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单选题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一句里的“庠序”指的是(
B
)A.官府
B.学校
C.家庭
D.社会2.“学而优则仕”概括了(
A)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3.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C
)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了孟子的(
D
)A.教育思想
B.学术思想
C.等级观念
D.民本思想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A
)A.《论语》
B.《学记》
C.《四书集注》
D.《孟子》6.《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A)A.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B.启发性教学原则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D.巩固性教学原则7.“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是用反面事例来强调学习要(
C
)A.专心致志
B.磨练意志
C.持之以恒
D.深造自得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
D)A.朱熹
B.孟子
C.董仲舒
D.孔子9.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C)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10.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B
)中有充分反映。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11.《学记》要求“学不躐等”属于(
A)教学原则A.循序渐进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直观性原则12.下列名言属于孟子说的是(D
)A.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生以成仁。B.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C.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一句出自(
C
)A.《论语》
B.《师说》
C.《学记》
D.《孟子》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出自(B)
A.《学记》
B.《论语》
C.五经四书
D.《说文解字》15.“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就是《学记》强调的(B)。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牵16.孟子认为人皆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A)A.是非之心
B.进退之心
C.悲喜之心
D.善恶之心17、《学记》是(
C
)四十九篇中的一篇。A.《大学》
B.《论语》
C.《礼记》
D.《中庸》18.中国古代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家是(
A)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19.(
C
)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的概括和总结。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20.“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这个故事说明了(
B
)对教育的影响。A.父母
B.环境
C.老师
D.教学方法21.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其核心思想就是(B
)。A.义
B.仁
C.礼
D.智22.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C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中庸》23.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符合个体身心发展的(
B)A.不平衡性要求
B.个别差异性要求C.顺序性要求
D.互补性要求24.荀子以(
A
)作比喻,说明通过学习,后学可以超过前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C.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5.“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教育与(B
)的关系。A.经济
B.政治
C.军事
D.文化26.荀子把教学或学习过程具体化为闻、见、知、行四个环节,并把(
D
)看作是最终目标。A.闻
B.见
C.知
D.行27.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此话意在说明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A)上去。A.简约
B.复杂
C.炫耀
D.文化28.(
D
)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与教育“内发说”截然相反的教育“外铄论”。A.孔子
B.孟子
C.墨子
D.荀子29.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A)的治国思想。A.取信于民
.B.为政以德
C.讲究礼节
D、.因材施教30.孟子以(B)为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A.人性恶
B.人性善
C.人性无善恶
D.人性有善恶31.2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与“教育机会均等”相类似的朴素主张,他的“有教无类”的观点体现了(
A
)A.教育起点机会均等
B.教育过程机会均等
C.教育条件机会均等
D.教育结果机会均等32.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是(
C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33.孟子认为(A)是社会伦常秩序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基石。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34.孔子在(
B)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3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映了教学的(
D
)。A.因材施教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教学相长原则36.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孟子以这则“揠苗助长”的寓言说明了(C)的重要性。A.巩固性
B.启发性
C.循序渐进
D.因材施教37.孔子在(A)方面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主张。A.教育
B.政治
C.经济
D.军事38.在对人性的看法上,荀子主张(B)A.人性善
B.人性恶
C.人性无善恶
D.人性有善恶
39.“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就是《学记》强调的(C)。A.博学于文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D.道而弗牵40.孟子认为恻隐之心是(B)A.智之端
B.仁之端
C.义之端
D.礼之端41.荀子以(
B)作比喻,说明人借助学习,可以有很大的进步。95.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下列说法对的是(B)A.凡事预先计划好就会成功,不预先计划好也可能成功。B.“豫”同“预”。
C.一个人不预先计划好就会成残废人。
D.站着预习,等于浪费光阴。96.“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出自(A)A.《论语》
B.《荀子》
C.《春秋》
D.《中庸》97.“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的意思是(
A)A.声音
B.声乐
C.歌曲
D.名声98.乐是由(A)A.从内心发出来的
B.在外貌上表现C.从自然中音响而来
D.从乐器中演奏而来99.乐宜适中,乐强调过分了就会(B)A.使人疏离不相亲
B.使人随便放浪C.协和感情
D.使人平和安静100.乐得到通行,就会使(
A
)A.人心向道
B.人心思逸
.C人心向善101.汉代著名文献《对贤良策》的作者是谁?(B)A.王充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102.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B)A.王充
B.董仲舒
C.贾谊
D.郑玄103.“立大学以教国,设庠序以化于邑”中的“庠序”是指什么?(C)A.公园
B.医院
C.学校
D.监狱104.以下句子翻译错误的是:(
C
)A.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提防之,不能止也。(万民追逐利益,就像水向下流一样,不用教化来做提防,就不能防止了。)B.《诗》曰:“夙夜匪解(xiè)。”(《诗经》说:“从早到晚都不懈怠。”)C.《书》云:“茂哉茂哉。”(《尚书》说:“茂盛啊,茂盛啊。”)D.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然而一般的玉不雕琢的话,就不能成就美好的花纹。)105.下列句子中通假字不正确的是?(
C
)
A.而颛(zhuān为自恣苟简之治“颛”通“专”,专门。B.埽(sǎo)除其迹而悉去之
“埽”通“扫”,扫除。
C.渐(jiān)民以仁
“渐”通“间”,离间。D.臧(cáng)于骨髓
“臧”通“藏”,收藏。106.下列句子中汉字注音不正确的是:(D
)A.此皆可使还至而有效者也。还:xuánB.自非大亡道之世者。亡:wú
C.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汤:tāng
D.不以教化堤防之。堤:tí107.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见闻广博、心智聪明?(
A
)A.努力勤勉、钻研学问。
B.无所事事,异想天开。
C.贪图玩乐,乐于享受。
D.安于现状,不思进取。108.君王制作乐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
C)A.打发时间
B.制造气氛
C.改变民风,感化民俗
D.其他109.《诗》曰:“夙夜匪解。”是什么意思?(
B
)A.从早到晚都在解题。
B.从早到晚都不懈怠。C.早出晚归
D.早上和晚上都没有时间。110.“乐”的声音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来的?(B)A.天灾人祸
B.社会和谐
C.国家衰亡
D.其他111.圣明的君王在乱世中继承王位后会做什么?(C)A.严禁学术B.焚书坑儒
C.扫除乱世迹象,恢复教化
D.什么也不做112.古代的君王将什么作为管理人民的重大事务?(
A)A.教化
B.物质诱惑
C.行暴政
D.其他113.“然则常玉不瑑,不成文章。”出自以下哪篇?(D)A.《三字经》
B.《百家姓》
C.《千字文》D.《对贤良策》114、“强勉行道”的“行道”指什么?(C)A.行动
B.替天行道
C.践行圣人的学说或道理
D.人行横道115.汉代时称呼学校为什么?(
D
)A.校
B.庠
C.序
D.庠序116.秦朝继承周朝之后,“重禁文学”,这里的“文学”指:(A)A.儒家学说
B.现代文学
C.当代文学
D.其他117.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用仁来熏陶人民,用义来砥砺人民,用礼来规范人民就能使人民习俗美善。B.如果教化已经鲜明,习俗已经成就,子孙遵循下去,过个五六百年仍然不会衰败。C.汉朝没有很好的治理好的原因就在于应当改革时却没有改革。D.乐是用于给君王行乐,而不是用来改变民风、感化民俗的。118.“夫虞氏之不为政久矣”中的“虞氏”指:(A)A.虞舜
B.虞姬
C.虞美人
D.其他119.纵观周朝、秦朝,君王统治因为缺少什么而导致灭国?(C)A.货币
B、实权
C.王道
D.法度120.“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出自:(
C
)A.《孝经》
B.《诗经》C.《论语•公冶长》
D.《千字文》121.天所赋予人的就叫做(C)
A.道
B.教
C.性
D.义122、子曰:“好学近乎(C)”。A.仁
B.智
C.知
D.勇123.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A)A.则不跲
B.则不用
C.则不废
D.则不穷124.有弗学,(B
)A.问之弗知弗措也。
B.学之弗能弗措也。C.思之弗得弗措也。
C.辨之弗明弗措也。125.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A)。A.则能尽人之性
B.则能尽物之性。C.则可赞大地之化育D.则可以与天地参矣126.温故而知新,(D)。A.敏而好学
B.诲人不倦
C.不耻下问
D.敦厚以崇礼127.“中庸”的核心思想是(C)。A.中立
B.平庸
C.中和
D.保守128.宋代理学家把(A)、《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作为《四书》。A.《中庸》
B.《三字经》
C.《弟子规》
D.《诗经》129.《中庸》是(
C
)四十九篇中的一篇。A.《大学》
B.《论语》
C.《礼记》
D.《四书》130.《中庸》一开头就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只是继承了思孟学派(
B
)的思想。A.天命论
B.性善论
C.初本论
D.其它131.(
C)的实现需要有人性的依据,故要尊重德性,发扬自己的先天的善性。A.学习
B.教育C.学习和教育D.其它132.为了实现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必须实现(B)的中和。A.学生—教师
B.主导—主体
C.学校—家庭
D.其它133.《中庸》强调了教育的(
A
)的和谐。A.本质与作用
B.过程与方法
C.主观与能动
D.主导和主体134.“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讲过的(C)的关系。
A.教与学
B.师与生
C.学与思、学与行
D.行与知135.《中庸》认为人可以从两条途径得到完善,一是发掘人的内在天性,称为“尊德性”;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求知,以达到人的内在本性的发扬,称为“道问学”。这两条途径是(
A
)。A.相依并进,相辅相成
B.相矛盾
C.相中和
D.相抑制136.人性的完善要依赖于(C),故要注意后天的学习和掌握文化知识。A.学习B.教育C.学习和教育D.其它137.《中庸》继承了重视(
B
)的个别差异的思想。A.群体
B.主体C.个体
D.其它138.运用在学习中,《中庸》强调(
A
)。A.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B主体的主导作用
C.客体的主观能动作用
D.客体的主导作用139.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下面的注释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洋洋:盛大,浩瀚无边。B.优优:很多的忧愁。C.其人:指圣人。D.凝聚:引申为成功。140.下面的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译文:真诚是天的德性,追求真诚的人的德性。B.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译文:有不曾学过的知识,学习了还不能通晓就不放弃。C.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译文:有不问过虑的疑问,问了还不明了就不放弃。D.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译文:有不曾考虑的问题,考虑了还不得其解就放弃。141.大学之道,(
A
)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A.在明明德,在亲民,
B.在名明德,在亲民,C.在明明德,在兴民,
D.在明名德,在亲民,14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
A
)。A.谦
B.律
C.醒
D.查143.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
C
)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A.奋第
B.奋弃
C.忿惕
D.负第144.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
A
)矣。A.鲜
B.闲
C.兼
D.先145.所谓治国必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
A
)之。A.无
B.弃
C.众
D.去146.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
A
),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A.倍
B.众
C.广
D.出147.“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D)也。A.齐
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儿科医生简短述职报告
- 中秋节的演讲稿(范文15篇)
- 口才班课件教学课件
- 高等数学教程 上册 第4版 习题及答案 P225 第9章 微分方程
- 文书模板-天然气公司股东协议书
- 政策滥用及其对商家的影响 -2023年全球参考基准
- 高校课程课件教学课件
- 綦江区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 第二中学九年级上学期语文开学考试试卷
-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20课《美丽小兴安岭》读写练习题
- 做情绪的主人拒绝精神内耗
- 药学大学生职业规划
- 心理放松训练
- 客户需求及层次
- 海绵城市完整
- 力敏传感器教学课件
- 强奸罪起诉状
- 2024年广东佛山市三水区淼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排球运动》PPT课件(部级优课)
- 高速公路绿化设计案例课件
- 初中美术九年级上册 第8课 最亲近的家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