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型区域贸易协定谈判的潜在经济影响_第1页
中国大型区域贸易协定谈判的潜在经济影响_第2页
中国大型区域贸易协定谈判的潜在经济影响_第3页
中国大型区域贸易协定谈判的潜在经济影响_第4页
中国大型区域贸易协定谈判的潜在经济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大型区域贸易协定谈判的潜在经济影响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大型区域贸易协定(RTAs)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本文旨在全面探讨中国参与大型区域贸易协定谈判的潜在经济影响,包括可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以及对外贸易关系的深远影响。文章将首先概述区域贸易协定的基本定义和特征,接着分析中国参与大型区域贸易协定谈判的现状与背景,然后深入探讨其潜在的经济影响,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在区域贸易协定的定义和特征方面,本文将阐述其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经济合作形式,如何通过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与共同发展。同时,文章还将强调大型区域贸易协定在覆盖范围、成员数量以及经济规模上的显著特点,以及其对全球贸易格局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影响。在中国参与大型区域贸易协定谈判的现状与背景方面,本文将梳理中国近年来参与的主要区域贸易协定谈判进程,包括已经签署和正在谈判的协定。文章将分析这些协定谈判的背景和动因,探讨中国在全球贸易体系中的角色转变以及其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战略定位。在潜在经济影响方面,本文将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文章将评估大型区域贸易协定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包括通过扩大市场准入、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以及吸引外资等方面带来的积极影响。文章将探讨协定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分析如何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促进国内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文章还将关注协定对中国对外贸易关系的影响,包括与协定成员国的贸易关系变化以及与全球贸易体系的互动关系。在政策建议部分,本文将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中国在参与大型区域贸易协定谈判过程中应采取的策略和措施。这些建议旨在帮助中国更好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国际贸易地位的提升。文章还将强调在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沟通,共同构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国际贸易关系的重要性。本文旨在全面而深入地探讨中国参与大型区域贸易协定谈判的潜在经济影响,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有益参考。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为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更加全面、平衡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二、中国参与大型区域贸易协定的现状近年来,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货物贸易国之一,中国积极参与并推动大型区域贸易协定的谈判和实施。中国已经与多个国家和区域组织签署了多个重要的区域贸易协定,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巴基斯坦自由贸易区、中国-智利自由贸易区等。这些协定不仅促进了中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中国还积极参与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谈判。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自贸区之一,RCEP涵盖了15个亚太国家,其经济总量和人口数量均占全球的三分之一以上。中国作为RCEP的重要参与方,将为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作出重要贡献。中国还在积极考虑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等更高标准的区域贸易协定。这些协定将为中国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机遇,并推动中国经济的更高质量发展。总体而言,中国参与大型区域贸易协定的现状呈现出积极参与、多元合作、开放包容的特点。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中国将继续深化与各国的经贸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向前发展。三、大型区域贸易协定谈判的经济影响分析大型区域贸易协定谈判的经济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问题,涉及多个层面和维度。这些影响不仅直接关系到参与谈判的各方,而且可能对全球贸易体系和世界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从微观层面来看,大型区域贸易协定谈判的成功将直接促进参与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通过降低关税、消除非关税壁垒以及促进投资和服务贸易,这些协定将为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更多的商业机会。这将有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并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从中观层面来看,大型区域贸易协定谈判将推动参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随着贸易壁垒的降低和市场准入条件的改善,企业将能够更容易地进入新市场并获得更多的资源。这将促使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的力度,以适应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这也将促进参与国之间的产业合作和分工,形成更加紧密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从宏观层面来看,大型区域贸易协定谈判将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通过促进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这些协定将有助于推动全球经济的增长和繁荣。这也将加剧国际竞争和地缘政治博弈的复杂性。一方面,协定的签署和实施将增强参与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这也可能导致一些国家在经济上被边缘化或孤立化。大型区域贸易协定谈判的经济影响是多方面的、复杂的和深远的。为了充分利用这些协定的潜在利益并应对可能的风险和挑战,各国需要加强合作、深化沟通、完善政策协调机制并加强监管和风险防范措施。也需要关注全球贸易体系的变革和发展趋势,积极推动多边贸易体制的建设和完善。四、中国参与大型区域贸易协定谈判的挑战与对策随着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参与大型区域贸易协定谈判已成为其深化对外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也面临着诸多挑战。挑战一: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压力。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面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巨大压力。参与大型区域贸易协定谈判,意味着需要更加开放地融入全球经济,这将对国内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提出更高要求。挑战二:贸易保护主义与地缘政治风险。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风险加剧。这为中国参与大型区域贸易协定谈判带来了不确定性,增加了谈判的难度和复杂性。挑战三:国内制度改革与法律法规完善。参与大型区域贸易协定谈判,需要国内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与之相适应。这要求中国加快国内制度改革步伐,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确保谈判成果的落地实施。对策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谈判目标与策略。中国应制定清晰明确的谈判目标和策略,加强顶层设计,确保谈判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对策二:深化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中国应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提高国内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全球贸易环境。对策三: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贸易保护主义。中国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挑战,维护全球贸易体系的稳定和繁荣。对策四:加快国内制度改革,完善法律法规。中国应加快国内制度改革步伐,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参与大型区域贸易协定谈判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法律支撑。面对参与大型区域贸易协定谈判的挑战,中国应积极应对,加强顶层设计,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加强国际合作,加快国内制度改革,以确保谈判的顺利进行和成果的落地实施。这将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深化对外开放,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五、结论本文通过深入分析中国大型区域贸易协定谈判的潜在经济影响,揭示了这一举措在推动经济一体化、促进经济增长、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中国积极参与并主导大型区域贸易协定谈判,不仅是适应世界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谈判和签署大型区域贸易协定,中国可以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增强与贸易伙伴的经济联系,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同时,这也将为中国企业带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国际合作机会,推动中国经济更加深入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然而,也需要注意到大型区域贸易协定谈判和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推动协定顺利实施、有效应对外部冲击等,都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研究和科学决策。总体而言,中国大型区域贸易协定谈判的潜在经济影响是积极的、深远的。未来,我们应继续坚持开放合作的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进程,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为实现全球经济的繁荣稳定作出更大贡献。参考资料:随着全球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贸易逐渐成为推动贸易发展的重要力量。区域贸易协定(RTA)作为国际贸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字贸易规则结构对各国数字贸易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将探讨区域贸易协定的数字贸易规则结构对中国数字贸易发展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区域贸易协定是两国或多国间签订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贸易协定,旨在促进协定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自由化与便利化。数字贸易规则结构涉及电子商务、数据流动、数字服务税等方面的规定。近年来,区域贸易协定中数字贸易规则结构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各国数字贸易发展的关键因素。(1)促进中国数字贸易发展:区域贸易协定中的数字贸易规则为中国数字贸易提供了制度保障,降低了数字产品及服务进出口的交易成本,促进了中国数字贸易的发展。(2)提升国际竞争力:数字贸易规则的优化有利于中国数字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高数字产品及服务的国际竞争力。(3)带动产业升级:数字贸易规则的逐步完善将加速中国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结构升级。(1)数字鸿沟扩大:由于成员国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可能导致数字鸿沟扩大,对中国的数字贸易发展带来挑战。(2)数据安全风险:区域贸易协定中的数据流动规则可能增加中国数据安全的风险,需加强数据安全防护。(3)税收规则变化:数字服务税等税收规则的变化可能对中国数字企业产生不利影响,需国际税收政策变化。完善政策制度: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数字贸易相关政策制度,为中国数字贸易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技术创新驱动:加大对数字经济领域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提升中国数字企业的技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优化商业模式:引导和支持传统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创新商业模式,拓展数字市场空间。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数字经济合作,与区域贸易协定成员国开展深度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数字贸易发展。防范风险挑战:加强数据安全防护,降低数字鸿沟影响,合理应对税收政策变化,防范各类风险挑战。区域贸易协定的数字贸易规则结构对中国数字贸易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积极融入区域贸易协定数字贸易规则的中国应不断完善政策制度、推动技术创新、优化商业模式等,以应对各类挑战。展望未来,随着全球数字经济的深入发展,中国应继续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全球数字贸易繁荣发展。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贸易自由化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中,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作为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之一,对中国服务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就RCEP协定对中国服务贸易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RCEP协定是由东盟十国发起,历时八年,由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5个国家共同制定的自由贸易协定。该协定的目标是促进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提高区域内贸易和投资水平,以推动经济增长和发展。RCEP协定的签署标志着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航。RCEP协定的实施将消除成员国之间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提高服务贸易的自由化程度,进一步促进中国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服务贸易往来。这将为中国服务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机会,推动中国服务业的快速发展。RCEP协定的签署将促进中国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服务结构优化。一方面,中国可以引进更多的先进服务技术和理念,提升自身服务水平;另一方面,中国可以发挥自身优势,扩大在区域内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贸易领域的市场份额。RCEP协定的实施将为中国服务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机会,增强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同时,RCEP协定的签署也将促进成员国之间的服务标准和规则的统一,为中国服务业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认可提供支持。RCEP协定的签署对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利用RCEP协定带来的机遇,中国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对服务贸易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RCEP协定对中国服务贸易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应积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推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区域贸易协定(RegionalTradeAgreement)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者不同关税地区之间,为了消除成员间的各种贸易壁垒,规范彼此之间贸易合作关系而缔结的国际条约。1.条约的支撑性。条约在缔约各方之间就是法律。因为条约的基本定义是“具有缔约能力的至少两个国际法主体意在按照国际法产生、改变或废止相互权利义务的意思表示的一致”。所以,条约可以说是缔约各方根据国际法上的“意思自主原则”为自己立法。条约所具有的造法性功能和契约性功能可以为区域贸易协定的有效运作提供法律支持。而作为国际合作模式之一,区域贸易协定通常同时运用条约的上述两种性质,为成员方提供他们必须遵守韵行为规则的造法性条约,以及为具有不同目的和利益就某一具体事项而确立权利和义务的契约性条约。再次,因为其数量和调整的范围广大,国际条约在国际社会已被认为是支配国际关系的数量倍增的成文法。作为跨国家或跨地区的经济合作方式——区域贸易协定当然也需要条约的法律支持。2.领域的特定性。目前,区域贸易协定所涉及的领域,从货物贸易发展到服务贸易以及与服务贸易有关的范围,如非关税壁垒、知识产权保护、投资措施,等等。区域贸易协定的领域范围主要来自于成员方相互间达成的意愿,同时也受到成员方意志因素的制约。如发达国家倾向于服务贸易自由化,而发展中国家则倾向于农产品和纺织品贸易的自由化,这是因为这些行业分别是两种类型国家经济的优势部门。其范围是有限和循序渐进的。当然成员方的意愿与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等因素是紧密相连的。3.机构的必备性。区域贸易协定的实施往往是实现成员方经济利益的重要举措,因此需要设置具有立法职能的机构、有执行最高权力机关决定的机构,以及处理区域贸易协定中的争端解决的司法或准司法功能的机构。这些永久性机构包括立法、行政、执法、司法或具有司法性质等方面的职能,具有制度性场所、相当的稳定性和相对持久性的特征,这些永久性机构的设置,一方面体现了参与区域贸易协定成员方的意志,另一方面也是完成该区域贸易协定任务或宗旨的必要手段。4.规则的导向性。以规则为导向的区域贸易协定可以较公正、公平地分配以货物、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为主要内容的世界或区域的经济利益,即货物服务贸易及资本流动最终的实现是以合同的履行、财产的保护所表现出来的,这就有了对具有保护功能的法律制度的需求。③以规则为导向的区域贸易协定往往具有可操作性、可预见性以及稳定性等功能,这为人们提供了合理性预期。④再次,实施这些统一规则和法律制度有固定的、永久性的机构或一定机制作保障因而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同时,这些规则和法律制度又具有一些内在的价值观或特定的机制,如公平、效率、成本效益以及市场经济机制、国家经济优先增长机制等等。5.机制的强制性。这不仅体现在上述的机构设置、条约方式、法律规则的适用等方面,更重要的是,在这些形式里,贯穿一些带有强制性的机制于其中,如欧盟的欧盟法优先原则、主权让渡原则,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盟的争端解决机制,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以及各成员方的承诺兑现区域贸易协定制度的机制等等。经济学上,按照组织性质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程度的高低,区域贸易协定可以划分为以下六种类型:1.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TradeArrangement,PTA)。它是指在成员国之间通过签署优惠贸易协定或其他安排形式,对其全部贸易或部分贸易互相提供特别的关税优惠,对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则设置较高的贸易壁垒的一种区域经济安排。这是最为松散的一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最典型的例子是英国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于1932年建立的英联邦特惠制。不过由于优惠贸易安排一体化的发展程度较低,现在许多区域贸易协定大多直接以自由贸易区为起点进行经济一体化。2.自由贸易区(FreeTradeArea,FTA)。它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地区经济体之间通过达成自由贸易协议,相互取消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但对非成员方仍保留独立的贸易保护措施而形成的一种经济一体化组织。自由贸易区较优惠贸易安排进步之处在于缔约方间取消关税等贸易壁垒,但对外无共同贸易政策。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执行各自的自由贸易政策时很难分清某种产品是来自成员方还是来自非成员方或第三国,因此容易导致这种情况发生:来自自由贸易区外的商品从对外关税较低的成员方进入自由贸易区市场后,再转而进入关税水平较高的成员方,从而造成较高关税成员税收流失和对外贸易政策失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自由贸易区通常采取“原产地规则”,这一原则的基本内容是只有产自成员经济体内的商品才享有自由贸易及免征进口关税的待遇。3.关税同盟(CustomsUnion,CU)。它是指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两个或两个以上成员方通过签署协议,彼此之间减免关税,并对非成员方实行统一的进口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的一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它与自由贸易区不同之处在于成员方在相互取消进口关税的同时,设立共同对外关税,成员经济体之间的商品流动无须再附加原产地证明。关税同盟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又向前推进了一步。4.共同市场(CommonMarket)。它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方之间,不仅完全取消了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实现了自由贸易,而且还实现了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5.经济同盟(EconomicUnion)。它是指在成员方之间不但废除了贸易壁垒,建立了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进口关税制度,实现了商品、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在协调的基础上,各成员方还制定和执行了许多共同的经济政策,并采取某些统一的社会政策和政治纲领,从而将一体化的程度从商品交换扩展到生产、分配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一种区域经济组织。经济同盟的主要特征是成员方之间在形成共同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它们之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一些超国家的机构(如议会和中央银行)开始出现并行使职能。由于货币往往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等宏观政策密切交织在一起,当这些政策的协调达到一定的程度,以致需要创设成员共同使用的货币或统一货币时,这时经济同盟又称为经济货币同盟。经济同盟与共同市场最大的区别是各成员方必须把许多经济主权移交给超国家的机构统一管理,这意味着各成员方不仅让渡了建立共同市场所需让渡的权利,而且更重要的是成员方让渡了使用宏观经济政策干预本国经济运行的权利。经济同盟的一个例子是比荷卢经济同盟,它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倡导形成的。另一个完全经济货币同盟的例子就是当今的欧盟。6.完全的经济一体化(PerfectlyEconomicIntegration)。它是指成员方在实现了经济同盟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协调,乃至形成统一的经济的一体化组织形式。北北型区域经济合作即发达国家型合作,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区域经济合作形式。据WTO统计,截至2006年10月底,在WTO成员通报的214项区域贸易协定中,有22个是北北型的。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欧洲经济联盟、美加自由贸易区、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澳新自由贸易区等。国际上公认,北北型区域经济合作一般都比较成功。其中欧盟是最典型的例子。欧盟是截至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按照一体化程度的高低,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以下6种形式:特惠贸易安排(成员国之间对全部或一些进口相互给予税收优惠)、自由贸易区(实行商品自由流动)、关税同盟(除商品自由流动外,还实行统一关税)、共同市场(除实行关税同盟的政策外,资本等生产要素也能自由流动)、经济联盟(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成员国之间还实行一些共同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完全经济一体化(以经济联盟为基础,建立超国家的组织来管理统一的经济)。目前,欧盟已经达到了经济联盟阶段,实行了统一的货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银行,正在向完全经济一体化迈进。2005年,欧盟内成员国的相互贸易已经占欧盟各国对外贸易的66.8%。北北型区域经济合作之所以能成功,主要原因有三:第一,发达国家经济发达,国内市场需求大,具有较强的相互吸纳对方产品的能力;第二,发达国家产业现代化水平高,规模经济性强,相互之间可以通过产业内分工来分享更高的效率;第三,发达国家财力雄厚,可以设立充足的共同基金,给因市场开放受冲击的企业和农民以补偿。当然,北北型区域经济合作也并非没有问题。例如,即便过去发展最为顺利的欧盟目前也面临重重困难。如《欧盟宪法条约》在法国和荷兰没有获得通过;在应对外部冲击上各成员国分歧加重,多数欧洲大陆国家主张贸易保护,而英国和北欧国家则主张自由贸易等。欧盟要实现完全经济一体化,恐怕还会有很长的道路要走。南南型区域经济合作就是发展中国家型合作,出现的时间比北北型稍晚,但数量众多。根据WTO的统计,向该组织通报的北北型区域贸易协定有109个,占总数的一半以上。比较著名的南南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有:拉丁美洲的中美洲共同市场、安第斯条约集团、加勒比共同体、拉丁美洲一体化联盟、南方共同市场;非洲的中非关税与经济同盟、西非经济共同体、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大湖国家经济共同体、东南非洲共同市场、马格里布联盟;亚洲的阿拉伯共同市场、东南亚国家联盟、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经济合作组织等。尽管发展中国家追求内部经济一体化的热情很高,南南型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众多,但真正取得成功的几乎没有。根据世界银行《2006年世界发展指标》提供的数据,目前绝大部分南南型区域经济组织的内部贸易占各成员对外贸易的比重都不超过15%,一般都在10%以下,只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南亚国家联盟、南方共同市场和中美洲四国集团的这一比重超过了20%,其中东盟最高,为22%。也就是说,南南型区域经济组织对成员国贸易和经济的促进作用非常有限,大多数南南型组织内部贸易的比重在组织成立后上升幅度很小,有的甚至是下降的。南南型区域经济合作之所以普遍不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不具备像北北型组织那样成功的条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水平低,国内市场狭小,对其他成员的产品吸纳能力很低。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单一并且雷同,生产链条也短,无法形成紧密的产业分工。第三,发展中国家财政普遍困难,根本无力建立共同基金来补偿受市场开放冲击的企业和农民。同时,关税收入是发展中国家很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如果取消关税,政府财政收入将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在南南型区域贸易协定中,大部分都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南北型合作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按照传统的理论,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是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工具,发展中国家不可能与发达国家发展经济一体化。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理论开始被打破,以1994年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开端,越来越多的南北型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了起来。据WTO的统计,WTO成员向其通报的214个区域贸易协定中,有83个是南北型的。2004年5月1日,随着东欧10国的加入,欧盟也由北北型转变为南北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从目前情况看,南北型区域经济合作效果普遍良好。以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例,其区内贸易的比重由成立之初的45.8%上升到2004年的55.8%,增加整整10个百分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使成员国普遍受益,但国际上公认墨西哥是最大的受益者。东欧10国加入欧盟后,贸易和经济也普遍获得了较快发展。当前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的突出特点是跨区域的双边或区域贸易协定发展迅速,其中南一北型、南一南型贸易协定的数目不断增加。在WTO的154个成员中已有65个成员签署了或正在签署跨区域或跨洲的贸易协定。从未来趋势看,南北型区域经济合作将成为今后世界各国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形式。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发达国家是其最主要的出口市场、资本和先进技术来源,参与南北型区域经济合作,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关于区域贸易协定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经济学、政治学领域,鲜有法学方面的研究。本文另辟蹊径,对区域贸易协定的类型进行法学角度的分析,并主要集中在对其法律制度的研究。自由贸易区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体,依据谈判达成协议而建立起来的成员之间相互取消贸易壁垒的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态。基本特点是:贸易壁垒只在成员之间取消,非成员不能享受同等待遇,从而形成了自由贸易区下的对内自由、对外保护的差别。其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一是成员方对自由贸易区内货物进出口所实施的管制措施。如东盟在1992年签署的《新加坡宣言》中的经济部分对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提出了建议,同时确认了成员方合作的具体计划和时间表。二是成员方相应合作的具体计划和进程表。如东盟最初规定是从1993年起的15年实现自由贸易区,即从1993年起的15年内,后来在《加强东盟经济合作框架协定修改议案》中又将时间进程表改为10年,并加列了清单。三是取消数量限制以及其他贸易障碍等。四是与货物进出口有关的管制措施,如原产地规则。它的整个运作主要是基于成员方对条约履行的义务,机构在组织协商谈判、签署条约或解决争端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有人评价道:自由贸易区在政治上简单易行,但在执行上令人头痛,如原产地的认定问题。②不管怎样,自由贸易区制度仍旧是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类型,法律规则相对简单而易行,效果比较直接显著。因此,它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常采用的制度。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正在谈判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等。关税同盟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经济体,依据谈判达成协议而建立起来的成员之间消除相互之间贸易壁垒并建立共同对外关税的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态。共同对外关税的建立标志着各成员放弃了自己对外关税的制定权,形成了统一的排他性政策,构成了对非成员方在商品流入方面明显的差别待遇。关税同盟的法律制度是关于一定区域内的若干单独关税区以协定的方式组成的一体化集团,在其内部已实现自由贸易化的基础上,对外实行以共同关税为核心的一致对外的通商政策的一系列法律规定。它主要包括:一是成员方共同认定的统一关税率或共同关税制度。即当货物通过同盟区的边界时,需缴纳关税。而这一关税在一成员方的边境与在其他成员方边境的关税必须是一样的,即一致关税率。二是建立一个超国家的实体。一致关税率的制定和执行需要一个超国家的机构来进行,这也意味着各成员方实际上要将一部分经济主权交给这个实体。因而有关如何建立、运作这个超国家的实体,其权力范围及其与各成员方的关系如何等就必须要有一系列的法律规定。三是有关协调各成员方的对外贸易政策的法律机制。欧盟香蕉案中,涉及到了因为进口香蕉的产地不同而关税也难以统一的问题。在这一案例中,虽然主要涉及的问题是特惠制与最惠国待遇制度的关系,但在欧盟内部却主要涉及到共同关税的制度问题。四是对外法律制度。一般有海关估价、数量限制、产品技术标准、环保等共同规章。这些制度由于直接涉及到成员方的经济结构、产品状况、有差异的市场等需要长期努力才能改变的因素,因此,起初的统一关税率和贸易规章可能会给成员带来不同的利益和影响,从而造成各成员方对同一措施的态度和反应也不尽一样。目前,采用关税同盟的组织有欧共体、中美洲共同市场、加勒比联盟等。但采用这类法律制度而取得成功的一体化集团不占多数。共同市场是成员方在实现了关税同盟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行服务、资本和人员自由流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态。这意味着成员之问不仅实现了商品和服务的完全自由流动,还因为实现了生产要素的区内自由流动,而使内部市场达到统一。共同市场的法律制度则主要是指有关共同市场的一系列法律规定。它主要包括:一是一体化集团内的货物自由流动的法律制度。如取消关税和其他贸易限制的规定,这部分实际上在关税同盟阶段就已实行了。还包括取消成员间的进口数量限制的制度。二是有关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的规则:即有关人员、劳务、资金、企业、技术等因素的自由流动的法律规定。这些生产要素的跨国或跨地区无障碍流动涉及到各成员方的政治、经济、法律等体制,因此运作起来十分复杂。如人员流动,涉及到学历与履历的认定等。正因为类似上述制度深深地触及到一成员方的体制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因此,在没有一个强大的合作内动力的情况下,这类一体化的法律制度在目前来说是很难被国际社会所采用的。经济联盟是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将超强控制协调管理机制延伸至区内成员方国民经济几乎所有领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态。这一阶段,由于在区域内部实行了货币统一,所以给成员带来了贸易便利,交易成本大大降低。在内部市场足够宽广的情况下,成员之间经济贸易关系的加强会导致其对外部市场依赖性的减弱,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内部市场的封闭性。其法律制度主要包括:一是上述共同市场的法律制度。二是确定有关经济联盟的目标和原则的机制。如唯一实行了经济联盟体制的欧盟确认了3个目标和原则:资源有效配置原则、自由竞争原则、开放性的市场经济原则。然后,经过一定程序,公布这些基本原则。三是经济联盟中的政策协调和经济多边监控机制。因为经济联盟需要采取高度统一的经济政策,实行统一的货币联盟,形成统一的货币单位和建立统一的中央银行,乃至于发行统一的货币。四是有关统一货币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如一系列的统一金融管理机构,中央银行的建立和运作及其与成员方的关系;如成员方在货币联盟建立中的权利和义务——成员方要完成在成员方之间、与非成员方之间支付资本流动的一切限制,禁止成员方向有关政府等公共机构提供透支安排等。五是设定一定标准作为进入经济与货币联盟的规则。要在成员方之上建立一个中央权威机构以便控制、运作有关事务,从而使成员方有效地成为一个地区的“同一”国家。经济联盟的这些法律制度对各成员方让渡主权提出了很多的要求。这些要求使其法律制度要比上述几种一体化类型要复杂得多,范围也广泛得多。正因为如此,实行这种体制的区域经济组织并不多。关于区域贸易协定的类型的理论研究,实际上首先是经济学家设计出每一种类型的理性模式,政治家和法学家用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将这些内容确定下来,让参与经济一体化的成员方选择体现经济学理性于其中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由一体化的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发展的路径。典型的如欧盟,其演进路径是:1952年,欧洲其中的6个国家设立欧洲煤炭钢铁联合体;1957年3月,6国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20世纪90年代初期,建成包括12个西欧国家的统一市场;欧洲联盟条约于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成立欧盟;2002年1月1日,欧元纸币和硬币开始流通,同年3月1日,欧元成为该区域唯一的法定货币。一体化覆盖的内容由少到多。一般来说,在大多数一体化谈判的初期,成员国将较为成熟的货物贸易产品纳入贸易关税减免的谈判内容中,随着相互贸易和投资关系的不断发展,待时机和条件成熟后,再将其他各国比较关注或敏感的产品和服务贸易纳入一体化进程。针对各国关注的共同的战略性资源或物资产品,为协调其生产和出口而建立单个商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如1960年9月14日,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5国宣告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宗旨是协调和统一各成员国的石油政策,并确定以最适宜的手段来维护其各自和共同的利益。地理位置上相邻的国家或地区由于相互经济、政治关系的发展需要建立一体化。如NAFTA(北美自由贸易区)、东盟、西非国家共同体、南非发展共同体和东南非共同市场等,其成员国在地理位置上是相邻的。地理位置上不相邻国家之问根据某种目的而建立一体化。如美国所倡导的要在2013年分别和中东国家建立中东自由贸易区。根据布什的自由贸易区建议,美国将逐步同中东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当然,这些国家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停止支持恐怖主义并对其进行打击,同意降低他们对美国公司贸易和投资设置的门槛等。单个国家问建立的双边经济一体化组织。如1983年澳大利亚——新西兰紧密经贸关系协定、美国2000年与约旦达成的双边FTA(自由贸易协定)以及谈判中的中国一智利自由贸易区等。单个国家与一个国家集团之间建立一体化组织。往往是某个国家申请加入业已存在的一体化组织。如2000年7月墨西哥与欧盟达成了双边FTA;在加勒比海地区,13个成员的加勒比共同体与多米尼亚和古巴达成双边FTA等。集团与集团之间签定一体化协定进行合并。如1958年1月1日.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6国签署的《罗马条约》生效,随后,6国又在布鲁塞尔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已有的一体化集团与一个国家形成。先是谈判,达成整体方向性一致以后,该国再单独与该集团的各个国家就自身关心的问题进行谈判来构建一体化。典型如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地理范围上连接的国家不断扩展形成的一体化。如以美国为主导的美洲自由贸易区的构建。其主要发展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1986年美国与加拿大签署FFA;阶段二,1992年美国、加拿大的FTA吸收墨西哥,扩展为NAlWA;阶段三,当前正在进行的以美国为主导的FTAA(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等。1.合作形式和层次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但基本组织形式仍然以自由贸易区为主。以区域贸易协定为基础的区域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正在形成由低级到高级的金字塔阶梯式体系。2.规则涉及的内容更加丰富广泛,有些已经超越了WTO范围,即通常所称的“WTOplus”。区域贸易协定涵盖范围更加广泛,从过去单一的产品、部门、领域迅速向更广泛的贸易、经济和社会领域延伸。4.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保持不变,大国争夺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从博弈类型本身看,虽然博弈的形式多样又多变,但基本的形式无非是“零和博弈”与“非零和博弈”两种。前者是指一方所得必是它方所失,其结果可用“此消彼长”、“一方受益,一方受损”等术语来形容,后者是指双方或各方得失不等,各方收益综合不等于零。在非零和博弈中,参与者既存在着共同利益,又是彼此优势竞争关系。它们既可能采取合作策略(即为“合作博弈”),又有可能放弃合作(即为“非合作博弈”)。协作型博弈,即非合作博弈,区域贸易协定与多边贸易体制是“囚徒的困境”在国际贸易关系领域的真实再现。区域贸易协定与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实质上就是协作型博弈,理由基于以下几点:“协同作用”是指,区域集团内有关一方面的谈判,正值多边内进行同样的谈判,两场并驾齐驱的谈判相互推动,彼此汲取新技巧的现象。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美、加、欧共体和GATT都在进行有关扩大和改进政府采购规则与纪律的谈判。欧共体在有关把公共事业部门纳入采购实体问题上首先获得进展,无疑推动了GATT在这方面的多边谈判进程,因而乌拉圭回合所形成的《政府采购协议》就包括了公用事业部门。多边谈判的这一进展又推动了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谈判。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谈判起初并不包括州或者省级政府采购单位,在乌拉圭回合于1992年取得突破性进展把地方政府采购单位纳入采购实体清单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谈判随即在这方面达成了协议。在国际贸易的历史上,区域主义先于全球主义,远在GATT生效前即已存在。以GATT为起点,半个多世纪,散布全球五大洲各地区所成立的区域经济组织,以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最具代表性,其经贸密切程度较高,成为自由贸易市场的三大主流。在多元化的当代国际社会,仅依靠一种贸易法律制度是无法调控各个不同层面的经济合作进程的,由于各国、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特定时期因素的影响.需要多种类别、不同形式的经济合作形式。50多年的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