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_第1页
《15.2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_第2页
《15.2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_第3页
《15.2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_第4页
《15.2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项是()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项是()A.冀君实或见恕也今君实所以见教者B.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C.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能够从“名实”入手,表明自己的观点,展开辩驳,十分有力的项是()①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②某则以谓受命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③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④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A.①②B.①②④C.②④D.③④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A.王安石以此信回答司马光,是观点鲜明、维护新法的驳论文。B.本文因为是书信体的驳论文,词语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使对方不能往下看,从而不能宣传自己的主张。C.王安石从明“名实”入手,是因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司马光也不例外。因此从名实人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D.文章在结尾既承认自己知罪,又说对对方观点不敢领教,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道出坚定的信念。5.把文言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错误的两项有()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译文:私下认为与您同游相处也有很长时间,但是在处理问题上意见总不一致,是因为所持的方法不同的缘故。B.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译文:现在您责备我的,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事,招致下面的埋怨和诽谤。C.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译文:盘庚迁都殷地,遭受人们的埋怨,并不特别是朝廷的士大夫埋怨他。D.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译文:如果说现在一律不做事,遵守祖宗的陈规旧法,不加更改,那我就不敢领教了。二、探究提升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1.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B.忧此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为“丁忧”。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D.“召”有征召、召唤、招致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少年时酷爱读书,思维敏捷;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B.王安石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谓“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C.王安石认为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当时最亟需的了。这得到皇帝的认可。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3.翻译句子。(1)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2)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答案解析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项是()A.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C.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D.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古今异义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B。D项的“反复”,联系上下文来看应为:回复,回信;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不同。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项是()A.冀君实或见恕也今君实所以见教者B.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C.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能力层级B。A表被动;B缘故,原因;C用来;D①“为”,因为;②“为”,是。3.以下句子编为四组,能够从“名实”入手,表明自己的观点,展开辩驳,十分有力的项是()①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②某则以谓受命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③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④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A.①②B.①②④C.②④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能力,能力层级C。①说的是“儒者”,而非王安石。③说的是假设自己“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而认罪,非说“名实”问题。这两句都不能选。4.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A.王安石以此信回答司马光,是观点鲜明、维护新法的驳论文。B.本文因为是书信体的驳论文,词语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使对方不能往下看,从而不能宣传自己的主张。C.王安石从明“名实”入手,是因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司马光也不例外。因此从名实人手,问题就迎刃而解了。D.文章在结尾既承认自己知罪,又说对对方观点不敢领教,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道出坚定的信念。【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与中心思想能力,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能力层级C。本题中,B项:本文是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开篇即摆明了自己与司马光所持的政治主张不同,一一批驳了政敌的指控,可以说是针锋相对,旗帜鲜明,毫不妥协。所以,B项说“词语委婉,免得开篇就火药味十足,使对方不能往下看,从而不能宣传自己的主张”是错误的。5.把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错误的两项有()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译文:私下认为与您同游相处也有很长时间,但是在处理问题上意见总不一致,是因为所持的方法不同的缘故。B.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译文:现在您责备我的,是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事,招致下面的埋怨和诽谤。C.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译文:盘庚迁都殷地,遭受人们的埋怨,并不特别是朝廷的士大夫埋怨他。D.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译文:如果说现在一律不做事,遵守祖宗的陈规旧法,不加更改,那我就不敢领教了。【答案】A、C【解析】A.“术”不是方法,这里指政治观点、主张;C.“特”,不是特别之意,这里是“只”之义。二、探究提升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1.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B.忧此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为“丁忧”。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D.“召”有征召、召唤、招致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答案】A【解析】“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改为“平辈或尊辈”。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少年时酷爱读书,思维敏捷;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B.王安石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谓“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C.王安石认为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当时最亟需的了。这得到皇帝的认可。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答案】B【解析】“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错,原文为“大抵皆庸人”。3.翻译句子。(1)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2)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答案】(1)后来王安石掌管国政,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解析】关键词:当国——掌管国政注措——措置,安排大抵——大都、大致祖——效法、尊崇。(2)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王安石几乎罢免完了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官员),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很久以后,过了很长时间),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解析】关键词:中外——朝廷内外,儇xuān慧——浮浅慧黠,洎——等到,岁余罢——被动句。参考译文: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这迂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在此之前,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辞谢了;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以求仕途畅达,都恨自己不能结识他,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只是怕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召他,他都不肯起复任职。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的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游处:交游相处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视遇:看待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强:加强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加恩泽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度义而后动A.一夜飞度镜湖月B.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C.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D.因自度其曲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故略上报B.于反复不宜卤莽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B.籍吏民,封府库C.范增数目项王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5.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举先王之政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答司马谏议书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6.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故:原因B.以致天下怨谤也 谤:诽谤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恤:顾念D.度义而后动 度:考虑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王安石用来反驳司马光的理由的一组是()①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③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④为天下理财⑤辟邪说,难壬人⑥人习于苟且非一日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中,王安石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B.本文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了不满。C.本文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D.本文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但又注意分寸,既表明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译文:(2)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译文:(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译文:三、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答段缝书王安石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其居家,亲友惴畏焉,怪某无文字规巩,见谓有党。果哉,足下之言也?巩固不然。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 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父亦爱之甚,尝曰:“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此某之所见也。若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巩在京师,避兄而舍,此虽某亦罪之也,宜足下之深攻之也。于罪之中有足矜者,顾不可以书传也。事固有迹然而情不至是者,如不循其情而诛焉,则谁不可诛邪?巩之迹固然邪?然巩为人弟,于此不得无过。但在京师时,未深接之,还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尝以此规之也。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瞿然。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挟忌怨之心,则无之焉而不谤,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孟子曰:“国人皆曰可杀,未可也,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如惑于众人,亦众人耳,乌在其为孔、孟也?足下姑自重,毋轻议巩。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 敌:对等,相当B.巩在京师,避兄而舍 舍:舍弃C.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 赖:依靠D.县断贤者之是非 县:通“悬”,凭空1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曾巩有德行的一组是()①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②左右就养无亏行③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④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⑤巩在京师,避兄而舍⑥巩果于从事A.①②③ B.②③⑥C.②③④ D.③⑤⑥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钦佩和敬重曾巩的才学,与他结交做了朋友,但他也承认曾巩有不足之处,认为曾巩过于苛严,以致在家里,亲友都害怕他。B.王安石认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曾巩作为兄弟不可能没有一点儿过失,但瑕不掩瑜,曾巩仍然可称是贤明之人。C.贤明的人多被攻击,因为愚昧的人嫉妒甚至仇视贤明的人,贤明的人又不和愚昧的人同流合污,这样愚昧之人就带着妒忌和怨恨之心造谣,攻击贤明的人。D.王安石以先贤孔子和孟子不轻信他人的评价为例,说明考察真伪再做论断的重要性,并且以此来告诫段缝不要随便议论曾巩,也借给段缝的这封书信表达了对嫉妒贤者,诽谤贤者的不良风气的不满。1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译文:(2)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译文:(3)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译文:《15.2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答案解析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游处:交游相处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视遇:看待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强:加强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加恩泽【答案】C【解析】强:勉强。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度义而后动A.一夜飞度镜湖月B.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C.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D.因自度其曲【答案】B【解析】B项与例句都是“考虑、揣度”之意。A项渡过。C项量长短。D项创作。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故略上报B.于反复不宜卤莽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答案】D【解析】D项生事:制造事端。A项古义:写回信。B项古义:书信往来。C项古义:不同寻常。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B.籍吏民,封府库C.范增数目项王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答案】D【解析】A项“事”、B项“籍”、C项“目”,都是名词用作动词。D项“兄”,名词作状语。5.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举先王之政【答案】D【解析】D项为陈述句。A、B、C三项为介宾后置句。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答司马谏议书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6.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故:原因B.以致天下怨谤也 谤:诽谤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恤:顾念D.度义而后动 度:考虑【答案】B【解析】谤:指责。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王安石用来反驳司马光的理由的一组是()①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②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③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④为天下理财⑤辟邪说,难壬人⑥人习于苟且非一日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答案】D【解析】①是分析两人的交往情况,⑥是分析社会现状。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中,王安石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B.本文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了不满。C.本文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D.本文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但又注意分寸,既表明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答案】C【解析】引用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作类比,表明作者推行新法的决心。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译文:(2)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译文:(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译文:【答案】(1)所以今天我详细地说明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2)施行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不能算是惹是生非。(3)但如果说今天应当什么事也不必做,只要墨守前人的成规旧法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三、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答段缝书王安石段君足下:某在京师时,尝为足下道曾巩善属文,未尝及其为人也。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惠书以所闻诋巩行无纤完,其居家,亲友惴畏焉,怪某无文字规巩,见谓有党。果哉,足下之言也?巩固不然。巩文学论议,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 父在困厄中,左右就养无亏行,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父亦爱之甚,尝曰:“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此某之所见也。若足下所闻,非某之所见也。巩在京师,避兄而舍,此虽某亦罪之也,宜足下之深攻之也。于罪之中有足矜者,顾不可以书传也。事固有迹然而情不至是者,如不循其情而诛焉,则谁不可诛邪?巩之迹固然邪?然巩为人弟,于此不得无过。但在京师时,未深接之,还江南又既往不可咎,未尝以此规之也。巩果于从事,少许可,时时出于中道,此则还江南时尝规之矣。巩闻之,辄瞿然。凡巩之行,如前之云,其既往之过,亦如前之云而已。岂不得为贤者哉?天下愚者众而贤者希,愚者固忌贤者,贤者又自守,不与愚者合,愚者加怨焉。挟忌怨之心,则无之焉而不谤,君子之过于听者,又传而广之,故贤者常多谤,其困于下者尤甚。势不足以动俗,名实未加于民,愚者易以谤,谤易以传也。凡道巩之云云者,固忌、固怨、固过于听者也。足下乃欲引忌者、怨者、过于听者之言,县断贤者之是非,甚不然也。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孟子曰:“国人皆曰可杀,未可也,见可杀焉,然后杀之。”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如惑于众人,亦众人耳,乌在其为孔、孟也?足下姑自重,毋轻议巩。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某交游中不见可敌 敌:对等,相当B.巩在京师,避兄而舍 舍:舍弃C.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 赖:依靠D.县断贤者之是非 县:通“悬”,凭空【答案】B【解析】舍:居住。1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曾巩有德行的一组是()①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②左右就养无亏行③家事铢发以上皆亲之④吾宗敝,所赖者此儿耳⑤巩在京师,避兄而舍⑥巩果于从事A.①②③ B.②③⑥C.②③④ D.③⑤⑥【答案】A【解析】④句是曾巩父亲对他的评价,属于间接描写;⑤句是曾巩的不足之处;⑥句是说曾巩做事果断,与德行无关。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钦佩和敬重曾巩的才学,与他结交做了朋友,但他也承认曾巩有不足之处,认为曾巩过于苛严,以致在家里,亲友都害怕他。B.王安石认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曾巩作为兄弟不可能没有一点儿过失,但瑕不掩瑜,曾巩仍然可称是贤明之人。C.贤明的人多被攻击,因为愚昧的人嫉妒甚至仇视贤明的人,贤明的人又不和愚昧的人同流合污,这样愚昧之人就带着妒忌和怨恨之心造谣,攻击贤明的人。D.王安石以先贤孔子和孟子不轻信他人的评价为例,说明考察真伪再做论断的重要性,并且以此来告诫段缝不要随便议论曾巩,也借给段缝的这封书信表达了对嫉妒贤者,诽谤贤者的不良风气的不满。【答案】A【解析】“曾巩过于苛严,以致在家里,亲友都害怕他”,这是段缝给王安石的信中的内容,王安石并不这么认为。1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还江南,始熟而慕焉友之,又作文粗道其行。译文:(2)其心勇于适道,殆不可以刑祸利禄动也。译文:(3)孔、孟所以为孔、孟者,为其善自守,不惑于众人也。译文:【答案】(1)(我)回到江南之后,才和他相熟并且敬佩他,和他做了朋友,又写文章粗略地说了他行事的方式。(要点:“始”、“友”、“道”。)(2)他内心勇敢并合乎道德,这不是能用刑罚和利益改变的。(要点:“适”、“可以”、“动”。)(3)孔子、孟子之所以成为孔子、孟子,是由于他们善于自守节操,不被一般人引诱。(要点:“所以”、“自守”、“于”、“众人”。)参考译文段君:我在京师的时候,曾经对你说过曾巩擅长写文章,而没有说过他的为人。(我)回到江南之后,才和他相熟并且敬佩他,和他做了朋友,又写文章粗略地说了他行事的方式。你来信用你听到的来批评曾巩的行为没有一点好的地方,说他在家里,亲友都害怕他,你怪我没有写信规劝曾巩,认为我们结党。你的话是真的吗?曾巩当然不是那样。他的文学和议论的水平在我相识的人中没有谁能超得过。他内心勇敢并合乎道德,这不是能用刑罚和利益改变的。他父亲在贫穷之中,他在父亲身边侍奉没有不周之处,家里的事即使再小也要亲自去做。他父亲也非常爱他,他父亲曾经说过:“我这一家人丁不旺,能依靠的,只有这一个儿子。”这是我所看到的。像你所听说的那些,我没见到。曾巩在京师,回避兄长而居住,这就是我也要责备的地方,你应当严厉地指责他。我身处于罪责之中有些事要小心,因而不可以用信来告诉你。事情虽然表面是这样然而动机不是这样的,如果不按照心理动机来评价,那么谁不可以被判罪呢?曾巩做事是这样的吗?然而曾巩作为兄弟不可能没有过失。只是在京师时,我和他并没有深入交往,回到江南之后又不再说以往的事,不再理睬,没有用这些道德来规劝他。曾巩做事很果断,很少多想,时常走中道而不极端,这些我已经在回江南后劝说过他了。他听说了之后,就大彻大悟。所有曾巩的行为,像前面所说的,他过去的错误,也像前面说过的那些罢了。他难道不能成为贤明的人吗?天下的人愚昧的多,贤明的少,愚昧的人当然嫉妒贤明的人,贤明的人又自己限制自己,不和愚昧的人同流合污,愚昧的人就更加仇视他们了。带着妒忌和怨恨的心理那么就没什么不可以造谣的,君子的过失有人听说了,又传布使人们都知道,因而贤明的人多被攻击,而那些穷苦居下位的贤者更是如此。他们的势力不足以改变流俗,他们的声名并未为人们所接纳,这是愚昧的人容易攻击贤人而攻击的言辞又容易传播的缘故呀。凡是说曾巩不好的那些言语,当然是妒忌他、怨恨他、过失被人听到了而产生的。你仍要借用妒忌他、怨恨他、过失被人听到后产生的言辞,无凭据来评价贤者的是非,这是很不对的。孔子说:“众人喜欢的,一定要去考察明白;众人攻击的,也一定要去考察明白。”孟子说:“国人都说可以杀了的不一定可以,看到可以杀,然后才杀了他。”孔子、孟子之所以成为孔子、孟子,是由于他们善于自守节操,不被一般人引诱。如果被一般人迷惑也就只能是一般人了,怎么能说他们是孔子、孟子呢?你应当自重,不要随便议论曾巩。《15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一、夯实基础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永保无疆之休休:喜庆、福禄。B.夫在殷忧 殷:深。C.则思谦冲以自牧 冲:前进,进取。D.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加恩惠。解析C项,冲:谦虚。答案C2.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C.源不深而望流之远度义而后动D.虽董之以严刑欲出力助上以抗之解析A项,介词,因为/介词,依照;B项,代词,它(他)的;C项,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承接;D项,介词,用/连词,来。答案B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属于同一类的一项是()①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②必固其根本③则思知止以安人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⑤则思江海下百川⑥则思虚心以纳下⑦貌恭而不心服⑧弘兹九德A.①②⑤B.②③⑥C.⑤⑦⑧ D.④⑤⑧解析①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②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③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宁。④事,名词用作动词,办事。⑤下,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⑥虚,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谦虚。⑦貌,名词作状语,在表面上。⑧弘,形容词用作动词,光大。答案B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傲物则骨肉为行路B.则思知足以自戒C.则思三驱以为度D.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解析A项,古义,路人;今义,走路。C项,古义,把……当作;今义,认为。D项,古义,大吵大闹;今义,形容波涛的声音,形容声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形容争论的声音或纷扰的样子。答案B5.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虽董之以严刑A.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D.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解析A项,省略句;C项,定语后置句;D项,判断句。B项和例句都是介词结构后置句。答案B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谏太宗十思疏》开头“,;,”运用两个形象生动的比喻来推理,引出正题,浅显易懂。(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劝诫皇帝要不骄不躁,恪守职分,虚怀若谷,从谏如流的句子是“,”。(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提出“十思”,其中劝皇帝不要放任纵欲的句子是“”。(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5)《答司马谏议书》中,“,”,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解析注意题干提供的提示性信息。答案(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2)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4)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5)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二、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7~10题。谏太宗十思疏魏征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浚其泉源浚:疏通水道。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景:崇敬。C.虽董之以严刑 董:督察。D.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解析B项,景:大。答案B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B.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C.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D.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解析“夫”为句首发语词,其后可以不停顿;另外“在殷忧……”“既得志……”构成对仗,可借此断句。答案A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谏太宗十思疏》的上奏,正值繁荣的“贞观之治”时期;作者以其敏锐的眼光洞察到唐太宗逐渐滋长的贪图享乐、喜好骄奢的思想,并且敢于犯颜直谏。B.本疏先譬喻论证“积德义”之重要;后数“竭诚”之善,明“傲物”之恶,彰“载舟覆舟”之力,强调“积德义”之必要;再分条列出“十思”之内容。C.本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