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卷高二生物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30每题1分,31-40每题2分,共50分)1.下列各组物质中,属于细胞外液成分的一组是()A.K⁺、血浆蛋白、性激素B.唾液淀粉酶、胰岛素、糖蛋白C.CO2、糖原、尿素D.Ca2+、载体蛋白、抗体【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凡是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者是淋巴中的物质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是:水约90%,蛋白质,无机盐,激素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如氧气、二氧化碳、葡萄糖)和非蛋白质类含氮化合物(如尿素、尿酸、肌酸、肌苷、氨基酸、多肽、胆红素和氨气等)。【详解】A、K+、血浆蛋白、性激素均存在于内环境,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正确;B、唾液淀粉酶存在于消化道,糖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C、糖原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错误;D、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错误。故选A。2.如图为“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图解,其中②④⑤为细胞外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①和③生活的内环境分别是血液、组织液和组织液B.若人长期营养不良,⑤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引起组织水肿C.②中蛋白质含量比⑤和④中多D.高原地区缺氧,人体内产生的CO2增多,⑤的pH会明显下降【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血管壁细胞,②表示组织液,③表示组织细胞,④表示淋巴,⑤表示血浆,其中组织液、淋巴和血浆共同构成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即内环境。【详解】A、据图分析,图中①表示毛细血管壁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为血浆和组织液;③表示组织细胞,其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A错误;B、若人长期营养不良,⑤(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降低,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则水分进入②(组织液)增多,导致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C、⑤血浆中含有大量的血浆蛋白,因此其在成分上比②组织液和④淋巴含有的蛋白质多,C错误;D、高原地区缺氧,人体无氧呼吸增强,产生的乳酸增多,导致血浆的pH有所下降,但是血浆中有缓冲物质存在,因此⑤血浆的pH不会明显降低,D错误。故选B。3.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很强,外界环境剧变,不会引起稳态的失衡B.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C.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D.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答案】A【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人体维持稳态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时,内环境稳态就会遭到破坏,A错误;B、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B正确;C、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C正确;D、内环境的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D正确。故选A。4.图甲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甲中f表示的结构是感受器B.图乙可对应图甲中d所示的亚显微结构C.图乙中的B可能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D.缩手反射是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答案】D【解析】【分析】图甲中,a表示效应器,b表示传出神经,c表示神经中枢,d表示突触,e表示传入神经(含有神经节),f表示感受器。图乙中,A表示突触小体,B表示突触后膜。【详解】A、f与神经节所在的神经元(传入神经)相连,为感受器,A正确;B、图乙(表示突触)可对应图甲中d(突触)所示的亚显微结构,B正确;C、图乙中的B(突触后膜)可能是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膜或树突膜,C正确;D、缩手反射是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脊髓,D错误。故选D。5.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神经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左腿()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B.能运动,针刺无感觉C.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有较强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详解】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反射弧不完整,因此反射活动不能进行即不能运动;但是神经中枢还能把神经冲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导到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感觉,C正确,ABD错误。故选C。6.下列图1表示神经纤维上某点受到刺激后对膜外电位的测量,图2表示神经纤维某部位在受到一次刺激前后膜内外的电位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没有接受刺激时,图1中的电位计可测量静息电位的大小B.受刺激后,图1中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C.图2中从A到C段,K+大量内流需转运蛋白的协助且消耗能量D.如果神经纤维膜外的Na+含量较低,则图2中C的电位将下降【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1装置A电极均在膜外,静息时无电流产生;图2中的A点的电位为静息电位,C点的电位为动作电位。神经受到刺激后,兴奋部位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发生变化,钠离子通道打开,导致Na+大量内流,引起电位逐步变化。【详解】A、在没有接受刺激时,图1中的电位计测量到电位是零电位,不能测量到静息电位的大小,A错误;B、受刺激后,膜内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同,B错误;C、图2中从A到C是动作电位形成的过程,是由Na+经协助扩散内流形成的,该过程不消耗能量,C错误;D、如果将神经纤维膜外的Na+浓度降低,则Na+内流减少,动作电位的峰值降低,即图2中C的电位将下降,D正确。故选D。7.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神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有关它们的叙述正确的是()A.它们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B.它们都属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自主神经系统,但并不完全自主C.它们通常共同调节同一内脏器官,且作用一般相反D.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加强,副交感神经使内脏器官的活动减弱【答案】C【解析】【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当人体处于兴奋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胃肠蠕动减弱;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加强。【详解】A、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传出神经,A错误;B、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都属于外周神经系统的自主神经,B错误;C、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内脏器官的作用一般是相反的,C正确;D、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不同的状态下对内脏器官的活动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样的。例如,当人体处于兴奋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胃肠蠕动减弱;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加强,D错误。故选C。8.下列关于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B.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强化C.条件反射消退不是简单丧失,是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无关信号D.条件反射扩展了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范围,使其具有更强的预见性和适应性【答案】C【解析】【分析】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详解】A、非条件反射是与生俱来的,先天就存在的,因此,非条件反射的数量是有限的,而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习过程中习得的,因此其数量几乎是无限的,A正确;B、条件反射建立之后要维持下去,还需要非条件刺激的不断强化,否则会消退,如响铃的同时给狗喂食,等条件反射建立后,还需要将喂食的非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响铃)结合起来进行强化,B正确;C、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其丧失过程是把原先引起兴奋性效应的信号转变为产生抑制信号的过程,C错误;D、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习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因此,条件反射使机体能够识别刺激物的性质,扩展了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范围,使其具有更强的预见性和适应性,例如望梅止渴,D正确。故选C。9.高级神经中枢的不同部位受损可能导致机体发生异常。下列受损部位和所导致的结果相互对应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机体能排尿,但不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B.小脑——保持身体平衡,但呼吸急促C.言语区的V区——由于不能看到文字而无法进行正常阅读D.言语区的H区——能听懂别人说话,但无法进行正常言语交流【答案】A【解析】【分析】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①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②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④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⑤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2、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详解】A、大脑皮层受损,机体能排尿,但不能有意识地控制排尿,A正确;B、小脑受损,身体不能维持平衡,但由于呼吸中枢在脑干,因此呼吸正常,B错误;C、言语区的V区受损,能看到文字,但不能看懂文字,C错误;D、言语区的H区受损,能听见别人说话的声音,但听不懂别人讲话的内容,D错误。故选A。10.研究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体内催化乙酰胆碱(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分解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过高,导致患者的认知和记忆出现障碍。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的记忆是在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控制下完成的B.人类的记忆分四个阶段,即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级记忆C.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以及神经递质的作用有关D.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以改善该病患者的症状【答案】B【解析】【分析】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和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短期记忆和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详解】A、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相关蛋白质的合成,人类的记忆是在多个脑区和神经通路参与控制下完成的,A正确;B、记忆过程的四个阶段为感觉性记忆、第一级记忆、第二级记忆和第三级记忆,感觉性记忆和第一级记忆相当于短时记忆,第二、三级记忆相当于长时记忆,B错误;C、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和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以及神经递质的作用有关,C正确;D、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体内催化乙酰胆碱(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分解的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过高,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可以抑制乙酰胆碱的分解,从而改善该病患者的症状,D正确。故选B。11.人体各部位的运动机能在大脑皮层有它的代表区。下列关于人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大脑皮层的代表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小B.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C.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呈倒置排列即口部在上、眼部在下D.大脑皮层通过对低级中枢不断调整才能使机体的运动更加精准【答案】D【解析】【分析】大脑皮层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躯体的大小无关,而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对肢体运动的调节具有交叉支配的特征。【详解】A、分辨精细的部位如手,在大脑皮层的代表区所占的面积比躯干的大,A错误;B、一侧大脑皮层中央前回顶部受损,会使对侧下肢的运动功能出现障碍,B错误;C、头面部肌肉的代表区呈正立排列,即眼部在上口部在下,不是倒置的,C错误;D、大脑皮层通过对低级中枢不断调整,才得以使机体的运动更加精准,D正确。故选D。12.下列关于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A.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且与生物节律有关B.下丘脑能感受体温的变化,可以产生冷觉和热觉C.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D.下丘脑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答案】B【解析】【分析】下丘脑在机体稳态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详解】A、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能够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下丘脑与生物节律有关,A正确;B、下丘脑内有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的体温调节中枢,能够调节产热和散热,但产生冷觉和热觉的是大脑皮层,B错误;C、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较高级中枢,与生物节律的控制也有关,C正确;D、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维持水盐代谢平衡,D正确。故选B。13.下列关于人体内分泌系统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体激素由人体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B.甲状腺、性腺和胰岛的分泌活动都受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调控轴的调节C.肾上腺素参与血糖平衡调节D.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血糖平衡和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中都存在负反馈调节【答案】B【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详解】A、人体激素由人体内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能通过血液循环或直接扩散传递给相应的靶细胞,并调节靶细胞生理功能,A正确;B、甲状腺、性腺的分泌活动受下丘脑-腺垂体-靶腺调控轴的调节,但是胰岛直接受传出神经支配,并不受垂体分泌激素的调节,B错误;C、肾上腺素可促进肝糖原分解形成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因此肾上腺素可参与血糖平衡调节,C正确;D、人体血糖浓度上升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通过胰岛素调节导致血糖浓度降低,当血糖降低后,胰岛素分泌减少,因此血糖平衡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该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中也存在负反馈调节,D正确。故选B。14.如图曲线表示某人从早餐开始到12时血糖浓度的变化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曲线AB段,胰岛A细胞分泌活动旺盛B.曲线BC段,胰岛素的分泌速率逐渐减慢C.曲线CD段,胰岛B细胞完全停止分泌胰岛素D.下丘脑神经元在B点兴奋,在C点被抑制【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早餐后,食物被消化吸收,血糖浓度会升高,胰岛素分泌会增加,导致9时后血糖浓度降低,降低到一定程度后,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会使血糖再升高。这样,在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的调节下,使血糖浓度保持动态平衡。【详解】A、曲线AB段是早餐后,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导致血糖浓度明显升高,并非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作用的结果,A错误;B、曲线BC段血糖浓度降低,此时段内是胰岛素的作用,随着血糖浓度的降低,胰岛素的分泌速率逐渐减慢,B正确;C、曲线CD段血糖由低浓度升高到高浓度,此过程主要是胰高血糖素引起的,但是不能说胰岛B细胞停止分泌胰岛素,因为激素一旦起作用就被灭活,所以机体会源源不断产生胰岛素,只不过产生量不多,C错误;D、B点时下丘脑支配胰岛B细胞的神经元兴奋,C点时下丘脑支配胰岛A细胞的神经元兴奋,D错误。故选B。15.下图表示某雄性哺乳动物雄激素(睾酮)产生的调节过程,a-e表示有关生理活动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中各激素的受体均分布于细胞膜上B.睾酮作为信使具有催化细胞代谢的作用C.注射外源促性腺激素后,a、b过程会减弱D.a、b、c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节【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下丘脑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以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性腺激素,进而促进性腺合成并分泌睾酮,这是睾酮激素的分级调节;睾酮对下丘脑和垂体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详解】A、睾酮的化学本质是小分子脂质,其可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因此其受体分布在细胞内,A错误;B、睾酮作为信使具有调节受体细胞代谢的作用,不具有催化作用,B错误;C、注射外源促性腺激素后,能促进睾酮的分泌,而睾酮分泌增多反过来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因此a、b过程会减弱,C正确;D、下丘脑→垂体→睾丸体现了睾酮分泌的分级调节,即a、b、c过程体现了睾酮分泌的分级调节,D错误。故选C。16.下列关于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水平衡和盐平衡调节通常称为渗透压调节,主要通过肾脏来完成B.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大脑皮层产生渴觉C.大量饮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D.当血钠含量降低时,醛固酮分泌增加,促进Na+的重吸收,维持血钠平衡【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详解】A、水平衡和盐平衡的调节过程密切相关,通常称为渗透压调节,主要通过调节肾脏的排尿量来完成,A正确;B、大量出汗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刺激下丘脑,将兴奋传递到大脑皮层产生渴觉,此过程中只有神经调节,B正确;C、饮水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渗透压感受器被抑制,下丘脑合成和分泌、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减少,尿量增加,C错误;D、醛固酮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重吸收和对K+的分泌,因此血钠含量降低时,醛固酮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钠离子重吸收,D正确。故选C。17.一个健康人从24℃的环境进入到1℃的低温室内,测得其一段时间内体温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ab段散热量增加,产热量增加B.ab段酶活性下降,机体耗氧量减少C.ad段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D.ad段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答案】B【解析】【分析】体温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寒冷条件下参与产热的激素有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详解】A、人是恒温动物,ab短时到达低温环境后,自身温度和外界温度的温差增大,散热量增加,体温下降,机体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加,新陈代谢加强,产热量增加,体温回升,A正确;B、ab段人的体温略有下降,酶活性略有下降;机体通过调节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增加,新陈代谢加强,机体耗氧量增多,B错误;C、ad段是机体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来调节寒冷条件下体温维持相对稳定的过程,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产热增加;汗腺分泌减少,减少散热,C正确;D、下丘脑有体温平衡调节中枢,通过神经调节可以维持体温平衡,同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都可以促进细胞代谢,加速热量产生,综上,ad段通过神经-体液调节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D正确。故选B。18.如图表示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节机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稳态仅限于内环境,生命系统其他层次不存在稳态B.内环境中有激素、神经递质、抗体等,它们的化学本质都是蛋白质C.内环境稳态是一种恒定不变的状态D.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都离不开信号分子的作用,并都需要与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答案】D【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题图分析:题中表示内环境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之间的调节机制。【详解】A、稳态不仅存在于人和高等动物等个体内环境,其他生命系统层次也存在稳态,入生态系统,A错误;B、激素有蛋白质和多肽类、氨基酸衍生物、固醇类等。神经递质一般为小分子,不是蛋白质,B错误;C、内环境的稳态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C错误;D、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都离不开信号分子的作用,信号分子发挥作用都需要与受体结合,D正确。故选D。19.下列关于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扁桃体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B.树突状细胞具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功能C.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产生并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D.唾液中的溶菌酶和吞噬细胞构成了第二道防线【答案】B【解析】【分析】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2、人体免疫系统有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及其分泌物,第二道防线是吞噬细胞、杀菌物质以及炎症反应,第三道防线是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详解】A、扁桃体是免疫细胞集中分布的场所,不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的场所,A错误;B、树突状细胞既属于吞噬细胞,也属于抗原呈递细胞,有强大的吞噬、呈递抗原的功能,B正确;C、除了免疫细胞可以产生免疫活性物质以外,其他细胞也可以产生,比如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等可以产生免疫活性物质溶菌酶,C错误;D、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杀菌物质有很多种,不仅仅只有溶菌酶,D错误。故选B。20.下列关于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B.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来自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C.B淋巴细胞是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D.B淋巴细胞活化后大部分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答案】C【解析】【分析】免疫系统包括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1)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2)免疫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细胞,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位于淋巴液、血液和淋巴结中,包括T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和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3)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详解】A、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的是吞噬细胞、淋巴细胞,但主要是淋巴细胞,A正确;B、免疫细胞都来自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B正确;C、B淋巴细胞是在骨髓发育成熟的,T淋巴细胞是在胸腺发育成熟的,C错误;D、B淋巴细胞活化后大部分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小部分增殖分化产生记忆B细胞,D正确。故选C。21.下列有关免疫学原理的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接种疫苗可使机体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B.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C.供体与受体的主要HLA须完全相同,才可以进行器官移植D.临床诊断中,可利用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反应检测病原体【答案】C【解析】【分析】疫苗相当于抗原,进入机体后可激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过程,据此分析作答。【详解】A、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接种疫苗可使机体对特定传染病具有抵抗力,A正确;B、当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形成的浆细胞能快速产生大量抗体,B正确;C、供体与受体的主要HLA有一半以上相同,就可以进行移植,受体需要服用免疫抑制剂,C错误;D、抗原与抗体能特异性结合,因此临床诊断中,可利用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反应检测病原体,D正确。故选C。22.免疫失调是指免疫功能异常导致的一些疾病。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相同过敏原时引起B.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艾滋病C.异体骨髓移植时一般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D.风湿性心脏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答案】C【解析】【分析】1、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详解】A、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时引起的,A正确;B、HIV是逆转录病毒,某些逆转录酶抑制剂可用于治疗艾滋病,B正确;C、异体骨髓移植时会发生免疫排斥反应,C错误;D、风湿性心脏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属于自身免疫病,是免疫功能过强导致的疾病,D正确。故选C。23.赤霉素、细胞分裂素等都属于植物激素,植物激素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着显著的调节作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赤霉菌可以产生赤霉素,从而可能使植物患恶苗病B.细胞分裂素都在根尖合成,可促进叶绿素的合成C.脱落酸能促进叶的衰老和脱落,不利于植物进行正常生命活动D.乙烯主要促进果实的发育和成熟,是一种气态植物激素【答案】A【解析】【分析】不同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主要生理功能: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赤霉素:合成部位: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等幼嫩部分。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的伸长;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的作用。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正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幼嫩根尖。主要生理功能:促进细胞分裂;诱导芽的分化;防止植物衰老。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主要生理功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能产生。主要生理功能: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促进多开雌花。【详解】A、赤霉菌可以产生赤霉素,从而可能使植物患恶苗病,A正确;B、细胞分裂素并不都在根尖合成,B错误;C、脱落酸能促进叶的衰老和脱落,有利于植物进行正常生命活动,C错误;D、乙烯只能促进果实的成熟,不能促进果实的发育,D错误。故选A。24.我国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并在实践中应用。生产和生活中常采取的一些措施及相关生物学原理,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赤霉素处理大麦的种子,无须发芽就能产生α—淀粉酶B.植物生长“顶端优势”现象可以通过去除顶芽而解除C.芝麻开花期间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可喷洒适量生长素以避免减产D.小麦种子成熟时持续干热后又遇雨天,种子会在穗上发芽,可能与脱落酸被降解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1)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细胞的分裂分化;促进种子萌发、开花和果实发育。(2)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促进芽的分化、侧枝的发育、叶绿素合成。(3)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气孔关闭;促进叶和果实衰老和脱落,维持种子休眠。(4)乙烯: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开花,促进叶、花、果实脱落。(5)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分化;影响器官的生长、发育。【详解】A、赤霉素能促进α-淀粉酶合成,故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能产生a-淀粉酶,A正确;B、顶端优势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侧芽处运输,造成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较高抑制生长,若去除顶芽会减小侧芽处的生长素浓度,使侧芽发育为侧枝,因此植物生长“顶端优势”现象可以通过去除顶芽而解除,B正确;C、芝麻的食用部分主要是种子,芝麻开花期间遇到连续阴雨天气未完成受粉不能形成种子,生长素的作用是促进子房壁的发育,不能促进种子形成,因此喷洒适量生长素并不能避免减产,C错误;D、小麦种子成熟时,若经历持续的干热会导致脱落酸降解,脱落酸能促进种子休眠、抑制发芽,当脱落酸减少时种子萌发便不受抑制,遇大雨天气则种子会在穗上发芽,D正确。故选C。25.如图是生长素发现的探索历程的几个经典实验。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一、二说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且尖端能产生某种"影响”B.实验三鲍森.詹森的实验必须在适宜光照中进行,因为光照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C.实验四中的对照实验是将放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正中D.温特从植物体内提取并分离出使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化学物质,并命名为生长素【答案】A【解析】【分析】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的实验分析:1、达尔文:①胚芽鞘+单侧光→向光生长;②去尖端+单侧光→不生长,不弯曲;③用锡箔罩住尖端+单侧光→生长,不弯曲。分析: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对下部产生影响,出现向光弯曲。2、鲍森•詹森:切去胚芽鞘尖端+单侧光→不弯曲;胚芽鞘尖端下部放琼脂片+单侧光→弯曲。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3、拜尔:切去胚芽鞘尖端,移至一侧,置于黑暗中培养,胚芽鞘向放尖端的对侧弯曲生长。结论:尖端产生某种化学物质,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弯曲生长。4、温特:①接触过尖端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②空白的琼脂块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切面的某一侧。结论: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向下运输,促进下部生长。5、1934年,科学家从人尿中分离出能促进植物生长的物质,确定其化学成分是吲哚乙酸。【详解】A、实验一的自变量为遮光部位,目的是找出植物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实验结果表明胚芽鞘顶端是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实验二是鲍森·詹森的实验,实验结果可以推测植物的弯曲生长是由于顶端产生的某种影响引起的,A正确;B、实验三拜尔的实验,由于光照会影响生长素在植物体中的运输和分布,为了排除受光不均匀对实验结果的影响,该实验应在黑暗中进行,B错误;C、实验四中的对照实验是将从未接触过尖端的空白琼脂块放在切去尖端的胚芽鞘左侧,C错误;D、温特未从植物体内提取并分离出使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化学物质,只命名了生长素,D错误。故选A。26.下图为生物兴趣小组利用燕麦胚芽鞘进行向光性探究实验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实验组①④生长但不弯曲B.实验组②生长且向光弯曲C.实验组③不生长也不弯曲D.实验组⑤生长且向右弯曲【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尖端是感光部位,图中①用锡箔遮住尖端,因此直立生长;②尖端是产生生长素的部位,且尖端能够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因此弯向右侧光源生长;③切去尖端将不生长也不弯曲;④切去尖端后,中间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单侧光对其无刺激作用,因此直立生长;⑤胚芽鞘切去尖端后,单侧光对其无刺激作用,在胚芽鞘的右侧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因此胚芽鞘弯向左侧弯曲生长。【详解】A、感光部位是尖端,①用不透光的锡箔遮住尖端,不能感受单侧光照;④单侧光不能使生长素在琼脂块中向背光侧运输,因此二者都是直立生长,A正确;B、②尖端是产生生长素的部位,且尖端能够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使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从向光侧往背光侧运输,再通过极性运输作用于尖端以下部分,因此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B正确;C、③切去尖端,没有生长素,因此既不生长也不弯曲,C正确;D、⑤胚芽鞘切去尖端后,单侧光对其无刺激作用,在胚芽鞘的右侧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生长素在尖端以下分布不均匀,因此胚芽鞘向左侧弯曲生长,D错误。故选D。27.下图1表示将一株植物幼苗水平放置培养一段时间后的生长情况;图2表示不同生长素浓度与对图1植株茎作用效应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根的向地生长和茎的背地生长体现了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B.图1中茎的背地生长是由于重力影响了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图1植物的根、茎、叶等器官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均为图2的gD.若图1幼苗a侧生长素浓度为图2的f时,则b侧生长素浓度应大于f【答案】A【解析】【分析】1、分析甲图:由于受到重力因素的影响,生长素发生横向运输,b点的生长素浓度高于a点。2、分析乙图:B、D的生长素浓度不同,但促进效果相同,C点生长素浓度为促进效果最好的浓度,E点浓度既不促进也不抑制。【详解】A、根向地弯曲生长的原因是重力引起根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近地侧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根生长,远地侧低浓度生长素促进根生长;茎背地弯曲生长的原因是重力引起茎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于远地侧,近地侧高浓度生长素促进茎生长的作用强,远地侧低浓度生长素促进茎生长的作用弱;根和茎对生长素作用的表现不同,说明根比茎对生长素敏感,体现了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A正确;B、图1中茎背地生长是由于重力影响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B错误;C、植物各部位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根>芽>茎,当生长素浓度为g时,只对于茎来说是最适生长素浓度,但不是根、叶生长的最适生长素浓度,C错误;D、图中植物幼苗a侧生长素浓度小于b侧的生长素浓度,并且b侧的促进效果大于a侧,若图1幼苗a侧生长素浓度为图2的f时,则b侧生长素浓度应大于f、小于2f,D错误。故选A。28.下列关于植物体激素调节叙述错误的是()A.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高浓度生长素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升高会抑制生长素的作用B.在促进细胞分裂中,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C.植物体内产生的激素都是微量而高效的D.油菜素内酯是由植物体内特定腺体产生的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答案】D【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指的是在植物体内一定部位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详解】A、在植物体内,生长素在细胞水平上起着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分化等作用;不同激素在代谢上还存在着相互作用,例如,当生长素浓度升高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的升高,反过来会抑制生长素的作用;可见低浓度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高浓度生长素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含量升高会抑制生长素的作用,A正确;B、多种激素共同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例如,生长素主要促进细胞核的分裂,而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的分裂,二者协调促进细胞分裂的完成,表现出协同作用,B正确;C、植物激素指的是在植物体内一定部位合成,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且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产生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植物激素在植物内的含量虽然微少,但是在调节植物生长发育上的作用却非常重要,可见植物体内产生的激素都是微量而高效的,C正确;D、植物体不含腺体,油菜素内酯是由植物体内一定部位合成的,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体生命活动具有调节作用的物质,D错误。故选D。29.黄瓜属于一年生攀援草本植物,茎部细长、叶片碧绿、花果期长,其生长过程受到多种激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调节。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由色氨酸转变成的生长激素会影响黄瓜苗的向光生长B.黄瓜茎端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值大小会影响花的雌雄分化C.黄瓜植株产生的乙烯利既可促进开花也可促进果实的成熟D.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用于光合作用【答案】B【解析】【分析】1、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环境中的红光、蓝光对于植物的生长感受不同波长的光的分子不同,其中光敏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2、光敏色素是一类蛋白质(色素﹣蛋白复合体)分布在植物的各个部位,其中在分生组织的细胞内比较丰富。3、受到光照射后→光敏色素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传导到细胞核内→基因选择性表达→表现出生物学效应。【详解】A、由色氨酸转变成且影响黄瓜苗的向光生长的是生长素而不是生长激素,A错误;B、黄瓜茎端脱落酸与赤霉素的比值较高有利于分化成雌花,比值较低有利于分化成雄花,B正确;C、具有催熟作用的乙烯利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植物合成的是乙烯,但不能促进开花,C错误;D、光敏色素是一种能感受光信号的蛋白质,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但不是用于光合作用,D错误。故选B。30.下列关于“探究2,4-D对插条生根的作用”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本实验中因变量是生根长度,蒸馏水的组别是本实验中的唯一对照组B.预实验所使用的2,4-D浓度梯度比正式实验的浓度梯度要小C.所用每个枝条都应留3~4个芽,并且找准枝条的上下端,防止颠倒D.利用浸泡法处理插条时,所作用2,4-D溶液的浓度比沾蘸法大【答案】C【解析】【分析】1、探究实验的原则包括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2、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2,4-D对插枝生根的作用”,自变量为是否施用2,4-D,因变量为根的数目和长度,其余均为无关变量。【详解】A、本实验中因变量是生根长度或数目,在预实验中蒸馏水的组别是空白对照组,正式实验中不同浓度的组别相互对照,A错误;B、预实验所使用的2,4-D浓度梯度比正式实验的浓度梯度要大,才能大致判断适宜浓度的范围,以缩小梯度精准实验,获得最适浓度,B错误;C、芽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因此所用每个枝条都应留3~4个芽,以保证扦插枝条的成活率,枝条的形态学上端很难生根,故需要找准枝条的上下端,防止颠倒,C正确;D、利用浸泡法处理插条时,所作用2,4-D溶液的浓度比沾蘸法小,时间比沾蘸法长,D错误。故选C。31.下列关于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说法正确的是()A.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不受环境影响B.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C.植物体内接受各种光信号的受体统称光敏色素D.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子结构和生理效应都与植物激素类似【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的光敏色素可以接受光信号,通过吸收红光和远红光改变自身结构,调控植物生长发育。【详解】A、激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同时也受环境影响,A错误;B、光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生长、发育的全过程,B正确;C、光敏色素是色素-蛋白复合体,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C错误;D、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分子结构不一定与植物激素类似,但生理效应与植物激素类似,D错误。故选B。32.下列不属于种群水平研究的问题是()A.统计麋鹿保护区内雌雄麋鹿的比例 B.研究大黄鱼性早熟对出生率的影响C.调查繁殖季节某条河流中鱼类的迁入量 D.估算一片草地中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数量【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其中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种群的空间特征包括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详解】A、统计麋鹿保护区内雌雄麋鹿的比例属于种群特征:性别比例,A错误;B、研究大黄鱼性早熟对出生率的影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的问题,B错误;C、调查繁殖季节某条河流中鱼类迁入量,鱼类不是同一种群,所以这不是研究种群水平上的问题,C正确;D、估算一片草地中加拿大一枝黄花的数量属于种群密度的问题,D错误。故选C。33.下图是某种群的数量特征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M、H分别指的是迁入率、迁出率B.G为出生率,N为死亡率C.年龄结构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答案】B【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示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结构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详解】A、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不影响M、H的变化,而二者分别引起种群密度增加、减少,因此分别指的是迁入率、迁出率,A正确;B、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因此N表示出生率,G表示死亡率,B错误;C、年龄结构可以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因此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结构,C正确;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D正确。故选B。34.用酵母菌酿酒的主要阶段为:加料→接种→通气培养→密封培养。从接种后到发酵完的过程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为()A. B.C. D.【答案】C【解析】【详解】A、酿酒酵母的种群数量不会一直降低,A错误;B、酿酒酵母种群数量不会一直保持不变,B错误;C、酿酒酵母种群数量先经过调整期,再进入对数期,经过稳定期后,再进入衰退期,C正确;D、酿酒酵母的种群数量不会一直升高,D错误。故选C。35.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某校生物兴趣小组调查了操场中马齿苋(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样方12345马齿苋种群密度(棵/m²)781087A.调查结果显示操场中马齿苋的种群密度约为8株/m2B.调查操场的马齿苋应选用五点取样法,样方大小宜选取1m2C.再重新选一次样方,预测所得结果与这次调查完全相同D.选择马齿苋而非单子叶植物进行调查的原因是马齿苋易辨别个体数目【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种群个体数,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和逐个计数法。【详解】A、由表格数据可知,操场中马齿苋的种群密度约为(7+8+10+8+7)/5=8株/m2,A正确;B、表格显示共有五个样方,故调查操场的马齿苋应选用五点取样法;马齿苋为草本植物,其样方大小宜选取1m2,B正确;C、利用样方法得到的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为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若再重新选一次样方,所得到的结果与这次结果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C错误;D、单子叶植物一般是蔓生或丛生,不容易区分个体数目,而双子叶的马齿苋易辨别个体数目,D正确。故选C。36.如图所示为某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示曲线表明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始终不变B.将一种生物引入一个新环境中,种群数量一定会呈J形增长C.该种群的K值随种群个体数量的增多而逐渐增大D.该种群可能处于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无天敌等条件【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分析,该图是种群的“J”形增长,“J”形曲线实现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种群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t年后种群数量为:Nt=N0λt,“J”型增长曲线没有K值。【详解】A、“J”形曲线中,增长倍数不变,但由于每年种群基数不同,故每年增加的个体数量也不同,A错误;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如果不适应该环境将逐渐减少甚至灭亡,如果适应该环境,在开始一段时间内会呈“J”形增长,但是由于环境资源是有限的,最终会呈现“S”形曲线增长,B错误;C、“J”形增长曲线中每年与上一年相比,以恒定的倍数在增长,因此每年增加的个体逐渐增多,不存在K值,C错误;D、由图可知,该种群可能处于理想状态下,即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无天敌等,种群数量呈现指数增长的趋势,D正确。故选D。37.自然环境中,种群增长曲线一般为“S”型。下列关于K值的叙述正确的是()A.池塘中鲤鱼的种群数量达到K/2时,单次捕捞量最大B.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此时种内斗争最为激烈C.种群的K值是指理想条件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D.种群的K值是固定不变的【答案】B【解析】【分析】“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在K/2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详解】A、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但此时鱼的单次捕捞量不是最大,池塘中鲤鱼的种群数量达到K时,单次捕捞量最大,A错误;B、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种群密度最大,此时种内斗争最为激烈,B正确;C、理想条件下种群呈“J”型增长,无K值,C错误;D、种群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可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D错误。故选B。38.某湿地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的调查结果和年龄结构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其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绘制曲线图分析种群的数量变化,属于构建数学模型B.在前4年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对应图乙中的BC.在第8~10年鼠种群的年龄结构对应图乙中的AD.第16年和第20年的鼠的种群数量不相等【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甲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λ大于1时,种群数量增长,当λ等于1时,种群数量稳定;当λ小于1时,种群数量下降。图乙中A中幼年的个体多,老年的个体少,为增长型;B中各年龄期的比例相当,为稳定型,C中老年个体较多,幼年的个体少,为衰退型。【详解】A、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对研究对象的生命本质和运动规律进行具体的分析、综合,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如数学方程式、关系式、曲线图和表格等来表达,绘制曲线图分析种群的数量变化,属于构建数学模型,A正确;B、图甲中,前4年λ等于1,所以鼠的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对应图乙的B,B正确;C、在第8~10年时λ<1,鼠的年龄组成可能是图乙中的C,即为衰退型,C错误;D、在16~20年,λ大于1,所以这段时间内鼠的种群数量是逐渐增加的,即第16年和第20年的鼠的种群数量不相等,D正确。故选C。39.某同学进行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时欲对1L培养液进行酵母菌计数(菌液被稀释10倍),血细胞计数板((1mm×1mm×0.1mm,规格为25×16),并统计出5个中方格共有100个酵母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应先滴加培养液,后再盖上盖玻片B.取样时应取试管底部酵母菌培养液C.该1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5×109个D.该方法统计获得酵母菌数量比活菌数多【答案】D【解析】【分析】血细胞计数板有2种,一种是计数区分为16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25个小方格;另一种是一个计数区分成25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详解】A、应先盖上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A错误;B、取样时,都需要对培养液进行振荡,B错误;C、每个中方格酵母菌的平均值是20,则1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为个,C错误;D、该方法会将死菌计算在内,故统计的数量大于活菌数,D正确。故选D。40.下列关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属于密度制约因素B.气候因素和自然灾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C.传染病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与该种群的密度大小有关D.森林中林下植株种群密度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林冠层的郁闭度越大,种群密度越大【答案】D【解析】【分析】一般来说,食物和天敌等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是相关的。例如,同样是缺少食物,种群密度越高,该种群受食物短缺的影响就越大,这些因素称为密度制约因素。而气温和干旱等气候因素以及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详解】A、食物和天敌等因素对生物影响与该生物的种群密度相关,属于密度制约因素,A正确;B、气候因素和自然灾害等对种群的影响与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无关,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B正确;C、传染病对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与该种群的密度大小有关,如果种群密度越大,则该病的传播能力越强,C正确;D、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林冠层的郁闭度,即主要取决于林下植物受到的光照强度,林冠层的郁闭度越大,地面得到的阳光越少,种群密度越小,D错误。故选D。二、非选择题(共50分)41.人的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脑的“奖赏通路”,通过多巴胺兴奋此处的神经元,传递到脑的“奖赏中枢”,可使人体验到欣快感,因而多巴胺被认为是引发“奖赏”的神经递质,下图是神经系统调控多巴胺释放的机制,毒品和某些药物能干扰这种调控机制,使人产生毒品或药物的依赖。(1)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中,多巴胺储存在______内,当多巴胺释放后,可与神经元A上的______结合,引发“奖赏中枢”产生欣快感。(2)多巴胺释放后,在其释放的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该蛋白可以和甲基苯丙胺(冰毒的主要成分)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______(“增多”“减少”或“不变”)长期使用冰毒,会使神经元A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当停止使用冰毒时,生理状态下的多巴胺“奖赏”效应______(“减弱”或“增强”),造成毒品依赖。(3)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还受到抑制性神经元的调控,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突触前膜可以释放Ƴ-氨基丁酸,Ƴ-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Cl⁻______,从而使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______(“兴奋”或“抑制”),多巴胺的释放量______(“增多”或“减少”)。抑制性神经元细胞膜上有吗啡的受体,当人长时间过量使用吗啡时,抑制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抑制性功能降低,最终使得,“奖赏”效应增强。停用时,造成药物依赖。【答案】(1)①.突触小泡②.受体(2)①.增加②.减弱(3)①.内流②.抑制③.减少【解析】【分析】分析示意图可知:多巴胺合成后,贮存在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释放依赖于突触小泡的膜和突触前膜融合,体现膜的流动性;当多巴胺释放后,可与下一个神经元(神经元A)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奖赏中枢”产生欣快感。【小问1详解】多巴胺属于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小泡内,当多巴胺释放后,可与下一个神经元(神经元A)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发“奖赏中枢”产生快感。【小问2详解】根据题意分析,突触前膜上有回收多巴胺的转运蛋白,该蛋白可以和甲基苯丙胺结合,阻碍多巴胺的回收,使突触间隙中的多巴胺增加;长期使用冰毒,会使神经元A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因此当停止使用冰毒时,生理状态下的多巴胺“奖赏”效应减弱,从而造成毒品依赖。【小问3详解】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还受到抑制性神经元的调控,当抑制性神经元兴奋时,其突触前膜可以释放γ-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Cl-内流,静息电位增强,从而使释放多巴胺的神经元受到抑制,导致多巴胺的释放量减少。抑制性神经元细胞膜上有吗啡的受体,当人长时间过量使用吗啡时,抑制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减弱,抑制性功能降低,最终使得多巴胺释放增加,“奖赏”效应增强。42.以下是两种特异性免疫应答的部分图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一所涉及的过程为_____________免疫,图二所涉及的过程为_________________免疫。(2)激活B细胞的信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病原体为HIV侵入人体后,HIV攻击的主要对象是图中________细胞;人体的免疫系统除具有防御新冠病毒等病原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外,还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4)为验证T细胞起细胞免疫作用,从免疫细胞成熟场所角度设置实验自变量,请补全实验设计。实验材料:多只生理状况良好且相似的小鼠、具有活性的异体器官等。步骤要点实验分组将小鼠平均分为两组,编号甲组和乙组。实验处理甲组做________处理,然后移植异体器官:乙组(对照组)做_______处理,然后移植异体器官培养并观察两组小鼠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两组小鼠是否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实验预期甲组的小鼠体内异体器官未发生免疫排斥反应;乙组的小鼠体内异体器官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答案】42.①.体液②.细胞43.①.抗原和B细胞直接接触②.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于B细胞结合44.①.辅助性T②.免疫自稳③.免疫监视45.①.手术切除胸腺②.切除手术操作,但不切除胸腺【解析】【分析】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和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有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细胞有B细胞和T细胞,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B细胞在骨髓成熟,T细胞转移到胸腺成熟,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小问1详解】图一存在细胞因子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的过程,为体液免疫过程。图二存在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分化的过程,为细胞免疫过程。【小问2详解】激活B细胞的两个信号:第一个信号是病原体和B细胞接触;第二个信号是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小问3详解】若病原体为HIV侵入人体后,HIV攻击的主要对象是图中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可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因此会导致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减弱。人体的免疫系统除具有防御新冠病毒等病原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外,还具有免疫自稳(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和免疫监视(识别并清除突变的肿瘤细胞)的功能。【小问4详解】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本实验的自变量为免疫细胞(T细胞)成熟场所(胸腺)的有无,将小鼠分为两个小组,甲组(实验组)切除胸腺,移植异体器官,乙组(对照组)做切除手术操作,但不切除胸腺,移植异体器官,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两组的免疫排斥反应。实验预期结果:甲组的小鼠切除胸腺,故体内异体器官不发生免疫排斥反应(或免疫排斥较弱);乙组具有胸腺,故小鼠体内发生免疫排斥。43.在2022年冬奥会的很多比赛项目中,运动员的身体协调能力令人叹为观止。在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改变。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_________________的体温调节中枢,经神经中枢的分析和综合,通过传出神经引起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从而减少散热。(2)在花样滑冰、越野滑雪等冬奥项目中,运动员因长时间比赛会导致机体血糖浓度降低,血糖最主要的去向是__________。为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与胰岛素具有__________(填关系)作用的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量会增加。(3)随着比赛激烈的进行,运动员血浆中的CO2浓度也会升高,进而使存在于__________中的呼吸中枢兴奋,从而加快呼吸运动排出CO2.该过程的调节方式有__________。(4)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的特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两点)【答案】43.①.下丘脑②.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44.①.氧化分解生成CO2和H2O,释放能量②.相抗衡45.①.脑干②.体液调节、神经调节46.作用时间长;范围广泛(或通过体液运输)【解析】【分析】1、寒冷环境→冷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骨骼肌紧张性增强、肾上腺分泌肾上腺激素增加、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增加(增加产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炎热环境→温觉感受器(皮肤中)→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皮肤血管舒张、汗液分泌增多(增加散热)→体温维持相对恒定。2、体内水少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小问1详解】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机体受到寒冷刺激,产生的神经冲动传至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经神经中枢的分析和综合,通过传出神经引起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从而减少散热。【小问2详解】运动员因长时间比赛会导致机体血糖浓度降低,血糖最主要的去向是氧化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无线入侵式电灯课程设计
- 特殊时期短暂课程设计
- 液压钻镗床课程设计
- 文明礼仪广播稿范文300字(17篇)
- 2024年度汽车后市场广告代理承包居间服务合同3篇
- 2025年山东济宁金乡县乡村公益性岗位招聘2500人历年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济宁市皮肤病防治院招聘工作人员专业历年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济宁兖州区小孟镇招聘城乡公益性岗位人员184人历年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济南市济阳区城市建设投资集团限公司招聘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山东沂蒙建工集团限公司公开长期招聘造价师16人管理单位笔试遴选500模拟题附带答案详解
- 一例尿毒症患者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护理查房
- 期末测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PEP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工艺以及质量保证措施,工程实施的重点、难点分析和解决方案
- 2023年小学二年级数学竞赛试题(后附答案)
-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4单元共4个单元复习教学设计
- 《数据可视化 》 课件全套 杨华 第1-9章 数据可视化概述- 可视化大屏
- GB/T 44146-2024基于InSAR技术的地壳形变监测规范
- 出国柬埔寨劳务合同范本
- 【人民日报】72则金句期末评语模板-每页4张
- 合伙人散伙分家协议书范文
- 内科学(广东药科大学)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广东药科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