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抽测高二生物试题说明:1.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以后,再涂写其他答案标号。不涂在答题卡,只答在试卷上不得分。2.选择题共20小题,1-15每小题2分,16-20每小题3分,共45分。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5分。一、选择题:本题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2023年7月河北邯郸歙县遭遇强降雨洪灾,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奔赴河北抗洪救援。在连续多天的奋战中,志愿者经常汗流浃背;也有许多志愿者手掌、脚掌上都磨出了水疱,但几天后水疱自行消失了。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由于机体大量出汗导致血钠含量降低时,醛固酮的分泌会增多B.水疱的主要成分是组织液,其中蛋白质的含量最高C.水疱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D.水疱的形成和消失说明内环境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答案】B【解析】【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详解】A、当血钠含量降低,肾上腺皮质分泌的醛固酮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A正确;B、水泡中的液体主要是组织液,组织液中水的含量最高,B错误;C、水疱成分主要是组织液,主要是由血浆中的水大量渗出到组织液形成的,C正确;D、水疱的形成和消失说明内环境中物质是不断更新的,内环境的成分之间可进行物质交换,D正确。故选B。2.甘氨酸是脊髓中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脊髓神经元静息状态时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B.甘氨酸以主动运输的方式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C.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不会引起膜外电位的变化D.某种毒素可以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从而引起肌肉痉挛【答案】D【解析】【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传导的方向与膜内电流方向一致。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详解】A、神经元的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静息电位的形成是由于钾离子外流造成的,A错误;B、甘氨酸作为神经递质,是突触前膜以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B错误;C、根据题干“能使突触后膜的Cl-通道开放,使Cl-内流”可知,甘氨酸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会引起静息电位变大,C错误;D、某种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甘氨酸,从而失去对突触后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因而可以引起肌肉持续兴奋而痉挛,D正确。故选D。3.当你在野外草地上玩耍时,旁边的草丛里突然窜出一条蛇,于是你非常紧张: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此时,你可能撒腿就跑,也可能原地不动冷静地应对。当你确认安全之后,心跳、呼吸等会慢慢恢复。上述反应过程中,神经系统扮演了主要角色,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B.疾跑等躲避动作是由躯体运动神经支配的,不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C.人可以控制自己是否跑开,是因为躯体运动神经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D.自主神经系统是脊神经的一部分,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答案】D【解析】【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胃肠蠕动减弱;当人体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占优势,心跳减慢,胃肠蠕动加快。【详解】A、心跳等的变化是由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的,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A正确;B、疾跑等躲避动作依赖骨骼肌的运动,不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受躯体运动神经支配,B正确;C、神经系统的调节存在分级调节过程,由于躯体运动神经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所以人可以控制自己是否跑开,C正确;D、外周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和脊神经,它们都含有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而自主神经系统属于传出神经,也就是说,自主神经系统是由部分脊神经的传出神经和部分脑神经的传出神经组成的,D错误。故选D。4.抗抑郁药一般通过作用于突触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丙咪嗪的药理作用为抑制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取来提高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浓度,从而发挥抗抑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神经元中储存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突触小泡由高尔基体直接形成B.去甲肾上腺素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实现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C.正常人可以通过服用丙咪嗪提高思维速度,增强学习和工作效率D.抑郁症的病因可能是去甲肾上腺素等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较少【答案】C【解析】【分析】神经递质一般作用后会被降解或由突触前膜回收再利用。由题意可知,丙咪嗪通过抑制突触前膜的回收而达到治疗效果。【详解】A、神经递质储存与突触小泡中,突触小泡直接起源于高尔基体,因此神经元中储存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的突触小泡由高尔基体直接形成,A正确;B、去甲肾上腺素为化学物质,去甲肾上腺素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实现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换,B正确;C、正常人服用丙咪嗪会引起长时间亢奋,长此以往,会影响思维速度、进而影响学习和工作,C错误;D、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提高突触间隙神经递质浓度可发挥抗抑郁作用,抑郁症的病因可能是去甲肾上腺素等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较少,D正确。故选C。5.卡尔曼综合征(KS)是一种因促性腺激素水平较低引起的性腺功能减退症。目前可利用GnRH(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脉冲泵定时定量注射的方式对KS患者进行治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KS患者促性腺激素水平低的原因可能是下丘脑功能异常B.注射的GnRH随血液流到全身并作用于性腺细胞C.GnRH脉冲治疗体现了性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D.该治疗方法的前提是垂体和性腺功能正常【答案】B【解析】【分析】性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性腺激素→性腺→性激素,性激素分泌量增加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使性激素的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详解】A、据性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可知,KS患者促性腺激素水平低的原因可能是下丘脑功能异常,分泌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使垂体分泌的促性腺激素减少,导致性腺分泌的性激素减少,A正确;B、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器官是垂体,促性腺激素的靶器官是性腺,B错误;C、GnRH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使性腺分泌性激素,GnRH脉冲治疗体现了性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C正确;D、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靶器官是垂体,促性腺激素的靶器官是性腺,只有垂体(和性腺)功能正常,注射GnRH才能使性激素水平恢复正常,D正确。故选B。6.体温调节是指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变化的刺激后,机体通过一系列的反应,调整产热和散热,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平。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了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下图为人体感染病原体后下丘脑感知温度变化并进行体温调节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病原体感染机体并引起机体发热至38.5℃的直接原因是产热量大于散热量B.体温调定点上调后机体中的甲、乙等细胞的代谢增强,皮肤毛细血管收缩C.在体温调节过程中,下丘脑只能作为感受器和神经中枢D.激素c作用的靶器官还可以是下丘脑和垂体【答案】C【解析】【分析】寒冷刺激,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其释放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最终导致甲状腺激素的释放,最终使组织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多,从而使机体体温上升;另外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可以减少散热,使体温上升。【详解】A、人体感染病原体后体温会升高,而体温升高是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的结果,所以病原体感染机体并引起机体发热至38.5℃的直接原因是产热量大于散热量,A正确;B、人体感染病原体后体温调定点上调,体温调定点上调后体温会升高,而体温升高是机体产热量大于散热量的结果,机体产热量增加是甲状腺激素作用于全身细胞,促进细胞代谢的结果,因此甲和乙的代谢都加强,同时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B正确;C、下丘脑能够感知温度变化,还能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分泌相应激素,所以在体温调节中既是感受器,又是神经中枢和效应器,C错误;D、c激素是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可以反馈调节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D正确。故选C。7.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是三种常见的传染病,分别由不同的致病菌导致。我国政府在儿童中推广“百白破”三联体疫苗的免费接种,大大降低了三种疾病的发病率。下列关于接种该疫苗的叙述,正确的是()A.不仅引发特异性免疫还引发非特异性免疫B.细胞毒性T细胞对疫苗进行摄取处理和呈递C.抗体能直接清除宿主细胞内的抗原D.体内出现一种能抑制上述三类致病菌的抗体【答案】A【解析】【分析】疫苗,是用于预防传染病的抗原制剂。通常由钝化、弱化或无害的病原体或其产物(毒素或表面蛋白等)制成,用以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力。【详解】A、接种疫苗后,既能引发特异性免疫又能引发非特异性免疫,A正确;B、细胞毒性T细胞不能对疫苗进行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呈递细胞有B细胞、吞噬细胞等,B错误;C、抗体不能直接清除宿主细胞内的抗原,必须通过新的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靶细胞,把抗原释放出来,抗体才能发挥作用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C错误;D、抗原和抗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因此体内能够出现三种分别抑制三类病菌的抗体,D错误。故选A。8.国槐又名中华槐,在全国各地广泛种植。国槐夏秋均可观花,花冠艳丽,可作为优良的蜜源;花蕾可作染料.果肉能入药,种子可作饲料等,是观赏、用材及经济林兼用的树种。常截顶或修枝整形,使树冠丰满美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参与国槐开花的调控B.国槐中光敏色素接收光刺激后传递信号,影响相关基因的表达C.树干截顶能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枝生长发育D.树干中年轮的形成是由春夏季细胞分裂快慢不同而引起的【答案】D【解析】【分析】激素调节与植物生命活动的关系: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在受到光照时,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一变化的信息会经过信息传递系统传导到细胞核内,影响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表现出生物学效应。【详解】A、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节,可见光、温度等环境因素参与国槐开花的调控,A正确;B、国槐中光敏色素能够感受光信号传递信息,引起光敏色素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进而对细胞中基因的表达过程进行调控,B正确;C、树干截顶能解除顶端优势,降低了侧芽部位生长素的含量,进而促进侧枝生长发育,C正确;D、春夏季与秋冬季温度不同,使细胞分裂快慢不同引起树干中年轮形成,D错误。故选D。9.如图所示,图1、2、3表示对胚芽鞘所作的不同处理,图4为一侧开孔的不透光纸盒内放置一胚芽鞘,另一侧用单侧光照射,图5表示某兴趣小组为探究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对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进行相关实验得到的结果。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叙述,错误的是()A.图1直立生长是因为玻璃片阻断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B.图2、图3弯曲生长是因为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C.若将图4中纸盒和胚芽鞘一起置于一匀速旋转的圆盘上,则胚芽鞘向小孔弯曲生长D.图5中浓度X、Y、Z之间的大小关系可能为Y<X<Z【答案】B【解析】【分析】在单侧光的照射下,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会发生横向运输,由向光侧运往背光侧,使得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余向光侧,导致背光侧比向光侧长得快,胚芽鞘会向光弯曲生长。【详解】A、图1胚芽鞘尖端中央放置了玻璃片,生长素不能透过玻璃片,图1直立生长是因为玻璃片阻断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A正确;B、图2弯曲生长是因为其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侧,图3胚芽鞘的尖端被切除,左侧放置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使得图3胚芽鞘尖端下部向光侧(左侧)生长素含量多余背光侧(右侧),图3背光弯曲生长,B错误;C、若将图4中纸盒和胚芽鞘一起置于一匀速旋转的圆盘上,只有小孔部位受到单侧光照射,则胚芽鞘向小孔弯曲生长,C正确;D、由图5可知,浓度为Y时,生根数和根长度高于其他组,浓度Z的作用效果低于对照组,为抑制作用,且生长素具有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的特点,因此浓度Z属于高浓度,浓度X的作用效果为促进作用,但小于浓度Y的作用效果,因此浓度X、Y、Z之间的大小关系为Y<X<Z或X<Y<Z,D正确。故选B。10.如图是种群数量变化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因素等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①表示种群密度,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有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调查B.种群数量受气候、食物、天敌等外因的影响C.传染病在密度大的种群中更容易传播,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②表示“S”形曲线,种群数量超过K/2后其增长速率减慢,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答案】D【解析】【分析】1、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它有很多特征,如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种群密度、性别比例等。2、种群密度是指某个种群在单位体积或单位面积内的个体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3、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可以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以预测种群未来数量的变化。【详解】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最基本的特征,黑光灯诱捕法可用于有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调查,A正确;BC、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分两类,一类是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有密切关系的因素,如食物、天敌、流行性传染病等;另一类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即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无关的因素,气候、季节、降水等的变化,影响程度与种群密度没有关系,属于非密度制约因素,BC正确;D、②表示“S”形曲线,种群数量超过K/2后其增长速率减慢,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故年龄结构为增长型,D错误。故选D。11.下列关于群落种类与其环境特征的组合,错误的是()A.荒漠——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物种少,群落结构单一B.湿地——物种丰富,兼具水生和陆生生物C.草原——季节雨量均匀,植物叶片狭窄,动物挖洞或奔跑能力强D.热带雨林——分布在湿润的地区,林下植物多具有很大的叶片【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可以将陆地的群落大致分为荒漠、草原、森林等类型。(1)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2)草原生物群落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草原上动植物的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相对简单。(3)森林生物群落森林分布在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群落结构非常复杂且相对稳定。【详解】A、荒漠生物群落分布在极度干旱区,这里年降水量稀少且分布不均匀,荒漠里物种少,群落结构非常简单,荒漠中的生物具有耐旱的特性,A正确;B、湿地生物群落中的动植物物种十分丰富,既有水生生物也有陆生生物,水分是影响其群落演替的最重要的因素,B正确;C、草原生物群落草原主要分布在半干旱地区,不同年份或季节雨量不均匀的地区,C错误;D、热带雨林分布在降水量充沛的地方,森林中垂直结构明显,林下植物多具有很大的叶片,以便适应弱光的环境,D正确。故选C。12.研究性学习小组在L(不放螺)和M(放入100只某种螺)两个相同玻璃缸中均加入相等数量甲、乙、丙三种藻。一段时间后,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并开始统计L、M中的藻类数量,结果如图所示。实验期间螺数量不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丙藻和螺构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B.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C.三种藻类中螺最喜欢捕食的是丙藻D.甲藻单独培养时K值约为10×10⁷个【答案】B【解析】【分析】题干分析,L玻璃缸不放螺,做空白对照,M中放入100只螺,则M中藻类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为甲藻数量增加,乙藻和丙藻数量减少,甲藻成为优势物种。将M中的螺全部移入L中,随着时间的变化,甲藻数量减少,乙藻数量先升后降,丙藻数量慢慢上升。【详解】A、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A错误;BC、结合两图可知,在放入螺之前,甲藻数量多,乙藻数量其次,丙藻数量较少,放入螺之后,甲藻的数量减少明显,乙藻其次,丙藻数量增加,说明螺螺捕食藻类的喜好为甲藻>乙藻>丙藻,且三种藻的竞争能力为甲藻>乙藻>丙藻,B正确,C错误;D、由图可知,不放螺且三种藻类共同培养时,甲藻的K值约为10×10⁷个,甲藻单独培养的K值在题中无法获得,D错误。故选B。13.交配迷向技术是指人为在茶园中放置性信息素味源,使得茶小卷叶蛾在求偶通讯中获得错误信号,进而延迟、减少或者阻止其顺利找到异性完成交配,从而减少下一代害虫数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性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交配迷向技术属于化学防治技术B.茶园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C.交配迷向技术通过破坏茶小卷叶蛾种群的性别比例达到防治的目的D.性信息素影响茶小卷叶蛾的交配说明种群的生命活动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答案】B【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化学信息(生物产生的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和行为信息(生物通过其特殊行为特征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的信息)。【详解】A、性信息素属于化学信息,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有害动物属于生物防治,交配迷向技术属于生物防治技术,A错误;B、信息传递可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个体之间,也可发生在生物与环境之间,B正确;C、交配迷向技术通过破坏茶小卷叶蛾种群的正常交配达到防治的目的,该过程中其性别比例不变,C错误;D、性信息素影响茶小卷叶蛾的交配,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D错误。故选C。14.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排入湖泊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时可引起蓝细菌迅速繁殖,发生“水华”。选择净化能力强的多种植物,人工设计生态浮床可治理水体富营养化(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氮、磷等营养物质为藻类的生长提供大量的物质和能量,从而造成藻类爆发B.生态浮床上的植物与藻类争夺阳光等资源时占优势,因而能够抑制藻类生长C.生态浮床上的植物可为动物提供食物资源和栖息环境,有利于加速物质循环D.该水域排入一定量污水后仍能保持动态平衡,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答案】A【解析】【分析】水中N、P的含量升高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时可引起蓝藻迅速繁殖,发生“水华”。【详解】A、含N、P等营养物质为藻类的生长提供大量的物质,不能提供能量,从而造成藻类爆发,A错误;B、生态浮床上的植物与藻类争夺阳光等资源时占优势,藻类光合作用受到限制,因而能够抑制藻类生长,B正确;C、生态浮床上的植物可为动物提供食物资源和栖息环境,动物为消费者,有利于加速物质循环,C正确;D、由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该水域排入一定量污水后仍能保持动态平衡,D正确。故选A。15.研究人员在某池塘中选择了5种不同生物,并对其消化道内的食物进行分析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生物种类A鱼B鱼河蚌水蚤消化道内的食物B鱼水蚤水蚤、小球藻小球藻A.表中生物构成3条食物链B.河蚌与水蚕为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C.若A鱼被大量捕捞,B鱼短时间内将会大量增加D.物质、能量和信息沿食物链流动【答案】D【解析】【分析】据表分析,A鱼可以捕食B鱼、B鱼捕食水蚤,河蚌捕食水蚤、小球藻,水蚤捕食小球藻,则食物链有小球藻→水蚤→河蚌、小球藻→河蚌、小球藻→水蚤→B鱼→A鱼,共3条食物链。【详解】AB、据表格中个生物消化道中的食物可知,A鱼可以捕食B鱼、B鱼捕食水蚤,河蚌捕食水蚤、小球藻,水蚤捕食小球藻,则食物链有小球藻→水蚤→河蚌、小球藻→河蚌、小球藻→水蚕→B鱼→A鱼,共3条食物链,其中河蚌既可以捕食水蚤,又与水蚤共同竞争小球藻,故两者之间是捕食和种间竞争关系,AB正确;C、A鱼捕食B鱼,若A鱼被大量捕捞,B鱼短时间内因缺少捕食者将会大量增加,C正确;D、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通常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但信息不一定沿着食物链流动,D错误。故选D。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16.B细胞表面抗体BCR与抗原结合后,会招募磷脂酶PLCγ2水解其附近的一种磷脂P。磷脂P含量下降后,细胞会合成更多的磷脂P,扩散至BCR附近被水解。其水解产物是一种信号分子,可以改变B细胞基因的表达,使其进入激活状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上述过程体现了B细胞具有识别、处理抗原的能力B.这种调节有利于B细胞迅速地进入激活状态C.B细胞激活后会分裂、分化出具有增殖能力的浆细胞D.若磷脂酶PLCγ2的基因突变,会影响机体的体液免疫【答案】AC【解析】【分析】体液免疫的过程为,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B细胞接受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随后浆细胞产生并分泌抗体。在多数情况下,抗体与病原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等,进而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消化。记忆细胞可以在抗原消失后存活几年甚至几十年,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分化,分化后快速产生大量抗体。分析题意可知,磷脂P的水解产物作为信号分子,改变B细胞基因的表达,使B细胞进入激活状态。【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该过程中B细胞表面抗体BCR与抗原结合后促进磷脂P的水解,并未体现B细胞识别、处理抗原的能力,A错误;B、由题意可知,该过程通过磷脂P的水解,促进磷脂P的合成,进一步加强磷脂P的水解,产生更多的信号分子,促进B细胞的激活,即这种调节有利于B细胞迅速地进入激活状态,B正确;C、B细胞激活后会分裂、分化成为浆细胞,但浆细胞不具有增殖能力,C错误;D、由题意可知,磷脂酶PLCγ2水解磷脂P,产生信号分子促进B细胞的激活,若该基因突变,会影响B细胞的激活,进而影响特异性免疫,D正确。故选AC。17.研究发现,脱落酸(ABA)可以抑制GAMYB基因的表达,同时可激活ABI5基因的表达,而ABI5蛋白可激活种子中脱落酸介导的基因转录,从而导致种子休眠。细胞分裂素(CK)可以激活ARRs基因的表达,从而抑制ABI5基因的转录,解除种子休眠,使种子进入萌发状态。赤霉素(GA)能够抑制DELLA蛋白发挥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由图可知,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均能促进种子萌发B.由图可知,ABA和GA在种子萌发过程中作用效果相反C.由图可知,脱落酸通过抑制种子中基因的表达来抑制种子萌发D.图示说明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的调控包括基因表达的调控、激素调节、环境因素调节【答案】C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CK激活ARRs基因的表达,抑制ABI5基因的转录水平,解除种子休眠,使种子进入萌发状态。ABA抑制GAMYB基因的表达,激活ABI5基因的表达,导致种子休眠。GA抑制DELLA蛋白的合成,使GAMYB基因表达,促进种子萌发。【详解】A、据图分析,赤霉素抑制DELLA蛋白的合成,使GAMYB基因表达,促进种子萌发;细胞分裂素激活ARRs基因的表达,抑制ABI5基因的转录水平,解除种子休眠,使种子进入萌发状态,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均能促进种子萌发,两者表现为协同作用,A正确;B、据图分析,ABA可导致种子休眠,而GA可解除种子休眠,因此ABA和GA在种子萌发过程中具有拮抗作用,B正确;C、休眠的种子中脱落酸的含量较高,既能抑制GAMYB基因的表达,又能促进ABI5基因的表达,从而导致种子萌发,C错误;D、图示没有说明环境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节,D错误。故选CD。18.“鱼虾堪入馔,菱耦足供茶”是明代诗人张焕对桑基鱼塘的美丽描述。桑基鱼塘利用桑叶喂蚕,蚕沙(蚕粪)养鱼,鱼塘泥肥桑、桑、蚕、鱼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桑基鱼塘中生物组分通过合理布设,互利共存,遵循自生原理B.蚕沙所含能量来源于桑树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桑树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桑基鱼塘通过延长食物链的方法,提高能量利用率,获得更多生物产品【答案】ABC【解析】【分析】桑基鱼塘生态系统,通过人们科学地规划和设计,将生物在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实现了废物的资源化和能量多级利用。【详解】A、遵循自生原理需要在生态工程中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故桑基鱼塘中生物组分通过合理布设,互利共存,遵循了自生原理,A正确;B、蚕沙所含能量没有被蚕同化,不属于蚕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因此蚕沙所含能量来源于桑树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B正确;C、桑树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表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正确;D、桑基鱼塘实现了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提高了能量利用率,但并没有延长食物链,D错误。故选ABC。19.下图中a~d表示不同的生物或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Y表示种群密度,则a~d四种野生生物所处营养级最低的一定是d种群B.若Y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不同演替阶段,则自然演替的顺序为a→b→c→dC.若Y表示生物的能量,则生态系统a~d四个种群间不一定有食物链d→c→b→aD.若Y表示生态足迹,则d表示人类所需的资源最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最大【答案】BCD【解析】【分析】1、食物链的组成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能量越少,但营养级越高数量不一定越少(如:一棵树上有许多虫子)。2、物种演替的趋势是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生态系统越来越稳定(抵抗力稳定性越来越强)。【详解】A、若Y表示种群密度,d种群可能是营养级最低的生物(能量流动逐级递减,一般情况下,营养级越低,其种群密度越大),也可能不是(如一棵树上有许多虫子),A错误;B、物种演替的趋势是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若Y表示物种丰富度,a~d表示不同演替阶段,则自然演替的顺序为a→b→c→d,B正确;C、若Y表示生物的能量,可能有食物链d→c→b→a,但四种生物也可能有分解者就不能构成这条食物链了,C正确;D、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转化成土地及水域的面积越大,对资源的利用就多,产生的废物就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D正确。故选BCD。20.图1、2、3分别代表人体体液中物质交换、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的A与D之间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与D之间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图2中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a,B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A的量为y,则y=20ax+5xC.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图3中的B所处的营养级D.从研究内容来看,图1、2、3分别属于生命系统的个体水平、群落水平和群落水平【答案】B【解析】【分析】图1中,A是组织液,B是淋巴,C是血浆,D是细胞内液。图2中,A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C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图3中,A是生产者,B是分解者,C是消费者,D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详解】A、图1代表人体液中物质交换示意图,其中A为组织液、B为淋巴、C为血浆、D为细胞内液,其中淋巴细胞的细胞内液D可以与淋巴液B之间直接进行物质交换,A错误;B、图2中的食物链为A→C→B和A→B,乙图中B从上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中,C占的比例为a,B体重增加x,至少需要A的量为y,y=ax÷20%÷20%+(1-a)x÷20%,即y=20ax+5x,B正确;C、图3代表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其中A为生产者、B为分解者、C为消费者、D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分解者B不参与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的构成,C错误;D、乙图代表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为生产者、B和C为消费者,因缺少分解者而不能构成群落,因此乙不能属于群落水平,丙包括了无机环境应属于生态系统水平,D错误。故选B。三、非选择题:共5小题,共55分。21.离子的跨膜运输是神经兴奋传导与传递的基础。突触传递过程中,前、后膜内外离子的移动如图所示。请回答:(1)图中①至④表示兴奋引发的突触传递过程。图中过程②表示____________。当兴奋传导到突触前膜时,引起突触前膜对Na+通透性的变化趋势为____________。在此过程中Na+离子的跨膜运输方式是____________。引起突触前膜上Ca2+通道打开的原因是____________。(2)为研究细胞外Na+浓度对突触传递的影响,适度降低细胞外液中Na+浓度,当神经冲动再次传来时,膜电位变化幅度减小,原因是____________。(3)在突触部位胞内的Ca2+主要来自胞外。为证明细胞内Ca2+浓度可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量,提出可供实验的两套备选方案。方案一:适度增加细胞外液中的Ca2+浓度,然后刺激突触前神经细胞,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另取一组实验材料施加Ca2+通道阻断剂,然后刺激突触前神经细胞,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方案二:施加Ca2+通道阻断剂,然后刺激突触前神经细胞,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再在该实验体系中适度增加细胞外液中的Ca2+浓度,然后刺激突触前神经细胞,检测神经递质的释放量。比较上述两个方案的优劣,并陈述理由:____________。【答案】(1)①.进入细胞内的Ca2+会促进突触小泡内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②.突然增加,达到一定水平后迅速降低(停止)③.协助扩散④.神经冲动带来的膜电位变化(2)膜两侧Na⁺浓度差降低,跨膜的Na⁺数目减少(3)方案一优于方案二。因为方案一中:能反映细胞内Ca2+浓度较高和较低时分别对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该实验方案设计较全面,实验结果较明确;而方案二中:仅能够反映细胞内Ca2+浓度较低时对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在Ca2+通道阻断剂存在的条件下。增加细胞外液中的Ca2+浓度无法改变细胞内Ca2+浓度,因此该实验方案有缺陷【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引起钠离子通道开放,使钠离子内流引起膜电位变化。进而导致钙离子通道打开钙离子内流,细胞内钙离子增多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向突触间隙释放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分子结合使钠离子通道打开,引起下一神经元兴奋。【小问1详解】据图分析,兴奋传导至突触小体时,引起钠离子通道的开放,使钠离子内流引起膜电位变化。进而导致钙离子通道打开钙离子内流,细胞内钙离子增多促进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向突触间隙释放神经递质。所以过程②表示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向外释放递质。当兴奋传导到突触前膜时,引起突触前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加,达到一定水平后迅速降低(停止)。在此过程中Na+离子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跨膜运输方式是协助扩散,引起突触前膜上Ca2+通道打开的原因是神经冲动带来的膜电位变化。【小问2详解】钠离子内流的动力是钠离子的浓度差。细胞外液钠离子浓度减小,使神经细胞膜两侧的钠离子浓度差变小,导致单位时间内流的钠离子减少,膜电位变化幅度变小。【小问3详解】实验目的是验证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可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量。为了充分证明该结论,需要高钙离子和低钙离子两组。施加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可以使进入细胞内的钙离子减少,增加细胞外液中的钙离子浓度可以使进入细胞内的钙离子增多。但如果先使用了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则增大细胞外液中的钙离子浓度是无作用的,因此方案一优于方案二。22.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节假日期间,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可能会出现饮酒过量、摄入高糖和高盐食物的情况。人体从食物中摄取各种营养物质后会发生一系列的调节过程。经常摄入高糖会导致糖尿病,而糖尿病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下图所示①、②、③都能引起糖尿病。请回答:(1)图中③所示的自身免疫病的患病机理是____________,导致胰岛素不能发挥作用,血糖浓度升高。某人患有一种青少年型(2型)糖尿病,经检查发现其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但仍表现出尿糖症状,该病的病因最有可能类似于图示中的____________(填数字),在上述三种情况中,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的是____________(填数字)。(2)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除受葡萄糖浓度变化调节外,还可受____________的调节。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早期研究人员曾试图从胰腺研磨液中提取胰岛素,但均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____________。(3)饮酒过量的人一般会走路摇晃不定,容易摔倒,这主要是因为酒精影响了人体____________(器官)的功能。研究发现,酒精会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为验证酒精是通过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来影响尿量的,研究小组将若干实验大鼠随机均分成两组,甲组大鼠灌胃适量酒精溶液,乙组大鼠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半小时后检测并比较____________。高盐饮食一段时间后,饮水增多和泌尿减少可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请用文字和箭头描述高盐饮食引起渴觉的过程:____________。【答案】(1)①.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3与靶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结合②.③③.①②(2)①.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②.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胰腺研磨液中的胰蛋白酶会水解胰岛素,导致提取失败(3)①.小脑②.两组大鼠尿量的差异和血浆中抗利尿激素含量的差异③.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大脑皮层产生渴觉【解析】【分析】中枢神经系统是指脑和脊髓,脑有大脑、小脑、延脑、桥脑、脑干组成。大脑皮层有许多重要的神经功能区如语言中枢、视觉中枢、听觉知识、躯体感觉中枢、躯体运动中枢等.少量饮酒可以促进中枢神经兴奋,在神经系统的作用下心跳加快,出现面红耳赤现象;小脑维持躯体的平衡,使动作准确协调,过量饮酒使小脑中毒,出现走路不稳的现象。【小问1详解】浆细胞产生的抗体Y3与靶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结合,引起自身免疫病。某人患有一种青少年型(2型)糖尿病,经检查发现其血液中胰岛素含量正常,但仍表现出尿糖症状,说明胰岛素受体被破坏,与图示中的③相似。②胰岛B细胞受损,或者体内含有①胰岛B细胞上葡萄糖受体的抗体,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小问2详解】胰岛素的分泌受到神经和体液的调节,所以葡萄糖、神经递质和胰高血糖素都能调节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胰腺研磨液中的胰蛋白酶会水解胰岛素,导致提取失败。【小问3详解】小脑与平衡有关,饮酒过量的人一般会走路摇晃不定,容易摔倒,这主要是因为酒精影响了人的小脑的功能,该部位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酒精会抑制抗利尿激素的释放,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人体过量饮酒后可能会导致抗利尿激素释放量减少,重吸收水分减少,尿量增多。高盐饮食一段时间后,饮水增多和泌尿减少可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恢复。高盐饮食引起渴觉的过程是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大脑皮层产生渴觉。23.在自然界中,竞争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研究生态位有助于人们认识群落中物种间及物种内的竞争关系,从而达到调节种群密度,使资源利用达到最优。请回答:(1)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时就会发生生态位重叠。在同一群落中____________(填“存在”或“不存在”)两个物种生态位完全相同的情况,因为自然界的资源通常是有限的,当两个物种生态位发生重叠时,必然会发生____________,最终重叠的生态位会被____________占有。(2)在自然界中,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持久性重叠的事件是很罕见的。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生态位相同的物种之间,常常通过多种方式减少生态位的重叠,从而使群落形成了一定的空间结构,如绿头鸭和鹤鹬均生活在低潮盐沼一光滩带,但绿头鸭主要取食小坚果,鹤鹬主要取食草屑,这是通过____________避免了生态位的重叠;森莺和柳莺虽然都吃有翅目昆虫,但前者生活在乔木层,后者生活在灌木层,这是通过____________避免了生态位的重叠。(3)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____________。该实验中需要将两种草履虫放在资源____________(填“有限的”或“无限的”)环境中混合培养。当实验出现____________的结果时即可证实竞争排斥原理。【答案】23.①.不存在②.种间竞争③.优势种24.①.取食不同②.栖息场所不同25.①.选择的动物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②.有限的③.其中一种草履虫数量先增加后维持相对稳定,另一种草履业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直至消亡【解析】【分析】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不同物种占据不同空间的现象叫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空间结构提高了群落对阳光等自然资源的利用。群落的种间关系: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小问1详解】当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完全重叠时,竞争优势较大的物种就会把另一物种完全排除掉,这就是生态学上的竞争排除原理。该原理决定了在同一群落中不可能有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相同。自然界资源通常是有限的,当两个物种生态位发生重叠时,必然会发生种间竞争,最终重叠的生态位会被在竞争中占有优势的物种所占有。【小问2详解】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指群落中不同物种在空间上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如绿头鸭和鹤鹬均生活在低潮盐沼一光滩带,但绿头鸭主要取食小坚果,鹤鹬主要取食草屑,这是通过取食不同避免了生态位的重叠;森莺和柳莺虽然都吃有翅目昆虫,但前者生活在乔木层,或者生活在灌木层,这是通过栖息场所不同避免了生态位的重叠。【小问3详解】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之间为种间竞争关系,为了验证竞争排斥原理,某同学选用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为材料进行实验,选择动物所遵循的原则是选择的动物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由于环境资源是有限的,实验结果出现其中一种草履虫数量先增加后维持相对稳定,另一种草履业数量先增加,后减少,直至消亡,证明了竞争排斥原理。24.冠县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因历史上黄河数次改道,土地沙化严重,且旱、涝、碱、风、沙并存,“大风一刮不见家,庄稼一年种几茬,十年九年被沙压”成为那时村民生产生活的写照。毛白杨高大挺拔,生命力强,生长迅速,能防风固沙。上世纪六十年代,冠县开始大规模种植毛白杨,并建起万亩林场。该林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kJ/(m²⋅a)如图1;该区域曾由于自然灾害导致某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如图2。请回答:(1)图1所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____________kJ/(m²⋅a),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____________(结果保留1位小数)。(2)图2中决定该动物种群AB段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是____________的增加,工作人员及时采取了____________保护措施,为该动物提供了生存机会。(3)调查该林场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时,不适合用样方法,原因是____________。由于该地区土地沙化严重,且旱、涝、碱、风、沙并存,导致部分农田弃耕后,在人为的干预下逐渐形成森林,该过程中发生了次生演替,理由是____________。(4)该林场出现了新型白杨透翅蛾,可通过引入天敌来防治虫害,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该措施的意义是____________。引入天敌防治白杨透翅蛾可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原因是____________。【答案】(1)①.1.10×105②.15.6%(2)①.死亡率和迁出率②.易地(3)①.许多土壤小动物有很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②.保留了原有土壤条件、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4)①.合理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②.提高了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体现在两个方面: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小问1详解】根据图1分析可知,肉食动物从植食性动物同化的能量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道路养护工程承包合同三篇
- 智能家居工程师的设计理念与技术要求
- 初三班主任期中工作总结耐心教导成功引领
- 垃圾处理站保安工作总结
- 汽车行业的美工工作总结
- 《汽车及配件营销》课件
- 《美容新术课件》课件
- 2023年四川省阿坝自治州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1卷含答案
- 2023年广东省湛江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2卷含答案
- 2021年贵州省黔东南自治州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2卷含答案
- 护理安全小组工作计划
- 2025办公室无偿租赁合同范本
- 2024年12月八省八校T8联考高三高考物理试卷试题(含答案)
- 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解析)
- 《中国武术的起源》课件
- 期末测试卷(试题)(含答案)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 2024年道路运输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样本(5篇)
- 2024年度股权转让合同标的及受让方条件
- 起重机司机-特种设备操作Q2证考试练习题(含答案)
- 2024年《疟疾防治知识》课件
- 矿业数字化转型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