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栖霞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1页
南京市栖霞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2页
南京市栖霞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3页
南京市栖霞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4页
南京市栖霞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分析样题七年级历史友情提示: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卷面共60分。答案请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写在其它位置不得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项共25小题,每题1分,共2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原始人类中,最早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的是()A.北京人 B.半坡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2.下列出土的文物可以说明中华文明起源具有的特征是()甘肃秦安出土的彩陶盆

河南三门峡出土的彩陶盆

江苏邳州出土的彩陶盆A.独立分散 B.多元一体 C.传说色彩 D.封建专制3.学者许倬云认为,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成为两个时期天然的分界线。据材料推断导致分界线产生的原因是()A.彩陶文化兴起 B.打制石器使用 C.群居生活出现 D.原始农业兴起4.良渚遗址考古发现,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据此说明()A.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B.良渚古城已进入文明社会C.原始农耕生活丰富 D.良渚古城经济发展水平高5.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最终控制中原地区的关键战役是()A.涿鹿之战 B.牧野之战 C.长平之战 D.阪泉之战6.湖北铜绿山矿冶遗址被誉为“中华第一冶”,它充分证明了青铜冶铸技术和铁的冶铸技术有传承和嫁接关系。以下选项说法正确的是()A.冶铜业出现于春秋晚期 B.冶铁业要比冶铜业发达C.春秋时期铁器使用普遍 D.冶铁继承部分冶铜技术7.《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材料中体现的制度是()A.世袭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皇帝制度8.春秋时期,有个国家在走向繁荣富强后继而北上争霸最终成为中原霸主,从根本上改变了天下的格局,也改变了人们对南方地区的认识。这个国家是()A.齐国 B.吴国 C.燕国 D.秦国9.某一历史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起,到公元前221年止,持续了大约两百五十多年。这一时期是()A.商朝末期 B.春秋时期 C.战国时期 D.秦朝末期10.下图是商鞅铜方量。其铭文记载了公元前344年12月,商鞅规定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的容积为一升。该文物可佐证()A.商朝青铜工艺高超 B.商鞅维护贵族特权C.秦国统一度量衡 D.秦朝废除井田制11.战国时期,有一位思想家提出自己的国家治理原则,主张“事在要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该思想家是()A.韩非子 B.孔子 C.墨子 D.庄子12.“秦代始置,负责监察百官……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材料中描述的官职是()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13.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从咸阳附近的军事重地直通北方九原的军事通道,全长700多公里。据估计,骑兵部队三天三夜就可以从咸阳赶到九原。此举()A.加强了中央对北疆的控制B.确立了对文武百官的监察制C.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D.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14.秦统一六国后推行一系列措施,有些措施为秦的灭亡埋下了隐患。下列选项符合题意的是()A.重视以德化民 B.推行轻徭薄赋 C.改变币制混乱 D.修建了骊山陵15.汉武帝为限制诸侯王势力,让他们分裂王国领土,封自己的子弟为列侯,列侯的封国就归汉廷直辖。这样一来,王国的领土不断缩小,对汉廷再也构不成威胁。这一做法是()A.行推恩令 B.设置刺史 C.尊崇儒术 D.盐铁专卖16.刘秀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历史上称之为()A.文景之治 B.三国鼎立 C.光武中兴 D.王与马共天下17.提出“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因医术精湛和医德高尚而被后世称为“医圣”的是()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吴普18.下图所示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①和②所对应的政权都定都于()A.建康 B.咸阳 C.长安 D.洛阳19.下图是某场战役示意图。这场战役的影响是()A.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B.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C.促使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D.为西晋灭吴统一全国奠定基础20.十六国时期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中前期北方分裂政权的终结者是氐族人苻坚,他所属的政权是()A.西晋 B.前秦 C.北魏 D.东晋21.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其主要原因有()①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②改进技术,直播水稻③种桑植药,多种经营

④织布制瓷,发展手工业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22.下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①孝文帝迁都洛阳

②淝水之战

③北魏统一北方

④西晋短暂统一全国A.④②③① B.④③②① C.③④②① D.③④①②23.史书记载495年孝文帝下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据材料所知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A.迁都洛阳 B.说汉话 C.穿汉服 D.改汉姓24.某文献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这一内容可能出自()A.《史记》 B.《九章算术》 C.《道德经》 D.《齐民要术》25.魏晋南北朝时期大多数时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但是当时仍然催生出璀璨的科技文化。下列能够体现这一说法的选项是()A.佛教传入中国 B.道教开始兴起 C.颁行《大明历》 D.制作“金缕玉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3分,共35分。)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材料二

汉朝对西域的经营打通了中西交通线,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化的交流。汉朝出产的丝绸、铁器源源不断地输往西方,丝绸很快成为罗马帝国最为畅销的商品。而西方的葡萄、胡麻、马匹也输入中原,成为中原重要的农畜产品。——马孟龙《大一统王朝的确立》材料三

地处中国西北的宁夏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当地很多文物默默诉说着千百年前东西方商贸的互通与繁荣。随着中国不断扩大“一带一路”朋友圈,宁夏的丝路贸易盛况正在重现。——新华网请回答:(1)材料一中汉代“丝绸之路”的奠基人是谁?据材料指出这条道路的起点。它主要沟通哪两大洲之间的经济交流?结合所学,这两大洲在汉代还可以通过什么道路开展贸易?(2)结合所学,指出西汉朝廷为管理西域所设置的官职及其意义。(3)据材料一、二,归纳汉朝经营西域的影响。(4)综上所述,概括材料一、二与材料三所述事件之间的关系。27.阅读下列示意图,回答问题。(1)农耕文化新石器时代,遗址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力。秦国修建的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3)汉字书法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其大量出土地殷墟见证了朝历史的变迁。(皇帝)为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命丞相李斯制定小篆作为通用文字。中国传统文化(2)学术思想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孔子是学派的创始人,忠君守礼的思想经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学者不断改进,成为西汉时期政权的精神支柱。(4)科学技术东汉,蔡伦改进的使书写载体发生革命性变化,南北朝杰出科学家在割圆术的基础上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千年。(5)综上所述,概括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特点。2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关中之人,百余万口,率其户口,戎狄居半。——《晋书·江统传》材料二

西晋末年,中原人口纷纷向南迁徙避难,南迁人口之多,竟已占到北方原来人口的十分之六七,北方的流民给南方的开发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和生产技术资源。——摘编自张德文陈雪良《碰撞中的民族大融合》材料三

平城在西汉初年只是一个普通的县邑,不复引人注意,魏晋南北朝时拓跋氏建立的政权迁都于此,大量人口也随之迁徙而来,平城成为当时黄河流域人口最多的城市,这种情况延续了近百年的光景,其后开始减少。——摘编自史念海《历史地理学十讲》请回答:(1)结合所学,材料一“戎狄居半”的原因是什么?“戎狄”的主要生活方式是什么?列举其中两个主要民族。(2)结合所学,指出导致西晋走向衰落的历史事件。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归纳这次人口迁徙的作用。(3)指出材料三中“拓跋氏建立的政权”名称。结合所学,分析平城人口后来减少的原因。(4)综上所述,概括影响人口迁徙的因素。参考答案1.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测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A项正确;半坡人距今约6000年,排除B项;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山顶洞人会人工取火,排除C项;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排除D项。故选A项。2.B【详解】根据题干图片的内容可得出,不同区域出现的陶器不一样,但却又有类似的地方,即都是彩陶,反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B项正确;三者有类似的地方,因此不是独立分散,排除A项;题干图片信息看不出传说色彩和封建专制,排除CD项。故选B项。3.D【详解】依据题干信息“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可知,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原始农业的兴起,D项正确;彩陶与生产食物没有关系,排除A项;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使用的石器,排除B项;群居生活在旧石器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4.A【详解】根据材料“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可知,随葬品多少反映了墓主人的身份和财富,说明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A项正确;陪葬品出现玉器不能说明良渚古城已进入文明社会,排除B项;陪葬玉器与原始农耕生活无关,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了随葬品的多少,不能全面反映良渚古城经济发展水平高,排除D项。故选A项。5.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黄帝部落的军队在战鼓的激励下冲锋陷阵,最终打败蚩尤。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所以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落,最终控制中原地区的关键战役是涿鹿之战,A项正确;牧野之战指的是周武王灭商的战役,排除B项;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发生的战略决战,排除C项;阪泉之战是黄帝联合一些部落,与炎帝展开的战役,排除D项。故选A项。6.D【详解】根据材料“它充分证明了青铜冶铸技术和铁的冶铸技术有传承和嫁接关系”可以得出冶铁继承部分冶铜技术,D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冶铜业出现于春秋晚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冶铁业要比冶铜业发达,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春秋时期铁器使用普遍,排除C项。故选D项。7.C【详解】根据题干“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亲属分封在各地为诸侯,以这种藩属的关系替周朝守护四方,做为周朝的屏障。材料中体现的制度是分封制,C项正确;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皇帝的九五之尊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排除A项;禅让制是指统治者把部落首领之位让给有才华,有能力的人,让更贤能的人统治国家的制度,排除B项;中国古代皇帝制度是指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8.B【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春秋时期,有个国家在走向繁荣富强后继而北上争霸最终成为中原霸主,从根本上改变了天下的格局,也改变了人们对南方地区的认识。”可知,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先后北上争霸,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先后称霸,B项正确;齐国是北方地区的诸侯国,排除A项;燕国是北方地区的诸侯国,排除C项;秦国是西北地区的诸侯国,排除D项。故选B项。9.C【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770年是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C项正确;商朝最后一个王是纣王,公元前1046年是武王代纣,所以商朝末期与材料时间“从公元前475年起,到公元前221年止”不符,排除A项;公元前770年是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开始,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是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排除B项;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了春秋战国争战混乱的局面,所以秦朝末期与材料时间“从公元前475年起,到公元前221年止”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0.C【详解】依据题干时间是公元前344年12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其中有一项内容是统一度量衡,让秦国各地在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上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给当时的商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便利。题干图片铜方量是古代计算容积多少的器具,正符合商鞅变法采取的统一度量衡措施,C项正确;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与商朝无关,排除A项;统一度量衡与维护贵族特权无关,排除B项;商鞅变法是秦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11.A【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事在要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材料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执政思想,韩非子主张加强君主集权,与题干信息相符,A项正确;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政治主张是以德治国,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B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庄子主张齐物论,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2.C【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职,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命令,并负责监察百官,C项正确;丞相掌管行政,排除A项;太尉负责军事,排除B项;郡守是地方郡的长官,主一郡之政事,排除D项。故选C项。13.A【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下令修建军事通道,由此加强道路交通网络建设,对于发展经济、维护统一、巩固国防有重要意义。因此修建从咸阳附近的军事重地直通北方九原的军事通道,目的是加强了中央对北疆的控制。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与题干内容不符,故选A。14.D【详解】赶紧提出来“秦统一六国后推行一系列措施,有些措施为秦的灭亡埋下了隐患。”可知,秦始皇修建骊山陵和阿房宫役使70多万人,徭役繁重,属于秦的暴政的表现,秦的暴政导致秦朝灭亡。D项正确;重视以德化民的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排除A项;秦朝横征暴敛,赋税沉重,徭役和兵役沉重,排除B项;秦始皇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有利于各地经济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15.A【详解】根据题干材料“汉武帝为限制诸侯王势力,让他们分裂王国领土,封自己的子弟为列侯,列侯的封国就归汉廷直辖。这样一来,王国的领土不断缩小,对汉廷再也构不成威胁。”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这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汉武帝时为监察地方,全国分13州,设置刺史,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倡实行“罢黜百家,尊崇儒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提议,确立了儒学思想的官方正统地位,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汉武帝迫于财政压力和对商人“不住公家之急”的反感,在桑弘羊的主持下“笼盐铁”,将盐铁的经营收归官府,实行专卖,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6.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秀统治后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刘秀被称为光武帝,所以历史上称之为光武中兴,C项正确;文景之治是西汉文帝、景帝在位时期,排除A项;三国鼎立指的是魏蜀吴三国,与刘秀无关,排除B项;王与马共天下指的是东晋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17.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汉的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写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B项正确;扁鹊总结了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排除A项;华佗有神医之称,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擅长针灸、汤药和实施外科手术,排除C项;吴普是华佗的弟子,华佗向吴普传授“五禽之戏”,吴普长期坚持,排除D项。故选B项。18.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次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三国后期,魏国实力增强,吴、蜀两国日益衰落。263年,魏灭蜀。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D项正确;东吴、东晋、刘宋、齐、梁、陈六个朝代先后建都于建康(吴称建业,今江苏南京),排除A项;秦朝定都咸阳,排除B项;长安是十三朝古都,比如西汉等,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9.A【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示意图反映的这场战役是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官渡之战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排除B项;229年,孙权称帝,吴国建立,定都建业,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排除C项;晋灭吴之战是公元279年十一月至280年三月,晋武帝司马炎发兵水陆并进,直取建业(今南京),一举灭东吴,实现统一的战争,排除D项。故选A项。20.B【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六国时期,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B项正确;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西晋,排除A项;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北魏,排除C项;西晋灭亡后皇族司马睿于317年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排除D项。故选B项。21.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农业发展的表现有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了很多水利工程;农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推广和改进犁耕,实施精耕细作,以及推广选种、育种、田间管理和施用粪肥等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了麦稻兼作、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实行农业多种经营。故①③④表述正确,B项正确;改进技术,直播水稻表述错误,故排除含有②的选项,排除ACD项。故选B项。22.A【详解】根据所学可知,①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时间是494年;②淝水之战发生在383年;③北魏统一北方的时间是439年,④西晋短暂统一全国的时间是280年,所以正确排序为④②③①,A项正确;②淝水之战发生在383年;③北魏统一北方的时间是439年,所以②在③之前,排除BCD项。故选A项。23.B【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意思是说在朝廷中说鲜卑语,实际上是倡导改说汉话,B项正确;迁都洛阳是指孝文帝把国都从平城迁到洛阳,排除A项;穿汉服是指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排除C项;改汉姓是指改鲜卑姓为汉姓。如鲜卑姓拓跋改为汉姓元,排除D项。故选B项。24.D【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强调农业生产要遵循自然规律,种植农作物必须因地制宜,不误农时”分析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农业生产经验,可能出自《齐民要术》,D项正确;《史记》是史学著作,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九章算术》是数学著作,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25.C【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明历》,是由南北朝时期中国著名数学家、科学家祖冲之创制的一部历法,也称“甲子元历”。在历法中,祖冲之首次引入了“岁差”的概念,从而使得历法更加精确,是中国第二次较大的历法改革,C项正确;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明帝时,西域的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排除A项;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为道教的兴起提供了土壤。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黄帝和老子,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排除B项;金缕玉衣是汉代规格最高的丧葬殓服,大致出现在西汉文景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26.(1)奠基人:张骞。起点:长安。两大洲:欧洲和亚洲。道路:海上丝绸之路。(2)官职:西域都护。意义: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3)影响:打通中西交通线,促进东西方交流;丰富百姓生活,改善饮食结构;扩大贸易,促进汉朝经济发展;加强汉朝与西域的联系,促进民族交融;汉朝统治疆域扩大。(4)关系:丝绸之路为一带一路奠定基础(提供借鉴);一带一路使丝绸之路重现辉煌。【详解】(1)奠基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从张骞开辟通往西域的道路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相互往来,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日趋频繁。商人们载着汉朝的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所以这条道路的起点是长安。主要沟通欧洲和亚洲之间的经济交流。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还大力开辟海上交通,中国的丝绸等物品经过这条航线再转运到欧洲地区,因此这条航线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所以这两大洲在汉代还可以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开展贸易。(2)官职:结合所所学知识可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管辖西域36国,都护府设在乌垒城。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所以西汉朝廷为管理西域所设置的官职是西域都护。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3)影响:根据材料二“汉朝对西域的经营打通了中西交通线,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化的交流。”可知,打通中西交通线,促进东西方交流;根据材料二“汉朝出产的丝绸、铁器源源不断地输往西方,丝绸很快成为罗马帝国最为畅销的商品。”可知,扩大贸易,促进汉朝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三“而西方的葡萄、胡麻、马匹也输入中原,成为中原重要的农畜产品。”可知,丰富百姓生活,改善饮食结构;加强汉朝与西域的联系,促进民族交融;结合所学知识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可知,汉朝统治疆域扩大。(4)关系:根据材料一、二的分析及材料三“随着中国不断扩大“一带一路'朋友圈,宁夏的丝路贸易盛况正在重现”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自古以来联系东方与西方、贯通亚非欧及拉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主要通道。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2013年秋天,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倡议提出后,得到了“一带一路”沿线的亚洲、非洲、欧洲国家和地区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响应与支持。“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根据上述可知材料一、二与材料三所述事件之间的关系:丝绸之路为一带一路奠定基础(提供借鉴);一带一路使丝绸之路重现辉煌。27.①河姆渡②铁制③都江堰④甲骨文⑤商⑥秦始皇(嬴政)⑦百家争鸣⑧儒家⑨大一统(封建或统一)⑩造纸术⑪祖冲之⑫继承与创新(源远流长、丰富多彩、辉煌)【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约10000年前,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其中,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所以①河姆渡。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所以②铁制。③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所以③都江堰。④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所以④甲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