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村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逻辑一、本文概述《乡村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逻辑》一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国乡村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实践逻辑。文章首先概述了乡村建设的重要性,指出乡村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乡村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接着,文章通过梳理乡村建设的历史脉络和现状分析,揭示了乡村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文章深入分析了乡村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之间的内在联系,阐述了乡村建设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福祉、促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文章提出了加强乡村建设的策略建议,以期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提供有益参考。整篇文章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对于推动乡村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二、乡村建设的现状分析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深入推进,乡村建设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从成就方面来看,乡村建设在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上得到了显著增强。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幅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乡村的产业结构也在逐步优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新兴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乡村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与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农村人才流失问题严重,许多有能力、有知识的年轻人选择到城市发展,导致农村缺乏人才支撑。再次,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任务艰巨,一些地区存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乡村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还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农村的内生发展动力。还需要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农村可持续发展。乡村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只有坚持问题导向,加强政策支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才能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更大贡献。三、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与目标全面小康社会是指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通过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确保国家长期稳定和繁荣。具体来说,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经济繁荣: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增长,人均收入显著提高,贫困率显著下降,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不断缩小。政治民主:人民民主专政得到巩固和完善,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基本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文化繁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地位日益凸显,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社会和谐: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生态文明: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美丽中国目标初步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终极价值追求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坚持以下原则: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和诉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步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协同发展:注重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之间的相互融合和联动发展。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发展的基础之上。只有真正理解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和目标,才能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明确历史使命,为推进乡村建设和小康社会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四、乡村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逻辑乡村建设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践逻辑深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理念和战略布局。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乡村的振兴与发展,而乡村建设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环节。乡村建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也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本质要求。我们要把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作为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保农民在乡村建设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乡村建设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是推动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我们要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等手段,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乡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协调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实现乡村社会全面进步;要坚持绿色发展,保护好乡村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推动乡村对外开放,吸引外部资源要素参与乡村建设,增强乡村发展活力;要确保农民在乡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让农民共享乡村建设成果。再次,乡村建设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这是由我国国情农情决定的,也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我们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巩固和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结合;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在乡村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加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确保乡村社会和谐稳定。乡村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实现乡村建设目标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加强党对乡村建设的全面领导,确保乡村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要加强乡村建设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乡村建设干部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要加强乡村建设法规制度建设,为乡村建设提供法治保障。乡村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逻辑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乡村建设为抓手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五、乡村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路径在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乡村建设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了推动乡村的全面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乡村地区,道路、桥梁、水利等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制约了当地的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加大投入力度,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要推进农村产业升级。农业是乡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政府应该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第三,要加强农村教育和人才培养。教育和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可以在农村创业或者到城市就业,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第四,要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等方式,推动城乡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这不仅可以缩小城乡差距,还可以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在推进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政府应该加强对乡村生态环境的监管和治理,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促进农村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乡村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路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协作。只有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产业升级、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才能为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六、案例分析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乡村建设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章节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深入剖析乡村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之间的实践逻辑。所选案例为“绿水青山村”,一个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典型乡村。该村在过去的十年中,通过实施一系列创新性的乡村建设措施,成功实现了从传统农业村落向现代化、生态化乡村的转变,成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生动缩影。绿水青山村在乡村建设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该村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实施了严格的生态红线管理制度,严禁任何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同时,推广生态农业,引导农民种植绿色有机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该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道路、水利、电力等条件,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绿水青山村还注重文化传承,保护和修复了多处历史文化遗产,提升了乡村的文化软实力。通过实施上述乡村建设措施,绿水青山村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经济方面,该村的农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农民人均收入逐年增长,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同时,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为乡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社会方面,该村的教育、医疗、文化等条件得到显著改善,村民的生活质量大幅提升。生态环境方面,绿水青山村成为了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进一步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绿水青山村的案例充分展示了乡村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之间的实践逻辑。乡村建设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乡村实现了现代化、生态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乡村建设需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乡村建设需要与乡村经济发展相结合,通过发展新兴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等方式,推动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绿水青山村的成功实践为我国其他地区的乡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未来,我国应继续加大对乡村建设的投入力度,推广绿水青山村的成功经验,探索更多适合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乡村建设模式。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传承,实现乡村经济与生态环境、文化传承的协调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乡村建设也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七、结论与展望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乡村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逻辑日益显现出其深远影响与重要性。本文通过分析乡村建设的现状、挑战与机遇,以及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特征与路径,揭示了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与实践逻辑。从结论来看,乡村建设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而全面小康社会又是乡村建设的目标与方向。乡村建设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也关系到国家整体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乡村建设,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乡村经济、文化、生态、社会等多方面的建设,实现乡村的全面振兴与发展。展望未来,乡村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逻辑将更加凸显。随着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乡村将不再是城市的附属品,而是成为与城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随着科技创新的快速发展,乡村建设将迎来更多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因此,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以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方式推进乡村建设,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乡村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的实践逻辑是一个复杂而深远的课题,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科学的态度、务实的作风,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为推动我国乡村建设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参考资料: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建设已经成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本文将从社会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需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基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政府应该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服务。同时,还应该加强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管和管理,确保资金的安全和有效使用。我们需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提高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第三,我们需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政府应该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培育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我们需要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和社会组织建设。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组织建设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之一。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组织建设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参与社会治理活动,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社会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密切相关。只有在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和社会组织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够真正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正式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2019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发布的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2021年7月28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事记》在《人民日报》刊发。8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光辉篇章》白皮书。9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与“建成”一字之差,但意义深远。“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习近平说,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习近平提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〇二〇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那时,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强调,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我们要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壮丽篇章。2019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发布的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农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2020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2021年7月28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事记》在《人民日报》刊发。2021年8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光辉篇章》白皮书。2021年9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全面小康》白皮书。(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以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报告从以下五方面充实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主要是六点要求: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第二,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两个“倍增”,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第三,通过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第四,通过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使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第五,通过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第六,通过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政治建设,总的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治的统尊严、权威,实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主要是四点要求: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使之深入人心;第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第三,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实现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第四,文化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元素,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必须要使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要做到:第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这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普遍提高的重要标志;第二,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育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第三,就业更加充分,这是民生之本得到保障的具体体现;第四,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这是发展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重要体现;第五,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这是实现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病有所医的必然要求;第六,社会和谐稳定,这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必要前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要在以下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一是优化国土开发格局,使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二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初步建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三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着减少;四是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现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报告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新要求的同时,还明确了深化各领域改革的目标。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使用“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他说:“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一千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1984年,他又进一步补充说:“所谓小康,就是到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人均800美元。”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审议和通过了江泽民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根据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要求,在深刻分析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大会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小康的标准和我国现阶段小康水平:1991年国家统计与计划、财政、卫生、教育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检测和临测值。这十六个指标把小康的基本标准设定为:(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用综合评分方法对这十六个指标进行测算,根据其结果我们可以豪迈地向世界宣布: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在新的世纪我们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年福建省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全真模拟考试试卷A卷含答案
- 2024年xx村年度脱贫户、监测户增收工作总结
- 牛津译林版英语高三上学期期末试题及答案指导
- 机电工程师招聘面试题与参考回答(某大型国企)
- 新修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培训试题及答案
- 2024年简化货品采购协议格式
- 2024年限定区域分销商协议条款
- 2024年度工程领域劳务协议范本
- 2024年新汽车租赁经营协议样本
- 2024全新保健品商业合作协议样本
- 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 图神经网络在生物医学影像分析中的应用
- 浅谈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 第一章 结构及其设计 课件-2023-2024学年高中通用技术苏教版(2019)必修《技术与设计2》
- 语文教学常规检查表
- “思政”课社会实践
- 临时用电漏电保护器运行检测记录表
- 复杂性尿路感染
- 重度残疾儿童送教上门
- 膀胱癌综合治疗新进展
- 音乐ppt课件《小小的船》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