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七 地球上的水_第1页
专题七 地球上的水_第2页
专题七 地球上的水_第3页
专题七 地球上的水_第4页
专题七 地球上的水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模块二

核心专题突破专题七

地球上的水备考方向体系构建核心主题探究限时训练专题七

地球上的水备考方向

纵观近年新高考湖南卷,2021年主要以河流为背景,考查河流水文、水系特点,例如15~16题考查河流丰水期与枯水期的冲淤状况,19题考查关洲河的河道特点与变迁。2022年14~16题主要以湖泊(咸海)为背景,考查湖泊生态变化、湖泊补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023年湖南卷11~13题结合统计图表考查融雪洪水灾害,第18题结合区域考查农业和水文的关系。所以在二轮备考中,要夯实河流与湖泊的水文、水系、湖盆分析,人类活动与河湖的相互作用关系等基础知识。在2024年备考中,除了常规核心考点外,还要重点落实到海洋水内容,即海水性质、海水运动、海—气相互作用、海洋资源开发、海洋安全等内容。专题七

地球上的水体系构建专题七

地球上的水核心主题探究&1&

水循环与水量平衡核心知识一、自然界的水循环

掌握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二、影响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因素1.影响蒸发的因素2.影响下渗的因素3.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影响因素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年降水量决定地表径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同地表径流量呈正相关植被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地质条件(土壤质地)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时,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的流量蒸发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的影响大人类活动沿岸取水会导致地表径流量减少三、人类对水循环的利用和影响1.抑制或增加地表蒸发蒸发减少:砂砾、地膜、秸秆、积雪等材料覆盖土壤——保水保湿;地面硬化;植被破坏;湿地破坏等——减少水分蒸发。增加蒸发:扩大水域面积;水库、调水;恢复植被等。2.植树造林,恢复植被对水循环的影响截留大气降水、削弱地表径流、雨水下渗增加;地下径流增加——涵养水源、蓄洪补枯、净化水质;蒸发加强,气候趋向湿润,生态趋向良性。四、水量平衡1.概念:指任意选择的区域(水体),在任意时段内,其收入的水量与支出的水量之间差额必等于该时段区域(水体)内蓄水的变化量,即水循环过程中,总体上收支平衡。全球海陆降水量之和等于全球海陆蒸发量之和,说明全球水量保持平衡,基本上长期不变。即从多年平均情况来看,蒸发量=降水量。2.水量平衡规律:流域是指河流的集水区域(补给区域),即分水线所包含的区域,包括地表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地表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完全重合的流域为闭合流域,二者不重合的流域为非闭合流域。(1)闭合流域水量平衡方程①在外流河区域,在任一时段内的收入水量只有大气降水,支出水量有蒸发量和(地表、地下)径流量,则闭合流域水量平衡方程:蓄水变量=大气降水-(蒸发量+径流量)。从多年平均情况来看,蓄水变量趋于零,即大气降水=蒸发量+径流量。②在内流河区域,经过蒸发和下渗,内流河最终消失于沙漠区,无径流注入海洋,则流出量=0,故内流河区域水量平衡方程:大气降水=蒸发量,即多年平均降水量等于多年平均蒸发量。(2)非闭合流域水量平衡方程非闭合流域的地表分水线与地下分水线不一致,可能有相邻流域的地下径流的流入,也可能有流到相邻流域的地下径流,则水量平衡方程中存在着该流域与相邻流域之间的地下径流交换量,即蓄水变量=大气降水-(蒸发量+径流量)±相邻流域间地下径流交换量。在喀斯特地区,地下水系发达,通常要考虑与相邻流域的地下水交换量。但在其他地区,尤其是大型流域,与相邻流域间的地下径流交换量所占比重很小,常常忽略不计。3.水量平衡原理的运用利用水量平衡原理来解释某些自然地理现象的形成或分析某水体及其特征的演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抓住水循环涉及的关键环节,说明这些环节在地理事象及其演变过程中的变化或影响;二是分析透彻其中的因果关系,水循环环节中的“因”导致自然地理特征的“果”,只有因果分明、逻辑清楚,才能准确地阐释地理问题。4.全球水体的动态平衡考向示例例1

(2023海南)水源涵养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其特有结构与水相互作用,将水分保持在生态系统的过程与功能。海南岛降水量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下图示意1996—2020年海南岛降水量、蒸散量、水源涵养量的年际变化。据此完成(1)~(2)题。(1)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A.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相反B.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C.水源涵养量与蒸散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D.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解析】读图可知,蒸散量曲线较平缓,与降水量和水源涵养量相关性不明显。而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明显呈正相关,二者变化趋势大致相同,D正确,A、B、C错误。故选D。(2)据材料推测,海南岛水源涵养量的分布特征是(

)

BA.东部低西部高

B.东部高西部低

C.自北向南递减

D.自南向北递减【解析】根据上题可知,水源涵养量与降水量明显呈正相关,海南岛降水量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因此水源涵养量也应呈现东部多、西部少的特点,B正确,A、C、D错误。故选B。例2

(2022湖南)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湿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右图示意该湖泊1961—2020年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1)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

DA.气温

B.降水量

C.蒸发量

D.地表径流量【解析】读图可知,该湖泊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变化不大,但入湖地表径流量变化明显。该湖泊是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由材料“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结合湖水收支变化状况判断,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地表径流量,不是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故选D。(2)推测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

)

BA.1961—1979年

B.1970—1989年

C.1980—1999年

D.2000—2020年【解析】材料信息表明,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补给方向取决于两者的水位高低。读图可知,1961—1969年,入湖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大于蒸发量,湖水水位应上升,此时湖水补给湖滨地下水;1970—1989年,入湖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小于蒸发量,湖水水量明显减小,水位明显下降,此时湖滨地下水补给湖水明显;1990—2020年,入湖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略大于蒸发量,湖水水位缓慢上升,此时湖滨地下水与湖水之间相互补给量不大,因此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1970—1989年。故选B。(3)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湖岸地区(

)

DA.沙尘天气增多

B.灌溉面积扩大

C.湖岸线较稳定

D.绿洲面积增加【解析】读图可知,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湖岸地区降水量略有增加,入湖地表径流量增长幅度大于蒸发量增长幅度,说明2000年以来湖水水量略有上升,该湖泊湖岸地区出露的湖滩减少,沙源减少,当地沙尘天气增多的可能性小,A错误;2000年以来入湖地表径流量比20世纪80年代明显增加,因此利用入湖河流水源进行灌溉的用水量可能减小,当地灌溉面积扩大的可能性小,B错误;入湖径流量增加,湖水水位上涨,湖岸线应向陆地方向后退,两时期相比湖岸线不稳定,C错误;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水量增大,水面扩大,为周边提供较多的水源,绿洲面积会增加,D正确。故选D。变式训练

在雨洪过程图中,形心为相应图形的几何中心,可用洪峰时刻和流量形心时刻相对降水形心的滞后来衡量流域的调节功能。某喀斯特小流域岩层多裂隙,在流域下游发育由泥岩组成的不透水层。一次雨洪过程中,该小流域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流量过程差别较大。右图示意该小流域本次雨洪过程。读图,完成1~3题。1.该小流域本次雨洪过程中(

)

CA.地表径流规模更大

B.主要降水量出现在降水后期C.地表径流形心滞后更短

D.地下径流洪峰滞后更长【解析】径流规模可以用径流曲线和底边围合的面积衡量,显然地下径流规模更大,A错误;降水形心出现在降水峰值之前,说明主要降水量出现在降水前期,B错误;地表径流形心出现时刻比地下径流形心早,因此地表径流形心滞后更短,C正确;地下径流洪峰出现时刻比地表径流早,因此地下径流洪峰滞后更短,D错误。故选C。2.形成地下径流到形成地表径流期间(

)

C①地表保持干燥

②土壤蓄水量增大

③降水量增大

④下渗速率恒定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形成地下径流到形成地表径流期间虽然没有地表径流,但接受降水补给,地表湿润,①错误;土壤仍然在蓄水尚未饱和,因此未产生地表径流,②正确;由图可知,该期间降水量增大,③正确;降水量增大,地表径流为零,地下径流在增大,说明下渗速率在增大,④错误。故选C。3.地下径流洪水消退缓慢,主要是因为(

)

DA.裂隙促进地表径流下渗

B.裂隙内部水分运移缓慢C.不透水层上方下渗缓慢

D.不透水层上游蓄水量大【解析】地下径流消退后期,地表径流早已为零,不会促进地表径流下渗,A错误;与没有裂隙的岩土体相比,有裂隙的岩土体内部水分运移快,B错误;地下径流自上游向下游移动,遇到下游不透水层阻挡,在不透水层上游蓄积量较大,D正确;退水时这部分蓄积的水缓慢流走,因此主要是不透水层上下游的水文联系,而不是不透水层垂直方向的水文联系,C错误。故选D。

在大尺度流域易形成复杂的水汽自循环。若流域两端海拔差异比较大,在温差和气压差作用下,会驱动大气从低海拔向高海拔流动,实际效果与“烟囱效应”类似,一定程度上会对水汽产生影响。右图为干旱半干旱区大高程差流域水循环模型。据此完成4~6题。4.“烟囱效应”直接加强了(

)

CA.地表蒸发

B.大气降水

C.水汽输送

D.地表径流【解析】“烟囱效应”会驱动大气从低海拔向高海拔流动,气流流动的方向是以水平方向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水汽产生影响,而大气的流动会携带一定的水汽,所以“烟囱效应”会增强水汽输送作用,C正确;地表蒸发是水汽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不能体现流域两端内气流的水平运动,A错误;大气降水是水向下的运动,B错误;地表径流是由高处向低处流,D错误。故选C。5.随着流域地表植被的增加,中下游地区地表反而呈现干裂化现象。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A.中下游地区水分因蒸腾迁移而失衡

B.上游地区地下水蒸散量大于补水量C.流域内植被恢复增大了蒸腾水汽量

D.“烟囱效应”将上游水分输送至下游【解析】“烟囱效应”会导致大气携带水汽从低海拔向高海拔流动,而中下游地区海拔较低,植被蒸腾的水汽向高海拔地区流动会导致本地区水汽减少,从而导致地表水分减少出现干裂化现象,A正确;水汽向较高海拔的上游地区输送,上游水汽的补给量会增加,且上游地下水埋藏相对较深,地下水蒸散量相对较小,对中下游地表干裂化影响小,B错误;流域内植被恢复增大了蒸腾水汽量会导致气候变湿润,降水增多,地表不应出现干裂化,C错误;“烟囱效应”会导致大气携带水汽从低海拔向高海拔流动,上游较下游地势高,水分不会向下游输送,D错误。故选A。6.要缓解局部干裂缺水症状,中下游地区适宜(

)

BA.降低植被覆盖率

B.进行生态调水补水C.增加人工降水量

D.降低流域两端高差【解析】降低植被覆盖率会导致气候失衡,生态恶化,A错误;为回补中下游地区的缺水问题应设法增加水源补给,进行生态调水补水以缓解缺水问题,B正确;人工降雨只能解决短时缺水问题,中长期对缺水问题影响很小,C错误;降低流域两端高差工程量大,且会破坏地表生态环境,D错误。故选B。&2&

河流特征及开发利用核心知识一、河水的补给类型补给形式主要影响因素径流季节变化特点在我国的分布在世界的分布其他特点雨水补给降水量及时间变化汛期出现在雨季东部季风区热带、亚热带、温带的大部分河流径流变化和当地的降水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积雪融水补给气温高低和积雪的程度形成春汛东北山区的河流寒温带、亚寒带地区的河流对缓解我国北方地区的春旱有积极的意义永久性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气温高低汛期出现在夏季,径流量不大西北内陆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多为季节性河流,冬季断流湖泊水补给湖泊水面与河水水面的相对水位对河流水量有调节作用普遍,我国的长白山天池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普遍当湖泊面积减小时,调节作用减弱,易发生洪涝灾害地下水补给地下水与河流水的相对水位最稳定的补给源普遍普遍,喀斯特地貌区明显地下水与河水的互补关系续表二、水文特征分析

水文特征是指河流中水的特征,主要包括径流量、水位、含沙量、结冰期、水温、流速等。如右所示:三、水系特征分析1.河流水系特征主要指河流河道的特征,表述角度一般包括河流的长度、宽度、深度、河网密度、坡度(比降)、弯曲度、流向、是否地上河、流域面积、流向、支流的多少、水系形状等方面。2.影响因素(1)河流流程的长短:主要取决于陆地面积的大小、地形、河流的形态及位置。(2)流向判断:①等高线;②河谷地貌形态(V、U形);③河床两侧冲刷强度差异;④沉积物颗粒大小、时令河(虚实线)。(3)流域面积:气候:降水多,流量大,流程长;发育河流多,支流多。地形:高山峡谷地区,受分水岭限制,流域面积小。(4)河道特征:

河面宽窄、河床深浅、河道曲直、河道形态(V形或U形)。河道曲直:地势平坦,侧向侵蚀,易形成曲流;河岸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河面宽窄:地势平坦,侧向侵蚀,河床U形宽谷;河岸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河床深浅:地形落差大,下蚀强,河床V形深谷;地势平坦,泥沙沉积,河床浅;基岩岩性。思维拓展:四、河流相关概念扩展1.河道裁弯取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有利影响①改善航运条件;②改善防洪条件;③有利于污水的快速自净。(2)不利影响①使河道缩短,水域面积缩小,从而导致调节气候能力下降,同时导致水生生物栖息地减少,影响生物多样性;②河道变笔直,水流速度快,泥沙沉积减少,导致河流的营养物质减少,水生生物减少,同时导致河流沿岸堆积地貌萎缩,土壤肥力下降;③河道变笔直,水流速度快,洪水发生时,导致下游河段洪峰提前到达,对下游防洪造成巨大的压力;④河道变笔直,水流速度快,导致河流侵蚀作用加强,河流的含沙量增多,降低河流的水质。2.河流渠道化五、流域综合开发1.流域协作开发的基本思路基本途径具体内容主要目的成立协作组织,统一规划管理对全流域水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进行规划与管理协调各行政区、各部门的利益,以实现开发效益最大化水资源的协调利用与合理分配公平合理使用水资源;区域水电开发与电力贸易摆脱贫困,加快经济发展,兼顾各地区利益环境的协作保护与统筹治理上下游地区协同治理生态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2.流域的综合开发分析(1)开发重点需要结合流域的自然背景,同时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注重环保。在河流的不同河段,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侧重点不同。一般情况下,中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量大的河段,侧重于水力资源的开发;在河流中下游,水流平缓、河面宽阔、流量稳定的河段,侧重于航运、灌溉、养殖开发。(2)分析角度①水能资源的开发②内河航运价值开发③水资源利用解决季节性用水不足主要靠修建水库蓄水;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主要靠跨流域调水或修引水工程;解决水质性缺水主要靠水污染整治与提高水资源利用率。④产业发展与城市布局对农业来说,流域开发能为中下游平原提供灌溉水源;对工业来说,可提供水源和动力条件;对城市布局来说,可提供供水与水运条件。思维拓展:流域梯级开发3.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及目的治理措施治理目的建设水利工程开发水能,调蓄径流,加强灌溉修建分洪、蓄洪区调蓄洪水、减轻洪灾修筑河堤,疏浚河道防洪和航运保护自然植被,植树

造林减少水土流失及河道泥沙淤积调整产业结构,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重点减轻生产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流域经济发展控制工业及生活废弃物排放减轻河水污染,提高水质考向示例例1

嘉陵江干流及其两条支流(渠江和涪江)汇集,构成“三江汇流”格局。罗渡溪水文站位于渠江下游,水文站附近河段呈W形,冲淤变化频繁。2020年8月中旬,涪江、嘉陵江、渠江流域暴雨不断,17~18日嘉陵江和涪江流域更是普降暴雨,渠江流域降水量较少。下图示意罗渡溪水文站位置及2020年8月14~19日流量—水位变化。据此完成(1)~(3)题。(1)渠江罗渡溪水文站附近河段冲淤变化频繁,是因为该河段(

)

DA.径流量小,含沙量季节变化大

B.位于三江交汇处,流速加快C.含沙量小,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D.河道弯曲多变,流速不稳定【解析】河道冲淤变化频繁,说明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高,径流量小和径流量稳定难以形成河流的冲淤变化;该河道呈W形,弯曲多变,径流流速不稳定,易发生冲淤变化,三江汇流以上河段流速减缓,下切强度减弱,侧蚀作用增强,促进河曲发育,进一步使冲淤变化频繁。故选D。(2)8月14~19日,罗渡溪水文站附近河段流速最大的是(

)

BA.14日

B.15日

C.17日

D.18日【解析】由图可知,15日流量大、水位低,说明流速快。故选B。(3)8月19日罗渡溪水文站附近河段流量小、水位高,主要是因为该河段(

)

CA.水量减少,河流侵蚀能力弱

B.含沙量迅速增加,河床淤积C.受嘉陵江洪峰顶托作用影响

D.河道狭窄,河流水位上涨快【解析】由材料可知,19日嘉陵江水位暴涨,对渠江的顶托作用强,河水下泄难。故选C。例2

(2022山东)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雅斯河发源于澳大利亚大分水岭西侧,构造运动导致其水系发生演变(图1)。乔治湖水位波动大,有时连年干涸,湖底覆盖着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图2)。(1)指出与古河道形成有关的主要内、外力作用。【答案】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沉积;地壳断裂抬升。【解析】大分水岭为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使得其河流水系沿大分水岭向西流动;图中河流自大分水岭向西流动,该河段为河流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快,地表受流水向下侵蚀作用影响,形成河谷地貌;根据材料可知,该段古河道河底有大量沉积物,说明还存在流水沉积作用;从图中可以看到科拉林地垒,说明该地曾在地质时期受断层运动影响,地壳断裂抬升形成地垒。(2)说明图1中水系的演化过程。【答案】科拉林地垒两侧的河流原为同一水系,后地壳抬升形成科拉林地垒,将原水系一分为二;地垒东侧边缘形成新的分水岭,河道的一段被废弃;地垒西侧形成新的水系,发育新的河流;分水岭东侧形成断陷盆地,积水形成乔治湖,泰勒斯溪等河流汇入湖泊。【解析】受板块挤压碰撞影响,澳大利亚东侧形成大分水岭,其山脉西部发育多条支流;由于澳大利亚东部为大分水岭,西部为大自流盆地,地势东高西低,支流向西流淌汇集,形成雅斯河;受断层作用影响,地壳抬升,形成科拉林地垒,大分水岭以西的支流无法注入雅斯河,雅斯河的支流被阻断;被阻断支流逐渐汇集形成乔治湖,原有古河道及科拉林地垒成为雅斯河上游地区,原有水系被分割成两个部分。变式训练

河口最大浑浊带常位于入海河口的盐水与淡水交汇处,这里的含沙量显著高于其上游和下游。右图示意长江口最大浑浊带的位置及最大浑浊带、长江口外多年含沙量的变化。据此完成1~3题。1.长江口最大浑浊带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此处(

)

A.径流输沙总量最大

B.水下地势起伏最小C.径流和潮流流速相当

D.河道入海处快速展宽C【解析】长江入海口河段受向下游的径流和向上游顶托的潮流相互影响,在最大浑浊带处两者流速相当,方向相反,净流速约为零,搬运能力最低,形成最大浑浊带,C正确,A错误;水下地势起伏小,河道入海处快速展宽和长江口最大浑浊带的形成无关,B、D错误。故选C。2.1982—2019年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含沙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

)

BA.上游植被破坏

B.上游水库建设

C.海平面上升

D.天文大潮增加【解析】由图可知,1982—2019年长江口最大浑浊带的含沙量总体下降,这主要与上游修筑水库拦截大量泥沙,导致长江向海输送的泥沙量减少有关,B正确。上游植被破坏会导致泥沙增多,海平面上升、天文大潮增加和含沙量无关,A、C、D错误。故选B。3.2013年以来,长江口最大浑浊带北港段含沙量保持稳定,其沙源主要来自(

)

DA.上游干流河道

B.最大浑浊带南港段C.崇明岛东滩

D.北港口外水下堆积体【解析】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港为径流的主要通道,北港为涨潮流的主要通道。由图可知,北港口外的含沙量显著下降,而南港口外的含沙量并没有显著下降,说明北港口外的水下堆积体的部分泥沙在涨潮流的作用下向北港最大浑浊带输送,D正确。故选D。

老虎沟流域(39°05′N~39°40′N,96°07′E~97°04′E)位于祁连山西段北坡、疏勒河上游,常年低温,降水丰富,冰川广布。冰川区的表面径流称为冰川径流,与冰川径流的影响因素相同,冰川径流时滞(日内气温达到最大值与径流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间距)也受气温、降水形式、积雪、冰川表面水系发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右图示意老虎沟流域冰川消融季降水量、降雪量与气温的相关数据。据此完成4~6题。4.影响老虎沟流域降水量的主要因素是(

)

BA.海陆位置和地形

B.盛行西风和地形

C.海陆位置和植被

D.季风环流和地形【解析】老虎沟流域位于祁连山西段北坡、疏勒河上游,据此可知,老虎沟流域降水丰富的主要原因是位于中纬度西风带且位于迎风坡。故选B。5.相较于8月,6月老虎沟流域冰川径流量较小,其主要原因是(

)

DA.降雪量大,流域蒸发较旺盛

B.低温高寒,下垫面冰雪覆盖C.冰川融化,水系发育程度高

D.气温较低,降水以降雪为主【解析】6月降水量大,但主要以降雪的形式发生,且气温也比8月低,故冰川径流量较8月小。故选D。6.推测老虎沟流域冰川径流时滞最显著的月份是(

)

BA.3~4月

B.5~6月

C.7~8月

D.9~10月【解析】冰川径流时滞指日内气温达到最大值与径流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间距。5~8月,一日内气温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大致相同,约为14时,但径流达到最大的时间差异显著。5~6月产生的径流容易受到积雪的拦截,另外,冰雪融雪初期冰川表面水系不发达,所以冰川径流达到最大值的时间会被延长,时滞最显著。7~8月降雪量减少,降水量较大,气温较高,冰川表面水系发达,时间会缩短,时滞差异缩小。故选B。&3&

湖泊特征及开发利用核心知识一、湖泊成因类型成因及特征举例构造湖断裂下陷,积水成湖,湖水较深,湖岸陡峭贝加尔湖、青海湖堰塞湖由滑坡、火山活动等地质灾害形成,物体阻塞河道,堰塞体往往不稳定,易垮坝五大连池、镜泊湖火口湖火山口积水而成,多为近圆形,湖岸陡,湖水深长白山天池冰川湖冰川侵蚀形成洼地,积水而成北美五大湖、欧洲高山湖泊牛轭湖裁弯取直后,新河道成为主河道,弯曲河道被弃;弯曲河道入口处流速变慢,泥沙不断堆积,最终导致弯曲河道与主河道分开,成为湖泊弯曲河流中常见河成湖由于河流摆动,其天然堤堵塞支流而蓄水成湖鄱阳湖、洞庭湖、江汉湖群、太湖海成湖由于泥沙沉积使得部分海湾与海洋分割而成,通常称作潟湖里海、杭州西湖、宁波的东钱湖续表二、湖泊特征1.湖泊水量和面积分析2.湖泊温度分析3.盐湖的形成4.湖泊的价值考向示例例1

(2023全国甲)右下图显示地中海北岸某地水系分布,①②③④为湖泊,其中①②③分别与入湖河流构成独立水系。研究者在野外考察中发现,①②③南侧高地上均存在谷地,谷底卵石堆积,研究表明该地曾发生过水系重组。据此完成(1)~(3)题。(1)推测①②③的湖泊类型、湖水主要输出方式分别为(

)

DA.淡水湖、下渗

B.淡水湖、蒸发

C.咸水湖,下渗

D.咸水湖、蒸发【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与①②③湖泊相连的河流为入湖河流,河流注入湖泊,带来的盐分不断在湖泊累积;湖泊没有河流流出,盐分无法排出;湖泊位于地中海沿岸,纬度较低,蒸发量较大,盐度较高,为咸水湖,A、B错误。该地位于地中海北岸,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湖水蒸发强烈,D正确。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判读湖泊所在地的土壤、地质情况,湖水下渗情况无法判断,C错误。故选D。(2)判断①②③南侧谷地是(

)

BA.狭长湖盆

B.断流河道

C.古冰川槽谷

D.泥石流通道【解析】结合④湖及其所属水系可推测,原先①②③湖泊及其水系为南部河流的上游河段,由于南侧地区形成新的分水岭,湖泊南部河道发生流向改变,后因无水流汇入,造成断流,B正确;如果是狭长湖盆,堆积物应该比较细小,而①②③南侧高地上谷底存在卵石堆积,A错误;如果是冰川或泥石流,则堆积物应该大小不一,杂乱无章,排除C、D。故选B。(3)据水系变化推测,MN一线(

)

AA.南部抬升,北部沉降

B.南部沉降,北部抬升C.褶皱隆起

D.褶皱凹陷【解析】由上题分析可知,MN一线形成新的分水岭,造成①②③湖泊南部河道改向,故该处应为断裂带,且MN一线南部地势相对抬升,形成分水岭,北部相对沉降,积水成湖,A正确,B错误;如果发生褶皱,不会保持原有的水系形态完整,排除C、D。故选A。例2

(2023新课标)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可分为内源类有机物(主要来自湖中浮游生物排放和降解)和外源类有机物(主要为入湖河水挟带的腐殖质等)。如下图所示湖泊均为可人工调控水量的天然湖泊,其中洪泽湖有淮河注入,泥沙沉积多,湖底高于周边地面。有研究表明,各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洪水期不泄洪和泄洪两种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差异大;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出现的时间常滞后于其他湖泊。(1)指出冬、夏季高邮湖内源类有机物占湖水溶解性有机物比例的高低。【答案】冬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比高;夏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比低。【解析】一般情况下,内陆水体中溶解性有机物主要来自陆源输入,并且陆源输入会携带大量的大分子有机物质进入水体,丰水期类腐殖质是其溶解性有机物库的主要贡献者,由此可推知,夏季外源类有机物占比高,由此得出结论:冬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比高;夏季内源类有机物占比低。(2)说明图示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的气候原因。【答案】夏季流域内降水丰富,大量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冲刷土壤中的腐殖质并进入河流后汇入湖泊;夏季气温高,光照充足,大量废水汇入湖泊中引起藻类等的大量繁殖,进而浮游生物排放和降解增强。【解析】湖泊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多在夏季达到峰值是因为气候有利于内源类有机物和外源类有机物达到峰值。就外源类有机物而言,夏季流域内降水丰富,大量降水形成地表径流,冲刷土壤中的腐殖质并进入河流后汇入湖泊;就内源类有机物而言,夏季气温高,光照充足,大量废水汇入湖泊中引起藻类等大量繁殖。(3)解释图示湖泊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的原因。【答案】秋季藻类物质生长条件弱于夏季,对氧气的消耗较少,水中氧气较多,有利于有机物的降解;秋季降水减少,光照条件优越,光起到催化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的降解。【解析】湖泊外源类有机物降解量秋季大于夏季的原因主要从秋季的气候特征和降解条件来解释。降解条件与水中氧气含量有关,秋季时,藻类物质生长条件弱于夏季,对氧气的消耗较少,水中氧气较多,有利于有机物的降解;从气候角度来说,秋季降水减少,光照条件增强,光照能起到催化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的降解。(4)分析洪水期不泄洪和泄洪两种情形下,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不同的原因。【答案】不泄洪:洪水挟带的腐殖质直接增加了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累积量。加之腐殖质可分解出营养盐,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高。泄洪:入湖河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低,下泄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高,稀释作用强,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低。【解析】主要从“流水不腐”的角度分析。洪水期不泄洪时,湖水流动性减弱,水中大量外源类有机物被拦截在湖泊中,并且受水温高微生物活跃的影响,内源类有机物增加较快,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较高。洪水期泄洪时,湖水不断流动更新,水中溶解性有机物被排出,同时由于湖水中微生物分解受到流水的制约,内源类有机物增加较慢,因而湖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含量较低。(5)根据洪泽湖的特征,解释洪泽湖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出现时间常滞后的现象。【答案】洪泽湖为地上湖,湖水水位较高,汛期时接受到的河流流水补给相对较少,甚至湖水流出补给其他水体,只有当洪泽湖湖水外调后,水位下降时,接受到外界较多的径流汇入,由此造成其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常滞后。【解析】由材料“洪泽湖有淮河注入,泥沙沉积多,湖底高于周边地面”可知,洪泽湖的特征(相比于其他湖泊)为地上湖,故其接受地表径流补给与其他湖泊不同,汛期时接受到的河流流水补给相对较少,甚至湖水流出补给其他水体,洪泽湖属于南水北调工程的输水渠道的一部分,只有当洪泽湖湖水外调后,水位下降时,接受到外界较多的径流汇入,由此造成其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峰值常滞后。变式训练

在气候暖湿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湖泊总体呈快速扩张趋势,部分湖泊发生水系重组(邻近湖泊因湖水溢出而形成上下游汇流关系)。图1示意青藏高原某内流区重组后的水系。图2示意该内流区水系重组前后甲、乙、丙湖的湖泊水位变化(与2000年的水位差)。据此完成1~3题。1.湖泊及其水位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

AA.甲湖—①、乙湖—③、丙湖—②

B.甲湖—②、乙湖—③、丙湖—①C.甲湖—①、乙湖—②、丙湖—③

D.甲湖—②、乙湖—①、丙湖—③【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在气候暖湿化背景下,青藏高原的湖泊总体呈快速扩张趋势,部分湖泊发生水系重组(邻近湖泊因湖水溢出而形成上下游汇流关系)”可知,湖泊水位上升,但是水位增加不同,形成水系重组,结合图中湖泊之间水流流向可知,甲湖湖水流向乙湖,甲湖湖泊水位增加较多,形成外溢,因此甲湖对应为①;乙湖湖水又流向丙湖,因此丙湖湖水水位上涨且与甲湖变化趋势类似,因此丙湖对应为②;乙湖位于甲湖和丙湖之间,起到调节作用,湖泊变化较小,因此乙湖对应为③,结合选项可知,A正确,B、C、D错误。故选A。2.关于水系重组前后甲、乙、丙三湖的说法,正确的是(

)

BA.重组前甲湖湖水汇入乙湖

B.重组前乙湖湖水汇入丙湖C.重组后甲湖流域面积扩大

D.重组后乙湖湖盆容积缩小【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水系重组主要原因在于气候暖湿化,重组后甲湖流向乙湖,主要原因在于甲湖海拔较高,气候暖湿化后,甲湖补给增多,湖泊水位上升,形成外溢,甲湖流域面积不会发生明显变化,C错误;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乙湖水位变化较小,湖盆容积变化小,D错误;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湖和丙湖水位变化趋势相近,因此重组后甲湖变化较大,影响丙湖水位,重组前后乙湖对丙湖影响相差不大,因此重组前乙湖流向丙湖,甲湖未流向乙湖,A错误,B正确。故选B。3.随着气候暖湿化,该区域湖泊盐度变化最不明显的是(

)

BA.甲湖

B.乙湖

C.丙湖

D.不好确定【解析】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湖和丙湖水位明显上升,水量增加,盐度降低,乙湖重组前后均有湖水流出,盐度不会发生明显变化,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威尼斯城始建于5世纪,是基于军事防御在潟湖中的沙岛上建成的水上城市,与亚得里亚海有三个狭窄水道相通。贯通威尼斯全城的街道都是由河道构成的,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严重洪水。为此,当地政府在潟湖与亚得里亚海之间修建了多个水闸,以控制威尼斯城水位。据此完成4~6题。4.威尼斯潟湖的面积及深度在上千年的演变过程中基本保持稳定,说明(

)

DA.亚得里亚海水位稳定

B.潟湖内泥沙难以淤积C.潟湖处地壳稳定抬升

D.潟湖处地壳缓慢下沉【解析】一般来说,潟湖发展过程中接受河海带来的泥沙,会逐渐淤积,最终消失,如果保持稳定,说明潟湖地壳在缓慢下沉。故选D。5.14~17世纪意大利先后修建人工运河,将注入威尼斯潟湖的几条河流改道,其目的主要是(

)

BA.减少潮水涌入

B.减少潟湖淤积

C.改善潟湖盐度

D.改善河流航运【解析】由于河流泥沙流入威尼斯潟湖,会使潟湖淤积变浅,故将注入威尼斯潟湖的几条河流改道,其目的是减少泥沙淤积。故选B。6.环境保护组织反对水闸建设,推测其理由是建闸后湖水(

)

AA.水质变差

B.盐度变高

C.水位下降

D.波动变大【解析】水闸虽然能保持威尼斯的水位相对稳定,减少威尼斯城的洪涝灾害,但会减少潟湖与海洋的联系,流动性变差,导致水质变差,鱼类迁移受阻,降低潟湖盐度,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等生态问题。故选A。&4&

海洋水核心知识一、海水的性质1.海水温度2.海水的盐度3.海水的密度4.海雾的形成二、洋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厄尔尼诺与拉尼娜1.厄尔尼诺与拉尼娜2.对我国气候的影响考向示例例1

(2023浙江)右图为南半球部分海域水温分布和海水运动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域表层海水性质的比较,正确的是(

)

A.甲密度最低

B.丁盐度最小

C.甲盐度大于丁

D.乙密度大于丙D【解析】甲处纬度高,水温最低,密度最高,A错误;丁处水温最高,盐度最高,B错误;甲处水温低于丁处,所以甲处盐度小于丁处,C错误;乙处水温低于丙处,所以乙处海水密度高于丙处,D正确。故选D。(2)磷虾主要分布在约50°S以南的环南极洲海域,其栖息海域的营养物质主要来自(

)

C①大陆冰川融化

②暖寒流的交汇

③深层海水上升

④西风漂流携带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解析】依据题意,磷虾主要分布在约50°S以南的环南极洲海域,而该海域南部有一股环绕南极大陆的南极环流,其水温很低,它在极地东风影响下向北流去时下沉。而来自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暖流在南下时,遇到这股下沉的寒流,就形成上升流。这股上升流可将深层海水中丰富的营养物质带至表层,使得微生物大量繁殖,成为磷虾摄食和栖息的理想场所,②③正确;大陆冰川融化速度缓慢,提供的营养物质数量不大,①错;西风漂流为闭合的全球性环流,携带的营养物质少,④错。故选C。例2

(2023山东)马德雷湖位于墨西哥湾沿岸(右图),水体较浅,湖水盐度通常维持在50‰以上。据此完成(1)~(2)题。(1)该湖湖水盐度通常维持在50‰以上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相对干旱

B.河流带来盐分较多C.沿岸流影响大

D.湖海水量交换较大A【解析】时令河所在地区气候较为干旱,河流才会季节性断流,注入的河流水量少,蒸发旺盛,湖水盐度高,A正确。由图可知,马德雷湖入湖河流较少,且河流为淡水,若入湖河流较多,可以稀释湖水,降低湖水的盐度,B错误。马德雷湖与墨西哥湾之间有沙坝相隔,沿岸流对其影响较小,C错误。马德雷湖仅通过南、北口与墨西哥湾相连,水体交换较少,D错误。故选A。(2)在帕德雷岛南北两侧的水体出入口处,表层水流动方向通常为(

)

AA.由海向湖

B.南口由海向湖,北口由湖向海C.由湖向海

D.北口由海向湖,南口由湖向海【解析】马德雷湖湖水盐度较高,说明其盐分难以排出,可推测南北两侧的出入口处表层水流方向均为由海向湖,A正确。若湖水可以排出,湖泊应为淡水湖,湖水盐度不会太高,B、C、D错误。故选A。洋流成因1.风海流:盛行风长期作用于海面所形成的稳定流。世界多数洋流属此类。例如,南北半球盛行西风和信风所形成的洋流。2.密度流:由于海水密度的水平方向的不均匀分布引起等压面倾斜而产生的海流。海水的密度取决于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压力,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因地而异。例如,直布罗陀海峡两侧形成的海水运动即属此类。3.补偿流:由于离岸风的吹送,表层海水离岸而去,形成离岸流,邻近海区的海水就会流来补偿海水的缺失,形成沿岸补偿流;同时下层海水也上升到海面,来补偿离岸流去的海水,形成上升补偿流。当表面流遇到海岸或岛屿阻挡时,海流在水平方向上发生分流,在垂直方向上便产生了下降流和底层流。例3

(2023海南)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极地地区的某些海区,盐度是影响海水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受某些因素的影响,表层海水的盐度会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左图为极地地区某海区由于表层海水盐度升高形成的环流示意图。右图为中低纬地区的某海区受盛行风影响而形成的上升补偿流示意图。(1)说明左图所示环流的形成原因。【答案】表层海水盐度升高,密度增大,受重力作用水体下沉;底层海水盐度更低,密度较小,被下沉的高盐度海水顶托抬升,从而形成图示环流。【解析】左图所示环流是因表层海水和底层海水的密度差异导致的环流,而盐度是影响海水密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读图可知,表层海水盐度升高,密度增大,受重力作用水体下沉;底层海水盐度更低,密度较小,被下沉的高盐度海水顶托抬升,从而形成图示环流。(2)分析右图中盛行风减弱对该海区生物资源的影响。【答案】盛行风减弱,导致上升流减弱,海底上泛的营养盐类减少,不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饵料减少,该海区生物资源减产。【解析】中低纬地区处于信风带控制区,该地位于大陆西岸,信风为离岸风,受离岸风影响,形成上升补偿流。盛行风减弱,导致上升流减弱,海底上泛的营养盐类减少,不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饵料减少,该海区生物资源减产。渔场的形成变式训练

外界环境达到结冰条件时,仍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无冰的冰间开阔水域称为冰间湖。内尔斯海峡为北冰洋和大西洋水体交换的重要通道,从大西洋北上的海水温度高、密度大。部分年份在特定的季节海冰开始扩张时,格陵兰岛和埃尔斯米尔岛之间有冰拱相连,冰拱阻碍了海水流动,在表层海流背水一侧形成冰间湖。右图示意内尔斯海峡及冰拱的位置。据此完成1~2题。1.内尔斯海峡冰间湖开始形成时间及位置是(

)

A.4月,冰拱北侧

B.4月,冰拱南侧

C.12月,冰拱北侧

D.12月,冰拱南侧D【解析】密度越小,水面则越高。根据材料可知,大西洋北上的海水温度高、密度大,因此内尔斯海峡表层的海水由密度低的海区流向密度较高的海区,即由北冰洋流入大西洋。12月,海冰开始扩张,格陵兰岛和埃尔斯米尔岛之间建立起冰拱,阻隔表层海水及其携带的海冰自北向南流动,在其背面即冰拱南侧,缺乏海冰的补充,下层暖水补偿,形成冰间湖。故选D。2.加速内尔斯海峡冰间湖扩大的热量主要直接来自(

)

CA.暖湿的盛行西风

B.水面接受太阳辐射C.下层暖海水上泛

D.海面上的大气辐射【解析】据上题解析,北冰洋进入大西洋的水在表层,大西洋进入北冰洋的水在下层。由于冰拱阻隔海峡水流补偿,冰拱南侧保持水向南流却缺乏自北向南的补充,所以下层北上的大西洋暖水部分会上泛,为表层带来更多的热量,加速冰间湖周边海冰消融。故选C。

2017年7~8月中国极地科考队对斯瓦尔巴德群岛周边海洋环境进行了科学调查,下图为科考队采样区域位置图和记录的表层海水取样点海水温度、盐度均值图。据此完成3~5题。3.导致斯瓦尔巴德群岛海岸线曲折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A.冰川侵蚀

B.海浪侵蚀

C.风力侵蚀

D.流水侵蚀【解析】该区域纬度高,地质时期冰川广泛发育,受冰川侵蚀的影响,海岸线曲折,海浪、风力以及流水等均不是主要的外力作用。故选A。4.不同海域表层水温差异与主要影响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CA.1<6—寒流

B.5>4—纬度位置

C.2>4—暖流

D.3<6—海陆位置【解析】1处、6处纬度差异明显,海水温度1处<6处主要是1处纬度更高,A错。5处和4处纬度差异不大,两地水温差异主要是洋流的影响,B错。2处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更强,水温较4处高;受西侧岛屿的影响,4处受暖流影响较弱,水温较2处低,主导因素是暖流,C正确。3处、6处海陆位置差异不大,D错。故选C。5.中部海峡盐度明显偏低的原因是(

)

BA.寒流影响

B.淡水汇入

C.蒸发量小

D.降雪量大【解析】中部海峡受两侧陆地径流汇入,加之与外界海水交换弱,盐度明显较低,B正确。受寒流影响小,A错。1处纬度更高,蒸发更小,表明不是受蒸发的影响,C错。并无信息表明3处降雪量更大,D错。故选B。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巴伦支海属于北冰洋的陆架边缘海,是大西洋暖水进入北冰洋的重要通道之一,被誉为北冰洋“暖池”。高温高盐的北大西洋暖流流经挪威海后分为两支进入北冰洋。其中通过巴伦支海北边连接北冰洋的通道和东面连接喀拉海的通道进入巴伦支海,成为北极区域海—气—冰相互作用的关键海区,使得巴伦支海的海水性质越来越接近大西洋水,称为北冰洋“大西洋化”。右图示意北冰洋地形和巴伦支海环流。(1)分析巴伦支海被誉为北冰洋“暖池”的原因。【答案】北大西洋暖流汇入,带来温暖的海水;属于陆架边缘海,海水浅,接受更多的太阳辐射,水温高;北侧、东侧岛屿阻挡了大量海冰。(2)说明巴伦支海海—气—冰相互作用强烈的原因。【答案】巴伦支海位于北大西洋向北冰洋的过渡海域,该海域海水性质差异较大;来自北大西洋的温暖海水降温,向周围大气和海洋释放大量热量;在温度较高的暖季,北冰洋海冰大量融化,融化的海冰进入巴伦支海,加大该海域海水温差,使海—气—冰相互作用加剧。(3)阐释北冰洋逐渐“大西洋化”对全球气候产生的影响。【答案】使北极地区升温,高纬度地区温度有明显的上升;导致高低纬度地区热量失衡,低纬度地区变得更加炎热(或者高纬度对低纬度的降温作用变得不明显);加剧局部大气热运动,引发极端天气(或者洋面变得不稳定,引发极端天气)。专题七

地球上的水限时训练

长江源沱沱河—通天河段河谷宽阔顺直,汊道众多,边滩分布广且边滩与沙洲分合频繁。图1示意沱沱河—通天河段水系,图2示意不同流量下M河段内边滩的面积变化。据此完成1~3题。1.该河段汊道众多,洲滩广布,主要是因为该段河流(

)

DA.径流稳定,含沙量季节变化小

B.径流稳定,含沙量季节变化大C.含沙量大,径流量季节变化小

D.含沙量大,径流量季节变化大【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汊道众多,洲滩广布”说明汛期有大量来水来沙,而枯水期水位会大幅下降,泥沙淤积在河道,容易受到地表水的侵蚀,形成众多汊道,因此河流具有“含沙量大、径流量季节变化大”的特点,A、B、C错误,D正确。故选D。2.与T1时段相比,T2时段河水(

)

DA.流速增大,以堆积作用为主

B.流速减小,以侵蚀作用为主C.流速减小,以堆积作用为主

D.流速增大,以侵蚀作用为主【解析】根据材料及图示可知,与T1时段相比,T2时段径流量大、边滩面积小,说明流速增大,以侵蚀作用为主,A、B、C错误,D正确。故选D。3.影响该河段边滩面积变化的直接因素主要是(

)

AA.径流量

B.含沙量

C.河道落差

D.河床宽度【解析】根据材料及图示信息可得,汛期径流量大、水位高,边滩因被淹没而面积大大减小;枯水期水位下降,整个边滩露出水面。因此,径流量是影响该河段边滩面积变化的直接因素,B、C、D错误,A正确。故选A。

索河流域位于河南郑州市西部浅山丘陵区,其中王宗店村上游发育东、中、西3条支沟,汇水面积约22

km2,相对高差120米。流域内多条横穿沟道的路基、桥涵中仅有两座设置过水涵洞。2021年“7·20”特大暴雨引发的山洪灾害对邢门堂垴和王宗店村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据此完成4~6题。4.除强降水因素外,王宗店村特大山洪灾害发生的原因有(

)

B①沟道水流缓

②平均海拔高

③路桥阻水溃决④多条支流汇集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特大洪灾的形成受强降水历时长;沟道落差大、水流急;路基桥涵阻水溃决;多条支流汇集,汇水量大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故选B。5.王宗店村与邢门堂垴洪水(

)

B①邢门堂垴灾情更严重

②王宗店村洪灾出现更早

③邢门堂垴放大王宗店村灾情

④存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关联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西沟邢门堂垴路桥阻水,路桥溃决后形成高位洪水会冲击王宗店村,显著加剧了洪水灾难,两地灾害存在显著的空间和时间关联。故选B。6.可以有效减轻索河流域洪灾损失的举措是(

)

DA.沟道截弯取直

B.加高跨沟路基C.加固沟道护坡

D.建立山洪预警系统【解析】完善当地应急预案措施,建立山洪预报预警系统,加强当地人员社会风险意识与自救互救能力,可以有效减少洪灾损失。故选D。

下表示意阿拉斯加中南部地区的部分河流不同时间的断面流量(单位:立方英尺/秒),其中大多数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仅有两条河流完全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据此完成7~9题。河流2月5月8月11月年均格尔卡纳河301327012885331133科珀河(铜河)617928

281108

90010

92638

107尼纳纳河180179922793871190苏西特纳河139813

49721

34326589688马塔努斯卡河515270199361963873基奈河1607313714

38234625849安克河806081491962017.表中完全没有冰川融水补给的两条河流是(

)

AA.格尔卡纳河、安克河

B.尼纳纳河、苏西特纳河C.科珀河、苏西特纳河

D.马塔努斯卡河、基奈河【解析】受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多以夏汛为主,夏季流量大。据表可知,格尔卡纳河与安克河的汛期均在春季,夏季流量较小,A正确、B、C、D错误。故选A。8.与完全没有冰川融水补给的两条河流相比,表中其他大多数河流(

)

CA.上游发育槽形河谷

B.冬季出现断流现象C.河口易形成三角洲

D.流量季节变化较小【解析】除格尔卡纳河与安克河外,其余大多数河流年均径流量大,侵蚀和搬运能力强,上游易发育V形谷,下游河口易发育三角洲;春季积雪和高山冰川融水补给均受气温影响较大,流量季节变化大;该地区冬季气候寒冷,由于缺乏冰川融水和积雪融水补给,径流量明显减小,但不能确定整个冬季有无出现断流现象,C正确,A、B、D错误。故选C。9.安克河秋季径流量大于夏季,主要原因是秋季(

)

AA.降雨量增多

B.蒸发量减小

C.融水量加大

D.地下水位上升【解析】结合前面题目分析可知,安克河为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而非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春季径流量大;伴随积雪的减少,夏季的径流量减小;由于融雪过后降雨成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因此秋季河流径流量的增加主要来自降雨补给,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喀喇昆仑山北麓分布着龙木错(5002米)、松木希错(5045米)等多个因构造运动和气候演变形成的内陆湖泊(右图)。龙木错东侧分布着多达百条砂砾质古湖岸线,其中最高湖岸线海拔为5150~5160米。历史上龙木错和松木希错曾同属一个大湖,分离后龙木错湖面下降速度较松木希错快。据此完成10~12题。10.导致龙木错和松木希错湖泊分离的主要原因是(

)

BA.地壳抬升,气候趋于暖湿

B.地壳抬升,气候趋于冷干C.地壳下降,气候趋于冷干

D.地壳下降,气候趋于暖湿【解析】据材料可知,喀喇昆仑山北麓分布着龙木错、松木希错等多个因构造运动和气候演变形成的内陆湖泊,由于气候趋于冷干,湖泊的补给水源减少,加之地壳抬升,使龙木错和松木希错湖泊分离,B正确,A、C、D错误。故选B。11.在龙木错东侧任一条砂砾质古湖岸线的形成过程中,湖泊面积(

)

CA.扩大

B.缩小

C.稳定

D.反复变化【解析】该题从静态角度考查同一条砂砾质古湖岸线形成时期湖泊面积的变化,砂砾质古湖岸线是入湖河流堆积而成,一条砂砾质古湖岸线的形成过程中,会有大量沉积物堆积,这里湖泊面积稳定才会形成砂砾质古湖岸线,C正确,A、B、D错误。故选C。12.与松木希错相比,龙木错湖面下降较快的主要原因是(

)

DA.流域面积大

B.降水量少

C.蒸发量大

D.冰雪融水补给少【解析】据图可知,松木希错的西侧多入湖河流,这些河流的上游多冰川,冰雪融水补给多,而龙木错东侧补给河流少,这些河流的上游基本没有冰川覆盖,冰雪融水补给少,故与松木希错相比,龙木错湖面下降较快,D正确,A、B、C错误。故选D。

青藏高原是我国湖泊的主要分布区之一,湖泊总面积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50%以上。青海湖是青藏高原面积最大的湖泊,该湖雨量偏少,雨热同季,湖周有大小河流70余条。右图示意20世纪70年代至2010年前后青藏高原地区湖泊面积动态变化。据此完成13~15题。13.青藏高原是我国湖泊的主要分布区之一,主要是因为该地区(

)

AA.冰川广布,地壳运动强烈

B.受西南季风影响显著C.冻土退化,年均蒸发量小

D.是大江大河的发源地【解析】分析可知,地质历史时期青藏高原地壳活动强烈,地表断裂形成沟谷及洼地,加之青藏高原冰川广布,冰川侵蚀形成大量洼地,利于众多湖盆形成,冰川和冻土的消融为湖盆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导致该高原湖泊众多,成为我国湖泊的主要分布区之一。故选A。14.20世纪70年代至2000年前后青海湖面积动态变化状况的形成,最可能是由于(

)

DA.大气降水锐减

B.围湖造田面积大

C.泥沙淤积严重

D.入湖径流量减少【解析】据材料“该湖雨量偏少,雨热同季,湖周有大小河流70余条”可知,青海湖以河流补给为主,20世纪70年代至2000年前后青海湖面积萎缩,最可能是由于入湖径流量减少,导致该湖面积减小。故选D。15.与2000年前后至2010年前后青藏高原地区湖泊面积动态变化趋势成因的关联性最大的是(

)

BA.植被增多

B.冰川退缩

C.下渗减少

D.蒸发增加【解析】据图分析可知,2000

年前后至2010年前后青藏高原地区湖泊面积整体呈扩张趋势,主要是因为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青藏高原气温呈升高趋势,冰川消融退缩,冻土退化,冰雪融水增多,降水量增加,湖泊水量增加,导致湖泊面积整体呈扩张趋势。故选B。

冰间湖指的是极地在达到结冰温度的天气条件下,仍长期或较长时间保持无冰或仅被薄冰覆盖的冰间开阔水域,其形成与海洋的热力、动力过程以及大气的动力因素联系紧密,是产生海冰较多的场所。在北极地区,冰间湖通常出现在海冰较厚的浮冰区域,其位置较为固定,并周期性发展和消失,面积大致为10~105平方千米。按照出现的位置不同,冰间湖可分为沿岸冰间湖和大洋冰间湖,右图为沿岸冰间湖和大洋冰间湖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16~18题。16.冰间湖的存在可以加快海冰融化,主要是由于海面(

)

AA.吸收太阳辐射增加

B.长波辐射增加C.潜热输送加强

D.海气热传递增加【解析】据材料冰间湖是“极地在达到结冰温度的天气条件下,仍长期或较长时间保持无冰或仅被薄冰覆盖的冰间开阔水域”可知,冰间湖的存在可以加快海冰融化,主要是由于海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加,使海水温度升高,A正确;长波辐射增加,热量散失将增多,温度会下降,不利于海冰融化,B错误;潜热输送、海气热传递对加快海冰融化影响不大,C、D错误。故选A。17.推断北极地区产冰量较大的冰间湖类型及原因是(

)

CA.大洋冰间湖

海面较开阔

B.大洋冰间湖

海水温度低C.沿岸冰间湖

海气交换多

D.沿岸冰间湖

海水深度浅【解析】据材料“在北极地区,冰间湖通常出现在海冰较厚的浮冰区域,其位置较为固定,并周期性发展和消失”可知,北极地区产冰量较大的冰间湖应该分布在海冰较厚的沿岸地区,类型是沿岸冰间湖,原因是海气交换多,浮冰较多,C正确,A、B、D错误。故选C。18.冰间湖被认为是北极“最活跃”的区域,主要是由于其(

)

AA.光照相对充足,浮游生物丰富

B.位置变化大,始终不固定C.降低海水盐度,加强上升运动

D.随全球变暖,面积持续扩大【解析】冰间湖被认为是北极“最活跃”的区域,主要是由于其为无冰或仅被薄冰覆盖的冰间开阔水域,光照相对充足,浮游生物丰富,A正确;其位置较为固定,并周期性发展和消失,B、D错误;大量冰的形成会升高海水盐度,C错误。故选A。

印尼海道的开合控制着西太平洋与东印度洋暖池(多年平均海表温度在28℃以上的暖海区)之间水体和热量的输送。晚中新世以来,强烈板块构造运动使印尼海道逐渐关闭,从而改变了西太平洋和东印度洋之间的洋流体系。读印尼海道位置及印尼贯穿流演化路径示意图,完成19~21题。19.强烈板块构造运动使印尼海道逐渐关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A.太平洋板块向西朝印度洋板块持续俯冲B.印度洋板块向西朝非洲板块持续俯冲C.太平洋板块向西朝欧亚板块持续俯冲D.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