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阿房宫赋》同步练习_第1页
《16.1 阿房宫赋》同步练习_第2页
《16.1 阿房宫赋》同步练习_第3页
《16.1 阿房宫赋》同步练习_第4页
《16.1 阿房宫赋》同步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1阿房宫赋》同步练习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蜀山兀,阿房出出:建成B、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走:趋向C、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朝:朝廷D、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妍:美丽2、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例:戍卒叫,函谷举A、灭六国者,六国也B、缦立远视,而望幸焉C、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辞楼下殿,辇来于秦A、六王毕,四海一B、骊山北构而西折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念:顾念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负:承担C、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爱:吝惜D、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传递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B.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C、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D.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二、探究提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节选自《过秦论》)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振长策而御宇内振:举起B.却匈奴七百余里却:后退C.隳名城,杀豪杰隳:毁坏D.将数百之众将:率领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秦始皇实行暴政的一组是()①吞二周而亡诸侯②执敲扑而鞭笞天下③士不敢弯弓而报怨④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⑤隳名城,杀豪杰⑥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A.①③④B.②③⑤C.③⑤⑥D.②④⑤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文字主要是写秦始皇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B.第一段文字从政治、军事、文化、地理形势等方面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措施,在铺叙中显现暴政,为后文的“仁义不施”作铺垫。C.第二段文字写陈涉的出身、才能、地位、人数、兵器等与第一段的秦始皇层层对比,说明灭亡秦朝极为容易。D.第二段文字写陈涉揭竿而起,天下就云集响应,说明暴政不得人心,意在讽谏汉文帝应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仁政。《16.1阿房宫赋》同步练习答案解析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蜀山兀,阿房出出:建成B、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走:趋向C、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朝:朝廷D、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妍:美丽【答案】C【解析】朝:早晨。2、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例:戍卒叫,函谷举A、灭六国者,六国也B、缦立远视,而望幸焉C、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D、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答案】B【解析】B和例句都是被动句,都是动词本身直接表示被动。A是判断句,C是介词结构后置句,D是省略句。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辞楼下殿,辇来于秦A、六王毕,四海一B、骊山北构而西折C、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答案】C【解析】“族”和“辇”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族:灭族;辇:乘车子。A,数词活用作动词,统一;B,名词用状语,向北;D,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镜。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念:顾念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负:承担C、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爱:吝惜D、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递:传递【答案】C【解析】爱:爱护。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B.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C、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D.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答案】D【解析】“钩心斗角”文中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现在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气候”在文中指气温,现在指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收藏”在文中是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现在是一个动词。二、探究提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节选自《过秦论》)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振长策而御宇内振:举起B.却匈奴七百余里却:后退C.隳名城,杀豪杰隳:毁坏D.将数百之众将:率领【答案】B【解析】却:击退,使之退。7.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秦始皇实行暴政的一组是()①吞二周而亡诸侯②执敲扑而鞭笞天下③士不敢弯弓而报怨④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⑤隳名城,杀豪杰⑥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A.①③④B.②③⑤C.③⑤⑥D.②④⑤【答案】D【解析】①是统一天下,③是士的心态、行为,⑥是良将防守,三者均不属于暴政。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文字主要是写秦始皇的功业,即其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B.第一段文字从政治、军事、文化、地理形势等方面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措施,在铺叙中显现暴政,为后文的“仁义不施”作铺垫。C.第二段文字写陈涉的出身、才能、地位、人数、兵器等与第一段的秦始皇层层对比,说明灭亡秦朝极为容易。D.第二段文字写陈涉揭竿而起,天下就云集响应,说明暴政不得人心,意在讽谏汉文帝应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仁政。【答案】C【解析】“说明灭亡秦朝极为容易”错。《16.1阿房宫赋》同步练习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突兀(wù)水涡(wō)不霁何虹(jì) 妃嫔媵嫱(yìng)B.矗立(zhù) 辇车(niǎn)雷霆乍惊(zhà) 鼎铛玉石(dāng)C.逦迤(yǐ) 锱铢(zī)架梁之椽(chuán) 直栏横槛(kǎn)D.参差(cēn) 仓庾(yǔ)金块珠砾(lì) 盘盘囷囷(jūn)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贿赂复压骊山妍媸毕露B.骠掠檐牙油腻廊腰缦回C.呕哑管弦渭水架梁之椽D.椒兰不遐杳然烟斜雾横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A.族秦者秦也蜂房水涡B.朝歌夜弦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C.燕赵之收藏 可怜焦土D.辇来于秦 骊山北构而西折4.下列各句句式与“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不相同的一项是()A.烟斜雾横,焚椒兰也B.戍卒叫,函谷举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5.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B.《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C.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D.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9题。燕将录杜牧谭忠者,绛人也。忠豪健喜兵,燕①牧刘济与二千人,障白狼口。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乃入谓季安曰:“今王师越魏伐赵,不使耆臣宿将而专付中臣,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君知谁为之谋?此乃天子自为之谋,欲将夸服于臣下也。今若师未叩赵,而先碎于魏,是上之谋反不如下,且能不耻于天下乎!既耻且怒,于是仗猛将,练精兵,毕力再举涉河。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季安曰:“然则若之何?”忠曰:“王师入魏,君厚犒之。于是悉甲压境,号曰伐赵,则可阴遗赵人书曰:‘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于赵为角尖之耗,于魏获不世之利,执事岂能无意于赵乎?’”季安遂用忠之谋。忠归燕,谋欲激燕伐赵,会刘济合诸将,忠疾对曰:“燕南有赵,北有胡。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刘济乃曰:“信如子断矣,何以知之?”忠曰:“潞牧卢从史外亲燕,内实忌之;外绝赵,内实与之。此为赵画曰,燕以赵为障,虽怨赵,必不残赵,不必为备。一且示赵不敢抗燕,二且使燕获疑天子。赵人既不备燕,潞人则走告于天子,燕厚怨赵,今赵见伐而不备燕,是燕反与赵也。此所以知天子终不使君伐赵,赵亦必不备燕。”刘济曰:“今则奈何?”忠曰:“燕孕怨,天下无不知,今天子伐赵,君坐全燕之甲,一人未济易水。是燕贮忠义之心,卒染私赵之口,不见德于赵人,恶声徒嘈嘈于天下耳。唯君熟思之。”济乃自将七万人南伐赵。(选自《樊川文集》,有删改)注①燕和下文的赵、魏、潞均指当时割据一方的藩镇,燕牧、魏牧、潞牧分别指所在藩镇的节度使。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B.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C.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D.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以九州之长为“牧”,“牧”是管理人民之意。B.天子,是古时臣民对于帝王的称呼。历代帝王鼓吹“君权神授”,故称帝王为天子。C.中国南方的河流多被称为“江”,北方的河流多被称为“河”。D.“执事”是掌管某项工作的人,也是对对方的敬称。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杜牧为燕镇部将谭忠写的一篇传记,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王朝藩镇割据严重,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争战不休的社会现实。B.朝廷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越过魏镇去攻打赵镇,魏镇节度使田季安想趁机起兵拦击朝廷军队,谭忠认为此举不妥,并提出两全之策帮助魏镇摆脱危机。C.谭忠回到燕镇后,想让刘济出兵讨伐赵镇。他分析说,皇上要讨伐赵镇,而燕镇不出兵协助的话,会让心怀忠义的燕镇背上偏袒赵镇的恶名。D.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谭忠始终注意维护与朝廷的关系。作者对谭忠的言行虽然没有作出直接评价,但行文中还是透露出对他的肯定之意。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2)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御史梁晳次先生传[清]王士禛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晳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文名籍甚。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即与其友汪琬、刘体仁、董文骥、王士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固耽内典①,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论数卷而已。先生尝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蠹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蠹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予辈皆为赋诗。未几,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东赠诗云:“燕台襆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帖,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操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先生生明天启壬戌,卒康熙壬申,年七十一。(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有删节)注①内典:佛经。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坐终日晏:平静。B.子孙不肖而居厚实 居:积储。C.不接当事 当事:权要。D.必合古人矩度 矩度:气度。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煕年少时本性纯净,才思过人。他出身世家而无富贵习气,把名利看得很轻;读书好古,能诗善文,很早就有诗才和文名。B.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C.梁煕恬淡好静,不恋官场。他在朋友聚谈时经常默坐其间,含笑不语;在京做官时总想辞去官职,去享受清静的读书生活。D.梁煕深研佛典,志趣清雅。他博览佛经,对某些佛经要义体悟得特别透彻;酷爱古帖,还对一些书法名作的情况颇为熟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2)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3)吾惧夫三蠹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16.1阿房宫赋》同步练习答案解析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突兀(wù)水涡(wō)不霁何虹(jì) 妃嫔媵嫱(yìng)B.矗立(zhù)辇车(niǎn)雷霆乍惊(zhà) 鼎铛玉石(dāng)C.逦迤(yǐ)锱铢(zī)架梁之椽(chuán) 直栏横槛(kǎn)D.参差(cēn)仓庾(yǔ)金块珠砾(lì) 盘盘囷囷(jūn)【答案】A【解析】B项,“铛”应读“chēng”;C项,“槛”应读“jiàn”;D项,“囷”应读“qūn”。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贿赂复压骊山妍媸毕露B.骠掠檐牙油腻廊腰缦回C.呕哑管弦渭水架梁之椽D.椒兰不遐杳然烟斜雾横【答案】C【解析】A项,“复”应为“覆”;B项,“骠”应为“剽”;D项,“遐”应为“暇”。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活用情况相同的一项是()A.族秦者秦也蜂房水涡B.朝歌夜弦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C.燕赵之收藏 可怜焦土D.辇来于秦 骊山北构而西折【答案】D【解析】A项,名词用作动词,灭族/名词作状语,像蜂房;B项,名词作状语,在早晨/意动用法,以……为鉴;C项,动词用作名词,收藏的金银珠宝/名词用作动词,变成焦土;D项,名词作状语,乘辇车/名词作状语,向西。4.下列各句句式与“明星荧荧,开妆镜也”不相同的一项是 ()A.烟斜雾横,焚椒兰也B.戍卒叫,函谷举C.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答案】B【解析】B项,被动句,其余三项与例句均为判断句。5.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B.《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C.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D.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答案】A【解析】A项,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并非李贺。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6~9题。燕将录杜牧谭忠者,绛人也。忠豪健喜兵,燕①牧刘济与二千人,障白狼口。忠其时为燕使魏,知其谋,乃入谓季安曰:“今王师越魏伐赵,不使耆臣宿将而专付中臣,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君知谁为之谋?此乃天子自为之谋,欲将夸服于臣下也。今若师未叩赵,而先碎于魏,是上之谋反不如下,且能不耻于天下乎!既耻且怒,于是仗猛将,练精兵,毕力再举涉河。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季安曰:“然则若之何?”忠曰:“王师入魏,君厚犒之。于是悉甲压境,号曰伐赵,则可阴遗赵人书曰:‘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此乃使魏北得以奉赵,西得以为臣。于赵为角尖之耗,于魏获不世之利,执事岂能无意于赵乎?’”季安遂用忠之谋。忠归燕,谋欲激燕伐赵,会刘济合诸将,忠疾对曰:“燕南有赵,北有胡。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刘济乃曰:“信如子断矣,何以知之?”忠曰:“潞牧卢从史外亲燕,内实忌之;外绝赵,内实与之。此为赵画曰,燕以赵为障,虽怨赵,必不残赵,不必为备。一且示赵不敢抗燕,二且使燕获疑天子。赵人既不备燕,潞人则走告于天子,燕厚怨赵,今赵见伐而不备燕,是燕反与赵也。此所以知天子终不使君伐赵,赵亦必不备燕。”刘济曰:“今则奈何?”忠曰:“燕孕怨,天下无不知,今天子伐赵,君坐全燕之甲,一人未济易水。是燕贮忠义之心,卒染私赵之口,不见德于赵人,恶声徒嘈嘈于天下耳。唯君熟思之。”济乃自将七万人南伐赵。(选自《樊川文集》,有删改)注①燕和下文的赵、魏、潞均指当时割据一方的藩镇,燕牧、魏牧、潞牧分别指所在藩镇的节度使。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B.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C.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D.鉴前之败/必不越魏/而伐赵校罪轻重/必不先赵而后魏是/上不上/下不下/当魏而来也【答案】B【解析】在理解句子大意的基础上,结合句中的实词、虚词恰当断句。“而”“是”可作为重要判断因素。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以九州之长为“牧”,“牧”是管理人民之意。B.天子,是古时臣民对于帝王的称呼。历代帝王鼓吹“君权神授”,故称帝王为天子。C.中国南方的河流多被称为“江”,北方的河流多被称为“河”。D.“执事”是掌管某项工作的人,也是对对方的敬称。【答案】C【解析】C项,古代的“河”专指黄河。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杜牧为燕镇部将谭忠写的一篇传记,文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王朝藩镇割据严重,藩镇之间、藩镇与朝廷之间争战不休的社会现实。B.朝廷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越过魏镇去攻打赵镇,魏镇节度使田季安想趁机起兵拦击朝廷军队,谭忠认为此举不妥,并提出两全之策帮助魏镇摆脱危机。C.谭忠回到燕镇后,想让刘济出兵讨伐赵镇。他分析说,皇上要讨伐赵镇,而燕镇不出兵协助的话,会让心怀忠义的燕镇背上偏袒赵镇的恶名。D.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谭忠始终注意维护与朝廷的关系。作者对谭忠的言行虽然没有作出直接评价,但行文中还是透露出对他的肯定之意。【答案】B【解析】B项,“从全国各地征调军队”错,参见原文“不输天下之甲而多出禁甲”。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执事若能遗魏一城,魏得持之奏捷天子,以为符信。(2)燕其为予谨护北疆,勿使予复挂胡忧,而得专心于赵。【答案】(1)您如果能送给魏镇一座城池,魏镇能够拿此城向皇上报捷,把这座城池作为报捷的凭据。(2)燕镇一定要替我小心谨慎地守护北部边境,不要让我再牵挂胡人(方面)的忧患,而能够在赵镇方面集中精力(集中精力对付赵镇)。【解析】:注意第(1)句中的“遗”“以为”两处,第(2)句中的“其”“挂”两处。参考译文谭忠是绛地(今山西绛县)人。他为人豪迈雄健,爱好谈兵,燕镇节度使刘济给他两千兵马,让他驻守白狼口。谭忠当时代表节度使刘济出使魏镇,得知了田季安(中途截击朝廷军队)的企图,便前去对田季安说:“现在,朝廷的军队越过魏镇去讨伐赵镇,不任用老臣宿将带兵,反而把兵权专门交给宦官,不征调全国的军队,而主要派出朝廷直属的禁卫部队,您知道这是谁的主意吗?这是皇上自己做出的决定,想要在臣属面前夸耀(自己英明),(让)臣属佩服(自己)。现在如果朝廷禁军还没有攻打赵镇,却先在魏镇境内被消灭了,这(就表明)皇上的谋略反而不及臣属,能不被天下人羞辱吗?(皇上)既感到羞耻又感到恼怒,就会任用勇猛善战的将领,训练精锐的部队,全力起兵渡过黄河。朝廷汲取以往失败的教训,一定不会越过魏镇去攻打赵镇;比较赵镇和魏镇罪责的大小,一定不会先打赵镇然后攻魏镇。这就叫既不上也不下,正好对着魏镇而来。”田季安说:“既然这样,那么怎么办呢?”谭忠说:“当朝廷军队进入魏镇境内时,您要好好犒劳他们。此时,您要将魏镇全部兵马调往边境,号称攻打赵镇,可以暗中给赵镇送信说:‘您如果能送给魏镇一座城池,魏镇能够拿此城向皇上报捷,把这座城池作为报捷的凭据。这样就使得魏镇在北面能够(继续)侍候赵镇,在西面能够(继续)做朝廷之臣。对赵镇来说,仅为一点点损失;对魏镇来说,能获得世间少有的利益,您难道能够对赵镇(的安危)毫不在意吗?’”田季安于是采用了谭忠的计谋。谭忠回到燕镇后,打算鼓动刘济攻打赵镇,正逢刘济集合各位将领,谭忠赶忙回答说:“燕镇南面是赵镇,北面有胡人。燕镇一定要替我小心谨慎地守护北部边境,不要让我再牵挂胡人(方面)的忧患,而能够集中精力对付赵镇。”刘济就说:“事情确实像你判断的那样,你是怎么知道的呢?”谭忠说:“潞镇节度使卢从史表面上与燕镇亲近,内心实际是忌恨燕镇的;表面上与赵镇断绝往来,内心实际是帮助赵镇的。(我们)在这里替赵镇考虑,燕镇把赵镇作为屏障,虽然怨恨赵镇,但肯定不会伤害赵镇,赵镇没有必要防备燕镇。(这样)一来显示赵镇不敢抗拒燕镇,二来可使燕镇受到皇上怀疑。赵镇人既然不防备燕镇,潞镇人便会跑去报告皇上,燕镇非常怨恨赵镇,现在赵镇遭受攻击却不防备燕镇,这说明燕镇相反是帮助赵镇的。这就是我知道皇上最终不会让您攻打赵镇,赵镇也不会防备燕镇的原因。”刘济说:“现在应当怎么办呢?”谭忠说:“燕镇与赵镇结下仇怨,天下无人不知。现在皇上出兵攻打赵镇,您却使整个燕镇的兵马,一个人也没有渡过易水(去攻打赵镇)。这是燕镇怀着对朝廷的忠心,最终(却)招来偏袒赵镇的口实,(既)不被赵镇人感激,而坏名声徒然喧闹在天下人的耳畔。请您仔细地考虑这个问题吧!”刘济于是亲自率领七万人向南边讨伐赵镇。(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题。御史梁晳次先生传[清]王士禛先生姓梁氏,讳熙,字曰缉,晳次其别号也。先生生世族,幼不喜纨绔之习,读书好古,视声利蔑如也。于诗嗜陶渊明,少得句云:“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长老惊异。十三岁补诸生第一,文名籍甚。举顺治三年乡试,又十年成进士。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视民如子,治行冠三辅。官咸宁半载,入为云南道监察御史。是时,世祖章皇帝方重言路,台省官皆矫尾厉角,务毛挚搏击为名高。先生独淡泊宁静,下直辄焚香扫地,晏坐终日,如退院僧。暇即与其友汪琬、刘体仁、董文骥、王士禛辈出游丰台、草桥诸胜地,或会食浮屠、老子之宫。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先生默坐,或微笑不发一语。偶出一语,则人人自失,觉我言为烦。先生固耽内典①,于三藏十二部之书无不研究,而于《楞严》尤了悟初因证果大旨。每过其居邸,绳床药灶外,惟经论数卷而已。先生尝巡视茶马于秦,不名一钱。或以为言,则笑曰:“吾筹之熟矣。居官而谋利,为子孙计耳。子孙不肖而居厚实,三蠹将至,曰盗贼,曰博徒,曰倡优。吾惧夫三蠹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在京师,日怀归田之思,属长洲文点画《江村读书图》以见志,予辈皆为赋诗。未几,谢病归。淄川高侍郎念东赠诗云:“燕台襆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盖纪实云。归田后,尤孤介自持,不接当事。同年王中丞巡抚河南,馈问亟至,一无所受。答书曰:“生有癖性,酷爱古帖,亦昔人玩龙团、饮廷珪墨之意也。闻宋仲温书《兰亭十三跋》摹于松江府亭,赵子昂书《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倘各损惠一通,敬拜赐矣。”其雅操如此。先生于古文不多作,其有作,必合古人矩度,而于禅悦文字尤善。先生生明天启壬戌,卒康熙壬申,年七十一。(选自钱仲联主编《广清碑传集》,有删节)注①内典:佛经。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晏坐终日晏:平静。B.子孙不肖而居厚实 居:积储。C.不接当事 当事:权要。D.必合古人矩度 矩度:气度。【答案】D【解析】“矩度”是两个词,是“规矩法度”的意思。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答案】C【解析】A项,代词,他的/副词,还是。B项,连词,表承接关系,就/连词,表选择关系,或,或者。C项,都是介词,给。D项,代词,用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礼物/助词,与“为”合用,表被动。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煕年少时本性纯净,才思过人。他出身世家而无富贵习气,把名利看得很轻;读书好古,能诗善文,很早就有诗才和文名。B.梁煕任职时清正爱民,行事低调。他在任期间能够廉洁自守,视民如子,政绩斐然;因不愿突出自己而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C.梁煕恬淡好静,不恋官场。他在朋友聚谈时经常默坐其间,含笑不语;在京做官时总想辞去官职,去享受清静的读书生活。D.梁煕深研佛典,志趣清雅。他博览佛经,对某些佛经要义体悟得特别透彻;酷爱古帖,还对一些书法名作的情况颇为熟悉。【答案】B【解析】“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错误,他先后担任过“云南道监察御史”“巡视茶马御史”等官职,他的归乡也是“谢病归”。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出知西安之咸宁,誓于神,不以一钱自污。(2)诸子酒酣耳热,辨难蜂起,各负气不肯相下。(3)吾惧夫三蠹之为子孙忧也,故不敢也。【解析】第(1)句中的关键点有“知”(担任知县)、“以”(因为)、“自污”(玷污了自己),语句要通顺。第(2)句“酒酣耳热”(形容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蜂起”(很多人或事物如群蜂飞舞,纷然并起)、“负气”(凭恃意气)、“相下”(互相谦让),语句要通顺。第(3)句“夫”(这)、“为”(成为)、“忧”(祸患),语句要通顺。【答案】(1)(梁熙)出任西安府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2)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意气不肯服输。(3)我担心这三蠹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所以不敢啊。参考译文先生姓梁,名熙,字缉,晳次是他的别号。先生出生于一个世家大族,年幼时就不喜欢富贵子弟的习气,爱读古书,对名声与利益毫不看重。对于诗歌,特别喜欢陶渊明的诗句,年少时就写有诗句:“明月生东隅,清辉照北床。”老人们很诧异。十三岁以第一名的成绩成为县学生员,文才的名声很大。顺治三年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又过了十年考中进士。梁熙出任西安咸宁知县,向神灵发誓,不会因一文钱而玷污自己。对待百姓就如家人,政绩在西安府所辖地区最好。在咸宁任职半年,就到云南道担任监察御史。这时,世祖章皇帝正重视地方官员向朝廷进言途径的开放,台、省的官员个个都逞强好胜、趾高气扬,往往表现得严酷凶悍,来博取高的名声。唯独先生淡泊宁静,在宫中当职结束,回家就焚香扫地,整日平静地坐着,就如一个脱离寺院的僧人。有闲暇就和他的好友汪琬、刘体仁、董文骥、王士禛等人到丰台、草桥一些胜地去游玩,有时在寺庙、道观相聚宴饮。众人酒兴正浓时,辩驳问难纷然并起,人人凭恃意气不肯服输。只有先生默默地坐着,或微笑,但不说一句话。偶尔说一句,大家就觉得自己不足而若有所失,觉得自己说的不得要领。先生本来就沉迷于佛经,对三藏(经、律、论)十二类的书没有不研究的,对《楞严》尤其了悟初因证果的要义。我每次造访他的住处,除了简陋的床具、药灶外,只有几卷经论罢了。先生到秦地任茶马司巡视,极其贫困。有人向他建言(让他谋取钱财),他却笑着说:“我已经仔细考虑过了。做官谋取利益,是替子孙打算罢了。如果子孙没出息,而又为他们积聚了丰厚的财物,三种坏事就会随之而来:一是偷窃、劫夺的人,二是赌徒,三是娼妓及优伶。我担心这三蠹成为子孙后代的祸患,所以不敢啊。”在京师,每天都怀有辞官回乡的想法,就嘱托长洲的文点画了一幅《江村读书图》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我们这些人都替图画写诗。不久,他就称病回到家乡。淄川高念东侍郎赠给他一首诗,说:“燕台襥被亲相送,一个嵩丘行脚僧。”大概说的是实情。回到家乡后,更加耿直方正,固守自我,不和当权的人来往。同榜录取的王中丞到河南担任巡抚,多次送去礼物,他一件都不接受。回信说:“我一生的癖好就是酷爱古代的碑帖,和古人品尝龙团茶、享有廷珪墨的意思是一样的。听说宋仲温书写的《兰亭十三跋》的摹本在松江府亭,赵子昂书写的《铁佛嶴钟铭》在鹤沙报恩忏院,如果能各自馈赠一件,我将非常感谢。”他高尚的操守就像这样。先生对古文创作不多,如果有所创作,一定符合古人的规矩法度。而那些写“禅悦”的文章更好。先生生于明天启壬戌年,卒于康熙壬申年,终年七十一岁。《16阿房宫赋六国论》同步测试一、课外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4题。辨奸论(节选)苏洵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势之相因,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哉?好恶乱其中,而利害夺其外也。昔者山巨源见王衍曰:“误天下苍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阳见卢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孙无遗类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见者。以吾观之,王衍之为人,容貌言语固有以欺世而盗名者,然不忮①不求,与物浮沉。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卢杞之奸,固足以败国,然而不学无文,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语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从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今有人口诵孔老之言,身履夷齐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与造作言语,私立名字,以为颜渊、孟轲复出,而阴贼险狠,与人异趣。是王衍、卢杞合而为一人也,其祸岂可胜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虏之衣,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此岂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②,竖刁、易牙、开方是也。以盖世之名,而济其未形之患。虽有愿治之主,好贤之相,犹将举而用之。则其为天下患,必然而无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注①忮(zhì):嫉妒,忌恨。②慝(tè):奸邪、邪恶。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哉B.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哉C.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哉D.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哉解析注意句中的“者”“而”“其”的虚词的标志作用。正确标点为:其疏阔而难知,变化而不可测者,孰与天地阴阳之事,而贤者有不知,其故何哉?答案B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阴阳”,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联系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等。B.“公”,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先秦时称诸侯为“公”,后来多称谓有官位、有身份的人。C.“臣虏”,古代对地位差、身份低的人的称呼。原指“臣仆、俘虏”之意,后来也指“奴役”。D.“《诗》”,《诗经》;“《书》”,《尚书》。都是儒家的经书,和《礼记》《周易》《论语》合称“五经”。解析D项,“《论语》”应为“《春秋》”。答案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洵认为事理有其必然性,只要冷静地观察,就能“见微而知著”。B.苏洵引例以说明山涛、郭子仪善于见微知著,认为山、郭之言得以证实是有一定必然性的。C.文中“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一句,说明了某些伪君子、两面派的特点。D.作者认为“今有人”比王衍、卢杞的危害更大,因为“他”行事不近人情,但名声很大,一定会得到重用,这将给天下带来更大的祸患。解析B项,苏洵认为“山、郭之言得以证实”有偶然性,这就是晋惠帝、唐德宗的“鄙暗”,使王衍、卢杞得以逞其奸。答案B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2)使晋无惠帝,仅得中主,虽衍百千,何从而乱天下乎?解析注意“然”“微”“著”“衍”“乱”等词的翻译。参考答案(1)事物的发展必定会有一定的结局,道理有它原本就该如此的规律。只有天下最冷静客观的人,才能看到细微的变化而预知它显著的将来。(2)假使晋朝当时没有惠帝这个昏君,哪怕仅是一个中等的君主,即使有千百个王衍,又怎能把天下搞乱呢?参考译文事物的发展必定会有一定的结局,道理有它原本就该如此的规律。只有天下最冷静客观的人,才能看到细微的变化而预知它显著的将来。月亮周围如果出现光圈,预示着将要刮风;柱子的基石如果潮湿了,预示着将要下雨,这是人人皆知的事情。(至于)世间人与事的发展变化,常理和形势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是抽象渺茫而难以理解,千变万化而不可预测的,(但)怎能与天地阴阳之事相比?而即便是贤能的人对此也有所不解,这是什么缘故呢?这是由于爱憎搅乱了他们的思想,利害改变了他们的行动啊!从前,山涛见到王衍,就说:“(将来)贻害天下百姓的,一定是这个人。”汾阳王郭子仪见到卢杞,就说:“这个人如果得志,我的子孙就会被他杀得一个不留!”今天分析起来,那道理确实是可以预见到的。但是按我的观点来看,王衍这个人,在容貌和谈吐方面,确实具备了欺世盗名的条件。然而,他不忌妒、不妄求,只是随波逐流。假使晋朝当时没有惠帝这个昏君,哪怕仅是一个中等的君主,即使有千百个王衍,又怎能把天下搞乱呢?卢杞的奸险,固然足以败坏国家,但是(他)不学无术,容貌不足以动人,言谈不足以欺世,如果不是遇到鄙陋昏庸的唐德宗,又怎么会得到重用呢?由此说来,山、郭二公对王、卢二人的预言,也可能未必有那样的结果!现在有个人,口中背诵着孔子、老子的话,亲身实践着伯夷、叔齐的行为,招纳一些好名誉、不得志的士人,共同制造舆论,自我标榜,把自己说成是颜渊再世、孟轲复生,而实际上却居心叵测、阴险狠毒,与一般人的旨趣不同。这是王衍、卢杞的伎俩合成一个人了。这种人造成的祸害,怎么能够说得尽呢?面孔脏了不忘擦洗,衣服脏了不忘浣洗,这本是人之常情。现在(这个人)却不然,穿奴仆的衣服,吃猪狗的食物,像囚徒一样蓬乱着头发,像居丧孝子那样灰尘满面,却大谈(神圣的)《诗》《书》,这难道是他的真实情感吗?凡是做事不近人情的人,很少有不成为大奸大恶(的人)的,竖刁、易牙、开方就是这样的人。用盖世的好名声,来掩盖他尚未形成的祸患。虽然有想把国家治理好的君主,爱好贤才的宰相,还是会举荐他、任用他的。那么他成为天下的祸患,将是必然而没有疑问的,这就不只是和王、卢二人所能相提并论的了。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许多奏章极负盛名,其中被誉为“清代第一奏折”的《三习一弊疏》是御史孙嘉淦提出的。所谓“三习”,是说人为官时间久了,不由自主地生出三个坏习惯,即耳习、目习和心习。孙嘉淦还详细分析了“三习”的养成过程。耳习——开始时只是不喜欢别人有不同意见,后来便逐步发展成不顺耳的话也不爱听,最后连讨好的话说得水平不高都不行。目习——刚开始是排斥不礼貌的人,而后讨厌那些对自己的,再后来连对自己尊敬但不会办事的,都觉得厌烦了。心习——原本认真地工作,可时间一长,便不再严格要求自己,再后来不管自己有什么想法,都了,不允许有不同的意见产生。“一弊”,喜小人而厌君子是也,就是“三习”的恶果。“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随着曾持续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衰亡,已成为历史过客尘埃落定的历代中国王朝兴衰史亦不能改变,它们都能给人启迪,给人智慧。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往往日久年深敬若神明自命不凡B.常常 日久年深 敬若神明 自命不凡C.常常 日积月累 敬而远之 自以为是D.往往 日积月累 敬而远之 自以为是解析“往往”表示根据以往的经验,某种事情在一定条件下时常存在或经常发生,常用来说明有一定规律性的事情。用“往往”的时候,句子中要说明重复出现这种情况的其他情况、条件和结果。“常常”表示事情的发生不止一次,而且时间相隔不久。根据语境应用“往往”,排除B、C两项。日积月累:长时间地积累。日久年深:指日子长,时间久。根据语境应用“日积月累”。敬而远之:表示尊敬,但不愿接近。敬若神明:像敬重神一样尊敬对方。结合“讨厌”来看,语段中应用“敬而远之”。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自命不凡:自以为很了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