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老子四章》课件(共三套)_第1页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老子四章》课件(共三套)_第2页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老子四章》课件(共三套)_第3页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老子四章》课件(共三套)_第4页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老子四章》课件(共三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四章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出自《老子》的成语上善若水祸福相倚大器晚成虚怀若谷绝圣弃智自知之明大智若愚宠辱若惊功成不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出自《庄子》的成语越俎代庖游刃有余踌躇满志贻笑大方莫逆之交相濡以沫吐故纳新望洋兴叹沉鱼落雁失之交臂邯郸学步庄周梦蝶……

【老子其人】老子: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学识渊博,曾担任周王室主管图书典籍的官职。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其书】《老子》一书共81章,分《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又叫《道德经》。

它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被誉为“万经之王”。有人认为《道德经》《易经》和《论语》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老子》其书】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为当时社会开出了一剂与儒家截然相反的“药方”——主张以宇宙本体、万物之源的“道”作为法则,以“天道”驾驭“人道”,用“无为”实现“有为”。道家无为而治的学说主张,对中国哲学、中国社会乃至中国人都具有深刻影响。道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构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疏通词句】三十辐共一毂(ɡǔ),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shānzhí)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yǒu)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学习任务』朗读第十一章,读准字音。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辐:是指车轮上的车条。毂:车轮的中心部位。无:车毂的中空处。埏埴:和泥(制作陶器)。户牖:门窗。

【解说大意】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车毂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来安装车轴),才有了车的作用。揉合黏土做成器具,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了器具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间,才有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让它们发挥了的作用。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古代车轮:轮、辐、毂、轴“轮”最外面部分。“轴”最里面部分,即轴心。“毂”套在车轴上的部分。“辐”连接轮毂的木条。《诗经•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坎坎伐轮兮,置之河之漘兮”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三十根辐条聚合在毂上。“毂”中间是空的圆孔,用来插车轴。正因为车轮有中间的“空”“无”,车轮才可转动,才有了车子载人运货的用处。

无中生有,无有大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器皿没有中间“空虚”部分,就不能盛东西。房屋没有凿出门窗的“空处”,人就无法居住。没有“空”和“无”,就不能发挥“有”的作用。事物有用而给人便利,是借助了“无”才发挥了价值和作用。

【探究章旨】『学习任务』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一般人:只看到“实”和“有”及其作用,忽略另一面“空”和“无”的作用;只会利用“有”,不知“有”的功用是“无”造就而成。老子:把“无”的作用突显出来,论述“有”“无”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没有“无”就无所谓“有”。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道家的重要思想『学习任务』老子对“有”和“无”的认识,与世俗常见有何不同?

【探究章旨】历史角度:在矛盾冲突尖锐、人心汲汲于功利的社会中,老子独具慧眼,见人所不见,为当时世人指出另一种看待事物的视角与方法,具有启发意义。『学习任务』老子“有无相生”观点,从历史角度看有什么意义和影响?该怎样正确理解?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事物存在着对立面: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彼此相反,又互相依存。掌握了万物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的规律,便能在相反事物中获得力量。朴素辩证法的思想,是老子道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任继愈《竹影集:任继愈自选集》

“《老子》这部书从各个方面提醒人们重视‘无’的地位和作用。不但认识‘无’,而且用‘无’的原则来指导日常生活、社会生活以及政治生活。”把“无”的原则运用到政治生活:“以无事取天下。”(五十七章)“我无欲而民自朴。”(五十七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章)

……任继愈《竹影集:任继愈自选集》

“老子的‘无为’不是一无所为,而是用‘无’的原则去‘为’。所以能做到有若无,实若虚,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以屈为伸,以弱为强,以不争为争,从而丰富了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建立了中国古代辩证法贵柔的体系,与儒家《易传》尚刚健体系并峙。两大流派优势互补,共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任继愈《竹影集:任继愈自选集》

“不要把‘无’的地位、作用过分夸大。……没有墙壁、梁柱、砖木的‘有’,也就没有供起居的空间,只是一片空旷的开阔地,虽有空间(‘无’),却不能居住。有与无互相依存,相得益彰。”

【经典之用】『学习任务』把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辩证观点迁移到日常生活中,请你说说围绕学习、读书、交友等具体事件,该怎样正确对待“有”和“无”呢?

【经典之用】参考示例1:一个人如果不给自己和别人留出空间,那会有什么后果呢?比如学习与休息,我们能把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用来学习吗?如果这样做,人很快就会崩溃。所以,我们白天学习,晚上休息。睡觉休息恰恰是积蓄力量,是为了第二天更好地学习。读书也是如此。如果囫囵吞枣不假思索地读书,把头脑塞得满满的,不给自己留下思考空间和消化吸收的余地,读书的效果如何能好?

【经典之用】参考示例2:现在有些人想要的东西太多,太在意“有”,去占有,去拥有,去享有,而恰恰忘记了“无”的作用。各种欲念把心都装满了,所以生活会很焦虑,很痛苦。人的一生不能一直都想“有”,还一定要有“无”。如果换个角度把心放空,去掉杂念私欲,做什么事情都刻意给自己的心灵留有空间,留有余地,留出“无”。之后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没有多余的有形物质,人生会变得更轻松美好。

【疏通词句】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xiàn)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cháng)。其在道也,曰余食赘(zhuì)行,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第二十四章)『学习任务』朗读第二十四章,读准字音。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企:踮起脚跟,用脚尖站立。跨:跃,加大步伐。不行:不能走远。彰:明显,彰显。余食赘行:是个成语,意为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瘤。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物或恶之:人们常常厌恶它们。物:代词,这里指常人。或:常常。

【解说大意】

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大步的人不能走远,自我炫耀的人得不到显露,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不能建功,自我吹嘘的人不能长久。用道的观点来看,(这些行为)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会这样做。

【探究内涵】『学习任务』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什么?老子举例意在说明什么看法?

【探究内涵】企者——用脚尖直立身体,违背人体自然规律。跨者——迈大步行走,不是行走的最自然状态。自然状态才最适合

【探究内涵】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急于求成内心焦躁本质恶果根源追逐显相

看重我“有”余食赘行令人厌恶有道者不处

【以经解经】『第四十五章(节选)』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天下最完满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有欠缺,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天下最充实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空虚没有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笔直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东西看起来好像是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不善言辞的。

【探究内涵】(1)完美人格:不在外形上显露,而为内在生命含藏;重内藏无外见,内藏胜于外见。(2)不追求圆满无缺,否则物极必反。保持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状态,才不走向极端。(3)凡事要适可而止,做事要留有余地。

【练习作业】『练习一』翻译下列语句。1、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2、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3、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4、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练习二』背诵《老子》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练习三』思考: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

【以经解经】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反能有功;不自高自大,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人所谓“委曲便会保全”的话,怎么会是空话呢?它确实能使人得到保全,回归大道。第二十二章(节选)

【理解章旨】(1)做人不要“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而要谦虚、谦让。“曲则全”的处世哲学:求全之道,莫过于不争,不争之道,在于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2)做人不要“企立”“跨行”,不要主观妄为,而要遵循遵循自然规律,顺“道”而行。

【经典之用】『学习任务』现实中,有的老师或家长特别鼓励孩子去自我表现、自我展示,你对这种做法怎么看?请联系实际简要回答。参考示例: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在现实生活中,一定程度的自我表现与能力展示固然应该有,但需要有个度。过度的自我表现,一味让孩子刻意不自然地炫耀,不仅得不到称赞,反而会让人觉得幼稚浅薄,缺少内涵。如果为了某种目的而不顾孩子是否愿意、是否有能力,就更令人生厌。所以尊重孩子的愿望不加干涉,顺其自然发展才是最好的选择。何况真正的自我表现、自我展示,需要真才实学。而抛却浮华,修炼真学问,真功夫,才是正道。

【疏通词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qiǎ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认识别人的人有智慧,了解自己的人才算明智。战胜别人的人有力量,战胜自己的人才算坚强。知道满足的人能够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学习任务』朗读《老子》第三十三章,读准字音。

【探究内涵】『学习任务』如何理解“知人者与自知者”“胜人者与自胜者”?为什么说自知者、自胜者境界更高?“知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内,是一般之智。“自知者”,知人更知己,了解内心,是心灵之明,明于道。反省自身,把握自己,体察生命本质。内外皆明的自知者,比知人者境界更高。“胜人者”,凭借外在力量战胜别人,只是有力量。“自胜者”,凭借内在意志战胜自我,克制欲望,摒除杂念;能把控自己的人,才能达到无所不容、物我两忘的境界,才称得上强者。

【探究内涵】『学习任务』如何理解“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这两句话与上文的联系?“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为一组,强调人欲知人,必先自知,人欲胜人,必先自胜,故以“自知”“自胜”为立身之本。

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称得上富有,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

那些知足者“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与道同在,才称得上“寿”,即不朽。(参见饶尚宽译注《老子》,中华书局年2006版;朱谦之撰《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版)

【探究内涵】(1)知足者富——真正的富有并不是满足于现状,也不是满足于物质匮乏,而是对自知、自胜的程度达到一定境界而感到满足,这才算富有。知足者不失“自知”“自胜”立身之本,才可以立身长久。如把“知足者富”解释为“知足常乐”,或理解为对物质生活不做过多要求就是富有,都与老子思想不相符合。

【探究内涵】(2)强行者有志——强行者自知自胜,并努力奋进,求道不息,这样的人身体虽然消失,但他所传承的道仍然存在,才称得上长寿不朽。如把“强行者有志”简单理解成发愤图强,才算有志气;把“死而不亡者寿”简单比附为“有的人死了,但还活在人民心中”,这就脱离了语境,与老子主张完全不同。

【理解章旨】三十三章讲个人的修养。(1)知人、胜人固然重要,但自知、自胜更重要。(2)通过知人与自知,胜人与自胜,知足与强行,不失其所与死而不亡,两两比较辨析,告诉人们:人生唯有自知,自胜,自强,才能实现天地之志,与道长存。

【疏通词句】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sàn)。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léi)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jī)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六十四章)『学习任务』朗读《老子》第六十四章,读准字音。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易持:容易维持、保持。兆:征兆,苗头。泮:同“判”,分离,分散。未有:没有出现。于:由,从。毫末:指极为细微。执:控制。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从事:行事,做事。不贵:不珍视,不看重。不敢为:不妄加干预。欲不欲:一“欲”,动词,想往。二“欲”,名词,想往的东西。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解说大意】

事物安然未生变数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事情没有发生前就早作准备,要在祸乱没有产生前就处理妥当。合抱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从一筐筐泥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

强作妄为就会败事,执意把持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妄为(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失败。所以圣人求别人所不欲求的,不看重难得的财物,学别人所不学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解说大意】据学者饶尚宽考证,文中两句话为“错简重出”:(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第一句原文见于《老子》二十九章;第二句意思与前文无关联,且要表达的主旨散见于第三十七章、四十八章、五十七章和六十三章,应删去。

【探究内涵】第一层:“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1)为之于无事。(2)防患于未然。

【探究内涵】

第二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大由小发展而来。

(2)为之于细微,终成其大。

第三层:“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没有以慎重态度对待事情的终结,没有注意细微和小节,所以“常于几成而败之”。

始终谨慎从事,才不会出现失败。『学习任务』一般人“常于几成而败之”的原因是什么?

【以经解经】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处理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目标)要从细微处入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做起;天下的大事,必定从细微的做起。所以圣人始终不自以为伟大,因此才能成就大的事情。第六十三章(节选)

【以经解经】(1)事情都是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从细到巨发展而来。(2)圣人在事情刚出现或在萌芽之时就把它化解掉了。(3)圣人表面上做小事、细事、易事,最后结果却成就大事、难事。

“圣人”:道家最高的理想人物,不同于儒家,儒家的圣人是伦范化的道德人;道家的“圣人”则体任自然,拓展内在的生命世界,扬弃一切影响身心自由活动的束缚。道家的“圣人”和儒家的圣人,无论对政治、人生、宇宙的观点均不相同,两者不可混同看待。(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p82注释)

“无为”: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即不干扰,不妄为。『学习任务』“圣人”是怎样做的?(1)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圣人顺应自然,不干扰,不妄为,心理不偏执;自然少有失败;而为者、执者必然败之、失之。(2)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圣人能补救众人经常犯的错误,能辅助万民顺应自然本性,顺势而为,不妄为,不强为,所以圣人能够终成大业。

【理解章旨】第六十四章主要讲“治国”。首先,指出“持于安,谋于未兆,泮其脆,散其微”四种现象,由此提出治世者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方法,要居安思危,处盛防衰。其次,举出事物由小而大、由少到多、由近及远的三个事例,由此提出治世者要循序渐进,慎终如始。第三,强调圣人的做法,按自然规律做事,无为无执,所以无败无失。

【经典之用】成语: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居安思危/有备无患/防微杜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学习任务』请你用三个成语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观点,并联系现实或历史谈谈你的理解或看法。参考示例1:2020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在我国肆虐,由于人们对新病毒完全没有了解,缺乏防范意识,预防措施不到位,所以疫情开始就呈现出快速爆发态势,给人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危害。但是,随着我们对病毒认识的逐步深入,全国人民共克时艰,守望相助,以坚定果敢的勇气和决心,科学防治、精准施策,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措施,有效阻断了病毒传播链条,真正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尽管如此,当前我们仍不能掉以轻心,决不放松对疫情的监控,要有备无患,时刻保护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参考示例2:居安思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先秦时期《左传》便提出为政要“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周易》中说“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孟子也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唐朝宰相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醒唐太宗要想使国家长治久安,君王必须努力积聚德义,具体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十个建议。先哲们总结出安危、存亡、忧患、安乐之理,都与老子“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的观点有相通之处。今天,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我们更应牢记历史,心怀忧患意识,只有警钟长鸣,防微杜渐,才能建好精神大厦,更上层楼。

【学习小结】(一)自然

(二)无为(三)不争(四)辩证:事物对立统一;事物发展变化

【布置作业】

学者柳诒征指出:“老子之书,专说对待之理。”(《中国文化史》)《老子》四章中的“有”和“无”、“知人”和“自知”、“胜人”和“自胜”即是讲“对待”的关系,其中蕴含着立身处世的道理。请你梳理总结出一至三条,联系实际,以“说对待”为题,写一段文字,与同学交流。老子四章以:不以其道得之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作《师说》以贻之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①静:定而后能静②安:静而后能安③虑:安而后能虑④格物:致知在挣物⑤本:壹是皆以修身为本⑥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⑦端:仁之端也⑧达:泉之始达《道德经》《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讲人类的人生观和世界观,道出人生的进退术,包含长生久视之道;下篇《道经》,讲宇宙和自然的规律。

“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道德经》思想主题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人。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函谷关时,著《道德经》。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它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与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和谐就能持续发展,没有和谐就谈不上持续发展。”---卡普拉卡普拉美国高能物理学家著有《物理学之道》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道德经》:无用之用“老子的学说,是最高深玄远的,而且骤然看去很像无用,恐怕把诸君的兴味打断了,所以我先奉劝诸君几句话。头一件,诸君虽然听得难懂,还须越发留心听下去,因为你的头脑中有一种神秘力量会储藏识想,久后慢慢发芽。你现在虽不懂,将来要懂起来…第二件,诸君别说这种学问无用,因为我们要做事业要做学问,最要紧是把自己神志弄得清明。像老子、庄子这些操练心境的学问,恰恰和你们学校体育来操练身体一般,万不可说他无用。”林语堂读《道德经》的体会“看过《道德经》的人,第一反应,便是大笑;接着就开始自嘲似地笑;最后才大悟,这才是最需要的教训…我敢这么说,并非对诸位有何不敬之意,因为我本身就是如此。”《老子的智慧》“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构成中国人教育、文化和实际活动的基础。但中国人尚另有一特意的宗派,这派叫做道家。”黑格尔指出孔、老思想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属于“道德哲学”,后者则是“思辨哲学”。黑格尔:德国唯心主义代表人之一。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只有车毂中间是空的,才成就了车子的作用。和泥制作陶器,只有器皿中间是空的,才具备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子,只有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有(车子、器皿、屋子等)是一种便利,正是“无”使他发挥了作用本章讲了“有”和“无”的辩证关系。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比喻来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是无形的东西使有形的东西发挥作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章)“有”与“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跨步行的人走不远,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自以为是的人不能彰显,自我夸耀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尊重。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绝不这样做。本章运用比喻、排比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及其后果。从正面得出结论:人不能“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道德经》十五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能了解别人的人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圣明。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的人,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不丧失立身之地的人能够长久,有道之人身死但是道长存,这就是长寿。本章强调人要加强自我修养。要做到自知、自胜、知足、强行,才能不丧失立身之地,才能长久。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an,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它还没有出现问题的以前就处理得当,(治国理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前就做准备整治。任何事物都有生成、变化、发展的过程。人们要对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予以特别关注和杜绝。防微杜渐,未雨绸缪,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张开双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近到远,这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从小事做起,有坚强的毅力,注重积累,才能产生质的飞跃,才能成就大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就不会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常常是在接近成功时失败。(如果在)快要完成的时候也像开始时那样谨慎,就不会有失败的事情。有所为、有所不为。善始善终。“生而不有”“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功成而弗居”“利万物而不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不要太过执着于名利,也无须去占位己有。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妄为。要顺应规律。“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在上位者,若不横加干涉,不事搅扰,不贪欲榨取,人民会自我教化,自我形成,自我发展。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执持盈满,不如适时停止;显露锋芒,锐势难以保持长久。金玉满堂,无法守藏;如果富贵到了骄横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祸根。一件事情做的圆满了,就要含藏收敛,这是符合自然规律的道理。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因此,有道的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看中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常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老子认为圣人应该如何做?①圣人无为、无执,他虽有欲望但并不渴求,因此对难得的东西就不会特别强求。②圣人以不言之教来教化民众,但他从不教育人们必须执行哪些教条。③圣人只是默默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他以实际行动让人们幡然醒悟,悔过自新。④圣人尊孙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老子》中几乎通篇充满了“不争”的理念。如“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怎样看待竞争这一问题?①圣人无为、无执,他虽有欲望但并不渴求,因此对难得的东西就不会特别强求。②圣人以不言之教来教化民众,但他从不教育人们必须执行哪些教条。③圣人只是默默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他以实际行动让人们幡然醒悟,悔过自新。④圣人尊孙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①竞争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存在。好的竞争有利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社会的和谐,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区别符合“礼、义”标准的“君子之争”和只顾谋求一己私利的“小人之争”。②过度竞争导致无序如果竞争没有了法律和道德的约束,就会导致混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时刻提醒自己在规范约束下进行有序竞争。③“不争之德”助不争而胜老子所谓的不争,不是真的不争,而是依托“道”而争,即顺应规律去竞争,这是不争之德的体现。天下之事,唯有不争之德可以服人,唯有与人无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是老子以柔克刚的思想体现,也表达了一种人格力量。凡好争者,终必是得而复失;而不争者,则终是得而不失。德者自得,无德者不得。得失之理,只在一个“德”字。第十一章:通过对“有”和“无”辩证关系的分析,体现老子“有无相生”的观点。第二十四章:阐述“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第三十三章:强调人要“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第六十四章:告诉人们要始终保持慎重,要依照自然规律,要有坚定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同时,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层次结构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译文: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译文: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赘形:多余的形体,因饱食而使身上长出多余的肉。)。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译文: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译文: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施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前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改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安加干预。文言知识通假字(1)曰余食赘行(行,同“形”,形貌)(2)其脆易泮(泮,同“判”,分离)(3)起于累土(累,同“蔂”,土筐)词类活用(1)形容词的活用自见者不明(形容词作动词,明察)自是者不彰(形容词作动词,明辨是非)(2)名词的活用自伐者无功(名词作动词,建立功勋)古今异义(1)凿户牖以为室古义:以(之)为,把...作为。今义:认为。(2)跨者不行古义:不能远行。今义:不可以;不被允许。(3)强行者有志古义:强劲奋进。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文言知识一词多义(1)是自是者不彰(动词,认为正确,肯定)斯是陋室(动词,表判断)是寡人之过也(指示代词,此)(2)也其在道也(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舒缓语气)也无能为也已(语气助词,用在句末,增强陈述语气)(3)为为之于未有(动词,做)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向)为仲卿母所遗(介词,被)何辞为(句末语气助词,表反问)文言知识文言句式(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状语后置句,即“合抱之木,于毫末生”(2)九层之台,起于累土状语后置句,即“九层之台,于累土起”(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状语后置句,即“千里之行,于足下始”文言知识第二十四章中“企者不立......自矜者不长。”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文本研读这里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结果都是不好的,会使人们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第三十三章中的“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的“富”与“志”各有什么含义?文本研读“富”即富有,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富足。物质的需求不高,也能相对富足。“志”即志向,志向只限于思想意识,不是“有志”;只有将志向付诸实践,并坚定不移,竭力实行,才是“有志”。如何理解“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包含的意味?文本研读这些语句中包含辩证意味,其表现及结果往往是对立统一的,贯串着以退为进和所谓“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但它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所以要灵活运用。结合本文内容,谈谈应怎样理解“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文本研读“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最难能可贵的。“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一个人倘若能审视自已、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执行,那他就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老子以“合抱之木,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