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4课 故都的秋(导学案)_第1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4课 故都的秋(导学案)_第2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4课 故都的秋(导学案)_第3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4课 故都的秋(导学案)_第4页
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4课 故都的秋(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单元

自然情怀一文学阅读与写作(三)

∖∕βt"⅛,

•αm八∕χ*∙z^x**^›z∖xz"

%.G>M

[单元学习主题]

自然情怀

自然是万物的母亲,她给予了人类生命;自然是美的化身,显得那样神秘;

自然是无言的智者,带给人类智慧。亲近自然、感悟自然的思想感情,就是自然

情怀。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都属于写景抒情散文,描写了文人眼中的大自然。在这些

文章中,作者描写自然景物,并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融入到这自然美景中。

在情感表达上,或表现喜悦或哀愁的心情,或表明自己对自然景物的人生感悟,

或抒发一种向往、眷念之情,或反映一种勇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旷达情怀。

通过学习这些文章,让我们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的家园,让我们的心

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感情更加丰富。

[单元素养目标]

1.学习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写景抒情散文,感受文人笔下的美景,关注作

品中的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激发对自然的珍爱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还要

进一步体会民族审美心理,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2.分析和把握文章观察景物的角度和表现景物的艺术手法。学习散文作品,

要重点关注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的突出特点,表现景物的独特之美的。好的写景

散文往往都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情景交融、情理结

合的特点。

3.反复诵读,感受作品的语言之美。本单元文章文辞优美,表现了作者高超

的语言艺术。要引导学生多加诵读,品味散文独特的语言美。可以从用词、句式

等方面入手,对一些精彩语段加以分析、品味。

4.在了解写景抒情散文的特点,把握写景抒情散文的写法基础上,引导学生

选取自己最喜欢的景物,借鉴本单元文章的写法,写一篇散文,力争做到情景交

融。

第14课故都的秋*荷塘月色

!■故都的秋

颈习任务

YU×lRENWU

3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21年6月,郁

生平达夫和郭沫若、成仿吾等人组织成立“创造社”,并筹备编辑《创造季刊》;

1926年3月,郁达夫、成仿吾、冯乃起等一群年轻孤傲的创造社作家发

起创刊了自己的刊物《创造》,用以发表他们自己的文学主张;1928年加

入“太阳社”,并在鲁迅的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

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为发起人之一;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

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

等报刊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诗词;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

他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化名赵廉;1945年9月被日

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

士”。

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出奔》《她是

作品

一个弱女子》《迷羊》,小说集《沉沦》。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中国前文联主席夏衍评价:”达夫

评价

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

B背景解读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读书人也衣食无安,居无

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由于国

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居住近三年。

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适的生活,花了许多

时间到处游山玩水,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

导致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

主要收获,也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

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

的秋》。

I常识梳理

1.创造社

1921年1月4日,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

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在北京成立以“研究

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的文学研究会。作为响应,

1921年6月上旬,留学日本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

等人于日本东京成立创造社。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

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表现出浪

漫和唯美主义的倾向。创造社以其独特的文学主张和锋芒毕露的文学活动,成为

五四以后新文学的一支生力军,特别在文学青年中激起强烈共鸣。后期创造社与

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2.一叶知秋

语出《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唐庚《文录》:“唐人

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比喻由细微的迹象看出形势

的变化,由现象或部分推知本质或全部。

3.陶然亭

位于北京城南,是清代名亭,现为中国的四大历史名亭(杭州的湖心亭、滁州

的醉翁亭、北京的陶然亭、长沙的爱晚亭)之一。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工部郎

中江藻奉命监理黑窑厂,他在慈悲庵西部构筑了一座小亭,并取白居易诗“更待

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为亭命名。这座小亭颇受文

人墨客的青睐,变成了文人墨客“红尘中清净世界也”,在这个文人雅集的地方,

有林则徐、翁同稣所写的对联,还留下了很多诗文,秋瑾、龚自珍等人都曾在陶

然亭上留诗。陶然亭也曾经是早期革命者高君宇与石评梅爱情的见证者,两人后

来合葬于此,“冰雪情谊”流传至今。

4.秋士

出自《淮南子♦缪称训》:“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矣。”秋天的时候,

男子会觉得繁华落尽,满目萧瑟,有些英雄末路的伤感。常与“春女”(春天的时

候,女子往往会因为看到落花而感到红颜易老,时光飞逝,从而心生伤感)陪伴相

出。也指迟暮不遇之士。

回语言积累

1.音形识记

(1)读准字音

①颁废()②落,萄()

③平仄()④檄榄()

⑤譬如()⑥珊鸽()

⑦混沌()⑧潭桁寺()

答案①3②rui③诧(4)ganIan⑤Pi(6)xun©hundun⑧Zha

(2)辨明字形

fdiao()零huai()树

①]lxz

[chou()怅kui()疚

[yuan()分qι()韵

[chuan()笔.qK)山

答案①凋惆②槐愧③缘椽④歧岐

2.词语辨析

⑴十足•实足

[辨词]二者读音相同,但意义和用法不同。十足:①成色纯,如“十足的

黄金”;②十分充足,如“神气十足”。实足:指确实足数的,如“实足年龄”。

[选词]说到创业感受,汪银富似乎有说不完的想法和创业的点子,话语中

也透着的干劲,他带领致富的百人。

(2)萧索•萧条

[辨词]都有凄凉冷落,没有生机的意思。但二者的侧重点和适用对象不同:

“萧索”更突出单调和凄清,“萧条”侧重于形容凄冷、万物凋敝的氛围;“萧

索”多用于自然环境,“萧条”多用于政治、经济的不景气。

[选词]他画中的战后古都枯寒,一派荒凉,也暗示了当时经济

的O

⑶姿态姿势

[辨词]“姿态”侧重指形体显示出来的外在状态,引申为对人对事的风格、

态度,可用于人和事,常与“高”“低”组合,可构成“故作姿态”“姿态各异”

等固定短语。“姿势”侧重指体姿架势,只与肢体的动作有关,常与“正确”“优

美”“雅观”等词语搭配。

[选词]她昂着头,摆出一副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对方的,对着那

人谩骂不休,这样嚣张霸道的,让不少围观者心生厌恶。

答案(1)十足实足(2)萧索萧条(3)姿势姿态

3.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的正误,并说明理由。

(1)视频接访能达到与传统的当面接访一样的沟通效果,涉诉信访的群众不需

要不远千里来京上访,而是直接在地方法院做个预约就能见到最高法院法官的面。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叶知秋,透过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点滴变化,我们可以感受到进入新常态

的中国经济正在发生从量到质的转变。()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越来越多有“闲钱”的人不再满足于把钱存入银行赚取利息这种投资方

式,开始涉足股票、期货类高风险投资。然而在面对涨跌输赢的时候,有的人却

沉迷其中不熊目?,致使血本无归。()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园林是艺术,大家乐于接受,理所当然,但对园林是科学这一说法,我们

还似是而非,亟需厘清。()

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I)J不远千里:形容不怕路途遥远。使用正确。

(2)√一叶知秋:指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儿预兆

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使用正确。

(3)×不能自已:指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行为。应用有难以使自己从中解

脱出来之意的成语“不能自拔”。

(4)√似是而非:好像对,其实不对。使用正确。

必学任务,

BIXUERENWU

文本构建8

结构图示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故都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光,抒发了向往、眷

恋故都之秋的真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同时,也流露

出作者忧郁、孤独、落寞、悲凉的心境。

Q问题探究

1为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使

文章做到情景交融,作者从多种感觉上来感受故都的秋。请结合下面两段文字作

具体赏析。

(1)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

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

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

分的秋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

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

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

动作,如“细数”“静对”透露出悠闲、惬意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

爱之情。

(2)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落蕊,是触

觉感受。写触觉能给读者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之

交流,便只有与自然交融,表达了作者既欣喜又寂寞的情感。

2赏析文中写景的五幅图画,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突出了故都的秋的

特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画面语句品析

①“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

②“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

秋院

的蓝朵”:这是心的宁静。

③“一椽破屋”“破壁腰”:这是境的宁静。

①“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

的触觉”:这是境的宁静,也是心的宁静。

秋槐

②“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

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秋蝉“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嘶叫的秋蝉”: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①“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这是境的宁静。―

秋雨

②都市闲人的互答:这里是心和境的悲凉。

秋果“淡绿微黄的颜色”:清、静的淡色。

3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为什么在课文第十二段中要插入一段议论古

今中外写秋诗文的文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从内容上看,作者主要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表现“故都”

的可爱,插入议论,丰富了内容,拓宽了视野,给读者全新的感受。②从行文章

法上看,这里宕开一笔,纵横议论,显示行文思路的开阔,显示文采的灵秀,更

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素养。③从情感主旨上看,尽管肤色、语言、地域不同,

但是人们对秋的情感是相同的。对此,中国人感情最浓,体验最深,表达最绝,

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4标题中的“故都”指的是当时的北平,那为何不以“北平的秋”为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故都”的“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无比眷念之情;“故都”更有一

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故都”与描写的内容“秋”结合在一起,暗

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5由于本文写作年代久远,有不少人提出对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悲凉”难

以理解。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请你结合有关资料进行探究:作者笔下的秋为何

如此“悲凉”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社会环境黑暗。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

读书人衣食无所安,居无定所。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

生愁苦与哀痛。他描写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仅是赏景的心态,而是整个的

人生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②与作家的个人气质和

抑郁善感有关。从身世命运来看,“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后来又经过

两次婚姻失败,再有两次丧子之痛,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

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悲观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上

的情趣倾向。③与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在杭州期间,他思想苦闷,创

作枯竭,过着闲散寂寥的生活,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

遁世文学”。④与中国文人传统的悲秋情结有关。郁达夫作为一个现代文人,由

于所受教育的影响,始终没有完全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因此,当他写

故都之秋时,就自然地承袭了中国传统文人的悲秋情结。

Q读写能力8

反衬手法的运用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一文中除了直接描写故都的“秋”外,还着意以南方

的“秋”为参照,对比反衬出故都之秋的浓度与特色。如第二、五、六、十三段,

将南北的秋姿、秋色、秋味、秋意进行对比,或以正衬反,或以反显正,或肯定

中见出否定,或否定中加强肯定,抑此扬彼,表明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表达

作者对故都的热爱。

反衬,是行文时为了突出某一重要人物或事物,将相反或相对立的人、事、

景放在一起对照的一种写作构思方法。它与正衬不同。正衬是烘云托月,是用同

类或相近的人、事、景来衬托。而反衬则是用相反或对立的人、事、景来对照。

运用反衬法构思,可以形成鲜明的反差,使主体得到强调与突出。运用反衬

法来写人物,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运用反衬手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景物反衬

即在表情达意时,故意将感情与景物的差距拉大,或以美好的景物来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