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免疫学基础_第1页
家禽免疫学基础_第2页
家禽免疫学基础_第3页
家禽免疫学基础_第4页
家禽免疫学基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家禽免疫学基础廖明确张春红丘鹤英冯元璋辛朝安编著第一章禽类的免疫系统一、禽类的免疫器官(一)中枢免疫器官脊椎动物的免疫系统按结构和功能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两部分。前者负责产生特异性抗体,后者参与细胞介导的细胞毒反应和迟发型超敏反应。禽类主要通过法氏囊和胸腺分别调控这两种免疫过程。1.法氏囊又叫腔上囊,是禽类特有的淋巴器官,位于泄殖腔背侧,有管道与之相连,性成熟后逐渐萎缩退化。法氏囊是B细胞发育和分化的主要场所,也是免疫球蛋白基因分化及基础抗体库形成和扩展所必需的。从法氏囊向其他淋巴器官运送的淋巴细胞群叫后法氏囊细胞,它包括成熟的B细胞(能对特异的启动信号作出免疫应答)和后法氏囊干细胞(构成法氏囊退化B细胞库自我更新的基础)。它们对维持机体终生的体液免疫功能很重要。若疾病或人为原因破坏了法氏囊,就会引起不同程度的B细胞缺陷,以及血清IgG、lgA水平的显著下降和体液免疫的严重抑制。破坏越早,危害越大。但细胞免疫功能不会因此受很大影响。法氏囊除担负中枢免疫器官任务外,还兼有外周免疫器官的功能(禽的擦肛免疫即基于此原理),并且,随着法氏囊中淋巴细胞群的成熟及转移,该功能越发主要和明显。2.胸腺禽类的胸腺贴近颈静脉,呈多叶排列,彼此分开。每个腺叶又分为若干独立的小叶。小叶内有界限不清的髓质和皮质,血胸腺屏障仅存在于皮质区。淋巴干细胞在胸腺内环境及其激素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成熟的T细胞,然后迁至其他(主会是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赖区定居,参与细胞免疫反应。雏禽胸腺也具有外周淋巴器官的功能,表现为出壳后,一些后法氏囊细胞被转移到胸腺(约占7%),产生浆细胞和生发中心,这时经免疫接种,胸腺内会产生特异的抗体生成细胞。若早期破坏胸腺,就会引起循环T细胞显著减少及功能缺陷,并使细胞免疫反应不能建立,B细胞功能也受影响。3.骨髓禽类的骨髓一方面为胸腺和法氏囊提供淋巴干细胞,另一方面接受一些从法氏囊转来的后法氏囊干细胞。但它是否如哺乳动物一样也是T细胞分化成熟的另一场所,尚未证实,不过很有可能,因为骨髓在禽的一生中,尤其是法氏囊和胸腺退化后,是淋巴细胞自我更新的成年型干细胞的主要来源。(二)外周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定居和进行免疫应答的场所。它与中枢免疫器官的差别在于来源不同,出现较晚,且终生存在,切除后对免疫器官影响较小。脾脏:禽类的脾脏分为红髓和白髓两部分。前者是生成和贮存红细胞的地方。后者则由致密的淋巴组织构成,包括环血管淋巴组织(PALT,主要含T细胞)和环椭圆体淋巴组织(PELT,为法氏囊依赖区,主要含小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及受抗原刺激后形成的生发中心等),禽类的脾较小,贮血作用不大,主要是参与免疫应答,形成针对血液中抗原的抗体。淋巴结:除水禽在颈胸和腰有两对淋巴结外,大多数禽类无此结构,其功能由体内广泛分布的环绕在器官周围的无被膜淋巴组织集结代替。集结内含小淋巴细胞,以及受抗原刺激后形成的生发中心。它负责过滤处理来自淋巴液的抗原。肠道淋巴组织:禽类的肠道淋巴组织包括法氏囊(中枢免疫器官)、粘膜的弥散性淋巴浸润、盲肠扁桃腺、Meckel氏憩室和Peyer氏淋巴集结。盲肠扁桃腺是雏禽出壳后,经肠道抗原刺激而产生的,它构成肠道大部分集群式淋巴组织,被认为是法氏囊退化后接替其外周免疫功能的淋巴器官。雏鸡的Meckel氏憩室和Peyer氏集结分别位于回、盲肠交界处,以及回肠远侧,主要对肠道抗原进行吸收处理,并产生大量浆细胞。壁旁淋巴细胞:鸡的眼旁和壁旁区有几处淋巴组织集结,其中以间质内浸润了大量浆细胞的外分泌性哈德氏腺(即副泪腺)最为重要,它负责眼眶、壁和上呼吸道的局部免疫。二、免疫细胞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之有关的细胞统称免疫细胞,包括淋巴细胞(T、B、K、NK、N细胞等)、单核吞噬细胞以及粒细胞等。T细胞和B细胞:这两种细胞能接受抗原刺激增生分化,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淋巴因子或抗体,所以又称为免疫活性细胞。它们来源于骨髓(胚胎期则为卵黄囊和肝)的多能干细胞,分别在胸腺(T细胞)和法氏囊(B细胞)分化成熟,之后被转运到其他(主要是外周)免疫器官的相应依赖区定居,再至全身发挥作用。T细胞寿命比B细胞长,可在淋巴系统再循环。T、B细胞的主要差别体现在膜表面结构或成分(即表面标志)上(见表)。T细胞有很多亚类,如TH细胞(辅助性T细胞)、TS细胞(抑制性T细胞)和TC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等。它们共同构成T细脑的实际功能,即细胞免疫与免疫调节。禽类B细胞也有不同亚类,但尚未深入研究。禽类B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产生特异性抗体。禽类T细胞和B细胞部分表面标志表面标志T细胞B细胞表面受体绵羊红细胞(E)受体+-抗原受体+(CT3/TCR复合物或其他)-(SIgM,SIgG,SigA,SigE*,SigD*)IgGFC受体-/+(TS细胞)+补体受体-+有丝分裂原受体植物血凝素(PHA)+-刀豆蛋白A(ConA)+--+CT1,CT2,CT3,CT4,CT5CT8,CLA,B-F,B-L**同种异体蛋白(Th-1,Ly-4,TA等)CB1,CB2,CB3,CB4,CB5B-F,B-L同种异体蛋白(Bu-1,BA等)*禽类免疫球蛋白SigE和SigD尚未完全证实,但已发现类似物存在。**仅致敏的T细胞上有B-L表面抗原。单核吞噬细胞:它包括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前者在血循环中短暂停留后,进入全身多种组织器官,分化成熟为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有极强的内吞作用,含丰富而完善的溶酶体,以及免疫球蛋白Fc片段受体和补体表面受体,并能分泌单核因子和某些非特异性酶,被认为是机体中除T、B细胞外,第三类必需的免疫细胞。它对抗原的摄入、处理和递呈是大多数免疫反应(如抗细菌、抗寄生虫和真菌、抗肿瘤免疫)的前提。一旦缺乏,很容易导致免疫不应答或麻痹,巨噬细胞还负责清理机体自身衰老死亡的细胞及病理产物,并参与免疫调节过程。但必需指出,巨噬细胞可以成为IB-DV、lLTV、NDV、MDV等病原的靶细胞,为其复制和传播提供场所。一些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如变应性脑脊髓炎)的发生也与之有关。粒细胞与血小板:禽类的血液粒细胞、肥大细胞和血小板也以不同方式参与免疫反应。例如禽异嗜性白细胞,(相当于嗜中性白细胞)。嗜碱性白细胞及肥大细胞在炎症反应中有很大作用。而血小板则是禽主要的血循环吞噬细胞,其吞噬速度快,不依赖补体。三、禽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能引起机体快而强的排斥应答的抗原系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系统(MHS)。它实际上是细胞表面一些代表着个体特异性的组织抗原。在不同个体间进行组织或器官移植时,若供、受体双方细胞上或体液中该抗原的特异性相同,说明二者彼此接受,移植就会成功,反之,则发生移植排斥或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在染色体上,负责编码MHS的一群紧密连锁的基因叫作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禽类的MHC又叫B复合物。除负责机体组织相容性外,MHC还与免疫应答及某些遗传病密切相关,例如,控制机体免疫应答能力和调节功能的免疫应答基因(Ir基因)就在MHC内,其编码的免疫相关抗原(Ia抗原),是免疫细胞识别“自己”与“非己”成分的主要依据。已知鸡MHC上有3个位点,即B-F、B-L和B-G,其基因分别编码Ⅰ、Ⅱ、Ⅲ类抗原,B-F(Ⅰ类)抗原分布于几乎所有有核细胞的膜上,其中,在红细胞膜上的大量表达为禽类所独有。这类抗原在移植排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并制约着细胞毒性T细胞(Tc)的识别功能,也就是说致敏的Tc必须在识别I类抗原的前提下才能产生杀伤靶细胞的效应。B-L(Ⅱ类)抗原仅表达在一些免疫细胞(B细胞、活化的T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等)表面。Ⅱ类抗原与免疫应答及免疫调节有关。因为不但Ir基因在此编码抗原,而且T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相互作用时,均需识别相同的Ⅱ类抗原。B-G(Ⅲ类)抗原存在于红细胞或成红细胞表面,哺乳动物中没有同类物质。它是否为有核红细胞特有结构及功能如何尚待研究。对家禽MHC的研究不但有利于建立免疫调控及组织器官移植的动物模型,而且对鉴定家禽系谱,培育抗病品种非常有利。更主要的是有助于我们理解免疫功能的本质(即识别“自己”与“非己”),以及这种遗传制约作用对生物在进化过程中获得最有效的生活机制的必要性。四、禽类的补体系统补体系统是动物血清中正常存在的一组与免疫有关,并且有酶活性的球蛋白。它包括参与补体激活的各种成分,及调控该过程的灭活和抑制因子等。补体系统的激活呈典型的连锁方式,即各成分依次活化,不可或缺。激活途径包括经典(CCP)和旁路(ACP)两种。禽类的ACP途径已经证实,即在B因子和Mg++参与下,ACP激活剂(如酵母多糖、脂多糖等)激活C3,产生使细胞膜穿孔的膜攻击复合物(MAC)。由于尚未在禽类血液中发现P、H和I三种因子(均为哺乳动物ACP中的重要调节成分),也不知道有哪些分子参与了禽MAC的形成(哺乳动物的MAC是由C5-C9构成的多分子复合物),所以禽ACP的详细反应过程还无法描述。禽类是否存在CCP途径一直有争议,因为一些实验(如间接补体结合反应)表明禽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后不能再结合补体。而抗体依赖性是哺乳动物CCP的特征之一,并决定了CCP在识别激活物及活化C3的方式上与ACP的本质区别。但近年的研究表明,鸡血中存在C1q(哺乳动物CCP途径的启动成分)的类似物。另外,鸡血清具有Ca++依赖性靶细胞溶解反应,CCP激活物(如抗体包被的靶细胞等)也能激活鸡的C3,这一切似乎都说明禽存在CCP途径。由于找不到C4和C2(哺乳动物CCP中与C1连锁反应的成分)的类似物,B因子又参与了这一“禽的CCP”途径(B因子在哺乳动物中只参与ACP途径),所以有人推测禽的B因子和C3分别兼有C2和C4的功能。禽类补体系统的调节可能是通过补体成分自身衰变及体液中的某些灭活和抑制因子的作用。补体系统是机体免疫系统中一个受严格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包括溶菌、杀菌、细胞毒作用;增强细胞吞噬效果(调理作用);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炎症介质作用以及免疫粘附等。其含量的波动或成分的缺增将直接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并导致多种疾病发生。第二章禽类的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一类球蛋白。它在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这一章我们专门来谈谈禽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一、基本结构与哺乳动物一样,禽类的免疫球蛋白单体也呈Y形,由4条肽链组成;其中1对较长,分子量较大,称为重链(H链)。另1对较短,分子量较小,称为轻链(L链)。两条重链之间,以及两条轻链的C端(羧基端)与相对的重链之间都以二硫键相连。在近N端(氨基端)处,轻链的1/2和重链的1/4或1/5这两段的氨基酸排列顺序随抗体特异性不同而异。,称为可变区(V区),其余部分则称为稳定区(C区)。重链和轻链内,每110个氨基酸残基构成1个球形结构的亚单位,即功能区。每个功能区提供1个活性部位或行使1种或多种生理功能。轻链有两个功能区(VL和CL)。重链除VH区外,还包括3—4个功能区,如CH1、CH2、CH3和CH4(仅存在于IgM)等,其中CHl和CH2之间存在1个绞链区,可作为Ig分子两个抗原结合臂与不同距离的抗原决定簇吻合时旋转的支轴。绞链区富含大量脯氨酸和二硫键。使肽链不易形成а-螺旋,呈伸展状态,因而对蛋白酶处理很敏感。各类免疫球蛋白的重链和轻链的结构及抗原性有所不同,据此可将重链分为IgG-γ链、IgM-μ链、IgAα链、IgDδ链和IgEε链等,可将轻链分为κ和λ两型。禽类Ig的轻链大多为λ型,且N端不封闭。IgG经木瓜蛋白酶水解,可获得两个相同的Fab段(含轻链和重链N端的l/2)。以及1个Fc段(含重链C端的1/2)。Fab段具有识别抗原和结合功能,Fc段则表现免疫球蛋白的生物效应(如激活补体、结合细胞等)。二、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理化特性及功能禽类已确证的免疫球蛋白有3种,即IgG、IgM和IgA。目前,有些间接证据表明,禽体内很可能还存在IgD和IgE的类似物。IgG:禽类IgG(也有人称为IgY)是单体免疫球蛋白,分子量为165—180千道尔顿,沉降系数为7s。其重链比哺乳动物的重10千道尔顿(约1功能区)。这个附加的残基是否代表除VH、CH1、CH2和CH3外的另1个新的功能区,目前还有争议。有学者认为,它可能像人的IgG3一样只是一段延长了的绞链区。因为禽类IgG与人IgG有一些相似特征:对蛋白酶消化的敏感性增加,易于凝集,重链多出大约1个功能区的重量。除分子量大外,禽类IgG的理化特性还表现在:(1)含糖量高达%(约为人IgG的两倍);(2)在无分散剂的中性缓冲液中,用—L2-巯基乙醇可以释放出轻链;(3)免疫沉淀反应依赖高盐浓度时,在NaCl或生理盐水中免疫沉淀反应最强);(4)在大于L的NaCl溶液中,易凝聚出平均分子量为560千道尔顿的多聚体;(5)与抗原形成的免疫复合物不能结合豚鼠补体。禽类血清中IgG浓度(5—7mg/ml)比人的少,但含量远高于其他免疫球蛋白。它广泛分布于血清、组织液和淋巴液中,并能通过卵泡膜进入卵黄,为雏禽提供母源抗体保护。IgG在体内含量大、分布广、维持时间长,是机体抗感染免疫的主要力量。另外,它还参与抗肿瘤、抗寄生虫等多种免疫过程,以及某些变态反应。IgM:总的来讲,禽类IgM与哺乳动物相似,.其分子量在各类免疫球蛋白中最大,达到880—990千道尔顿,沉降系数为17s,含糖量约7%。它能在无分散剂的中性缓冲液中发生部分解离,并与抗原在L的NaCl溶液中发生最明显的沉淀反应。IgM以五聚体形式存在,主要分布于血管中,它在血清中的含量仅次于IgG(1-2mg/ml)。IgM的调理、杀菌和凝集作用均强于IgG,但产生时间早,半衰期较短,作用范围窄,所以主要在感染早期起先锋免疫作用。IgM也与某些自身免疫病有关。IgA:禽类IgA在所有粘膜表面的分泌物中都有相当高的浓度,尤其是胆汁mg/ml)和肠道ml),但在血清中的含量较低ml)。它在胆汁和肠道中的沉降系数为7—16s,分子量为350—900千道尔顿(类似于人的IgA2)。禽类IgA主要是分泌型的SIgA,它常以多聚体(双体)方式存在。由于有J链的连结和分泌片的保护,所以SIgA能抵抗蛋白酶的消化,在粘膜表面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活性,。成为机体粘膜局部(尤其是呼吸道和消化道)免疫的主要力量。近年来,免疫学家们越来越重视粘膜局部免疫的作用,及其与全身免疫的配合协调。他们发现使用气雾、口服饮水等免疫不但节省人力物力,而且可刺激局部粘膜大量SIgA对抵抗来自呼吸道和消化道的感染很有效。有实验表明,在鸡新城疫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免疫预防中,仅靠血清中的大量循环抗体,效果往往并不确切,若配合使用弱毒苗进行气溶胶免疫,使呼吸道局部产生高水平的SlgA,则鸡群抵抗相应病毒感染的能力会大大增强。此外,SlgA在抗寄生虫免疫中也有一定作用。其他免疫球蛋白:人的免疫球蛋白中还包括IgE和IgD,前者参与过敏反应,后者与IgM均是成熟B细胞膜表面的重要淋巴细胞受体,可能参与B细胞应答和成熟。实验表明,禽类可能也存在IgE和IgD的类似物,且功能与人的基本相同。三、免疫球蛋白的生物效应免疫球蛋白的生物效应主要由Fc段表现,它包括:(1)抗体与相应抗原特异结合后,在体内诱发一系列生理或病理反应。(2)结合了抗原的Ig分子在空间构型上发生改变,从而暴露出补体结合位点,为活化补体创造了条件。(3)结合了靶细胞或抗原的Ig分子可进一步结合不同的细胞(如巨噬细胞、K细胞、肥大细胞等),在免疫应答中发挥调理作用和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ADCC)等。(4)由于母源IgG可通过卵黄直接补充,所以雏禽在出壳后3—5天内始终保持较高的IgG水平,直到7日龄左右才开始下降,20—22日龄后才基本检测不到。这就使雏禽在自身免疫系统健全以前,也可以得到有效保护。(5)Ig分子的不同结构部分均有特异的抗原性(独特型、轻链型等),也具有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四、抗体产生的规律禽类各种免疫球蛋白在种系进化和个体发育过程中出现的时间是不同的。实验表明,在12日龄胚的法氏囊中,所有干细胞已开始表达细胞表面IgM。而IgG+和IgA+的B细胞则分别在14日龄和16日龄胚的法氏囊中才能检到。因此,最终从外周淋巴器官表达的免疫球蛋白类型的顺序为IgMIgGIgA。另外,在初次免疫应答和再次免疫应答中,抗体产生也有一定的规律。抗原初免后,经较长(1-3周)潜伏期,首先在血液中出现的是IgM,然后是IgG.IgG出现时,分化产生IgM的浆细胞减少,会抑制IgM的合成.这个阶段,抗体量少,效价低,维持时间短。当再次以同样抗原免疫后,由于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所以潜伏期明显缩短。同时,抗体(主要是IgG)浓度和效价大幅度上升,与抗原的亲合力迅速增强(对禽来讲,甚至可接近哺乳动物的高效值),其维持时间也较长。另外,再次应答后抗体异质性明显,比初次应答的抗体有更多的交叉反应。第三章禽类的细胞因子近十几年,免疫学家们对细胞因子(Cytokines)的研究始终非常活跃。细胞因子是由各种免疫活性细胞分泌的一些具有生物活性的可溶性蛋白质,它们通过调节细胞的生长和活化,在机体免疫应答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细胞因子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免疫调控和效应机制,而且为进一步开发新的免疫治疗药物和免疫佐剂奠定了基础。在人医方面,白细胞介素—2(1L2)及α-干扰素(IFN-α)等已用于临床治疗,其中IFN-α甚至一跃成为世界销量最大的30种药品之一,年销售额达数亿美元。目前,人们对禽类细胞因子的认识和应用远远滞后于哺乳动物,但随着养禽业的迅猛发展和科学家们的努力,这项空白正逐渐被填补上。一、基本特征1.虽然产生细胞因子的免疫活性细胞多种多样,但都必须在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刺激物的作用下活化后,才能分泌细胞因子。特异性刺激物主要指抗原和某些专一性细胞活化物质。非特异性刺激物质包括植物血凝素(PHA)、刀豆素、(ConA)、商陆有丝分裂素(PWA)和细菌脂多糖(LPS)等。2.禽类细胞因子主要是一组具有免疫活性的分泌性低分子糖蛋白,它们不同于免疫球蛋白(Ig),其区别在于:(1)种类多,结构及理化性质各异;(2)分子量小,且大小平均(4—60千道尔顿);(3)分泌量小,分离提纯难度大;(4)生物活性的发挥不依赖抗原的存在,而是直接作用于各自的靶细胞;(5)在局部免疫中发挥很大作用。3.大多数细胞因子可以在体内或补体外用人工方法诱导产生,但由于无交叉反应性,以及禽类自身的生理特点,因此用来定量哺乳动物细胞因子的方法一般不能直接套用于禽类。4.细胞因子的生物活性很强,10-10─10-5mol即可检测到明显活性。其作用形式多为非特异的,并且不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G)的限制。5.禽类各种细胞因子的体外诱生时间及半衰期略有差异,一般诱生6─8小时后可在培养液中检测到,20—72小时产量达到高峰。二、种类及主要生物活性禽类细胞因子包括淋巴细胞因子(LymPhokines)、单核因子(Monokines),以及干扰素(IFN)等等。其中在白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淋巴因子和单核因子又统称为白细胞介素(IL)。细胞因子各组分通过相互促诱生、相互调节受体表达、相互制约功能以及相互协同作用等方式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一个特殊的网络系统,这对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的平衡及功能的正常发挥有着重要意义。(一)白细胞介素-1(IL-1)IL-1是一种主要由巨噬细胞活化后分泌的单核因子,分子量约为15千道尔顿。其他诸如树突状细胞、朗罕氏细胞、成纤维细胞、内皮细胞、角质细胞和脾细胞等也可以产生IL-1。IL-1具有广泛的种间交叉反应,例如鸡IL-1可激活鼠胸腺细胞对ConA的应答。目前,测定禽IL-1活性的方法主要是在低浓度有丝分裂原(如LPS)的协同下,用巨噬细胞培养上清液刺激胸腺淋巴细胞,检测其增殖情况。但这种实验的结果往往重复性较差。IL-1的主要功能是作为T细胞活化信号参与免疫调节过程,所以它曾被称为淋巴细胞活化因子(LAF)。在它的诱导下,辅助性T细胞(TH细胞)迅速增殖,并分泌IL-2和IFN-α。同时,B细胞的分化成熟受到促进,单核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的活性也明显提高。另外,IL-1本身对某些肿瘤细胞有直接的细胞毒性作用,可参与抗肿瘤免疫。IL-1还能介导炎症反应,促使多种细胞产生前列腺素(PGE)等。(二)白细胞介素-2(IL-2)TH细胞在有丝分裂原或抗原的刺激以及IL-1的作用下产生IL-2,同时也表达IL-2受体。分泌的IL-2与IL-2受体结合,使TH完全活化,并不断增殖,进入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或分化为记忆性T细胞。通过凝胶过滤等分析发现,经ConA刺激的鸡脾细胞培养液中有两个蛋白质峰与IL-2活性有关,其分子量分别为9—千道尔顿和—千道尔顿(后者可能是较小形式的聚合体)。若在还原条件下,则可得到1条13千道尔顿的多肽,这与人的IL-2相似,但不同于小鼠IL-2。禽IL-2的疏水性低,不能与琼脂糖结合,因止可利用苯基琼脂糖柱初步纯化。另外,禽IL-2还具有较严格的种间特异性。检测IL-2活性的方法通常是观察靶细胞(如T淋巴母细胞)在无有丝分裂原的条件—下,受IL-2刺激而增殖的程度。实验表明,对待检的IL-2预先进行苯基琼脂糖柱层析、红细胞吸附和透析等处理,去除IFN-γ、ConA及一些小分子抑制物等杂质后,再与经过密度梯度离心纯化的靶细胞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实验精度,比较准确地定量IL-2活性。但需注意的是禽IL-2的稳定性差,半衰期比哺乳动物短,其诱导产量以及检测活性时靶细胞的增殖都在培养后24小时左右达到高峰,之后很快下降,所以要及时收获和观察。另外,ConA对禽IL-2的分泌诱导效果较好。IL-2的旧称是T细胞生长因子(TCGF),可见其主要作用在于促进T细胞(尤其是Tc和TH细胞)的分化增殖,是维持T细胞生长的必需因子。IL-2能够提高NK细胞、Tc细胞和K细胞的活性,对IFN-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此外,它还参与B细胞、巨噬细胞的话化,以及促IL-1诱生等过程。(三)干扰素(IFN)禽类干扰素具有相对的种属特异性,它按照抗原特异性和分子结构可分为三型,即IFN-α、IFN-β和IFN-γ。IFN-α与IFN-β分别来源于受病毒和诱导剂作用下的白细胞及成纤维细胞,而IFN-γ则在抗原和分裂原的作用下由免疫系统中几乎所有的细胞产生,其中以T淋巴细胞为主,因此IFN-γ又称为免疫干扰素。不同类型干扰素的理化性质有所差异。例如IFN-α和IFN-β在的环境中较稳定,而IFN-γ则相反。另外,IFN-γ的分子量为17—36千道尔顿,比IFN-α或IFN-β都大。三者的糖基化位点也相同。禽干扰素的测定方法与哺乳动物相似,也是检查其在体外抑制病毒复制的能力。一般使用F系新城疫病毒(NDV—F系)作为诱生剂,攻击病毒为水泡性口膜炎病毒(VSV)、诱生细胞可以是脾细胞或血细胞,测定细胞则用相应的禽胚制备。禽干扰素具有高效、广谱的抗病毒作用,可抑制包括NDV、IBV、HVTV、MDV、IBDV和ILTV等多种禽病毒的繁殖。它还有抗寄生虫(如柔嫩艾美尔球虫)活性和免疫调节功能。IFN-γ相对于IFN-α和IFN-β来讲,免疫调节功能最强。例如,它能加强MHCⅠ、Ⅱ类抗原的表达,提高T细胞、NK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并与IL-1、IL-2相互协调,共同参与免疫应答调控等等。至于禽干扰素在禽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有待通过更多的实验来说明。(四)其他细胞因子已发现禽也有转移因子(TF),它是一种脾脏白细胞提取物,可透析。其转移的迟发性超敏反应具有抗原特异性。目前,已成功地用鸡源TF转移了对柔嫩艾美尔球虫(Eimeriatenella)的免疫保护力。另一种经确证的禽细胞因子是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脾细胞、胸腺细胞和法氏囊细胞活化后均可产生MIF。禽的MIF有种特异性,鸡、火鸡、鹅之间不能交叉反应。MIF可抑制巨噬细胞随机移动。这有利于后者停留并聚集在炎症发生部位,增强吞噬杀菌作用。类似的可影响禽免疫细胞移动的因子还包括嗜酸性粒细胞移动因子(EMF)、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F)、淋巴细胞移动抑制因子(LMIF)、骨髓单核细胞生长因子(MGF)、β-转化生长因子(TGF-β)、白细胞介素6(IL-6)、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以及血小板抑制因子(TIF)等等。还有一种由吞噬细胞分化的可溶性抑制因子需要提一下,它的分子量小于千道尔顿,能与耐受原结合或被MHC抗血清中和。它的生物活性表现为通过抑制IL-2的分泌,参与IL-2的调节。第四章免疫应答免疫应答包括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两大类。二者的差异主要在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是先天形成,它对抗原无特异区别作用,也没有记忆和再次反应,而特异性免疫应答则由后天获得,主要针对特异性抗原,反应有记忆性。一、特异性免疫应答特异性免疫从效应特点上大体可区分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表现形式。但这两种概念不能绝对化。因为针对同一抗原的侵人,免疫应答的形式不是单一的,它涉及到各种免疫细胞及活性因子,所以只是从免疫效应特点上表现出以某一种应答为主而已。(一)细胞免疫应答狭义而言,细胞免疫仅指由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其特征是通过致敏淋巴细胞传递,并出现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或特异性的细胞毒作用。因此,它在局部免疫中占有重要地位。引起细胞免疫的抗原是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涉及的T细胞主要是CD4+亚群的辅助性T细胞(TH细胞)和CD3+亚群的细胞毒性T细胞(TC或CTL细胞)。1.反应过程以巨噬细胞为主的抗原递呈细胞捕获抗原物质后,一方面对其加工处理,浓集抗原决定簇于细胞表面;另一方面释放出白细胞介素1(IL-1)。在自身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Ⅱ类抗原(参见第一章)的制约下,抗原特异性TH细胞识别并接受相应的抗原决定簇(第一信号)和IL-l(第二信号)的刺激,活化成为淋巴母细胞。致敏后的TH细胞在表面产生白细胞介素2(IL-2)受体,同时合成并分泌IL-2。IL-2与受体的结合使TH细胞克隆不断扩大,直至完全活化,进入效应阶段。另有一部分则分化为记忆抗原信息的记忆性T细胞(TM细胞)。它们可以在体内长期循环,参与再次型细胞免疫反应。2.效应机理细胞免疫应答的效应阶段主要表现为炎症反应及细胞毒作用。在炎症反应中,被激活的TH细胞(属CD4+T细胞亚群)除了分泌大量IL-2外,还释放出多种细胞因子。已证实的家禽细胞因子包括巨噬细胞移动因子(MIF)、γ-干扰素(IFN-γ)、转移因子(TF)、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F)、淋巴细胞移动抑制因子(LMIF)、骨髓单核细胞生长因子(Myelomonocyticgrowthfactor,MGF)、β-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growthfactor-β,TGF-β)、白细胞介素6(IL-6)、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等(参见第三章)。这些因子以非特异的方式作用于周围各种靶细胞,表达多种生物功能。例如,使大量巨噬细胞向感染局部移动,聚集并激活,以充分发挥其吞噬杀伤抗原的能力(MIF、MCF等);刺激非致敏淋巴细胞分裂增殖和母细胞化(IL-l、IL-2、MCF等);干扰病毒及肿瘤细胞复制(IFN-γ、TNF-α等);促进伤口痊愈(IL-6等)。参与细胞毒作用的主要是Tc细胞(属CD3+T细胞亚群)。其非活化的前体细胞接受特异性抗原刺激后,在脑膜上表达IL-2受体。并与来自活化的TH细胞分泌的IL-2结合,最终使该前体细胞分化成具有连续性杀伤功能的效应Tc细胞。与TH细胞不同,Tc细胞识别靶细胞是受MHCI类抗原限制的。它一旦吸附于靶细胞上,就会造成后者胞膜的不可逆损害,导致靶细胞死亡,并释放胞内的寄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供吞噬细胞消灭。之后,完整无损的Tc细胞与行将裂解的靶细胞脱离,继续攻击其他相应的靶细胞。近期研究表明,鸡体内有另外一个T细胞亚群也发挥着细胞毒性作用,这就是T细胞(CD4和CD3均属于T细胞)。它在鸡体内的含量远远高于人和小鼠。成熟的T细胞不表达CD4、CD3和CD23等表面抗原,在生产细胞因子方面,意义也不大。其激活依赖于CD4+T细胞分泌的IL-2。目前,对这种细胞的功能和抗原递呈机制正在深入研究。3.免疫效应细胞免疫应答是机体抵抗侵入细胞内的某些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的重要免疫手段。有关这方面的报道已涉及MDV、REV、ILTV、、IBV、多杀性巴氏杆菌、衣原体、柔嫩艾美尔球虫等多种家禽病原体。另外,细胞免疫应答也是家禽免疫监视及抗肿瘤(如马立克氏病)免疫的重要机制。从机理上看,细胞免疫反应实际上是一种细胞伤害作用,其特异性有一定局限。所以发挥作用时,往往也会引起感染局部正常组织细胞的不同程度损伤。一旦损伤严重,就可导致迟发型变态反应及某些自身免疫病的发生。目前,有些品系的鸡已成为研究人类自身免疫病的重要动物模型。’(二)体液免疫应答体液免疫是B细胞介导的一种特异免疫应答。由于其效应物质是体液特异性抗体,所以可通过血清进行传递。胸腺依赖性(TD)抗原和非胸腺依赖性(TI)抗原均能引起体液免疫。1.反应过程对TD抗原来说,抗原被巨噬细胞捕获,加工及递呈给TH细胞的过程与细胞免疫应答相同。之后,在MHCⅡ类抗原的制约下,活化的TH细胞进一步将抗原信息传递给带有大量表面免疫球蛋白(SIg,即抗原受体)的B细胞,使其致敏。同时,由巨噬细胞、TH分泌的IL-1、B细胞生长因子(BCGF)、B细胞分化因子(BCDF)、IL-2等细胞因子以及被激活的补体C3作用于已致敏的B细胞,进一步促进其分化。禽类B细胞像人的一样,也能够直接处理一些TD抗原,并将它传递给已致敏的TH细胞。在该T细胞的帮助下,B细胞得以分化和产生抗体。这种抗原递呈方式的特点是:(1)T-B细胞的相互识别受MHCⅡ类抗原限制;(2)携带抗原信息的B细胞不能直接激活静止的T细胞。另外,T细胞的抗原受体与TD抗原载体结合形式的抗原复合物可通过巨噬细胞递呈给B细胞,诱导B细胞活化。TI抗原具有多个相同的、重复排列的抗原决定簇。这一特殊结构使它能与带相应抗原受体的B细胞牢固结合,并直接激活该B细胞,而无需臣噬细胞和TH细胞的协助。受TD抗原刺激的B细胞经过增殖分化,除一部分发展成记忆性B细胞(BM细胞)参与再次型免疫反应外,大多变为能分泌特异性抗体的浆细胞,最先产生的抗体是IgM。若抗原量足够,则进一步产IgG、IgA等型抗体(参见第二章)。TI抗原激活的B细胞不产生BM细胞,它分化为浆细胞后,只释放IgM型抗体。2.免疫效应体液免疫应答的基础是产生循环抗体。其效应形式不但多种多样,而且与细胞免疫应答存在某些交叉。若从直接效应看,包括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对细菌由凝集制动作用,对霉形体的生长抑制作用,以及抗毒素的中和毒素作用等等。若从间接效应看,则主要表现为免疫调理作用。例如,抗体可以充当调理素来帮助有FC受体的吞噬细胞与抗原抗体复合物粘附。这对于消灭一些毒力较强的细菌抗原(如葡萄球菌等)很有好处。又比如,抗原抗体复合物在激活补体系统时(参见第一章)可与补体成分C3结合,这就使带C3受体的吞噬细胞更容易摄取该抗原。另外,我们还要特别强调一下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因为它不但在机体防御机能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充分体现了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禽类ADCC的可能机制是:带有FC片段受体的效应细胞通过结合靶细胞表面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而直接裂解靶细胞。引起禽ADCC的抗体主要是IgG,与之相应的效应细胞为杀伤细胞(K细胞)。有人从感染了RSV的鹌鹑中发现IgM也可以产生ADCC作用,但其效应细胞还不清楚。ADCC的效应细胞(含K细胞)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既不属于T细胸或B细胞,又无吞噬和粘附作用。ADCC破坏靶细胞的效率很高,所需抗体量极少,且反应有一定特异性,所以它主要在机体不能正常启动补体系统,或因靶细胞过大,被抗体封闭时发挥作用。实践证明,ADCC无论在禽或人的体内,都是抗病毒传染、抗肿瘤和抗寄生虫免疫的一个重要手段。当然。除了上述正向免疫应答外,也会发生抗体致敏的靶细胞与对应抗原作用所引起的免疫病理效应(如Ⅱ、Ⅲ型变态反应)。3.再次型反应与免疫记忆TD抗原在初次免疫应答中可以刺激成熟的T细胞和B细胞分别产生TM和BM细胞。它们不但保留有对抗原(包括载体和半抗原)的记忆,而且都是长寿的,可以再循环。当该抗原再次进入机体后,引起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与初次反应略有不同,表现为:(1)免疫效应出现前的潜伏期显著缩短;(2)抗体水平迅速升高至初次反应的几倍到几十倍,而且维持时间较长;(3)抗体类型以IgG为主,IgM则很少。而且因为IgG寿命短,所以再次反应间隔时间越长,越倾向于只产IgG;(4)Tc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加,其杀伤靶细胞的效应也更强。由此可以看出,掌握家禽对不同抗原(疫苗)免疫应答的规律是制订完善有效的免疫程序的关键。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提到免疫,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循环抗体。有的书上甚至说免疫应答主要指抗原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其实,这种观点是比较片面的。因为病原感染时首先遇到的是宿主的各种非特异性防御机制,而特异性免疫要在感染后若干时间才开始出现。另外,免疫系统最大的部分是那些对疾病起非特异障作用的器官,它们发挥作用快,涉及范围广,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已有证据表明,特异性免疫系统在非特异性免疫成分,如巨噬细胞、补体、细胞因子等的配合下,可以提高有效免疫功能1-l000倍。非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组织结构、细胞及体液等一系列十分复杂的因素。(一)种属免疫这种免疫是动物种属对病原感染所固有的天然抵抗力,而不是通过接触病原引起。例如,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可以感染鸡,但对鸭却不适应。种属免疫的机理包括两方面,一是病原不能吸附和进入非宿主细胞,二是非宿主的代谢不适于病原寄生。例如在家禽的高体温环境中,炭疽杆菌难以生存。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同种类的家禽之间,种属免疫有较大的相对性。其典型的例子是鸡减蛋综合征(EDS—76)病毒。它的自然宿主为鸭和野鸭。1974年以前,在鸡群中还缺乏抗这种病毒的抗体。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使该病毒适应了鸡。目前,它不仅可以通过鸡垂直或水平传播,而且严重影响肉用种鸡和褐壳蛋鸡的产蛋量及蛋壳质量,甚至已发展成为养禽业中引起产蛋损失的一个主要原因。(二)屏障作用1.外部屏障健康完整的皮肤是抵抗病原侵入机体的天然强大防线。其上皮角质有机械阻挡作用,一些腺体分泌物(多为低浓度有机酸)也有杀菌、抗病毒和霉菌的化学屏障作用。一旦由于某些原因(啄癖、禽痘、饲养场地有尖锐利物等)使皮肤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即使是肉眼看不见的损伤),这种屏障作用就会丧失。粘膜是机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有着十分重要的免疫组织结构和功能。一方面,它通过产生特殊的pH环境(如胃酸和胆汁),分泌保护性粘液以及纤毛的有规律运动等方式,在外界环境与机体(尤其是消化、呼吸、生殖器官)之间构成一道非特异性防御屏障。另一方面,它又是机体局部免疫的重要场所。分泌型IgA(SIgA)(参见第二章)在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SIgA具有很强的粘附抗原特性,能够中和病毒,凝集细菌,免疫排除,从而有效地防止或限制粘膜表面吸附和吸收抗原,并可以捕获粘膜上皮细胞内的病原体。SIgA还能中和细菌毒素以及发挥调理作用,促进巨噬细胞吞噬和消除病原。部分SIgA(占血清IgA的1%)甚至进入血液,参与全身免疫。由于血清的IgA很少能够到达粘膜,所以全身性循环抗体在局部免疫中的保护作用很有限。因此,充分利用粘膜免疫系统在体内分布广泛的特点,根据局部抗原刺激比全身感染或注射更能有效地激发机体粘膜产生SIgA的原理,通过口服、滴眼滴鼻、气雾等免疫手段,提高局部粘膜免疫能力,对防治家禽疾病是非常有意义的。目前,针对新城疫的口服免疫已在临床上取得良好效果。专家们认为粘膜疫苗将是未来疫苗发展的方向。家禽的卵也有自已特殊的外部保护层,即卵壳。但在严重污染或发生破损时,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等病原会“破壳”而入,须小心防备。机体另一道无形的外部屏障是体内正常菌群。它们在某一特定栖居所(主要是消化道)定居繁殖,种类(多为革兰氏阴性菌)与数量基本稳定。这些菌群对许多致病菌有拮抗作用,包括竞争性占据靶器官,阻止后者的定植和扩增,以及产生某些化学物质(如大肠菌素等),直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此外,它们还对刺激免疫器官的建成有重要意义。一些养禽场用抗生素而导致疾病越来越多的重要原因就是破坏了机体正常菌群的生活。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应激条件下(寒冷、疾病等),有些原本正常的菌群可能会突变为致病菌,导致发病。(如大肠杆菌病)。2.内部屏障对于重要的中枢器官大脑、胸腺等,机体专门有一套内部屏障体系进行防卫,即血脑屏障和血胸屏障。它们由毛细血管壁及包在外面的胶质膜构成,专门对进入脑组织、脑脊液和胸腺的血液进行“过滤”,防止病原体侵入。因为这种屏障作用是随个体发育过程逐步完善成熟的,所以它不能有效地保护雏禽,这就为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等提供了可乘之机。尽管禽类也通过血胎屏障保护卵不受病原的侵害,仅由于禽蛋的形成和产出与哺乳动物胎生方式截然不同,所以该屏障机制远没有哺乳动物的精细和完善。一个成熟的卵予从进入输卵管到形成完整的蛋排出体外,需经过受精、包裹蛋白、形成内外壳膜与蛋壳等多个步骤。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产生不健康的蛋。例如母禽日粮中钙磷比例失调以及锌、锰、维生素D等元素缺乏,将导致软壳、薄壳蛋产生;若母禽服用磺胺类药物则引起蛋白稀薄。这类不健康的蛋在形成和产出过程中极易受病原污染。当然,对禽蛋最大的威胁还是来自于潜伏在母禽卵巢、输卵管以及公禽生殖器中的病原,如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禽传染性胞脊髓炎病毒、包涵体肝炎病毒、减蛋综合征-76病毒、病毒性关节炎病毒、禽白血病病毒、霉形体、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等等,它们可以随着蛋的形成而直接进入卵黄或蛋白。受感染的胚不但很难孵化和存活,而且由于禽蛋除供食用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用来制备疫苗和蛋黄液,所以由此造成的病原水平传播危害更大。(三)炎症反应一旦病原体突破外部屏障侵入体内,就会在局部表现出炎症反应,如血管扩张。、血流减缓、大量吞噬细胞聚集等。其中血液和组织中各种固定的或游走的吞噬细胞对病原异物的围歼是炎症反应的主要方式。其参与的细胞成分包括吞噬细胞、禽异嗜性白细胞、肥大细胞和血小扳等(参见第一章)。这些吞噬细胞不但可以直接吞噬、消化病原异物,而且能够进一步将加工后的抗原信息再传递给T细胞和B细胞,引发特异性免疫应答。除吞噬作用外,在炎症区还积聚着大量体液防御因素,如细胞崩解后释放出的细胞素、溶茵酶等抗感染物质,以及一些糖酵解产生的有机酸(尤其是乳酸),它们均有利于杀灭病原体并抑制其扩散。由于炎症反应是无病原特异性的,所以在消除病原异物的同时,也常造成周围健康组织的损伤。另外,某些不能被完全吞噬的病原菌(如禽结核杆菌)还能以吞噬细胞为“庇护所”,躲过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并随之散布到机体其他部位,导致感染扩散。更有些病毒,如腺病毒、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呼肠孤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和新城疫病毒等,能在鸡巨噬细胞中复制,引起巨噬细胞形态、活性和功能的改变。这些现象说明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清除作用是比较原始和有限的,它必须与更高层次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协同,才能构成完整的机体免疫防护体系。(四)其他因素构成非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因素还包括补体系统(参见第一章)、细胞因子(例如干扰素等,参见第三章)、组织与体液中的非特异性病原抑制物(主要是一些粘液蛋白、粘液多糖)以及一些特殊的细胞成分(如NK细胞和K细胞,它们不属于T细胞、B细胞或单核吞噬细胞)。NK细胞不依赖抗体,也不需要免疫接种就有杀伤某些肿瘤细胞的能力,因而在抗肿瘤免疫监视(如抗马立克氏病病毒诱导的恶性肿瘤)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K细胞则主要参与ADCC作用。三、禽类免疫应答的影响因素禽类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应答水平受多方面的制约。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将有助于我们在平时饲养过程中避免或减少各种人为及客观因素对禽体正常免疫功能的损害。(一)机体方面的因素禽的种类、品系、个体、年龄、抗体水平等因素对免疫应答效果有显著影响。例如,褐壳蛋鸡比白壳蛋鸡对EDS-76病毒更敏感,而鸡传染性贫血因子对肉鸡的危害更大。IBDV主要侵害雏鸡,MDV则在成鸡体内引起明显病变。这些都说明,家禽养殖业主必须根据本场禽群的特点(品种、来源、抗体水平等),制订合理的饲养、用药和免疫计划,切忌生搬硬套书本上或他人的经验。(二)环境方面的因素温度、湿度和应激(如免疫接种、限饲)等环境条件的改变,对禽免疫力有较大影响。例如,寒冷能使呼吸道粘膜的抵抗力降低,所以冬春季常发生传染性支气管炎、新城疫、传染性喉气管炎、霉形体病和传染性鼻炎等呼吸道疾病;雨季湿度大,是真菌病、霉菌病暴发的敏感时期;夏季高温时,禽舍过挤,通风不良易造成热休克(禽由于体温高,被羽且无汗腺,所以很怕热)。而免疫注射过程中轰赶禽群又常引起惊吓等异常反应。这些应激情况均会降低免疫机能,.并给各种病原(如大肠杆菌)’以可乘之机。(三)营养方面的因素现代养禽业正朝着大规模集约化方向发展,因此,在饲养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严,营养水平的高低及营养成分全面与否将直接影响禽群的整体免疫力。例如,调料中缺乏维生B6、叶酸等会减少抗体的产生。某些基础氨基酸浓度的改变也会影响抗体滴度和淋巴细胞数量。在重视营养搭配的同时,必须注意饲料成分的质量。最近发现广东的几起家禽因食用含氟量过高的饲料而导致中毒的病例,就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四)其他因素抗原结构性质及免疫方法也对禽类免疫应答有影响。一般异源性强的抗原易诱导体液免疫,而与自身组织近源的抗原易诱导细胞免疫。另外TI抗原和TD抗原在体内引起免疫应答的过程不同。颗粒性抗原或可溶性抗原以及抗原决定簇的结构数量也都直接决定着免疫应答的启动和效果。在免疫方法上,口服、滴眼/滴鼻、气雾、注射的用途各不相同,前三种主要引起局部免疫,后一种则主要激发全身免疫。此外,免疫次数、间隔时间、剂量、是否加佐剂等也直接影响免疫效果,需按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第五章禽类的抗感染免疫家禽免疫系统的一项主要功能就是阻止外界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定植及扩散。团此了解机体针对不同病原的抗感染免疫反应特点,对于我们搞好家禽传染病的防治非常重要。一、抗病毒感染免疫由于目前尚未找到很实用的抗病毒药物,所以利用家禽自身免疫机制强化其功能,仍是抵抗家禽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手段。机体在阻止外界病原(包括病感、细菌、真菌和寄生虫)侵入时,设置的第一道防线就是非特异性外部和内部免疫屏障。例如,皮肤、粘膜的机械阻挡与排除作用;局部分泌液的抗菌作用;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以及血脑、血胸腺屏障的过滤作用等等。而对于少部分“漏网之鱼”,机体则启动另一道防线,包括特异性免疫应答和某些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如补体、IFN、NK细胞、K细胞等进行清除。限于篇幅,这里只重点介绍后一道防线在抗家禽病毒感染中的机制与作用。首先来看一下抗体,它是体液免疫应答中不可替代的主要角色,即使是在细胞免疫应答中也活跃着它的身影,如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ADCC)。抗体的作用方式包括:(1)结合病毒表面抗原,阻断其吸附和穿入宿主细胞,并使病毒粒子丛集、凝聚,易于吞噬细胞的捕捉。这种中和作用可以被补体强化。例如,激活补体后,免疫血清对IBV的中和效果明显增强。(2)通过ADCC作用杀伤携带病毒抗原(如MDV)的靶细胞,或是在补体的协助下诱发感染细胞的溶解。对于那些必须通过血流抵达靶细胞的病毒,如IBDV等,血清中的循环抗体是主要的防御力量。有人发现切除了法氏囊的免疫抑制鸡在感染禽传染性脑脊髓炎病毒48小时后,通过被动输入相应抗体仍可获得坚强的保护。但是循环抗体并不是万能的,它对局部感染的病毒或已进入细胞内的寄生的病毒作用不大。例如,在高滴度的ND母源抗体保护下雏鸡可以抵抗NDV的全身感染,却难以避免来自呼吸道的NDV侵袭。同样,减蛋综合征-76(EDS-76)病毒也能够顺利地通过自然途径感染已携带高滴度全身性中和抗体的鸡。而对传染性喉气管炎(ILT)病毒这类主要引起细胞免疫反应的病毒,其血清抗体效价与鸡群免疫状态之间的相关性更差。这不但表现在切除了法氏囊或环磷酰胺处理过的鸡,在不能产生体液免疫应答的情况下,经ILTV免疫后仍能诱发完全免疫力,而且表现在用鸡胚绒毛尿囊膜进行该病毒滴定时,即使卵黄囊内带有相应抗体也不会产生干扰。上述事例表明,血清中某种抗体的产生和滴度高低与家禽抗相应病毒感染的能力之间并不存在正相关的关系。尤其当靶器官是病毒的入侵门户时,局部体液及细胞免疫显得更为重要。近年来对家禽呼吸道病毒病免疫机制的研究成果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例如,实验发现用ND弱毒疫苗滴鼻接种的鸡可抵抗4天后进行的强毒攻击。也就是说在能够检出血清抗体之前,机体就产生了对NDV的抵抗力。如果用该疫苗进行气溶胶免疫,则呼吸道粘膜局部产生的抗体(主要是SIgA)比经非肠道免疫诱发的抗体(主要是IgG)对ND强毒的抵抗要更有效。另外,局部抗体在使禽痘病毒、禽腺病毒、禽I型副粘病毒、ILTV等病毒感染局限化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然,在介绍体液免疫应答的作用时,决不能忽视细胞免疫应答的存在。实际上,由了病毒基因在感染细胞表面编码出新的特异性抗原决定簇,所以这些细胞容易被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和消灭。这一过程主要就是依靠细胞免疫来完成。对IBV初次或再次免疫时发现,不管使用油乳剂灭活苗或是弱毒活苗,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都在HI抗体形成前出现,且病鸡的康复及抵抗力的形成均与之有直接联系。而对于某些禽流感病毒的毒株来讲,细胞免疫的效应在抗感染过程中明显优于体液抗体效应。此外,有些病毒,如禽白血病病毒、肉瘤病毒、腺病毒、呼肠孤病毒、ILTV、IBDV等,可以在巨噬细胞中复制并引起其活性和形态的变化,出现典型的细胞病变或吞噬功能改变。对这类病毒及其感染的细胞,也主要依靠细胞免疫功能将其清除。细胞免疫的作用方式主要有:(1)抗原致敏的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特异性地识别并杀死病毒和感染细胞;(2)致敏的TH细胞释放IFN等细胞因子,直接破坏或抑制病毒生长,增强巨噬细胞吞噬活性;(3)ADCC作用;(4)激活NK细胞,提高杀毒效率。细胞免疫在发挥效应时,具有相对的非特异性。例如,采自鸡痘免疫鸡的巨噬细胞对NDV的抗病毒效应显著增加,甚至还能防止鸡白痢沙门氏菌的胞内增殖。一般来说,抗体在病毒初次感染的恢复中起的作用不大,但对防止病毒再感染却很有效。那么,在抗病毒感染时还有哪些防御因子呢主要包括IFN、补体和一些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等。IFN在抗病毒感染机制中出现早、作用快、广谱、能够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帮助细胞建立抗病毒状态。虽然体外实验已表明NDV、IBV、IBDV、ILTV、HVTV等可诱生干扰素,但家禽干扰素对各病毒的抑制程度有差异,其机理以及干扰素在禽类免疫系统中的地位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参与抗病毒感染的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主要有3种,即巨噬细胞、NK细胞和K细胞。巨噬细胞是一个“多面手”,它不仅具有非特异性吞噬消化异物的能力,而且还有助于特异性免疫的产生及调控。同时在特异性免疫的调动下(如抗体的调理作用),巨噬细胞可以高效杀伤病毒感染的靶细胞并分泌出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酶、干扰素、淋巴因子等。NK细胞在防御病毒感染时是不可缺少的成分。它主要存在于脾脏。当病毒感染时,NK细胞的活性明显增高,其机理可能是病毒感染诱生了干扰素,而干扰素能激活NK细胞功能。目前的研究表明,NK细胞在抗MDV等家禽肿瘤病毒的感染上很有意义。K细胞主要通过ADCC作用杀伤有核靶细胞,其在病毒感染后的活性增加与NK细胞是平行的,但杀伤靶细跑时不依赖抗体。对家禽K细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抗肿瘤免疫方面。有关家禽的补体系统可参见第一章。二、抗细菌感染免疫抗体(抗毒素)在家禽的抗细胞外细菌感染免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一方面可以直接中和并失活细菌分泌的外毒素以及一些有致病作用的酶,另一方面能够结合细菌表面的抗原成分(如鞭毛、荚膜=内毒素等),使菌体失去抗吞噬能力。同时,通过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提高吞噬细胞的吞噬消化活性,并激活补体系统发挥更大的溶菌和调理功能。另外,分布在粘膜表面(主要是消化道和呼吸道)的特异性SIgA具有独特的多聚性、电荷、广泛糖基化以及对蛋白水解作用的抗性,能够直接抑制病原菌粘附于粘膜上皮细胞,使其凝聚,有利于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发挥作用。参与家禽抗细胞感染(包括细胞外和细胞内)过程的细胞成分主要是一些吞噬细胞(如禽异嗜性白细胞、单核巨噬细胆、血小板—等),它们的胞内含有溶酶体,脑膜上大多带有免疫球蛋白Fc片段的受体和补体成分C3的受体,因此可接受抗体和补体的免疫调理作用(血小板的吞噬作用与补体无关)。当吞噬细胞捕获病原,内吞形成吞噬小体后,溶酶体就会与之溶合,并释放酸性磷酸酶、β-葡萄糖醛、溶菌酶和非特异性酯酶等成分将异物消化。若菌体颗粒较大,不能完全吞入细胞时,溶酶体会被主动释放到细胞外发挥作用。但如此一来,也会不可避免地造成炎症病灶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在这些吞噬细胞中,血小板主要在血循环系统中发挥作用,而异嗜性白细胞则主要出现于感染早期和急性炎症中,随着病程的延长,臣噬细胞将取代其优势地位。有些细胞内感染的细菌、如分枝杆菌、沙门氏菌、李氏杆菌等,能够抵抗吞噬细胞的杀菌作用,长期在吞噬细胞内寄居,以逃避抗体和其他体液因子或药物的杀灭作用,并可随细胞的游走而扩散。对这类细菌主要依靠细胞免疫来防御,其作用机制主要涉及两万面:(1)受细菌抗原致敏的CD4+(TH)细胞释放出多种淋巴因子,武装或活化巨噬细胞,增强它对胞内寄生菌的消除能力;(2)活化的CD8+(TC)细胞对靶细胞的直接杀伤效应。三、抗寄生虫和真菌感染免疫家禽的寄生虫和哺乳动物的寄生虫一样,在复杂的生活史中会尽量把自己变为宿主组织的一部分,使机体免疫系统不能良好地对其进行识别和驱逐。寄生虫的结构虽然比细菌、病毒等微生物要复杂,抗原组成也多种多样,但其免疫原性大多很弱,临床上表现为带虫免疫和不完全免疫。尤其将虫体乳剂或组织抽提物接种禽体后,往往不能产生足够的保护性抗体。研究发现,只有寄生虫在寄生过程的某一阶段才会出现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的抗原(即功能性抗原)。例如,鸡球虫的功能性抗原在发育的第二代裂殖生殖阶段才出现。但这并不是说机体对寄生虫不具有免疫反应。实际上,由于寄生虫在整个寄生过程中与宿主保持一种连续的相应关系,所以寄生虫会不断产生抗原,机体也不断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这种应答可能表现为:(1)对再感染的同类寄生虫呈完全或部分抵抗,使其不能正常寄生和发育;(2)使幼虫的发育限制在一定阶段;(3)使虫体变小,寿命缩短;(4)降低寄生虫繁殖力;(5)影响虫卵或幼虫的生活力。家禽抗真菌感染的免疫反应也不强烈,其主要原因是真菌的抗原性较弱,且感染部位多限于皮肤粘膜等处。所以局部细胞免疫在抗真菌感染中起主要作用。已证实鸡腹腔巨噬细胞对白色念珠菌有较强的吞噬活性。第六章禽类的抗肿瘤免疫家禽的肿瘤性疾病可大致分为病毒性和非病毒性两类。前者包括由DNA病毒引起的马立克氏病和RNA病毒引起的白血病、肉瘤及相关肿瘤病、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等。非病毒性肿瘤则涉及卵巢腺癌、肝细胞癌、神经纤维瘤等等,其中大多病因尚未明确。近20多年来,家禽肿瘤病(尤其是病毒性)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重视。这一方面是因为一些病毒病(如MD)在生产上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另一方面则因为家禽肿瘤病是包括人类癌症在内的多种动物肿瘤病的良好实验模型。下面,将以病毒性肿瘤病为主,介绍家禽抗肿瘤免疫的特点和作用机制。一、禽类的肿瘤抗原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的区别在于前者的功能和抗原性发生了改变。细胞在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物质称为肿瘤抗原。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肿瘤特异性抗原(TSA)这类抗原只存在于某种癌变细胞表面,而在相应的正常细胞以及感染了致癌病毒的非肿瘤细胞或其他种类的肿瘤细胞表面则找不到。用这种抗原免疫动物后,可排斥肿瘤细胞的移植,所以它又被称为肿瘤特异性移植抗原(TSTA)。由病毒诱发的TSA虽然是通过病毒基因编码的,但它不同于病毒本身的抗原。其特点表现为同一种病毒引起的肿瘤,不管它的组织来源或动物种类如何,也不管肿瘤的病理形态、种系如何,该TSA均相同,且局有较强的抗原性,能被宿主的免疫系统识别为“异己”抗原,并诱发特异性免疫应答。鸡马立克氏病肿瘤相关表面抗原(MATSA)以及劳斯肉瘤病毒(RSV)转化细胞表顶的g-gp85抗原就是典型的例子。除病毒外,化学(致癌剂)或物理因素(紫外线、X射线)也可以诱发TSA。但这类TSA的抗原性较弱,并且同一理化因素作用于不同动物或同一个体的不同部位时,形成的肿瘤各异,其TSA也互不相同,很少出现交叉反应。而一些未知诱因的“自发”肿瘤且然具有TSA,但性质较复杂,因为它们有的类似病毒诱发的TSA,具有共同抗原决定簇,有的却与理化因素诱发的肿溜相似,具有各自独特的抗原性。(二)肿瘤相关抗原(TAA)这类抗原并非肿瘸细胞所特有,它在正常细胞上也存在,当细胞癌变时,其含量会明显增加,所以TAA表现出的只是量的变化,而无严格的肿瘤特异性。TAA的典型代表是胚胎性抗原。它们在胚胎发育阶段大量产生,而胚胎后期则受基因的阻遏作用,合成减少,出生后逐渐消失或仅留微量。当细胞癌变时,该阻遏作用被消除,使此类抗原有机会重新大量表达于肿瘤细胞表面或分泌到血中。由于宿主对之早已形成免疫耐受,所以不会产生针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反应(但它在异种动物体内仍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可制备诊断用的特异性抗血清)。家禽的胚胎性抗原包括鸡胚胎抗原(CFA)、鹑胚胎抗原(QFA)、鸡胚红细胞抗原(chFRBC)和鸡甲胎蛋白(C-AFP)等。其中CFA是鸡造血系统分化发育的标志,它至少有13个抗原决定簇,可分为红细胞相关(EA)和淋巴细胞相关(LA)两类。对于新生鸡外周红细胞、法氏囊和胸腺淋巴细胞以及腹腔巨噬细胞来讲,每一独立细胞系拥有独特的CFA决定簇组合,CFA在成禽中的异常表达与禽成髓细胞性白血病(AM)、鸡成红细胞增多症(AE)、成淋巴细胞肿瘤、马立克氏病(MD)等多种禽肿瘤病有关。有证据表明,CFA能被许多禽致瘤病毒用于介导病理变化。鸡甲胎蛋白(C-AFP)的表达与各种原因诱发的肝脏肿瘤有关。它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如抑制NK细胞活性等)。在胚胎期,C-AFP可阻止针对表达胚胎抗原的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发生,因而对胚胎有益。但肿瘤细胞合成它后,则会损害宿主的抗肿瘤免疫机制。明显的例子见于家禽恶性劳斯肉瘤过程。这时,C-AFP可诱导NK抑制细胞产生。而正常情况下,该细胞只在胚胎和幼体时出现,以保护正常胚胎细胞免受NK细胞损害,在成年禽体内则缺乏。(三)肿瘤的病毒抗原有些致瘤病毒(如MDV、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群等)可以在癌变细胞内形成完整病毒,所以不但能从该瘤细胞上检出TSA和病毒囊膜抗原,而且在细胞内也可查出病毒核酸抗原。二、禽类抗肿瘤的免疫效应机制家禽抗肿瘤的免疫反应与其他哺乳类动物一样,不外乎非特异性和特异性两种。非特异性反应主要表现在肿瘤局部的炎症反应以及年龄抵抗力和遗传抵抗力上,特别是遗传抵抗力对家禽很重要。已有试验表朋,MDV感染后能否引起严重的免疫抑制与鸡的遗传敏感性密切相关。由于MD的抵抗力并不依赖于那些控制生产性状的遗传因素,因此有丰富的异质可作为在商品鸡群中进行抗病力选育的根据。抗性等位基因的频率也可因人工选择而增加。国外有人成功地选育并维持了几个对MD有遗传抵抗力的鸡的品系,他们发现这些鸡受疫苗保护的程度比易感鸡更大。在抗肿瘤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中,细胞免疫比体液免疫显得更为重要。但对于病毒引起的肿瘤病,机体的免疫应答实际上包括抗病毒和抗肿瘤两部分。以MD免疫为例,首先是通过体液和细胞免疫应答控制MDV活性,限制其复制,降低病毒感染水平和细胞转化的发生率。第二步才是直接破坏转化的瘤细胞。由此可见,体液免疫对构成完善的防肿瘤机制是必不可少的。有关抗病毒感染免疫的知识可参见第五章。这里主要介绍机体的抗肿瘤免疫作用。(一)巨噬细胞的作用当肿瘤组织周围有明显的巨噬细胞浸润时,肿瘤扩散转移的发生率较低,预后也较好。可见巨噬细胞在抗局部肿瘤和防止肿瘤细胞转移上有重要意义。巨噬细胞的抗瘤机制包括:(1)直接识别和破坏具有某种共同化学特性的肿瘤细胞;(2)将溶酶体内容物转移到肿瘤细胞内;(3)通过FC受体参与释放针对肿瘤细胞的肿瘤细胞坏死因子(TNF-α);(4)由肿瘤抗原致敏的T细胞释放一些淋巴因子(MAF、SMAF等)介导巨噬细胞发挥抗原特异的细胞毒作用。(二)NK细胞的作用NK细胞与巨噬细胞一样,都处于机体抗肿瘤的第一道防线上。它不需要抗体和补体的辅助以及抗原的刺激,就能独立溶解和杀伤各种肿瘤细胞。特别是在肿瘤细胞持续感染某些带囊膜的病毒时。NK细胞发挥作用比T细胞早;抗瘤谱较广,能抗同系、同种或异种肿瘤细胞,尤其对淋巴瘤和白血病细胞最有效,但抗实体瘤作用较差。NK细胞的杀伤机制主要在于它能直接通过表面受体结合并杀伤瘤细胞和致瘤病毒感染细胞。另外,NK细胞还能释放一些细胞因子,如IFN、IL-1、IL-2等,它们(尤其是IFN-γ)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强了NK细胞的活性。NK细胞也有FC受体,可参与ADCC作用。但这种方式在其抗瘤机制中占的比重较少。一般认为,NK细胞在肿瘤发生早期,瘤细胞数量少时,作用最大。(三)细脑毒性T细胞(Tc细胞)的作用Tc细胞可以通过其抗原受体识别并结合瘤细胞上的特异性抗原,杀伤细胞。另外,Tc细胞分泌的一些细胞因子(如IL-2、IFN-γ、MAF、SMAF)均有助于巨噬细胞、NK细胞等成分共同发挥抗瘤作用。Tc细胞对抗原性较强的肿瘤作用较好,如MD、禽劳斯肉瘤等。(四)K细胞的作用主要通过ADCC方式发挥效应。(五)抗体及补体的作用抗体(IgA和IgM)与瘤细胞结合后,在补体参与下,能使细胞溶解穿孔。这已在劳斯肉瘤的体外试验中得到证实。另外,通过调理、ADCC及修饰瘤细胞表面结构、干扰其粘附特性等作用,也可达到一定抗瘤效果。但总的说来,抗体与补体不是抗肿瘤的主要因素。三、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机体的免疫功能虽然很强大,但在对付肿瘤性疾病时却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有时对抗原性弱、数量少的瘤细胞甚至还有促进生长的作用。这是因为肿瘤能通过独特而复杂的免疫逃逸机制阻碍和抑制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一)免疫抑制作用这是禽类肿瘤躲避免疫打击的重要手段。一些致瘤病毒通过直接侵害免疫器官而引起免疫抑制。如MDV的感染导致淋巴细胞恶性转化后造成初级、次级抗体反应和细胞介导免疫应答的抑制。而禽白血病病毒(ALV)的B和C亚型在巨噬细胞内的复制,也降低了IgG、IgA和IgM的免疫应答活性及细胞免疫功能。另外,MDV、RSV等致瘤病毒的“惯用手法”还包括诱导抑制性巨噬细胞、抑制性T细胞、NK抑制细胞等免疫抑制细胞产生,以及释放某些可溶性免疫抑制因子(巨噬细胞抑制因子、C-AFP等)。免疫抑制作用在保护肿瘤的同时,也会造成家禽对其他病原易感性增加。据报道,感染了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毒(REV)的小鸡在接种NDV和ILTV疫苗后,不仅反应严重,而且产生的免疫滴度和保护力明显低于正常鸡。(二)免疫耐受作用肿瘤抗原是弱抗原,当它的数量少时(如肿瘤早期)可诱导抑制性T细胞产生,从而抑制杀瘤效应细胞及辅助性T细胞功能,阻碍肿瘤抗原激活T、B细胞。当肿瘤抗原数量过多时(如肿瘤晚期),则又会引起免疫麻痹。此外,肿瘤抗原往往在体内长期存在,所以有可能作用于未成熟或幼稚的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诱发免疫耐受。(三)抗原调变作用肿瘤组织主要由自身正常组织转化而来,所以抗原性很弱。而有些瘤细胞在宿主体内连续传代后,原本特异的抗原也会进一步改变或丧失,使已致敏的淋巴细胞无法识别,造成瘤细胞的逃逸。(四)封闭作用一些可溶性肿瘤抗原和抗原抗体复合物能够通过吸附于肿瘤细胞或效应细胞上,干扰效应细胞对肿瘤细胞的识别及杀伤。(五)免疫刺激作用有人估计淋巴细胞能为肿瘤提供某些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即肿瘤营养因子),刺激瘤细胞生长。四、禽类肿瘤的免疫诊断及防治目前,生产场和实验室中对病毒引起的家禽肿瘤病的诊断,多用常规的免疫学方法进行,效果良好。例如,免疫荧光试验(FA)、琼脂凝胶试验(AGP)、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病毒中和试验(VN)等。检测对象以组织或培养物中的肿瘤抗原以及血清中的肿瘤抗体为主。用免疫学方法防治家禽肿瘤病比较成功的例子见于MD。这种能通过主动免疫保护鸡群的疫苗一方面可以诱发抗MDV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减少感染的病毒量;另一方面可以引起针对MATSA的抗肿瘤免疫,所以效果很好。MD疫苗不但是预防人和动物肿瘤疾病的第一个有效疫苗,而且在实际应用中每年至少为世界家禽业减少损失数十亿美元以上。目前常用的MD疫苗有3种,即人工致弱血清1型弱毒疫苗(HPRS-16/弱毒和CVI—988)、自然非致瘤血清2型弱毒疫苗(SB-1)以及血清3型火鸡疤疹病毒(HVT)疫苗(FC-126)。虽然对其他禽类肿瘤的防治尚未找到有效的免疫学方法,但禽病学家们普遍认为选育抗病品系、净化禽群、加强管理、改善营养和卫生条件、提高家禽整体免疫力(包括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是最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第七章禽类的异常免疫应答禽类的异常免疫应答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异常强烈的反应(如超敏反应);对侵入机体的抗原异物不应答(如免疫麻痹),以及将自身正常组织认为“异已”,加以清除(如自身免疫病)等等。研究这些现象不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禽类免疫作用机制,而且为人类免疫系统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同时对生产者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一、超敏反应超敏反应又称为变态反应。其过程与正常免疫应答基本相同,但当机体再次接触同种变应原(即抗原)后,应答反应会异常强烈,并引起组织损伤以及功能紊乱。超敏反应根据发生机制可分为四型:I型(速发型)、Ⅱ型(细胞毒型)、Ⅲ型(免疫复合物型)和Ⅳ型(迟发型)。其中I型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它主要由疫苗、寄生虫、异种血清、抗生素、粉尘等引起,这些物质通过形成变应原-IgE复合物,激活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白细胞,使之脱粒并释放组织胺、5-羟色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活性介质,由此而引发呼吸困难、惊厥、虚脱、肺水肿等一系列症状和病变。禽类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休克器官是呼吸道。Ⅱ型超敏反应是抗体(IgG或IgM)直接作用于附着在相应细胞或组织上的表面抗原,并在补体、巨噬细胞和K细胞参与下,造成正常组织损伤的过程。禽类在这方面的报道很少。正常情况下,免疫应答过程中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会迅速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和清除。如果复合物过多或形成的是中等大小(19S左右)的可溶性复合物,则较易沉积在局部毛细血管壁上,激活补体和肥大细胞,使该处正常细胞和组织溶解、坏死。这就是所谓的Ⅲ型超敏反应。异种血清、微生物的降解成分或代谢产物、自身抗原及某些药物(如磺胺)可诱发这种类型的反应。Ⅳ型超敏反应与前三型的最大区别在于发生过程较慢(往往在机体接受变应原再次刺激24-48小时才会引起组织损伤),而且主要由致敏T细胞(CD8+亚群)介导,不需抗体和补体参与。临床上表现为以单核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的炎症反应。其典型代表是禽结核杆菌感染。二、免疫缺陷这是由免疫器官、组织或免疫细胞的缺失或功能不全所引起的一系列免疫应答障碍。它还常伴有严重感染、慢性反复感染、自身免疫病和淋巴网状系统的恶性肿瘤等。(一)原发性免疫缺陷这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先天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