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五单元 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单元闯关检测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1页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五单元 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单元闯关检测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2页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五单元 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单元闯关检测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3页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五单元 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单元闯关检测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4页
(江苏专用)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五单元 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和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教育单元闯关检测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历史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元闯关检测一、选择题1.(2018江苏如东模拟)“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A.革命的领导权和目标B.革命的进程和对象C.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D.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答案D根据材料中“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等信息可以看出,孙中山对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有了新认识,故选D项。2.(2018江苏盐城模拟)孙中山于1924年演讲时说:“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所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也就是共产主义,不过办法各有不同。”这里的“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相同之处在于()A.都能体现对资本主义的反思B.都主张彻底废除旧的土地所有制C.都提倡革命后土地完全公有D.都解决了夺取和建立政权的问题答案A“我们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表明孙中山是为了解决贫富悬殊问题,社会主义也是为了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两者都是对资本主义的反思,故A项正确。3.(2019江苏溧阳质检)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简称“平民革命家”)。下面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B.“创立民国”C.“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 D.“天下为公”答案C本题考查三民主义。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革命家”实际上强调孙中山在某种程度上重视下层民众的利益,结合孙中山思想的内涵可知C项符合题意。4.(2018江苏盐城期中)1924年11月,孙中山以大元帅身份公布了《工会条例》。下面是条例中的某些条款,这些规定()A.体现了三民主义的新发展B.表明其政治立场发生根本改变C.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兴起D.背离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向答案A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承认工人阶级有成立工会和享有言论、出版、罢工等自由,对工人运动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是孙中山“扶助农工”政策的体现,说明三民主义得到新发展,A正确。孙中山的政治立场不变,依然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排除B。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兴起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强调的是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得到新发展,排除C。D说法错误,孙中山的政策有利于团结工人阶级,推动民主革命的发展,排除。5.(2019江苏盐城模拟)毛泽东提出:“有必要在我国人民中,首先是在干部中,进行解释,引导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并且懂得采取正确的方法处理这种矛盾。”这一主张提出的背景是()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B.“左”倾错误思想的发展C.“大跃进”运动的全面推进 D.“文化大革命”的发动答案A从材料信息看,其出自1957年毛泽东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讲话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的学说,还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故选A。这次讲话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益探索,故可排除B、C、D。6.(2019江苏南京测试)苏共二十大召开前夕,毛泽东为吸取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在中央领导集体内提出了“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路”的思想。能体现这一思想的著作是()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新民主主义论》C.《论人民民主专政》 D.《论十大关系》答案D“苏共二十大召开前夕”应为1956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故A项错误;《新民主主义论》写于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故B项错误;《论人民民主专政》写于1949年,故C项错误;《论十大关系》写于1956年,故D项正确。7.(2018江苏扬州上学期期末)《邓小平文选》第二卷载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一下子引起那么大的反应,说是‘砍旗’,这倒进一步引起我的兴趣和注意。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争论,这场争论的意义大了。”这表明当时()A.“左”倾错误思想亟待消除B.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人心C.真理标准问题形成普遍共识D.媒体存在否定马克思主义倾向答案A材料中“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光明日报》刊登了一篇文章,一下子引起那么大的反应,说是‘砍旗’”表明当时“左”倾错误思想仍然存在,亟待消除,A项正确;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B项错误;材料表明真理标准问题并未形成普遍共识,C项错误;材料所述只是报刊的学术争论,并非否定马克思主义,D项错误。8.(2017江苏三市三模)邓小平说:“从我们党的历史来看,我们全党成熟的标志是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那是在一九四五年。我们从一九二一年建党,经过了二十四年,才成为一个成熟的党。当然,这是从全党来说。作为中央领导,可以说在一九三五年一月遵义会议……就成熟了,这也用了十三年半的时间。”中国共产党两次走向成熟的关键在于()A.坚持革命实践与反思 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选择中国式革命道路 D.接受共产国际指导答案A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成长历史。材料中邓小平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熟的两次会议分别是中共七大和遵义会议,这两次会议分别是在抗日战争和土地革命实践基础上对不成熟革命思想的反思,故A项正确。9.(2018江苏连云港模拟)1992年,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一论述()A.对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了科学的阐述B.明确提出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C.是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D.促使开发开放浦东的决策出台答案C材料反映了邓小平“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是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故选C。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排除A;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时间不符,排除B;1990年,我国决定开发开放浦东,时间不符,排除D。10.(2017湖北荆州一模)1964年10月,境外媒体报道:“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要求接纳中国进入联合国的呼声将会更加高涨,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也会愈加充分。”材料表明中国核试验成功的主要意义是()A.加强了中苏联合抑美的力量B.成为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根本原因C.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D.中美苏三国之间实现了力量均势答案C20世纪60年代,世界格局为两极格局。中国核试验成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有利于加强保卫世界和平的力量,对世界政治格局施加了影响,故C项正确。当时中苏关系恶化,故A项错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故B项错误;D项本身表述不正确。11.(2019江苏南京学情调研)1992年9月21日,中国政府决定实施新的航天工程,并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017年4月20日,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发射升空。“天舟一号”的首飞,标志着我国已正式启动“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空间实验室”的收官之战,为空间站阶段任务奠定坚实基础。以下关于该发展战略,表述正确的是()A.是中国首个科学远景规划B.是我国世纪之交最复杂的航天工程C.标志着中国开始步入航天时代D.直接作用于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答案B中国首个科学远景规划实施于1956—1967年,A项错误;从1992年决定实施新的航天工程到2017年“天舟一号”发射成功,为空间站阶段任务奠定坚实基础,表明该发展战略是我国世纪之交最复杂的航天工程,B项正确;中国开始步入航天时代是在1970年,C项错误;直接作用于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是信息技术的成就,D项错误。12.(2017江苏高考模拟三)新中国高考制度从“文化大革命”时期“自愿报名,群众推荐,学校审核”发展到1977年的“自愿报考,严格考试,自愿录取”。这一变化()A.标志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C.社会公平秩序的重建 D.拨乱反正的彻底完成答案C“四人帮”倒台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结束,故A项错误;改革开放始于十一届三中全会,故B项错误;材料中“群众推荐,学校审核”体现了人为因素,“严格考试,自愿录取”体现了公平公正,故C项正确;拨乱反正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面展开的,故D项错误。13.(2017江苏高考模拟二)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A.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彻底否定B.践行了“三个面向”的方针C.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D.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答案B材料中的教育改革并不是对传统教育体制的彻底否定,说法太绝对,故A项错误;1985年,国家进行教育体制改革,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践行了1983年提出的“三个面向”的方针,故B项正确;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到“文化大革命”之前,故C项错误;国家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是在1995年,材料中的时间是1985年,故D项错误。14.(2018江苏南通三模)“教育还是要两条腿走路,就高等教育来说,大专院校是一条腿,各种半工半读的和业余的大学是另一条腿。教育制度中的许多具体问题要认真研究,该恢复的恢复,能实行便实行。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邓小平的这一看法旨在()A.推动建成国民教育体系B.推动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C.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D.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答案B材料中“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邓小平的这一看法”表明是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教育战线全面拨乱反正,B项正确。初步建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始于1995年,确立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是在20世纪50年代,均与“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符,A、C、D三项错误。15.(2018江苏南京模拟)1985年5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A.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B.顺应了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C.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D.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答案B实现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科教兴国”战略于1995年提出,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1965年,均与题中时间信息“1985年”不符,A、C、D三项排除;1985年的教育改革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进行的,是为当时的经济建设培养人才,适应了经济改革的要求,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6.(2018江苏启东模拟)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前进的旗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用我们三民主义的口号和法国革命的口号来比较……平等和我们的民权主义相同,因为民权主义是提倡人民在政治之地位都是平等的,要打破君权,使人人都是平等的,所以说民权是和平等相对的。——孙中山《三民主义》(1924年)材料二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超过了他的同事。……毛泽东认为,如果你对事物有所了解,你就能够并且应该照那样做,但是你的经验和你实践的结果,应该引导你对你所知道的东西加以再认识。——[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材料三邓小平同志部分讲话的时间和名称讲话名称发表日期一个国家,两种制度1984年6月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2月——《邓小平文选》(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对民权的认识有何变化。联系时代背景,简析其原因。(6分)(2)说明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在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6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践成果。(4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