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考古课件_第1页
商周考古课件_第2页
商周考古课件_第3页
商周考古课件_第4页
商周考古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里头文化第一节文化命名与分期第二节都邑与重镇第三节文化分布与区域类型第四节墓葬与宗教信仰第五节生产与经济第六节文化成分与形成机制第七节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附:东下冯文化第一节

文化命名与分期一、文化命名二、分期与年代一、文化命名1953年,登封玉村遗址1956年,郑州洛达庙遗址,洛达庙类型文化1957年,郑州董砦遗址1958年,洛阳东干沟遗址1959年,徐旭生,偃师二里头遗址1962年,夏鼐,二里头类型文化1977年,夏鼐,正式命名“二里头文化”徐旭生寻找“夏墟”

发现二里头遗址徐旭生(1888~1976)河南唐河县人著名史学家,代表作《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二、分期与年代1.分期框架的确立1959年分为早、中、晚三期;1972年确定为一、二、三、四期郑光提出的二里头第五期,约当二里冈下层。“新砦期”是否归入二里头文化存在较大争议。2.测年范围的变化1983年以前,测年范围为公元前1900~前1500年断代工程,测年范围为公元前1880~前1521年2007年,二里头第一期年代约为公元前1735~前1705年,第四期年代约为公元前1565~前1530年陶器特征1、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泥质灰陶次之,有部分黑陶、白陶与少量褐陶、红陶。2、纹饰主要有篮纹、绳纹、方格纹、附加堆纹、花边装饰、弦纹、划纹、印纹、浅刻花纹等。陶器纹饰二里头文化一、二期纹饰二里头文化三、四期纹饰3、典型陶器种类炊器以夹砂深腹罐、圆腹罐、扁三角足鼎为主,还有部分单耳或双耳罐、桂叶孔盆形甑等,鬲、甗很少见。盛贮器以三足盘、深腹和浅腹盆、高柄豆、刻槽盆、大口尊、瓮、器盖等较常见,还有少量贯耳壶、敞口碗、单耳杯等。酒器有爵、觚、盉等。

夹砂深腹罐、圆腹罐扁三角足鼎

甑、刻槽盆高柄豆、三足盘爵、觚、盉、鬶鼓形壶、鸭形壶堆塑蛇纹透底器鱼蛇纹大盆斗笠状白陶器陶器总体演变特征1、陶质方面,早期虽以灰陶为主,但泥质磨光黑陶仍占一定比例,晚期灰陶比例更大。2、纹饰方面,早期以篮纹或细绳纹为主,另外还有一些方格纹。晚期以中粗绳纹为主,极少见篮纹和方格纹。3、器形方面,早期折沿小平底器物较常见,晚期卷沿圜底器很流行。※磨光黑陶、篮纹、方格纹是许多地区龙山时代遗存中非常流行的因素,到二里头文化阶段开始普遍减少。而灰陶、绳纹成为广大地区最为流行的因素。这一趋势可称之为非龙山化过程。

典型器物演变图中口深腹罐由折沿、弧腹、平底到卷沿、鼓腹、圜底。圆腹罐由高领瘦腹到矮领圆腹,花边口沿作风由多渐少。盆形鼎口径与腹径的比值渐大,腹由深变浅。典型器物演变图甑、盆均由外侈沿到平沿再到窄沿下斜,鸡冠耳逐渐退化至消失。三足盘由深腹到浅腹,足由瓦状到舌状。豆腹壁由折棱明显而渐趋弧壁。盉由尖顶而圆顶,顶与腹之间由分界不明显到逐渐出现转折。觚由瘦高到粗矮。典型器物演变图爵腹由细瘦渐趋粗肥,流尾由短而长。器盖的腹壁由折棱明显而渐趋弧壁。大口尊由口径小于肩径到口径等于或稍大于肩径。第二节都邑与重镇一、偃师二里头遗址二、郑州大师姑城址三、新郑望京楼城址一、偃师二里头遗址遗址位于洛阳平原东部,北依邙山,南望嵩岳,坐东西要冲,扼南北通衢,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伊洛河流域的景观生态系统具有多重的过渡性特征和生态适宜性,具有很强的环境承载力,从而成为早期王朝建国立都的理想境地。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东都城二里头遗址发掘历程1959年秋至1960年,了解以陶器为核心的文化面貌,初步建立分期框架。1961年秋至1978年,主要发掘1、2号宫殿基址,确认在2号宫殿基址下存在二里头文化二期的大面积夯土遗存。1980年至1997年,发掘铸铜作坊遗址、中小型房址、与祭祀、制骨、制陶有关的遗存和墓葬等。1999年秋至今,为解决遗址的结构、布局问题,展开全面的钻探与发掘。全面勘探重点发掘1999年以来的重要考古收获1、勘定了二里头遗址的范围沟状堆积,中心区,一般居住活动区2、初步探明宫殿区周围的道路系统东侧大道近700米,南、北侧大道均逾300米、间距约400米,合围面积逾12万平方米3、二期大型夯土基址面貌逐渐清晰3、5号基址;木结构排水暗渠;贵族墓;铸铜作坊;绿松石器作坊;围墙4、全面揭露了三期宫城布局道内筑墙;宫城;1、2、4、7、8、9号兴建5、首次发现始建于二里头四期的大型建筑6、10、11号兴建二里头遗址范围平面图东西最长约2400米,南北最宽约1900米,现存总面积约300万平方米。伊洛河故道

二里头遗址功能分区一般居住活动区中心区(一)二里头宫殿区宫殿区系由4条垂直相交的大路合围而成,晚期筑有宫城。宫殿区内已发现大型夯土建筑基址10余座和部分贵族墓葬。3号基址(二里头二期)系一座(或一组)已探明南北长逾150、东西宽约50米,主体部分至少由三重庭院组成的大型复合式建筑。北院内发现大型坑状遗迹,中院主殿夯土台基上发现连间房屋和前廊,中院和南院院内发现成排的中型墓葬和石砌渗水井。N二里头遗址02ⅤM3随葬

铜铃、绿松石龙形器与海贝串饰二里头三期宫城平面图宫城城墙沿四条大路内侧修筑,东、西墙的复原长度分别约378、359米,南、北墙的复原长度分别约295、292米,面积约10.8万平方米。N8号基址宫城西墙1号基址宫城南墙7号基址9号基址2号墙宫城西南部的建筑群1号宫殿基址三维复原36m25m98m107m面阔8间、进深3间双开门、四坡出檐2号宫殿基址《尚书·顾命》中的宫室72.8m57.5~58m32m12m面阔3间外有回廊4号基址与宮城东垣4号基址4号基址平剖面图36.4m12.6~13.1m东庑(局部)4号宫殿基址复原效果图7号基址:宫城南大门?

二里头四期基址6号基址位于宫城东部2号基址以北,面积达2500平方米,是一处复合式的大型庭院建筑。10号基址位于宫城与围垣作坊区之间的大路东部,为一长方形中型夯土建筑。11号基址位于6号基址以西,其面积尚待确认。二里头二至四期中心区布局与演变采自许宏、刘莉论文,《文物》2008年第1期第45页宫殿建筑的总体布局与性质三期的1号与7号基址、2号与4号基址二者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拥有同一纵向中轴线,构成了两组大型建筑基址群。与二期的3号基址相比,早晚两个时期的建筑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即由一体化的多重院落布局演变为多个单体建筑纵向排列。同时,早晚期的建筑基址又基本上保持着统一的建筑方向(朝向均偏东南)和规划轴线。

1号宫殿可能属于朝堂性质的宫殿建筑;2号与4号宫殿构成一个功用不同的同组宗庙建筑群。(二)贵族聚居区位于宫城周围。目前已发现的40余处中小型夯土建筑基址多发现于这一区域,尤以宫城以东和东北一带最为集中。中型墓葬与中小型夯土建筑基址的分布大体一致。二里头遗址贵族墓葬(三)手工业作坊区主要位于宫城以南,可能有围墙环绕。铸铜作坊区面积约1万平方米以上,北距宫城南墙200余米。在此作坊区南部发现壕沟1条,宽约16米,深约3米,已知长度超过100米。绿松石作坊靠近宫城东南角,发现大量绿松石石料、废品及半成品。年代可晚至二里头四期偏晚。(四)祭祀遗存区有圆形地面式建筑和长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及附属于这些建筑的墓葬,东西绵延约二、三百米。其中包括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坛、墠类建筑。所谓墠是指一些未发现柱洞的浅穴式建筑,其内有层层踩踏面或烧土面,有些里面还埋有排列整齐的贵族墓。二里头87ⅥF8祭坛遗迹直径8.5—9米。坛面中心有一土墩,其外又有两圈土墩,土墩皆系在坛面上挖圆坑并填充不同于坛体本身的土而成。坛边有一中型墓葬,随葬2件铜爵,并有漆器和陶礼器。二里头的“中国之最”最早的城市干道网最早的宫城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青铜礼器群最早的青铜兵器最早的双轮车这里是公元前二千纪前半叶最大的聚落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二里头遗址发掘的重要学术意义二里头遗址地处古代文献记载的夏王朝的中心区域,以其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的年代也大体在夏王朝的纪年范围内。因此,二里头遗址理所当然地成为探索夏都、夏文化与夏商王朝分界的关键性遗址,很可能是夏代中晚期的国都(斟鄩)。二里头遗址拥有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宫室建筑群和宫城遗存、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和最早的青铜冶铸作坊,它是当时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大的聚落,也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中国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高度发达的文化内涵和大范围、跨地域的文化吸收与辐射形成辐辏之势,使以其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核心文化。二、郑州大师姑遗址位于郑州市西北郊,荥阳市广武镇大师姑村南地,北距黄河、西南距荥阳市区均为13公里。发现于2002年大师姑遗址航拍图索河大师姑城址发掘现场大师姑城址布局城址由城垣和壕沟组成,整体呈东西长、南北窄的扁长方形,除北壕西段呈东北—西南走向外,其余部分基本为近东西或近南北走向,总面积约51万平方米。已发现南墙西段长480米,西墙北段长80米,北墙西段长220米,其他地段暂未发现。

已发现南墙西段长480米,西墙北段长80米,北墙西段长220米,其他地段暂未发现。

已发现南墙西段长480米,西墙北段长80米,北墙西段长220米,其他地段暂未发现。

已发现南墙西段长480米,西墙北段长80米,北墙西段长220米,其他地段暂未发现。东壕长620米,北壕长980米,西壕复原长度为300米,南壕复原长度为950米。已发现南墙西段长480米,西墙北段长80米,北墙西段长220米,其他地段暂未发现。

已发现南墙西段长480米,西墙北段长80米,北墙西段长220米,其他地段暂未发现。

东壕长620米,北壕长980米,西壕复原长度为300米,南壕复原长度为950米。

东壕长620米,北壕长980米,西壕复原长度为300米,南壕复原长度为950米。

大师姑城址时代与性质城内发现有二里头文化时期的地面式建筑与墓葬等遗迹。该城始建于二里头文化二期偏晚,废弃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和二里岗下层偏早阶段之间。一、是夏王朝设置在东境的军事重镇。(袁广阔)二、是夏人某一与国的都城。(王文华,韦或顾;王世之,昆吾)三、新郑望京楼夏代城址望京楼遗址位于河南新郑市区北6公里的新村镇望京楼水库东侧,北距郑州市区35公里,发现于1965年。2010年9月,在该遗址中发现内外相套的夏商两座城址。皆方形,夏城在外,商城在内。总面积168万平方米。夏代城址目前已确定东墙及东北、东南转角,东墙长625米,墙外有宽约11米的护城河。性质一般认为是夏王朝某一方国的都邑(昆吾、葛国),或者军事重镇。新郑望京楼发掘情况第三节

文化分布与区域类型一、文化分布二、区域类型一、文化分布中心分布区是河南中西部的郑洛地区。二、三期之交开始向外扩展,东到商丘西部,西至陕西华县,南抵大别山一线,西南可达南阳一带,东北隔沁水下游与下七垣文化分野。二、区域类型二里头、东下冯(邹衡,1980;李伯谦,1981)二里头、东下冯、下七垣、下王岗、豫东(赵芝荃,1986)二里头、东下冯、南沙村、下王岗(董琦,2000)二里头、东下冯、牛角岗、杨庄、下王岗(杜金鹏,2003)新划分的区域类型二里头类型东龙山类型牛角岗类型杨庄类型下王岗类型二里头类型是原生型,其他四个类型是受二里头类型影响而产生的,是次生类型。第四节

墓葬与宗教信仰一、墓葬(一)墓葬类型(二)随葬品组合二、宗教信仰(一)墓葬类型二里头文化墓葬的形制可分为竖穴土坑墓和乱葬墓两类。竖穴土坑墓又可划分为大、中、小三型。大型墓的墓穴面积在20平方米以上,目前仅发现1座(编号ⅤD2M1)。中型墓的墓穴面积一般在2平方米以上,目前发现20余座。小型墓的墓穴面积一般在l平方米左右。二里头遗址中型墓葬王陵何处寻?(二)随葬品组合二里头文化贵族墓葬的随葬品,主要是礼器和生活用品,极少用生产工具随葬。随葬品基本组合为爵、盉,其中盉多为陶质,爵在三期以后多为铜质;个别墓葬中出现铜铃和绿松石器的组合,有铜铃的墓葬必有绿松石器,或为铜牌饰或为其他绿松石器;玉礼器的主体地位呈下降趋势,逐渐被新兴的铜礼器取代;四期还出现了新的铜礼器,如铜盉、斝、鼎、鬲等。部分

随葬品二里头墓葬玉礼器斗笠状白陶器和绿松石珠二、宗教信仰《礼记·祭法》: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占卜用牛、羊、猪、鹿的肩胛骨,其中有的牛骨经过加工,削去骨臼和肩胛脊,而羊、猪、鹿骨则均未经整治。所有的卜骨,一般都只有灼痕而无钻、凿痕迹。二里头文化乐器石磬陶埙铜铃鼓第五节生产与经济一、农业、家畜饲养与渔猎业二、青铜器冶铸业三、玉石器加工业四、漆木器制造业五、制陶业六、骨器制作业七、制车业一、农业、家畜饲养与渔猎业1、农具以石质为主,另有骨、蚌、陶、木质者,种类主要有斧、铲、刀、镰及木耒等。2、栽培作物以谷子和水稻为主,还有黍、小麦、大麦、高粱、大豆等。3、饲养家畜有猪、狗、山羊、绵羊、黄牛等。4、主要狩猎鹿科动物,捕鱼、捞贝作补充。石刀石斧陶网坠生产工具石镰骨镞陶器上反映生业的图像酒器大口尊爵家畜兴旺经鉴定,至少有45种动物,野生动物不超过1/4铸铜作坊二、青铜器冶铸业二里头遗址有专门的铸铜作坊,采用复合范技术铸造铜器种类有容器(爵、角、盉、鼎、斝、鬲)、乐器(铃)、武器(戈、钺、斧(戚)、镞)、工具(刀、锥、凿、锛、锯、钻、纺轮、鱼钩)和其他礼仪用器(牌饰和圆形器)等。青铜

容器青铜铃、牌饰、圆形器青铜兵器、工具二里头文化遗址

与周边金属资源分布三、玉石器加工业玉器种类主要包括圭、璋、钺、戚、戈、刀、柄形器等,其他还有铃舌、镞、铲、凿、环、镯、纺轮、绿松石坠饰、串珠和镶嵌物等。二里头文化玉器侧重用于举行祭祀和某种仪仗典礼的场合。工艺特点:1、善于制造大而薄的礼器。2、运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为玉器雕刻精美的扉齿和花纹。3、具有高超的镶嵌技术。二里头文化玉礼器戈钺刀璋高超的

加工技术二里头绿松石作坊铸铜作坊绿松石器作坊绿松石龙形器什么是玉?硬玉(jadeite)—翡翠硅酸钠铝,硬度6.5-7。软玉(nephrite)主要包括:和田玉硅酸钙锰,硬度6-6.5。南阳玉(独山玉)硅酸钙铝,是包括数种矿物的岩石,硬度可高达7.5-8。兰田玉、岫岩玉主要是蛇纹石、鲍文石或透闪石,硬度一般是2.5-4,可高达6。反映玉矿开采的甲骨文“璞”字构形符号分析反映玉之社会意义的两个古文字寶禮解玉砂

石英砂硬度高于玉,因此自古用于磨玉,又名“解玉砂”。当无齿锯前后推拉或砣、钻旋转接触玉材时,放进用水调匀的石英砂,随工具转动而琢磨成器。摘自《大百科全书·考古卷》628页钻头四、漆木器制造业《周礼·考工记》:有虞氏上陶,夏后氏上匠,殷人上梓,周人上舆。《韩非子·十过》:昔者尧有天下,饭于土簋,饮于土刑,……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木而财之,削锯修其迹,流漆黑上,……禹作为祭器,墨漆其外而朱画其内,……殷人……食器雕琢,觞酌刻镂,……此弥侈矣。朱漆瓜棱碗口径10.6、足径7.6、高5.3Cm1978年余姚河姆渡遗址四层文献所载的“漆树”《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椅桐梓漆。《周礼·地官司徒·载师》:唯其漆林之徵,二十而五。《史记·货殖列传》: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缠藤篾朱漆木筒壁厚0.7厘米1978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卷云纹鼍鼓残高110、底径56CM1978年襄汾陶寺遗址M3015漆器的制造流程大致包括制胎、雕花、兑漆、髹漆、彩绘和镶嵌等工序。漆器的胎称胎骨,有木胎、夹纻胎、皮胎、竹胎几种。春秋以前主要流行木胎,有少量皮胎,且后者多为盾牌。漆液是半透明体,要使器表呈现彩色,必须加入相应颜料。二里头文化漆器目前已发现数十件之多,器形明确者以觚最多,有10多件,在墓中漆觚常与铜爵、陶盉配组。另外有匣、豆、盒、钵、匕、勺、瓢状器等,还有漆鼓和漆棺。弦纹漆器雕花漆器觚五、制陶业陶坯的成型工艺,兼采手制、模制、轮制三种方法。盆、盘、豆、觚等多用快轮成型;空三足器的足部为模制;罐、瓮、缸等大型器物多为泥条盘筑;耳、鋬、流等附件为捏制,器物口沿一般都经过轮修。陶窑一般由窑室、窑柱、窑箅和火膛等组成。窑室以圆形为常见,也有方形者。窑柱则是支撑窑箅和窑室顶部的窄墙,它将窑室和火膛一分为二。

陶爵、陶觚陶排水管白陶白陶是以高岭土为原料,烧成温度约在1000度左右,器表和胎质都呈白色或灰白色。质地有粗、细两种,前者在龙山阶段已出现,后者出现于夏代,器表多磨光或雕刻纹饰。安阳殷墟所出白陶质地纯净,器表多有兽面纹、夔纹、云雷纹等仿铜花纹。西周以后,白陶衰落。白陶盉斗笠状白陶器硬陶与釉陶硬陶胎料为高岭土,含铁量较高,烧成温度在1150度左右,质细腻,硬度高于其他陶器,表面大都拍印有几何形的纹饰。有的胎体已烧结,扣之清脆有声。硬陶流行的中心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釉陶(原始瓷器)质料和硬陶基本相同,含铁量较低,而氧化铝含量较高,胎呈白色或灰白色两种。器表施石灰釉,呈青黄或青绿色,烧成温度在1200度以上。由于选料不精,工艺简陋,釉层厚薄不匀,且常有脱釉现象,无透光性。硬陶鸭形壶釉陶尊陶器上的刻符与“文字”六、骨、角、蚌、牙器制作业骨器种类:农具有铲;工具有锥、凿、锛、刀;渔具有钩、镖;兵器有镞;生活用具有匕、叉、簪、针等。制骨工具:铜锯、铜刀、砺石卜骨只灼而不钻凿象牙簪羊肩胛卜骨蚌饰七、制车业1994年,二里头遗址Ⅻ区,双轮车辙印,上口宽约40、深约15厘米,轨距约1.2米,三期。2003年,二里头遗址宫殿区南侧大路,车辙痕,宽20~32、残深2~14厘米,轨距约1米,二期。“車”字?(洛阳皂角树)邯郸薛庄下七垣文化车辙痕迹铜器上的纺织品痕纺织品与纺织业第六节

文化成分与形成机制一、文化成分分析1、基本陶器组合2、外来文化因素3、周边地区所见二里头文化因素二、文化形成机制二里头类型基本陶器组合构成A群夹砂深腹罐、鬶式盉、高柄浅腹豆、三足盘、敞口弧腹盆(甑)、敞口弧腹刻槽盆、蘑菇状钮器盖等煤山文化王湾三期文化B群侈口圆腹罐、侈口鼓腹罐形鼎、盆形鼎、觚、矮柄碗形豆、不带双耳的小口广肩罐(瓮)等煤山文化C群敞口大平底盆王湾三期文化D群有颈圆腹罐东下冯文化或老牛坡远古文化E群敛口罐形鼎、爵、高柄深腹豆、大口尊、捏口罐、四足方鼎、单耳圆腹罐形鼎、角等新创生器类二里头类型中的外来文化因素Ⅰ组薄胎卷沿垂腹分裆细绳纹鬲、薄胎橄榄状深腹小平底细绳纹罐、泥质灰(褐)陶侈口束颈深鼓腹盆、蛋形瓮等下七垣文化Ⅱ组夹粗砂红褐陶侈口鼓腹弧裆素面鬲、深腹或圆腹篦状刮痕罐、素面甗、深斜腹凸棱纹盆等岳石文化Ⅲ组花边口圆腹罐、单耳罐、双耳罐等齐家文化Ⅳ组几何印纹硬陶鸭形壶、釉陶尊等斗鸡台文化马桥文化二里头类型中的外来文化因素下七垣文化岳石文化北方草原因素长江下游因素绿松石铜牌饰之比较四川广汉甘肃天水采自陈小三论文二里头文化对周边地区的影响二里头文化晋中白燕文化、辽西区夏家店下层文化甘青齐家文化三星堆文化、荆南寺文化、斗鸡台文化、马桥文化海岱岳石文化N塞北·长江惊现二里头酒器内蒙古敖汉旗大甸子墓地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上海马桥遗址核心文化·礼制远扬二里头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复杂性嵩山南北的煤山文化和王湾三期文化应是孕育二里头文化的主要源泉。在与周边文化的互动关系上,以二里头文化对周边文化的影响为主,而周边文化对二里头文化的影响居次。时间上,二里头文化主要在二、三期时对周边地区有较大影响,主要是向外输出以陶质酒礼器(如爵、鬶、盉、觚等)和玉质礼器(如圭、璋等)为代表的属于上层建筑领域的礼制。而二里文化主动吸收玉器、绿松石、白陶、原始瓷等外来文化高级物品,即使有些外来日用陶器因素,也被消融化解,充分体现出其核心文化的强势地位。二里头文化主要在第四期偏晚阶段被动接受下七垣文化、岳石文化的成组文化因素,很可能与商族与东夷联盟西进灭夏的大规模军事入侵和人群迁徙有关。二、形成机制嵩山南北的龙山晚期聚落群大多仍处于相对独立、相互抗衡的状态,甚至彼此之间的冲突、战争也频繁发生,远没有达到政治上的完全统一。这种情形,恰与文献所记尧舜禹时“万邦”林立的社会局面相吻合。二里头文化

众星拱月式的聚落分布格局嵩山南北文化格局与聚落形态的演进由龙山晚期至二里头文化阶段,嵩山以南的煤山文化和嵩山以北的王湾三期文化由南北对峙而走向整合,聚落形态亦由多中心、对抗式聚落布局演进到单中心、凝聚式的布局结构。这显然是统一的政治秩序得以建立以及由此所造成的区域内背景复杂的不同人群得以整合的结果。(王立新《从嵩山南北的文化整合看夏王朝的出现》,《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第七节

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一、夏文化探索历程二、夏商分界问题三、“早期夏文化”与“新砦期”遗存一、夏文化探索历程中国历史上在商王朝以前还有一个夏王朝《尚书》、《诗经》、叔夷镈铭、秦公簋铭、《史记·夏本纪》和《殷本纪》考古学上讨论的“夏文化”,不是指夏代的文化,而是一种以夏族为代表的国族所创造和使用的考古学文化。若从考古学上判定一种文化遗存属于夏文化,必须考虑文献记载的夏王朝的年代、夏国的地域范围和夏人应当具备的文化特征这三个方面与这种遗存是否吻合。夏人活动地域的相关记载古本《竹书纪年》:“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亦居之。”

《史记·夏本纪·正义》引臣瓒曰:“斟鄩在河南。”《国语·周语上》:“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昔伊洛竭而夏亡。”《逸周书·度邑》:“自雒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左传》记载禹之父曰“崇伯鲧”判定夏文化的必备条件其一,只有确定早商文化,才能往前推定夏文化。其二,只有确定成汤亳都之所在,才能确定早商文化。夏文化探索的三个阶段20世纪20~40年代,一些史学家(如徐中舒、翦伯赞、范文澜)将已发现的仰韶文化或龙山文化遗存作为探索夏文化的对象。20世纪50~80年代初期,以1959年徐旭生调查豫西“夏墟”为标志,中国考古界从此进入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田野考古探索夏文化的新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由于偃师商城的发现,学术界对二里头文化主体是夏文化的观点已基本达成共识。第二阶段的百家争鸣“西亳说”(二里头遗址是成汤所居之亳)二里头一二期为夏文化,三四期为早商文化(赵芝荃、殷玮璋等)二里头一至三期为夏代中后期,四期或其晚段进入早商时期(孙华)二里头一至四期都是夏文化,夏商文化是曾经并行的两支不同的文化系统(邹衡)发现三期基址“郑亳说”(郑州商城是亳都,二里头遗址是夏都)二里头一期和豫西龙山文化为夏文化,二里头二三期为早商文化,夏、商文化是同一族系文化的不同发展阶段(郑光)发现二期基址二里头文化应是太康失国、后羿代夏之后的夏文化,以煤山二期为代表的豫西龙山晚期是早期夏文化(李伯谦)第三阶段的主流趋同“西亳说”(二里头遗址是成汤所居之亳)以赵芝荃为代表的绝大多数支持者转而指认偃师商城是西亳,即《汉书·地理志》中所载“殷汤所都”,承认二里头遗址应是夏代的国都,即文献所载“斟鄩”故址。二里头文化一至四期就是夏文化,包括新砦期遗存在内的早于二里头文化的文化遗存和晚于二里头文化的文化遗存,都不是夏文化(邹衡)“郑亳说”(郑州商城是亳都,二里头遗址是夏都)二里头文化的主体是夏文化,但夏文化的上限应前推至二里头文化一期之前,早期夏文化应包括新砦期遗存、甚至包括王湾三期文化晚期遗存(李伯谦)1983发现偃师商城二、夏商分界问题偃师商城小城,尤其是其宫城的始建年代可以视为商代开始的时间界标,其年代大致是二里头四期偏晚阶段。二里头一号基址内外晚期遗迹分布图采自《文物》2008年1期三、“早期夏文化”二里头文化应当就是夏启征伐敌对势力并在广大区域内推行强权之后所形成的以夏人为代表的一种国族的文化。它的形成前提,乃是夏王朝在嵩山南北的出现及其地位的确立。二里头文化的最终形成,从时间上应相对滞后于夏王朝的出现。因此,王湾三期文化与煤山文化的末期或“新砦期”的绝对年代,都有可能已入夏代。但是作为可确定的夏代的夏文化则只有二里头文化。在此之前显然不能有,也不可能有所谓的“早期夏文化”。因为那时,作为一种国族文化的夏文化还未形成。——王立新:《也谈文化形成的滞后性》,《考古》2009年第12期。关于“新砦期”遗存1、“新砦期”的提出与确认得名于新密新砦遗址第二期文化遗存

2、新砦遗址聚落布局的新探索目前已知新砦遗址总面积达100万平方米,中心区发现与祭祀有关的大型浅穴式建筑基址,外围则发现有内、外壕沟及城墙等防御设施。

采自《考古》2009年第2期新砦期大型浅穴式建筑DF内部和墙壁上未发现承重柱柱洞,活动面上留有千层饼状砂质土层。性质可能属墠或坎类的祭祀活动场所。采自《考古》2009年第2期豫西地区龙山晚期、新砦期、二里头一期典型陶器演变图关于新砦期遗存性质的几种观点1、新砦期遗存是王湾三期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的过渡性遗存,属于早期夏文化。(李伯谦、赵春青等)2、新砦期遗存应归于二里头文化一期的一个组,二里头一期文化是早期夏文化。(李维明等)3、新砦期遗存与二里头文化第一期合并成一个独立的考古学文化,称“新砦文化”。(杜金鹏)4、新砦期遗存是龙山晚期嵩山南北文化整合的产物,不宜归属于其前其后的任何一个考古学文化。(王立新)附:东下冯文化一、发现与命名二、分期、年代与分布三、文化特征四、源流与性质N东下冯文化的分布地域东下冯文化陶器群东下冯与二里头文化特征之比较平面呈“回”字形的里外双重围沟的聚落与窑洞式建筑不见于二里头文化。而二里头文化的大型庭院式建筑基址却不见于东下冯文化。东下冯文化发现的窑洞墓不见于二里头文化,墓葬中极少见有酒器随葬。东下冯文化的陶器群中褐陶所占比例较高,仅次于灰陶。自早到晚均以绳纹为主,而篮纹、方格纹很少。炊器为罐、鼎与鬲、甗、斝等空三足器并重,而后者在二里头文化中少见。东下冯文化源流与性质东下冯文化是承继龙山时代三里桥文化,并吸收陶寺文化和晋中龙山文化的少量因素而成长起来的。随着夏商王朝更迭,商人势力接踵而来,分布范围基本覆盖了东下冯文化的分布区。东下冯文化与二里头文化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二里头文化属于夏人文化,东下冯文化可能为夏代唐人的遗存,两者似乎为联盟关系。东下冯文化矿产资源文献中的“夏墟”与“大夏”、“原”与“西河”《左传·昭公元年》:“迁实沈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左传·定公四年》记成王封叔虞于唐,“命以唐诰,而封于夏墟,启以夏政,疆以戎索”。《古本竹书纪年》:“帝宁居原……”;又“帝廑一名胤甲,即位,居西河。”“西河”应在今河南渑池、陕县一带。《史记·赵世家·正义》引《括地志》:“故原城在怀州济源县西北二里。”东下冯文化的相关认识东下冯文化可能为唐人的遗存。在夏代唐人服事夏朝,而其文化虽与二里头文化有很多相似性,但仍有很大的独立性,应为两个不同的考古学文化。从西河和原的位置看,夏人似乎对晋西南地区仍有一定的防范性。主要参考文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师姑》,科学出版社,2004年。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等:《驻马店杨庄》,科学出版社,1998年。洛阳市文物工作队:《洛阳皂角树》,科学出版社,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县东下冯》,文物出版社,198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夏商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杜金鹏、许宏主编:《偃师二里头遗址研究》,科学出版社,2005年。杜金鹏、许宏主编:《二里头遗址与二里头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早期青铜文化——二里头文化专题研究》,科学出版社,2008年。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续集)》,科学出版社,1998年。李伯谦:《中国青铜文化结构体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8年。复习题1、名词解释:大师姑城址、坛墠、解玉砂、东下冯文化2、简述二里头文化的分布与区域类型。3、简述二里头遗址的重要发现与学术意义。4、简述二里头文化墓葬的主要特点。5、从谱系角度分析二里头文化是如何形成的。6、在探索夏文化问题中,你赞成何种观点?为什么?如何认识早期夏文化?

二里冈文化第一节文化命名、分期与年代第二节都邑与重镇第三节文化分布与区域类型第四节

墓葬、宗教信仰与文字符号第五节

生产与经济第六节

二里冈文化源流与先商文化第一节文化命名、分期与年代一、文化命名二、分期与年代一、文化命名1950年秋,韩维周,郑州二里冈遗址1952年秋,第一届考古训练班田野实习1953年春,正式发掘,《郑州二里冈》“商代二里冈期”文化→二里冈文化1954年春,郑州人民公园遗址层位关系上层(殷墟一期)→中层(二里冈上层)→下层(二里冈下层)1921.09~2001.07河南登封人著名考古学家《登封王城岗与阳城》二、分期与年代1950年代,提出两期分法:郑州殷商早期、中期(邹衡);二里冈下层、上层(发掘报告)1980年代,在已有分期的基础上,各自细分出两小期,即二里冈下层一、二期和二里冈上层一、二期相对年代:晚于二里头文化,早于殷墟文化绝对年代:约公元前1600年~前1400年,第一期年代约前1580~前1490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后来第一期的测年数据变更为公元前1509~前1465年。二里冈文化陶器特征(1)陶器以夹砂和泥质灰陶为主,有少量褐陶。还有少量硬陶和釉陶。(2)流行绳纹,另有少量弦纹、圆圈纹、压印纹和附加堆纹等。(3)炊器以鬲、甗、斝为主;盛贮器主要包括簋、豆、盆、大口尊等;酒器有爵、(泥质)斝,少见盉。二里冈文化陶鬲南关外C5.1T1151③:56白家庄C8T10②:1二里冈文化陶甗南关外C5.1H161:7二里冈文化陶斝南关外C5H60:15南关外C9.1H157:41二里冈文化陶簋南关外C5.2T204①:39南关外C5H43:5二里冈文化大口尊二里冈文化陶爵、盉南关外C5T86③:49南关外C9.1H117:11二里冈文化原始瓷尊郑州人民公园C7M25:6郑州商城西城墙CWM8陶器组合CWM9陶器组合二里冈文化陶器分期图典型陶器演变鬲、甗的鬲部:薄胎、细绳纹深肥袋足→厚胎、粗绳纹、浅袋足。甗盆口部由敛而敞,腹部由深而浅。斝:敞口、高领、器身瘦高→敛口、矮领、器身宽胖爵:敞口、流尾上扬、细腰→敛口、短流无尾、粗腰簋:宽沿下折、浅腹→窄平沿、深腹深腹盆:卷沿、口径小于腹径→折沿、口径与腹径相当大口尊:粗矮、肩部明显、口径等于肩径→瘦高、肩部退化、口径大于肩径豆:敞口、浅盘、喇叭状粗圈足→直口、圈足上部略鼓的假腹形第二节

都邑与重镇一、郑州商城二、偃师商城三、郑州小双桥遗址四、夏县东下冯商城五、垣曲商城六、黄陂盘龙城商城七、焦作府城商城八、新郑望京楼商城一、郑州商城(一)城墙(二)宫殿区(三)供水系统(四)其他重要发现(五)年代与性质(一)城墙郑州商城由内城和外郭城构成。内城城垣呈东北角略有倾斜的南北向长方形,周长约6960米,面积约25平方公里。地下城墙汉代城墙城墙缺口1870M1700M郑州商城内城城墙(局部)城墙主体大部分损毁严重,部分地段高出现今地面之上4~5米,墙底宽一般为20~30米。郑州商城城墙平剖面先挖出口宽底窄的基础槽,然后向上分层、分段夯筑。夯土多呈黄灰色,每层厚度约为8~10厘米。每层夯土上布满圆口尖底或圜底的夯杵窝,口径2~4、窝深1~2厘米。分段版筑法示意图其绳则直,缩版以载……捄之陾陾,度之薨薨,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诗·大雅·绵》郑州商城外郭城与护城河外郭城墙现仅发现于内城之南、西面,大体呈弧形,已知长度超过5000米。二里冈下层二期开始修建,主要为了扼守郑州商城地势较高的西、南地区,属防御设施。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外圆内方?(二)宫殿区位于内城东北部,略呈东西长方形,东西长约800、南北宽约500米,总面积约40万平方米。在宫殿区的部分边缘处,已发现有夯土墙、石筑水管道、石筑水槽和壕沟等遗迹,它们可能与宫殿区周围的宫城遗存有关。

郑州商城C8F15宫殿基址平面及复原复原为“四阿重屋”排房式建筑可能是一座大型寝宫长逾65米宽13.6米现代建筑林立,考古举步维艰“四阿重屋”式建筑复原四阿重屋,即四面坡两重檐。高大的殿堂需要加大出檐来保护夯土台基和檐柱、土墙免遭雨淋损坏。出檐加大,即顺屋面坡度延伸檐部,使达到有效程度。为了不妨碍夏季通风和冬季日照以及屋盖高耸,只有降低檐部才能达到防护的要求。宫殿区内人头骨壕沟呈南北长方形,已发掘长15米,出土带有锯痕的人头骨近百个,可能将头盖骨用作器皿,以显示其战功或身份高贵。《战国策》卷十八:及三晋分知氏,赵襄子最怨知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史记·大宛列传》:至匈奴老上单于,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三)供水系统金水河流经城北,熊耳河在城南的内、外城墙之间,自西南流向东北,为郑州商城的供、排水提供便利。人工供水设施:壕沟、石筑水管道、石板蓄水池、陶水管道、水井石砌输水管道与石板蓄水池输水管道呈西北至东南向,全用青石板砌筑而成,已发掘长30多米。蓄水池位于输水管道西北约70米处,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约100米,南北宽20米,略呈东南—西北向。池壁用圆形石头加固,底铺较规整的青灰石板。(四)其他重要发现普通居住址主要分布于内城与外郭城之间手工业作坊均位于内城与外郭城之间墓葬主要分布于内城的周围、内城与外郭城之间青铜器窖藏坑发现3处,位于内城外侧附近铭功路向阳食品厂南顺城街张寨南街南顺街铜器窖藏坑商代在举行大型祭祀后,把祭祀中用过的青铜礼器窖藏于地下土坑内。出土青铜方鼎4、斝2、爵2、簋1、钺1、戈2,共计12件向阳回族食品厂窖藏坑出土青铜方鼎2、柱足圆鼎1、夔足圆鼎2、尊2、罍1、卣1、觚2、盂1、盘1,共计13件郑州商城始建于何时?始建于南关外期(包括南关外下层、中层和公认的二里冈下层一期典型单位二里岗C1H9在内)始建于二里冈下层一期(李伯谦)始建于二里冈下层一期偏晚(杨育彬)始建于二里冈下层二期(安金槐)(五)年代与性质郑州商城始建于二里冈下层一期或更早,繁荣于二里冈下层二期和二里冈上层一期,衰落于二里冈上层二期,与二里冈文化基本相平行。关于其性质,主要有两种意见:1、认为是成汤所居之亳(邹衡);2、认为是仲丁的隞都(安金槐)。郑州商城当系成汤至仲丁迁隞之前诸代商王所居之亳都。二、偃师商城(一)宫城(二)小城(三)大城(四)其他重要发现(五)年代与性质(一)宫城宫城位于偃师商城南部居中,总面积超过4.5万平方米。已发现10多座宫殿建筑基址,朝向皆南偏西,大体分属偃师商城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同时还发现始建于偃师商城第一期并在第二期时经扩建的宫城围墙。宫城内由南向北分为宫殿区、祭祀区和池苑区三部分。偃师商城宫城一期平面布局采自王学荣《偃师商城第一期文化研究》北墙长约200米南墙长约190米东墙长约180米西墙长约185米庖厨?偃师商城宫城四号宫殿基址基址东西全长51、南北宽约32米,面积约1632平方米,方向188度。正殿坐北朝南,东西长36.5、南北宽11.8米,南面有四个台阶。偃师商城宫城二期平面布局第四、第七号宫殿和宫城南门继续使用,四号宫殿南面,新建成第六号宫殿。第九、十号宫殿建筑废弃,第一号宫殿在二期晚段废弃;在原十号宫殿北面新建八号宫殿;在九号宫殿旧址上经向西扩展建成二号宫殿。为适应扩建二号宫殿的需要,宫城西墙相应西移。第六号宫殿第八号宫殿第二号宫殿偃师商城宫城八号宫殿基址坐北朝南,东西长71、南北宽7.7米八间一字排开可能是寝宫偃师商城宫城三期平面布局第四、八号宫殿继续使用;二号宫殿又经局部改建。第六、七号宫殿废弃;在其基址上分别新建第五、三号宫殿。二者东西并列,大大突破了宫城南、西面围墙所界定的范围,在它们的外侧又都未发现新的围墙,这使得宫殿区的南部呈“半开放”状态。偃师商城五号宫殿平面与主殿复原图基址东西长104、南北宽约91.3米,面积9000多平方米,方向190度。主殿东西长54、宽14.6米,南面有4个台阶,每阶两侧有殉狗坑。偃师商城宫城区

保护展示偃师商城宫城祭祀区东西绵延达200米,自东向西分A、B、C三个区。A区面积近800平方米,由若干个“祭祀场”和祭祀坑组成,作为牺牲的有人、牛、羊、猪、狗、鱼类,粮食祭品有水稻、小麦等,祭祀内容多样。B、C区是两个东西并列、自成一体的“祭祀场”,总面积分别约为1100和1200平方米,均呈长方形斗状,四周有宽约1米的夯土围墙,门道皆位于南墙中部,门道外有宽阔的广场,两区的祭祀内容都是以猪作为主要牺牲。偃师商城宫城池苑区位于宫城北部,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中央的主体部分是一长方形斗状石砌水池,东西长约128、南北宽约20、最深1.4米。池底西高东低,出土陶质和汉白玉网坠。它是目前所知我国时代最早的人工凿池引水造景的帝王池苑设施,同样由水池和引水、排水渠等组成的城市循环水系,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城市人工水利系统。这些发现将我国帝王御用池苑及辟园造林的建造历史上溯至商代早期,对研究我国都城制度、宫室制度、园林史、水利史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二)偃师商城小城

平面呈长方形,直线距离南北约1100、东西约740米,面积81万多平方米,方向7度。四面城墙宽度多为6~7米,非直线走向。宫城(三)偃师商城大城平面呈厨刀形,南部较窄形似刀把,方向7度。城墙有的部位略作曲折,东、北墙全长各约1770和1240米,西、南墙各约1710和740米,周长约5500米,面积近200万平方米。已发现城门5处。护城河与城墙之间距离多在10米以上,一般开口宽约20、深6米左右,壁面外陡内缓。宫城(四)其他重要发现第Ⅱ、Ⅲ号夯土基址群(府库)《礼记·王制》: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道路系统城门大道、顺城大道、各建筑间道路手工业作坊发现制陶、铸铜遗存百余座墓葬宫城(五)年代与性质偃师商城分三期七段,大体与二里冈一至四期相当关于偃师商城的性质,有学者认为偃师商城就是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所记的商汤在“下洛之阳”所见的“宫邑”,即《汉书·地理志》所载殷汤在“尸乡”所建之都,也即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所称的“西亳”。以郑州商城为成汤所居之亳的学者,对偃师商城的性质又有三种不同意见:(1)认为是商初的陪都;(2)太甲的“桐宫”;(3)商灭夏后在此所建立的一座军事重镇。偃师商城与郑州商城的关系都城规模方面:内城S:偃师、郑州商城分别约81.4万㎡、S289万㎡,即偃师商城小城不到郑州商城内城的1/3。宫城S:偃师商城仅为郑州商城的1/10。偃师商城的军事防御功能强于郑州商城,如选址、府库、小城城墙“马面”。郑州商城的经济文化功能强于偃师商城,如手工业作坊等。年代方面:二城始建、使用与衰落的时间基本相当,偃师商城16个C14数据范围1600BC~1260BC;郑州商城14个C14数据范围1580BC~1350BC.偃师商城与郑州商城的关系5、文献方面:二城均有“亳”地之记载根据《书序》“汤始居亳,从先王居”、“汤既黜夏命,复归于亳”和《孟子·滕文公下》“汤居亳,与葛为邻”等记载,说明汤都为亳,且灭夏前已居此。《左传·襄公十一年》“同盟于亳城北”,杜预注:“亳城,郑地。”郑州商城北部东周时期曾经修补继续利用,这里出土有不少带“亳”或“亳丘”字样的陶文。邹衡先生据此定该城为成汤所都之亳。《春秋繁露》:“(汤)受命而王,…作宫邑于下洛之阳。”《汉书·地理志》:“尸乡,殷汤所都。”虽然都说商汤在伊洛平原上曾经建过都邑,但并没有直接称其为亳。只是在西晋皇甫谧之后偃师才有了西亳之称。偃师商城与郑州商城关系之认识郑州商城与偃师商城均为商代早期都城,前者并非仲丁所迁隞都,而应是商汤的亳都,是商王朝早期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偃师商城则应是商王朝早期的别都,主要行使的是镇抚夏遗民的军事职能。三、郑州小双桥遗址1989年发现,位于郑州西北约20公里处,总面积约144万平方米。重要遗迹有宫城墙基槽遗迹、大型夯土建筑基址、祭祀坑群和青铜冶铸遗迹,出土有青铜容器、原始瓷器及许多书写于陶礼器上的朱书文字。小双桥青铜构件小双桥牛角祭祀坑小双桥祭祀区出土陶缸与朱书文字小双桥朱书文字与甲骨文、金文字形结构比较小双桥朱书文字除个别数目字外,多数只见一次,且以单独书写为主。与甲骨文、金文是属于同一体系,但又明显早于它们并且存在明显承袭关系。小双桥遗址的年代与性质小双桥遗址延续时间较短,年代相当于二里冈上层二期,绝对年代约公元前1435~前1412年,其时正当郑州商城与偃师商城衰落之际。其性质主要有两种意见:1.认为是仲丁所迁的隞都;2.认为是郑州商城使用期后期商王室的祭祀场所。四、夏县东下冯商城位于山西夏县城关东北15公里处的运城盆地东缘、涑水河支流青龙河上游东岸的开阔阶地上。该城的始建年代约当二里冈下层二期,沿用至二里冈上层二期。东下冯商城平面图西墙南段长140米,另在其北向延长线上发现有城墙残迹。南墙中部有一转折,东段靠里,长约213米;西段靠外,长约152米,以长约75米的南北向城墙相接。东墙仅发现52米。方向约为45度。城墙为平地起建,由夯筑墙体和两侧的护坡组成,墙体底宽约8米。城墙外侧发现有城壕,口宽5.5、底宽4、深达7米,距城墙外侧1.8~3米。东下冯商城

仓储建筑城内西南隅已探明有一片横成列、纵成行的圆形建筑群,估计至少有7排圆形建筑址,每排6或7座,总数大概有40~50座。最近有人认为是盐仓。F502F506体现干栏式建筑的古“京”字《天工开物》描述的晒盐过程与仓储建筑现代仓储建筑五、垣曲商城位于山西垣曲县古城镇南关,地处黄河及其支流亳清河交汇处的三级台地之上,北、东、南三面环水,唯西面有陆路相通,所凭地势颇有利于军事防御。该城始建于二里冈下层二期,使用至二里冈上层二期而废弃。垣曲商城平面图平面略呈梯形,南宽北窄,墙体较直,周长约1470米,总面积约13万平方米。城内中部偏东发现夯土基址。城内的东部、南部则为当时主要居住区、作坊区和墓葬区。六、黄陂盘龙城商城城址平面略呈平行四边形,中轴线约20度,南北约290、东西约260米,周长约1100米,面积约7.5余万平方米。

城垣外陡内坡,四角呈圆弧状,中部均有一城门,城垣外有护城壕。盘龙城商城宫殿基址F2台基长29.95、宽12.7米F1台基长39.8、宽12.3米F1复原剖面F2复原剖面盘龙城商城的年代与性质盘龙城商城始建于二里冈下层二期,沿用至二里冈上层二期而废弃。性质有两种意见:其一认为是商王朝设在南方的一个军事重镇,目的是镇守南大门并控制和掠夺南方的矿产资源。其二认为应是当时一个小方国的都城。

七、焦作府城商城位于河南焦作市西南郊府城村西北部的台地上,北距太行山约15公里,南距沁河约20公里。该城始建年代不晚于二里冈下层二期,废弃于二里冈上层二期偏晚。府城商城平面复原图平面近圆角方形,西墙长约280、北墙长约284米,东墙复原长约300米,南墙仅存部分地下的基槽。城墙存高约2~3米,基槽宽约15、深0.9米。一号夯土基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70、东西宽约55米,与城址的方向一致,均为4度左右。八、新郑望京楼商城城址近方形,面积约37万平方米,墙外有宽约13~15米的护城河。发现南城门1座,东城门2座,门两侧有立柱及附属设施。城内中南部发现大型回廊式夯土建筑基址,主殿坐北朝南,西、南、东有庑,中部为庭院。始建于二里冈下层一期,下层二期和上层一期繁荣,上层二期废弃。应是拱卫郑州商城的一个军事重镇。望京楼商城东城门复原汉代瓮城示意图二里冈文化城址的分类与特征甲类包括郑州、偃师、小双桥为都城址,共同特征:由内城(或宫城)与外郭城一起构成了内城外郭的城郭式布局。都有相当可观的聚落规模。都有位置突出、规模巨大、布局严谨的宫殿区或宫城。宫城、内城乃至主要的宫殿建筑的朝向都为南偏西。郭城内外有多处大小不等、功能各异的手工业作坊。乙类城址(东下冯、垣曲、府城、盘龙城、望京楼)的性质,主要有军事重镇和方国之都两种意见。它们与甲类城址在聚落规模与布局、高规格建筑选址与朝向、手工业作坊及军事防御等方面大同小异,而最明显、最富本质性的差异体现在甲类城址有宗庙建筑,乙类则无。至于大型建筑附近的祭祀区与池苑区的有无,也是二者的显著标志。《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乙类城址应当是由商王室直接设置和控制的“邑”,可称之为直辖邑。——王立新《从早商城址看商王朝早期的都与直辖邑》,《新果集:庆祝林沄先生七十华诞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三节文化分布与区域类型一、文化分布二、区域类型二里冈下层一期的分布态势与动机主要分布于郑州-伊洛一线,兼及晋南和关中东部地区,这一分布范围大致与二里头文化的主要分布区重合。说明此时商人的经略重点是放在文献记载的“有夏之居”的范围内,实现对原夏人统治区的控制。二里冈下层二期的分布态势与动机分布范围向北达到河北邯郸,向东占有豫东和江淮西部,向南抵达鄂东北。此期商人的扩张重点是针对东南方和南方,其目的当与控制和攫取南方的矿产资源有关。古籍所载早期铜产地《史记·孝武本纪》:黄帝采首山之铜(即今山西永济一带)。《山海经》载出铜之山凡十四处,山西四处、河南二处,陕西七处(其中六处在西安到华阴一线)。《禹贡》:淮海惟扬州,……厥贡惟金三品。荆及衡阳惟荆州,……厥贡羽毛齿革惟金三品(郑玄注,铜三色也)。据考证,古“扬州”包括淮水以南的今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等省区;古“荆州”包括荆山以南的今湖北、湖南等省区。金文所载早期铜产地过伯簋(西周昭王)过伯从王伐反荆,俘金,用作宗室宝尊彝。师寰簋(西周宣王)令汝率齐师、纪…征淮夷,…俘吉金。曾伯簠(春秋早期)克狄淮夷,印燮繁汤,金道锡行晋姜鼎(春秋早期)征繁汤,取厥吉金,用作宝尊鼎。据考证,东周之繁汤即今新蔡县的繁阳。洛阳东周墓出土“繁汤之金”铜剑中国金属矿分布与先秦矿冶遗址湖北大冶铜绿山遗址江西瑞昌铜岭遗址安徽铜陵凤凰山遗址湖南麻阳九曲湾遗址金道锡行线路图东路:扬州→长江→淮河→泗河→济河→黄河中路:长江→黄陂→繁阳→汝河→黄河西路:荆州→长江→汉江→丹江→洛河→黄河中东西二里冈上层一期的分布态势与动机文化达到全盛,分布范围北抵太行山以北的壶流河流域,东达山东西半部和江淮东部。此时商人虽然进一步加强了对江淮和鄂东北地区的控制,而更重要的扩张目标显然是针对北方。商文化遗址沿黄土高原东、南两翼的伸展,恰好形成对西北方的钳形包围之势。这可能体现了商人抵抗或扼制业已强大起来的西北方敌人的战略意图。二里冈上层二期的分布态势与动机文化向外扩张的迅猛势头有所减弱,仅向山东腹地有所纵深。这可能与文献记载商王仲丁前后对东方“蓝夷”的大规模征伐事件有关。《竹书纪年》:(仲丁)征于蓝夷;(河亶甲)征蓝夷,再征班方。据考证,蓝夷、班方即汉代东海郡境,约在今山东枣庄、郯城一带。二、区域类型二里冈文化地方类型的分布格局这种文化格局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其中最重要的应是商王朝中央实力的增强和政治组织的完善。二里冈文化的影响

墓葬、宗教信仰与文字符号一、墓葬(一)墓葬分布(二)墓葬形制(三)墓室结构(四)随葬品组合二、宗教信仰(一)郑州商城祭祀遗迹(二)偃师商城祭祀遗迹(三)郑州小双桥祭祀遗迹(四)占卜三、文字符号(一)墓葬分布二里冈文化墓葬主要分布于以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为中心的郑州—洛阳一线。以郑州商城为例,宫殿区附近发现较多铜器墓,内城的西、北、东墙内侧发现有些墓葬打破城墙夯土。内、外城之间的墓葬多分布在内城之外的东南、南、西、东北等地势较高处。(二)墓葬形制墓葬形制可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瓮棺葬、火葬墓和石棺墓四类,其中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占绝大多数。大型墓面积在12平方米左右,有棺椁、腰坑和殉人,随葬品丰富。盘龙城PLZM2平面与随葬的青铜礼器瓮棺葬仅在垣曲商城发现2座。火葬墓仅见于郑州铭功路西侧。石棺墓仅在偃师商城发现1座。郑州商城T166M6与随葬品中型墓面积一般在2~4平方米之间,有腰坑,有棺或无棺,有的有殉人,随葬少量青铜容器、兵器、陶礼器和玉器。偃师商城83ⅢM1及其随葬品夏县东下冯M519及随葬品小型墓面积在1平方米左右,多无木棺和腰坑,随葬品以陶器为主(或无),一般为用于日常生活的鬲、豆、簋、盆、罐等。(三)墓室结构1、墓向以北向为主,南向者次之,东、西向者数量很少。

2、葬具主要是木质棺椁和用苇草等编织的席子,极个别墓则以石板和陶器为葬具。

3、葬式

以仰身直肢和俯身直肢葬为主,另有少量的屈肢葬和侧身葬。

河北藁城台西遗址出土棺木漆皮残片4、腰坑腰坑是指在墓底中央墓主腰部下的位置有意挖出的小坑,坑内殉牲或葬物,较高等级的墓葬还常见有殉人。它是商代墓葬的显著特征之一。腰坑郑州人民公园C7M38安阳孝民屯M646腰坑殉狗5、殉人与人牲殉人是为墓主陪葬的人,人牲则是用于祭祀的牺牲。一般而言,殉人都肢体完整,放置相对规整,有的还有葬具和随葬品;人牲则姿态多不自然或肢体不全,没有葬具。有殉人和人牲的墓葬一般规模较大,往往随葬青铜或陶礼器,墓主身份较高。盘龙城PLZM2郑州商城T166M6与随葬品垣曲商城M16及其随葬品(四)随葬品组合青铜礼器组合:二里冈下层时期以爵、斝最为常见,此外还有盉、鬲、鼎。组合以爵、斝搭配为主,也有爵、盉的组合,一般一墓只有一套。二里冈上层时期,器类以爵、斝数量最多,觚次之,此外有鼎、鬲、盉,新出现罍、尊、壶、甗、簋、盘等。爵、斝组合仍占据主导地位,但觚的增多和爵、斝、觚组合的普遍出现,意味着礼器组合形式在孕育着新的变化。与此同时,铜盉已少见,且不见单纯的爵、盉组合,表明二里头式的礼器组合形式已遭扬弃。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铜斝73年郑州54年郑州白家庄铜爵55年郑州白家庄64年郑州杨庄兽面纹觚55年郑州白家庄65年郑州铭功路鼎、鬲82年北二七路M1尊、罍、提梁壶

铜戈铜钺随葬陶器组合二里冈下层时期以鬲、盆的数量最多,其次是豆、斝,其余器类所占比例很小。酒器组合通常是一斝一爵搭配,也有不少是单独随葬的。食器种类较多,通常是在鬲的基础上,加以数量不等的其它器类构成,但也有的仅随葬盆、罐而无鬲。二里冈上层时期,酒器组合仍以斝、爵搭配为主,出现了斝、爵、觚的组合形式。另发现有陶质酒器与铜质爵、斝相搭配的现象,一般是陶斝与铜爵组合。食器组合形式多样,一般以鬲为主,配以豆、簋、盆;也有的不含鬲,采用豆、簋,豆、盆等组合形式。郑州商城西城墙CWM8陶器组合其他随葬品玉石器方面,玉柄形器的数量最多,其次为戈,其他器类数量都很少。还见有卜骨、骨笄、骨镞、蚌镞、穿孔海贝等。郑州商城T166M6出土蚌镞、骨镞、海贝项饰二、宗教信仰祭祀遗迹特征主要表现在: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祭祀活动频繁。祭祀用牲多为人牲和牛、羊、猪、狗等牺牲,且人与动物往往同坑祭埋,另见有鱼、鹿等用于祭祀,尚未见用马作牺牲的实例。用牲方式主要有焚烧、活埋、砍伐、肢解、砸(戳)击、割杀、对剖等,大部分与晚商甲骨卜辞所记录的用牲法是一致的。祭祀名目繁多,本质上可以分为自然神崇拜和祖先神崇拜两大类,后者要比前者更受重视。宗教祭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农业、手工业和文化方面的发展,这集中体现在牲畜的养殖、铜器的铸造、文字的成熟等。郑州商城内城东北部祭祀场以埋石为中心,周围有序排列烧土坑2个、殉狗坑8座、单人坑14座以及烧土面和房址各1处。《淮南子·齐俗训》:殷人之礼,其社用石。燎于土

,方禘(《甲骨文合集》11018正)古文献中的“土”与“社”《说文·土部》: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社,地主也。《孝经·纬》:社,土地之主也,土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白虎通义》:社者,土地之神也,土生万物,天下之所主也,尊重之,故自祭也。水土百谷,土神主之;封土以祀,故土曰社神。小双桥遗址牛角祭祀坑偃师商城祭祀B区猪坑占卜特征质料:主要有动物的肩胛骨和龟甲两种,另发现个别牛的肋骨。肩胛骨以牛最为常见,猪和羊次之,鹿和狗较少。猪、羊肩胛骨多未加整治,牛肩胛骨多经过整治。钻灼方法有不钻而灼、钻而后灼、钻而未灼等情况。以羊肩胛骨数量为多,一般保留肩胛骨的骨臼部分,并把肩胛骨板一面用火直接灼制而成;未见卜甲。二里冈下层二期卜骨与卜甲以牛肩胛骨为主,羊次之,猪较少;牛肩胛骨一般去掉棱脊,略加修整,即在骨面上直接用火灼制,有些灼痕似排列有序;卜甲较少且均为碎片,是将龟甲稍加修整,在背面直接用火灼制。二里冈上层一期卜骨与卜甲仍以牛肩胛骨为主,猪次之,羊较少;牛肩胛骨多经先钻后灼,猪、羊等肩胛骨除少数钻而后灼外,仍多是直接用火灼制;卜甲数量增多,与牛肩胛骨一样,也是钻而后灼。三、文字符号与殷墟甲骨文、金文相比,二里冈文化的文字具有较多的原始性,以单体字为主,少见多字组合而成的词组或句子。同时,二者在字形结构与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发展传承关系又十分明显,应属于同一体系的中国古代文字。郑州二里冈遗址采集刻字牛肋骨郑杰祥释文:又(侑)乇土(社)羊。乙丑贞:从受…七月。藁城台西陶文与符号陶文分为两类:(1)族徽象形类,如止、刀、臣、戈、矢等;(2)数目字,有一、二、三、五、六、七、八、九等。第五节生产与经济一、农业、家畜饲养与渔猎业二、青铜器冶铸业三、玉石器加工业四、漆木器制造业五、陶器烧造业六、骨角蚌牙器制作业七、制车业八、商业一、农业、家畜饲养与渔猎业以质料而言,农具有铜、石、木、蚌和骨器等。其中铜工具较少见,木质工具易于腐朽,故考古发现的主要是石、骨和蚌质生产工具。依据农具的用途划分,有砍伐、翻土、中耕和收割四类。砍伐工具——斧、钁《诗•豳风•七月》取彼斧斤,以伐远扬。《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郑州二里岗出土长16.4、宽6厘米石斧(钺)的安装方式翻土农具——耒、耜耒是双齿呈“凹”字形的木质工具。耜是宽刃工具,或称“锨”。考古上常发现其刃端的金属套件,称为臿。文献记载的“耒”与“耜”《易·系辞传下》: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韩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山东嘉祥武氏石祠东汉画像中的神农与大禹神农氏因宜教田辟土种谷以振万民河南灵宝东汉墓中出土持耒陶俑江陵纪南城水井中出土的木耒晚商木器痕迹安阳殷墟M260墓道中湖北大冶铜绿山古矿井中出土木耜(锨)河南新安县玉梅水库出土的石耜盘龙城出土的铜臿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填土中出土的带臿木耜

是耒头金还是耜头金?耒字偏旁的汉字农具名称耜尖头农具耙碎土农具耰碎土农具耨除草农具耧播种农具农耕方式耕翻土耘除草耔培土耩耕种耤耕种公田耗收成减损耦两人并耕中耕农具—铲、鎛镈,破也,碎土之声,类似锄。二者皆安木柄,但铲为直柄,前推用于除草;镈为弯柄,后拉用于锄地,以破碎土块,松软土壤。但形制上似无明显区分。殷墟妇好墓出土铜铲收割工具—铚、镰铚又叫爪镰,不安柄,有孔可穿绳,只割谷穗。考古发现的大量陶刀或石刀,有1—2个穿孔,半月形、矩形最常见,当为文献所载的“铚”。镰又叫艾、刈,是从根上割庄稼。石镰的使用方式郑州出土蚌镰安阳出土石镰城固龙头镇上街出土镰形器早商农业生产较前有了很大发展1、当时的石、骨、蚌等质料的农具形制较前有了明显的改进。2、青铜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已经有了较多使用。3、农业与各种手工业的进一步分工,也会促进当时农业生产较前更大的发展。4、由大量陶质与青铜酒器反映出当时酿酒所需粮食必然要多,在保证人们日常生活用粮外,还能有多余的粮食用以酿酒。这些都说明当时的农业生产较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二、青铜器冶铸业(一)铸铜遗址(二)采冶铸造工艺郑州商城铸铜作坊址出土陶范以生产工具为主,武器和容器数量较少。若从时间上看,早期工具范占绝大多数,晚期容器范呈上升趋势。工具造型简单,铸造工艺也较简单,而铸造容器则要复杂很多。上述统计结果,恰是铸铜工艺水平不断提高的反映。工具与武器的外范与芯(二)采冶铸造工艺铜器生产一般要经过采矿、冶炼和铸造三大阶段。采矿包括找矿、开采和选矿等工序。冶炼包括粗炼和精炼等工序。铸造包括制范、熔铜、浇铸、打磨、装饰等工序。甲骨文所见开矿情形江西瑞昌铜岭C1和J11(槽探与井探)表层:自然铜、氧化铜,含铜量大且易冶炼中层:硫化铜,品位高但冶炼复杂铜绿山矿冶遗址井巷结构联合开采法马头门结构、竹编通风井与竖井中的竹、木梯马头门结构安装在竖井的底部,可根据需要向不同方向开拓平巷,起到使竖井与平巷连接贯通的作用。矿井中的提升装置木辘轳绳钩篮筐簸箕矿井内排水、照明用具竹浇筒、木锨、竹筐瑞昌铜岭选矿溜槽场地面积逾百平方米,槽旁竹筐存的精矿含铜量达20.48%铜绿山炼铜竖炉复原图制陶模、陶范先用泥塑出一个和铸造物完全相同的模型,然后于其上用毛笔绘出花纹、再刻花纹。花纹有阴纹、阳纹之分。模型作用主要是制范。是以细腻的陶泥套敷于模型之上,以得到模型的外廓,这样,花纹就印在外敷泥块的内侧。待外敷泥块半阴干后,按器型要求分割成块剖开取下。郑州南关外铸铜遗址

用作坩埚的大口尊与鬲范圆鼎合范示意图容器铸缝与浇注口三、玉石器加工业二里冈文化诸城址中都发现有玉器,但数量不是很多,种类比较简单,而且总体制作水平不是很高。玉器的使用,虽然还没有后代玉器严格的规范化、制度化,但器物种类却有定型化趋势,尤以随葬和使用柄形玉器、玉璜、玉戈等为盛,既有自己的特点,又开辟了后代用玉习俗的某些先河,是我国玉器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四、漆木器制造业二里冈文化时期的漆木器资料较少。从藁城台西遗址出土漆器残片观察,漆器种类有圆形浅腹盘、圆形或方形的带盖盒等;纹样有兽面纹、夔纹、圆点纹、雷纹和蕉叶纹等,以及镶嵌绿松石、贴金箔等装饰工艺。藁城台西漆器残片五、陶器烧造业窑柱窑柱火膛火门箅孔窑室烟孔铭功路西Y110复原图郑州铭功路制陶作坊遗址,南北长800、东西宽150米,面积约12万平方米,发现陶窑、房基、墓葬、灰坑、白灰地面等遗迹,出土大量日用陶器、未经火烧的陶坯、烧坏的陶器废品及各种制陶工具等。陶盆废品六、骨角蚌牙器制作业郑州商城宫殿区锯制人头骨场地遗址郑州商城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