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英歌舞的艺术特点与传承发展探究9800字】_第1页
【潮汕英歌舞的艺术特点与传承发展探究9800字】_第2页
【潮汕英歌舞的艺术特点与传承发展探究9800字】_第3页
【潮汕英歌舞的艺术特点与传承发展探究9800字】_第4页
【潮汕英歌舞的艺术特点与传承发展探究9800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创造出了许多令世界为之惊叹的文化艺术。其中,蕴含浓厚乡土气息的民俗文化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然而随着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在节日之时,很多民俗文化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而这阻碍了我国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传承。虽然说,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日益繁荣,新的文化必定会代替旧的文化,但在文化艺术的不断传承中,这些文化艺术都是一个民族、一个地方的历史印记和文化缩影。如果任这些文化“消失”,那我们将蒙受巨大的损失。因此,如何应对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诸多困难,是艺术工作者必须面对并思考的重大考验。英歌舞是潮汕地区民俗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并且已被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因此,研究英歌舞的艺术特征与传承问题,对英歌舞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潮汕英歌舞的概述(一)潮汕英歌舞的起源1、源于生产、生活方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固定的居住区域,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之下,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富有自身特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潮汕地区耕地资源有限,但是潮汕人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劳,慢慢的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并且形成了乐观向上,勇于拼搏的个性特点。在潮汕地区有很多民俗文化艺术,例如潮州戏、英歌舞等。英歌舞,作为潮州地区最出名的艺术项目,无论是其动作形式还是其人文精神,都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及潮汕地区特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印记。2、源于祭祀驱邪尊崇和敬拜所信奉的超自然体是原始信仰构建的基本要素之一,并且也为后世民间信仰风俗提供了传承的源头。潮汕地区的英歌舞是潮汕地区一种喜闻乐见的广场舞,有着较强的民俗性和艺术性,也是傩文化的衍生品。在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因此有很多自然现象无法用语言进行解释,而这也使得其产生了原始的图腾崇拜。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图腾崇拜逐渐演变为古傩舞,这也是早期英歌舞的一种雏形。根据考证,潮汕地区的傩文化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而这种猜想,也得到了铜盂孤山晋墓相关文物的证实。在地方文献的记录中,也曾有“潮之正月五日后,摊以攘灾”的记录,可见,潮汕地区有着非常浓郁的傩文化色彩。英歌舞作为潮汕地区的独特艺术形式,与傩文化也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人类的认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傩文化的影响慢慢淡化,英歌舞中傩文化的色彩也随之变淡;同时,在潮汕的地方文献《潮阳县志》中的记载可以发现,英歌舞最早的功能是用于祭奠孔子的,并且很多细节都和傩文化有联系。至此可以推断,现存的英歌舞应该是古代傩舞的一种简化。每逢节庆日时,首先进行拜神典礼,方可表演英歌舞,这也体现出其祭祀驱邪的主要功能。3、源于文化交往在早期的封建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土地是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几乎所有劳动人民都被紧紧的束缚在土地之上。人民通过集体劳作的方式,忙里偷闲,在生产之余,通过简单的动作进行娱乐,随着时间的推移,便形成了当地的民俗艺术形式。早期的英歌舞是原始舞蹈的成功演化,通过民间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英歌舞的表演形式越来越丰富。据传在300年多年以前,外江戏“攻打大名府”到潮汕地区演出,这种新奇的表演形式让当地的人们感觉格外新奇,而后很多潮汕艺人开始模仿这种表演形式,并融入当地的英歌舞当中,丰富了其表演形式。另外,据考证,在早期宋元时期,由于战乱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其他地区的人民逃难来到潮汕地区。其中,占最大比重的人口为闽南地区的人民,这些人民也把闽南地区的文化艺术带到潮汕地区,使部分潮汕地区的英歌舞带有浓厚的闽南特点,例如西肪尖山的英歌舞,与莆田地区的花鼓舞极为相似;由此可见,闽南文化也是英歌舞文化的重要来源之一。综上所述,不同地区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潮汕地区英歌舞的形式更加丰富,更加包容与多元化,这就为英歌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与土壤,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发展使得潮汕地区的英歌舞取众家之长,蓬勃发展。4、源于历史人物的推动《潮阳县志》曾记载,在宋朝时期,潮汕地区的一户人家遭受变故后家道中落,这户人家的一个男孩为了生计前往少林寺学习武术。学成之后的他,因为没有声名,开武馆后也一直是处于“无人问津”的情况。迫于生计,年轻人只好通过武术套路结合当地戏曲动作,这种新的套路形式,也就是英歌舞的雏形,进行传授。这是史书中,最早关于英歌舞起源的记载,由此可见,英歌舞形式的产生与历史人物的创作与推动有关。这段记载在学术界一直受到很多历史学家、民俗学家的质疑,其真实性虽然并不可考,但是通过这段文献记载,我们可以肯定,潮汕地区一定有许多像这位年轻人一样的民间艺人,通过自身的创新,为潮汕地区英歌舞的完善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潮阳县志》对另一位促进潮汕英歌舞推动的民间艺人记载则相对真实一些。此人曾任山东道监察御史,名曰陈大器;在告老还乡之后,将山东的民间舞蹈形式带入潮汕地区,并且通过不断的融合后,使得潮汕英歌舞的艺术形式得到了发展。这种说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很多舞蹈学者在分析潮汕英歌舞时,发现其艺术特点带有明显的山东秧歌的律动性,并且潮汕地区的人民也有很多来源于山东地区。由此可见,历史人物对于潮汕英歌舞的发展提供了帮助,也为我们如何传承与发展英歌舞带来了启示。中国传统武术、戏剧、民间舞蹈等艺术形式也为英歌舞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潮汕地区自明代开始,便开始崇尚戏剧,现如今潮剧也成为中国知名的地方戏种之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英歌舞在表演的形式上也带有浓厚的戏剧元素,例如传统英歌舞在表演的时候,其队形、节奏都与传统戏曲有着相似之处。在借鉴戏剧艺术的同时,英歌舞还融入了民间舞蹈、南拳等艺术元素,并且经过民间艺人的融合与创新,逐渐形成了英歌舞的独特艺术风格。可以说,英歌舞是融合舞蹈、戏剧等众多艺术形式为一体的民俗文化项目,具有较强的包容性和创新性。现如今,在习总书记复兴中国传统艺术的方针之下,英歌舞也将迎来自己的春天,经过舞蹈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关于英歌舞的相关研究越来越多,并且以蓬勃发展的姿态走向全世界。(二)潮汕英歌舞的艺术特点潮汕英歌舞的表演形式主要由“前棚”、“中棚”、“后棚”三大部分组成,“前棚”主要为男子群体舞蹈,“中棚”则是戏曲片段,主要以演唱为主,“后棚”则是武术表演。在表演中,其人数也是极为讲究的,主要以36人或72人为主,而这种设计体现的是潮汕文化中神仙“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的寓意。在英歌舞表演前,需要先集体祭拜田元帅,这种习俗也一直沿用至今。领队要带领队员逐一祭拜上香,并且磕头示意,祈求祖师爷保佑本次演出可以顺利完成。1、动作与律动耍槌花:是英歌舞中最常见的舞蹈动作,这个动作的动作要领是要求舞者握住英歌槌的中间部分,利用手腕的力量进行八字绕动,在转动的过程中普遍为转一圈即可。双手耍槌花:这个动作要求舞者双手握住英歌槌的中间部分,并且将力度集中在手腕处,而后呈八字型转动,逐渐形成一个圆圈,并且转动的过程中不可停止,需要连续性的进行。竖击槌:基础绕动和单一槌花用法一样,以右手向上为例,左右手向上向下进行交替槌花,双手经过胸前位置进行击槌,向上槌花在最高处进行一圈绕动向下双手自然垂下。斜击槌:准备双手在右跨前,左手的英歌槌与右手的英歌槌进行共同的击打,而后,双手顺市斜线在左前上方的位置,此时,左手再次进行槌花一圈,而后双手自然落在座跨前,而后进行多次交替击打。双抛击槌:双手握槌从双跨绕向上方甩抛并且击打,随之顺势槌花,再甩回击复原位。削击槌:用一槌去削击另一槌。十字滑槌:双槌成十字交叉,槌头部分和槌尾部分相互击打滑出。镖槌:第一种是双手握槌,双槌位置在胯部以槌头向前用力刺出。第二种是双手握槌,双槌位置在胯部进行双手绕槌然后再用力刺出。除此之外,英歌舞的律动特点也与其他舞种走着区别,它的特点主要集中在舞蹈动作上,碎步的时候,双脚立半脚尖脚掌着地,小步伐迅速的向左或者向右,搓步向前或向后走动,这个动作主要应用在交替绕槌的时候,并且主要作为流动动作使用。2、队形特点与节奏特点英歌舞是以集体舞形式为主的民族民间舞蹈,在进行舞蹈的时候有它固定的基本舞蹈流动队形和图案进行调度。英歌舞的基本队形有,二龙吐须、金龙穿水、麦穗花阵、双穗花阵、田螺圈、四方阵型、铁索链阵、落地梅花阵等。经过不断演变发展,编排出英歌舞独有的队形变化和丰富的调度形式。二龙吐须:双方队伍通常先成一字然后从中间变化出一竖排或者两竖排前行流动,然后再左右分开形成其他流动队形,这种队形的流动会让整体感觉齐心合力勇往直前,又能体现出变换无穷的队形变化。麦穗花阵、双穗花阵:首先两队舞者进行穿插,流动大圆其中一小队伍的人以小圈的形式流动大圆,其中在这流动过程中进行穿插交替位置形成麦穗花阵型或双穗花阵型。这种阵型的变动给观众的视觉是环环相连,环环相扣的双变视觉效果,麦穗花阵和双穗花阵型是以围困敌人的一种常用方法。金龙穿水:两队舞者同时以两横排或者两竖排为例,进行前进,然后在以折线换位的方式穿过继续前进,这种队形的流动给观众的效果是连续不断的流动,给观众的视觉是一种不断的流动。落地梅花阵:这种阵型是以中间为一圈或左上、左下、右上、右下,以小圈的形式进行舞动,形成一种复合逆时针的队形调度,这种以逆时针进行调度的圆通常是以祭祀祭祖的形式呈现出来。3、服装道具的特点妆容特点与服装特点也是英歌舞的特色之一,英歌舞的服装是以不同的人物个性进行装扮的,不同的人角色有着不同的服装。在潮汕地区,英歌舞的队员主要是装扮水浒中的英雄人物为主,队员的面部的妆容主要是以京剧脸谱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上妆的,化妆的形式虽然与京剧脸谱类似,但是依旧有自身的特色,人物的性格有威猛刚烈的性格,也有像鬼面一般的奸诈小人的性格,同时在英歌舞中,也有女性形象穿插在其中,其女子的妆容特点略显温柔,凸显出女子的温文尔雅。英歌舞妆容的材料多以油彩为主,演员上妆后都不在讲话,以免破话妆容的完整性。英歌舞演员的妆容十分精致,仿佛将水浒中的英雄,再次展现在我们面前。潮汕英歌舞的传承现状(一)潮汕英歌舞的传承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年轻人因为读书和外出打工的原因,逐渐离开了潮汕,常年的外地生活,让很多年轻人缺乏对于英歌舞艺术的了解,更谈不上喜爱。由于年轻人的不关注,传承断裂,偶有年轻人喜欢这种传统表演艺术也缺乏系统训练,集体表演和创作水平难以巩固提高,导致潮汕地区的英歌舞在群众的视线中慢慢淡化,人们对于英歌舞的关注度也逐渐降低。潮汕地区的英歌舞发展历史渊远流长,是靠一代一代潮汕人不断演绎与改良发展而来的。但是由于近年来潮汕地区的英歌舞缺乏普及推广和融合创新而失去了往日的魅力和光芒。尤其是传承人断层问题,更是进一步制约英歌舞的发展和提升。例如在潮汕地区的聚居地普宁县内,对英歌舞表演流程熟悉、动作清楚的艺人不到百人,且多数还为年过半百的老人。英歌舞带头人、引领者之贫乏短缺可见一斑,如不及时采取抢救措施,英歌舞将会因为失去“造血功能”而面临失真、失传的危险。在教育教学方面,省内开设舞蹈专业的高校很多,但是通过笔者在网上搜索后发现,大多数院校都没有将潮汕地区的英歌舞列入专业课的内容设置。这种教育教学的滞后现状,也使得潮汕英歌舞在高校的专业舞蹈学生中没有得以继承和发展的平台,因此在学生的课堂上以及专业舞蹈团体中,也很难看到潮汕英歌舞的影子。(二)潮汕英歌舞传承现状原因探究1、未打造成文化名片潮汕地区处于广东的东南沿海,属于广东旅游业的重要聚集地区。但是在旅游文化名片的打造上,该地更多是以美食、水果、自然风光作为当地的主要旅游名片,对民俗文艺重视不够,未加以深耕、雕琢,并没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潮汕地区的旅游名片来经营好、推广好,所以英歌舞虽然有较好的表现形式和群众基础,但由于缺乏对其进行包装和提炼,未能形成文艺精品名片的效应,加上地区局限性,英歌舞知名度不高,造成人们对其关注度不高,英歌舞研学、表演、传承创新一直处在一个较低水平。2、群众力量消失由于潮汕地区的很多年轻人因为不同的原因陆陆续续离开,愿意留在村里学习、研究英歌舞的年轻人也就逐年减少,同时年轻观众的赏析能力没有得到持续提高,使年轻人对英歌舞的学习兴趣不高。导致英歌舞的受众范围与传承者只剩老年人,随着传承人的老去,英歌舞文化传承后继无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英歌舞的推动力量——社会群众力量逐渐消失。3、传承人断层笔者通过在广东省歌舞剧院的在职演员中调查发现,多数都是来自于专业院校毕业的舞蹈专业学生,他们不但会跳多个民族的舞蹈,还对中国古典舞与现代舞有所涉猎,这些年轻血液的融入,不但使得广东省歌舞剧院的艺术创新充满了活力,同时也使得广东省歌舞剧院在同行业竞争中有着非凡的实力,但是通过笔者与该剧院的在职工作人员交流后发现,该剧院在年轻一代演员中,对于潮汕英歌舞整套动作的细节了解的人少之又少,虽然在剧院的官方录像带中,有很多潮汕英歌舞剧目和组合的录像,但是由于这些录像带中的演员们由于年龄和个人发展的原因相继离开,因此在专业的传承上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断层。而该剧院中也有很多为潮汕人,由于他们很小就在专业舞蹈学校进行舞蹈学习,因此并没有系统科学的学过潮汕地区的英歌舞,随着毕业参加工作以后,更是很少回到自己的家乡,并且也没有机会与潮汕地区的老人们系统的学习英歌舞,所以不能系统的将潮汕英歌舞表演出来,也就无法进行有效的传承,这也使潮汕英歌舞出现传承人的断层。4、未大规模走入校园在潮汕地区,中小学的音乐课是有融入当地的艺术文化,但是在潮汕地区英歌舞的知识授课上,却出现了无论是在舞蹈课还是在欣赏课上都没有将潮汕英歌舞列入必上科目的情况。对于潮汕地区而言,这种教学内容的规划问题,也是导致潮汕地区英歌舞失去群众基础和传承人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潮汕英歌舞传承办法探究打造英歌舞的文化名片艺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长时间地耕耘和沉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必须历经传承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才能形成艺术文化品牌,打造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名片。如云南的大型歌舞剧《云南印象》、贵州电视纪录片《拦路歌》展现的侗族大歌,是业界响当当的文艺精品,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俨然成了两地标志性的文艺作品,但它们也不是一开始就这么出名的,也是由一个不太出名的地方艺术品牌慢慢浸淫发展,才有了今天的知名度。从名气平平到全国闻名,他们付出了更多努力,经历了挖掘、搜集、整理、再创作、包装、推广等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艰苦工作,多措并举、上下努力,才达到今天的辉煌。因此,从以上可以看出成功的道路永远是一个不断奋斗的艰苦历程,英歌舞要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可以借鉴其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笔者认为要从多个层面联动发力,发挥“政府+社会(N)+个人”的方式凝集百家智慧和力量,丰富英歌舞发展内涵,推陈出新焕发英歌舞新的生命力,打造英歌舞文化名片效应。1、政府主导,推动英歌舞研学交流活动纵深开展。一是政府牵头,邀请和组织专家学者、民俗学家、老艺人等深入调研、采风,为英歌舞的现状、传承和发展把脉诊断,查找出英歌舞传承不足和发展创新动力欠缺的症结,开出良方,精准下“药”,明晰英歌舞推陈出新各阶段的目标,及时制定扶持政策促进目标实现。二是成立英歌舞研讨学会,划拨财政专项资金启动和促进传承发展,链接社会资源鼓励社会组织、学校和个人参与英歌舞题材挖掘、搜集、整理、再创作、包装、推广等各个环节,适时表彰树典型,激发他们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自豪感,进一步调动他们对英歌舞的热爱。具备条件时成立英歌舞传承发展基金,为英歌舞后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经费保障。三是多举办各类交流活动,提升艺术影响力。在英歌舞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时,争取多举办省、市乃至全国交流评比学术活动,从多层面提升英歌舞品牌影响力,让更多人透过活动认识英歌舞、喜欢上英歌舞,从而打破地域的局限性,助推英歌舞走向全省、全国甚至全世界。四是提高群众赏析能力。在英歌舞传承发展研修教学的同时,通过专业协会、学校等组织,大力举办英歌舞欣赏能力培训公益活动,培养群众艺术修养,使他们听得懂、看得明、会鉴赏,为普及推广英歌舞打下基础。2、打造英歌舞研习基地。选取一批英歌舞开展基础较好、群众意愿强热情高的村(居)作为孵化学习基地,纳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项目,以公益项目的形式创投推动,为英歌舞爱好者提供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平台。3、精于包装,善于推广。包装方面,与专业制作公司合作,借鉴《云南印象》、《拦路歌》等相近艺术领域成功个案的经验,结合英歌舞艺术特点,突出本地风土人情与艺术形式,打造英歌舞经典创作精品,探索乡村振兴与英歌舞艺术有机融合,展现潮汕地区物阜民丰、风景秀美和民情深厚的底蕴,塑造英歌舞魅力形象。推广方面,如《云南印象》等成功个案的推广手法就很值得借鉴,它们在公演前大量投放宣传,形成万众期待的态势,收到很好的宣传效果,正式演出一炮而红铸成经典,这其中如果没有好的推广也可能达不到如此效果,宣传推广起到的极大作用不可忽视,“酒香也怕巷子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资讯发达的今天,要推广英歌舞,我们要善用各种媒介和载体宣传造势,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如央视等)、网络、电子屏幕、移动载体、景观打卡点等,采取线上线下、多管齐下多形式、多层面、多维度广泛宣传,打破以往非遗文化艺术“藏在深闺不知晓”传播不利的局面;将英歌舞与旅游业深度结合,形成文旅协同、互相促进的多赢局面,促进地方相关产业升级发展,带动人民群众勤劳致富。(二)将英歌舞与广场舞相结合广场舞是近年兴起的群众性社交舞蹈,也是群众健康向上、强身健体自娱自乐的舞蹈形式,具有易教、易学、易组织、易传播和贴近群众的特点,一般由群众自发而成,对场地、设备要求不高,因此深受群众的喜爱。在广场舞盛行的当下,将英歌舞这一地方的民族民间舞也融入到广场舞当中加以传承不失为一个可行办法,此前已有不少的成功范例,如内蒙古地区原创的广场舞《下马酒哥》就是结合当地的蒙古族民族舞融合而创作的,效果也非常不错。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一是邀请英歌舞专家学者筛选易上手、动作简明、旋律欢快的传统潮汕英歌舞选段进行创新改编,形成教程组织练习。二是培养骨干和制作英歌舞改编广场舞音像制品,利用广场、公园等平台加强传播普及。三是培育业余志愿表演队伍巡回表演,支持他们参加各类活动的演出,展示富有地方特色的原创广场舞,带动其他群众积极参与其中,引领健康群众文化的潮流,推动英歌舞广场舞进学校、进厂企、进农村。四是鼓励英歌舞广场舞创作,适时举办英歌舞广场舞创作观摩评比活动。通过以上举措,调动广大群众参与英歌舞“传、学、演、赏”的积极性,让当地人民从广场舞中逐渐喜爱上潮汕地区的英歌舞,促进英歌舞的传承和壮大发展。(三)培养英歌舞传承人培养英歌舞传承人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本土培养,主要是由老传承人以老带新,实行口口相传、手手相教,这是常见的培养方式。另一种是送出去、请进来,送出去就是将物色好的传承人送到专业艺术院校进行系统学习或专业培训,请进来就是通过在专业艺术院校或其他专业机构引进人才,或从中挑选有一定英歌舞基础、有志于英歌舞发展的专业人士前往地方研学和实践,担当起学习研究和传承教学的双重角色,形成双向培养机制,可起到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例如在广东省歌剧院,可以通过内部选拔的方式,选举一些专攻潮汕英歌舞的青年演员,并且通过当地政府的帮助,让他们和潮汕英歌舞的民间艺术家们一起进行学习交流,专注于将潮汕地区的历史文化和当代的流行文化相结合,进行剧目革新创作,这样不但可以使得潮汕地区英歌舞的剧目得到了创作,在培养英歌舞传承人的同时也可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在2016年,广东歌舞剧院就排练了大型歌舞剧《沙湾往事》,这个作品中,有很多潮汕英歌舞的表演形式,通过剧目演出,可以使得潮汕英歌舞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并且为潮汕英歌舞培养人才。(四)让潮汕英歌舞走入校园广东省的舞狮舞在本世纪初曾出现过无人继承的窘迫,在当时的舞狮活动中,表演的人员多是年过半百的老人,但是后期通过推广普及,舞狮舞进入到校园,很多学校还开设了此类的兴趣课堂,使得年轻一代从很小的时候就接触舞狮舞,他们对舞狮舞的相关知识也有了大体认识,更有不少学生因深入了解舞狮舞而喜欢上舞狮舞,成年后报考了舞狮舞方向的体育专业或从事了与舞狮舞相关的工作,从而使到舞狮舞得到了很好的传承。举一反三,笔者认为潮汕英歌舞传承最好从孩子着手培养,最好的传播方法就是让英歌舞进入中小学校园。学校可以将潮汕英歌舞与学校第二课堂相结合,编写适合学生的课程教案,鼓励学生在课余跳英歌舞或选修英歌舞兴趣班,系统学习英歌舞历史沿革、艺术特点、动作要领等基础知识,让学生们深入理解英歌舞的起源和发展、传承和展望;聘请专家学者和知名老艺人到校为师生授课和作课外辅导;学校也可以组织英歌舞表演大赛,通过举办赛事,提升师生的表演技巧,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荣誉感,从而喜欢上英歌舞。英歌舞进校园另一着力点就是大学校园,这些院校尤其是本土学校要肩扛传承大任,科学设置英歌舞教学内容,迎合地方需要专才专教,专注英歌舞发展深层次研究和指导创作革新,做好顶层引领,培养更多高端人才,总之,依托学校阵地,做好学校传承,担负起英歌舞传承“造血”功能,使到英歌舞传承后继有人,让英歌舞这颗艺术明珠可以恒久璀璨夺目。结语潮汕英歌舞作为潮汕地区的独特民间艺术,它来源于潮汕人民的生产、生活、学习以及信仰、审美、价值观,呈现了潮汕地区的原生态艺术文化风采,展现了潮汕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勤劳、勇敢、团结以及追求幸福生活的豪迈精神风貌,研究潮汕英歌舞的历史起源和发展革新,将会更加促进英歌舞与时代接轨,迎合新时代群众对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追求。本文仅从潮汕英歌舞历史起源、发展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