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历史地理著作_第1页
历代历史地理著作_第2页
历代历史地理著作_第3页
历代历史地理著作_第4页
历代历史地理著作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代历史地理著作

【正史地理志和疆域志】

1.《史记大宛列》(卷123)、《史记货殖列传》(卷129)

2.《汉书地理志》(卷28)、《汉书沟洫志》(卷29)

3.《后汉书郡国志》(卷19~23)

4.《晋书地理志》(卷14~15)

5.《宋书州郡志》(卷35~38)

6.《南齐书州郡志》(卷14~15)

7.《魏书地形志》(卷106)

8.《隋书地理志》(卷29~31)

9.《旧唐书地理志》(卷38~41)

10.《新唐书地理志》(卷37~43)

11.《旧五代史郡县志》(卷150)

12.《新五代史职方考》(卷60)

13.《宋史地理志》(卷85~90)、《宋史河渠志》(卷91~97)

14.《辽史地理志》(卷37~41)

15.《金史地理志》(卷24~26)、《金史河渠志》(卷27)

16.《元史地理志》(卷58~63)、《金史河渠志》(卷64~66)

17.《明史地理志》(卷40~46)

18.《新元史地理志》(卷46~51)、《新元史河渠志》(卷52~54)

19.《清史稿地理志》(卷54~81)、《清史稿河渠志》(卷126~129)

20.《通典州郡典》(卷171~184)

21.《通志地里略》

22.《文献通考舆地考》(卷315~323)

【总志】

23.《禹贡》《十三经注疏本》

24.《山海经》郭璞注毕沅校

25.《水经注》北魏•郦道元

26.《穆天子传》

27.《括地志》唐•李泰等

28.《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贺次君

29.《元丰九域志》宋•王存

30.《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

31.《大唐西域记》唐•玄奘撰

32.《徐霞客游记》明•徐弘祖

33.《禹贡锥指》清•胡渭

34.《广阳杂记》清•刘献廷

35.《广志绎》明•王士性

【城市类】

36.《三辅黄图》清•孙星衍,清•庄逵吉校定

37.《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

38.《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

39.《梦粱录》南宋•吴自牧

40.《雍录》宋•程大昌

41.《武林旧事》南宋•周密

42.《日下旧闻考》清•于敏中

43.《析津府志辑佚》元•熊梦祥

44.《唐两京城坊考》清•徐松

45.《北平录》明•失名

46.《故宫遗录》明•萧洵

47.《宛署杂记》明•沈榜

48.《旧京遗事》明•史玄

49.《旧京琐记》清•夏仁虎

50.《藤阴杂记》清•戴璐

51.《燕京岁时纪》清•富察敦崇

52.《天咫偶闻》清•震钧

53.《宋平江城坊考》王謇撰

【方志】

54.《蛮书》唐•樊绰

55.《吴地记》唐•陆广.《华阳国志》晋•常璩

57.《酌中志》明•刘若愚

58.《龙沙纪略》清•方式济

59.《吴越春秋》汉•赵晔

60.《寒山寺志》叶昌炽

61.《龙江船厂志》明•李昭祥

62.《吴郡志》宋•范成大

63.《吴趋访古录》清•姚承绪

64.《扬州图经》清•焦循,江藩

65.《至顺镇江志》元•俞希鲁

66.《百城烟水》清•徐崧,张大纯纂辑

67.《泰州旧事摭拾》俞扬辑注

68.《吴门表隐》清•顾震涛

69.《越绝书》东汉•袁康,东汉•吴平辑录

【域外】

70.《佛国记》晋•法显

71.《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唐•义净原

72.《释迦方志》唐•道宣

73.《瀛涯胜览》冯承钧

74.《西游录》元•耶律楚材

75.《异域志》元•周致中

76.《岛夷志略》元•汪大渊

77.《真腊风土记》元•周达观

78.《长春真人西游记》

79.《西洋番国志》明•巩珍

80.《西洋朝贡典录》明•黄省曾

81.《东西洋考》明•张燮

82.《殊域周咨录》明•严从简

83.《海国图志》清•魏源

84.《清朝柔远记》清•王之春

85.《海录》清•谢清高

86.《两种海道针经》向达

87.《职方外纪》(意)艾儒略

88.《安南志略》(越)黎崱

89.《漂海录》(韩)崔溥

90.《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日)慧立彦悰

中国历史地理参考书目

1、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3、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和1988年版。

4、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陈代光,《中国历史地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6、陈昌远,《中国历史地理简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张步天,《中国历史地理》,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8、韩宾娜、王兆明,《中国历史地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张全明、张翼之,《中国历史地理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耿占军等,《中国历史地理学》,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年版。

11、张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2、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1-8册),地图出版社,1982--1988年。

2.谭其骧:《长水集》(上、下),人民出版社,1987年。

3.谭其骧:《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1-3),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4.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四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5.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6.侯仁之:《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科学出版社,1957年。

7.侯仁之:《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出版社,1999年。

8.马正林:《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9.史念海:《河山集》(1--5),三联书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0.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

11.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2001年。

12.陈桥驿:《水经注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年。

13.陈桥驿:《中国历史名城》,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

14.葛剑雄《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15.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1986。

16.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中国移民史》(1-6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17.葛剑雄、吴松弟、曹树基:《简明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18.葛剑雄:《中国人口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19.费省:《唐代人口地理》,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

20.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21.周振鹤:《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商务印书馆,1998年。

22.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

23.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24.刘君德:《中国行政区划的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25.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经济地理研究室:《中国农业地理总论》,科学出版社,1980年。

26.郑学檬:《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岳麓书社,1996年。

27.梁家勉:《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史稿》,农业出版社,1989年。

28.陈文华:《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图谱》,农业出版社,1991年。

29.韩茂莉:《宋代农业地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30.韩茂莉:《辽金农业地理》,社会科学文献,1999年。

31.吴宏歧:《元代农业地理》,西安地图出版社,1997年。

32.胡兆量:《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33.夏曰云:《文化地理学》,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

34.陈正祥:《中国文化地理》,三联书社,1983年版。

35.王会昌:《中国文化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36.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八卷本,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专刊,台北,1986。

37.辛德勇:《中国古代交通地理与地理文献》,中华书局,1995年。

38.蓝勇:《南方丝绸之路》,重庆大学出版社,1992年。

39.刘宏煊:《中国疆域史》,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

40.张维华:《中国长城建制沿革考》,中华书局出版社1979年。

41.戴均良:《中国城市发展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

42.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43.王子今:《秦汉区域文化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44.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45.侯甬坚:《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46.周清澍:《内蒙古历史地理》,内蒙古大熊猫出版社,1994年。

47.冯季昌:《东北历史地理研究》,香港同泽出版社,1996年

48.靳生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49.王成祖:《中国地理学史》上下,商务出版社,1986

50.曹婉茹:《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8年。

51.中国社科院:《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4年。

52.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年。

53.龚高法等:《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83年。

54.文焕然:《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热变迁》,科学出版社,1996年。

55.文焕然等:《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重庆出版社,1995年。

56.朱震达等:《中国沙漠化及其治理》,科学出版社,1989年

57.景爱:《中国北方沙漠化的原因与对策》,山东科技出版社,1998年

58.景爱:《沙漠考古通论》,紫禁城出版社,1999年。

59.曹云忠等:《中华名关》,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

60.胡阿祥:《兵家必争之地》,河海大学出版社,1996年。

61.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水利出版社,1982年。

62.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长江水利史略》,水利电力出版社,1979年。

63.华林甫:《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1949-1999),学苑出版社,2000年。

64.朱玲玲、杜瑜:《中国历史地理学论著索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

中国历史地理参考书目

(分类列出)

【综合与部门历史地理著述】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四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谭其骧:长水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

史念海:河山集(1--5),

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

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侯仁之: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出版社,1999年

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2001年

《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

文焕然:《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科学出版社,1996

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

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辛德勇:《中国古代交通地理与地理文献》,中华书局,1995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八卷本,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专刊,台北,1986。

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韩茂莉:宋代农业地理,山西古籍,1993年;辽金农业地理,社会科学文献,1999年

【区域论著】:

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侯甬坚: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

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侯仁之: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出版社,1999年

史念海:黄土高原历史地理研究,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年

周清澍:内蒙古历史地理,内蒙古大熊猫出版社,1994年

冯季昌:东北历史地理研究,香港同泽出版社,1996年

鲁人勇、吴忠礼、徐庄:宁夏历史地理考,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

陈守忠:河陇史地考述,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

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年

王北辰:王北辰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2000年

司徒尚纪:岭南史地论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4年

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年

张伟然: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

张伟然: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王社教: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

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987年

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勇:长江三峡历史地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鲁西奇: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对象与方法——汉水流域的个案考察,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

果:宋代两湖平原地理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

李孝聪: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8月。

韩茂莉:宋代农业地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3年

龚胜生:清代两湖农业地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程民生:宋代地域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

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勇:西南历史文化地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地理学史、工具书及刊物】:

中国地理丛书《中国综合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1990年

高等学校教学参考用《中国自然地理图集》,地图出版社,1984年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卷本,中国地图学社。

《中国史稿地图集》上下卷,中国地图出版社。

华林甫编:《中国历史地理学五十年》(1949-1999),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年

朱玲玲、杜瑜编:《中国历史地理学论著索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

《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

谭其骧:《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1-3,山东教育出版社

侯仁之:《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科学出版社,1962

王成祖:《中国地理学史》上下,商务出版社,1986

陈桥驿:《水经注研究》1-3,中华书局

曹婉茹:《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科学出版社,1988

王庸《中国地图史纲》,三联出版社,1955

李孝聪《欧洲收藏部分中文古地图叙录》,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

李孝聪《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文古地图叙录》,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

《中国古代地图集》1-3,文物出版社

侯仁之:《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

《山西历史地图集》,山西人民,1999

《广东历史地图集》,广东地图出版社,

《武汉历史地图集》,武汉地图出版社

《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历史地理》1-20,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季刊),陕西师范大学

《环境变迁研究》1-6,北京燕山出版社,

《九州》1-4,商务印书馆

以上这些书都是很经典的,可能的话尽量多看吧。还有是中国地理要熟悉,看看中国地理方面的书,和人文地理学方面的书。如果感觉还有精力的话,可以去看点地质学和气象学的书,导师让我平时没课的时候要去听地质学的课,这对学习好历史地理也很有好处的,好像陕师大的侯勇坚就是第四纪地质学的博士,所以他能看到纯学历史的学者看不到的东西。

地名学的,可以看看诸亚平和华林甫的书;方志学的也要看的。

以上是我现阶段能想到的,还有许多漏洞,大家一起补充。必看书籍:

人文地理-高教-王恩勇

经济地理-高教-李小建

区域分析与规划-高教-崔功豪

城市地理-高教-许学强

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工-同济

其他书籍:

商务印书馆翻译的系列地理学的书籍、区域经济学及各种规划你好!我之前是地理专业的!《中国国家地理》是本不错的书!关于区域、人文都有介绍!还有一本有应试的强力参考书,类似周刊的~地理学包括三方面:一、自然地理学:地质学基础,气象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学,地球科学,植物地理学,土壤地理学环境学原理生态学基础生物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实习等

二、人文地理学: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综合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城市地理学城乡规划等

三、GIS空间分析、遥感学、地图学、计量地理学等与现在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学科。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祝你学业有成,只要有恒心一定能成功!对于学习地理、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的。是为考试而学,还是纯粹地热爱地理。

前者:像高一学的必修一涉及地球环流洋流等内容,一定要结合地理图册(图册都会同书本一起发)。不过从必修二开始地理内容会转向人文地理。

总之若以后从文的话,最好开始培养自己的地理兴趣及知识。后者:可以阅读一些关于游记的书目。比如我曾看过《印度走着瞧》一书,该书通过作者旅游印度的所见所闻而著。内容自然涉及风土人情、地理地貌、文化宗教等;还有《从加德满都到拉萨》(据我所知该书比较难买)讲述作者徒步从尼泊尔的首都加德满都行至拉萨的过程经历。其中丰富的情感内容以及途中的所见所感,实是珍贵!再有一些,书店都会有售。

由于本人现是文科生,对于地理,也有一番兴趣。故建言。

兴趣浓则地理不难。《环境科学》

《中国地图学》

《地质学与地貌学》

《经济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

《地图册》原文地址:历史地理学书目作者:blueteaflower李晓杰推荐一、《汉书•地理志》

1、谭其骧先生在《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中所做的《汉志选释》。

2、王先谦《汉书补注》的相应部分。

3、周振鹤老师的《西汉政区地理》(特别是序论概述部分)也可参阅。

4、严耕望《汉书地志县名首书者即郡国治所辨》,载《严耕望史学论文选集》(上)中华书局,2006。

5、王文楚:《关于〈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西汉图几个郡国治所问题》,刊《历史地理》第五辑,亦收入氏著《古代交通地理丛考》,中华版,1996。

二、《续汉书•郡国志》

1、王先谦:《后汉书集解》(郡国志部分)。

2、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引论部分(重点看第三节)。

3、谭其骧:《两汉州部》,初刊于《复旦学报》1982年第5期,收入《长水集续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页69~75。)。

4、辛德勇:《两汉州制新考》,《文史》2007年第1辑。

5、袁延胜:《东汉户口总数之谜试析》(见本邮件附件)。

6、彭建英:《东汉比郡属国非郡县化略论》,载《民族研究》2000年第5期。

三、《宋书•州郡志》

1、胡阿祥:《<宋书州郡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胡阿祥:《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设置及其地理分布》,《历史地理》第八、九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3、胡阿祥:《南朝宁蛮府、左郡左县、俚郡僚郡述论》,《历史地理》第十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何德章:《读<宋书州郡志>札记二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十五辑,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5、胡阿祥:《六朝疆域与政区研究》,西安地图出版社,2001。

6、胡阿祥:《<宋书州郡志>献疑》,《历史地理》第十九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胡阿祥:《〈宋书〉卷三十七〈州郡三〉献疑》,《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4期。

8、胡阿祥:《〈宋书〉卷三十八〈州郡四〉献疑》,《历史地理》第二十辑。

9、胡阿祥:《宋书州郡志》脱漏试补》,《安徽史学》,2004年第4期。

10、胡阿祥:《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记载与研究》,《地名知识》1991年第6期。四、《魏书•地形志》

1、吴廷燮:《元魏方镇年表》,收入《二十五史补编》。

2、温曰鑑:《魏书地形志校录》,收入《二十五史补编》。

3、王仲犖:《北周地理志》。

4、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编卷中《魏晋南北朝地方行政制度》。

5、毋有江:《北魏政区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6、周一良:《北魏镇戍制度考及续考》(原载《禹贡》半月刊第三卷第九期、第四卷第五期),后收入其著《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7、牟发松:《北魏军镇考补》,收入《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七辑。五、《隋书•地理志》

1、杨守敬:《隋书地理志考证附补遗》,《二十五史补编》。

2、岑仲勉:《隋书求是》,商务印书馆,1958年。

3、施和金:《隋代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研究》,《历史地理》第十九辑。六、《两唐书•地理志》

1、吴松弟:《两唐书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

2、岑仲勉:《旧唐书地理志“旧领县”之表解》,《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二十本上册。

3、谭其骧:《唐代羁縻府州述论》,《长水集续编》七、《宋史•地理志》

1、聂崇岐,《宋史地理志考异》,收入氏著《宋史丛考》,中华书局1980年。

2、徐规,《宋史地理志》补正,《历史地理》,第14辑。

3、王育伊,《宋史地理志集证》,《禹贡》半月刊第3卷第7期。

4、施和金,《宋史地理志补校考》,《南京师大学报》1997年第4期。

5、郭黎安,《宋史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

6、王文楚,《北宋诸路转运司的治所》,《文史》第28辑,又收入氏著《古代交通地理丛考》,中华书局1996年。

7、李昌宪,《也谈北宋转运司的治所,《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2期。

8、王文楚,《再谈荆湖北路设置问题》,《历史地理》,第6辑。

9、曹尔琴,《宋代行政区划的设置与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第3期。

10、尹玲玲,《宋史•地理志》校订一则,《历史地理》,第15辑。八、《辽史•地理志》

1、李慎儒,《辽史地理志考》,《二十五史补编》本。

2、谭其骧,《辽史地理志补正》,《长水集》(上)。

3、冯家昇,《辽金史地理志互校》,《禹贡》半月刊第1卷第4期。

4、向南,《辽史地理志补正》,《社会科学辑刊》1990年第5期。

5、冯永谦,《辽史地理志考补》,《北方文物》1998年第3期。

6、张修桂赖青寿,《辽史•地理志》平议,《历史地理》第15辑。

7、张修桂赖青寿,《辽史•地理志汇释》,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九、《金史•地理志》

1、谭其骧,《金代路制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第1辑,1981。

2、鲁西奇,《金末行省考述》,《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十、《元史•地理志》

1、王颋,《元史•地理志》资料探源,《历史地理》,第8辑。

2、谭其骧,《元陕西四川行省沿革考》、《元福建行省建置沿革考》二文均收入

《长水集》。

3、谭其骧,《元代的水达达路和开元路》,《历史地理》,创刊号。

4、张金铣,《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1年。

5、张伟然,《元史•地理志》“贵州”注文之误,《历史地理》,第13辑。十一、《明史•地理志》

1、赵永复,《明代地方行政制度考述》,《历史地理研究》第2辑。

2、牛平汉,《明代政区沿革综表》,中国地图出版社1997年。

3、靳润成,《明朝总督巡抚辖区研究》,天籍古籍出版社1996年。十二、唐宋地理总志

1、我国现存最早一部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志》,《历史地理》第1辑。

2、《元丰九域志》的成书及其价值,《历史地理》第2辑。

3、王存与《元丰九域志》,收入《古代交通地理丛考》(王文楚著),中华书局,1996。

4、《太平寰宇记》局本优于万本一证,《历史地理》第10辑。

5、论《方舆胜览》的流传与评价问题,《长水集》续编。

6、《舆地纪胜》中华点校本前言(邹逸麟撰)。

7、《舆地纪胜研究》(李勇先著,巴蜀书社版)。

8、《试论〈方舆胜览〉一书的流传及其影响》,《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9、《试论〈舆地纪胜〉的编纂及其与〈方舆胜览〉之间的关系》,《宋代文化研究》(第五辑),巴蜀书。十三、《水经注》

1)《水经注疏》点校本的前言,及所附的段熙仲《水经注六论》、汪辟疆《明清两代整理水经注之总成绩》,江苏古籍1989。

2)陈桥驿点校《水经注》的前言,上海古籍1990。

3)陈桥驿著《水经注研究》、《水经注研究》二集、三集、四集等。

4)陈桥驿著《郦道元与水经注》,上海人民1987。

5)陈桥驿著《郦道元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6)赵永复《水经注资料断限》,历史地理8辑。

7)徐少华《水经注丹水注错简考订》,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4辑。

8)陈桥驿《读胡适研究水经注的第一篇文章》,杭州大学学报,1994年1期。

9)陈桥驿《全祖望与水经注》,历史地理11辑。

10)陈桥驿《赵一清与水经注》,中华文史论丛51辑。

11)王守春《陈桥驿与郦学研究》,《史学月刊》1993年5期。

12)费省《从水经注所载河名探讨北魏时期渭河水系的水文状况》,陕西师大学

报1984年2期。

13)赵荣《水经注渭河水系记述的虚实特征》,西北史地1987年1期。

14)孙钦善《水经注的历史地理考证成就》,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3辑。

15)靳润成《水经注的地名考证》,天津师大学报1985年2期。

16)周振鹤《水注浊漳水注一处错简》,历史地理创刊号。

17)赵永复《水经注究竟记述多少条水》,历史地理2辑。

18)船越昭生《森鹿三先生和水经注研究》,历史地理3辑。

19)一令《郦注订误一则》,历史地理12辑。

20)王守春《水经注中注否经之考证》,历史地理14辑。

21)阙维民《陈桥驿先生的水经注历史地图研究》,历史地理研究19辑。

22)石超艺《水经浊漳水注错简与脱文考》,历史地理20辑。

参考书目

1.[德]沃尔特•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常正文、王兴中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

2.[美]施坚雅“城市与地方体系层级”,载氏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叶光庭等译,陈桥驿校,中华书局,2000;

3.顾朝林《中国城镇体系——历史•现状•展望》商务印书馆,1996;

4.赵冈“论中国历史上的市镇”,载《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新星出版社,2006;

5.高松凡“历史上北京城市场变迁及其区位研究”,《地理学报》1989年第2期;

6.刘石吉《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7.范毅军“明清江南市场聚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新史学》1998年第3期;

8.樊树志《江南市镇:传统与变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9.[日]滨岛敦俊“旧中国江南三角洲农村的聚落和社区”,载《历史地理》第十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10.张仲礼《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1.戴鞍钢《港口•城市•腹地——上海与长江流城经济关系的历史考察(1843——1913)》,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12.包伟民《江南市镇及其近代命运》,知识出版社,1998;

13.林达•约翰逊主编《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成一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4.吴松弟《中国百年经济拼图:港口城市及其腹地与中国现代化》,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

15樊如森《天津与北方经济现代化(1860—1937)》,东方出版中心,2007;

16..张萍《地域环境与市场空间》,商务印书馆,2006;

17.刘景纯《清代黄土高原地区城镇地理研究》,中华书局,2005一、地理书目

(一)综合类

[1]

(德)阿尔夫雷德﹒赫特纳著,王兰生译.地理学的历史性质和方法.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

[2]

(英)

哈·麦金德著,林尔蔚,陈江译.

历史的地理枢纽.

商务印书馆,1985年。

[3]

杨吾扬.地理学思想简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4]

普雷斯顿.詹姆斯,杰弗雷.马丁著.李旭旦译.地理学思想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未购买)

[5]

陆大道.

21区位论和区域研究方法.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年.

[6]

牛文元编著.理论地理学.商务印书馆,1992年。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地理科学.

科学出版社,1995年。

[8]

陆大道.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科学出版社,1995年.

[9]

大卫.哈维著.

地理学中的解释.

商务印书馆,

1996年.

[10]

哈特向著.黎樵译.地理学性质的透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

[11]

俞孔坚著.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科学出版社,1998年。

[12]

约翰斯顿.

地理学与地理学家.

商务印书馆,2000年。

[13]

刘盛佳.地理学论丛.武汉出版社,2002年。

[14]

爱德华·W·苏贾(Edward

W

Soja)著,周宪,许钧,王文斌译.

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

商务印书馆,2004年。

[15]

大卫·哈维

著.

希望的空间.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16]

(美)皮特,周尚意译.

现代地理学思想.

商务印书馆,

2007。

[17]

(法)保罗·克瓦尔(Claval,

P.)著;

郑胜华,刘德美,刘清华

等译.

地理学思想史(第3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8]

杰弗里·马丁

著,

成一农,

王雪梅译.

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第4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19]

(美)苏珊·汉森编,肖平,王方雄,李平译.改变世界的十大地理思想.商务印书馆,2009年。

[20]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地球科学发展战略研究组.

21世纪中国地球科学发展战略报告.

科学出版社,2009。

[21]

大卫·哈维(David

Harvey)著,胡大平译.

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22]

罗伯特·戴维·萨克著,朱红文,李冠福,金梦兰等译.

社会思想中的空间观:一种地理学的视角.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23]

Bill

Wyckoff(编者),蔡运龙译.

地理学思想经典解读.

商务印书馆,2011年。

[24]

段义孚著,徐文宁译.

无边的恐惧.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25]

Preston,

E.

J.

and

C.

F

J.

American

Geography:

Inventory

and

Prospect.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y,

1954.

[26]

Preston

E.

et

al.

All

Possible

Worlds:

A

History

of

Geographical

Ideas.

Joho

Wiley

&

Sons

Inc.

1981.

[27]

De

Blij,

H.

J.

and

Muller,

P.

O.

Geography

Regions

and

Concepts

(Revised

Sixth

Edition).

New

York:

John

Willey

&

Sons,

Inc.,

,

1992.

[28]

Getis,

A.

Introduction

to

Geography,

WCB/McGraw-Hill,

1998.

[29]

Holt-Jensen,

A.

Geography

History

and

Concepts-A

Student's

Guide.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LTD.

1999.

[30]

Joseph

J.

Hobbs,

Christopher

L.

Salter.

World

Regional

Geography.

Brooks/Cole;

6th

international

ed

.,2008.

(二)方法类

[31]

托马斯•库恩(美)著,金吾伦、胡新和译.

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32]

汤国安等.

ArcGIS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实验教程.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6年.

[33]

邹伦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6年.

[34]

徐建华.计量地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35]

徐建华(作者).

地理建模方法.

科学出版社,2010年。

[36]

Wilson,

.

Urban

and

Regional

Models

in

Geography

and

Planning.

JOHN

WILEY

&

SONS,

,

1974.

(三)人文地理类

1.

教材

[37]

李旭旦,周立三,吴传均

编.

人文地理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

[38]

张文奎.

人文地理学概论(修订本).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

[39]

陆林.

人文地理学(高等学校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08月.

[40]

赵荣等.

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教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41]

陈慧琳.

人文地理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2007年06月.

[42]

Cox,

K.

R.

Man,

Location,

and

Behavior:

An

Introduction

to

Human

Geography.

New

York

:

John

Willey

&

Sons,

Inc.,

1972.

[43]

Rubenstein,

J.

M.

Human

Geograghy.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94.

[44]

Knox,

P.

L.

Human

Geography,

Prentice-Hall

,Inc.

1998.

[45]

Fellmann,J.

D.

,

Getis,

A.,

and

Getis,

J.

Human

Geography.

2007.

2.

著作

[46]

阿·德芒戎(法)(著),葛以德(译).人文地理学问题.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93年.

[47]

吴传均.

人文地理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

[48]

鲍觉民.

人文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

[49]

(英)约翰斯顿

(Johnston).

哲学与人文地理学(Philosophy

and

Human).

商务印书馆,2000年01月.

[50]

王铮.

理论经济地理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年.

[51]

翟有龙.

人文地理学新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4年.

[52]

唐晓峰:人文地理随笔.

三联书店,

2005-01。

[53]

R.

基钦(爱尔兰),.泰特(英).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

商务印书馆,2006年.

[54]

吴传钧.

发展中的中国现代人文地理学:吴传钧院士.商务印书馆,2008年.

[55]

顾朝林.

人文地理学流派.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

[56]

刘卫东,柴严威,周尚意.

地理学评论(第1辑):第四届人文地理学沙龙纪实.

商务印书馆.

2009年10月.

[57]

户思社.

当代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

商务印书馆.

2009年10月.

[58]

柴严威

等著.

城市空间与消费者行为.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

[59]

柴严威

等著.中国城市老年人的活动空间.

科学出版社,2010年。

[60]

周尚意,

刘卫东,

柴彦威编.

地理学评论(第2辑):第五届人文地理学沙龙纪实.

商务印书馆,2010年。[61]

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李旭旦先生生平与学术思想(1911-1985).2011年。

[62]

De

Bliji,

H.

J.

Human

Geography:

Culture,

Society,

and

Space.

New

York:

John

Willey

&

Sons,

Inc.

1977.

[63]

Getis,

A.,

Getis,

J.

and

Fellmann,

J.

Human

Geography:

Culture

and

Environment.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5.

[64]

Harries,

K.

D.

and

Robert,E.

Human

Geography:

Culture,

Interaction,

and

Economy.

Merrill

Publishing

Company,

A

Bell

&

Howell

Company,

Columbus,

Ohio,

1986.

[65]

Murray,

C.,

Honey,

R.

and

Thomas

C.

Human

Geography.

Eagle,

West

Publishing

Company,

St.

Paul,

1987.

[66]

Benko,

G.

B.

and

Strohmayer,

U.

SPACE

&

SOCIAL

THEORY.

[67]

Knox,

P.

L.

and

Marston,

S.

A.

Places

and

Regions

in

Global

Context:

Human

Geography.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Inc.,

Upper

Fouberg,

E.

H.,

Murphy,

A.

B.,

de

Blij,

H.

J.

Human

Geography:

People,

Place,

and

Culture.

2009.

二、旅游书目

(一)综合类

[69]

谢彦君.

基础旅游学(第2版).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70]

(澳)克里斯·库珀;

钟林生;

谢婷译.

旅游研究经典评论.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71]

(澳)詹宁斯

著,谢彦君;

陈丽译.

旅游研究方法.

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

[72]

谢彥君(作者).

旅游体验研究:一种现象学的视角.

南开大学,2006年。

[73]

克里斯·库伯

(Chris

Cooper),约翰·弗菜彻

(John

Fietcher),艾伦·法伊奥

(Alan

Fyall)著,张俐俐,蔡利平译.

旅游学(第3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

[74]

.维尔

著,聂小荣,

丁丽军译.休闲与旅游研究方法(第3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75]

MacCannell,Dean

Mac

Cannell编,Nelson

Graburn主编,彭兆荣,张晓萍译.

旅游者:休闲阶层新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6]

刘住.

旅游学科体系框架与前沿领域.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

[77]

查尔斯·R·格德纳

(Charles

著,李天元,徐虹,黄晶

译.

旅游学(第10版).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78]

尹徳涛,宋丽娜编著.旅游问卷调查方法与实务.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

[79]

John

Urry著,杨慧,赵玉中,王庆玲译.

游客凝视.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80]

葛立成

等著.区域旅游合作: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81]

吴必虎.

旅游研究与旅游发展.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82]

张凌云.

旅游理论与实践探索文集.

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

[83]

中国旅游研究院.

中国旅游研究30年(1978-2008).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

[84]

中国旅游研究院.

中国旅游研究30年专家评论:1978-2008.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

[85]

吴必虎,宋子千,等编.

旅游学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86]

谢彦君,等著.

旅游体验研究:走向实证科学.

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年。

(二)旅游地理类

[87]

楚义芳.

旅游的空间经济分析[M

].

西安:

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2.

[88]

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89]

保继刚

等著.旅游开发研究(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年。

[90]

李天元.中国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91]

(英)斯蒂芬·威廉斯(Williams,S);

张凌云译.

旅游地理学(引进版).

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92]

冯学钢;

黄成林.

旅游地理学(送教师课件).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

[93]

于希贤,于涌,黄建军等著.

旅游规划的艺术——地方文脉原理及应用.重庆出版社,2006年。

[94]

刘会远,李蕾蕾

著.

德国工业旅游与工业遗产保护.

商务印书馆,2007年。

[95]

C.米歇尔·霍尔著,周昌军,等译.

旅游休闲地理学:环境•地点•空间(第3版).

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年。

[96]

胡小武

著.

传承与升华:城市旅游开发与营销战略.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

(五)旅游规划类

[120]

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

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胡)

[121]

保继刚等.旅游规划案例[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2年。

[122]

刘滨谊

等著.人造生态景观与旅游策划规划设计——安徽南艳湖.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

[123]

保继刚,刘德龄,钟新民.发展中国家旅游规划与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年。

[124]

李宇宏.景观生态旅游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年。

[125]

Edward

Inskeep著,张凌云译.旅游规划——一种综合的可持续的开发方法[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年。

[126]

Lynn

C.

Harrison,

Winston

Husbands编著;

周常春,苗学玲,戴光全等译.国际旅游规划案例分析[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年。

[127]

WTO著,籍琰译.国家和区域旅游规划——方法与实例分析[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

[128]

保继刚等.旅游区规划与策划案例[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年。

[129]

Clare

A.

Gunn等著,吴必虎,吴冬青,党宁译.

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第四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

[130]

陆林.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131]

吴志强,吴承照.城市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132]

吴承照.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

[133]

陈家刚.旅游规划与开发:理论·案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

[134]

刘滨谊

等著.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理论与实践——兼述新疆四地州旅游发展战略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135]

刘滨谊

等著.

城市滨水区景观规划设计.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

[136]

叶文.旅游规划的价值维度:民族文化与可持续旅游开发[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年。

[137]

王怡然,姚昆遗,陈建勤

编著.上海都市旅游规划精选.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

(六)旅游经济类

[138]

魏小安,刘赵平,张树民.中国旅游业新世纪发展大趋势.广东旅游出版社,1999年。

[139]

魏小安.

旅游目的地发展实证研究.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140]

魏小安.

产业发展新论.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141]

魏小安;

韩健民.

旅游强国之路(中国旅游产业政策体系研究).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

[142]

魏小安.

中国休闲经济.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43]

高舜礼

著.

中国旅游产业政策研究.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年。

[144]

朱姝

(作者)

.

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年。

[145]

张广瑞,

魏小安,

刘德谦编.

2003-2005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附光盘).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146]

张广瑞,

刘德谦,

魏小安编.

2004-2006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附光盘).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147]

张广瑞,

刘德谦.

2008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2008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

[148]

张广瑞,

刘德谦,

宋瑞

.

2009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2009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149]

张广瑞,

刘德谦,

宋瑞

.

2010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2010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150]

张广瑞,

刘德谦,

宋瑞

.

2011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2011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151]

魏小安主編.

新时期中国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中国旅游出版社,2010年。

[152]

张凌云,

等编

.

旅游产业研究报告2010.

旅游教育出版社,2010年。

[153]

中国旅游研究院.

旅游业发展的浙江模式.

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年。

[154]

张辉

等著.

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及运行方式研究.

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年。

[155]

(七)旅游管理类

[156]

(美)麦特森(Matteson,.),伊万舍维奇(Ivancevich,.)编,李国洁,王毅等译.管理与组织行为经典文选(第7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157]

(美)斯蒂芬·P·罗宾斯(Robbins,.),玛丽·库尔特(Coulter,M.)著,孙健敏等译.管理学(第7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158]

张钢

编选.管理学基础文献选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

[159]

Robbins,

S.

P.

and

Coulter,

M.

Ma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