
担忧。
颈联“瘴历连年须药石,退藏无地著柴荆。”两句诗叙述诗人的体弱多病、所处地理环境恶劣、生活团窘
潦倒,只得在“柴荆”中勉强维持生计,叙事中渗透着感伤和无奈。
尾联“诸公勉书平戎策,投老深思看太平。”中诗人请“诸公”努力为恢复中原建言献策,同时表达了年岁
己高的自己渴望太平的愿望,抒发了作者的一片忠贞的爱国豪情。综上,作为一位爱国主义诗人,陆游表
达了对于南宋朝廷风雨飘摇的担忧,更多地希望朝廷能够尽早收复失地,以及对于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和
向往。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加之以师旅,O(《论语•侍坐》)
(2)西当太白有鸟道,O(李白《蜀道难》)
(3),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沁园春•长沙》)
(4),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5)周公吐哺,。(曹操《短歌行》)
(6)《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揭示“孝”这一主旨的句子是“
【答案】①.因之以饥馍②.可以横绝峨眉巅③.怅寥廓④.三顾频烦天下计⑤.天下
归心⑥.乌鸟私情⑦.愿乞终养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僮”“峨眉巅”“寥廓”“烦”。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泥人尹
葛亮
①认识尹师傅,这大约要从朝天宫说起。
②我成长的城市,是中国的旧都。老旧的东西是不会缺乏的。朝天宫具有庙会一类的性质。那时候的
朝天宫,远没有现在的博物馆建筑群这样规整,有些凌乱。也是因为乱,所以带有了生气。有一个很大的
类似跳蚤市场的地方,当时的气息很有些像北京的天桥。这市场里,有卖古董的,真假的都有;有做小买
卖的,完全与艺术无涉;甚至还有敲锣鼓耍猴卖艺的。当然,还有一种艺人,是有真本领且脚踏实地的。
他们往往有自己一担家当,左边放着原料,右边摆着成品。这决定了他们的创作是即兴表演式的。比如吹
糖人的、剪纸的,都极受孩子们的欢迎。
③而尹师傅就是其中的一个。
④如今记忆犹新,尹师傅在当时,是朝天宫的一道风景。凡到朝天宫,我是直奔他那里而去的。尹师
傅的形貌,算是很有特色,总戴着度数很高的眼镜。眼镜腿似乎断过,缠着厚厚的胶布。藏青的中山装也
陈旧得很,领子已经磨毛了,上面有些油彩的斑点。只是神情的专注从未变过。
⑤尹师傅是个泥塑艺人。
⑥第一次买下了尹师傅的作品,是一只“大阿福”。这也是尹师傅做得最多的一种娃娃。其实是一种
儿童样貌的神,很硕大。后来回忆起,大致相当于《千与千寻》里巨婴的形容。这只“大阿福”是我对尹
师傅感兴趣的开始。泥塑并非南京的特产,这就使得他的本事在一众艺人中显得特立独行。加上他又总是
很寡言,即使在一群年幼的拥定注目之下,也依然是很安静地做手边的事情。他有一本画册,上面整齐地
画着用自来水笔描绘的图案,下面标着价格。这是他作品的样本,你若看上了其中的一种,就指一指。他
点点头,就成交了一桩生意。由于他严肃的神情和沉默的态度,往往磨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渐渐对他失
去了兴味。当然他也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做他的事情。
⑦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我便是其中的一个。因为我对不明就里的东西,往往有一种执着。时间久了,
尹师傅也终于认识了眼前的小朋友,并开始和我交谈。话题开初都是很简单和日常的,部分是出于一个成
年人对孩童的敷衍。尹师傅的南京话十分难懂,这是因为他吴语口音的浓重。当我渐渐适应了他的口音,
有一天,便一针见血地指出,他做的东西,有点儿老土,并拿了附近剪纸艺人的“森林大帝”作为辅证,
说明他不够与时俱进。尹师傅扶了扶眼镜,很认真地看了我一眼,依然没有说话。但我不知道,我的话却
在将来造成了他手艺的改革。
⑧后来和尹师傅熟悉了,才从他的口中得知,他并不是南京人。老家是江苏无锡。无锡附近靠常熟有
个地方叫惠山,出产着一门手艺,就是泥人儿。后来知道,这特产本有个凡俗的渊源,是寻常人家农闲时
候的娱乐,因为它的全民性,有''家家善塑,户户会彩”、的说法。这门手艺后来的商业化,使一些专业
作坊应运而生。其中最著名的是袁、朱、钱几家。尹师傅的师承,就是这朱家。尹师傅有一整套的工具,
从小到大,排在一块绒布里。最小的一个,用来雕刻五官的,是一根白鱼的骨刺。而对于戏曲的诠释,是
他摊上的招牌,红衣皂靴的男人,瞠目而视。身边青衫女人,则是期艾哀婉的样子。我至今也并不知道是
出于哪一出戏文。
⑨以后的某一天,我发现尹师傅终于开始因人制宜,作品中出现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人物。比如一休
和尚、蓝精灵等等,都是热播卡通片里的,做得惟妙惟肖。神情间的活泼,很难想象是出自严肃的尹师傅
之手。出于友谊与感谢,尹师傅曾经为我专门做了一个铁臂阿童木。这时候,我们家里其实已经摆满他的
作品了。
⑩当我捧着阿童木,正欣欣然的时候,爸爸出现了。爸爸听完了一折《阳关》,正打算领我回家去。昆
曲社和泥人推,成了父子二人在朝天宫的固定节目。妈妈从来不加入我们,说人家都只争朝夕,你们爷儿
俩可好。一个遗老,一个遗少,都赶上了。
⑪爸爸看了看我手里的阿童木,目光延伸至摊子上的其他货品。过了一会儿,突然说,画得真好。
⑫我相信这是由衷的话,多半来自他的专业判断。我一阵高兴,想爸爸终于认可了我的兴趣与品味。
⑬尹师傅头也不抬,轻轻地说,三分坯子七分画。也没什么,都是些玩意儿。
⑭爸爸说,不是,这是艺术。
⑮尹师傅沉默了一下,手停住了,说,先生您抬举。这江湖上的人,沾不上这两个字,就是混口饭吃。
⑯都听出他的声音有些冷。
⑰父亲便请尹师傅来家坐。在我的不断请求下,尹师傅的推辞显得很无力,随我们来到家中。一到家
中,尹师傅眼睛就瞥见了茶几前的一幅山水,脱口而出:倪鸿宝。
⑱这的确是倪元璐的手笔。爸爸遇到知己似的,说,师傅对书画有研究?
⑲尹师傅欠一欠身:翰墨笔意略知一二,“刺菱翻筋斗”的落款,是最仿不得的。
⑳爸爸说,师傅是懂行的。
㉑尹师傅说,让先生见笑,胡说罢了。
㉒爸爸沏了茶给他。他谢过,捧起茶杯,信手抚了一周,轻轻说,先生家是有根基的。
㉓爸爸会心笑了,这些老人留下的东西,前些年可不好守。
㉔尹师傅说,也亏了还有先生这样的人,祖上的老根儿才没有断掉。
㉕爸爸终于说,师傅,别叫先生了。叫我毛羽就好。
㉖尹师傅又半躬一下身,说,毛先生。
㉗其实我并不很清楚是什么造就了尹师傅与我们父子两代人的友谊。以后爸爸来朝天宫,总也要到泥
人摊上转一转,与尹师傅聊上一会儿。我并不很懂得他们在聊什么,但看得出,他们是投机的。甚至有的
时候,尹师傅会忘记了还有做生意这回事情。这时候,他木讷的脸相也有些不同,变得些许生动起来。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不受时空束缚,自由灵活,展现了一个儿童眼中的泥人尹。
B.小说第八段运用插叙的手法,补充交代了泥人尹手艺的渊源和师承,丰富了小说内容。
C.泥人尹转而制作一休和尚、蓝精灵等卡通人物的关键是我坦诚、直率地指出他的问题。
D.泥人尹称作品是''玩意儿”,认为自己只是混口饭吃,体现了他对于自己作品的不自信。
E.小说的语言平淡中有雅趣,多用短句,整体风格淡中有味,飘而不散,读后令人回味。
17.小说第二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18.结合第⑪至㉖段内容,说说泥人尹前后态度的变化以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19.“葛亮笔下的民间人物,像盐一样平凡,也像盐一样珍贵。”请结合这一观点概括小说中泥人尹的人物
形象。
【答案】16.AD17.①展现了旧都朝天宫独特的文化风情,交代了小说的社会环境。②为人物提供了活
动的地点,为下文作铺垫,朝天宫充满文化气息,我与泥人尹、父亲正是因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才机缘
巧合,在朝天宫见面相识了。③烘托人物形象,展现了泥人尹脚踏实地、技艺高超的人物形象。④暗示小
说主题,通过平凡生活与日常氛围的刻画,暗示平凡人在时代变迁中的坚守与执着。
18.态度变化,严肃、沉默、口气冷转变为主动、谦虚。原因:父亲和泥人尹对民俗文化的喜爱、守护与传
承的精神世界的契合。
19.泥人尹:①平凡:普通的手艺人;沉默寡言,不善交往;谦卑有礼。②珍贵:技艺高超,有艺术修养;
恪守传统,勇于变革;传承民俗文化,丰富人们的生活。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叙事不受时空束缚,自由灵活”错误,这是第三人称叙事的特征.而本文是第一人称,受到时空限制。
D.“体现了他对于自己作品的不自信”错误,原文“三分坯子七分画。也没什么,都是些玩意儿”泥人尹
不是“不自信”,而是一种谦逊的表达,对艺术的珍重。
故选A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
①原文"那时候的朝天宫,远没有现在的博物馆建筑群这样规整,有些凌乱……甚至还有敲锣鼓耍猴卖艺
的”展现了旧都朝天宫独特的文化风情,平凡的市井生活,热闹的跳蚤市场,浓郁的生活气息场景,交代
了小说的社会环境。可概括为:展现了旧都朝天宫独特的文化风情,交代了小说的社会环境。
②原文“这市场里,有卖古董的,真假的都有;有做小买卖的,完全与艺术无涉……而尹师傅就是其中的
一个”“朝天宫”这一地点为人物提供了活动的地点;朝天宫充满市井文化气息,有各种艺术形式表现着
不同的传统文化,而“我”喜欢泥塑,父亲喜欢听戏,“我”与泥人尹、父亲正是因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才机缘巧合,在朝天宫见面相识了。这处描写为下文“我”与泥人尹、父亲的相识做铺垫。可概括为:为
人物提供了活动的地点,为下文作铺垫,朝天宫充满文化气息,我与泥人尹、父亲正是因为对传统文化的
热爱,才机缘巧合,在朝天宫见面相识了。
③原文“还有一种艺人,是有真本领且脚踏实地的。他们往往有自己一担家当,左边放着原料,右边摆着
成品。这决定了他们的创作是即兴表演式的”结合后文“而尹师傅就是其中的一个”,可知泥人尹有真本
领且脚踏实地,烘托了泥人尹的人物形象。可概括为:烘托人物形象,展现了泥人尹脚踏实地、技艺高超
的人物形象。
④原文“我成长的城市,是中国的旧都。老旧的东西是不会缺乏的。朝天宫具有庙会一类的性质。那时候
的朝天宫,远没有现在的博物馆建筑群这样规整,有些凌乱。也是因为乱,所以带有了生气”,作者笔下
带有怀念和赞扬刻画平凡生活与日常氛围,老旧的东西的代代传承,暗示小说主题,在时代变迁中,代代
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坚守与执着。可概括为:暗示小说主题,通过平凡生活与日常氛围的刻画,暗示平凡
人在时代变迁中的坚守与执着。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原文“尹师傅沉默了一下,手停住了,说,先生您抬举。这江湖上的人,沾不上这两个字,就是混口饭吃。
都听出他的声音有些冷”,当父亲以艺术称呼他的手艺时,他却沉默一下又声音有些冷的回答,可见他的
口气冷,神态严肃,内心沉默与排斥。
原文“尹师傅说,也亏了还有先生这样的人,祖上的老根儿才没有断掉。爸爸终于说,师傅,别叫先生了。
叫我毛羽就好。尹师傅又半躬一下身,说,毛先生”,尹师傅对父亲夸赞传承祖宗文化功不可没,以及尹
师傅又半躬一下身称呼父亲的姓名,可见尹师傅对父亲的认可,由陌生人变朋友,变主动相交。“半躬一
下身”更可见他的谦虚。可概括为:态度变化,严肃、沉默、口气冷转变为主动、谦虚。
原文“爸爸会心笑了,这些老人留下的东西,前些年可不好守。尹师傅说,也亏了还有先生这样的人,祖
上的老根儿才没有断掉。爸爸终于说,师傅,别叫先生了。叫我毛羽就好。尹师傅又半躬一下身,说,毛
先生”,父亲对祖辈留下的东西的坚守,尹师傅对父亲夸赞传承祖宗文化父亲功不可没,以及尹师傅与父
亲朋友相交,可见父亲和泥人尹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守护。可概括为:原因:父亲和泥人尹对民俗文化
的喜爱、守护与传承的精神世界的契合。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平凡:朝天宫里有很多艺人,“而尹师傅就是其中的一个”,这表明他就是一个普通的手艺人;“他又
总是很寡言”“由于他严肃的神情和沉默的态度,往往磨蚀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渐渐对他失去了兴味”,
他的沉默寡言,不善交,往导致孩子们兴趣缺缺;“这的确是倪元璐的手笔。爸爸遇到知己似的,说,师
傅对书画有研究?尹师傅欠一欠身:翰墨笔意略知一二,'刺菱翻筋斗’的落款,是最仿不得的。爸爸说,
师傅是懂行的。尹师傅说,让先生见笑,胡说罢了”,尹师傅的欠身,懂行,却自谦胡说罢了,可见他的
谦虚有礼。可概括为:平凡:普通的手艺人;沉默寡言,不善交往;谦卑有礼。
②珍贵:“泥塑并非南京的特产,这就使得他的本事在一众艺人中显得特立独行”“而对于戏曲的诠释,
是他摊上的招牌,红衣皂靴的男人,瞠目而视。身边青衫女人,则是期艾哀婉的样子”;他能一眼就认出
是倪元璐的作品,表明他技艺高超,有艺术修养;“以后的某一天,我发现尹师傅终于开始因人制宜,作
品中出现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人物。比如一休和尚、蓝精灵等等,都是热播卡通片里的,做得惟妙惟肖”
表明他恪守传统,也勇于变革与时俱进;“老家是江苏无锡。无锡附近靠常熟有个地方叫惠山,出产着一
门手艺,就是泥人儿。后来知道,这特产本有个凡俗的渊源,是寻常人家农闲时候的娱乐。因为它的全民
性,有‘家家善塑,户户会彩'的说法”,江苏无锡家家善塑,户户会彩,代代传承泥塑艺术,而泥塑文
化也丰富了当地的人民的生活。尹师傅到现在还在从事这门手艺,传承民俗文化。可概括为:珍贵:技艺
高超,有艺术修养;恪守传统,勇于变革;传承民俗文化,丰富人们的生活。
六、(10分)
20.《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为元妃省亲修建的,后分与宝玉等人居住。请从怡红院、潇湘馆、衡芜苑、
秋爽斋、稻香村、杨翠庵中任选一处,结合原著简要分析居所的名称环境与居住者的性格之间的联系。要
求:1.明确居所的名称与居住者;2.不超过IOO字。
【答案】潇湘馆是林黛玉的住处。潇湘馆中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竹子一尘不染,抗风暴,傲霜雪,宁
折不弯,象征黛玉清高纯洁,孤高自傲的叛逆思想和反抗性格。蛾皇女英洒泪竹上成斑,“潇湘”隐喻林
黛玉爱哭的性格特征。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
考生可以从怡红院、潇湘馆、筋芜苑、秋爽斋、稻香村、杨翠庵中选择一处,回顾这些地方的景或建筑特
点,再回顾所住之人的特点,最后分析景和人之间的关系。
如怡红院中所住的人是贾宝玉。院内种有西府海棠和数株芭蕉,海棠花红,芭蕉叶绿。这里的“红”,可
以理解为女孩子的代称,贾宝玉以怡红公子自居,暗含了他尊重、关爱女性的性格特征。
如潇湘馆是林黛玉所住之处。这一地方最大的景是竹子,可以从竹子的形态、气运方面分析与林黛玉之间
的相似点。
如衡芜苑是宝钗所住之处。衡芜苑的特点如下:门口的那块玲珑巨石、简洁的室内装饰、满园藤蔓植物。巨
石,给衡芜苑酿造出一种空间对比,让衡芜苑外表看起来平平无奇,可是内部却精彩纷呈,仙藤异草的香
气纷纷扑来,给人以深藏不露的奇异感,这与薛宝钗初入贾府的特点是相合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力行业疫情防控及应急措施
- BB广告合作协议
- 多层沥青路面施工组织方案
- 广州2024年统编版小学六年级英语第1单元测验试卷
- 化妆品生产二氧化碳泄露应急预案
- 高端定制印刷项目技术服务方案
- 关于护理糖尿病患者的工作总结
- 工业布袋除尘器安装施工方案
- 公司与公司之间借款合同模板-企业管理
- 高速公路收费站防灾减灾演练活动方案
-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英文版
- 可靠性的基本概念演示
- htr-pm通风空调系统核电站hvac简介
- 工业园区企业环境风险和安全隐患排查情况表优质资料
-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
- 从局部到整体:5G系统观-概要版-vivo通信研究院
- GB/T 22844-2009配套床上用品
- 无人机校企合作协议
- 《百团大战》历史课件
- 八年级上册道德及法治非选择题专项训练
- 2023年徐州市国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