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三)(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基础知识训练_第1页
文言文阅读(三)(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基础知识训练_第2页
文言文阅读(三)(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基础知识训练_第3页
文言文阅读(三)(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基础知识训练_第4页
文言文阅读(三)(解析版)-2023年中考语文基础知识训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三)

(九年级)

醉翁亭记

欧阳修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娜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

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低偻提携,往来而不早者,滁人游也。晅溪而渔,

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杳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

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用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

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往来而不绝者/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B.啮溪而渔/把酒顺风

C.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微斯人,吾谁与归

D.宴酣之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哪也。

(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3.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请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1.D2.(1)一眼望去,树木茂盛乂幽深秀丽的,是琅哪山。

(2)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3.围绕"在逆境中仍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较得失,积极乐观"

回答即可。

【解析】L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A.绝:断绝/与人世隔绝;

B.临:靠近,对着/面对;

C.归:返回,回家/一起;

D.乐:都是指乐趣;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册k调、换、补、移",

我们在翻译句子的时候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

(1)重点词:蔚然,草木茂盛的样子;深秀,又幽深又秀丽。

(2)重点词:酣,尽情地喝酒;乐,乐趣;丝竹,指代音乐。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

根据"欧阳修尽管被贬滁州,仍能有所作为"可知,欧阳修在逆境中仍然能保持旷达的胸襟,不计得失,积极

乐观。

启示:可以从一个人遇到挫折,身处逆境应乐观面对这方面写出感想即可。示例如下:

我们无论何时何地,不管面对怎样的挫折、困难,我们都要积极乐观地生活,以求有所作为。

【点睛】参考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过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

是琅珊山。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是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是酿泉。泉水

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这亭子的

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太守和他的宾客

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醉翁的情趣不

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

这就是山中的朝暮。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

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人弯着腰走,小

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

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

于弹琴奏乐,投壶的人中J',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

们。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

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

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叙这乐事

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呢?是庐陵欧阳修吧。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华。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之衣

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扬,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害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目:“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是夕,天宇开霁①,林间月明,可数毫发。连弃舟,从参寥②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④,度南屏④,

逑足于惠因涧⑥,入灵石坞汽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⑤凡经佛寺十五,皆

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⑦非人间之境。行二鼓,始至寿圣院⑤,

谒辨才②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①霁:雨过天晴。②参廖、辨才:人名。③并湖:沿湖。④雷峰、南屏、灵石坞:山名。⑤普宁、

寿圣院:寺名。⑥惠因涧:山涧名。⑦殆:大概。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湖中人鸟声俱缎)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举弃舟()

(4)漫足于惠因涧()

5.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余:余住西湖/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与:天与云与山与水/选贤与能

C.于:憩于龙井亭/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D.乃:明日乃还/见渔人,乃大惊

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余孥一小舟,拥霾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7.甲乙两文中,"""____________"表明游览时间都在晚上,""""

直接表明环境都很幽寂。

【答案】4.消失还于是,就洗、洗涤5.C6.(1)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

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2)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连)头发都能数清。7.是日更定矣是夕

湖中人鸟声俱绝皆寂不闻人声

【解析】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含义,还要注意理解文言词汇在

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绝:消失。

(2)句意:在湖中怎么能还会有您这样的人!更:还。

(3)句意:于是(我)离开船。遂:于是,就。

(4)句意:在惠因涧洗脚。濯:洗、洗涤。

5.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含义。

A.我/其余的人;

B.和/同“举",选举;

C.都是介词,在;

D.才/竟然;

故选Co

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

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

整。重点词语:

(1)余,我;挈,通"槎",撑(船);拥,穿着;羹衣,细毛皮衣;巍,鸟兽的细毛;往,前往。

(2)是,这;霁,雨过天晴;数,数清;毫发,像头发一样细微的物品。

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甲】文中"是11更定矣"意思是"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表明游览时间都在晚上。“湖中人鸟声俱绝”意思是

“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表明环境都很幽寂。

【乙】文中"是夕"意思是"这天晚上",表明游览时间都在晚上。“皆寂不闻人声"意思是"都十分寂静,听不

到人的声音",表明环境都很幽寂。

【点睛】参考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

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

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上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

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

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

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

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这天晚上,天空晴朗,树林间月光很明亮,(甚至连)头发都能数清。于是(我)离开船,跟着

参寥拄着拐杖沿着湖边慢走。(我们)过了雷峰塔,度过南屏--带,在惠因涧洗脚,进入灵石坞,发现一条

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风篁岭,在龙井亭休息,斟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来。从普宁到龙井亭

总共经过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静,听不到人的声音。路边的屋舍,灯火若隐若现,草木长得葱葱郁郁,

水流得很急,发出悲怆的声响,这大概不是人间有的地方。(我们继续)前行(到了)二更天,才到寿圣院,

在朝音堂拜见辨才大师,第二天便回去了。

(甲)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

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诉,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酒流。

(杜甫《登岳阳楼》)

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至若春和典)明(2)宠辱僧()忘

(3)JE()酒临风(4)⅛¾()关山北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而更长烟一空(或许)B.甚呼日夜浮(代表天地)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他的)D.微斯人,吾谁与归(没有)

10.把下面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微斯人,吾谁与归?

11.杜甫之所以“亲朋无一字”,一身是病,只有"孤舟",是因为”(用原诗中的句子

填空)。所以说,诗人明写个人之愁,实则是伤时忧世,抒发对天下的悲慨牵挂之情。这与《岳阳楼记》所

表达的思想是一致的,是范仲淹所说的""所具有的思想感情。

12.如杜甫、范仲淹一样,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总是自觉地将自己与国家、历史和天下联系起来,以诗文传

达自己的思考与牵挂,袒露读书人的社会良知和悲悯之心。请你举出一例(要求举出人物和诗文),并谈谈

自己的想法。

【答案】8.日光一起持、拿、执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9.A10.不

因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官就担忧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就担忧他的君王。

11.戎马关山北古仁人12.示例:陆游一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

马冰河入梦来。

作者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

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

幻化出特殊的梦境一一"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

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

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举例要求人物、诗或文都要有)(想法要扣主题)

【解析】8.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景:日光。

(2)句意为: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偕:一起。

(3)句意为:端着酒杯,吹着微风。把:持、拿、执。

(4)句意为: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戎马: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

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A.句意为: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或:有时。

故选Ao

10.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点字词:

(1)以,因为;此句是互文,注意综合语句进行翻译;

(2)微,没有;斯人,这样的人;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杜诗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亲朋无一字”写出了诗人的孤苦,"孤舟",

写出了诗人全家挤在一条小船上漂泊度日,消息断绝,年老多病,孤舟漂泊。而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即是"戎

马关山北",从诗人来说,从洞庭湖向长安望去,隔着一道道关,一座座山,而战火就在北面燃烧。具体指

的是当时吐蕃入侵,威胁长安,战争不息,国家不得安宁。在他心中却呈现出长安危急,人民遭难的情景,

于是他就禁不住伤心的老泪纵横了。

《岳阳楼记》中,写伤时忧世,抒发对天下的悲慨牵挂之情的句子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

忧其君”,根据前文“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可知,这是"古仁人”所具有的思想感情。

12.本题考查拓展运用。举出人物、诗文进行分析即可。

示例:龚自珍一一《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借自然的循环法则来自比,表示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这富有哲理的一句话,

传达出诗人"不在其位,亦谋其政"的难能可贵的精神,表明了诗人无比坚定的决心,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

为了似锦繁花,不惜献身化为春泥。

【点睛】参考译文:

【甲】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

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

青翠欲滴。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

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豌(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

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觉得喜气洋洋了。

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

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

君忧虑。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

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

【乙】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

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

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班级正在自主设计《湖心亭看雪》的作业,请你给你们组设计的作业编写答案。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履衣炉火,

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砌,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

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日:“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口:“莫说相公痴,更

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1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人鸟声俱绝沿溯阻绝B.上下二白长烟.一空

C.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是日更定矣D.星金陵人考进亦忧,退亦忧

14.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5.作者说"舟中人两三粒",又说"独往",是否矛盾?

16.同桌拿来其他组设计的作业,邀你一起挑战,请你接受下面的挑战。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②突兀③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

娥⑤,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

王⑥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节选自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①武林门:古杭州的城门。②保叔塔:应作"保假塔",在西湖边的山上。③突兀:高耸的样子,④

昭庆:西湖的寺庙名。⑤娥:美女的黛眉。⑥东阿王:即三国魏国的曹植,曾封东阿王,曾写《洛神赋》。

请从以下探究题中任选其一,接受挑战:

(1)《湖心亭看雪》和《初至西湖记》都写到了西湖的景色,请结合内容分析两篇文章写景方法的不同。

(2)《湖心亭看雪》和《初至西湖记》都提到“泛舟西湖看景”,作者看的是什么景?景中蕴含的是什么情?

试探究两篇文章的不同之处。

【答案】13.B14.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15.不矛盾,这里要去其形式,存

其精神。这表现了作者特立独行(独立不羁)人傲岸自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追求,舟子不会有这样的

追求和雅兴。16.示例1:我选择(1)《湖心亭看雪》通过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写景,如妙

用"痕"点芥粒等量词,由远及近,写出J'天地白茫茫一片的广阔与雪中人的渺小。《初至西湖记》通过生动

的比喻写景,如“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西湖春天山色如黛,花色娇

艳,微风醉人,湖水微谦的美丽景色。

示例2:我选择(2)张岱看的是雪景,冰雪象征高洁的情操,张岱痴迷雪景,实际是对高洁人格的追求。

袁宏道看的是湖光春色,通过生机勃勃的景色抒发对西湖春天的沉醉与喜爱之情。

【解析】13.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消失/断:

B.都是“全部"的意思;

C.还/晚上八点左右;

D.是/这;

故选

Bo

1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重点词有:

莫:不要;更有:还有。

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译文,说出自己的观点及理由即可。

示例:不矛盾。"独"是指张岱内心很孤独,而不是一个人的意思。"独往湖心亭看雪"中,一个"独"字表达了

作者内心深处漂泊无根的孤独,茫然无奈的伤感和孤芳自赏的情怀,暗示了作者对西湖雪景的"痴","独"字

体现出作者遣世独立和脱俗孤做的个性;"两三粒"是当时舟上人数的真实写照。因而不矛盾。

16.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⑴本题考查写景的方法。甲文语言直白,叙事简单。如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

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乙文多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如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

如酒,波纹如绫。四种景物:山色、花光、温风、波纹:一连用了四个比喻,以排比的形式出现;文字高

度洗练,既传神地传达出作者的欣喜之情,又从整体上概括了仲春二月西湖的特点,给人以美好的愿受。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和情感的分析。作答本题,需要翻译全文。

《湖心亭看雪》采用白描的手法,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

阔的雪景图,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表达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初

至西湖记》写了作者从杭州武林门行,远远看见保叔塔高高耸立在山崖上,划船进入西湖的事情。表达了

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

【点睛】参考译文: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

了。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西湖雪夜雾

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

堤的痕迹(苏堤),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

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

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便拉着我一同喝酒。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问他们的

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

您一样痴的人啊!”

【初至西湖记】从武林门往西走,就望见保叔塔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这时我的心已经飞到西湖上面。午

间进入昭庆寺,用茶过后,立即雇小船划向湖中。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眉毛;桃花红艳艳的,如同

少女的面颊。温风拂面,使人如饮醇酒;微波荡漾,如同绫罗一般轻软。我刚刚抬头一看,不知不觉间就

己经是如痴如醉了。这时我想用一个词语来描写(这光景),竟然想不出来,大约像东阿王曹植最初见到洛神

时一样。我游西湖就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自谪巴陵,愤郁颜见辞色。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

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仲淹,求《岳阳楼记》。故《记》中云:“不以

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选自《过庭录》)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1)生天下之忧而忧先(2)恐后西祸贻

18.用"/"给乙文中划线语句断句。(3处)

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滕子京负大才,为众所嫉。

20.请联系甲乙两文分析概括范仲淹撰写《岳阳楼记》的目的。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可

以看出范仲淹具有怎样的思想境界?

【答案】17.(1)名词作状语,在......之前(2)遗留18.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

/恐后贻祸19.(1)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2)滕子京依仗着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20.目的:规劝和勉励滕子京

思想境界:范仲淹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

力,表现出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伟大的胸襟胆魄。

【解析】1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意思是: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先:名词作状语,在......之前。

(2)"恐后贻祸"的意思是: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贻:遗留。

18.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

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语句"文正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的意思是:范仲淹和他同龄,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

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文正与之同年"写两人的年龄;“友善”是说两人之间的关系;“爱其才"写范仲淹对其

态度;"恐后贻祸"与范仲淹对其担心。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范仲淹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

19.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

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

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以(因为)、喜(高兴)、悲(悲伤)"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负(依靠,依仗)、大才(才华出众)、为(被)、忌疾(嫉妒)"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分析概括作答。

第一问,从乙文中的"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正(文正)患无隙以规之。子京忽以书抵文正,求《岳阳

楼记》。故《记》中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意盖在谏故人耳"

可知,范仲淹撰写《岳阳楼记》的目的是规劝和勉励滕子京。

第二问,要求答出范仲淹具有怎样的思想境界。结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分析作答。"先

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也就是说人要做

到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句话表达了范仲淹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摆在首位,充分表现了他大公无私、舍

己为人的奉献精神和忧国忧民的胸怀,同时寄托着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甲】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情,这是为什么呢?是

由于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

记关注国家安危。这样来说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

感到快乐呢?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

一道呢?

【乙】滕子京很有才华,遭到许多人的嫉妒,从开始的庆阳帅被贬到巴陵郡,他的悲愤郁闷之情常常表现

在文章中和脸上。范仲淹和他同龄,两人关系很好,也很爱惜他的才华,害怕以后他遭到迫害。但是滕子

京很骄傲自负,很少听人劝。正在担心没有机会规劝他的时候,滕子京忽然写信给范仲淹,请他写一篇《岳

阳楼记》。所以文中写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的意思大概就

在规劝于想好友了。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低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

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藏,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

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

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

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目:“此

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①,我任②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

之。

【注】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

21.解释下列加点实词的含义。

(1)往来而不缈者绝:

(2)树林阴鹭翳:

(3)案无留牍牍:

(4)值岁荒值:

2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杂然W前陈者余强饮三大白W别(《湖心亭看雪》)

B.醒能述"文者能以径寸之木(《核舟记》)

C.燮开仓赈济,萼阻之萼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D.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醉翁亭记》)

23.选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

A.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B.颓然/乎其间者

C.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②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25.下面对两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与滁人畅游山水,酒酣而醉,此醉是为山水之乐而醉,更为能与民同乐而醉。

B.郑板桥因担心上级拒绝,没有经过申报就开仓赈济灾民,最终遭到了撤职处分。

C.郑板桥不仅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敢于担当,而且富有艺术才华,喜与文人雅士交游。

D.欧阳修和郑板桥担任官职,都能情系百姓,造福一方,因而都受到了老百姓的爱戴。

【答案】21.(1)断绝;(2)遮盖;(3)公文;(4)遇到,正赶上22.B23.D24.①人们只

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

②这都什么时候了,如果辗转往复向上申报,老百姓哪里还能活下去呢?25.B

【解析】2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绝:断绝:

(2)句意: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3)句意:案件(处理得很快),没有积压。牍:公文;

(4)句意:恰逢荒年。值:遇到,正赶上。

22.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A.表修饰,相当于"地"/表承接,相当于"就,然后";

B.都是介词,译为"用";

C.连词,有人/表委婉语气,或许、也许;

D.助词,的/代词,它:

故选Bo

2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

分、文言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D."太守归"是主谓短语,"而"是连词,表承接,承接下文,故"归"和"而"之间应断开,故断句为:太守归/而

宾客从也;

故选D。

24.本题考查句子翻译。注意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①重点字词:从:跟从;第二个“而J表转折,翻译成"却";第一个"乐"的意思是"以......为乐";

②重点字词:若:如果;岂:哪里,怎么。

2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B."郑板桥因担心上级拒绝”表述有误。从"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

和“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分析可知,郑板桥是心系百姓才开仓放粮,救助百姓,而不是怕上级拒绝;

故选Bo

【点睛】参考译文:

【甲】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

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人在出游。到溪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

的水酿酒,泉水香甜,酒味清醇;野味野菜,杂七杂八地摆在面前的,这是太守在举行宴会。宴会喝酒的

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是众位

宾客快乐的样子。一位容颜苍老,头发花白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太守下山回家,宾客也跟着走了。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叫,

是游人高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而人们只知道跟

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够和大家•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

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人欧阳修。

【乙】郑燮,号板桥,清朝乾隆元年科举得中进士,擅长画竹和兰花。曾经在范县担任县令,爱民如子。

为官清廉,不受贿赂,枕兢业业,案件(处理得很快),没有积压。郑公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

有时到了忘记自己是长官的地步。(郑燮)后来被调任到潍县做官,恰逢荒年,百姓饥饿得吃人。郑燮打开官

仓发放粮食来赈济灾民,有人阻止(他)。郑燮说:“这都什么时候了,要是向上申报,辗转往复,百姓怎能

活命?上级降罪,我来承担(开仓济民的后果)。"于是打开官仓赈济灾民,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到期的时

候,潍县的百姓沿路送他。

26.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

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

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宋派,字景濂,其先金华之潜溪人,至濂乃迁浦江。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

从吴莱学。源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

通。在朝,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

一一节选自《明史•宋濂传》

⑴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余幼时即哈学

②旗慕圣贤之道

③俟其欣悦

④媵推为开国文臣之首

⑵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②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

(3)【甲】文写宋源解决求书之难的办法是"",【乙】文中""一句从侧面写出宋濂文化造诣深的

特点。(用原文语句填空)

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说说宋濂学有所成的原因。

【答案】⑴爱好,特别喜欢更加等待多次

⑵①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些。

②从小到大,(宋濂)未曾有一天离开过书,对学问没有不通晓的。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

(4广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表明宋濂热爱学习,刻苦勤奋;"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

请”表明宋濂尊重老师,虚心求教;”余因得遍观群书”表明宋濂幼时聪敏,记忆力好。

【详解】(1)本题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

(1)"余幼时即嗜学”的句意是: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学习。嗜:爱好,特别喜欢。

(2)"益慕圣贤之道〃的句意是: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益:更加。

(3)“俟其欣悦"的句意是:等到他高兴了。俟:等到。

(4)"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句意是:宋濂多次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屡:多次。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

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

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填(挤满)、稍(略微)、辞色(言

辞和脸色)”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自(从)、尝(曾经)、去(离开)、通(精通,通晓)"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从【甲】文"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可知,宋濂解决求书之难的办

法是借书、抄书。用原文的话是"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从"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的意思是:士大夫登门索要诗文的人,接踵而至。作者通过写士大夫登门

索要诗文,侧面写出宋濂文化造诣深的特点。

据此理解提炼填写作答。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从【甲】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

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可以看出,宋濂热爱学习,读书刻苦而勤奋;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

经叩问。……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可以看出宋濂尊重老师,虚心求教。从【甲】文"余因

得遍观群书"和【乙】文"幼英敏强记”可以看出,宋濂幼时聪慧,思维灵敏,记忆力好。

这些都是其学有所成的原因。

【点睛】参考译文:

【甲】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学习。家里贫穷,没有办法得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

就亲手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气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

和伸直,也不放松抄录书。抄写完了,跑着送还借来的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期限。因此人家大多愿意把

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广泛地阅读很多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

老师和有名望的人与自己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道德

声望高,学生弟子挤满J'他的屋子,他不曾把言辞和脸色略变得温和一些。我恭敬地站在他身边。提出疑

难,询问道理,弯下身子,侧着耳朵来请教。有时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

敢多说一句话来辩解;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最终能够有所收获。

【乙】宋濂,字景濂,其祖先是金华潜溪人,到宋濂这一辈才迁至浦江。宋濂幼时聪敏,记忆力强,

就学于闻人梦吉,精通《五经》,后又跟随吴莱学习。宋濂相貌丰伟,满脸美髯,眼睛近视却很明亮,能在

一粒黍子上面写儿个字。从少到老,没有一天离开过书籍,对学问无所不通。朝廷中,宋濂屡次被推为开

国文臣之首。士大夫登门索要诗文的人,接踵而至。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英甚

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岸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

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

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

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

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2)万钟于我何加焉

(3)是亦不可以弓乎

2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乙】

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奉其母。母曰:“子色得此金?”对口:“所受俸禄也。”母曰:“为

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君人臣不忠,是为人

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②。王配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

为相,以金赐其母。

(节选自韩婴《韩诗外传集释》)

【注】①造:往,至I。②狱:处分。

2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得金百镒奉其母/奉公守法

B.子家得此金/案得广厦千万间

C.为人臣不忠/不足为外人道也

D.王国其母/非独货者有是心也

30.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

31.【乙】文作为补充材料,放入【甲】文横线处较为合适,请结合两文说明理由。

【答案】27.(1)同"避",躲避(2)益处(3)停止28.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但)想

要的有超过生命的东西,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29.B30.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

不入于馆。31.乙文中田子把在官位上得到的钱财献给母亲尽孝,但母亲拒绝,教育他不合道义的财

物不应拿。这与前文所说"万钟不辩礼义而受,万钟何加”的观点意思相同,能作为论据论证观点,所以放在

横线处很合适。

【解析】27.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

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辟:同"避",躲避;

(2)句意为: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力口:益处;

(3)句意为: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已:停止。

28.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

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本句重点词语:

生,生命;亦,也;欲,想要;甚,胜于;故,所以;不为苟得,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29.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

A.奉:献给/遵循;

B.安:都是"怎么";

C.为:做/对:

D.贤:认为......有贤德/贤明;

故选Bo

30.考查划分文言句子朗读节奏的能力。解答时,应了解文言的句读知识,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言文,培

养语感并能根据句子中词语的意思含义来划分句子节奏。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领起全句的语

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本句句意为: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该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也"为语

气助词,应断开;"不义之物"是"不入于馆"的主语,"不义之物"前后应断开;故断句为:孝子之事亲也/尽力

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

31.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甲文中"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意思是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

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作者认为不合乎礼义的财物不能被接受,表现了孟子大义凛然的性格和气概。

从乙文田子的母亲所说的话“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致诚,不义之

物,不入于馆”可知,田子的母亲看到田子获得不义之财,就教育他不合道义的财物不应拿。这与甲文观点

意思相同,能作为论据论证观点,所以放在横线处很合适。

【点睛】参考译文:

【甲】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

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

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道义了。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以我不做

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因此有的灾祸我也不躲避。如果人

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能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

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办法为什么不可以做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

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

们所想要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不仅贤人有这种心,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人不丧失罢了。

一碗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它就会饿死。如果盛气凌人地呼喝着给他吃,饥饿的

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就连乞丐也会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

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J'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

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

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

「它。这种做法难道不应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乙】田子担任宰相,三年后休假回家,得到很多金子献给他的母亲0母亲问他说:"你怎么得到这些

金子的?"他回答说:"这是我当官的俸禄。"母亲说:"当宰相三年,难道不吃饭?像这个样子当官,不是我

所希望的。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应该努力做到十分诚实。不应该得到的东西,不要拿进家门。作为国家

的臣子不忠诚,也就是当儿子的不孝顺。你把这东西拿走。"山子很惭愧地跑了出去,到朝堂上退还金子,

然后请求君王让自己接受处分。君王认为他母亲很贤良,因田子母亲的深明大义而高兴,于是就赦免了田

子的罪,叫他重新当上宰相,把金子赏给了他的母亲。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曹刿论战(节选)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日:“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目:“小惠未遍,

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口:“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日:“小大

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

萧颖士风节

萧颖士为唐名人,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予反复考之,颖士有风节之士也。为集贤校理,宰相李

林甫欲见之,颖士不诣,林甫怒其不下已。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兔官,更调河南参军。安禄

山宠恣,颖士间语柳并日:“胡人(指安禄山)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即托疾去。禄山

反,(萧颖士)往见郭纳言御守计纳不用。叹曰:“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节度使源清欲退保江

陵,颖士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公何遽轻土地,取天下笑乎?”淆乃按甲不出。

(选自《容斋随笔》,有删改)

32.[辨其字•走进文本]下列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是()

A.不入见/消乃按甲不出

B.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但微颔之

C.忠之属也/履予作文以记之

D.颖士不说/及郡下,堂太守

33.[明其义,把握语句]请完成下面的语句翻译。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予反复考之,颖士有风节之士也。

34.[解其精•理解内容)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可〃"可矣",表现曹刿胸有成竹,沉着果断,善于捕捉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B.乙文画波浪线句子"(萧颖士)往见郭纳/言御守计/纳不用"断句正确。

C.鲁庄公将战争的胜利和希望寄托在小恩小惠和神明保佑上,反映他在军事上的鄙陋。

D.乙文萧颖士分别从客观形势、退兵后果这两方面说服源消按兵不动。

35.[悟其人•品味形象]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探究萧颖士和曹刿的共同之处。

【答案】32.C33.(1)当权者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何必参与呢?(2)我反复考证(后发现),萧颖

士是一位有高尚品德、坚贞节操的人。34.C35.①都有卓越的政治远见。曹刿认为得到百姓的拥

护和支持才是取得胜利的保证;萧颖士能看出安禄山恃宠而骄,将来必有反心。②都心怀天下。在与齐国

交战之际,曹刿为君主出谋划策;萧颖士无论做官与否,或为郭纳出谋划策,或为源消分析形势。③都对

尸位素餐的当权者持否定态度。给郭纳进言献策,郭纳却轻敌自恃;"鄙"即目光短浅,直接表明了曹刿对“肉

食者”的不屑。

【解析】3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都是"于是";

B.都是"只是";

C.类/同"嘱",嘱托;

D.都是"拜见";

故选C。

3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注意重点实词及句式结构。注意:

(1)肉食者:当权者;谋:谋划;间:参与;

(2)考:考证;风节:高风亮节;句式:判断句。

34.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C."反映他在军事上的鄙陋”有误。鲁庄公将战争的胜利和希望寄托在小恩小惠和神明保佑上,这是政治见识

上的鄙陋;

故选Co

35.本题考查比较人物形象。注意结合文本分析。

根据甲文中的“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可知,国家危亡之际,曹刿主动要求进见提出自己

的意见,这说明他是一个热爱祖国,心怀天下的人。根据乙文中的"颖士间语柳并日:‘胡人(指安禄山)负

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节度使源淆欲退保江陵,颖士说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

大事去矣。公何遽轻土地,取天下笑乎'可知,萧颖土向柳并说明天下大乱将起,应早做应对。源消欲退保

江陵时,他指出这一行为了的弊端。这说明他是一个关心国家大势,心怀天下的人。根据甲文中的"肉食者

鄙,未能远谋”可知,曹刿认为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表现了他对当权者的否定。当鲁庄公提出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的时候,他认为是“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知,他有卓越的政治远见。根据

乙文中的"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可知,萧颖把当权者制定的御贼计划看成是儿戏。表现了他对当权

者的否定与不屑。

【点睛】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他的同

乡说:“当权的人自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