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张家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1页
湖南省张家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2页
湖南省张家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3页
湖南省张家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4页
湖南省张家界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张家界市2023年普通高中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联考生物学试题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某人进入高原缺氧地区后呼吸困难、发热,检查发现其肺部出现感染,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被确诊为高原性肺水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为外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B.高原地区缺氧,肌肉细胞CO2的产生量多于O2的消耗量,血浆的pH会明显下降C.患者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降低,肺部组织液增加D.血浆蛋白和氧气等成分含量相对稳定仅仅是内环境稳态的一部分【答案】D【解析】【分析】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包括组织液、淋巴、血浆等。内环境是组织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外液与生活在其中的细胞之间可以进行物质交换,组织液与血浆之间也可以进行物质交换,但组织液→淋巴→血浆是单向的。2、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包括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A、内环境由细胞外液组成,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液,A错误;B、高原地区缺氧,人体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肌肉细胞CO2的产生量和O2的消耗量相等,血浆的pH会有所下降,但可以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B错误;C、患者肺组织间隙和肺泡渗出液中有蛋白质、红细胞等成分,肺部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水从血浆等进入组织液,肺部组织液增加,C错误;D、内环境稳态包括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相对稳定,血浆蛋白和氧气等成分含量相对稳定仅仅是内环境稳态的一部分,D正确。故选D。2.当体表痛和内脏痛共用一个中间神经元时(如图),神经中枢无法判断刺激究竟来自内脏还是体表,但由于神经中枢更习惯于识别体表的信息,常将内脏痛误认为是体表痛,这种现象称为牵涉痛。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牵涉痛为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图中结构1接受一定的刺激后,可由相对静止的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的状态C.图中结构3为神经节,可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D.图中结构4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为效应器【答案】B【解析】【分析】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婴儿的吮乳、排尿反射等都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例如看到梅子分泌唾液。2、题图分析,结构1属于感受器,结构2和结构4为传入神经,结构3是神经节。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详解】A、牵涉痛是生来就有的,为非条件反射,A错误;B、结构1感受器接受一定的刺激后,会产生兴奋,由相对静止的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的状态,B正确;C、图中结构3为神经节,是周围神经系统中细胞体聚集的地方,不能对传入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C错误;D、结构4为传入神经,内脏和体表作为感受器,D错误。故选B。3.如图表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及它们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其中①②③表示相关腺体分泌的激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的产生、分泌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系统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B.用③饲喂正常动物,将影响①②的分泌量C.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上都有③的受体D.切除垂体,则①②③的合成分泌量都将减少【答案】D【解析】【分析】图示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图中①代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代表促甲状腺激素,③代表甲状腺激素。【详解】A、①是下丘脑产生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本质为蛋白质,为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产生、分泌过程体现了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等生物膜结构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A正确;B、③是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用③饲喂正常动物,使得甲状腺激素的含量过多,通过负反馈调节,可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故将会影响①②的分泌量,B正确;C、甲状腺激素可通过负反馈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因此下丘脑细胞和垂体细胞上都有③甲状腺激素的受体,C正确;D、切除垂体,不能生成促甲状腺激素,则不能促进甲状腺激素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下丘脑分泌的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就会增加,D错误。故选D。4.过敏原可激发机体产生IgE抗体,IgE抗体可吸附在肥大细胞的表面,当过敏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肥大细胞可产生组织胺,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大,引起过敏症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不属于体液免疫B.机体产生IgE抗体时过敏原和细胞因子均可参与B细胞活化的过程C.肥大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特异性结合IgE抗体的受体D.临床上可通过抑制组织胺等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过敏性哮喘【答案】A【解析】【分析】过敏反应是过敏原再次侵入有过敏体质的机体时,初次接触过敏原使机体产生的抗体吸附在细胞表面,这时与过敏原结合,进而使靶细胞释放组织胺等化学物质,引发过敏反应。【详解】A、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浆细胞参与的是体液免疫,因此过敏原诱发人体产生抗体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A错误;B、过敏原可刺激B细胞,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一信号,辅助性T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特定的分子发生变化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信号,同时辅助性T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会促进B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分泌抗体,因此机体产生IgE抗体时过敏原和细胞因子均可参与B细胞活化的过程,B正确;C、过敏原可激发机体产生IgE抗体,IgE抗体可吸附在肥大细胞的表面,说明肥大细胞的细胞膜上有特异性结合IgE抗体的受体,C正确;D、肥大细胞可产生组织胺,使血管壁通透性增大,引起过敏症状。因此临床上可通过抑制组织胺等过敏介质的释放来治疗过敏性哮喘,D正确。故选A。5.图甲为人体内几种免疫细胞的起源和分化示意图,图乙表示正常人在特定情况下体内某一种抗体浓度的变化。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乙c~d时表示抗原直接刺激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B.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②③都是在骨髓中成熟的C.浆细胞的产生需要辅助性T细胞和抗原的共同刺激D.图乙中(d-c)<(b-a),m>n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较多的②【答案】C【解析】【分析】1、免疫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其中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T细胞转移到胸腺中成熟。2、二次免疫的特点:快而强,且产生的抗体数量多。【详解】A、图乙中c~d点表示抗原再次侵入机体,导致发生二次免疫,此时抗原直接刺激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A错误;B、淋巴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②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③T细胞转移到胸腺中成熟,B错误;C、浆细胞是由B细胞增殖分化而来,B细胞的活化需要辅助性T细胞和抗原的共同刺激,C正确;D、图乙中(d-c)<(b-a),m>n的主要原因是注射疫苗后机体产生了④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在抗原二次攻击是产生较多的⑤浆细胞,快速产生大量抗体,D错误。故选C。6.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与植物生长的关系,P点和Q点可分别表示()A.植株横放时根弯曲部位近地侧和远地侧B.植株横放时茎弯曲部位的远地侧和近地侧C.具顶端优势的植株的顶芽部位和侧芽部位D.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时尖端下部的向光侧和背光侧【答案】C【解析】【分析】生长素能够促进生长,其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图中曲线看出,在一定的生长素浓度范围内,随着生长素浓度的提高,生长1cm所需的时间不断减少,即浓度越高促进作用越明显;超过了一定的生长素浓度范围,随着生长素浓度的提高,生长1cm所需的时间不断延长,即浓度越高促进作用反而减弱,甚至抑制生长。P点时生长素起促进作用,Q点时生长素起抑制作用。【详解】A、植株横放时,根弯曲部位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受抑制;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快,所以P点和Q点可分别表示植株横放时根弯曲部位的远地侧和近地侧,A错误;B、植株横放时,茎弯曲部位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慢;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生长快,但是都起促进作用,B错误;C、具顶端优势的植株顶芽生长而侧芽受抑制,所以P点和Q点可分别表示顶芽部位和侧芽部位,C正确;D、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时,尖端下部的向光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作用小;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促进作用大,但是都起促进作用,D错误。故选C。【点睛】7.数学模型N0=N0λt能解释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变动。下列不属于适合该模型的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发生的条件是()A.气候适宜 B.没有敌害 C.无出生和死亡 D.食物充足【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的J型(形)增长曲线是:在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如果第一年的数量是第二年的λ倍,则t年后的种群数量为Nt=N0λt。【详解】在食物充足、空间无限、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生物种群数量呈现“J”形增长,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故选C。8.土壤中常见的小动物有蜘蛛、鼠妇、蜈蚣、马陆、蚯蚓等。某实验小组欲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调查研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取样器取样法既可用于调查种群密度,也可用于调查物种丰富度B.实验时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湿、趋暗、避高温的特点C.用诱虫器采集的小动物可以放入无水乙醇中D.对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统计其相对数量时常用记名计算法【答案】C【解析】【分析】探究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常用取样器取样法进行采集,用目测估计法或记名计算法进行统计。(1)取样器取样: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2)丰富度统计方法:①记名计算法.②目测估计法.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个体数(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得群落;目测估计法: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等级划分和表示方法: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详解】A、取样器取样法通过不同样方的取样,既可用于调查种群密度,也可用于调查物种丰富度,A正确;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时,利用了土壤小动物趋湿、趋暗、避高温的特点,B正确;C、采集的小动物可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处理,以便保存,C错误;D、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统计物种相对数量的方法是记名计算法,D正确。故选C。9.生物群落是指在相同时间聚集在一定地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下列有关群落的描述,正确的是()A.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均具有垂直分层现象,以提高光的利用率B.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出现频率、种群密度、食物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C.种间竞争是指两个或更多个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D.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在春季和夏季发生改变不是群落的演替【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位是指物种利用各种资源的幅度以及该物种与种群中其他物种关系的总和,包括它占据的位置、资源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故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详解】A、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均具有垂直分层现象,动物分层有利于提高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植物的垂直结构可以提高光的利用率,A错误;B、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所以,研究某种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研究植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其领域内的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B错误;C、种间竞争是指两个或更多个不同种群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C错误;D、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在春季和夏季发生改变属于群落的季节性,不是群落的演替,D正确。故选D。10.下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①表示生产者同化的能量,包括光能和人工输入的有机物中的能量,②表示散失的能量B.图中黑色箭头可表示能量流动过程,白色箭头可表示物质循环过程C.若图中物质循环表示碳循环,则碳在③④过程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借助生物之间的取食过程相依相伴进行【答案】A【解析】【分析】图示分析:①主要表示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②表示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③④表示捕食关系,以及能量流动的方向。【详解】A、①可表示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光能和人工输入的有机物中的能量,而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为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人工输入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不属于生产者的同化量,②表示所有生物呼吸散失的能量,A错误;B、图中黑色箭头②③④单向流动,可表示能量流动过程,白色箭头⑤循环往复,可表示物质循环过程,B正确;C、碳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若图中物质循环表示碳循环,则碳在③④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流动,C正确;D、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可借助生物之间的取食过程(即捕食关系)相依相伴进行,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循环是能量流动的载体,D正确。故选A。11.通过对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地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和建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的重要指标B.碳足迹是指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和海洋面积C.生态足迹的持续增大,可能会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海平面的上升D.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足迹是一种可操作的定量方法。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和建议。【详解】A、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科学规划和建议,故生态足迹是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A正确;B、碳足迹是指扣除海洋对碳的吸收量之后,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所需的森林面积,B错误;C、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所以生态足迹的持续增大,可能会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海平面的上升,C正确;D、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且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因此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和消费体系有利于减小生态足迹,D正确。故选B。12.在帮助农民发展经济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一些实际问题,如“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橘不宜在北方地区栽种”,这主要体现的生态工程原理是()A.协调原理 B.整体原理 C.自生原理 D.循环原理【答案】A【解析】【分析】自生原理包括自我组织、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再生、自我繁殖和自我设计等一系列机制。自生生态系统具有独特的结构与功能,一方面是源于其中的“生物”,生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再生更新等;另一方面是这些生物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进行自组织,实现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形成有序的整体。协调原理:生物数量造成的负载超过环境承载力就是违反协调原理,比如在西北地区种植对那里的环境适应性不强的树(树需要的>环境能提供的)和过度放牧(牲畜需要的>环境能提供的)。【详解】生物只有适应一定的环境才能正常生长,所以“苹果树不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橘不宜在北方地区栽种”,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原理,A正确,BCD错误。故选A。二、选择题:本题4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有的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13.研究表明,神经系统对躯体的运动和内脏活动的调节存在着分级调节。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是通过反射进行的B.若某人因外伤导致意识丧失,出现像婴儿一样的尿床现象,则可能是大脑皮层出现了问题C.战士可以练成长时间不眨眼,是因为大脑对脊髓进行着调控D.脑与脊髓中的神经中枢分工明确,独立地调控机体的生命活动【答案】AB【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其中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非条件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兴奋在神经元细胞间的传递,在突触部位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详解】A、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是通过反射进行的,A正确;B、若某人因外伤导致意识丧失,出现像婴儿一样的尿床现象,说明该排尿反射失去了大脑皮层的控制,则可能是大脑皮层出现了问题,B正确;C、眨眼反射是由脑干参与的非条件反射,而战士们可以长时间不眨眼是因为有大脑皮层的参与,说明高级中枢可以控制脑干的活动,C错误;D、神经中枢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调控,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的高级中枢调控,D错误。故选AB。14.生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统一体。信息在生命系统(小到细胞,大到生态系统)中很重要,贯穿于微观到宏观。下图细胞间的信息分子对应正确的是()A.a——细胞因子B.b——神经递质C.c——激素D.a——溶菌酶【答案】ABC【解析】【分析】调节细胞生命活动的化学物质被称为信息分子,信息分子可以是激素、神经递质、CO等物质,可以是蛋白质类也可以是非蛋白质类;可以是大分子也可以是小分子,信息分子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只起调节细胞代谢的作用,信息分子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或者被移走。【详解】A、免疫系统通过免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其中的信息分子有细胞因子等,与受体结合传递信息,A正确;B、神经系统通过神经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参与神经调节的信息分子是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作用,B正确;C、内分泌系统通过激素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参与激素调节的信息分子是各种激素,与靶器官、靶细胞上的受体结合起传递信息作用,C正确;D、溶菌酶能直接杀菌,不属于信息分子,D错误。故选ABC。15.下图所示为不同生态系统在相同的环境条件变化下,甲和乙两个生物群落所表现出来的反应。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生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高于甲生物群落B.甲和乙群落所在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同,生物种类完全不同C.不同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着不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D.甲所在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低,则其恢复力稳定性一定高【答案】A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保持正常动态的能力,主要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低,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详解】A、由图可知,甲生物群落的抵抗力稳定型小于乙生物群落,所以甲生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低于乙生物群落的,A正确;B、甲和乙群落所在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同,部分生物种类可能相同,B错误;C、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不同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着不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正确;D、甲所在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弱,则其恢复力稳定性不一定强,还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D错误。故选AC。16.某生物科研小组对某林地的6种鸟类进行了研究,发现它们生活习性相似,均在林中生活,都以昆虫为食,对营巢地点有部分相似要求。但每一种鸟类在取食和营巢行为上又显示出了复杂的差别。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研究不同鸟类的生态位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范畴B.6种鸟类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是协同进化的结果C.不同鸟类的生态位重叠度越高,越能充分地利用环境资源D.6种鸟类在取食和营巢行为上的差别,可以减少种间竞争【答案】C【解析】【分析】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详解】A、研究不同鸟类的生态位,通常要调查鸟类的栖息地、食物、天敌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因此研究不同鸟类的生态位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范畴,A正确;B、不同物种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协同进化。6种鸟类占据着相对稳定的生态位,有利于其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是协同进化的结果,B正确;C、不同鸟类的生态位重叠度越高,竞争越激烈,不利于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各自占据相对稳定的生态位,即生态位重叠度越低,越能充分地利用环境资源,C错误;D、6种鸟类在取食和营巢行为上的差别,生态位重叠度就会更低,可以减少种间竞争,D正确。故选C。三、非选择题。17.临床上,发热是指在致热原的作用下,机体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一种高水平体温调节活动。人感染流感病毒后体温上升的主要调节机制如图1所示,机体在较高的温度下维持产热和散热平衡的具体过程如图2所示。请分析回答:(1)图1中侵入人体的病毒会引起细胞产生内生致热原(EP),EP刺激位于____的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在体温上升期,图中运动神经兴奋使得①____,从而增加产热;而交感神经兴奋则使②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从而____。(2)图2中第Ⅱ阶段人体产热量____(填“大于”“小于”或“基本等于”)散热量。第Ⅲ阶段是人体体温恢复正常的过程,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作用下,通过____、____等途径增加散热实现的。(3)当病人处于第Ⅲ阶段时,临床表现为大量出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改变,直接刺激____,进而引起____释放量增多,促进____对水的重吸收。【答案】(1)①.下丘脑②.骨骼肌战栗③.减少散热(2)①.基本等于②.使皮肤的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③.汗液的分泌增多(3)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②.抗利尿激素③.肾小管和集合管【解析】【分析】题图分析:图1示为体温调节过程,包括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激素甲表示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乙表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图中增加产热的方式有骨骼肌收缩和甲状腺激素调节使代谢增强,减少散热的方式是皮肤血管收缩。图2中当病原体感染导致体温调定点升高时,机体能通过调节作用使体温上升至新的调定点水平,如图Ⅰ阶段,此过程机体产热量>散热量;当机体体温到达新的体温调定点,体温会在该范围保持相对稳定,如图Ⅱ阶段,此时机体产热量=散热量;当细菌在免疫系统的作用下被清除后,体温调定点下降至正常温度,则此时机体会通过调节作用使体温下降,回到调定点水平,如图Ⅲ阶段,该过程产热量<散热量。【小问1详解】图1中侵入人体的病毒会引起细胞产生内生致热原(EP),EP刺激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在体温上升期,图中运动神经兴奋使得①骨骼肌战栗,从而增加产热;而交感神经兴奋则使②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进而使得体温上升。【小问2详解】图2中第Ⅱ阶段是高温持续期,人体体温相对恒定,因此产热量基本等于散热量;第Ⅲ阶段是体温下降,主要是通过增加散热实现,具体的调节途径主要是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增加血流量,汗腺活动增强导致汗液的分泌增多,从而增加散热。【小问3详解】当病人处于第Ⅲ阶段时,临床表现为大量出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改变,直接刺激位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进而通过神经调节促进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通过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多,该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并促进其对水的重吸收,进而实现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18.目前,新型冠状病毒仍在全球肆虐横行,各国研制的疫苗相继进入临床阶段并有望投入市场。我国研制出某种疫苗,初步实验得知该疫苗总剂量8μg为最佳剂量,为了确定最佳接种方案,进一步进行了临床实验研究,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以下相关问题:组别A1A2B1B2C1C2D1D2接种试剂剂量(μg/针)疫苗a/4/4/4/X/a/4/4/4第一针接种时间第0天第二针接种时间不接种第14天第21天第28天相应抗体相对含量14.70169.50282.70218.00注:A1、B1、C1、D1组分别接种该疫苗,A2、B2、C2、D2组分别接种X试剂(1)从表中可看出,该实验的自变量有_______________。(2)表中试剂X是___________________,a的剂量应该为____________。(3)A1组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来自______________的增殖分化。(4)根据实验结果分析:①疫苗接种两次组的抗体含量均明显高于接种一次组,原因是_____________。②疫苗两次接种时间间隔_________的效果最好,间隔时间过短影响效果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是否接种疫苗、疫苗接种次数、两次接种间隔时间②.生理盐水(不含疫苗成分的试剂)③.8④.B细胞⑤.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了大量抗体⑥.21天⑦.疫苗中的抗原与初次免疫后存留的抗体结合后被迅速清除【解析】【分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本实验的目的为确定新冠疫苗的最佳接种方案,结合表格数据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有是否接种疫苗、疫苗接种次数、两次接种间隔时间;因变量为相应抗体的相对含量。据此分析作答。【详解】(1)从表中可看出,该实验里的自变量有是否接种疫苗、第一针和第二针的接种时间间隔,以及是否接种第二针,故自变量可概括为是否接种疫苗、疫苗接种次数、两次接种间隔时间。(2)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原则,注射疫苗为实验组,则对照组X应选取生理盐水(不含疫苗成分的试剂);实验组和对照组应遵循无关变量一致原则,故a的剂量应该为8μg。(3)A1组中是初次接种疫苗,故其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来自B细胞增殖分化后产生的效应B细胞。(4)①若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机体会发生二次免疫反应,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抗体,故疫苗接种两次组的抗体含量均明显高于接种一次组。②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疫苗两次接种时间间隔为21天时相应抗体的相对含量最高,为282.7,效果最好;间隔时间过短影响效果的原因可能是疫苗中的抗原与初次免疫后存留的抗体结合后被迅速清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并能结合图表信息分析作答。19.在我国的内蒙古地区有广袤的草原牧场,布氏田鼠是牧场上的主要鼠种,此外还有长爪沙鼠、大沙鼠等鼠种,这些鼠种主要以牧草为食,对草原生态和畜牧业造成严重危害。研究人员对内蒙古地区某牧场进行了相关调查研究,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生态学上用于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该牧场不同地段植物的种类、数量有一定差异,这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结构,这种结构常表现为____分布的特点。(2)如图1为该牧场的布氏田鼠数量调查结果:其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____,理由是____。(3)科学家长期跟踪调查了该牧场中甲、乙两个动物种群的数量变化,甲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和乙种群的“λ”值变化如图2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①乙种群在____时数量达到最大值,在t4~t5时间段乙种群数量____。②甲、乙种群数量均增加的时间段是____。据图推测,两者的种间关系是____(填“捕食”或“种间竞争”)。【答案】19①.物种组成②.水平③.镶嵌20.①.逐渐增加②.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21.①.t2②.不变③.O~t2④.种间竞争【解析】【分析】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一个群落区别于另一个群落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群落性质最重要的因素。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2、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大多数群落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对光的利用率有关,这种分层现象提高了群落对光的利用率。动物的垂直分层主要与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2)水平结构由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的不同以及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差异、人与动物的相互影响等引起的,在水平上往往呈现镶嵌分布。3、种间关系:(1)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2)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依赖,彼此有利。【小问1详解】生态学上用于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生物的水平结构是由于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光照强度的不同以及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差异、人与动物的相互影响等引起的;该牧场不同地段植物的种类、数量有一定差异,这体现了群落具有水平结构,常呈镶嵌分布。【小问2详解】通过柱形图分析可知,处于幼年的个体数量较多,处于老年期的个体数量较少,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其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逐渐增加。【小问3详解】①乙种群在t2时数量达到最大值,因为在O~t2段,入>1,说明种群数量一直在增加,t2~t4段,入<1,说明种群数量在减少,t4~t5段入=1,说明种群数量不变,所以乙种群在t2时数量达到最大值,在t4~t5时间段乙种群数量不变;②分析图2可知,甲、乙种群数量均增加的时间段是O~t2段,据图推测,两者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不是另一种关系(捕食),原因是若是捕食关系,那么会变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关系,但是图中甲乙并未出现这种情况,所以两者的种间关系不是捕食。20.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在乡村振兴的实际推进过程中,多地发现“小养殖、小种植、小加工、小工匠”四小农场,是乡村发展中一股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如图为我市某农场以本地特色产业为依托打造的“农业废弃物+种茶+养殖+酿酒”的生态农业模式。请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发现,与直接以农作物为食相比,直接以鸡为食时人增加相同体重需要消耗的农作物更多,这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____的特点。鸡鸭等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____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农作物→家畜→粪便→沼气池→农作物”的生产体系没有废物产生,体现了____原理。(2)与常规农业种植模式相比,该生态农业模式的优势有____(答出两点)等。(3)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间种套作、蔬菜大棚中的多层育苗、稻—萍—蛙等立体农业,体现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是可以帮助人们____。(4)研究发现,茶树可通过分泌茶多酚等具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来驱除害虫,这涉及____(填信息种类)的传递,体现了信息具有____的作用。【答案】20.①.逐级递减②.一③.循环21.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提高能量的利用率22.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23.①.化学信息②.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解析】【分析】1、可以认为,一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被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十分解者释放的能量。但对于最高营养级的情况有所不同,它所同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分解者分解释放的能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中的能量。2、生态农业能实现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3、生态系统的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生态系统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借助动物的特殊行为传递的信息,如蜜蜂跳舞。【小问1详解】直接以农作物为食,人处于第二营养级,直接以鸡为食时人处于第三营养级,研究发现,与直接以农作物为食相比,直接以鸡为食时人增加相同体重需要消耗的农作物更多,这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鸡鸭属于第二营养级,鸡鸭等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农作物→家畜→粪便→沼气池→农作物”的生产体系没有废物产生,体现了循环原理,即使前一环节产生的废物尽可能地被后一环节利用。【小问2详解】根据图示可知,该生态农业模式中酿酒产生的酒糟用于家禽养殖,家禽产生的粪便以及农作物秸秆中的有机物被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