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讲中华文明的多元奠基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作业_第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讲中华文明的多元奠基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作业_第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讲中华文明的多元奠基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作业_第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讲中华文明的多元奠基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作业_第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1讲中华文明的多元奠基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作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时作业一一、单选题1.(2020·山东)“文明”一词用来指一个社会已由氏族制度解体而进入有了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的阶段。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儒指出:“中国新石器时代是被远远低估的时代。良渚遗址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标准。”由此可见,良渚遗址(B)A.是学会农业走向定居的开始B.是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证据C.是私有制和阶级出现的开始D.是中国首个王朝建立的标志【解析】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良渚遗址发掘了象征神权的玉琮和象征军权的玉钺,是证明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证据,B项符合题意;题干不能说明良渚遗址中人类最早学会农业走向定居,排除A项;良渚遗址并非是私有制和阶级出现的开始,排除C项;首个王朝建立的标志是启建立夏朝,排除D项。故选B项。2.(2020·五岳联考)据《左传》记载,春秋中期,卫定公聘(出使)晋的时候,晋国欲使其会见逃亡到晋的卫臣孙林父,卫定公夫人劝卫定公会见,其主要理由便是孙林父为“先君之宗卿之嗣”。这反映出当时(A)A.宗法制的影响依然存在 B.传统等级秩序基本崩溃C.社会转型推动人才流动 D.诸侯争霸实现局部统一【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卫定公夫人劝卫定公接见孙林父的原因是因为其是“先君之宗卿之嗣”,体现的是血缘关系,突出的是宗法制的影响依然存在,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依然有一定的影响力,B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人才流动,C项排除;材料未涉诸侯争霸,D项排除。故选A项。3.(2020·辽宁)“百家争鸣”时期,农家钟情于神农时代,道家以黄帝传人自居,儒家喜欢尧舜禅让和周公礼乐,墨家崇拜夏禹治水的实干精神。这反映出诸子百家(B)A.根据各自理论需要而改造古代的历史B.从古人身上寻找理想社会的设计方案C.形成较为完整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D.代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共同理想追求【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儒墨道法四家学派均以古代先贤为榜样,反映其从古人智慧中寻求治理社会与国家的方案,故B项正确;儒墨道法四家学派并未改造古代历史,排除A项;题干不能反映各学派形成较为完整的道德理想和行为准则,排除C项;材料中不能反映各学派形成共同的理想追求,排除D项。故选B项。4.(2020·东北三校联考)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周时期,玉器主要服务于礼仪活动。孔子提出“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佩玉替代礼玉成为“风潮”。这体现出(C)A.儒家正统地位确立 B.礼乐制度逐渐完善C.崇德重教渐入人心 D.玉器制造技术进步【解析】材料表明随着玉代表德的思想产生之后,玉器逐渐受到了人民的欢迎,表明当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德教,C项正确;儒家正统思想在汉朝确立正统地位,A项排除;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制度逐渐被破坏,B项排除;材料表明因为德的关系,玉才受到人民的欢迎,而不是玉器的制造技术进步,D项排除。故选C项。5.(2020·天一联考)《毛诗序》(《诗经》的一个版本)中言“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这表明(B)A.中国古代民主思想浓厚B.诗歌有助于政治教化C.《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D.诗歌是最佳劝谏方式【解析】从材料中“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可以看出,材料强调的是“风”的双重作用,天子用“风”教育感化臣民,臣民用“风”讽谏规劝统治者,这说明诗歌有助于政治教化,B项正确;A项中的“民主思想浓厚”说法错误,排除;仅从材料不能得出《诗经》是现实主义文学,属于孤证,C项排除;D项说法绝对化,排除。故选B项。6.(2020·东北四市教研)《后汉书》记载,安帝永初年间曾两次调江苏、浙江一带的粮食赈济河南等地。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A.江南农业得到一定发展 B.南北经济呈现互补趋势C.长途贸易获得长足发展 D.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解析】从材料中的“曾两次调江苏、浙江一带的粮食赈济河南等地”来看,江南一带的农业有一定发展,有富余粮食供政府调拨到其他地方,故答案为A项;材料反映的不是“互补”关系,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长途贸易的发展状况,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在南宋时期完成,排除D项。7.(2020·百校联考)某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与汉代独尊儒术之间的连缀是一种必然,诸子百家的独尊意识为“百家争鸣”最后走上独尊的楼阁构筑了最初的阶梯,诸子百家之间的师心自用则是独尊意识的内部体现。该学者意在指出“百家争鸣”(C)A.推动了社会阶层的逐步分化B.使儒家伦理被社会大众认可C.隐含着专制主义的发展趋向D.使法家学说成为当时的显学【解析】根据材料“诸子百家的独尊意识为“百家争鸣”最后走上独尊的楼阁构筑了最初的阶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独尊意识,即所隐含的“师心自用”的专制主义意识为汉代独尊儒术提供了前提条件,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独尊儒术的联系,与社会阶层的分化无关,A项错误;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没有使儒家伦理被社会大众认可,B项错误;材料内容强调的是“百家争鸣”隐含着的专制主义趋势对汉代独尊儒术的影响,没有强调使法家学说成为当时显学的内容,D项错误。8.(2020·山西)以下三幅汉代画像砖的主题分别是“弋射收获”“舂米”“庖厨”。这些画像砖(A)A.形象反映了汉代的经济生活B.体现了建筑材料艺术化趋势C.作为艺术品夸大了历史事实D.表明了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解析】材料中三幅画像砖形象地反映了汉代农产品收获、加工、食用等丰富多彩的经济生活,即反映了汉代的经济生活,A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汉代经济生活,没有涉及汉代建筑材料艺术,B项错误;汉代画像砖虽然经过了一些艺术加工,但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当时的一些历史事实,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C项错误;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劳动和技术,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最大限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材料内容没有体现精耕细作的农业,D项错误。9.(2020·五岳联考)下表是汉代有关名田(占有土地)规定的记载。据此可知,这些规定(A)内容出处汉武帝时,令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一人有市籍,则身及家内皆不得有田,犯令者没入田货《汉书·食货志》贾人皆不得名田、为吏,犯者以律论《汉书·哀帝纪》A.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稳定B.严厉地打击了商业违法行为C.有效地抑制了土地兼并D.严格限制了商业规模的扩大【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表格反映的是汉代的抑商政策,这项政策推行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即维护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表格内容只涉及对商人的打击,不涉及对商业经营活动的描述,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如果不改变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无法得到有效解决,C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材料中的规定虽限制了商业资本向土地方面流动,但仍可以向其他方面流动,因而不能限制商业规模的扩大,故排除D项。10.(2020·东北三校联考)史料记载,汉代富农和地主在生产力方面拥有着耕牛和铁犁的巨大优势,而贫穷的农民无力购买,只能继续使用木制工具,经营稍有不善便会破产而出卖土地。材料反映了当时(D)A.自然经济逐渐解体B.铁器牛耕技术尚未发展成熟C.土地私有制遭破坏D.生产技术进步加剧贫富分化【解析】材料表明富农地主有着先进的耕作工具而得到更多的利益,相反,贫苦百姓因为没有先进的工具而随时会出卖土地,表明生产技术进步加剧贫富分化,D项正确;自然经济解体发生在鸦片战争后,A项排除;铁犁牛耕在汉代已经普及,B项排除;材料反映农民可以出卖土地,表明汉代实行的是土地私有制,C项排除。故选D项。11.(2020·河北)自汉武帝时期开始,儒学不仅“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而且社会上更是把攻读儒学作为谋取官职的一种“终南捷径”。这主要是由于(D)A.其他学术流派逐渐消失 B.国家教育体系日益完善C.文化多元化局面的终结 D.儒学主流思想地位确立【解析】材料不仅说明了儒学传播兴盛,而且也反映了儒学走向政治化,这是儒学成为国家主流思想的结果,D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其他学术流派的消失,且其他流派并没有消失,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教育体系内容,且教育体系完善与否,与“支叶蕃滋”无关,排除B项;儒学主流思想地位的确立结束了思想多元化,但并非是文化多元化的结束,排除C项。故选D项。12.(2020·北京)《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表达了楚地人再少也要复仇的强烈愿望。陈胜起义建立的政权也以“张楚(张大楚国)”为号。这说明(A)A.楚国旧地对秦的统一缺乏认同感B.秦并没有建立起全国郡县制管理C.秦的暴政不是秦灭亡的根本原因D.楚国旧地人民企图重新统一全国【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从项羽到陈胜均以楚地名义反秦,说明楚国旧地并不认同秦朝统治的合法性,故A项正确;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排除B项;题干未提及秦亡原因,排除C项;题干不能体现楚地人民统一全国的愿望,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13.(2020·北京)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一词最早出现于西周初年青铜器“何尊”。何尊有铭文122字,记述的是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今河南洛阳)之事。其中有“宅兹中国,自兹民”句,意思是“以此地(洛阳)作为天下的中心,统治民众”。大约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的《尚书》在《梓材》篇中也记述了周成王继承周武王遗志,营建成周之事。文中有“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句,意思是“上天既已把中国的臣民和疆土都付给先王”。这是“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文献中。材料二就我所知,“中国人民”这一名称的提出,首先见于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货殖列传》。《史记》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就是说“中国人民”这一概念从提出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了。《货殖列传》所说的中国人民,实际上包含汉朝所设郡县内的各个民族。——费孝通主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1)指出材料一所引两则史料的类型,并分析其价值。(2)阅读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指出“中国”与“中国人民”的含义。由此,你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何认识?【答案】(1)“何尊”是实物资料,属一手资料,考证“中国”一词出现的时间更准确;《尚书·梓材》是文献资料,属二手资料,年代较远,文中“中国”一词出现的时间缺乏直接证明。但二者记录了同一件事,可以互相印证“中国”一词的出现。(2)含义:“中国”指西周王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方。“中国人民”指汉朝所设郡县内的各个民族。认识:中华民族是由小到大逐渐由各民族融合而成;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有多元一体格局的特点;中华民族所在地域不断扩大。(言之成理皆可)【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知,青铜器——“何尊”实物史料,《尚书·梓材》是文献史料;第二小问结合二者考证历史的准确性及互证作用进行回答。(2)第一小问“中国”含义结合材料一“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可知为西周王室以洛阳为中心的地方,“中国人民”的含义结合材料二“《货殖列传》所说的中国人民,实际上包含汉朝所设郡县内的各个民族”进行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中华民族的主体及民族融合的形成过程、多元一体特点及地域的扩大进行阐述。14.(2020·湖北)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出自《史记》,其中记载周幽王为取悦褒姒“数举烽火”而失信于诸侯,等到申侯与西夷犬戎来攻时,“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史学家钱穆先生曾对此提出质疑:“诸侯兵不能见烽同至,至而闻无寇,亦必休兵信宿而去,此有何可笑?举烽传警,乃汉人备匈奴事耳。骊山之役,由幽王举兵讨申,更不需举烽。史公对此番事变,大段不甚了了也。”日本学者平势隆郎认为,“烽火戏诸侯”如果真实,“其前提是君主的权力发展到了足够强大的阶段。”另据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系年》记载:“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褒姒嬖(受宠爱)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给),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请你结合材料和所学,辨析“烽火戏诸侯”的真实性。【答案】示例:不真实。理由:从史料价值角度说,战国竹简为实物史料,且时间上比《史记》更早,具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