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上册_第1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上册_第2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上册_第3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上册_第4页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第1篇

第9单元总复习

第4课时图形与几何

【教学内容】:教材第no页第3题,“练习二十一”

第9〜∏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角的含义、种类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会

正确地测量角的度数,会画已知度数的角。

2.进一步理解平行与垂直的含义,会画垂线。

3.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掌握长方形、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关于图形的知识。

难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整理

1.在本册教材中,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知

识?

(1)组织学生翻阅教材中第3、5单元的内容,在小组

中相互交流

(2)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

整理。

(3)各小组汇报各自整理的知识要点。

用投影仪展示各小组整理的结果,并选派代表汇报。

(4)评议各小组的汇报情况。

2.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整理。

(1)直线、射线、线段。

(2)角。

记作:Zl

(3)垂直与平行。

(4)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二、练习指导

1.把下面各角的度数分别填在适当的圈里。

15°38°91°89°178°63°

115°138°19°179°128°75°

2.已知/1=75,求N2、N3和N4的度数。

3.用一副三角尺画出下面度数的角。你会画吗?

15°75°105°150°

4.教材第110页第3题。

小组中议一议,在适当的空格内填上“,再说一说

几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指名汇报,集体订正,教师进

行归纳总结。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二十一”第9题。

180°角的两边有什么特点?

360°角怎样画呢?

让学生独立完成画角练习,再交换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

小,检查所画角是否正确。

2.教材"练习二十一”第10题。

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并相互交流方法。

3.教材"练习二十一”第11题。

先说一说四种图形各自的特点,再填一填。

四、课堂小结

学习图形与几何,要善于观察、动手操作。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第2篇

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能根据“包装”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并培养估算能力。体会小数乘法

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方法:通过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包装问题,通过自主

探究合作交流,利用知识的迁移掌握算理和计算方法,培养

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数学思维。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

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的能力。

教学难点: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竖式计算方法及估算

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

几位小数。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四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

意义,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规律,以及初步讨论了积

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数小数位数的关系。这为本节课学生理

解小数乘法的竖式计算打下了基础。本节课让学生探索小数

乘小数的一般计算方法,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

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使

学生体会到: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1、板演:

26X8=0.85+2.4=

(注:找学生板演同时口算。)

2、口算:0.2X3=5X0.01=3.2+2.3=10-5.5=

2.5×10=32.6÷10≡3.25X0=4.8+1=

(提问:0.2X3=2.5X10二怎么算的?5X0.(H=算式意

义。)

3、检查板演并导入:今天我们学习小数乘小数。

4、出示课题:《小数乘法》。

二、新授过程:

1、课件出示主题图:包装。

(1)、从主题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编一道完整的数学问题吗?

2、课件出示题1:包装一个礼品盒用纸0.8米,每米

2.6元,需要多少元?

(1)、谁会列式?(2.6X0.8二)

(2)、这个算是表示什么意思?(2.6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3)、谁知道列小数乘法竖式要注意什么?(两个乘数末

位数字对齐。)

(4)、根据它你能推想出2.6X0.8的多少吗?

2.6扩大到10倍26

X0.8扩大到10倍X8

2.08缩小到1/100208

(注:让学生根据自主探索。)

(5)、小结:做小数乘法时,先把它看成什么乘法来计

算呢?

3、课件出示题2:包装一个礼品盒用彩带2.4米,每米

0.85元,需要多少元?

⑴、谁来列式?(0.85X2.4=)

(2)、你能估算出买彩带需要多少钱吗?说说理由。

(3)、看老师列竖式:

0.85

X2.4

(注:给学生一个错误信息,让学生主动发现错误,并

与板演的小数加法竖式题进行比较,为此加深怎样列小数乘

法竖式的印象。)

(4)、计算0.85X2.4的竖式时,计算谁乘谁就可以

了?(看成85X24。)

(5)、再想一想0.85X2.4的积是多少?为什么?

(6)、小数末位有零怎么办?

(7)、通过这道题的计算,你知道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

4、观察:

(1)、看黑板的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小数乘法。)

(2)、计算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按照整数乘法

法则进行计算。)

(3)、再看看,这两道题的积的小数点是怎样确定的?(课

件出示: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

点上小数点。)

5、质疑问难:

(1)、这节课我们所学习的内容是书中第44页,请打开

书看一看,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

⑵、共同做一道题:L12X1.4=(找学生板书。)

(3)、小结:怎样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应该注意一些什

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给下面各题的积点上小数点。

1.360.78

×0.8X0.04

(强调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用“0”补位。)

2、直接得数。

0.6×0.7=0.9X0.1=0,8X5=

3、判断题:

①一个两位小数乘一个两位小数,积一定是四位小数。

②因为8X2=16,所以0.8X0.2=1.6。()

③一个数除以0.8等于0.7,这个数是0.56。()

④在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时,按照整数乘法法则进行计

算,只要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数位对齐就行了。()

4、用竖式计算:

4.8X0.25=0.32X1,2=9.8X0.5=

5、解决实际问题:

草原牛的身高是蒙古牛的L2倍,体重是蒙古牛的L4

倍。草原牛的身高、体重各是多少?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小数乘法

0.85+2.4=

2.6X0.8=2.08(元)0.85X2.4=2.04(元)

2.6扩大到10倍260.85

X0.8扩大到10倍X8X2.4

2.08缩小到1/1002080.240

答:需要2.08元。答:需要2.04元。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小数乘法意义,小数点移动引

起小数大小的规律,以及初步讨论了积的小数位数与两个乘

数小数位数的关系的基础上,让学生探索小数乘小数的一般

计算方法,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

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使学生体会到:

两个乘数共有几位小数,积就有几位小数。

(1)、课前铺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授前,在板演中出现的26X8,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探

索到与2.6X0.8的关系。使教师毫不费力让学生明白了小

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进行计算,理解了根据乘数扩大的倍

数,将积缩小相同的倍数。再者,板演中出现的0.85+2.4,

与0.85X2.4进行对比,列竖式的不同之处,加深了小数乘

法怎样列竖式的印象。在学习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

很容易地解决问题,激起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们很容易

掌握。

(2)、由浅入深,逐步递进,掌握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每一步课堂教学要完

成什么教学任务。出示题1,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法转化为整

数乘法进行计算,然后根据乘数扩大的倍数,将积缩小相同

的倍数;出示题2,解决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及积的末尾有零

要去掉;最后,通过两道题的对比,完成掌握小数乘法的计

算方法及注意事项。逐层深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使学

生很快地掌握。

(3)、练习巩固,围绕知识点,增强挑战。

本节课是学生刚进入竖式小数乘法计算的知识。在新授

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富有变化的练习题,使学生在充满激情

地挑战性中,进一步地巩固知识点。

本节课,在我的精心设计下,课堂教学的“脚步”一步

跟一步,师生间合作紧密。学生作为课堂的小主人真正地“动”

起来了,思维真正地“活”起来了。让学生在对比中学知识;

在观察中明方法;再发现中学会探究。当然也有不足之处:

在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时,急于让学生说好而浪费了时

间。其实,第一课时学生刚接触小数点的确定,应该多给些

提示,多给些时间。我想,这样的教学,从旧知导新知,从

旧知比新知,从旧知探新知,使学生很容易学会,从而增强

学习数学的自信。学生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增加,还有思

维的训练及个性的张扬。我也受益匪浅。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第3篇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十六”第6〜13题。

【教学目标】:

进一步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计算法则,能正确地说出商

的位数,并能正确地计算,培养学生认真计算,认真检查的

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试商方法的掌握和运用。

难点:灵活运用各种试商方法正确地计算。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

62÷31720÷8084÷42

12×525×875÷15

2.判断,教材“练习十六”第6题。

先判断对错,再独立改正。

3.教材“练习十六”第7题。

学习独立练习,指名汇报,集体订正。

4.回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计算法则,怎样试商?怎样

判断商的位数?

二、指导练习

1.教材“练习十六”第8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回忆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

关系。明确此题是已知路程和4种交通工具的速度,求时间,

要用除法计算。

(1)学生独立练习。

(2)选择去外婆家的交通工具,指名汇报结果。

(3)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六”第9题。

(1)先说出每道题的商是几位数,再计算。

(2)你是怎样确定商的位数的?

3.教材“练习十六”12题。

知道商是一位数,说明被除数的前两位数比除数大还是

小?商是两位数时又说明了什么呢?

口里填几才符合要求?有几种填法?

(1)小组内讨论交流。

(2)分工计算。

(3)选代表汇报结果。

(4)教师集体订正后进行归纳小结。

4.教材“练习十六”第10、13题。

引导学生读懂题意,想一想:先要求出什么问题?用什

么方法计算?

三、课堂练习

教材“练习十六”第∏题。

(1)学生独立练习,看谁计算认真细心,正确率高。

(2)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第4篇

第4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6课时速度、时间和路程

【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例5o

【教学目标】:

1.理解时间、速度和路程的含义,掌握三者之间的数量

关系。

2.能运用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

题。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难点:运用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离不开交通工具,你知道有哪些

交通工具呢?

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

2.投影出示例5o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和交通工具有关的知识。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5o

(1)指名读题。

像这样的问题你会解答吗?

写出算式。

(2)提问:这两个问题有什么共同点?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代表回答共同点。

(3)教师归纳后向学生说明:

①一共行了多长的路,叫做路程;

每小时(或每分钟等)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行了几小

时(或几分钟等),叫做时间。

②汽车每小时行70千米就是汽车的速度,可以写成70

千米/时,读作70千米每时。

(4)讨论: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所行的路程有什么

关系吗?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相互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速度X时间二路程。

教师:知道了速度和行驶的时间,就可以根据“速度X

时间=路程”,求出行驶的路程。

2.巩固练习:

教材第53页“做一做”。

小组中互相交流,说一说,写一写,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九”第5题。

(1)小组中说一说,议一议。

(2)指名说一说,教师指正。

2.教材“练习九”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点名说一说你这样判断的理由。

3.教材“练习九”第9题。

(1)先指名读题,说一说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学生

独立解答“从县城到王庄乡有多远”。

(2)议一议:怎样求“原路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

千米”?

KJP31使学生明确:求原路返回时平均每小时行多少

千米,也就是求返回时的速度,根据“路程÷时间=速度”

来解答。

120÷2=60(千米/时)

讨论:如果知道行驶的路程和速度,怎样计算行驶的时

间呢?

引导学生得出:路程÷速度=时间。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什么新的本领?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学生上学使用的交通工具入手,贴近生活,使

学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速度的概念,通过预习,培养了学生自

主学习的能力,在传授新知时,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

使学生在解题时学会运用转化的思想,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

力。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第5篇

第6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第1课时口算除法

【教学内容】:教材第71页例1、例2o

【教学目标】:

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口算技巧,能正确地进行口

算和估算,培养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难点:理解除数是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口算。

20X3=60÷3=30X9=270÷3=

39÷4-84÷6=31÷3≈72÷4;

26÷5-54÷3=43÷6≈75+5=

教师用卡片出示口算题,分别指名口算。

2.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口算呢?

(板书课题:口算除法)

二、自主探究

L教学例1。

投影出示例1: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

几个班?

(1)弄清题意,分析条件和问题。要求可以分给几个

班,就是求80里面有几个20。

(2)指名列算式:80÷20=(板书)

(3)你能口算出这道题吗?你是怎样想的呢?

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算法:

A.8÷2=4B.()个20是80…

80÷20=480÷20=()

教师完成解答。

2.想一想:83÷20≈80÷19≈

(1)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然后指名汇报。

(2)以上这2个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都可以依据80÷20来计算)

3.教材第71页“做一做”第1题。

注意观察每组算式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在

小组中交流检查。

4.教学例2o

让学生自己读题,独立完成,解答在教材上,指名说说

你是怎样算的。

5.完成教材第71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练习,全班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练习十二”第1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二”第2题。

指名说一说解答的方法,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教材“练习十三”第3题和第5题。

要求先读懂题意,再列式解答。

“限载40人”是什么意思?表示一次最多只能载客40

人。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4.教材“练习十二”第4题和第6题。

指3名学生板演,余者练习,然后集体订正。

5.教材“练习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说一说除数是两位数的口算和估算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第6篇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运用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

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能应用三角形内角和的性质解决一

些简单问题。

2、经历亲自动手实践、探索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体

会运用“量一量”、“算一算”、“拼一拼”、“折一折”

进行验证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考能

力。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探索数

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归纳中,感受理性的美。

教学重点:

1、探索和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的度数和等于180o。

2、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

数。

教学难点:

已知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会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小黑板、学生、老师准备几个形状不同的三角形、量角

器。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说一说在预习课中操作的感受,应注意哪些问题,三角

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组内交流订正。

二、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故事引入。一天,大三角形对小三角形说:“我的个头

大,所以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的大。”小三角形很不甘心地

说:“是这样的吗?”揭示课题,出示目标。产生质疑,引

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自主学习

1、活动一、比一比

2、活动二、量一量

(1)什么是内角?

(2)如何得到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

(3)小组活动,每组同学分别画出大小,形状不同的若

干个三角形。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并求出它们的和。

(4)填写小组活动记录表。发现大小,形状不同的每个

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都接近度。

3、说一说,做一做。

(1)我们把三个角撕下来,再拼在一起,看一看会是怎

样的。

(2)把三个角折叠在一起,三个角在一条直线上。从而

得到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度。

四、当堂训练(小黑板出示内容)

1、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

个底角是26°,它的顶角是()。

2、长5厘米,8厘米,()厘米的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一

个三角形。

3、三角形具有()性。

4、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45°,另一个角是它的2

倍,第三个角是(),这是一个()三角形。

5、按角的大小,三角形可以分为()三角形、()三角

形、()三角形。

6、交流学案第三题。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五、点拨升华

任意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独立思索小

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

问?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七、拓展提高

妈妈给淘气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顶角是

40°,它的一底角是多少?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板

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角和

测量三个角的度数求和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第7篇

【教学内容】:教材第104页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简单的生活事例,让学生学会选择合理、快捷的

方法解决问题。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

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难点:探究沏茶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在学新知识之前,我们来解决一个语言

问题。请用“一边……一边……”造句。

(由学生自由联想造句,再指名学生将所造的句子说一

说)

教师:大家说的这两件事情都是同时进行的吗?

(板书:同时进行)

教师:大家都说的不错,但不知道做的好不好,完成的

效率高不高。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怎样合理地利用时间,

提高效率。

(板书课题:沏茶问题)

二、探索新知

教学教材第104页例1。

1.课件出示教材第104页中的情境图。

教师:想一想,你平时沏茶之前都要做哪些准备呢?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我们来看看小明沏茶都做了哪些事,分别用了多

长时间。

烧水:8分钟洗水壶:1分钟洗茶杯:2分钟

接水:1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如果这六件事情一件一件地做,要多长时间?(学

生回答:14分钟)这个时间有点长了,万一李阿姨在家里做

客的时间不长怎么办?看,小明在想什么?

安排学生在小组中充分讨论:怎样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

茶?

学生小组讨论,小组选派一人汇报方案,师生共同交流。

3.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用流程图记录下做事情的过程。

洗水壶接水f烧水f沏茶共用11分钟

洗茶杯

找茶叶

4.归纳小结:我们刚才做的这些,都是采用同时做几件

事的方法来节省时间,提高效率,从而来合理安排时间。

三、实践应用

L教材第105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讨论,得出最佳的方案。

2.教材第107页练习二十第1题。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指派小组代表汇报解决方

案。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第8篇

第9单元总复习

第5课时统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Ill页第4题、第114页练习二

H"•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掌握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能根据统计数据正确绘

制统计图。

2.进一步学习根据统计图统计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培养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并绘制条形统计图。

难点:对条形统计图进行信息分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要对一些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

便于我们发现问题,改善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来复习关于

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复习回顾

1.在本册教材中,我们学习了用哪一种统计图进行统计?

(条形统计图)

2.我们一般怎样画条形统计图?

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

教师小结:(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相互垂直

的射线。

(2)在水平射线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

的宽度和间隔。

(3)在与水平射线垂直的射线上根据数据大小的具体

情况,确定一个长度单位表示的数量的多少。

(4)根据数据的大小画出长短不同的直条,并标注数

量。

3.画条形统计图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其余学生可以补充。

教师强调:(1)同一条线上所画的间隔必须保持一致,

直条的宽窄必须相同。

(2)一个长度单位表示数量的多少要根据具体情况而

定。

4.我们怎样对条形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

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指名学生汇报,集体订正。

三、实践应用

I.完成教材第m页第4题。

(1)组织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在教材上独立完成条

形统计图,同桌间相互交流。

(2)指名学生上台板演第(1)题的算法,其余学生练

习,集体订正。

(3)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教师指名汇报,并要求

说说做题的方法,集体交流并订正。

(4)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并解答。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提出问题并解答。

2.完成教材练习二H"—第114页第12题。

(1)学生独立完成统计图的绘制,组内交流并订正。

(2)指名学生口答第(1)题,集体订正。

(3)指名学生板演第(2)题的算法,其余学生练习,

师生共同订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大家对条形统计图又有了哪些新的

了解?

【教学反思】:

本节复习课主要是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相关知识。为了激

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节课我主要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

学生自主探究条形统计图的画法、注意事项和分析方法,使

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使他们发展了思维的灵

敏性,培养了学习的信心,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小

主人。在课堂上,我始终起到的是组织、引导的作用。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不足,教学的形式归于单一。在以

后的教学中,我会尽量尝试多种形式的教学,丰富课堂内容,

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案上册第9篇

一、教学内容

1、亿以内数的认识。

2、十进制计数法。

3、亿以上数的认识。

4、计算工具的认识。

二、与实验教材的主要区别

1、例题的编排增加了一些衔接语,使内容更具连贯性;

还注意体现学生探索学习的过程,尽量为教学提供一定的引

导。

2、读数、写数例题的编排更具层次性,强调分级读、

写数的好处;对大数的读法、写法法则,以学生讨论、探究、

填空的形式加以显示。

3、增加了将一个数写成扩展式的例题。用不同形式来

认识数,也为中学学习科学记数法做一定铺垫。

4、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亿位

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分别安排例题教学,以避免学生将二

者混淆。

5、计算工具的发展原来是阅读资料,现将其作为正文,

以连环画形式,配以简要的文字,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

发展的历程。随后单独介绍了算盘、计算器。

6、增加了“你知道吗”的版块,在原来的基础上增至

六个。主要围绕:对一亿的感知、数的分级、非位置制计数

方法、记数符号的来历、位置制计数方法、计算器特殊按键

的介绍等进行,丰富学生对大数的认识,充分体会阿拉伯数

字的特点和十进制计数法的优势。

7、新增了“整理和复习”。

三、具体内容

(一)亿以内数的认识

1、例1:认识计数单位和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首先通过呈现北京市的人口数,说明学习比万大的数的

必要性。然后借助计数器,利用动态拨珠的形式,在原有的

计数单位的基础上,引出新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

“千万”、“亿”,并让学生初步感知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

进关系。在有了计数单位后,简要说明了用数字表示数的方

法,由此引出数位和数位顺序表。并让学生结合北京市人口

数,利用数位顺序表进一步体会“位值”的含义。

教学时应注意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促进知识迁移。

由万以内的数引出比万大的数,由已知的计数单位引出新的

计数单位,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使其在学习中发挥

积极的迁移作用。例如,在计数器万位上拨数,一万一万地

数,数到十万,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十万怎

样表示”的问题,经历“满十进一”的过程,引出计数单位

“十万”。还应注意让学生了解“数位”的意义,体会”位

值”的含义。在认识亿以内的计数单位后,要说明:“在用

数字表示数的时候,这些计数单位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

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使学生初步体会计数单位

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作用。引出数位顺序表后,通过说出北京

市人口数中一些数字表示的含义体会“位值”的含义。

2、例2、例3:读亿以内的数。

教材的编排分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教学读整万的

数,让学生体会读数的本质,第二个层次是教学读一般的含

两级的数,总结读数的方法。

例2的编排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整万数的读法的思

路。第1个学生是迁移了“万以内数的读法”:也就是由高

到低按顺序把每个计数单位都读了出来,这实际上也体现读

数的本质:就是读出计数单位的个数。第2个学生则归并了

“万”字,简便了读法。从而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加深

对万级数的读法的认识。此外,例2给出的4个数也很有代

表性。

例3是教学读含有两级的数,第一个数没有0,给出读

法;后边两个数,中间和末尾都有0,没有给出读法。特别

是有关“0”的读法。例3的数据的选择也突出了读数的重

点和难点。

3、例4:写数。

通过北京大钟寺的永乐大钟上铸字的信息,引出写数活

动。对照数位顺序表,出现4个不同的数。第一个给出了写

法,采用画竖线的形式,凸现了先分级、再写数的思路,其

余3个则让学生自己探究写出。总结出写数的方法。

4、例5:数的大小比较。

教材首先给出了20xx年6个国家到我国旅游的人数,

为学生学习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提供了生动的学习资源。法

则,重点突出了两个方面:位数相同的情况和位数不同的情

况下,如何进行大小比较。

5、例6:大数的改写。

探讨把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小精灵的话,

则凸显了把整万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意义和作用。

例题后面的“做一做”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方面让学

生在“改写”中深化对所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了

解一些科普知识和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

6、例7: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学习将非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的方

法。

教学时,可举一些实例说明近似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

用。比如,用一个省或一个市的人口、全国小学生数、全国

粮食产量等方面的实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一般没必要十

分精确地表示一个事物的量,常用近似数来表示。

7、数的产生。

教材通过图文配合的方式,简要地介绍了数的产生和数

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出示实物记数、结绳记数、刻道记数3

幅图,展现了古人一一对应的记数方法。随后简要说明了数

字产生的原由,并列举了三种古代数字,体现了数字也是逐

步发展和完善的,并通过小精灵的话说明了统一数字的必要

性。

然后呈现了0~9的阿拉伯数字,并以首先通过小精灵的

话说明了数字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认识。

最后用简练的文字揭示自然数的概念与特点,一方面对以前

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也为以后把数的

范围扩展到分数、小数做准备。

(二)十进制计数法

教材首先运用两个实例,说明比亿大的数在生活中的应

用。凸显学习更大的数的必要性。然后在亿以内数的认识的

基础上,通过利用计数器数数,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十亿”

“百亿”“千亿”。此基础上,“扩展”数位顺序表,系统

整理计数单位、数位、数级等知识,并概括出“十进制计数

法”,并为亿以上数的认识和读、写作好准备。

(三)亿以上数的认识

1、例1:亿以上数的读法。

教材通过呈现地球不堪人口重负的画面,让学生在感受

大数,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的同时。提供了3个亿以上的数。

让学生借助数位顺序表把亿以内数的读法迁移到读亿以上

的数之中。在读法的总结上,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先分级,再

读数和重点关注“0”的读法问题。

2、例2:亿以上数的写法。

教材结合数位顺序表,呈现了1个整亿数和两个非整亿

数,让学生通过思考与尝试、讨论与交流,自主迁移、探究

写法,并注意引导学生先分级,再按级写。

“做一做”第2题采取题组形式,把个级数、整万数、

整亿数对照编排,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级写数的特点,更好

地掌握写数方法。

3、例3:把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第一个呈现改写结果,其余2个让学生独立完成,熟悉

改写的方法。

4、例4:非整亿的数用“四舍五入”法求出近似数,再

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所以这里用色块和文字标注的形式说明如何用“四舍五

入”法省略一个数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然后

直接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

下面的阅读材料介绍了我国古代用算筹计数的方法,让

学生体会位值制,感受我国古代的数学成就。并由此了解数

字“0”的产生,丰富对“0”的认识。

(四)计算工具的认识

实验教材是放在“阅读材料”里的,修订教材把它作为

了正式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和现状,

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用简洁的文字与画面揭示了计算工具的发展历程:

由两千多年前的算筹到现在的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让

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了人类在计算工具方面的探索与发明,

受到爱科学、学科学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对算盘和

计算器的详细介绍。

接下来教材说明了算盘发明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了解

算盘在生活中的应用。接着呈现中国算盘和日本算盘的实物

图,让学生感受算盘的影响和传播的广泛。最后,呈现了3

幅直观图要求学生写出算盘上表示的数,因为二年级已经学

过用算盘记数,所以这里简单回顾介绍一下即可。(见“算

盘的数学文化”)

对于“计算器”的认识,通过呈现结账这一情境,让学

生了解到计算器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并

说明计算器的优点是操作简便,算得又对又快。然后呈现了

计算器的实物图,并标注了显示屏及两个功能键的名称,其

余键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则让学生自己探索、交流。接下来

的例1教学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基本的四则运算。

教材呈现了加法计算的例子,减、乘、除法式题,则由学生

自己尝试操作。例2教学用计算器探索规律。通过计算探索

规律,培养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

“大数的认识”一一数感的培养

四、教学建议

本单元是小学生整数认识的最后阶段,也是系统整理整

数概念、读写法则等的过程。

1、结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