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六国论》同步练习_第1页
《16.2 六国论》同步练习_第2页
《16.2 六国论》同步练习_第3页
《16.2 六国论》同步练习_第4页
《16.2 六国论》同步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2六国论》同步练习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以前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当……时候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暴秦之欲无厌杳不知其所之也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举匏尊以相属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D.赵尝五战于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B.文章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C.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D.文章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发人深思,令人警醒。二、探究提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六国论苏辙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韩、魏不能独当秦当:抵挡B.藉之以蔽其西蔽:以……为屏障C.以二国委秦委:委托D.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阴:暗暗地,暗中地2.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以五倍之地以攻山西千里之秦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且不知天下之势也C.而不免于灭亡而见利之浅D.常为之深思远虑彼秦者将何为哉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一项是()A.本文作者从韩、魏两国所处的战略地位出发,论证了六国之所以先后覆灭,是由于将相谋士目光短浅,缺乏政治远见,胸无韬略,不能联合抗秦。B.北宋在军事上长期积弱,不能自振,辽和西夏屡屡袭扰,苏辙的议论有很强的现实意义。C.苏辙此文着重论述韩、魏地位及“礼天下之奇才”的重要性,只是针对北宋的形势而言的,用语比较含蓄。D.本文在论述过程中,从正、反两方面反复对照,逻辑严密,气势奔放,体现了苏辙散文笔力雄健的特点。4.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苏洵的《六国论》中表明全文中心论点的是哪一句话?《16.2六国论》同步练习答案解析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决定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速:招致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以前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当……时候【答案】D【解析】“当”同“倘”,如果。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暴秦之欲无厌杳不知其所之也B.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举匏尊以相属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D.赵尝五战于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答案】C【解析】连词,表转折。A结构助词,的/动词,去,往;B介词,用/连词,表目的;D介词,与,同/介词,从。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抱薪救火”为例证,说明以地事秦必然导致灭亡的严重后果。B.文章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的道理。C.苏洵文风特点: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D.文章采用对比论证及事实论证的方法,发人深思,令人警醒。【答案】B【解析】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二、探究提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六国论苏辙愚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邪?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间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夫韩、魏不能独当秦当:抵挡B.藉之以蔽其西蔽:以……为屏障C.以二国委秦委:委托D.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阴:暗暗地,暗中地【答案】C【解析】委:对付。2.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以五倍之地以攻山西千里之秦B.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且不知天下之势也C.而不免于灭亡而见利之浅D.常为之深思远虑彼秦者将何为哉【答案】B【解析】A.以:介词,凭借/连词,来;B.之:结构助词,的;C.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D.为:介词,替/动词,做。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一项是()A.本文作者从韩、魏两国所处的战略地位出发,论证了六国之所以先后覆灭,是由于将相谋士目光短浅,缺乏政治远见,胸无韬略,不能联合抗秦。B.北宋在军事上长期积弱,不能自振,辽和西夏屡屡袭扰,苏辙的议论有很强的现实意义。C.苏辙此文着重论述韩、魏地位及“礼天下之奇才”的重要性,只是针对北宋的形势而言的,用语比较含蓄。D.本文在论述过程中,从正、反两方面反复对照,逻辑严密,气势奔放,体现了苏辙散文笔力雄健的特点。【答案】C【解析】“礼天下之奇才”和“针对北宋的形势而言”错。4.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苏洵的《六国论》中表明全文中心论点的是哪一句话?【答案】诸侯及士人不明大势,见识短浅,策略失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解析】中心论点往往处于文章开头的位置,本文第一段“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即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参考译文:我读过史记中六国世家的故事,内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诸侯,凭着比秦国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军队,全心全力向西攻打肴山西边面积千里的秦国,却免不了灭亡。我常为这件事作深远的思考,认为一定有能够用来自求安定的计策;因此我总是怪罪那时候的一些谋臣,在考虑忧患时是这般的粗略,图谋利益时又是那么的肤浅,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势啊!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肴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却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域内安定自己的国家了。凭着四个没有战事的国家,协助面临敌寇威胁的韩、魏两国,让韩、魏没有防备东边各国的忧虑,替全天下挺身而出来抵挡秦国军队;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在后方休生养息,来暗中援助他们的急难,像这样就可以源源不绝地应付了,那秦国还能有什么作为呢?诸侯们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约定,来互相残杀同阵营的人,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16.2六国论》同步测试[基础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弊在赂秦(lù)B.思厥先祖父(jué)为国者(wéi)洎牧以谗诛(jì)C.日削月割(xuē)一夕安寝(qín)小则获邑(yì)D.六国互丧(sāng)如弃草芥(jiè)抱薪救火(xīn)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六国互丧互:相继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从:跟随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判断D.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3.下列句子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洎牧以谗诛B.暴秦之欲无厌C.奉之弥繁D.则胜负之数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①燕、赵之君,始有远略②始速祸焉B.①然后得一夕安寝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①六王毕,四海一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D.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②向使三国各爱其地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C.可谓智力孤危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对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秦以攻取之外②以有尺寸之地③举以予人④以地事秦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⑥洎牧以谗诛⑦不赂者以赂者丧A.①②④/③⑤/⑥⑦B.①⑥⑦/②③/④⑤C.①⑥⑦/②④/③⑤D.①④/②⑤/③/⑥⑦7.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2分)()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洎牧以谗诛D.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8.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2分)()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D.不能独完[阅读达标]阅读文章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13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9.对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非兵不利兵:兵器B.破灭之道也道:规律C.与战败而亡者亡:丧失D.固不在战矣固:本来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赂秦而力亏二败而三胜B.弊在赂秦也与嬴而不助五国也C.固不在战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破灭之道也然则诸侯之地有限1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先用双重否定,既而又自为设问,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B.文章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与战争的损失差不多。C.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D.作者在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用巧妙的引用,精当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3分)译文:(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4分)译文:[语言运用]13.请任选一篇篇目,采用对偶句的形式,拟写两句话,不超过30字。要求所拟写语句能概括课文内容。(3分)示例:《逍遥游》:凭风凭水凭云,岂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实乃逍遥。备选篇目:《荷塘月色》《雷雨》《六国论》《鸿门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答:14.将下列句子合成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①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②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并“施之于今”。③苏洵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④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⑤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⑥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A.③①⑤⑥④②B.⑥②④⑤①③C.⑤③④②⑥①D.⑥④①③②⑤15.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4分)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②③《16.2六国论》同步练习答案解析[基础达标]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2分)()A.革灭殆尽(dài)暴霜露(bào)弊在赂秦(lù)B.思厥先祖父(jué)为国者(wéi)洎牧以谗诛(jì)C.日削月割(xuē)一夕安寝(qín)小则获邑(yì)D.六国互丧(sāng)如弃草芥(jiè)抱薪救火(xīn)【答案】B【解析】A.暴pù。C.寝qǐn。D.丧sàng。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六国互丧互:相继B.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从:跟随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判:判断D.终继五国迁灭迁:改变【答案】C【解析】判:确定,断定。3.下列句子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洎牧以谗诛B.暴秦之欲无厌C.奉之弥繁D.则胜负之数【答案】B【解析】“厌”通“餍”。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①燕、赵之君,始有远略②始速祸焉B.①然后得一夕安寝②至于颠覆,理固宜然C.①六王毕,四海一②楚人一炬,可怜焦土D.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②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答案】B【解析】A.①开始,②才。B.都解释为“这样”。C.①统一,②数词。D.①喜爱,②爱惜。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A.至于颠覆,理固宜然B.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C.可谓智力孤危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答案】A【解析】A.古今同义:翻倒,或采取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的政府。B.古义:它实际上。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转折意)。C.古义:智慧和力量。今义: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D.古义:先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用作讲述对象的事情,有连贯性,富吸引力,能感染人。6.对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归类正确的一项是(2分)()①秦以攻取之外②以有尺寸之地③举以予人④以地事秦⑤日削月割,以趋于亡⑥洎牧以谗诛⑦不赂者以赂者丧A.①②④/③⑤/⑥⑦B.①⑥⑦/②③/④⑤C.①⑥⑦/②④/③⑤D.①④/②⑤/③/⑥⑦【答案】D【解析】①④介词,“用”;②⑤连词,表结果;③介词,“把”;⑥⑦介词,“因为”。7.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2分)()A.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洎牧以谗诛D.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答案】D【解析】A.“为”是被动句的标志。B.“削”“割”动词本身表被动。C.“诛”表被动。8.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加点词的活用方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2分)()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A.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D.不能独完【答案】C【解析】A.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B.名词作状语,每天,每月。C.和例句相同,均为名词作动词。礼,礼遇;下,吞下。D.形容词作动词,完好保全。[阅读达标]阅读文章选段,完成后面的问题。(13分)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9.对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非兵不利兵:兵器B.破灭之道也道:规律C.与战败而亡者亡:丧失D.固不在战矣固:本来【答案】B【解析】道:途径,方法,措施。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赂秦而力亏二败而三胜B.弊在赂秦也与嬴而不助五国也C.固不在战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D.破灭之道也然则诸侯之地有限【答案】A【解析】A.连词,表因果;连词,表并列。B.均为句末语助词,表判断。C.均为句末语助词,相当于“了”。D.均为助词,的。1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文章开宗明义,起笔即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先用双重否定,既而又自为设问,从而使这一论断更加鲜明突出。B.文章通过诸侯割地赂秦而造成双方土地消长的鲜明对比,证明了“赂”的损失与战争的损失差不多。C.割地赂秦不但不可能换来和平保全自己,反而助长了秦的侵略野心和实力,造成颠覆的下场。D.作者在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用巧妙的引用,精当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答案】B【解析】证明了“赂”损失的土地远远超过战争导致损失的土地。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3分)译文:(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4分)译文:【答案】(1)想想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2)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的时候),送给它越多,秦侵犯那些国家(就)越厉害。【解析】(1)关键词为“厥”“祖父”“尺寸”。(2)关键词为“然则”“厌”“奉”“急”。[语言运用]13.请任选一篇篇目,采用对偶句的形式,拟写两句话,不超过30字。要求所拟写语句能概括课文内容。(3分)示例:《逍遥游》:凭风凭水凭云,岂无所待;无己无功无名,实乃逍遥。备选篇目:《荷塘月色》《雷雨》《六国论》《鸿门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答:【答案】(示例一)《雷雨》:庭院深,锁住几代悲欢离合;雷雨响,了却两家恩怨情仇。(示例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恶计不成再生毒计,终丧人手;林教头,大难刚过又遭劫难,逼上梁山。(示例三)《六国论》:六国互丧因赂秦失力;秦得天下以变法图强。【解析】所写句子要用对偶句,要能够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14.将下列句子合成一段话,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①他主张“尚威”,加强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激发天下人的进取心,使宋王朝振兴。②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并“施之于今”。③苏洵善于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古为鉴。因此,他的政论文中尽管不免有迂阔偏颇之论,但不少观点还是切中时弊的。④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革新的主张。⑤他认为,要治理好国家,必须“审势”“定所尚”。⑥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A.③①⑤⑥④②B.⑥②④⑤①③C.⑤③④②⑥①D.⑥④①③②⑤【答案】B【解析】从所给内容看,“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是全段的中心句,应放于首句,故排除A、C。然后分析后面的句群关系,从苏洵其人、其文角度,进行层意安排,③进行总结,故选B。15.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4分)高考之后,我们将面临大学专业的选择问题。如果有机会,我要选择工科方面的专业,因为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强烈的好奇心,培养探索未知事物的兴趣,而有了浓厚的兴趣,必将取得好成绩,毕业后也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①不是只有学了工科才能激发好奇心。②③【答案】(示例)②不是有兴趣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③不是成绩好就一定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解析】本题考查逻辑推断能力。注意语段中一些表达过于绝对的词语。如“只有……才”“必将”“一定”等,还要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来判断语句逻辑上的不合理之处。表达时注意对参照句的仿写。《16阿房宫赋六国论》同步测试一、夯实基础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逦迤(lǐ)骊山(lí)赂秦(luò)草芥(jiè)B.妃嫔(pín)剽掠(piāo)殆尽(dài)囷囷(qūn)C.椽子(chuán)横槛(kǎn)颠覆(fù)突兀(wù)D.媵嫱(yìng)鼎铛(chēng)下咽(yān)暴霜露(pù)解析A项,“赂”应读“lù”;C项,“槛”应读“jiàn”;D项,“咽”应读“yàn”。答案B2.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破灭之道也(规律)②六王毕(灭亡)③固不在战矣(所以)④秦爱纷奢(奢侈)⑤族秦者秦也(家族)⑥以有尺寸之地(才,从而)A.①③⑤B.①②⑤C.③④⑤ D.②④⑥解析①“道”译为“原因,途径”;③“固”译为“本来”;⑤“族”译为“灭族”。答案A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并力西向B.日削月割C.骊山北构而西折D.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解析D项,“鉴”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答案D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B.一旦不能有C.至于颠覆,理固宜然D.可怜焦土解析A项,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父亲的父亲。C项,颠覆:古义,灭亡;今义,采取阴谋手段从内部推翻合法的政府。D项,可怜:古义,可惜;今义,值得怜悯。答案B5.下列各句中,与“渭流涨腻,弃脂水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戍卒叫,函谷举B.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C.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D.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解析“渭流涨腻,弃脂水也”与C项均为判断句。A项是被动句,B项是介词结构后置句,D项是被动句。答案C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阿房宫赋》中作者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2)《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做铺垫的句子是“,;,”。(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警醒当朝者不吸取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句子是“,”。(4)《六国论》中围绕中心论点又分成两个分论点加以论述,这两个分论点分别是“,”,“。,”。(5)《六国论》中,为了证明自己的论点,作者在文中列举齐、燕、赵三国破灭的史实并对此加以分析。作者认为,齐国灭亡的原因是“”;燕国灭亡的原因是“,”;赵国灭亡的原因是“”。解析注意结合重点信息准确书写有关句子,不得出现错别字。答案(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盖失强援不能独完(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惜昔用武而终也7.下面的材料从两个方面对阿房宫做了介绍,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不超过60个字。再看司马迁笔下关于阿房宫的记载。他所渲染的是秦始皇建造朝宫的豪华设施和宏大气概,从而衬托出秦始皇不恤民力的屠夫形象,来达到证明正是因为秦始皇的过度役民,才导致国家解体这一结论的目的。阿房宫的规模如此,《汉书·楚元王列传》所说秦始皇陵高度的尺寸也是如此。但从另一方面讲,司马迁和班固的史学品格向来为人们敬重,他们的记载应当不是凭空杜撰出来的,最有可能的情况是他们根据国家档案中秦朝的相关设计文献而不是实际状况记述的。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做此类题可从分析文段结构入手,从文段中关键句子切入。参考答案司马迁极力渲染阿房宫的豪华奢侈是为得出秦始皇不恤民力导致亡国的结论,他与班固可能都是根据相关文献而非实际状况记述。8.“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三字经》)苏洵到了27岁的时候,才开始下决心努力学习,后来成了大学问家。又相传苏洵为儿子取名为“轼”和“辙”,名字都跟车有关。“轼”为车前扶手的横木,“辙”是车轮轧出的痕迹。横木在结构上可有可无,但在车上的位置却很显眼,苏洵既希望苏轼能有一番作为,又不希望他太过张扬而遭人嫉妒,所以名轼字子瞻,希望他能小心谨慎。结合其文章特点以及你对苏洵的了解,为苏洵写一段颁奖词。解析可结合其读书成材、识子之明、文章才气等方面进行褒奖、评价,内容符合苏洵的特点即可。参考答案三十发愤,不忝大家之列;二子成名,岂无鲤对之诲。通古通今,有为文基础,识轼识辙,具辨人材质。言必中当世,犀利有力,情必动腹心,荡溢感人,纵横捭阖,有战国纵横之风采,痛惜激愤,揭北宋式微之流弊。壮哉,《六国论》;大哉,苏老泉。二、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2题。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B.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C.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解析“不敢言而敢怒”作“使”的间接宾语,中间不应断开,排除A、C两项;“戍卒叫”“函谷举”为两个完整的句子,中间应断开,排除D项。答案B10.下列两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A.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不同。B.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也不同。C.①句的两个“之”相同,②句的两个“而”也相同。D.①句的两个“之”不同,②句的两个“而”相同。解析①两个“之”,前一个为代词,后一个为结构助词;②两个“而”都是连词,前一个表转折,后一个表承接。答案B11.下列各句能体现作者写作意图的一句是()A.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B.楚人一炬,可怜焦土!C.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D.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