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文档下载后可自行编辑1/1山东省潍坊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考前语文模拟卷(五)(Word解析)潍坊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前模拟(五)·原卷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象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撞而契合的产物,是指有意味的具体形象,即“意”与“象”的融合。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言。东汉王充将“意”与“象”合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其在《论衡·乱龙篇》说:“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曹魏时代的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一段文字,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
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欣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
由“意”“象”至合成词“意象”,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批评之中。
“意象”作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和地位都是不可或缺的。
(选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和发展》,有删改)
材料二:
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
“红杏枝头春意闹”“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春天的优美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边塞的崇高形象。“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就是它的生动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芜杂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所以说是情中景。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借景言情”。所谓借景言情,就是用形象说话。当然也并不是说生活中任何一种形象都能引起美感,只有艺术家在自然形象中抓住那种富有诗意的特征,才能引起人的美感。
李方膺有两句诗“疏枝横斜千万朵,会心只有两三枝”。这会心的两三枝就是以情写景的结果,这两三枝是最能表述艺术家感情的两三枝。意境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化身。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郑板桥画一幅无根兰花图,画面上几朵无根无叶的兰花,偃仰横斜随风翻舞。这兰花的形象,正是艺术家自己的形象,表现了他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和孤高的性格。在这里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是统一的,而且前者从属于后者。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中,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由于表现思想感情的需要可以对自然形象进行取舍、集中、夸张以至变形。
意境是一种创造。在意境中所使用的语言、色彩、线条都很富有表现力,既表现了情感,也描绘了景色的美。“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字,就体现了运用语言的技巧,这个“闹”字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它既反映了春天杏花盛开,雀鸟喧叫,自然从寒冬中苏醒,一切都活跃起来,同时也表现了心中的喜悦。没有笔墨技巧,只有思想感情,只有胸中对景物的感受,也形成不了作品的意境。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的本领。通过精湛的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赞赏意境,同时也是赞赏艺术家的技巧。
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意境的这种特性是和它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开的。所谓“意则期多,字惟求少”,这是说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关键在于抓住主要特征(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而不必罗列全部细节,要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余地,要相信读者是聪明的,可以根据形象提供的条件去掌握形象内容。所以在意境中既能做到形象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验,抓住了景物中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就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发挥意境的感人的力量。
(摘编自杨辛、甘霖等《美学原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不是一种简单形象,而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的碰撞、融合,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都很常见。
B.文艺创作的过程是由心中之“意”到眼前关注之“象”再到依托载体之“言”,而艺术欣赏的过程与之相反。
C.意境之所以能引起强烈的美感,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无论优美景象还是崇高形象本身就富有诗意特征。
D.意境因艺术家的感情而有感染力,意境中的形象不是单纯的自然,而是一种艺术语言被艺术家反映在艺术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具有了美学意义并确立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这和南朝梁代的刘勰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B.品评文学作品时,读者要更准确地表述审美快感,就要借助作家在构思谋篇过程中营构的“意象”。
C.创作艺术作品,创设意境,必须经由用情感过滤芜杂来营构意象这一环节,才有了“情中景”。
D.郑板桥笔下的兰花无根无叶可以证明自然的特征和情感的特征是相统一的,且自然服从于情感。
3.下列选项中不能表现意境“含蓄”这一特征的一项是()
A.苏东坡的《江城子·记梦》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没有详细描摹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场面,却有一种无声之胜。
B.李清照《声声慢》中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
C.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乡村日常生活图画。
D.汤显祖《牡丹亭·游园》中“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仅仅运用四个简单的意象写出了青春萌动的少女眼里的美好春光。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境为什么能引起人们强烈的美感?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人的高歌
冯至
大家游西山回来,坐在滇池的船上,回望西山的峭壁,总不免要把那峭壁上凿出来的龙门作为谈话的资料。有多少人从没有树林的枯山里凿出多少伟大的石窟,使我们除却放眼所见到的混浊的河水、无边的黄土外,偶然还能遇到宁静的庄严的石像。我们的身体虽然浴在黄土里,但是我们的心情对着那些石像,或者会感到天空一般地晴朗。
“这峭壁上一段小小的工程,比起云冈、敦煌等地的石窟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M君这样说。
C君,略微知道一些昆明的掌故,听了这话,不以为然,他说道:“不能这样比。你要知道,像云冈,像敦煌,以及河南的龙门,多半是从南北朝开端,经过隋、唐,一直到宋时,还在那儿开凿,那是几世纪内,千万只手的成绩。而这里的龙门规模虽然小,却是一个人左手持凿,右手持锤,只是两只手一点一点地凿成的……”
M君不回答,C君回转头来,望着山腰上的三清阁继续说:
“这是一个人用坚强的意志凿成的。在乾隆年间有一个石匠,他姓吴,他在没有正式工作的时候,也离不开他的凿和锤。一天,他正在西郊修补一座小石桥,对面来了一个人,用手指着那峭壁向他说,你看那巉岩,那上边有一座石室,从三清阁到石室是没有道路的,人们只在岩石边架上一条铁索。人在铁索上走着,稍一不慎,便会跌落到湖里。况且铁索如今也朽败不堪了,你为什么不一劳永逸,因山就势,开凿出一条石路呢?
“那石匠听了,望着西山的峭壁,心中就从岩石里盘算出一条宛宛转转、高下不平的小路。不久,他开始了他的工作:左手持凿,右手持锤,不顾寒暑,不管风天或雨天,日日和那顽固的岩石搏斗。他不受任何人的帮助,十多年如一日,终于完成了我们方才登临过的那条石路。
“现在逛西山的人,没有一个不到那里去玩一玩眺望湖景。就艺术来看,它当然抵不住云冈的任何一个石窟,但它的开凿人的意志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尤其是因为他在刚凿成的那一年便死去了。”
M君听了这段话,也不敢再小看这段工程了,只是说了一句:“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
这时同游的友人里有一位T君,显得很沉默,当大家正在唏嘘赞叹的时刻,他说:“我望着这湖水总爱想到海,方才我听完这段与岩石搏斗的故事,不知怎么想起一个和海水有关系的人了。
“我的原籍是河北省离海不远的一县,因为地近海滨,那里的人多是以航海为业的。那时,一只船从大沽口开出去,往往是经过一年半载才能回来。船上的人们把一切交托给那靠不住的海洋。他们一离开家门,母亲常常就开始吃素,妻子就开始夜夜衣带不解地睡觉,以示同海上的人共甘苦的意思。
“我的原籍地是一片硵地,粮食必须到外处去运,所以往营口的那条航线就成了那一带居民的生命线了。在这线上有一块只有两三个渔村的荒岛,附近的礁石最多,人们死在这里的最多。在许多年前,有一只船从大沽口起锚出发了。走了两三天,正在这荒岛的附近,海上起了暴风,这只船触礁沉没了。其中有一个人,在垂死的时候遇了救,被另一只船载到营口。
“这人遇救后就决定了一件事:在那荒岛上为什么不建筑起一座灯塔呢?从此他就飘流在营口一带。他在他的家乡成了一个传说中的人物:有的说他死在海里了,有的说他遇了救不知流落在什么地方,有的说在营口街上被同乡看见过,好像成为乞丐。——他本人呢,却像是化缘的和尚一般,到处请求布施,说是要在一座荒岛上建设一座灯塔。
“陆地上的人很少有人想到海。谁听他这样荒唐的话呢?他用尽种种的言辞,翻来覆去地使人相信他所说的不是谎话。有的是相信了,但大半的人以为他不是个疯子,便是个骗子。他想,在他未死前完成这件事,他不能不想出一种残酷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手指用布缠起,浸上菜油,在不肯施舍的人们的面前,把那块缠在手指的油布用火点燃,让火慢慢地燃到指尖。他说,在那荒岛旁,不知有多少人无辜地丧了性命,不知使多少人家的妻子一直到死不得安眠,这一点手指尖上的痛苦算什么呢?
“最后等到他的钱够建筑一座灯塔时,他的十指几乎都烧到了。他在营口出重资雇了几位泥水匠,率领着他们到了那座荒岛,开始了建塔的工作。塔建成了,他从此就天天在那塔上走上走下,在雾里,在风雨里,在海上的黄昏里,燃起一点比长庚星的光大不了多少的橙黄色的灯光。船上的人们望着这点光,分辨得出方向,他们怀着感谢的心情,以为是岛上有什么仙人出现,在怜悯他们。
“那人后来衰老得不成样子,但是他认为他是不能死的,因为塔上的灯光一天也不能缺少。据说,一天他病势很重了,他勉强爬到塔顶,燃着了灯,再也走不下来,他就望着那盏灯光,永久地闭上了眼睛。当时的海上起了很大的风涛……”
我们的船在湖上慢慢地走着,大家倾听T君的这段话,感到兴奋,在T君刚一闭口的时候,C君说出他的感想:
“方才我说完那段石工的故事,M先生曾经说,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我这时也觉得,在深山,在大海,在许多穷乡僻壤,也总少不了与这建塔者类似的故事。人间实在有些无名的人,躲开一切的热闹,独自做出来一些足以与自然抗衡的事业。”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写了一位石匠和一位渔民的故事,他们都是为他人无私奉献的无名英雄,尤其是渔民的故事写得悲壮感人,具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
B.文中渔民触礁遇救,飘流在营口一带,他在家乡成为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人们对他的说法不一,表现了当地人对他的怀念和感恩。
C.文中渔民出海一直没有回到家中,根据T君原籍地风俗,如果他有妻子,他的妻子应该夜夜衣不解带地睡觉,以示与他同甘共苦。
D.渔民将十指缠布浸油点燃,不惜以损坏自己身体的代价募集钱财,建造灯塔,是一个拼命硬干、为民舍命的“中国脊梁”形象。
7.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叙述,叙述内容多采用对话方式展开,叙述方式灵活,使文章生动形象、真实可信,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B.“一个人左手持凿,右手持锤”一句运用细节描写,生动表现了文中石匠只身一人,使用简陋工具凿出石路的艰辛不易,凸显了石匠顽强的意志。
C.画线句在文中出现两次,强调所要歌颂的是人类历史上千千万万个披荆斩棘与大自然抗衡的无名英雄,收到了由点到面、铺陈渲染的效果。
D.“这峭壁上一段小小的工程,比起云冈、敦煌等地的石窟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M君所说的话在文中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强化读者的印象。
8.本文标题“人的高歌”,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本文的结构非常严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曹公征乌丸,遣使辟田畴,畴戒门下趣严州。人问曰:“昔袁公礼命五至而君不屈,今曹公使一来而君若恐弗及,何也?”畴笑曰:“此非尔所知也。”即随使者到军。
或曰,田畴辞聘于袁氏,从辟于曹公,门人怪之,畴笑而不答。何也?曰,难言也。昔汉明帝问于吴良曰:“先帝召卿不至,反从骠骑游耶?”良曰:“先帝以礼待下,故臣得以礼进退。骠骑以法检下,故臣为法屈尔。”畴之用意,盖亦如此。是时袁氏政宽故畴可得不至曹氏刻急故畴不敢不来来非慕义故终身不受封爵。畴虽不言,言在其中矣。
曹公定邺,祠袁绍墓,哭之流涕。孙盛评曰:“先王诛赏,将以惩劝。而尽哀于逆臣之家,为政之道踬矣。匿怨友人,前哲所耻,说骖旧馆,义无虚涕。道乖好绝,何哭之有!汉祖失之于项氏,曹公遵谬于此举,百虑之一失也。”
禹见刑人于市,下车而哭之,况刘、项受命怀王,约为兄弟,而绍与操少相友善,同起事而绍又盟主乎?虽道乖好绝,至于相倾,然吾以公义讨之,以私恩哭之,不以恩掩义,亦不以义废恩,是古之道也,何名为失哉!孙氏之论,非但僻学也,盖亦可谓小人矣。
(节选自宋·唐庚《三国杂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袁氏政宽故/畴可得不至/曹氏刻急故/畴不敢不来/来非慕义/故终身不受封爵
B.是时袁氏政宽/故畴可得不至/曹氏刻急故/畴不敢不来/来非慕义故/终身不受封爵
C.是时袁氏政宽/故畴可得不至/曹氏刻急/故畴不敢不来/来非慕义/故终身不受封爵
D.是时袁氏政宽故/畴可得不至/曹氏刻急/故畴不敢不来/来非慕义故/终身不受封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辟,跟着征召别人(或推举别人)去当官。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开始,中国古代选拔官吏实行了举荐制。
B.骠骑,古代将军的一种称号。在东汉的军职体系中,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是当之无愧的军方“三巨头”。
C.定邺,定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为国都。公元213年,曹操被封为魏王,为避开天子所在的许昌,将魏国都城定在邺城。
D.说骖,解下骖马(古代四马拉车,两旁的马叫骖)。孔子曾解下骖马送给丧家,于是“说骖”意为以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样是征召赴任,田畴拒绝了袁绍而答应了曹操,并不是田畴认为曹操的人品更好,而是发现了曹操的政策不如袁绍的宽松。
B.大学者吴良先是不答应汉光武帝的征召,后来为汉明帝刘庄服务,因为吴良愧对以礼待人的光武帝,不得不报恩。
C.夏禹遇见被押送的罪人时,下车问清了罪犯的犯罪原因后,不但没有责罚罪犯,反而为自己的德行不厚而伤心垂泣。
D.刘邦与项羽同时受命于楚怀王起义造反,还约誓为兄弟,后来反目成仇,但在项羽乌江自刎后,刘邦曾哭祭项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袁公礼命五至而君不屈,今曹公使一来而君若恐弗及。
(2)汉祖失之于项氏,曹公遵谬于此举,百虑之一失也。
14.唐庚为什么要说东晋史学家孙盛是“小人”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时送客,逢崔侍御,并登此地
李白
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
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
回鞭指长安①,西日落秦关②。
帝乡③三千里,杳在碧云间。
①“回鞭指长安”,原指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回鞭指着长安。②秦关:今洛川县秦关乡,是中国历史上的要塞之一,洛河穿境而过。③帝乡,原指东汉时南阳是光武帝刘秀发迹之地,这里指长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谢亭北刚刚送走了客人,就又与崔侍御纵酒言欢并登山游玩。
B.首联点明相逢的地点、时间、人物为后面抒写共同爱好与情谊作铺垫。
C.颈联通过联想、借用典故抒发与友人难分难舍的感情和羁旅思乡之情。
D.全诗写人物行动自然流走,毫无碍滞;表现情感虽是欢游,却极尽惆怅。
16.尾联“帝乡三千里,杳在碧云间”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帝乡不可期”的内涵有何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一句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一句则用星宿给月亮定位。
(2)古代对人的称呼大有讲究,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一句以字称人,表其德行,表述词人对英雄豪杰的赞叹之情。“______________”一句以小名称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京口当地百姓对于该人物的亲切与自豪之感。
(3)鸟是古典诗文中常用的意象,古人常借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其他的还有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_____________。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绿杨拂地,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我也见过,无穷的碧草与绿叶重叠着,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
18.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嵌生出偶尔蕴蓄B.镶透出偶尔蕴涵
C.镶透出偶然蕴蓄D.嵌生出偶然蕴涵
19.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②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③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④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
⑤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A.①④⑤③②B.①②④③⑤C.④③①②⑤D.③②①④⑤
20.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整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1.学校开展了“短视频之利与弊”主题班会活动,以下是班级同学的发言,有五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
①没事刷一刷,随手发一发,近年来,短视频快速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②几十秒的时间,就可以让我们仰望浩瀚星空,俯瞰市井烟火;也可以让我们近距离观察社会现象,思考时代问题。③点开视频,我们可以领略城乡风貌、浏览风土人情,足不出户就能“行万里路”。④同学们,短视频正以参差多态的内容,提高了我们认识世界的维度。⑤截止去年底,我国短视频用户达6.48亿,短视频营销市场金额高达140亿元之巨。⑥那无处不在的传播场景、持续增长的用户规模和超乎想象的惊人流量,正彰显了短视频旺盛的生命力。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疆棉区有的自然条件,日照充足,气候干旱,雨量稀少,棉花种植属灌溉棉;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种植规模大,机械化程度较高,产棉量约占我国棉产量的50%。新疆长绒棉品质优良,各项质量指标均超过国家标准。新疆棉花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新疆棉区气候条件较为适宜,病虫害概率发生较轻,棉花单位面积产量比上年有所增加。以前,每年九、十月间,新疆就形成了百万“采棉大军”赴疆采棉的壮观景况。现在,随着新疆棉花生产实现高度机械化,就不再需要大量的“采棉工”了。所谓“强迫劳动”的说法纯属,洁白无瑕的新疆棉花不容任何势力抹黑,那些污蔑的谎言终将。
新疆棉,是新疆大地的云朵,她以超强的柔软温暖了我们的衣衫,她以纯白的棉浪绽放了农民的笑脸,她以无垠的辽阔打开了中国向西的门户。新疆棉,亚克西!新疆棉,中国心!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屈原虽遭流放,仍眷顾楚国,个人的身世沉浮与国家的生死存亡紧密相连。苏武“胡沙不隔汉家天,一节坚持十九年”,始以强壮出,终以须发尽白还,初心不改,坚贞不移……
《孟子·离娄上》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作为青年一代,该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家国情怀”,又该如何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发扬“家国情怀”呢?请围绕“家国情怀”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抄袭、套作。潍坊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前模拟(五)·解答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象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撞而契合的产物,是指有意味的具体形象,即“意”与“象”的融合。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言。东汉王充将“意”与“象”合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其在《论衡·乱龙篇》说:“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曹魏时代的王弼《周易略例·明象》“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一段文字,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
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欣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
由“意”“象”至合成词“意象”,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批评之中。
“意象”作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和地位都是不可或缺的。
(选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和发展》,有删改)
材料二:
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
“红杏枝头春意闹”“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春天的优美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边塞的崇高形象。“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就是它的生动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芜杂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所以说是情中景。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借景言情”。所谓借景言情,就是用形象说话。当然也并不是说生活中任何一种形象都能引起美感,只有艺术家在自然形象中抓住那种富有诗意的特征,才能引起人的美感。
李方膺有两句诗“疏枝横斜千万朵,会心只有两三枝”。这会心的两三枝就是以情写景的结果,这两三枝是最能表述艺术家感情的两三枝。意境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化身。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郑板桥画一幅无根兰花图,画面上几朵无根无叶的兰花,偃仰横斜随风翻舞。这兰花的形象,正是艺术家自己的形象,表现了他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和孤高的性格。在这里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是统一的,而且前者从属于后者。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中,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由于表现思想感情的需要可以对自然形象进行取舍、集中、夸张以至变形。
意境是一种创造。在意境中所使用的语言、色彩、线条都很富有表现力,既表现了情感,也描绘了景色的美。“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字,就体现了运用语言的技巧,这个“闹”字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它既反映了春天杏花盛开,雀鸟喧叫,自然从寒冬中苏醒,一切都活跃起来,同时也表现了心中的喜悦。没有笔墨技巧,只有思想感情,只有胸中对景物的感受,也形成不了作品的意境。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的本领。通过精湛的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赞赏意境,同时也是赞赏艺术家的技巧。
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意境的这种特性是和它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开的。所谓“意则期多,字惟求少”,这是说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关键在于抓住主要特征(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而不必罗列全部细节,要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余地,要相信读者是聪明的,可以根据形象提供的条件去掌握形象内容。所以在意境中既能做到形象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验,抓住了景物中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就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发挥意境的感人的力量。
(摘编自杨辛、甘霖等《美学原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不是一种简单形象,而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的碰撞、融合,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都很常见。
B.文艺创作的过程是由心中之“意”到眼前关注之“象”再到依托载体之“言”,而艺术欣赏的过程与之相反。
C.意境之所以能引起强烈的美感,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无论优美景象还是崇高形象本身就富有诗意特征。
D.意境因艺术家的感情而有感染力,意境中的形象不是单纯的自然,而是一种艺术语言被艺术家反映在艺术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象”具有了美学意义并确立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这和南朝梁代的刘勰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B.品评文学作品时,读者要更准确地表述审美快感,就要借助作家在构思谋篇过程中营构的“意象”。
C.创作艺术作品,创设意境,必须经由用情感过滤芜杂来营构意象这一环节,才有了“情中景”。
D.郑板桥笔下的兰花无根无叶可以证明自然的特征和情感的特征是相统一的,且自然服从于情感。
3.下列选项中不能表现意境“含蓄”这一特征的一项是()
A.苏东坡的《江城子·记梦》中“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没有详细描摹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场面,却有一种无声之胜。
B.李清照《声声慢》中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
C.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运用白描手法,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乡村日常生活图画。
D.汤显祖《牡丹亭·游园》中“雨丝风片,烟波画船”仅仅运用四个简单的意象写出了青春萌动的少女眼里的美好春光。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
5.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境为什么能引起人们强烈的美感?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
1.C2.B3.B
①首先提出论题:“意象”是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②接着以时间为序,阐述了“意象”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
③最后总结全文,重申“意象”的内涵并指出意象的作用。
①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长江滚滚涌来奔腾不息,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生动感人。
②落叶纷纷,展示了秋日萧瑟,悲从中来的感情;长江滚滚,雄浑阔大,表现了对人生渺小的感喟,以情动人;
③此两句对仗严整,技法精湛,语言富有表现力,具有创造美;
④此两句写景为杜寓居夔州所见之景的高度概括,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具有含蓄美。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无论优美景象还是崇高形象本身就富有诗意特征”错误,根据材料二“并不是说生活中任何一种形象都能引起美感,只有艺术家在自然形象中抓住那种富有诗意的特征,才能引起人的美感”可见,并非这些景象、形象本身富有诗意特征,而是艺术家抓住了其富有诗意的特征。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B.“读者要更准确地表述审美快感,就要借助作家在构思谋篇过程中营构的意象”错。原文是“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只是说这样做会更好,但并不是说必须这样做,不能构成条件关系。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B.材料讲“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声声慢》中此处直接写出此人内心情感“凄凄惨惨戚戚”,不符合“含蓄”的特征。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第一段先介绍“意象”,如“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先引出论题。
第二到六段按时间顺序讲述“意象”的演变过程。第二段讲“意”和“象”演变过程。第三段从文学的创作角度分析“意象”的演变。第四段讲“刘勰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第五段总述“由‘意’‘象’至合成词‘意象’,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第六段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即“‘意象’作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
最后一段总结“意象”的基本内涵,如“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及总结“意象”的作用,“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和地位都是不可或缺的”。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材料内容及探究文本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就是它的生动形象”分析,描写的秋季树叶纷纷飘落,长江滚滚而来的景象,带给人肃杀苍凉的深秋之感,抓住了现实美中的精髓,生动感人。
从“意境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分析,“无边落木”反映出万物凋零的萧瑟凄清景象,衬托诗人内心的悲;“不尽长江”万古流淌,永不停息,人却一代代更迭,无论贤愚均要在历史长河中逝去,两相对比,极为壮阔的长江反衬出极为渺小的人生,表现了对人生渺小的感喟,以情动人;
从“意境是一种创造。在意境中所使用的语言、色彩、线条都很富有表现力,既表现了情感,也描绘了景色的美”来看,这两句的语言十分精炼,对仗工整,具有创造美;
“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意境的这种特性是和它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开的”,这两句高度概括了登高所见之景,落木而“无边”,长江而“不尽”,诗人写的虽是眼前之景,却能让人思绪跨越眼前的时空,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人的高歌
冯至
大家游西山回来,坐在滇池的船上,回望西山的峭壁,总不免要把那峭壁上凿出来的龙门作为谈话的资料。有多少人从没有树林的枯山里凿出多少伟大的石窟,使我们除却放眼所见到的混浊的河水、无边的黄土外,偶然还能遇到宁静的庄严的石像。我们的身体虽然浴在黄土里,但是我们的心情对着那些石像,或者会感到天空一般地晴朗。
“这峭壁上一段小小的工程,比起云冈、敦煌等地的石窟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M君这样说。
C君,略微知道一些昆明的掌故,听了这话,不以为然,他说道:“不能这样比。你要知道,像云冈,像敦煌,以及河南的龙门,多半是从南北朝开端,经过隋、唐,一直到宋时,还在那儿开凿,那是几世纪内,千万只手的成绩。而这里的龙门规模虽然小,却是一个人左手持凿,右手持锤,只是两只手一点一点地凿成的……”
M君不回答,C君回转头来,望着山腰上的三清阁继续说:
“这是一个人用坚强的意志凿成的。在乾隆年间有一个石匠,他姓吴,他在没有正式工作的时候,也离不开他的凿和锤。一天,他正在西郊修补一座小石桥,对面来了一个人,用手指着那峭壁向他说,你看那巉岩,那上边有一座石室,从三清阁到石室是没有道路的,人们只在岩石边架上一条铁索。人在铁索上走着,稍一不慎,便会跌落到湖里。况且铁索如今也朽败不堪了,你为什么不一劳永逸,因山就势,开凿出一条石路呢?
“那石匠听了,望着西山的峭壁,心中就从岩石里盘算出一条宛宛转转、高下不平的小路。不久,他开始了他的工作:左手持凿,右手持锤,不顾寒暑,不管风天或雨天,日日和那顽固的岩石搏斗。他不受任何人的帮助,十多年如一日,终于完成了我们方才登临过的那条石路。
“现在逛西山的人,没有一个不到那里去玩一玩眺望湖景。就艺术来看,它当然抵不住云冈的任何一个石窟,但它的开凿人的意志是值得我们钦佩的。尤其是因为他在刚凿成的那一年便死去了。”
M君听了这段话,也不敢再小看这段工程了,只是说了一句:“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
这时同游的友人里有一位T君,显得很沉默,当大家正在唏嘘赞叹的时刻,他说:“我望着这湖水总爱想到海,方才我听完这段与岩石搏斗的故事,不知怎么想起一个和海水有关系的人了。
“我的原籍是河北省离海不远的一县,因为地近海滨,那里的人多是以航海为业的。那时,一只船从大沽口开出去,往往是经过一年半载才能回来。船上的人们把一切交托给那靠不住的海洋。他们一离开家门,母亲常常就开始吃素,妻子就开始夜夜衣带不解地睡觉,以示同海上的人共甘苦的意思。
“我的原籍地是一片硵地,粮食必须到外处去运,所以往营口的那条航线就成了那一带居民的生命线了。在这线上有一块只有两三个渔村的荒岛,附近的礁石最多,人们死在这里的最多。在许多年前,有一只船从大沽口起锚出发了。走了两三天,正在这荒岛的附近,海上起了暴风,这只船触礁沉没了。其中有一个人,在垂死的时候遇了救,被另一只船载到营口。
“这人遇救后就决定了一件事:在那荒岛上为什么不建筑起一座灯塔呢?从此他就飘流在营口一带。他在他的家乡成了一个传说中的人物:有的说他死在海里了,有的说他遇了救不知流落在什么地方,有的说在营口街上被同乡看见过,好像成为乞丐。——他本人呢,却像是化缘的和尚一般,到处请求布施,说是要在一座荒岛上建设一座灯塔。
“陆地上的人很少有人想到海。谁听他这样荒唐的话呢?他用尽种种的言辞,翻来覆去地使人相信他所说的不是谎话。有的是相信了,但大半的人以为他不是个疯子,便是个骗子。他想,在他未死前完成这件事,他不能不想出一种残酷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手指用布缠起,浸上菜油,在不肯施舍的人们的面前,把那块缠在手指的油布用火点燃,让火慢慢地燃到指尖。他说,在那荒岛旁,不知有多少人无辜地丧了性命,不知使多少人家的妻子一直到死不得安眠,这一点手指尖上的痛苦算什么呢?
“最后等到他的钱够建筑一座灯塔时,他的十指几乎都烧到了。他在营口出重资雇了几位泥水匠,率领着他们到了那座荒岛,开始了建塔的工作。塔建成了,他从此就天天在那塔上走上走下,在雾里,在风雨里,在海上的黄昏里,燃起一点比长庚星的光大不了多少的橙黄色的灯光。船上的人们望着这点光,分辨得出方向,他们怀着感谢的心情,以为是岛上有什么仙人出现,在怜悯他们。
“那人后来衰老得不成样子,但是他认为他是不能死的,因为塔上的灯光一天也不能缺少。据说,一天他病势很重了,他勉强爬到塔顶,燃着了灯,再也走不下来,他就望着那盏灯光,永久地闭上了眼睛。当时的海上起了很大的风涛……”
我们的船在湖上慢慢地走着,大家倾听T君的这段话,感到兴奋,在T君刚一闭口的时候,C君说出他的感想:
“方才我说完那段石工的故事,M先生曾经说,这类的故事,恐怕当时在云冈,在敦煌也少不了吧。我这时也觉得,在深山,在大海,在许多穷乡僻壤,也总少不了与这建塔者类似的故事。人间实在有些无名的人,躲开一切的热闹,独自做出来一些足以与自然抗衡的事业。”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写了一位石匠和一位渔民的故事,他们都是为他人无私奉献的无名英雄,尤其是渔民的故事写得悲壮感人,具有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
B.文中渔民触礁遇救,飘流在营口一带,他在家乡成为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人们对他的说法不一,表现了当地人对他的怀念和感恩。
C.文中渔民出海一直没有回到家中,根据T君原籍地风俗,如果他有妻子,他的妻子应该夜夜衣不解带地睡觉,以示与他同甘共苦。
D.渔民将十指缠布浸油点燃,不惜以损坏自己身体的代价募集钱财,建造灯塔,是一个拼命硬干、为民舍命的“中国脊梁”形象。
7.下列对散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叙述,叙述内容多采用对话方式展开,叙述方式灵活,使文章生动形象、真实可信,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B.“一个人左手持凿,右手持锤”一句运用细节描写,生动表现了文中石匠只身一人,使用简陋工具凿出石路的艰辛不易,凸显了石匠顽强的意志。
C.画线句在文中出现两次,强调所要歌颂的是人类历史上千千万万个披荆斩棘与大自然抗衡的无名英雄,收到了由点到面、铺陈渲染的效果。
D.“这峭壁上一段小小的工程,比起云冈、敦煌等地的石窟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M君所说的话在文中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强化读者的印象。
8.本文标题“人的高歌”,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9.本文的结构非常严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B7.C
①“人”不仅指文中以坚强的意志凿成石路的石匠和以不惜损害身体的代价建成灯塔的渔民,还指有着坚忍、顽强、无私奉献精神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们。
②“高歌”一指这些平凡而又伟大人们的高歌猛进、顽强奋斗,二指对这些人崇高精神的高歌赞美。
①议论开篇,引出石匠的故事:从四人游览滇池观赏西山峭壁时对“一段小小的工程”的议论写起,引出石匠的故事。
②联想过渡至渔民的故事:T君由滇池湖水联想到家乡渤海湾的海水,由石匠与岩石的搏斗联想到渔民与海水的搏斗,引出渔民的故事,用联想把命运相同的不同人物与故事自然联结。
③篇末点题:镜头回到船中,通过C君发表的感想,既是对全篇进行总结,又是对所讲故事社会意义的提炼和升华,首尾呼应。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表现了当地人对他的怀念和感恩”分析错误。这一情节表现的是这个人为了完成自己的理想而舍弃了自己的家人,因为一直没有回家,所以才造成了当地人对他情况的猜想。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收到了由点到面、铺陈渲染的效果”分析错误。这样处理起到了深化主题的效果。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对于标题“人的高歌”的含义,结合“左手持凿,右手持锤,不顾寒暑,不管风天或雨天,日日和那顽固的岩石搏斗。他不受任何人的帮助,十多年如一日,终于完成了我们方才登临过的那条石路”“等到他的钱够建筑一座灯塔时,他的十指几乎都烧到了”“他在营口出重资雇了几位泥水匠,率领着他们到了那只有两三个渔村的荒岛,开始了他们建塔的工作”“在深山,在大海,在许多穷乡僻壤,也总少不了与这建塔者类似的故事”可知,“人”不仅指文中以坚强的意志凿成石路的石匠和以不惜损害身体的代价建成灯塔的渔民,还指有着坚忍、顽强、无私奉献精神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们。
结合“它的开凿人的意志是值得我们钦佩的”“人间实在有些无名的人,躲开一切的热闹,独自做出来一些足以与自然抗衡的事业”可知,“高歌”是指这些平凡而又伟大人们的高歌猛进、顽强奋斗,同时是为这些具有坚强意志和顽强精神的人的事迹和精神唱的一首赞歌,表述了的赞美与歌颂。
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特点的分析能力。
本文的结构非常严谨,将材料组织得非常有条理且不显痕迹。
文章首先从四人游览滇池观赏西山峭壁写起,通过船上人对“一段小小的工程”的议论引出以后的情节,最先是“‘这峭壁上一段小小的工程,比起云冈、敦煌等地的石窟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M君这样说”,接着是C君叙述这“一段小小的工程”的来历,从而引出石匠的故事。“他开始了他的工作……他不受任何人的帮助,十多年如一日,终于完成了我们方才登临过的那条石路”。
接着,由由石匠与岩石的搏斗的故事,T君由滇池湖水联想到家乡渤海湾的海水,联想到渔民与海水的搏斗,引出渔民的故事。“这人遇救后就决定了一件事:在那荒岛上为什么不建筑起一座灯塔呢?从此他就飘流在营口一带”“他想,在他未死前完成这件事,他不能不想出一种残酷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手指用布缠起,浸上菜油,在不肯施舍的人们的面前,把那块缠在手指的油布用火点燃,让火慢慢地燃到指尖”“最后等到他的钱够建筑一座灯塔时,他的十指几乎都烧到了”,从而将文章的情节连接起来,毫不突兀。
最后,通过C君发表的感想,既是对全篇进行总结,又是对所讲故事社会意义的提炼和升华,“我这时也觉得,在深山,在大海,在许多穷乡僻壤,也总少不了与这建塔者类似的故事。人间实在有些无名的人,躲开一切的热闹,独自做出来一些足以与自然抗衡的事业”,这样就形成了首尾呼应呼应之势,让作品的结构圆融紧密,作品形成了一个整体。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曹公征乌丸,遣使辟田畴,畴戒门下趣严州。人问曰:“昔袁公礼命五至而君不屈,今曹公使一来而君若恐弗及,何也?”畴笑曰:“此非尔所知也。”即随使者到军。
或曰,田畴辞聘于袁氏,从辟于曹公,门人怪之,畴笑而不答。何也?曰,难言也。昔汉明帝问于吴良曰:“先帝召卿不至,反从骠骑游耶?”良曰:“先帝以礼待下,故臣得以礼进退。骠骑以法检下,故臣为法屈尔。”畴之用意,盖亦如此。是时袁氏政宽故畴可得不至曹氏刻急故畴不敢不来来非慕义故终身不受封爵。畴虽不言,言在其中矣。
曹公定邺,祠袁绍墓,哭之流涕。孙盛评曰:“先王诛赏,将以惩劝。而尽哀于逆臣之家,为政之道踬矣。匿怨友人,前哲所耻,说骖旧馆,义无虚涕。道乖好绝,何哭之有!汉祖失之于项氏,曹公遵谬于此举,百虑之一失也。”
禹见刑人于市,下车而哭之,况刘、项受命怀王,约为兄弟,而绍与操少相友善,同起事而绍又盟主乎?虽道乖好绝,至于相倾,然吾以公义讨之,以私恩哭之,不以恩掩义,亦不以义废恩,是古之道也,何名为失哉!孙氏之论,非但僻学也,盖亦可谓小人矣。
(节选自宋·唐庚《三国杂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袁氏政宽故/畴可得不至/曹氏刻急故/畴不敢不来/来非慕义/故终身不受封爵
B.是时袁氏政宽/故畴可得不至/曹氏刻急故/畴不敢不来/来非慕义故/终身不受封爵
C.是时袁氏政宽/故畴可得不至/曹氏刻急/故畴不敢不来/来非慕义/故终身不受封爵
D.是时袁氏政宽故/畴可得不至/曹氏刻急/故畴不敢不来/来非慕义故/终身不受封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辟,跟着征召别人(或推举别人)去当官。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开始,中国古代选拔官吏实行了举荐制。
B.骠骑,古代将军的一种称号。在东汉的军职体系中,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是当之无愧的军方“三巨头”。
C.定邺,定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为国都。公元213年,曹操被封为魏王,为避开天子所在的许昌,将魏国都城定在邺城。
D.说骖,解下骖马(古代四马拉车,两旁的马叫骖)。孔子曾解下骖马送给丧家,于是“说骖”意为以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同样是征召赴任,田畴拒绝了袁绍而答应了曹操,并不是田畴认为曹操的人品更好,而是发现了曹操的政策不如袁绍的宽松。
B.大学者吴良先是不答应汉光武帝的征召,后来为汉明帝刘庄服务,因为吴良愧对以礼待人的光武帝,不得不报恩。
C.夏禹遇见被押送的罪人时,下车问清了罪犯的犯罪原因后,不但没有责罚罪犯,反而为自己的德行不厚而伤心垂泣。
D.刘邦与项羽同时受命于楚怀王起义造反,还约誓为兄弟,后来反目成仇,但在项羽乌江自刎后,刘邦曾哭祭项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袁公礼命五至而君不屈,今曹公使一来而君若恐弗及。
(2)汉祖失之于项氏,曹公遵谬于此举,百虑之一失也。
14.唐庚为什么要说东晋史学家孙盛是“小人”呢?
10.C11.A12.B
13.(1)过去袁绍五次以礼征召但你都不屈从,如今曹操的使者一来,你马上应召好像唯恐来不及。
(2)昔日汉高帝刘邦对项羽进行哭祭的行为不对,曹操错误地遵循这一举动,这是百虑一失啊。
14.唐庚认为因为公义讨伐对方,因为私人情义哭祭对方,不因为情义放弃道义,也不因为道义而不顾情义,这是沿袭古代的淳厚的道德风尚,值得赞扬。而孙盛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所以唐庚认为孙盛是不懂古道的小人。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当时袁绍政治宽大,所以田畴可以不来;曹操政治苛刻严峻,所以田畴不敢不来。来了也不是仰慕曹操的道义,所以最终没有接受封爵之赏。
“袁氏政宽”是主谓短语,其后应断开;“故畴可得不至”,“故”是表因果关系的副词,引出结论“畴可得不至”,不可断开,排除AD;
“曹氏刻急”是主谓短语,与“袁氏政宽”相对,结构对称,单独成句;“故”是表因果关系的副词,引出结论“畴不敢不来”,不可断开,同时与“畴可得不至”相对,结构对称,单独成句,排除B。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从辟,跟着征召别人(或推举别人)去当官”错误,“从辟”是服从征辟之意。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B.“因为吴良愧对以礼待人的光武帝,不得不报恩”错误。原文是“先帝以礼待下,故臣得以礼进退。骠骑以法检下,故臣为法屈尔”,意思是先帝以礼相待,所以我可以根据礼节选择退隐。骠骑将军用法来约束民众,所以我屈从法规罢了。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屈”,屈从、屈服;“若”,好像;“弗及”,来不及。
(2)“失之于项氏”,状语后置句,对项羽进行哭祭的行为不对;“谬遵”,错误地遵循;“百虑一失也”,判断句,这是百虑一失啊。
1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
根据原文“道乖好绝,何哭之有!汉祖失之于项氏,曹公遵谬于此举,百虑之一失也”,可知孙盛对刘邦哭祭项羽,曹操哭袁绍的做法是否定批评的。
根据原文“虽道乖好绝,至于相倾,然吾以公义讨之,以私恩哭之,不以恩掩义,亦不以义废恩,是古之道也,何名为失哉!”可知,唐庚认为因为公义讨伐对方,因为私人情义哭祭对方,不因为情义放弃道义,也不因为道义而不顾情义,这是沿袭古代的淳厚的道德风尚,值得赞扬。
所以他认为“孙氏之论,非但僻学也,盖亦可谓小人矣”。
参考译文:
曹操征讨乌丸,派使者来征召田畴,他吩咐仆人赶快为他准备行装,人们问他:“过去袁绍五次以礼征召但你都不屈从,如今曹操的使者一来,你马上应召好像唯恐来不及,这是什么原因呢?”田畴笑着说:“这就不是你们所能知道的了。”田畴立马随同使者一起来到曹操军中。
有人说,田畴拒绝袁绍的征召,服从曹操的征召,门客都觉得奇怪,田畴笑笑却不回答,为什么呢?我说,因为难以回答。从前汉明帝问吴良说:“先帝征召你你却不来,为什么却接受骠骑将军的举荐呢?”吴良回答:“先帝以礼相待,所以我可以根据礼节选择退隐。骠骑将军用法来约束民众,所以我屈从法规罢了。”田畴的意思,大概也是如此。当时袁绍政治宽大,所以田畴可以不来;曹操政治苛刻严峻,所以田畴不敢不来。来不是仰慕曹操的道义,所以最终没有接受封爵之赏。田畴虽然没有明说,但一切都不言而喻。
曹操定都邺城,在袁绍墓前祭祀,为他痛哭流涕。孙盛评论:“先王进行责罚与奖赏,用来惩恶劝善,但曹操却在逆臣的家里竭尽悲哀,为政之道,于此有所阻碍了,克制自己的怨恨,表面与人友好,此为先贤所耻,于坟前停车悼念亡人,在道义上不应虚伪地哭泣流涕,如果说关系背离,友情断绝,何必哭泣呢!昔日汉高帝刘邦对项羽进行哭祭的行为不对,曹操错误地遵循这一举动,这是百虑一失啊!”
大禹见到处罚犯人,下车伤心垂泣,何况刘邦和项羽接受怀王的任命,结为兄弟,袁绍和曹操年少时候交好,一起起义而且袁绍又是盟主?虽然关系背离,友情断绝,到了相互倾轧的地步,然而我因为公义讨伐他,因为私人情义哭祭对方,不因为情义放弃道义,也不因为道义而不顾情义,这是沿袭古代的淳厚的道德风尚,怎么能说是不对呢?孙氏的议论,不只是偏颇的言论,也可以说是小人之见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时送客,逢崔侍御,并登此地
李白
送客谢亭北,逢君纵酒还。
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
回鞭指长安①,西日落秦关②。
帝乡③三千里,杳在碧云间。
①“回鞭指长安”,原指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回鞭指着长安。②秦关:今洛川县秦关乡,是中国历史上的要塞之一,洛河穿境而过。③帝乡,原指东汉时南阳是光武帝刘秀发迹之地,这里指长安。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谢亭北刚刚送走了客人,就又与崔侍御纵酒言欢并登山游玩。
B.首联点明相逢的地点、时间、人物为后面抒写共同爱好与情谊作铺垫。
C.颈联通过联想、借用典故抒发与友人难分难舍的感情和羁旅思乡之情。
D.全诗写人物行动自然流走,毫无碍滞;表现情感虽是欢游,却极尽惆怅。
16.尾联“帝乡三千里,杳在碧云间”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帝乡不可期”的内涵有何不同?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5.A
16.两句话的字面都包含了“帝乡”遥不可期的意思。但陶渊明的“帝乡”指的是天宫、仙乡,是道家追求的升仙之境。而李白诗中的“帝乡”是指京城,皇帝居住的地方;意指长安离秦关有三千里的路程,你回头看怎么也看不到了,只在虚无漂渺之间;旨在表述深沉的思乡、恋乡、爱乡之情。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
A.“又与崔侍御纵酒言欢”错,首联意思是诗人在谢亭北送客,遇到喝酒回来的崔侍御。而不是与崔侍御纵酒言欢。故选A。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的思想感情、评价诗词主旨内容的能力。
(1)李诗
尾联“帝乡三千里,杳在碧云间”意思是西安虽然只有三千里的距离,可感觉要回到那里却比登天还难。帝乡,原指东汉光武帝刘秀发迹之地南阳。这里指长安。长安离秦关有三千里的路程,在这虚无缥缈之间,回头怎么能看得到呢?这种思乡、恋乡、爱乡之情十分深沉,这以后的李白漂泊东南一带,投奔族叔(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逝,始终没有回去。
(2)陶诗
“帝乡不可期”意思是升入仙界也没有希望。帝乡即天宫、仙乡,指道教所说神仙世界,其实亦可兼指佛教所说西方净土。富贵功名非我心愿,彼岸世界也不可信。由此即可透视渊明的人生哲学。他既否定了世俗政治社会,亦摒弃了宗教彼岸世界。在士风热衷官职、同时佛老盛行的东晋时代,其境界不可谓不高明。他的人生态度是认真的、现世的。他要在自己的生活中,求得人生之意义,实现人生之价值。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二十八星宿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一句用星宿的触手可及写蜀道之高。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一句则用星宿给月亮定位。
(2)古代对人的称呼大有讲究,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一句以字称人,表其德行,表述词人对英雄豪杰的赞叹之情。“______________”一句以小名称人,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京口当地百姓对于该人物的亲切与自豪之感。
(3)鸟是古典诗文中常用的意象,古人常借鸟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其他的还有很多,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扪参历井仰胁息徘徊于斗牛之间(2)孙仲谋处人道寄奴曾住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示例二: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示例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示例四: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示例五: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示例六: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示例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扪、胁、徘徊、觅、溪、溅、噪、逾、幽、蓬、殷勤、踪。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瀑有三个瀑布,梅雨瀑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哗哗哗哗的声音;抬起头,()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便呈现于眼前了。
我们先到梅雨亭。_____________。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这是一个秋季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几分油油的绿意。而瀑布也似乎分外的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飘散,那更是杨花了。这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绿杨拂地,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我也见过,无穷的碧草与绿叶重叠着,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
18.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嵌生出偶尔蕴蓄B.镶透出偶尔蕴涵
C.镶透出偶然蕴蓄D.嵌生出偶然蕴涵
19.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布
②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③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
④坐在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
⑤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
A.①④⑤③②B.①②④③⑤C.④③①②⑤D.③②①④⑤
20.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写成整句。
18.C19.A
20.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那又似乎太浓了。
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嵌:本义是把东西填镶在空隙里。镶: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语境有“黑边儿”,应填“镶”。
生出:出生。透出:透露出。语境描写润湿中显露出的几分绿意,想遮掩却绿色太浓太多反更显著,应填“透出”。
偶尔:间或、有的时候、一般指隔着三五天;偶然发生的,没有计划的,无周期、无规律。侧重数量或频率。偶然:意想不到的;与必然相反,指事情的发生、出现不是经常的。侧重意外。语境指几点杨花意外地闯入怀里,应填“偶然”。
蕴涵:里边含有,包含。蕴蓄:蕴藏;积蓄。积藏于内,未显露出来。语境指梅雨潭很深,才能积蓄绿,应填“蕴蓄”。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述之句子衔接、连贯的能力。
这是一段有关梅雨亭的描写,主要根据空间顺序展开。
①的“梅雨亭”承接上句“我们先到梅雨亭”,引出描写的对象,放在首句;
④中的“它”指代①的“瀑布”,①后接④;
按照空间逻辑,由“梅雨亭”到介绍亭下的“梅雨潭”,④后接⑤;
②是对③中梅雨亭位置、状态的细节描写,③后接②。
最后的顺序是:①④⑤③②。故选A。
20.本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的能力。
整句,是排列在一起的一对或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一般指对偶句和排比句。
画线句有两组句子,改写成整句,就要保持前后相同的句式,构成对偶句。
首先选定一个句子形式,如以第一组句“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绿杨拂地,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为基准,句式是:我曾见过……,动宾短语,似乎……。
把第二组句改写成与其句式相同的句子,主要改写前两句: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那又似乎太浓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21.学校开展了“短视频之利与弊”主题班会活动,以下是班级同学的发言,有五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进行修改,便语言表述准确流畅。
①没事刷一刷,随手发一发,近年来,短视频快速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②几十秒的时间,就可以让我们仰望浩瀚星空,俯瞰市井烟火;也可以让我们近距离观察社会现象,思考时代问题。③点开视频,我们可以领略城乡风貌、浏览风土人情,足不出户就能“行万里路”。④同学们,短视频正以参差多态的内容,提高了我们认识世界的维度。⑤截止去年底,我国短视频用户达6.48亿,短视频营销市场金额高达140亿元之巨。⑥那无处不在的传播场景、持续增长的用户规模和超乎想象的惊人流量,正彰显了短视频旺盛的生命力。
语句②修改为:“几十秒的镜头”。语句③修改为:“了解风土人情”。
语句④修改为:“拓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维度”。
语句⑤有两处语病,第一处修改为“截至去年底”或“截止到去年底”,第二处修改为“短视频营销市场规模高达140亿元”。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语句②,“……时间,就可以让我们仰望浩瀚星空,俯瞰市井烟火”搭配不当,此处承接前文短视频的话题,故应是短视频里的境头让人们看见。修改为:“几十秒的镜头”。
语句③,“浏览风土人情”搭配不当,修改为:“了解风土人情”。
语句④,“提高了我们认识世界的维度”搭配不当,修改为:“拓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维度”。
语句⑤有两处语病,第一处,“截止去年底”不合逻辑,修改为“截至去年底”或“截止到去年底”;第二处,“短视频营销市场金额高达140亿元之巨”不合逻辑,修改为“短视频营销市场规模高达140亿元”。
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疆棉区有的自然条件,日照充足,气候干旱,雨量稀少,棉花种植属灌溉棉;耕作制度为一年一熟,种植规模大,机械化程度较高,产棉量约占我国棉产量的50%。新疆长绒棉品质优良,各项质量指标均超过国家标准。新疆棉花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残疾救助对策研究报告
- 亳州旋转钢楼梯施工方案
- am3机盖施工方案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消费者行为研究》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计量基础知识(60张)
- 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组织结构课件
- 家政服务有限公司运营方案
- 基本元件电阻器电阻英文名resistance通常缩写
- 2024年度顺丰速运国际物流合同
- 仓库看板管理仓库目视管理仓库现场标示管理详解
- 汽车起重机检查及记录表(月检)
- 大学辅导员工作目标管理测评指标体系
-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期中测试卷
- 医院感控登记本
- DBJ50∕T-346-2020 无障碍设计标准
- 上交大《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包教学检测期末试卷《园林植物景观设计》试卷B卷
- 红色经典朗诵稿3-5分钟18篇
- 浅论新时代基层行政管理中依法行政问题及对策-以某市为例 法学专业
- 临时便道施工方案47107
-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单元教材分析全册1-8单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