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认证自评报告-持续改进部分(采矿工程)_第1页
专业认证自评报告-持续改进部分(采矿工程)_第2页
专业认证自评报告-持续改进部分(采矿工程)_第3页
专业认证自评报告-持续改进部分(采矿工程)_第4页
专业认证自评报告-持续改进部分(采矿工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自评报告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采矿工程(2)评价过程专家组听取了学院主管教学副院长与采矿工程专业建设负责人的汇报,依据《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关于制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及专业认证通用标准、补充标准,以专家质疑、探讨、论证的方式,对采矿工程专业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的模块设置、总学分、核心课程设置、课程顺序等情况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局部修改意见和建议(见索引4-1-28)。(3)评价结果微调后的课程模块设置、总学分、核心课程设置与课程顺序基本能够满足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出口要求。4.1.4最近一次进行教学质量的评价过程与结果(1)评价时间与内容2014年7月,学院督导专家组依据《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制度汇编》,对采矿工程专业2014届毕业设计分别从毕业设计的选题质量、能力水平、设计质量、文件及答辩考核质量等方面进行了评价(见文档索引4-1-29)。(2)评价过程学院督导专家组抽取了采矿2014届1班的毕业设计,先后对毕业设计选题、设计任务量、设计进度、说明书与图纸的规范化程度、指导记录与评阅记录的客观程度以及答辩成绩的合理性进行逐一评价,并填写《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表》。(3)评价结果学生均能够按照毕业设计大纲及设计任务书中的规定完成设计任务,提交的相关资料齐全,选题能够做到“一人一题、真题真做”,与现场实际结合紧密,但仍需针对以下不足进行进一步改进:=1\*GB3①设计内容偏多、设计任务偏重;=2\*GB3②部分内容与数据雷同;=3\*GB3③论证不充分与图表格式欠规范等共性问题较多;=4\*GB3④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前松后紧”现象较多;=5\*GB3⑤答辩环节无煤炭行业专家与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索引文档4.2毕业生跟踪反馈与社会评价机制的建立与运行4.2.1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跟踪反馈和社会评价的组织机构为:学院教学副院长和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由各系主任和分管就业的专职辅导员负责此项工作,并建立了专门的规章制度《矿业学院毕业生跟踪调研与评价运行制度》,对调研的方式、周期、工作方法进行了规定。为获得有关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质量及社会评价等信息,学院通过专业教师带领学生现场实习、参与各类科研项目、校友聚会、用人单位调研、新闻和网络平台调查了解等方式收集信息,并在调查完成后提交围绕培养目标要求的调研分析报告,对毕业生培养方案进行进一步优化,形成可持续的跟踪反馈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4.2.2当前正在运行的培养目标达成评价机制1)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1)应届毕业生座谈每年学生毕业前,教研室组织召开毕业生座谈会,征询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教学组织、课程设置、任课教师、考核方法、专业实践等各个方面的看法及其达成度的意见,通过反馈意见,改进专业的教学质量。(2)往届毕业生调查利用现代通讯工具开展面向毕业1~2年的往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这种调查主要以问卷的形式进行,通过这种形式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问卷定位于毕业生结合在校学习过程及工作期间感悟而产生的对本科教学的宏观认识以及对毕业生能力、专业在课程设置、授课教师等方面的评价。涉及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工作单位性质、工作岗位、岗位薪酬、岗位是否对口、对工作岗位的满意度等)、毕业生能力评价、课程设置评价、授课教师教学态度评价等方面。(3)校友反馈通过校友及校友会调研学院在教学、实验室建设、学生基本技能、学生人文素养等方面情况,了解目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人文培养等未来发展的支撑作用,优化教学体系。2)社会评价机制(1)用人单位社会评价机制社会评价是反映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办学水平、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环节。本专业建立了用人单位信息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收集和总结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意见。在培养方案修订期间,教研室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向用人单位发放调查问卷形式,了解社会和企业对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需求状况,征询企业对专业培养目标的看法,并通过反馈意见不断调整和修订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和实施计划;专业教师每年利用学生实习、承担科研项目等机会,由实习带队教师、科研人员,通过与用人单位的互动交流、填写调查问卷形式,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培养要求。(2)毕业生社会需求评价从采矿工程专业近三年学生规模看,保持6-8个自然班,体现出考生、行业和社会对采矿工程专业认可;从毕业生就业情况看,近三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95以上;从学校每年举办的专场招聘来看,毕业生的供需比例一直高于1:2,充分说明目前的毕业生质量和社会需求。根据上述调查情况,形成了我校培养目标达成评价机制,见表4-2-1表4-2-1培养目标达成评价机制内容形式成员工作方式与评价结果应届毕业生毕业前座谈在校学生按班级进行交流和座谈,学生把自己的学习、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就专业的教学、教学管理等进行全面的评价交流。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培养目标、教学组织、课程设置、任课教师、考核方法、专业实践等。此项工作每年进行一次,工作由院教学办公室、教研室主任、班主任、辅导员等参加。会议形成记录,会后形成分析报告,作为改进工作的依据。从下表近三年的毕业生的工作单位的分布情况看,与目标培养相一致。年份毕业生数分类就业状况读研事业国企其它201213717210532013173231129420142383621787往届毕业生网络问卷调查近两年毕业生面向采矿工程专业2013和2014两届毕业生发出了两份调查问卷,一份为学生就业质量调查问卷,一份为毕业生出口能力吻合度,回收率达到65%以上。就业质量调查问卷定位于毕业生结合在校学习过程及工作期间感悟而产生的对本科教学的宏观认识以及对毕业生能力、专业在课程设置、授课教师等方面的评价。涉及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工作单位性质、工作岗位、岗位薪酬、岗位是否对口、对工作岗位的满意度等)、毕业生能力评价、课程设置评价、授课教师教学态度评价等方面。从反馈的情况看,我专业的毕业生生在矿山生产管理上具有优势,在工作作风、人际交住、团队合作、职业修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受到用人单位的称赞。也普遍反映,课程教学与现场差距较大,应进一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针对性,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从调查反馈的情况看,需要进一步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以便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对毕业生出口能力吻合度进行了调查。综合反馈数据,得到毕业生对每个问题的评价。毕业生出口能力评价吻合度最低值3.62(折合100分制为72.4),最高值4.17(折合100分制为83.4),平均值为4(折合100分制为80)。结果表明,培养目标能很好地满足毕业生出口能力的需要,平均水平为良好。但对于问题8评价偏低(低于75分),应加强学生获取国内外先进采矿技术相关信息能力的培养。校友反馈问卷调查采矿1999级和采矿2000级在对校友主流职业发展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度调查中,提出了与校友职业发展紧密相关的9个问题,这些问题基本涵盖了培养目标。调查对象为采矿工程就职于煤炭生产企业的1999、2000两届毕业的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采矿工程专业校友。对50位校友发出了调查表,得到了很好的反馈,共收回了20位校友的反馈,综合这些反馈数据,得到校友对每个问题的评价。校友的评价吻合度最低值3.65(折合100分制为73),最高值4.65(折合100分制为93),平均值为4.33(折合100分制为86.6)。结果表明,培养目标能很好地满足校友主流职业发展,平均水平为良好。但对于问题2评价相对偏低,应加强外语水平的培养和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意识培养。用人单位网络问卷调查人力资源部门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为煤矿企业和相关行业。本次修订共调研了神华集团、同煤集团、铁法煤业集团、西山煤电集团、潞安集团、辽源矿业集团、霍州煤电、兖矿集团、汾西矿业集团等全国主要煤矿企业。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的角度,提出了7个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对目标点进行支持。调查过程中,用人单位积极反馈,有30家用人单位接受调查并返回了调查表。用人单位评价吻合度最低值3.73(折合100分制为74.6),最高值4.17(折合100分制为83.4),平均值为3.94(折合100分制为78.8)。结果表明,培养目标能基本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平均为中等偏上水平。主要是问题7评价偏低(低于75分),问题7对应2009版培养目标毕业要求5,应加强环保、安全、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培养方案修订座谈会研讨会全体专业教师、学校相关职能处室、院学术委员会培养方案四年一次大评价,根据全面评价的结果进行修订,学院按学校要求,成立采矿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制(修)订小组,由教研室主任负责,组织采矿专业所有的教授、副教授、博士以及青年骨干教师参与。在培养方案修订期间,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向用单位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完成调查后进行深入分析,形成分析报告,供修订培养方案使用。培养方案由学院学术委员会审批后,上报教务处,学校组织专家评审报学校教学委员审批后严格执行。院内讨论研讨会全体专业教师、学生工作人员教研室不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每学期组织不少于2次。研讨内容:根据采矿专业目前状况和发展变化,研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更新,根据在校学生的学习情况,讨论课程内容组织的优化和课程教学方法的改进;根据考试情况,研讨考卷的组织和命题问题;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垃的反馈.讨论课程内容的组织、更新等;贯彻落实学院领导、教学督导专家组和其它课程教师的有关意见和建议。教学研讨会根据来自各方面的信息,综合提出:任课教师应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自觉地瞄准培养目标开展课程教学活动;课程教学要更多地信任学生,要使学生更多的潜力得到发挥;在课程教学中更多注重学生创新能力、自学能力、知识获取能力的培养;教师也要不断提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以便给学生更多的引导。索引文档索引4-2-1:校友对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培养和专业质量评价反馈索引4-2-2:用人单位对采矿工程专业毕业生培养和专业质量评价反馈索引4-2-3: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问卷4.3评价结果用于专业持续改进的情况4.3.1确保评价结果被用于专业持续改进的机制为确保评价结果被用于专业持续改进,学校、学院建立了相应的评价与监控机制,其具体实施评价活动主体、评价内容与持续改进执行途径见表4-3-1。表4-3-1确保评价结果用于专业持续改进的机制简况表序号机制名称或形式实施评价活动的主体具体评价内容持续改进的执行途径1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教学督导组、同行专家、教学管理人员、学生教师授课质量评价结果作为教师课程评价的依据,并反馈给任课教师。对于存在问题较大的,由系主任或教学副院长约谈,并根据需要加大帮扶力度。2实验教学工作检查制度教学督导组实验教学的质量、效果和组织实施情况评价结果反馈到教学副院长,发现问题及时整改。3毕业设计监控制度教学管理人员与指导教师毕业设计全过程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到教学副院长、系主任、指导教师和学生,及时进行改进。4试卷检查分析制度同行专家、任课教师试卷的命题质量、阅卷质量、教学效果、课程目标实现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及时改进。5座谈会应届、往届毕业生、专业教师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主要教学环节对反馈意见进行统计与分析,及时整改。6问卷与走访调查用人单位、企业专家与往届毕业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对走访记录、问卷调查记录进行统计,通过教学工作会议等形式向全部专业教师反馈,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4.3.2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和毕业生反馈信息用于专业持续改进的情况1)教学环节方面改进教学工作的具体措施针对毕业设计的评价结果,分别从选题、过程管理与毕业答辩等环节采取了用于改进该项教学工作的具体措施。描述如下:(1)选题针对选题过程中出现的设计内容偏多、设计任务偏重的不足,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专业教师进行研讨,决定将原毕业设计大纲中对于矿井运输、矿井提升、矿井排水等内容删除,相应地设计说明书由原来的13章改为10章。(2)过程管理=1\*GB3①针对设计说明书中有部分雷同内容的现象,学院要求采用“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抄袭检测系统”对全部申请学士学位的本科生毕业设计的重复率进行检测,根据文字重复率确定学生是否具有答辩资格(见索引4-3-11)。=2\*GB3②对于容易出现的技术决策论证不充分及图表格式欠规范等共性问题,进行总结并反馈给各位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以避免类似问题重复发生(见索引4-3-12)。=3\*GB3③鉴于毕业设计过程中学生“前松后紧”,采矿工程专业制定了毕业设计指导书,对毕业设计涉及的选题、下达任务书、完成开题报告、进行中期检查、答辩、二次答辩等6个环节进行进度和质量检查;校、院教学督导专家组随时抽检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度完成情况,并进行现场问辩,确保毕业设计质量(见索引4-3-13)。(3)答辩小组构成针对答辩过程中无煤炭行业专家与工程技术人员参与的问题,专业决定自2015届毕业生开始,毕业答辩评委小组应邀请煤炭行业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参加(见索引4-3-14)。这样,在对学生提问时,既能体现专业培养目标方面的考核,又紧密联系生产实践,尤其是企业专家结合生产的提问,在学生充分思考的同时,也传递和2)课程体系修订的主要内容与结果对2009版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设置的评价结果表明,原有的课程体系合理,理论课、实践课和素质培养并重,交叉合理,有机协调,对培养方案的达成能够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加强社会、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以及提高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方面尚需进一步改进,也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形势。对此,专业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如下修订:(1)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1\*GB3①减少总学分,增设“第二课堂”在2013版本科培养方案中,将总学分由2009版的199学分调整为181学分,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投入到实践实训当中;同时增设“第二课堂”,给学生提供科研与实践训练的机会,提高其创新意识与能力。=2\*GB3②增加实训环节在2013版培养方案中,提高了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校企合作教育在整个培养体系中所占的比重,通过增加实践类课程的学分,对实践教学的课程内容进行强化。将煤质分析实训、矿山测量实训和矿井通风仿真实训单独开设,以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对煤炭资源开发、生产、利用等环节的全面认识和理解。(2)通过调整课程名称与学时数,加强学生的社会、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培养将“矿山环保与安全(40学时)”更改为“矿山环境工程(32学时)”,增设了“洁净煤技术(40学时)”课程,进一步凸显了矿山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矿井通风”等课程中增加了虚拟演示教学环节,通过教师讲授与工程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3)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2013版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除了增设“第二课堂”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还增设了“煤矿企业经济管理(48学时)”课程,增补了关于矿山经济与管理方面的知识点,加强了学生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4)其他方面=1\*GB3①依据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高等学校矿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规定,2013版培养方案中设置9门“核心课”,而2009版培养方案中“主干课程”有14门(见表4-3-1所列)。表4-3-12013版和2009版课程体系“核心课”和“主干课程”对照表2013版核心课程2009版主干课程2013版其他主要课程2009版其他主要课程矿井开拓采矿学煤矿地质学地质学采煤方法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矿山机械与设备井工矿机械设备露天开采学露天矿线路工程运筹学矿业系统工程岩体力学岩体力学矿山环境工程矿山环保与安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井巷工程工程测量矿山测量矿井开采设计矿井开采设计液压传动液压传动露天开拓开采设计原理凿岩爆破工程电工学矿山电工露天矿边坡稳定边坡稳定煤炭企业经济管理矿业经济学矿井通风矿井通风与安全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露天矿开拓开采设计原理岩体测试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数字化矿山技术矿山政策法规岩土工程矿业科技攻关动态金属采矿学露天矿机械设备=2\*GB3②在课程模块设置方面,2013版教学计划沿用“教育层次-课程模块-课程”的体系,2009版的教育层次中的“普通教育”,该层次的定位稍显不符合,被更改为“公共基础教育”这一新的名称。2013版教学计划对课程模块进行了调整:将“专业”模块中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分开,调整为两个模块“专业必修”和“专业限选”;将原“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调整为“实践教学”模块。调整后的课程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方便教学管理。3)基于毕业生反馈信息的教学工作改进措施根据毕业生反馈信息的评价结果: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强;学生获取国内外先进采矿技术相关信息量不大;学生对采矿与环保、安全、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问题之间的关系理解不深。因此,应围绕以上三个方面进行专业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1)加强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方面学生创新意识不强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教学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模式、方法与手段的先进性相对不足,二是学生参加创新性实践活动(实验)相对较少、缺乏系统的训练。对此,专业除在课程设置中调整学分和增加实训环节,采取了如下教学工作改进措施:=1\*GB3①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通过参加教学培训、教改立项研究,使教师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立足专业与讲授课程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提出能够提高学生创新性意识、能力的课程改革方案。例如,2014年11月、2015年1月、2015年3月,先后选派5名教师到浙江大学参与教学培训(见索引4-3-15)。通过培训,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得到较大提升,提出采取“基于问题的探究式教学”、“基于案例的讨论式教学”与“基于项目的参与式教学”等研究性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提升。目前已经在《矿井通风与安全》、《井巷工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三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实行了教学改革,在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提高方面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见索引4-3-16)。=2\*GB3②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由于煤矿生产的复杂性和特殊的安全要求,煤炭企业按《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为保障人员安全,对学生井下实习的地点、时间和人数都有严格要求,学生井下实习的难度增大,导致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井下实习时间短,影响了学生实践教学的质量。因此,采矿工程专业于2012年开始建设国内首家煤矿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并于2013年初开始投入使用。通过虚拟仿真模拟煤矿地质、生产等条件,为学生构建了逼真的实习实践环境,增强学生认知能力和工程意识的同时。=3\*GB3③核心课程教学大纲中增加“综合训练”项目针对学生参加创新性实践活动(实验)相对较少、缺乏训练的问题,在修订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时,将核心课程教学大纲增加“综合训练项目”并明确其具体内容与要求。“综合训练项目”来源于科研项目或工程项目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在已有资料或前期成果的基础上,由学生分组讨论和实施,指导教师进行辅导,然后在课堂汇报和讨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得到培养与提升,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工程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GB3④强化实验教学环节加大实验室建设投入力度,扩大实验室面积并购置先进的大型仪器与设备,通过示范性教学,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增加实验教学内容,尤其是创新性实验内容,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创新能力。=5\*GB3⑤鼓励学生参加实践大赛与实训项目通过举办采矿数字模型大赛、采矿数学建模大赛和开展采矿实验技能训练项目等,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实践实训的机会,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2)加强学生获取国内外先进采矿技术相关信息能力与意识的培养方面学生获取国内外先进采矿技术相关信息量不大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获取途径相对有限。对此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1\*GB3①课程设置方面,开设“矿业科技攻关动态”课程,让学生了解到采矿工程领域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先进技术与发展动态;加强专题讲演指导,使学生通过文献调研就采矿工程领域的某一科技问题了解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同时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2\*GB3②聘请国内外采矿工程领域知名学者到本专业讲学,同时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或交流,回校为采矿工程专业师生做报告。美国工程院院士彭赐灯教授于2014年5月做了题为“USMiningResearchandGraduateProgram”的报告,介绍了介绍了采矿工程领域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与解决思路;澳大利亚卧龙岗大学任廷祥教授于2014年4月做了题为“煤矿瓦斯抽采技术”报告,介绍了澳大利亚的煤矿瓦斯抽放技术,分析了瓦斯抽放的基本要求、现状以及不足;2014年10月,中煤南方能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白占平博士做了题为“能源结构及煤炭发展战略思考”的报告,结合当今国内外形势分析了当前煤炭行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田会副会长于2014年4月做了题为“露天开采设计理论的思考”的报告,介绍了先进的露天开采设计理念、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3\*GB3③要求本专业教授围绕国内外先进采矿技术开展专题讲座。白润才教授以“近水平厚夹层复合煤层露天矿开采技术研究”为题,对近水平厚夹层复合煤层条件下露天开采技术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了讲解;李胜教授以“GIS的功能介绍及在煤矿中的应用”为题,介绍了地理信息系统在矿井信息化与数字化方面的应用及其发挥的作用;曹兰柱教授结合宝日希勒露天煤矿工程实际,介绍了软岩边坡稳定性控制技术,等等。(3)加强学生对采矿与环保、安全、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问题的关系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对采矿与环保、安全、可持续发展等社会问题之间关系理解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手段相对不完善、学生认识不充分。对此,专业除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设计外,采用了如下教学工作改进措施:=1\*GB3①采用虚拟仿真教学手段,形象演示矿井开采过程中的顶板冒落、瓦斯涌出与突出、冲击地压、水灾等灾害性事故发生的场景及原因,在讲授灾害发生机理的同时,重点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2\*GB3②通过举办节能环保创意设计大赛、安全知识竞赛,提高学生的安全与环境意识。4.3.3近五年社会评价机制作用1)社会评价机制在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修订方面的作用及改进分析近五年煤炭企业校友、用人单位以及往届毕业生等社会评价机制的反馈信息可知:毕业生在环保、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团队中的协作能力以及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方面尚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将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进行了如下改进:(1)人才培养目标增加了“具备良好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国际视野、自主和终身学习意识,能够理解和评价采矿工程问题中的环保、安全、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培养目标。(2)毕业要求=1\*GB3①将“具有查阅国内外文献、表达和分析采矿工程问题的能力,具备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毕业要求改为“能够就采矿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并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能够在跨文化背景下进行沟通和交流。”=2\*GB3②将“能够依据法律、法规,提出安全、绿色的资源开采方案,并能够体现创新意识。”毕业要求改为“设计满足煤炭资源安全、绿色、经济和高效开采的主要生产系统、环节和工艺流程,并能够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环境等因素。”=3\*GB3③增加了“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采矿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能够在采矿工程相关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毕业要求。2)社会评价机制在培养目标达成度提升方面的作用(1)在工程设计能力与创新意识培养方面得到提升2013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对9门核心课程都设置课内综合训练项目,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内容,每门课程设置3~4个综合训练实践项目,对每个项目要有教学目的、内容、考核方式等要求,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工程设计能力。学生按要求进行资料检索、综合分析,寻找解决问题途径,提出方案和建议,进行师生研讨。题目来源应是社会、工程、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真实问题。(2)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方面有所加强增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环节,形成“课堂教学-实验室实验教学-虚拟现实实验教学-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