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复活(节选)》教学设计、教案和导学案_第1页
《8 复活(节选)》教学设计、教案和导学案_第2页
《8 复活(节选)》教学设计、教案和导学案_第3页
《8 复活(节选)》教学设计、教案和导学案_第4页
《8 复活(节选)》教学设计、教案和导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复活(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全文的情节,分析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等人的形象。2、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3、理解题目“复活”的意蕴,体会作者在人物身上寄寓的人性理想。【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思维发展与提升:阅读整部小说,在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深入了解本文所选部分的故事情节,并分析人物形象。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小说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对《复活》主人翁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解读,进一步认识《复活》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历史价值。【重点和难点】重点:分析故事情节、人物的性格特点。难点:鉴赏人物语言和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复活》多次被中国教育部列为中学生推荐读物。二、写作背景《复活》是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当时(19世纪末期),俄国的农奴制和俄土战争,使俄国农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托尔斯泰看到了社会问题的本质所在,对农民产生了深深的同情,世界观发生激变,抛弃了贵族地主阶层的传统观点,站在广大农民的立场,观察俄国的社会现实,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抨击社会现实,揭露俄国社会制度的本质。列夫托尔斯泰在此背景下创作出的《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三、作者介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5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一1882)。80年代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911)、《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四、题目解说本文节选自《复活》(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年版)。草婴译。这里节选的是第一部第四十三章。小说以“复活”为题,探讨的是人的精神的“复活”。五、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15段):写玛丝洛娃认出了到监狱探望自己的聂赫留朵夫。第二部分(16-70段):写聂赫留朵夫与玛丝洛娃的交流,聂林留朵夫请求玛丝洛娃的宽恕,想唤醒她的本性。第三部分(71-78段):写聂赫留朵夫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六、全文分析1、简述文中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的情节。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可玛丝洛娃一开始并没有认出他,后来看到他激动的神气,认出他来,觉得很惊奇。聂赫留朵夫向她问起孩子,她不愿触动心底的创伤,用简短愤恨的话对答,把他当作可利用的男人,微笑着向他要了十卢布。聂赫留朵夫从玛丝洛娃的言语、神情中觉察到她“已经丧失生命了”,但他仍坚持请求她的宽怒。2、概述本文中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过程。玛丝洛娃受审时,聂赫留朵夫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他认出了被告就是多年前被他抛弃的玛丝洛娃,良心受到了谴责。为了给自己赎罪,聂赫留朵夫通过副典狱长,在监狱里见到了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起初为自己大声说出“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而感到害臊,为自己的罪过感到羞耻。面对可怜的受害者,他感到又惊又怕,心中交织着震惊怜悯与悔恨等各种复杂的情感。法庭判决玛丝洛娃服苦役,这一残酷的事实加剧了聂赫留朵夫的负罪感,他决心帮她上诉,给予她物质、精神上的帮助,并打算说出要同她结婚的想法。最终,虽然聂赫留朵夫仍不被玛丝洛娃理解,但他还是说出“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这表明聂赫留朵夫的赎罪是发自内心的,也说明开始“复活”了的聂赫留朵夫想要竭尽自己的力量去教助玛丝洛娃,“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3、玛丝洛娃这一形象有何特点?作者塑造这一人物有何意义?请联系整部小说简要分析。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又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经历了由天真烂漫逐步走向堕落,又从天昏地暗中良知觉醒,最终实现精神复活的曲折历程。作品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撕下了一切假面具,揭露了当时俄国整个官僚体系的腐败以及各级官吏的丑恶嘴脸,表达了农民的反抗精神和革命要求。《复活》以玛丝洛娃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沉浮为主线索,深入探讨了其精神复活的必然性,不仅凸显了其丰富饱满的人物形象,更突出了这一形象对俄国底层人民实现精神复活的重大意义。4、“聂赫留朵夫开了头,本来还想说他要同她结婚,但接触到她的目光,发觉其中有一种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他不敢开口了。”你认为聂赫留朵夫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吗?观点一不是真实的。聂赫留朵夫“不敢开口了”,是在怀疑自己的做法是不是值得。因为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就意味着必须放弃自己已经习惯了的优渥的贵族生活。同时,玛丝洛娃沦落风尘、酗酒享乐、粗野可怕,已不再是往日自己爱过的那个纯洁可爱的卡秋莎了。观点二是真实的。他之所以不敢开口了,是因为担心自己的想法不被玛丝洛娃理解,怕因此惹恼她。再者,在探望的时间结束,玛丝洛娃站起来要走时,他告诉她,“我还要来的",“您对我来说比妹妹还亲哪”。他已把玛丝洛娃视为自己的亲人,这些都表明他要同玛丝洛娃结婚的想法是真实的。七、中心思想《复活(节选)》一文,通过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的玛丝洛娃,忏悔当年的罪恶,祈求宽恕,探讨了人的精神的“复活”之路,寄寓了作者的人性理想。八、写作特点1、生动的细节描写。刚与玛丝洛娃开始交谈时,聂赫留朵夫在称呼她“你”“您”间犹豫不决;在玛丝洛娃突然开口要钱时,聂赫留朵夫流露出窘态。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描写,塑造了人物鲜明的性格、复杂的情感,寄寓了自己的人性理想。2、独特的讽刺手法。所谓“独特”,是指列夫.托尔斯泰的讽刺是不露声名的,他采用现实主义的描写去揭露事物表面与实质的矛盾,在朴素的叙述中包含着辛辣的讽刺。如:“当着他的面别给,等他走开了再给,要不然会被他拿走的”,揭露了大小官吏的巧取豪夺。3、突出的心理描写。列夫·托尔斯泰不仅仅是描写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果,他更关心过程本身,尤其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那种细微的、难以捉摸的改变。如玛丝洛娃在监狱里以犯人的身份见到前来探视她的贵族地主聂赫留朵夫时,列夫.托尔斯泰写道:“玛丝洛娃怎么也没想到会看见他,特别是在此时此地。因此最初一刹那,他的出现使她震惊,使她回想起她从不回想的往事。”往下,就进入对往事的回忆。起初,她心头掠过一丝美好的回忆,因为站在她面前的这个人曾经爱过她并且为她所爱;接着,她想起他的残忍,想起他带给她的痛苦和屈辱....她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又想利用他一下。这段心理描写既为后来聂赫留朵夫应允为她请律师的情节埋下伏笔,又有助于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九、补充资料《复活》《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99年。该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十、总结全文托尔斯泰在相继完成了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进入晚年的他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交,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的结果,同时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结果。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这在他的各种作品中,特别是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布置作业】拓展阅读《复活》其他部分,积累名句。【课后训练】1.常州一中青果文学社编辑校刊《千果流韵》,他们将文章分为若干组,现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第一组:《魅力见哥》《菊香》《丫儿》第二组:《质疑加西莫多》《也说民国的底气》《绝不平庸——我眼中的孙少平》第三组:《荀子,绚丽的牡丹》《墨家的侠与义》《白马非马辩》第四组:《网络,当负责任的言说》《不怕,我的中国男足》《足球,我们缺的是钱吗?》A.凡人小事悦读生活走进诸子我思我在B.生活浪花阅读生活寸草春晖我思我在C.生活浪花悦读生活百家争鸣课前演讲D.凡人小事阅读生活思想火花课前演讲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读书人是世间的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①。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人们通过阅读,不仅能进入不同时空的世界,更为重要的是,②: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③;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拿破仑战败,不仅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也在俄国文化上留下了痕迹,最好的证明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战争与和平》就是以拿破仑入侵为背景展开的。B.“思想精深”是指想得深、想得透,可以为读者观察世界提供一种有益的角度。比如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都有自己的思想观念和切入世界的独特视角。C.评论家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发掘并论证了张爱玲、张天翼等作家的文学史地位,成为西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经典之作。D.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为学校与学习者都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时空,教、学、评、测等多个环节均因技术的推动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4.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90年时光荏苒,岁月改变了她的容颜,让申纪兰从一个勤劳朴实的年轻姑娘变成饱经风霜的老者;时间改变不了的,是申纪兰永远奋斗的坚定信心和坚强决心。②美国加快战略东移的步伐,实际上就是不想失去亚洲这块蛋糕,拼命遏制中国在该地区的影响力,殚精竭虑地要抑制中国崛起的势头。③“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不会一阵风刮过了事,餐饮企业不能幻想公款等高消费卷土重来,要在经营方向、策略、方式进行全方位调整。④婚庆典礼本是一件欢天喜地的好事,可是因为目前婚庆司仪的能力和素质鱼龙混杂,致使很多新人在选择婚庆公司时倍感头疼。⑤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从事经济工作的同志,对央行货币政策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应十分敏感,见微知著,了然于心。⑥对一个国家来说,改变贫穷状况是一件不太艰难的事情,然而一旦人心向背,社会的价值观发生扭曲,那将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②④⑥ D.①④⑤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第一组都是写人作品,“凡人小事”更好一些。第二组都是读后感,阅读和悦读,后者更具情感色彩;第三组都是对先秦诸子思想的解读,“走进诸子”更准确;第四组时评,我思我在比课前演讲更深刻形象。2.答案:①还拥有另一个丰富的(精神)世界;②人们从读书学会做人(或:读书可以提升人的精神世界);③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或从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根据“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以及“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可知,第一处应为“还拥有另一个精神世界”;根据“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可知,第二处应“人们从读书学会做人为”;根据“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可知,第三处应为“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3.答案:B解析:A项,结构混乱,“最好的证明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战争与和平》就是以拿破仑入侵为背景展开的”句式杂糅,应该去掉“最好的证明是”,或去掉“就是以拿破仑入侵为背景展开的”。C项,偷换主语,可在“成为”前加上“该书”。D项,搭配不当,“创造”与“新时空”不能搭配。另外,“教、学、评、测”顺序不当,应是“教、学、测、评”。4.答案:C解析:①饱经风霜:形容经受了非常多的磨难和困苦。②殚精竭虑:用尽精力,费尽心思,此处应用“挖空心思”或“处心积虑”。③卷土重来:遭到失败以后再组织力量。④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不能用来形容“素质”,此处可用“参差不齐”。⑤见微知著:看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比喻小中见大、以小见大。⑥人心向背:人民群众所拥护的或反对的。句中误用为单方面背离。《8复活(节选)》教案【教学目标】:①鉴赏人物形象,研讨人物心理刻画方法,理解托尔斯泰“心灵辩证法”;②探究思想主旨,理解“复活”含义,理解“托尔斯泰主义”。③获得精神滋养,领悟什么是真正的“活”,什么是活着真正的意义。④培养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学重点】:研讨人物心理刻画方法。【教学难点】:理解“托尔斯泰主义”。【教学方法】:启发法,讨论法,辩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文学是一种魔法,文学有一种起死回生的力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复活>(节选)》,来看看列夫·托尔斯泰是如何通过文学使他笔下的主人公起死回生的。二、自主学习成果展示首先展示一下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成果,素材整理,有请申乙伽同学。这是夏金顺同学的,有请。260字以内概括全书故事情节,有请徐瑞阳同学。她概括的故事情节,既抓住了关键内容,又做到了语言简洁,值得大家学习借鉴。三、情节梳理1、那么,我们课文节选的是哪部分情节呢?谁来给大家简述一下?明确:聂赫留朵夫去监狱探望玛丝洛娃,想要赎罪。玛丝洛娃认出了他,但表现冷漠,只想从他身上得到些好处。聂赫留朵夫内心在短暂的动摇后更加坚定地想要拯救她。探监时间到了,聂赫留朵夫表示会再来。2、这篇课文段落比较多,我们给它划分一下层次。你认为可以怎样划分呢?明确:开端:隔栏相见(1-26)聂赫留朵夫祈求宽恕,玛丝洛娃认出了他。发展:长凳交谈(27-52)聂赫留朵夫探问旧事,玛丝洛娃冷漠回避。高潮:卢布插曲(53-70) 玛丝洛娃讨要卢布,聂赫留朵夫内心发生动摇。结局:结束会面(71-78)探监结束,玛丝洛娃等待回牢,聂赫留朵夫表示再来。3、为什么二人交谈的地点会有变化?预设:太吵闹了,什么也听不见。4、吵闹,文中有没有具体表现?预设:有。23段聂赫留朵夫“隔着铁栅栏没法说话,什么也听不见。”还有6、7、8段以及13、14段。5、这几段(6、7、8、13、14)描写有什么作用?明确:①在对话的内容上,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当时社会的混乱,是社会的缩影。可以看出监狱里有很多冤屈之人。(见微知著)②为二人第一次见面提供了背景环境。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④表现了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也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四、人物赏析(重点)(一)玛丝洛娃1、在整个会面过程中,作者对玛丝洛娃的笑有六处描写,请找出所表达的心理与其他几项没有共同点的一项:A、她从衣衫上看出他是个有钱人,就嫣然一笑。(2段)B、把她那张眼睛斜睨的笑盈盈的脸凑近铁栅栏。(3段)C、她忽然瞟了她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43段)D、她又像刚才那样微微一笑。(53段)E、她鄙夷不屑地——他有这样的感觉——微笑着说。(65段)F、她说,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76段)明确:E。E项表达的是鄙夷不屑的心理。其他各项都有讨好献媚的心理。2、哪一项表达的心理最丰富呢?明确:C。C项既有嫌恶,又有妖媚,来讨好聂赫留朵夫,又装出一副可怜的样子,以便获得好处。嫌恶是真实的情感,妖媚和可怜是装出来的。这个心理是非常有层次的,既有内心真实情感,又有刻意的表现在外的情感。3、玛丝洛娃这种真实的嫌恶的情感,除了笑,在文中还有哪些表现吗?预设:①眼睛:聊天时眼睛不看他。②神态描写。冷冷的。还有70段“粗野可怕、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神色”。③语言描写。回答很简单,说明不想多谈。还有“那事早完了”“何必提那些旧事”。4、根据生活经验,我们知道人的笑有真笑、有假笑,玛丝洛娃这几处笑,有几处是真实内心的表露呢?预设:只有一项。其他都是假笑。5、玛丝洛娃为何总是假笑?她为什么总是一次又一次地,表现出一种献媚的笑容?生:因为她是妓女,她习惯了这样的微笑。很好,紧扣了她的身份特征。明明嫌恶、鄙夷,却能如此一次次献媚,说明玛丝洛娃?生:心灵麻木了,彻底堕落了。很好。说明了她的堕落之深。托尔斯泰明明要写玛丝洛娃的悲惨遭遇,却不写她的哭,也不写她的怒,反而写她的笑,她的麻木,真是妙绝,更有一番深刻意味。(二)聂赫留朵夫1、这样的玛丝洛娃,让前来请求饶恕的聂赫留朵夫内心产生了动摇。文中是如何刻画聂赫留朵夫动摇的心理的?明确:①直接的心理描写:“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②内心独白:“你只会……从此一刀两断,岂不更好?”。③心理剖析:“他同时又感到,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④抽象心理具象化:魔鬼,天平。(三)人物心理刻画手法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评价说:“托尔斯泰伯爵才华的特点就是不限于描写心理过程的结果;他所关心的是过程本身——那种难以捉摸的内心生活现象,彼此异常迅速而又无穷多样地变换着的,托尔斯泰伯爵却能巧妙地描写出来。”(心灵辩证法)通过前面对男女主人公心理的分析,我们来总结一下,托尔斯泰刻画人物心理时,都用了哪些手法?明确:①直接刻画:直接描写、内心独白、心理剖析。②间接表现:语言描写(用词、语气、声调、停顿)、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抽象心理具象化。五、主旨探究从同学们的自主预习任务单“我的疑问”中,挑选了两个问题。1、疑问一:聂赫留朵夫赎罪,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玛丝洛娃?很多同学的心中可能都闪过这样一个疑问,我们选择了一些发言人,他们根据自己立场分成了两个小组,将要展开一场辩论。其他同学做自由人,最后举手表态,哪一组的发言更能说服你。下面请他们结合文本,展开辩论。正方陈词(2分钟)反方陈词(2分钟)自由辩论(6分钟)其实,人性复杂,世事多变,他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他人,也是在变化之中的。托尔斯泰也说过这样的话,请同学们齐读:“人像河川一样在不断流动、不断变化,人并非每天都以同样的面貌存在,人是有各种可能性的:傻瓜可能变聪明、邪恶的人可能变成善良的人,反之亦然。”这种性格复杂的,多变的人物,英国小说家称之为“圆形人物”(生齐答)。在课文中我们看到,聂赫留朵夫一心想的是赎自己的罪过(板书:赎罪),中间也曾动摇,思考怎样对自己有利(板书:自利),但是通过内心的斗争,他驱除了内心邪恶的魔鬼,对玛丝洛娃产生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对,没有任何私心的,毫无所求的(板书:→无私),他下定决心要拯救她(板书:拯救)。人性既非孟子主张的本善,也非荀子主张的本恶,人人心中都有善之四端,也都有恶之魔鬼。由恶之善的关键,就是驱除心中的恶魔,实现“道德的自我完善”(板书:道德的自我完善)。这是托尔斯泰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2、疑问二:写作背景中写到: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小说的现实批判性在节选中有没有体现?小说中能够反映现实的地方有哪些?预设:①30段,典狱长让有钱人聂赫留朵夫在栅栏外见玛丝洛娃,表现了贵族阶层特权,阶级间的不平等,和典狱长的势利。②57段,钱“会被他拿走的”,表现典狱长对穷苦囚犯巧取豪夺。③6、7、8、13、14段反映的监狱环境和社会混乱。④44段,“那种人”“像她这样的女人”,反映阶层的不平等,贵族社会的堕落生活。⑤48段,“我没有罪”“一切全在于律师”“……上诉,可是得花很多钱”法律的黑暗。⑥40段,“谁还会把一个坏孩子的女佣留在家里呢?”反映贵族的冷漠,下层人的悲苦。作者用非常细腻的笔触,借助会面场景和对话的细致描写,折射出当时混乱的社会、黑暗的现实,在不动声色中反映出宏观的社会图景。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不只一个聂赫留朵夫,也不只一个玛丝洛娃,他们都需要被拯救。3、结合课文,谈谈“复活”的含义。预设:①聂赫留朵夫的复活:自省、忏悔、赎罪,获得人性的、精神的、道德的、理想的复活。②玛丝洛娃的复活:需要被唤醒被拯救的。③社会的复活:悲苦的堕落的民众,空虚的骄奢的贵族。从小说后面的情节来看,聂赫留朵夫在赎罪的过程中,精神不断得到升华,他实行了很多改善农民生活的措施,他“几乎成了犯人的袒护者”,他的无私的爱变得更加博大。(板书:博爱)六、结语如此,在托尔斯泰笔下,文学完成了她起死回生的使命。在中国,同样有一个人,也认识到了文学的魔力。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他选择了弃医从文,他是?鲁迅。他想用文学,拯救?拯救孔乙己,拯救阿Q,拯救祥林嫂,拯救闰土,拯救冷漠的看客,拯救吃人血馒头的愚昧国民……我想起了一句话:“有的人活着,是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这句话出自臧克家《有的人》,他是献给鲁迅的。今天我们也把它献给托尔斯泰。最后让我们齐读这首诗,在朗读中,感悟什么是真正的活着,什么是活着真正的意义。(齐读结束)下课!附:板书设计:《8复活》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走近大师,了解列夫·托尔斯泰;走进作品,梳理故事情节。2、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精妙描写,剖析人物性格。【课前预习】知人论世: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出生于俄国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出身名门贵族。1844年考人喀山大学东方系,1851-1854年在高加索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从塞瓦斯托波尔来到圣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镇,享年82岁。他的代表作品有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宁娜》和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作品简介:《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99年。该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为她奔走伸冤,并请求同她结婚,以赎回自己的罪过。上诉失败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从而走向“新生”。他也放弃贵族生活,把土地分给农民,与上流社会断绝交往,虔诚信奉宗教,相信《圣经》中说的:“人不但不可恨仇敌,而要爱仇敌”,认为这是克服种种社会罪恶的做法。《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监狱、官僚机关的腐败、黑暗,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毫无人性,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创作背景: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地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作者参加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此外,托尔斯泰在相继完成了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进入晚年的他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的结果,同时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结果。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长篇小说《复活》中表现得最鲜明、也最为突出。作为托尔斯泰晚年的代表作,情节的基础是真实的案件。小说写于1889至1899年,素材是检察官柯尼为他提供的一件真人真事:一个贵族青年引诱了他姑母的婢女。婢女怀孕后被赶出家门,后来当了妓女,因被指控偷钱而遭受审判。这个贵族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席法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过的女人,深受良心的谴责。他向法官申请准许自己同她结婚以赎罪,不幸婢女在狱中死于斑疹伤寒。托尔斯泰以这个故事为主线,用了10年时间,六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部著作。小说原计划创作四部,但只创作了三部。【学习过程】一、导入他出生在俄国,他的家族有煊赫的历史,父亲有世袭的爵位,母亲是公爵的独生女儿,所以他是一个天生的贵族。但他的一生反而受其身份的困扰,无比痛苦,他的信仰注定了他的痛苦。他渴望改革俄国的农奴制度,他想把自己的私人财产分给农民,然后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生活,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因此他有一段不幸的婚姻。分家后他把自已现有的著作权和稿费无条件地转让或捐出,自己几乎身无分文。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82岁,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美国文学评论家哈洛·卜伦称他是“从文艺复兴以来唯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列宁也认为“他的艺术标志着全人类艺术发展上的一大进步”。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这最简陋的坟墓被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二、阅读快速地浏览课文,概括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三、反馈四、讨论圈画文中的精妙描写,剖析聂赫留朵夫的人物性格。五、展示六、点评心理描写:指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质,展开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人物心理描写时,注意从以下方面入手:(1)独白法。内心独白是人物心灵中自我对话的过程,它能使人物酣畅淋漓地倾吐肺腑之言。(2)细节法。即在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3)烘托法。在文章中,运用恰当的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既能对刻画人物、反映主题起到很好的作用,又能增添文章的美感。(4)心理描写要符合人物的性格。七、检测玛丝洛娃的绝望列夫·托尔斯泰这天夜里,玛丝洛娃久久不能入睡。她睁大眼睛躺在板铺上,想着心事。她想,她到了萨哈林岛后绝不能嫁个苦役犯,要么嫁个长官,或者嫁个文书,至少也得嫁个看守。他们都是色鬼,她想起那个辩护人怎样盯住她,庭长怎样盯住她,法庭上遇见她和故意从她身边走过的男人怎样盯住她。她想到许许多多人,就是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因为回想起来太痛苦了,这些往事原封不动地深埋在她的心底。今天她在法庭上没有认出他来,倒不是因为她最后一次看见他时,他还是个军人,没有留胡须,如今却留着大胡子,显得很老成,主要是因为她从来没有想到过他。在他从军队回来,却没有拐到姑母家去的那个可怕的黑夜,她在心里把她同他发生过的事全部埋葬掉了。在那个夜晚以前,她满心希望他回来,因此不仅不讨厌心口下的娃娃,而且常常对她肚子里时而温柔、时而剧烈地蠕动的小生命感到亲切。但在那个夜晚以后一切都变了。未来的孩子纯粹成了累赘。两位姑妈都盼望聂赫留朵夫来,可是他回电说不能来,因为要如期赶回彼得堡。卡秋莎[注]决定到火车站去同他见面。卡秋莎服侍两个老姑娘上床睡了,怂恿厨娘的女儿玛莎陪她一起去。这是一个黑暗的风雨交加的秋夜,温暖的大颗雨点时下时停。卡秋莎虽然熟悉这条路,但在树林里还是迷失了方向。卡秋莎一跑上站台,立刻从头等车厢的窗子里看见了他。这节车厢里的灯光特别明亮。有两个军官面对面坐在丝绒座椅上打牌。聂赫留朵夫穿着紧身的马裤和雪白的衬衫,坐在软椅扶手上,臂肘靠在椅背,不知在笑些什么。卡秋莎一认出他就用冻僵的手敲敲窗子。但就在这当儿,火车缓缓开动了。一个军官手里拿着纸牌站起来,往窗外张望。卡秋莎又敲了一下窗子,把脸贴在窗玻璃上。那个军官想放下窗子,可是怎么也放不下。聂赫留朵夫站起来,推开那个军官,动手把窗子放下。火车加快了速度。卡秋莎也加快脚步跟住火车。就在窗子放下的一刹那,一个列车员走过来把她推开,自己跳上火车。卡秋莎落在后头,但她仍一个劲儿地在湿漉漉的站台上跑着,但头等车厢已经离得很远了。接着二等车厢也一节节从她旁边驶过,然后三等车厢以更快的速度掠过,但她还是跑个不停。等尾部挂着风灯的最后一节车厢驶过去,她已经越过水塔,周围一点遮拦也没有了。风迎面刮来,掀起她头上的头巾,吹得衣服裹紧她的双腿。她的头巾被风吹落了,但她还是一个劲儿地跑着。“阿姨!卡秋莎阿姨!”玛莎喊着,好容易才追上她,“您的头巾掉了!”“他在灯光雪亮的车厢里,坐在丝绒软椅上,有说有笑,喝酒玩乐,可我呢,在这儿,在黑暗的泥地里,淋着雨,吹着风,站着哭!”卡秋莎想着站住了,身子往后一仰,双手抱住头,放声痛哭起来。玛莎害怕了,搂住卡秋莎湿淋淋的衣服。“阿姨,我们回家去。”“等一列火车开过来,往轮子底下一钻,就完事了。”卡秋莎想着,没有回答小姑娘的话。她打定主意这样做。但就在这当儿,她肚子里的孩子,他的孩子,突然颤动了一下,忽然间,那在一分钟前还那么折磨她、使她觉得几乎无法活下去的重重苦恼,她对聂赫留朵夫的满腔愤恨,她不惜一死来向他报复的念头——这一切顿时都烟消云散了。她平静下来,理了理衣服,扎好头巾,匆匆走回家去。从那天起,她心灵上发生了一场大变化,她不再相信善了。如果她心里产生疑问:为什么人们互相欺凌,受苦受难?那么,最好就是不要去想它。如果她感到苦闷,那就抽抽烟,喝喝酒,同男人谈谈爱情,这样也就会把苦闷忘掉。(选自《复活》,有删改)[注]卡秋莎:玛丝洛娃的名字。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写玛丝洛娃夜里想到要嫁个长官或文书,想到盯着她的辩护人、庭长,主要是为了体现她的堕落和毫无廉耻之心。B.玛丝洛娃在站台上看到聂赫留朵夫后便敲他座位旁边的窗子,而聂赫留朵夫却将窗子放下,体现了他对玛丝洛娃的视而不见。C.小说中画线部分的风雨描写有力地渲染了社会环境的无情冷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了玛丝洛娃内心的悲伤和凄惨无助的处境,也暗示了玛丝洛娃的悲惨命运。D.小说节选部分采取了倒叙的手法,描述了玛丝洛娃被聂赫留朵夫抛弃的情形,对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性格塑造都很完整、全面。2.请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概括玛丝洛娃对聂赫留朵夫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小说第6段中对车厢内的聂赫留朵夫和另一个军官的描写有什么不同?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八、应用心理描写是小说塑造人物、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方法,梳理本单元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想一想,不同作品中心理描写的方法及作用有哪些异同?《8复活》导学案(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思维发展与提升:透过场面和情节,探究小说主旨,理解作者通过作品表现出的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与思考。2、审美鉴赏与创造:阅读小说的其他章节,了解故事的发展,比较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光彩。【学习过程】一、导入复习导入:根据上节课所学,概括聂赫留朵夫的人物性格。二、阅读自读课文并思考:玛丝洛娃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三、反馈讨论析读文中的场面描写和主要情节,理解作者通过作品表现出的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与思考。五、展示六、点评七、检测有一种迷信流传很广,认为每一个人都有固定的天性:有的善良,有的凶恶,有的聪明,有的愚笨,有的热情,有的冷漠,等等。其实人并不是这样的。......人好像河流,河水都一样,到处相同,但每一条河都是有的地方河身狭窄,水流湍急,有的地方河身宽阔,水流缓慢;有的地方河水清澈,有的地方河水浑浊;有的地方河水冰凉,有的地方河水温暖。人也是这样。每一个人都具有各种人性的胚胎,有时表现出这一种人性,有时表现出那一种人性。他常常变得面目全非,但其实还是他本人。有些人身上的变化特别厉害。聂赫留朵夫就是这一类人。这种变化,有的出于生理原因,有的出于精神原因。聂赫留朵夫现在就处在这样的变化之中。聂赫留朵夫.....只要求......进去探望。......玛丝洛娃已经在那里。她从铁栅栏后面走出来,模样文静而羞怯。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眼睛不看他,低声说:“请您原谅我,德米特里·伊凡维奇,前天我话说得不好。”“可轮不到我来原谅您......”聂赫留朵夫想说,但没有说下去。“不过您还是离开我的好。”玛丝洛娃补充说,用可怕的目光斜睨了他一眼。聂赫留朵夫在她的眼睛里又看到了紧张而愤恨的神色。“究竟为什么我得离开您呢?”“就该这样。”“为什么就该这样?”她又用他认为愤恨的目光瞅了瞅他。“嗯,说实在的,”她说,“您还是离开我吧,我对您说的是实话。我受不了了。您把您那套想法丢掉吧,”她嘴唇哆嗦地说,接着沉默了一下,“我这是实话。要不我宁可上吊。”聂赫留朵夫觉得,她这样拒绝,表示她因为他加于她的屈辱恨他,不能饶恕他,但也夹杂着一种美好而重要的因素。她这样平心静气地再次拒绝他,这就立刻消除了聂赫留朵夫心里的种种猜疑,使他恢复了原先那种严肃、庄重和爱怜的心情。“卡秋莎,我原先怎么说,现在还是怎么说,”他特别认真地说,“我求你同我结婚。要是你不愿意,现在不愿意,那么,我继续跟着你,你被发送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那是您的事。我没有别的话要说了。”她说,嘴唇又哆嗦起来。聂赫留朵夫也不再作声,觉得说不下去了。“我现在先到乡下去一下,然后上彼得堡,”他终于镇定下来说,“我将为您的事......为我们的事去奔走。上帝保佑,他们会撤销原判的。”“不撤销也没有关系。我就算不为这事,也该为别的事受这个罪......”玛丝洛娃说,他看见她好不容易才忍住眼泪......他问她还需要什么,她回答说什么也不需要。他们又沉默了。“哦,至于医院的事,”她忽然用那斜睨的眼睛瞅了他一眼,说,“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聂赫留朵夫默默地瞧了瞧她的眼睛。她的眼睛在微笑。“那很好。”他只能说出这样一句话来,说完就同她告别了。“是啊,是啊,她简直换了一个人了。”聂赫留朵夫想。他消除了原来的种种疑虑,产生了一种崭新的感觉,那就是相信爱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玛丝洛娃在同聂赫留朵夫见面以后,回到臭气熏天的牢房里,脱下囚袍,坐到铺上,两手支住膝盖。牢房里只有几个人......“哦,怎么样,见到了?”她们问。玛丝洛娃没有回答,坐在高高的铺上,晃动着两条够不到地的腿。“你哭什么呀?”道口工说,“千万别灰心。哎,卡秋莎!说吧!”她两手敏捷地编织着,说。玛丝洛娃没有回答。.....柯拉勃列娃忽然提议说,一面理着她的袋子,显然在想别的事。“咱们来喝点酒怎么样?”“我不喝了,”玛丝洛娃回答,“你们喝吧。”这篇文章节选了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两个人多次见面后的一个片段。请比较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光彩。八、应用那人醒了维克多·雨果天主堂的钟正敲着早晨两点,冉阿让醒了。那张床太舒服,因此他醒了。他没有床睡,已经快十九年了,他虽然没有脱衣,但那种感受太新奇,不能不影响他的睡眠。他张开眼睛,向他四周的黑暗望了一阵,随后又闭上眼,想再睡一会儿。假使白天的感触太复杂,脑子里的事太多,我们就只能睡,而不能重新入睡,睡容易,再睡难。这正是冉阿让的情形。他不能再睡,他便想。他想到许多事,但是其中有一件却反反复复一再出现,并且排除了其余的事。这一件,我们立即说出来,他注意了马格洛大娘先头放在桌上的那六副银器和那只大汤勺。那六副银器使他烦闷。那些东西就在那里。只有几步路。刚才他经过隔壁那间屋子走到他房里来时,老大娘正把那些东西放在床头的小壁橱里。他特别注意了那壁橱。进餐室,朝右走。那些东西多重啊!并且是古银器,连那大勺至少可以卖二百法郎,是他在十九年里所赚的一倍。的确,假使“官府”没有“偷盗”他,他也许还多赚几文。他心里反反复复,踌躇不决,斗争了整整一个钟头。三点敲过了。他重新睁开眼睛,忽然坐了起来,伸手去摸他先头丢在壁厢角里的那只布袋,随后他垂下两腿,又把脚踏在地上,几乎不知道怎样坐在床边的。他那样坐着,发了一阵呆,房子里的人全睡着了,唯有他独自一人醒着,假使有人看见他那样呆坐在黑暗角落里,一定会吃一惊的。他忽然弯下腰去,脱下鞋子,轻轻放在床前的席子上,又恢复他那发呆的样子,待着不动。在那种可怕的思考中,我们刚指出的那种念头不停地在他的脑海里翻搅着,进去又出来,出来又进去,使他感受到一种压力;同时他不知道为什么,会带着梦想中那种机械的顽固性,想到他从前在监狱里认识的一个叫布莱卫的囚犯,那人的裤子只用一根棉织的背带吊住。那根背带的棋盘格花纹不停地在他脑子里显现出来。他在那样的情形下待着不动,并且也许会一直待到天明,如果那只挂钟没有敲那一下——报一刻或报半点的一下。那一下仿佛是对他说:“来吧!”他站起来,又迟疑了一会,再侧耳细听,房子里一点声音也没有,于是他小步小步一直朝前走到隐约可辨的窗边。当时夜色并不很暗,风高月圆,白云掩映;云来月隐,云过月明,因此窗外时明时暗,室内也偶得微光。那种微光,足使室内的人行走,由于行云的作用,屋内也乍明乍暗,仿佛是人在地下室里,见风窗外面不时有人来往一样,因而室内黯淡的光也忽强忽弱。冉阿让走到窗边,把它仔细看了一遍,它没有铁闩,只有它的活销扣着,这原是那地方的习惯。窗外便是那园子。他把窗子打开,于是一股冷空气突然钻进房来,他又立刻把它关上。他仔仔细细把那园子瞧了一遍,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