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91.040
CCSP33DB21
辽宁省地方标准
DB21/T3403-2021
备案号J15699-2021
健康建筑设计标准
Designstandardforhealthybuildings
前言
根据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21年度辽宁省
首批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城市更新)编制/修订计划>的通知》(辽
住建科[2021]4号)的要求,标准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
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相关标准及技术文献,结合辽宁省工程实
际,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本标准。
本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建筑设计、
给水排水设计、暖通空调设计、建筑电气设计、装修设计、室外
场地设计、园林绿化设计、卫生防疫设计、条文说明等。
本标准由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和辽宁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批准,由辽宁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辽宁省建设科学
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具体内容的解释。
本标准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将有关资料反馈到辽
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地址:沈阳市和平南大街88
号,邮编:110005,E-mail:jkjzsjbz@163.com)。
本标准主编单位:辽宁省建设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本标准参编单位:辽宁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沈阳建筑大学
中国建筑东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沈阳新大陆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沈阳体育学院
辽宁省沈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
丹东市城市建设指导服务中心
目次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4
4建筑设计·································································5
4.1一般规定·····························································5
4.2建筑声环境··························································5
4.3建筑热工·····························································7
4.4建筑光环境··························································8
4.5建筑风环境·························································11
4.6全龄友好和无障碍·················································12
4.7建筑安全····························································13
4.8空间布置····························································15
5给水排水设计··························································19
5.1一般规定····························································19
5.2水质·································································19
5.3给水排水系统······················································21
6暖通空调设计··························································24
6.1一般规定····························································24
6.2通风设计····························································24
6.3热湿环境····························································25
7建筑电气设计··························································27
7.1一般规定····························································27
7.2照明·································································27
1
7.3电气环境与智能化·················································30
8装修设计································································32
8.1一般规定····························································32
8.2材料·································································32
8.3家具·································································34
9室外场地设计··························································35
9.1一般规定····························································35
9.2健身场地····························································35
9.3全龄友好和无障碍·················································36
9.4场地设计····························································37
10园林绿化设计·························································38
10.1一般规定··························································38
10.2园林绿化··························································38
11卫生防疫设计·························································40
11.1一般规定··························································40
11.2建筑防疫··························································40
11.3设备防疫··························································40
本标准用词说明····························································42
引用主要标准名录·························································43
附:条文说明·······························································47
2
1总则
1.0.1为推进健康中国和健康辽宁建设,贯彻健康建筑建设理念,
实现建筑健康性能提升,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辽宁省新建、改建和扩建民用建筑的健康设
计。
1.0.3健康建筑设计应遵循与时俱进及多学科融合性的原则,对
建筑的空气、水、舒适、健身、人文、卫生防疫等内容进行综合
设计。
1.0.4民用建筑的健康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
国家和辽宁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1
2术语
2.0.1健康建筑healthybuilding
在满足建筑功能的基础上,提供更加健康的环境、设施和服
务,促进使用者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实现健康性
能提升的建筑。
2.0.2室内空气质量表观指数indoorairqualityapparentindex
定量描述室内空气质量状况的无量纲指数。
2.0.3生理等效照度physiologicalequivalentilluminance
根据辐照度对人的非视觉系统的作用而导出的光度量。
2.0.4全龄友好age-friendly
针对老年、青壮年、少年、儿童等各个年龄段的特点,提供
相应的人性化设计与服务设施,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出行、健
身、交流等方面的需求。
2.0.5人体工程学ergonomics
使工具或设施尽量适合人体的构造、尺度和自然形态,从而
尽量减少长期使用造成疲劳或损伤的科学。
2.0.6可吸入颗粒物(PM10)inhalableparticulatematter
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10.0μm的
颗粒物。
2.0.7细颗粒物(PM2.5)fineparticulatematter
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
粒物。
2.0.8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volatileorganiccompounds
参与大气光化学反应的有机化合物,或者根据有关规定确定
2
的有机化合物。
2.0.9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totalvolatileorganic
compounds
用气相色谱非极性色谱柱进行分析,保留时间在正已烷和正
十六烷之间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总和。
2.0.10新风系统freshairsystem
为满足卫生要求、弥补排风或维持空调房间正压而向房间供
应经处理的室外空气的系统。
2.0.11直饮水finedrinkingwater
原水经深度净化处理达到标准后,供给使用者直接饮用的水。
2.0.12心理健康mentalhealth
个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潜力、能够应对正常的生活压力、能
够有成效地从事工作、有幸福感的状态。
2.0.13智能坐便器smarttoilet
由机电系统或程序控制,完成便后清洗等一项以上基本智能
功能的坐便器。
2.0.14采光系数daylightfactor
在室内给定平面上的一点,由直接或间接地接收来自假定和
已知天空亮度分布的天空漫射光而产生的照度与同一时刻该天空
半球在室外无遮挡水平面上产生的天空漫射光照度之比。
2.0.15颜色透射指数(Ra)transmittingcolourrenderingindex
太阳辐射透过玻璃后的一般显色指数。
2.0.16声景soundscape
在给定场景下,个体或群体所感知、理解或体验的声环境。
3
3基本规定
3.0.1健康建筑应为全装修建筑。
3.0.2健康建筑设计应综合考虑建筑的技术与经济特性,采用促
进人们身心健康的技术、产品、材料、设备和设施,并对建筑设
计进行全过程控制。
3.0.3健康建筑设计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建筑所在地域
的气候、生态环境、经济、人文等特点进行。
3.0.4健康建筑设计文件应有健康设计专篇,同时,应注明对健
康建筑施工与运营管理的技术要求。
4
4建筑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健康建筑设计应满足使用舒适、空间合理和促进健康等要
求,实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
4.1.2健康建筑应优先采用被动措施,完善建筑布局、朝向、形
体及间距,优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及窗墙比例,促进室内天然
采光、自然通风、遮阳及降噪。
4.1.3健康建筑设计应尊重所在地区历史文脉,因地制宜传承地
域文化,提高人们文化修养,增强历史自豪感和幸福指数。
4.2建筑声环境
4.2.1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应满足以下要求:
1有睡眠要求的功能房间,夜间室内噪声等效声级(LAeq)
不应大于35dB(A)。有条件时,夜间室内噪声等效声级(LAeq)小
于30dB(A),最大时间计权声级(LAFmax)小于45dB(A);
2需集中精力、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功能房间,室内噪声
等效声级(LAeq)不应大于40dB(A),有条件时室内噪声等效声级
(LAeq)小于35dB(A);
3对人通过自然声进行语言交流的场所,室内噪声等效声级
(LAeq)不应大于45dB(A),有条件时室内噪声等效声级(LAeq)
小于40dB(A);
4对通过扩声系统传输语言信息的场所,室内噪声等效声级
(LAeq)不应大于50dB(A),有条件时室内噪声等效声级(LAeq)
小于45dB(A)。
5
4.2.2噪声敏感房间的隔声性能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
1住宅卧室不应与产生噪声房间毗邻,住宅卧室与邻户房间
之间的空气声隔声性能,其计权标准化声压级差与粉红噪声频谱
修正量之和(DnT,w+C)不应小于50dB,有条件时其计权标准化
声压级差与粉红噪声频谱修正量之和(DnT,w+C)不小于55dB。
2噪声敏感房间与产生噪声房间之间的空气声隔声性能,其
计权标准化声压级差与交通噪声频谱修正量之和(DnT,w+Ctr)不
应小于50dB。噪声敏感房间与普通房间之间的空气声隔声性能,
其计权标准化声压级差与粉红噪声修正量之和(DnT,w+C)不应小
于45dB,有条件时其计权标准化声压级差与粉红噪声频谱修正量
之和(DnT,w+C)不小于50dB;
3室外与噪声敏感房间之间的空气声隔声性能,其计权标准
化声压级差与交通噪声频谱修正量之和(D2m,nT,w+Ctr)不应小于
35dB。有条件时,其计权标准化声压级差与交通噪声频谱修正量
之和(D2m,nT,w+Ctr)不小于40dB;
4噪声敏感房间顶部楼板的撞击声隔声性能,其计权标准化
撞击声压级(L′nT,w)不应大于70dB,有条件时其计权标准化撞击
声压级(L′nT,w)不大于60dB。
4.2.3建筑所处场地的环境噪声平均值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声环
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要求,昼间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宜不大于
65dB,夜间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宜不大于55dB,有条件时,昼间环境
噪声等效声级不大于55dB,夜间环境噪声等效声级不大于45dB。
4.2.4建筑物内外部振动源应对噪声敏感房间无结构噪声干扰,
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居住建筑中有睡眠要求的功能房间,结构噪声昼间低频等效
6
声级(LAeq,T,L)不大于35dB(A),夜间低频等效声级(LAeq,T,L)
不大于30dB(A);
2公共建筑中需集中精力、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功能房间,
结构噪声低频等效声级(LAeq,T,L)小于35dB(A)。
4.2.5通过合理设计改善建筑内外部的声环境,主要措施如下:
1居住建筑
(1)交通干线两侧采取设置声屏障、绿化降噪等措施;
(2)采用同层排水或其他降低排水噪声的措施;
(3)设置通风隔声窗或其他措施降低室内换气时噪声;
(4)运用声音要素,结合建筑或建筑群的园林绿化设计,进
行声景设计;
2公共建筑
(1)开放办公空间、会议室、医院就诊大厅或其他类似空间
吊顶采用降噪系数(NRC)不小于0.6的吸声材料或构造;
(2)开放办公空间采取声掩蔽系统保证交流私密性;
(3)扩声系统传输语言信息的场所,500Hz~1000Hz混响
时间不超过3.0s,语言清晰度指标不小于0.50;
(4)开放办公空间设置独立隔音电话室。
4.3建筑热工
4.3.1健康建筑设计应充分考虑建筑围护结构的气密性能,保证
室内空气质量及健康要求。
4.3.2建筑围护结构应合理进行热工和防潮设计,避免结露及霉
菌滋生风险。
4.3.3建筑外门窗、幕墙设计应采取措施有效阻隔室外空气污染
7
物进入室内,应满足以下要求:
1建筑外门可自动关闭;
2建筑外窗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幕墙、
门窗通用技术条件》GB/T31433中要求的7级;
3建筑幕墙的气密性等级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幕墙》
GB/T21086规定的3级。
4.3.4合理采用自然通风、遮阳等被动调节措施改善室内热湿环
境,实现自由运行状态下室内热湿环境满足人体适应性热舒适的
要求。
4.3.5建筑围护结构应合理进行保温隔热设计,建筑外围护结构
内表面温度应不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建筑屋顶和东西外墙内
表面温度应符合表4.3.5的要求。
表4.3.5屋顶和外墙内表面最高温度限值
空调房间
自然通风
房间类型
房间重质围护结构轻质围护结构
D≥2.5D<2.5
内表面最高温度外墙≤te.max≤ti+2≤ti+3
θi∙max
屋顶≤te.max≤ti+2.5≤ti+3.5
注:te.max﹣累年最高日平均温度;
ti﹣室内空气温度;
D﹣热惰性指标。
4.4建筑光环境
4.4.1健康建筑设计应保证室内日照环境,满足国家和地方现行
相关标准对建筑日照的要求。
8
4.4.2天然光光环境应满足以下要求:
1每套住宅中至少应有1个居住空间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规定的采光系数要求,当一套住宅中
居住空间总数不少于4个时,其中应有不少于2个居住空间满足
要求。有条件时所有居住空间均应满足要求;
2老年人居住建筑和幼儿园的主要功能房间应有不少于75%
的面积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的采光
系数要求;
3采光系统的颜色透射指数(Ra)不应低于80;
4顶部采光均匀度不应低于0.7,侧面采光有效进深范围内
采光均匀度不应低于0.4;
5居住建筑的居住空间窗台面受太阳反射光连续影响时间
不应超过30min;
6有条件时,公共建筑室内主要功能空间不小于75%面积
比例区域的天然光照度值不低于300lx的时数平均不小于4h/d,
且天然光照度值高于1000lx的时数多于250h/a的区域面积比例不
大于10%。
4.4.3居住建筑室内各表面反射比宜符合表4.4.3的规定。
表4.4.3建筑室内各表面反射比
场所类型表面名称反射比最小面积比例要求
顶棚≥0.580%
卧室
墙壁0.3~0.580%
顶棚≥0.680%
起居室
墙壁0.3~0.680%
9
4.4.4改善室内天然采光效果,宜采取下列措施:
1合理采用中庭、采光井、下沉广场、半地下室、导光管、
反光板、散光板等技术措施加强大进深、地下和无窗空间等室内
天然采光;
2公共建筑内区隔墙宜采用透光材料与可调百叶的组合墙
体形式,避免出现大范围暗房间。
4.4.5合理控制眩光、改善天然采光均匀性,宜采取下列措施:
1作业区应减少或避免阳光直射,工作人员的视觉背景不宜
为窗口;
2合理设置格栅、百叶、挑檐、雨棚、窗帘等遮挡设施,减
少高亮度区,遮挡设施宜可调节;
3窗框的内表面和窗周围的内墙面,宜采用浅色墙面;
4在采光质量要求较高的场所,宜通过《建筑采光设计标准》
GB50033对窗的不舒适眩光计算,窗的不舒适眩光指数不宜高于
表4.4.5规定的数值。
表4.4.5窗的不舒适眩光指数(DGI)
采光等级眩光指数值
I20
Ⅱ23
Ⅲ25
Ⅳ27
V28
4.4.6建筑外立面设计不得对周围环境产生光污染,应满足以下
10
要求:
1外立面设计不应采用镜面玻璃或抛光金属板等材料;
2玻璃幕墙的可见光反射比及反射光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符
合现行国家标准《玻璃幕墙光热性能》GB/T18091的规定。
4.5建筑风环境
4.5.1居住建筑主要功能房间自然通风宜满足以下要求:
1通风开口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的比例应不小于5%;
2每户至少设置1个具有自然通风条件的卫生间;
3在采暖季节采用可调节的小扇窗、自然通风器,通风器应
有过滤和隔声功能;
4外窗开启扇选用平开加内倒的开启方式,有利于防坠落、
通风;
5户型设计时宜考虑两个方向设置外窗,当户型仅能满足单
侧通风时宜在户内门设可开启通气口;
6住宅建筑的凹口净宽小于1.50m或凹口的净宽和净深比
小于1:2时,凹口内不应设置卧室和起居室的外窗。
4.5.2公共建筑应对自然通风气流组织进行设计,使平面布局、
空间组织和门窗设置有利于室内自然通风,过渡季典型工况下主
要功能房间平均自然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2次/h的面积比例宜达
到70%以上。
4.5.3加强建筑内部的自然通风,宜采取以下措施:
1采用导风墙、捕风窗、拔风井、通风道等诱导气流措施,
拔风井、通风道等设施应可控制;
2有中庭的建筑应在上部设置可开启窗,可开启窗在冬季应
11
能关闭;
3屋面集中排风道宜设置无动力风帽;
4楼梯间、电梯间等公共区域宜设置可开启外窗;
5采用竖向通风道时,应采取防止支管回流和竖井泄漏的措
施。
4.5.4加强地下空间的自然通风,宜采取以下措施:
1设计可直接通风的半地下室;
2地下室局部设置下沉式庭园时,下沉式庭院应避免汽车尾
气对上部建筑产生的影响;
3地下室设置通风井或窗井。
4.6全龄友好和无障碍
4.6.1建筑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的相关规定,并应形成连续的无障碍系统。
4.6.2建筑内合理设置电梯,宜满足下列要求:
1四层及四层以上的民用建筑设电梯;
2设有电梯的公共建筑至少设置1部无障碍电梯;居住建筑
每单元至少设置1部可容纳担架的无障碍电梯。
4.6.3老幼活动场地及健身活动场地应采用防滑地面,防滑等级
干态地面不宜低于Ad级、潮湿地面不宜低于Aw级。
4.6.4住宅、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及其他少年儿童专用活动
场所的栏杆必须采取防止攀爬的构造。当采用垂直杆件做栏杆时,
其杆件净间距不应大于0.11m。
4.6.5设置方便使用者的人性化空间或设施,宜满足以下要求:
1设置对所有建筑使用者开放的公共服务餐厅;
12
2公共建筑中,设置方便使用者饮水和休息的茶水间;为建
筑内的保洁人员设置休息间;设置母婴室或公共卫生间设有婴儿打
理台;卫生间设置肘动、感应、脚踏等非手动冲洗阀和洗手龙头;
3居住建筑中,设置老年人日间照料场所和儿童临时托管场
所,并制定安全运行管理制度。
4.6.6建筑家具、服务窗(台)、卫生器具、安全抓杆扶手和用
材等宜符合全龄人体工程学的使用要求,满足坐姿、触感和视觉
的无障碍要求。
4.6.7人流密集的交通枢纽、商业中心、博览建筑等公共场所出
入口处,以及轨道交通站台安全闸门前宜设置老幼病残孕优先等
候区。
4.6.8建筑设计应为医疗服务和紧急救援提供便利条件,宜满足
下列要求:
1配置医学救援设施;
2设置医疗急救健康通道;
3配置急救呼叫装置。
4.7建筑安全
4.7.1健康建筑设计在考虑其安全性的基础上应满足下列要求:
1建筑围护结构构件、装饰线脚等非结构构件与结构主体之
间,连接技术应安全可靠;
2建筑门窗、幕墙、玻璃雨棚、室内隔断、玻璃栏杆等采用
具有安全防护功能的玻璃;
3空调室外机应预留安装及检修位置,并与主体结构连接牢
固防止坠落;
13
4建筑物出入口均设置雨篷;
5风井及窗井内设置防坠网以防人员坠落;
6建筑采用具备防夹功能的门窗。
4.7.2地面应设置防滑措施,宜满足下列要求:
1除老幼活动场地及健身活动场地外,建筑出入口及平台、
公共走廊、电梯门厅、厨房、浴室、卫生间等应采用防滑地面,
防滑等级干态地面不宜低于Bd级、潮湿地面不宜低于Bw级;
2建筑坡道、楼梯踏步的防滑等级宜按水平地面等级提高一
级,并采用防滑条等防滑技术措施。
4.7.3公共活动区域、走廊、楼梯、厨房、卫生间地面均应采用
防滑材料铺装并应满足下列要求:
1公共活动区域、走廊、楼梯的地面防滑系数不应小于0.5;
2厨房、卫生间、洗浴空间的地面防滑系数不应小于0.8。
4.7.4阳台、外廊、室内回廊、内天井、上人屋面、飘窗、落地
窗及室外楼梯等临空处应设置防护栏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栏杆应以坚固、耐久的材料制作,并应能承受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及其他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定
的水平荷载;
2当临空高度在24.0m以下时,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05m;
当临空高度在24.0m及以上时,栏杆高度不应低于1.1m。上人屋
面和交通、商业、旅馆、医院、学校等建筑临开敞中庭的栏杆高
度不应小于1.2m;
3栏杆高度应从所在楼地面或屋面顶部至栏杆扶手顶面垂
直高度计算,当底面有宽度大于或等于0.22m,且高度低于或等
于0.45m的可踏部位时,应从可踏部位顶面起算;
14
4公共场所栏杆离地面0.1m高度范围内不宜留空。
4.8空间布置
4.8.1人员长期居住或工作的房间或场所应远离噪声源。
4.8.2建筑内应设置交流活动场所,交流场地的面积不小于总建
筑面积的0.2%且不应小于20m2。
4.8.3建筑内应合理布置交流空间,为使用者提供相互交流与沟
通的网络服务平台,宜满足以下要求:
1公共建筑利用中庭、大堂、门厅、过厅等形成交流场所,
设置相应的家具设施;
2入口大堂应具备收发快递、邮箱、等候、休憩和交谈等功
能,并有放置雨伞的设施。
4.8.4居住建筑卫浴间平面应合理布局,干湿分离。公共场馆及
商业综合体建筑应独立设置无性别卫生间、无障碍卫生间、母婴
室等具有特殊使用需求的卫生设施,无性别卫生间内应同时设置
成人和儿童使用的卫生洁具。卫浴间设计应符合表4.8.4规定。
表4.8.4卫浴间主要功能区域要求
类别要求
厕位平面尺寸不小于700mm×800mm。
公幼儿儿童坐式便器、小便器的高度在250mm~300mm之间。
卫浴
卫生间
间平共
儿童盥洗池高度在500mm~550mm之间。儿童盥洗池进深
面尺建
在400mm~450mm之间。
寸
筑普通
外开门的厕所隔间平面尺寸不小于900mm×1300mm。
成人
内开门的厕所隔间平面尺寸不小于900mm×1500mm。
卫生间
15
续表4.8.4
普通1800mm
公共厕位隔板高度不低于。
成人
建筑
卫浴间卫生间淋浴隔间平面尺寸不小于1000mm×1300mm。
平面尺
2
寸洗脸台区域使用面积不小于1.1m。
居住建筑
便器、洗浴器区域使用面积不小于2.5m2。
淋浴喷头高度可自由调节。
卫浴设备
坐便器旁和淋浴隔间设置扶手。
洗脸台、坐便器前留有宽不小于700mm、深不小于600mm的
活动空间
活动空间。
4.8.5卫生器具配置的数量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关建筑设计标准的
规定。男女厕位的数量应根据使用特点、使用人数、地域发展等
合理确定,确保使用者身心健康。
4.8.6厨房、茶水间设计应考虑人员活动和食品卫生等需求,并
符合表4.8.6规定。
表4.8.6厨房、茶水间设计功能区域要求
类别要求
厨房面积不小于7m2,且满足食品存放、加工、烹饪等卫生距离要求。
厨房操作台采用非单排线形格局,操作台可操作面直线展开长度不小
居住建筑
于2400mm,柜前操作空间深度不小于1000mm。
厨房操作台高度不大于850mm,吊柜下缘距地高度不大于1650mm。
茶水间操作台长度不小于1500mm。
茶水间操作台前活动空间深度不小于1000mm。
公共建筑
茶水间操作台高度不大于850mm,吊柜下缘距地高度不大于1650mm。
16
4.8.7应规范设置餐饮厨房区、食品销售场所,餐饮厨房区不同
作业区之间应采取分离或分隔措施,食物销售场所与非食品销售
场所应分开设置。
4.8.8设置日常使用楼梯应满足下列要求:
1楼梯间离主入口距离不大于15m,且设有明显的楼梯间引
导标识和鼓励使用楼梯的标识;
2楼梯间有可开启的外窗、天然采光和良好的视野;
3利用建筑内空间合理设计室内步行系统。
4.8.9建筑设计应考虑使用者的安全与便捷并满足以下要求:
1建筑公共区墙面无尖锐突出物且墙、柱、家具等处的阳角
均为圆角并设有安全抓杆或扶手;
2公共建筑室内存在高差区域具有明显标识或做坡道处理;
3住宅套内至少有一个卧室与餐厅、厨房、卫生间在一个无
障碍平面上,老年人使用的卫生间紧邻其卧室布置;
4标识系统清晰。
4.8.10综合医院应在ICU、住院部等处设置病人陪护人员的生活
休息场所,保证陪护人员健康。
4.8.11建筑室内公共区域应禁止设置吸烟区。
4.8.12建筑室内宜设置可供健身的私有空间,并满足以下要求:
1居住建筑应按户型面积大小设置健身空间:144m2以上户
型,设置4~6m2健身专用房间;144m2以下户型,设置2m2健身
区域;
2办公建筑应按照使用员工数设置健身空间,健身面积为
22
18m+0.1m*n,n为员工人数。
4.8.13非办公建筑的公共建筑宜按以下要求设置健身空间:
17
1室内运动健身空间通风良好,面积不小于总面积的0.5%且不
小于100m2,有条件时面积不小于总面积的1%且不小于200m2;
2健身设施总台数不小于建筑总人数的1%,应包括心肺功
能训练器材和力量训练器材,两种训练器材的种类各不少于4种,
并配有使用指导说明;
3单独提供瑜伽室、健身操房等运动类空间,且配有多媒体
播放设备等器材与设备。
4.8.14健身人员使用的服务设施,宜满足以下要求:
1设有更衣和淋浴设施,且存衣柜及淋浴头数量均不小于建
筑总人数的0.5%;
2设有健康检测设备和应急呼救设施。
4.8.15建筑公共空间配置景观小品或艺术品,及舒缓压力的音乐
播放装置,通过改善视觉、听觉环境以丰富对人体知觉的影响,
促进心理健康。
4.8.16公共建筑应设置自主情绪调节与心理减压空间,包含咖啡
吧、沙盘游戏室、宣泄室、放松室等。
18
5给水排水设计
5.1一般规定
5.1.1健康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设计应根据建筑类型、使用功能、
资源条件等因素合理设置,提升用水安全、卫生、舒适、便捷等
健康性能。
5.1.2使用非传统水源时应采取水质保障及安全保障措施,避免
对人体健康和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
筑中水设计标准》GB50336、《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及利用工程
技术规范》GB50400等相关标准的要求。
5.2水质
5.2.1生活饮用水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
准》GB5749的要求;直饮水水质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饮用净
水水质标准》CJ94的要求;生活热水原水的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要求,生活热水的水质
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生活热水水质标准》CJ/T521的要求。
5.2.2城市杂用水、游泳池用水、供暖空调用水、景观用水等各
类用水水质均应符合现行国家及地方相关标准的要求。
5.2.3在各类用水供水系统关键性位置和代表性测点处应预留接
口,为定期检测建筑各类用水的水质提供条件。
5.2.4宜结合智慧建筑、智慧水务设置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实现
水质在线检测。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应具有参数越限报警、事故报
警及报警记录功能,其存储介质和数据库可连续记录一年以上的
运行数据并满足以下要求:
19
1生活饮用水、游泳池用水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具有监测浊度、
余氯的功能,有条件时具有监测浊度、余氯、pH值、TDS的功
能;
2管道直饮水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具有监测pH值、TDS的功
能,终端(户式)直饮水设智能屏显水龙头,实时监测出水水质;
3非传统水源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具有监测浊度、余氯的功能,
有条件时具有监测浊度、余氯、pH值、TDS的功能。
5.2.5生活饮用水给水系统的涉水产品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
活饮用水输配水设备及防护材料的安全性评价标准》GB/T17219
的要求。
5.2.6生活饮用水水池、水箱等储水设施及其构造和配管应符合
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二次供水
设施卫生规范》GB17051等相关标准的要求。
5.2.7生活饮用水管道宜使用铜管或不锈钢管。
5.2.8生活饮用水总硬度宜不大于300mg/L,有条件时不大于
150mg/L,且大于75mg/L。
5.2.9生活饮用水菌落总数宜不大于100CFU/mL,有条件时不大
于20CFU/mL。
5.2.10集中生活热水系统采取措施控制嗜肺军团菌孳生,嗜肺军
团菌在集中生活热水系统中不得检出,宜满足以下要求:
1热水供水系统出水点热水水温不低于46℃,热水循环系
统的回水温度不低于50℃;
2设置具有监测供回水温度和最不利出水点水温功能的水
温在线监测系统;
3设置嗜肺军团菌抑菌、杀菌措施装置。
20
5.2.11合理设置直饮水系统或设施,宜满足以下要求:
1公共建筑在有人员长时间停留的场所,每层设置直饮水用
水点。直饮水用水点供水半径不宜大于100m,有条件时不大于
30m;
2住宅分户设置户式直饮水处理设备或管道直饮水系统给
水点;
3室外健身场地、儿童游乐场地、交流场地等100m范围内
设有直饮水设施。室外给水点应有防冻措施。
5.3给水排水系统
5.3.1各类给水排水设施、设备及管道均应设置明确、清晰的永
久性标识防止误接误用。
5.3.2应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道、阀门和设备结露、结冻及漏损。
明设的给水管道还应避免受阳光直接照射。
5.3.3给水排水设施、设备及管道的设置应避免对室内、外环境
产生噪声污染。
5.3.4应采取雨污分流制排水系统。
5.3.5厨房与卫生间的排水系统应分别设置。
5.3.6高层建筑卫生间排水系统应设置专用通气管,有条件时设
置器具通气管,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
GB50015的相关要求。
5.3.7建筑内卫生间宜采用卫生器具墙排方式或整体卫浴设施实
现同层排水。
5.3.8排水系统应设置水封装置,水封深度不得小于50mm,并
满足以下要求:
21
1卫生器具排水管段上不得重复设置水封;
2严禁采用活动机械活瓣代替水封;
3严禁采用钟式结构地漏;
4选取具有防干涸功能的地漏;
5选用构造内自带水封的便器。
5.3.9地漏的泄水能力应根据地漏规格结构和排水横支管的设置
坡度等经测试确定,且满足其排水负荷要求。当无实测资料时,
可根据表5.3.9选取。
表5.3.9地漏最小排水流量
用于地面排水(L/s)
公称尺寸普通地漏大流量专用地漏用于设备排水
DN(L/s)
积水深度15mm积水深度15mm积水深度50mm
500.8——1.2
751.01.22.42.5
1001.92.15.07.0
1504.04.310.018.0
注:防反溢地漏、侧墙式地漏的流量数据宜为表中同规格地漏的80%;DN75多通道
地漏流量不宜小于1.25L/s;住宅淋浴间的地漏(DN50)最小排水量不小于0.6L/s。
5.3.10居住建筑排水系统应为厨余垃圾处理器的使用提供条件,
提高厨余垃圾处理器使用的可靠性。
5.3.11宜采用智能坐便器,并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卫生洁具智
能坐便器》GB/T34549的规定。
5.3.12公共卫生间、公共盥洗室宜采取下列卫生措施:
22
1采用感应式龙头、感应式冲洗阀或脚踏式冲洗阀等无接触
式用水方式;
2坐便器具备自动更换垫圈功能;
3供给生活热水;
4设置无菌干手器。
5.3.13化粪池的位置、构造等不得影响建筑及公共环境的卫生安
全,并符合以下规定:
1化粪池与地下取水构筑物的净距不得小于30m;
2化粪池的位置应远离主要出入口和人员聚集场所;
3化粪池应设通气管,通气管出口应设在人员稀少或远离明
火的安全地方。
23
6暖通空调设计
6.1一般规定
6.1.1应采取措施保障室内热湿环境,供暖空调房间内的温度、
湿度、新风量、气流速度等设计参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
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736的规定。
6.1.2建筑室内应采取合理的净化等技术措施控制室内空气质量。
6.1.3应合理进行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消声与隔振设计,选用低
噪声设备,满足室内噪声控制要求。
6.1.4建筑内宜设置室内PM2.5浓度监测系统。
6.2通风设计
6.2.1建筑内宜设置空气质量监控及显示系统,并具备下列功能:
1能监测并实时显示室内PM10、PM2.5、CO2浓度,且有参
数越限报警、事故报警及报警记录功能,并设有系统或设备故障
诊断功能,其存储介质和数据库能记录连续一年以上的运行参数;
2空气质量监测系统与所有室内空气质量调控设备组成自
动控制系统;
3对室内空气质量表观指数进行显示。
6.2.2设置机械通风的车库,应设置与送、排风设备联动的CO
浓度监控装置。
6.2.3卫生间、餐厅、吸烟室、垃圾间、复印室、地下车库、清
洁用品及化学品存储间等可能产生异味、有毒有害气体等污染物
的房间宜设置可自动关闭门和独立的机械排风系统;排风管道设
置止回阀、防倒灌风帽,防止污染物倒灌。
24
6.2.4厨房应采取保障排风的措施,防止厨房油烟串通到室内其
他空间及室外活动场所,并满足下列要求:
1吸油烟机等机械排风设备单台最大静压大于600Pa或最
大风量大于15m³/min;
2合理采用补风措施,保证排风设备按设计风量正常运转,
厨房换气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
计规范》GB50736的规定;
3共用烟道安装止逆阀,防止油烟气味的倒灌。
6.2.5集中厨房的油烟应采取净化等措施处理后排放,厨房油烟
排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GB18483等相
关标准的规定;场地内的锅炉房排烟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锅炉
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等相关标准的规定。
6.2.6设置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集中式新风系统、分户式新风系
统、窗式通风器,或在空调系统内部设置净化装置、模块的建筑
主要功能房间的面积宜达到80%以上;设置独立空气净化器的主
要功能房间数量宜达到90%以上;有条件的住宅宜设置中央吸尘
系统。
6.2.7住宅室内新风量和卫生间换气次数的设计参数宜满足下列
要求:
1新风量不低于30m3/(h·人);
2卫生间设置机械或自然通风换气装置,且换气次数不小于
5次/h。
6.3热湿环境
6.3.1室内人工冷热源热湿环境宜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室
25
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GB/T50785的要求,主要功能房间人工冷
热源热湿环境的整体评价等级和局部评价等级不宜低于Ⅱ级要求,
有条件时整体评价等级和局部评价等级不低于Ⅰ级要求;老年人、
孕妇、婴幼儿等易感人群聚居的建筑或房间内冷吹风感引起的局
部不满意率不大于10%,垂直空气温度差引起的局部不满意率不
大于5%。
6.3.2建筑室内宜采取下列措施保障不同功能空间的热舒适要求:
1厨房设置独立的暖通空调系统或设备;
2卫生间设置独立的暖通空调系统或设备;
3建筑室内采用调节方便、可提高人员舒适性的供暖空调末
端。
6.3.3主要功能房间宜设置具有加湿和除湿功能的装置或空气调
节设备,使房间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30%~70%之间。
6.3.4在自由运行状态下建筑室内热湿环境应满足人体热舒适性
要求。人体预计适应性平均热感觉指标-1≤APMV<-0.5或0.5<
APMV≤1,有条件时-0.5≤APMV≤0.5。
26
7建筑电气设计
7.1一般规定
7.1.1各场所的功能性照明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
设计标准》GB50034的相关要求。
7.1.2电气安全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
GB51348的相关要求。
7.1.3智能化设计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
50314的相关要求。
7.2照明
7.2.1室内照明光源色表特征及适用场所宜符合表7.2.1的规定。
表7.2.1光源色表特征及适用场所
相关色温(K)色表特征适用场所
<3000暖卧室
<3300暖客房、病房、酒吧
<4000中间公共建筑夜间长时间工作或停留场所
办公室、教室、阅览室、商场、诊室、检验室、
3300~5300中间
实验室、控制室
<5000中间室外公共活动区域
>5300冷高照度场所
7.2.2室内照明光源的一般显色指数(Ra)不应小于80,特殊显
色指数(R9)不应小于0,色容差不应大于5SDCM,照明频闪比
不应大于6%;室外照明一般显色指数(Ra)不宜小于60,色容
27
差不应大于7SDCM。
7.2.3室内人员长时间停留场所照明系统光生物安全性应符合无
危险类(RG0)的要求。
7.2.4长期工作或停留的房间或场所,选用的直接型灯具的遮光
角不应小于表7.2.4的规定。
表7.2.4直接型灯具的遮光角
光源平均亮度(kcd/m2)遮光角(°)
1~2010
20~5015
50~50020
≥50030
7.2.5防止或减少光幕反射和反射眩光应采用下列措施:
1将灯具安装在不易形成眩光的区域内;
2采用低光泽度的表面装饰材料;
3限制灯具出光口表面发光亮度;
4室内工作场所墙面的平均照度不低于50lx,顶棚的平均照
度不低于30lx,且墙面平均照度不低于作业面或参考平面平均照
度的30%,顶棚平均照度不低于作业面或参考平面平均照度的
20%。
7.2.6人行道、非机动车道路面平均照度、最小水平照度、最小
垂直照度、最小半柱面照度的标准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
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及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照
明设计标准》CJJ45的规定,且最小水平照度及最小半柱面照度
均不应低于2lx。
28
7.2.7室外照明光污染限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照明干扰
光限制规范》GB/T35626及现行行业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
范》JGJ/T163的规定;合理设计室外健身场地照明,避免造成盲
区。
7.2.8控制室内生理等效照度,宜满足以下要求:
1居住建筑:居住空间的夜间生理等效照度不高于50lx;
2公共建筑:人员长期工作的场所主要视线方向上1.2m处
的生理等效照度不低于150lx,有条件时不低于200lx。
LM
7.2.9光源和灯具的闪变指数(Pst)不应大于1;室内人员长
时间停留场所采用照明产品的频闪效应指数(SVM)宜不大于1.0。
7.2.10照明控制系统可按需进行自动调节与控制,宜满足以下要
求:
1自动调节照度,调节后的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的总照度不
低于各采光等级所规定的室内天然光照度值;
2自动调节色温,并且与天然光混合照明时的人工照明色温
与天然光色温接近;
3照明控制和人体感应控制按需求与房间或场所的遮阳、新
风、空调设施联动;
4办公室、阅览室等人员长期活动且照明要求较高的空间宜
采用感应调光控制和时钟控制;
5走廊、楼梯间、电梯厅、车库等空间宜采用红外、微波、
声波与超声波等感应控制;
6校园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夜景、道路等按时间规律
运行的功能空间宜采用时钟控制;
7酒店大厅、高档走廊、会议室、餐厅、报告厅、个性化居
29
所、体育场馆等多功能用途空间宜采用场景控制;
8老年人居住建筑、特教建筑、病房等空间采用语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制作纸制文具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2025年三硼酸锂(LBO)晶体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螺旋闸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万向节衬瓦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年插鞋用具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2025年铜液保温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成都四川成都简阳市宏缘镇便民服务和智慧蓉城运行中心招聘综治巡防队员3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Unit 6 Reading plus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上册
- 2《腊八粥》(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 2025年有光扎染短毛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国有集团公司中层及员工履职追责问责处理办法模版
- 春节(节后复工)安全教育培训
- 读书分享小巴掌童话PPT
- 透明质酸注射美容记录
- 2023全国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技术规程
- 播音主持外部技巧:停连重音语气节奏课件讲义
-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案例分析
- 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查房 课件
- 《进出口贸易实务教程》课后习题详解
- 湘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目录
- GM/T 0107-2021智能IC卡密钥管理系统基本技术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