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_第1页
试论我国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_第2页
试论我国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_第3页
试论我国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_第4页
试论我国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我国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一.民事纠纷的特点及基本介绍民事纠纷是社会存续过程中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民事纠纷又称民事争议、民事冲突,是法律冲突的一种,是指平等主体之间的以民事权利、义务或民事责任为内容的法律纠纷。因为民事纠纷的主体之间是平等的,纠纷的内容主要是有关民事权利、义务或者民事责任的争议,所以民事纠纷具有可处分性等特点。并且因为民事纠纷在社会生活中不可避免,这就需要我们积极运用纠纷解决机制予以缓解、消除。所谓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是指缓解、消除民事纠纷的方法和制度。不论从历史上或现实中看,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国家地区,各种解决纠纷机制的具体形态和特征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纠纷解决机制从来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化的。很多学者都对此作过一些专门的论述。比如日本学者棚濑孝雄就把解决纠纷机制类型划分为根据合意的纠纷解决方法和根据决定的纠纷解决方式。前者是指双方当事人就以何种方式和内容来解决达成合意而使纠纷得到解决,其典型是以协商I生交涉为基础的调解。后者是指第三者就纠纷应当如何解决做出一定的指示并据此终结纠纷,其中又包括“非合理的决定过程”,“实质的决定过程”,“选例的决定过程”,“法的决定过程”。目前学界普遍认为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应当包括诉讼、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申诉、信访、请愿、调解、和解等法院内、法院外、国家体制内、国家体制外、有第三者介入、没有第三者介入等多种模式、多种类型。二.我国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1.概论就我国目前可以供当事人选择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而言,按照是否利用了国家的力量可将其分为自力救济、社会救济、公力救济三种方式。(1)自力救济。自力救济又称私力救济,俗称“私了”,是指纠纷主体依靠自己力量解决纠纷,没有第三者协助或主持解决纠纷l3j。所以一般适用自力救济的多为事实清楚,纠纷主体双方争议不大的案件。自力救济的典型方式是和解①。(2)社会救济。依靠社会力量来解决纠纷的方式,可称之为“社会救济”。目前,在我国现行的民事纠纷解决法制中,调解和仲裁都属于社会救济的方式。(3)公力救济。所谓公力救济,主要是指利用国家公权力解决民事纠纷的典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和解决民事按键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或诉讼行为,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诉讼法律关系的总和。公力救济的典型方式是诉讼。2.利弊比较分析(1)和解与调解、仲裁和诉讼相比,其具有最高的自治性及非严格的规范性的特征。和解主要依照纠纷主体自身力量解决纠纷,而且和解的过程和结果不受也无须规范的严格制约,所以它的优点在于:具有最高的自治性和非严格的规范性。和解是依照纠纷主体自身力量解决纠纷,整个过程和结果均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并且其过程和结果不受规范、也无需规范(尤其是法律规范)的严格制约。因其在中法律规范的背离,满足了国家和社会维护统一的法律秩序的要求。第四,民事诉讼的国家强制力使得民事纠纷得到最终解决,最终实现并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3.目前所存在的问题我国当前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的主要缺陷是纠纷解决资源配置极不合理,导致民事纠纷解决的成本很高,但效率低下。这些主要反映在整个社会对诉讼机制和非诉讼机制利用比例的严重失衡上:(一)诉讼资源供不应求,人民法院不堪重负。与西方发达国家发展历程相似,在我国现阶段民事纠纷急剧增加同样成为现代化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且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象。目前在我国,“诉讼爆炸”的征兆已经初步现,全国各地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法院受理案件的数量一直在持续地增长,与此同时,我们又不可能通过无限制地增加法院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办法来处理汹涌而至的社会纠纷。以北京市为例,1993年全市法院系统一年审判案件7万件,但到2004年已经突破了3o万件。一线法官的年均审判案件由31件增加到167件,而这11年来,北京全市的法官只增加了99名。阁可以说,法院人员编制有限、办公场所有限和审判案件数量激增的矛盾十分突出,这已成为制约北京乃至全国司法工作发展的瓶颈。(二)非诉讼纠纷解决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与法院诉讼异常火爆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的调解、仲裁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构门庭冷落,资源严重闲置。以人民调解为例,这种附设于城镇居委会、农村村委会的纠纷解决机构曾在过去数十年来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在进入90年代以后,不少地方的人民调解组织几乎陷于瘫痪,成了可有可无的鸡肋。据统计,我国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机构的数目近年虽有所下降,但调解人员的数目却有所上升。1990年全国的人民调解委员会计102万个,调解人员约626万名;1998年为98万个,调解人员约917万名。统计数据反映的另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每年调解纠纷的数目逐年下降,从1990年的741万件降至1998年的527万件,而同期法院受理案件数却增长了1倍。根据公布的统计数据测算,1998年平均每个调解员调解的纠纷不足一件。上述数据粗略地描绘出我国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运行现状,即组织庞大,力量不足,往往徒具虚名。人民调解如此,仲裁也好不到哪儿去。作为国际上公认的及时有效解决民事纠纷的机制,仲裁在我国从来就没有有效地运转起来。根据2000年的一项统计,自1995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实施以来,全国各地仲裁委员会仅受理案件17000多件。其中受案件最多的为1999年,全国150余个大中城市的150余家仲裁委员会总共受理的民事案件也只有6353件,大约平均每7个仲裁员全年只受理一件案件。我国纠纷解决机制所呈现出的法院诉讼单一化的倾向无疑与这些年来我们举国上下对法治的推崇和迷信有关。在片面法治观的影响下,我们往往把通过诉讼解决纠纷当作是真正实现法治的唯一正确道路,忽视了其他纠纷解决机制存在的价值。诉讼审判固然有公开、公正、权威等许多优点,但其弊端如成本高、程序繁琐、费时长等也是显而易见的。在法院的诉讼案件大量积压、程序迟延、费用高昂的情况下,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可以趋利避害,相对迅速、低廉和简便地解决纠纷,并且还可以缓和当事人之间的对立,有利于保持今后的长远关系。三.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完善综上所述,我国虽有为数不少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但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亦不在少数,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尚存在需要改进与发展的空间,因此,为使我国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更加完善,应当至少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学习和吸收外国先进民事纠纷解决方式,如ADR模式,即AlternativeDisputeResolution,主要包括调解、仲裁、模拟陪审团审理、早期中立评估、微型审理、社区促进、和解会议以及法院附设调解与仲裁。美国现代ADR的正式应用,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劳动争议领域的调解。其主要目的之一是通过社会干预的方式,由能够影响劳资双方的中立者,劝说双方为了更重要的社会利益而作出妥协。继劳动纠纷之后,美国开始在家事法领域推行调解。具体而言,就是促使当事人正面认识感情上的争执,在调解人认为适当的场合,鼓励当事人维持婚姻关系。ADR在美国获得重大发展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当时在美国联邦政府的资助下,设立了全国性的“近邻司法中心”。同时,在州政府、教会、慈善团体等资助下各地纷纷设立了社区调解中心。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美国为了把法院从积案的压力下解放出来,即为了迅速地处理案件,法官和法院职员都开始参与对诉讼进行积极的管理。作为实现该目标的手段之一,各种ADR应运而生,以便在诉讼程序的初期促成当事人和解,节约法院的资源。此举也带来了降低当事人的诉讼费用的效果,颇受公众欢迎。替代性纠纷解决方式也已不再拘泥于原来的非指导性原则,主张可以适时利用强制性诱因以促成和解的达成。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制定了《民事司法改革法》,该法所确立的案件管理六项基本原则之一就是要求扩展并增加使用ADR,从而为ADR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实践表明,今天,尽管美国仍然以高诉讼率而号称诉讼大国,但占90%以上的纠纷其实都是通过形形色色的ADR解决的,ADR已经成为解决民事纠纷的主要途径。因此,我国的民事纠纷亦可借鉴这一模式,以推动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第二,适应现实国情,建立多元化的纠纷解决体系。应该承认,在我国,以调解、协商、仲裁、行政处理和诉讼为形式的各种纠纷解决方式其实早已存在。但由于近些年来,我国法治建设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强调“法律至上”,并出现了为加快法治实现而进行的“大跃进”,表现为立法高潮、诉讼高潮和法律人才的大批量生产。这种趋势对纠纷解决的过程和方式产生的直接影响是将各种纠纷的解决权尽力集中在法院,鼓励通过诉讼解决纠纷,诉讼外的各种纠纷解决方式受到限制或歧视。与此同时,国家将资源配置主要集中在法院和诉讼程序上,而对其它纠纷解决方式的制度建设和投人十分薄弱。然而,现实已经证明,对法院的迷信和对诉讼的崇拜所造就的单一化的纠纷解决方式面对汹涌而至的纠纷,明显感到力不从心。法院不堪重负,法官也没有更多地时间和精力保证办案质量。相反,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却以其迅速、灵活、便利等特点,开始越来越受到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