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图设计说明取消清除素填土_第1页
施工图设计说明取消清除素填土_第2页
施工图设计说明取消清除素填土_第3页
施工图设计说明取消清除素填土_第4页
施工图设计说明取消清除素填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XX路人行道整治和杆线下地工程一期(XX路桥至嘉州大道)道路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一、概述1.项目概况1.1项目名称项目名称:XX路人行道整治和杆线下地工程一期(XX路桥至嘉州大道)1.2项目位置项目位置:XX北部1.3项目业主项目业主:XX城市建设投资有限公司1.4设计范围划分XX路人行道整治和杆线下地工程一期(XX路桥至嘉州大道)施工图共分为4篇:第一篇:道路工程第二篇:排水工程第三篇:综合管廊工程第四篇:交通工程其中,第三篇综合管廊工程分为:工艺设计、结构设计、电气设计三个部分。本篇为第一篇道路工程。二.、设计依据及采用的技术规范、标准1.设计依据及参考资料1)道路测量资料成果;2)道路规划红线图;3)道路地勘资料;4)《XX路人行道整治和杆线下地工程一期(XX路桥至嘉州大道)》方案设计;5)《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6)《乐山市彭山路桥拆除重建工程-施工图设计》(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12月);7)《XX路路面改造工程-竣工图》(四川三一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3月);8)《XX路南段改建工程竣工图》(乐山市华西建筑公司-2002年5月)9)业主提供的《XX路沿线及其相交道路现状排水资料》(物探成果);2.设计规范(1)《城市道路交通设施设计规范》(GB50688-2011)(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3)《城镇道路路面设计规范》(CJJ169-2011)(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D30-2004);(6)《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JD40-2011);(7)《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8)《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9)《城市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10)《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1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12)《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13)《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D62-2004);(1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15)《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16)《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3.施工及验收标准(1)《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2)《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44-91)(3)《公路路面基层施工技术规范》(JTJ034—2000)(4)《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96)(5)《路面稀浆封层施工规程》,CJJ66-95;(6)《无障碍设施施工验收及维护规范》(GB50642-2011)(7)《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F80/1-2004;(8)《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4.设计标准(1)道路等级:城市主干路;(2)计算行车速度:60km/h;(3)路面类型:沥青混凝土路面;(4)标准轴载:BZZ-100;(5)交通饱和设计年限:20年;(6)路面结构设计年限:15年;(7)涵洞荷载等级:城A级;(8)交通等级:重交通;(9)抗震标准: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第二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特征周期0.40s.5.初步设计批复及审查意见执行情况:(1)根据审查意见,对道路路面结构进行了优化,将三层沥青面层改为两层沥青面层,增加级配碎石底基层;(2)根据审查意见,对人行道花岗石铺装石材的厚度由5cm改为3cm;(3)根据审查意见,对路基、路面的相关技术要求进行细化。三、工程地质条件1.路段区场地工程地质条件1.1地形地貌拟建乐山市XX路道路改造项目位于乐山市城区,东连岷江二号桥,场地地势开阔,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场地标高介于364.02~365.84m,高差1.82m。场地地貌属岷江水系一级阶地,地貌单一。1.2场地岩土构成及分布据现场勘探及已有地质勘察资料,构成场地的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层(Q4ml)及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Q4al+pl)粉土,细砂和卵石土层。现将其土层特征自上而下描述如下:素填土(Q4ml):褐黄色,稍湿,稍密。主要由粉土及卵石构成。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地范围内,钻探揭露厚度1.20~2.10m。粉土(Q4al+pl):褐黄色,稍湿,稍密。摇振反应,切面无光泽,干强度弱,韧性差。层厚2.10~4.70m。该层呈层状均匀分布于场地整体地段。细砂(Q4al+pl):黄褐~青灰色,结构松散,稍湿,主要由长石、石英颗粒及云母片组成,分布在场地范围内粉土层底部、卵石层顶部,呈层状或透镜体状,揭露厚度0.60~2.60m根据N120击数和卵石含量,将卵石细分为四个亚层。(1)松散卵石:主要分布于卵石层上部及中部,卵石颗粒含量50~55%,颗粒骨架之间大部份不接触,N120锤击数N120≤3击/10cm。(2)稍密卵石:主要分布于卵石层上部及中部,卵石颗粒含量55~60%,颗粒骨架间大部分不接触,N120锤击数3<N120≤6击/10cm。(3)中密卵石:主要分布于卵石层下部及中部,卵石含量60~70%,呈交错排列,颗粒骨架连续接触,N120锤击数6<N120≤11击/10cm。(4)密实卵石:主要分布于卵石层下部及中部,卵石含量70~90%,呈交错排列,紧密接触,N120锤击数N120﹥11击/10cm。2工程地质评价2.1水文地质条件及土腐蚀性评价2.1.1地表水、地下水赋存条件勘察期间,地表无积水,路段区无地表水分布。场地内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第四系上更新统砂卵石土中的孔隙潜水,以大气降水直接补给为主,岷江支流河水侧向补给次之,其透水性较强,富水性较好,根据有关乐山市砂卵石抽水试验资料,渗透系数约15~25m/d左右。受大气降水、地下水迳流补给,水位随季节改变而变化,勘察期间处于平水水期,本次勘察测得的稳定水位埋深较为2.40~3.50m,标高362.92~361.12m,地下水位年变幅约1~3m左右,微具承压性,丰水期场地地下水历史最高水位约为0.70m,标高约364.00m。2.1.2水、土腐蚀性评价根据所采取的1件水试样和1件土样所作的腐蚀性分析报告,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C20-2011)附录K的规定进行水、土的腐蚀性评价。据水质简分析报告,地下水无色、无味、透明,水质类型为HCO3•SO4-Ca-K+Na型水,总矿化度为469.7mg/L,PH值7.39。水按环境类型Ⅱ类、强透水层中的地下水考虑。土按环境类型Ⅱ类、干湿交替作用的情况考虑。地下水和土对混凝土结构无结晶类腐蚀、分解类腐蚀和结晶分解复合类腐蚀,腐蚀性等级属微。2.2地震效应评价据钻探揭露和区域地质资料,场地内20m范围内地基土层主要以素填土、粉土、细砂、卵石土为主。根据对场地内代表性钻孔ZK10土层等效剪切波速的估算(下表3),土层等效剪切波速Vse=161.35m/s,建筑场地覆盖层度大于5m,本建筑场地类别属Ⅱ类,场地土属中软土。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拟建场地地震设防烈度为7度第二组,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10g,设计特征周期0.40s。Ⅱ类建筑场地,场地属于可建设的一般场地。2.2.1地基土液化评价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4.3.3条有关规定判定,场地内粉土的粘粒含量>10%(详细见附件)不液化,可不考其液化影响。场地内的细砂位于水位之下,有地震液化的可能。卵石层以上的细砂在7度地震基本烈度下,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21-2010)第4.3节进行如下表3.3的液化判定,综合判定结果:在场地内卵石层上的细砂为中等液化地基土。2.3地基土评价素填土:场地内大部分地段均有出露,成分以砂卵石为主,回填时间在10年以上,已基本固结,工程性能一般,承载力基本容许一般,可作路基持力层(其压实度应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附录J相关规定,土石的工程等级为Ⅱ级,土石的工程类别为普通土。粉土:场地地段均有分布,工程性能一般,承载力基本容许值一般。其土的干湿类型为潮湿。天然状态下不宜作路基持力层,压实后(其压实度应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可作该路基基础持力层。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附录J相关规定,土石的工程等级为Ⅱ级,土石的工程类别为普通土。细砂:场地地段均有分布,工程性能较差,承载力基本容许值较低。其土的干湿类型为潮湿。天然状态下不宜作路基持力层。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附录J相关规定,土石的工程等级为Ⅰ级,土石的工程类别为松土。松散~密实卵石土:场地内均有分布,力学强度较好,承载力基本容许值相对较高,均大于20MPa,满足规范要求,是较好的天然地基土。根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附录J相关规定,土石的工程等级为Ⅲ级,土石的工程类别为硬土。2.4地勘部分结论与建议(1)拟建场地稳定,地形较平坦,无不良地质作用,适宜修路。(2)场地地下水类型为孔隙潜水,水量较大,基础施工需采用必要的降水措施,渗透系数取15~25m/d;场地地下水水质较好,也未发现场地及附近有污染源,地下水、土对混凝土无结晶类腐蚀、分解类腐蚀和结晶分解复合类腐蚀。(3)拟建路区紧邻岷江支流,洪水期施工时,应注意其侧向渗透影响。(4)本报告提出的建议是根据场地勘察时施工的探孔,当勘探点之间地层岩性发生较大变化时,应作施工阶段的岩土工程勘察。(5)场地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0.10g,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特征周期0.45s。场地属Ⅱ类建筑场地。场地属于可进行建设一般场地。(6)建议设计时,根据该工程特点及上部荷载,针对本次勘察资料对地基基础方案作进一步论证,酌情考虑地基基础方案。施工时应加强地基验槽(7)根据此次勘察结果,结合当地已有的勘察、建筑经验,道路沿线及管线地基土力学指标可按下表采用:地基土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表9参数土名内聚力C(KPa)内摩擦角(Φ0)变形模量(E0)MPa)压缩模量(Es)MPa)承载力基本容许值ƒa0(KPa)基坑开挖坡比允许值(H<5m)素填土///901:1.75粉土19.517.011.0/4.21201:1.50细砂17.6/11.0/3.5801:1.50松散卵石19.0/20.0016.0/1601:1.25稍密卵石20.0/22.0023.5/3001:1.00中密卵石21.0/24.0030.0/6001:0.75密实卵石22.5/26.0038.0/8001:0.50四、道路工程设计1.平面设计1.1概述本段道路的道路走向、规划中心线位置、平面线形、平曲线半径、道路实施横向宽度、相交道路位置等根据相关规划并结合现场实际确定,实施时应参照本次设计图纸,同时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进行。本篇道路设计起点K0+000,起于XX路桥(又名彭山路桥),设计终点K1+700,止于嘉州大道。道路全长1700米,车行道宽度28米,人行道宽度不等,实施时以现状人行道宽度为准,即应从车行道边缘实施至建筑地坪外边缘。本工程平面坐标系采用乐山地方坐标系。1.2道路沿线开口本次道路沿线的开口根据现状既有单位的开口确定,原则上道路沿线开口按照现状保留,详见《道路平面设计图》。若需取消本次设计的部分开口或在本次设计开口以外的位置进行开口时,应经过业主同意后方可实施。对于沿线开口的实施,应保证开口道路平顺地衔接于XX路车行道边缘。道路沿线的单位开口详见《道路沿线单位开口信息表》,若与现场存在不服,应及时通知各方确定处理措施。1.3人行道铺装及绿化根据相关部门通过的XX路改造方案,本次人行道铺装及绿化设置如下:XX路桥-柏杨东路(K0+000-K0+429.163):人行道铺装采用花岗石面砖铺砌,现状行道树全部更换为直径为20cm的银杏,行道树中心间距为6.6m。柏杨东路-嘉州大道(K+429.163-K1+700):人行道铺装采用仿花岗石压印混凝土,保留现状规格一致、长势较好的天竺桂行道树,将XX路桥-柏杨东路拆除的与本段规格、长势较相近的天竺桂移栽至本段,并且原则上保持本段行道树位置不变,本次设计人行道树池中心间距6.6m仅供参考。在对柏杨东路-嘉州大道现状天竺桂行道树的保留与XX路桥-柏杨东路需要移栽天竺桂的选择上,实施前应通知业主与设计,经核实确认后方可实施。树池框、路缘石采用与人行道面层铺装相同的材质,具体详见相关设计图纸。1.4现状道路的破除与恢复本次设计原则上需对现状XX路、沿线单位开口道路(实施范围内)、沿线相交道路(实施范围内)的结构全部破除后采用本次设计路面结构进行恢复。根据《XX路南段改建工程竣工图》(乐山市华西建筑公司-2002年5月),结合本次地勘资料,XX路现状车行道及人行道结构如下:(砂砾石不计入路面破除范围)车行道:(45cm)3cm AC-13I细粒式沥青混凝土5cm AC-20I粗粒式沥青混凝土22cm C25钢筋混凝土面板(横筋:φ8@200,纵筋:φ14@150)15cm 水泥稳定碎石人行道:(11cm)5cm 人行道面砖3cm 砂浆垫层6cm C15混凝土XX路人行道的现状铺装方式多样,存在彩砖铺装、花岗石铺装、压印混凝土等,同时存在个别单位门前单独铺装的情况。除一般路段、普通的彩砖铺装方式可直接破除外,其余铺装及国企事业单位门前铺装,在破除前应先和各单位进行沟通协调同意后方可实施,并将沟通结果通知业主及设计,经核实确认后方可实施。1.5人行道与建筑地坪顺接为保证人行道与路缘石及建筑室外地坪平顺的衔接,考虑在人行道外边缘,即既有建筑的室外地坪增设C20砼垫块、台阶或斜面以消除高差。对于该部分,本次预估了部分工程量计入主要工程数量表中,具体以现场实际发生为准。1.6实施范围道路的实施范围为现状人行道外边界所包含的范围。路段实施范围:人行道外边界所包含的范围,可参照《人行道铺装及绿化平面布置示意图》实施,具体以现场实际为准;单位开口实施范围:以《道路平面设计图》及《道路沿线单位开口信息表》中的开口长度为准,具体可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略作调整。交叉口实施范围:以《道路平面设计图》中所表明的实施范围为准,在保证相交道路与本次道路平顺衔接的前提上,可缩短相交道路的实施范围。在道路沿线单位开口及交叉口相交道路实施前,应通知业主、设计于现场进行再次核实、确认后方可实施。在改变交叉口实施范围时,应通知业主、设计,并提出改变理由,经业主及设计核实、确认后方可实施。2.纵断面设计2.1设计原则本次道路属建成区的道路改造工程,由于其周边建筑、道路及排水系统已经形成,故本次道路纵断面的设计具有其特殊性。本次纵断面主要根据本道路竣工资料的路面标高进行试坡,同时根据现状实测地形资料进行验证,并对道路沿线开口与相交道路的衔接进行复核后综合确定。(1)参照城市规划控制标高并适应已建的临街建筑立面布置及沿路范围内地面水的排除;(2)参照道路沿线单位开口及已建相交道路标高,保证其与本次道路平顺衔接;(3)为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坡度基本按规范要求尽量缓顺,起伏不宜频繁;(4)设计时应对沿线地质、水文、气候、地下管线要求综合考虑;(5)结合道路平面线形,考虑沿线环境、景观协调的要求;(6)起点以彭山路桥的施工图桥面标高控制;终点以现状路面标高为依据,同时结合本次断面综合确定;为准确反映本次纵断面的设计原则,可参照《道路路面设计标高确定原则示意图》。(6)道路纵断面标高以现状人行道外边缘的高程进行控制,人行道横坡采用现状横坡1.5%,坡向内侧;车行道横坡从现状的1.5%改变为2%,坡向外侧;路缘石外露高度采用20cm。2.2设计概述根据以上设计原则,本次道路纵断面设计指标统计如下:道路名称最小坡度(%)最大坡度(%)最小坡长(m)最大坡长(m)XX路0.0290.429100530本道路最小纵坡度为0.029%,最大纵坡度为0.429%,最小纵坡长度为100米。由于本次设计路面标高受现状路面标高、周边已建建筑的限制,不可避免的将会出现纵坡较缓、坡长较短的情况,本次设计采用加密雨水箅子的方式加快路面水的排出。本道路纵断面设计高程系采用1985黄海高程系。3.横断面设计本道路实施范围宽度为28+2B米,B为现状人行道宽度。横断面布置要素及尺寸如下:红线总宽28+2B米人行道车行道人行道B米28B米B为现状人行道实际宽度,即车行道外边缘至建筑地坪外边缘。其中车行道路面具体划分为:28米=3.5米非机动车道+(3.75+3.25+3.25)米机动车道+0.5米中央双黄线+(3.25+3.25+3.75)米机动车道+3车道横坡度为2%,坡向外侧,人行道横坡度为1.5%,坡向内侧,均采用单折线型式;人行道路缘石外露高度20cm。路面设计标高线为道路中线。4.路基设计4.1路基填料根据本项目的特点,本次路基填料采用砂砾石,其相关技术要求如下:路基填料要求表填挖类别路面底面以下深度(cm)填料最小强度(CBR)(%)填料最大粒径(mm)填方路基上路床0~308100下路床30~805100上路堤80~1504150下路堤150以下3150低填及浅挖路床0~30810030~8051004.2路基压实度弯沉值采用标准车双轮组单轴100KN,轮胎压强为0.7MPa,单轮轮迹当量圆半径为10.65cm米测试。路基压实按《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及《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相应标准进行,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压实度不低于下表所列数值。填、挖类型深度范围(厘米)压实度不小于(重型击实)%填方0~309630~809680~15094>15093挖方0~8096人行道部分路基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压实度如下:填、挖类型深度范围(厘米)压实度不小于(重型击实)%填方0~309530~809580~15093>15092挖方0~309530~80934.2路基排水由于本次道路周边建筑已形成,在形成路基时,将会不可避免地形成较深较宽的路槽,在施工过程中,应沿道路纵横向设置排水沟,必要时采用排水泵进行排水,使得路基范围内地下、地表水及降水能及时地排除,保证路基处于良好的湿度状态。若因施工组织、施工排水处理措施不当,导致路基土被浸泡发软而达不到本次设计及相关规范的要求,从而需要对路基土进行处理的,由施工单位自行负责。处理后需经过各方共同确认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工序。4.3路基边坡本次道路属建成区道路,根据其现场的实际情况可知本次道路形成后是无边坡的,故本次设计未考虑边坡的相关防护。在本次道路开挖的实施过程中,应保证周边建筑的稳定,注意协调好开挖坡度与建筑基础间的关系,严禁伤害既有建筑的基础。4.4路基处理4.4.1路基处理原则施工中应作好临时排水措施,换填坑槽中严禁积水,如必要应顺道路纵向设置临时边沟。沟槽回填土须分层碾压密实,每层厚小于30cm,压实度达到路基压实度要求。4.4.2砂砾石垫层结合地质勘察报告与本次现状道路的实施经验,在本道路路面结构层下设置了40cm及80cm的砂砾石垫层,其中40cm设置于原有道路车行道的位置,80cm设置于原有道路中分带的位置。4.4.3不良土处理结合本道路相关竣工资料,参照本次道路设计标高,本次路床基本位于素填土内。根据地勘报告对于素填土的描述:“场地内大部分地段均有出露,成分以砂卵石为主,回填时间在10年以上,已基本固结,工程性能一般,承载力基本容许一般,可作路基持力层”,可知素填土为原有道路路基,故本次不对其作处理。对于路床位于粉土时,采用抛人头石挤密粉土,挤密厚度为30cm。4.4.4合流管周边软土处理本道路下存在现状合流管,考虑其使用年限较久,周边土壤被水浸泡,本次考虑对合流管周边土质进行换填,换填材料采用砂砾石。路基处理详见《路基处理纵断面图》。5.路面设计5.1路面排水道路路面排水通过路面横坡及道路纵坡汇流后进入排水专业设置在辅道范围雨水进水井收集后排入道路下的雨水管道系通。并且在凹形竖曲线、交叉口等特殊位置增设雨水进水井以加强路面水的排出。根据相关部门通过确定的XX路方案,参照周边及本现状道路的建设方案,拟定路面结构如下:5.1车行道路面结构设计采用标准轴载:双轮组单轴100KN(BZZ-100),根据现状交通量及远景交通量分析结合相邻段道路结构组合拟定本工程路面结构,具体如下:车行道路面结构组合设计表结构层厚度计算弯沉值(0.01mm)改性沥青混凝土SMA-13C(SBS改性)525.7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C729.4改性稀浆封层ES-20.6cm——5%水泥稳定碎石235.74%水泥稳定碎石270.5级配碎石20cm182.6路基顶面——292.5路基顶面回弹模量为40Mpa,路面容许弯沉值为26.6(0.01mm)。5.2人行道路面结构XX路桥-柏杨东路(K0+000-K0+429.163):3cm3cmM7.5水泥砂浆垫层25cmC25砼级配碎石找平层(平均厚度20cm)柏杨东路-嘉州大道(K+429.163-K1+700):3~5mm压印面层(仿花岗石)25级配碎石找平层(平均厚度20cm)考虑到现场情况的复杂性,为确保人行道的质量、使用功能,本次在人行道混凝土层下设置了级配碎石找平层,其厚度本次按平均20cm考虑。对于该级配碎石找平层,其具体的实施厚度,应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结合相关规范的要求进行设置,严禁不顾现状人行道下路基、管线的实际情况,而全线设置20cm级配碎石找平层,若出现因对人行道路基进行超挖,导致出现现状管道破坏、悬空的情况,由施工单位自行负责,在对出现的问题处理后还需经过各方共同确认后方可进行下一步工序。5.3管线过街路面加固对于管道、涵洞横穿道路,覆土较浅的情况,本次考虑对路面结构进行加强。对于路面加强情况的界定及其具体做法,详见《管线过街路面加固图》。该部分工程量已预估计入主要工程数量表中,具体以现场实际发生为准。6.附属附属设施及构筑物设计6.1过街预埋涵为保证将来小三线过街需求,本次考虑在柏杨东路、百福路、百禄路、嘉州大道4处交叉口设置过街预埋涵,具体布置详见《道路平面设计图》,做法详见《过街预埋涵设计大样图》。6.1管廊保护根据业主提供的XX路现状管网资料,道路沿线存在多处燃气管、供水管横穿道路的情况,特别是沿线交叉口范围,地下管网更是繁多。本次根据XX路现状管网资料,考虑道路改造的不可预见性,本次对沿线既有过街管线进行管廊保护,主要工程数量表中已预估该部分工程量,具体以现场实际为准。管廊保护的具体设置详见《管廊保护大样图》,对于单根过街管道,采用单孔管廊保护,对于多根并排的过街管道,采用多孔管廊保护。工程量统计表中的管廊保护长度以单孔管廊保护进行统计。7.路线交叉7.1概述道路沿线相交路口均为平交口,对于柏杨东路、百福路、百禄路、嘉州大道4处交叉口进行交叉口竖向设计,其余支路口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顺接即可,本次不另作设计。7.2渠化设置本次对XX路-嘉州大道进行了渠化设置,渠化岛人行部分路面结构采用柏杨东路-嘉州大道人行道的结构,其余绿化部分按照常规设置,本次不另作设计。渠化岛路缘石分两种规格:对于绿化部分,采用与车行道路缘石相同的规格,即C30预制砼路缘石(15X35X50(100));对于人行部分,为保证行人、非机动车行驶平顺,本次设计为斜路缘石,详见《路面结构设计图》。7.3交叉口竖向设计道路沿线相交路口均为平交口,对于柏杨东路、百福路、百禄路、嘉州大道4处交叉口进行交叉口竖向设计,其余支路口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顺接即可,本次不另作设计。本次交叉口竖向设计系根据本次道路路面设计标高及已建相交道路的路面标高而进行,由于本项目为改造项目,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已建相交道路的现场实际标高而对交叉口竖向设计中的标高进行略微调整,以保证道路间的平顺衔接,同时由于现状路面纵坡较缓,本次交叉口范围可能出现局部路面坡度较缓的情况,为保证及时排除路面水,应在坡度较缓处、交叉口范围标高最低点处增设雨箅子。若出现交叉口衔接不畅,路面积水,由施工单位自行负责。8.盲道及无障碍设计盲道设计主要为盲人提供便利的出行环境,充分展现了设计“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严格遵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于2012年联合颁布的《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8.1盲道设计(1)人行道盲道砖颜色宜为中黄色,其材质与面层铺装材料一致,砼强度不小于C25,其表面触感部分以下的厚度与人行道砖一致。(2)人行道盲道宽0.6m,距人行道绿化带路缘净宽0.3m,盲道应连续,中途不得有电线杆、拉线、树木等障碍物,宜避开井盖铺设。(3)人行道成弧线形路线时,行进盲道应与人行道走向一致。(4)距人行横道入口、广场入口等0.3m处应设提示盲道,其长度与各入口的宽度应相对应。8.2无障碍通道(1)平面布置根据道路平面图人行道、人行横道线的设置及各路口的实际情况确定。(2)三面坡缘石坡道适用于无设施带或绿化带处的人行道,人行道与缘石间有设施带或绿化带时,设单面坡缘石坡道。(3)所有道路交叉路口及路段人行横道均应设置供残疾人通过的缘石坡道,供以手摇三轮车及轮椅为工具的残疾人通过。(4)在人行横道与缘石坡道处不得设雨水口,如有冲突,可稍微移动缘石坡道的位置或雨水口的位置以错开。(5)缘石坡道处车行道、人行道的路面结构及做法与路段上相同。(6)缘石坡道用人行道砖铺砌,路面结构组合与人行道相同,坡面转折处人行道砖须切割齐整。9.公交站根据现场调查情况,结合本项目方案成果,道路沿线公交站均按现状位置进行保留。实施路面的破除时,应不影响公交站相关建筑物的稳定性。10.材料要求10.1改性沥青混凝土SMA-13C(1)普通沥青采用A级道路石油沥青,沥青标号采用70号,其技术要求如下表:普通沥青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沥青指标试验法针入度(25℃,5s,100g)060~80T0604针入度指数PI-1.5~+1.0T0604软化点(R&B)不小于℃46T060660℃Pa·s180T062010℃cm15T060515℃cm100T0605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2.2T0615闪点不小于℃26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5T0607质量变化不大于%±0.8T0610或T0609残留针入度比不小于%61T0604残留延度(10℃)不小于cm6T0605改性材料采用采用SBSI-D型改性沥青,其技术要求:SBS改性沥青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沥青指标试验法针入度(25℃,5s,100g)040~60T0604延度5℃,5cm/min不小于cm20T0605软化点TR&B,不小于℃60T0606运动粘度135℃,不大于Pa·s3T0625或T0619闪点,不小于℃23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T0607弹性恢复25℃,不小于%75T0662贮存稳定性离析,48h软化点差,不大于℃2.5T0661质量变化不大于%±1.0T0610或T0609残留针入度比25℃不小于%65T0604残留延度(5℃)不小于cm15T0605动态剪切76℃G*/sinδ最小1.0AASHTOM320-03T315-04RTFOT试验后AASHTOM320-03T240-03动态剪切76℃G*/sinδ最小2.2AASHTOM320-03T315-04压力老化后AASHTOM320-03R28-02动态剪切31℃G*sinδ最大5000AASHTOM320-03T315-04蠕变劲度-12℃最大最小300AASHTOM320-03T313-04M值0.3注:1.JTJ指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JTJ052-2000。(2)石料本项目粗集料根据业主要求采用玄武岩(粒径不小于8cm)轧制碎石,细集料采用卵石轧制的石屑及机制砂,其质量技术标准应满足交通部《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4.8章节中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同时细集料及填料应满足4.9章节、4.10章节中的相关规定。(3)混合料的级配及性能指标要求见下表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要求类型通过下列筛孔(㎜)的质量百分率(%)31.526.519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SMA-1310090~10050~7520~3415~2614~2412~2010~169~158~12SMA-13沥青混合料性能要求试验项目改性SMA-13马歇尔试件尺寸(mm)φ101.6×63.5击实次数(次)双面各击75空隙率(%)3~4矿料间隙率(%)不小于17沥青饱和度(%)75~85稳定度(KN)不小于6流值(mm)2~5谢伦堡沥青析漏试验的结合料损失(%)不大于0.1肯塔堡飞散试验的混合料损失或浸水飞散试验(%)不大于15浸水残留稳定度(%)不小于80冻融劈裂强度比(%)不小于80动稳定度(次/mm)不小于3000构造深度(mm)不小于0.8路面空隙率(%)不大于6(4)纤维稳定剂为了确保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沥青路面的抗裂性能及使用寿命,在沥青混合料上面层中加入纤维稳定剂材料。10.2其他沥青混凝土(AC-20(1)基质沥青:采用A级道路石油沥青,沥青标号采用70号。其技术要求如下表:基质沥青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沥青指标试验法针入度(25℃,5s,100g)060~80T0604针入度指数PI-1.5~1.0T0604软化点(R&B)不小于℃46T060660℃Pa·s180T062010℃cm15T060515℃cm100T0605蜡含量(蒸馏法)不大于%2.2T0615闪点不小于℃260T0611溶解度不小于%99.5T0607质量变化不大于%±0.8T0610或T0609残留针入度比不小于%61T0604残留延度(10℃)不小于cm6T0605(2)粗集料:采用的卵石须大型反击式碎石机轧制。为减少粉尘的排出量,建议在轧制石屑及碎石时,应调整碎石机,尽可能减少粉尘的产量。轧好的碎石应分开堆放,并做好防尘处理,保持碎石清洁。具体质量技术要求见下表:粗集料技术要求指标单位技术要求石料压碎值,不大于%26洛杉矶磨耗损失,不大于%28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60吸水率,不大于%2.0坚固性,不大于%12针片状颗粒含量(混合料),不大于%15其中粒径大于9.5㎜,不大于%12其中粒径小于9.5㎜,不大于%18水洗法<0.075㎜颗粒含量,不大于%1软石含量,不大于%3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不小于级41个破碎面颗粒含量,不小于%1002个或2个以上破碎面颗粒含量,不小于%90(3)细集料:细集料可采用天然砂、机制砂、石屑。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具体质量技术要求见下表:细集料技术要求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表观相对密度,不小于2.50坚固性(>0.3㎜部分),不小于%12含泥量(<0.075㎜的含量),不大于%3砂当量,不小于%60亚甲蓝值,不大于g/㎏25棱角性(流动时间),不小于S30(细集料的洁净程度,天然砂以小于0.075㎜的含量的百分数表示,石屑和机制砂以砂当量(适用于0~4.75㎜)或亚甲蓝值(适用于0~2.36㎜和0~0.15㎜))(4)填料:矿粉采用石灰岩或岩浆岩中的强基性岩石等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后得到的矿粉,原石料中的泥土杂质应除净。矿粉应干燥、洁净,能自由的从矿粉仓流出。具体质量技术要求详见下表:填料技术要求项目单位技术要求表观密度,不小于t/m32.50含水量,不大于%1粒度范围<0.6㎜<0.15㎜<0.075㎜%10090~10075~100外观无团粒结块亲水系数<1塑性指数<4(5)抗剥落剂:为保证沥青与集料间粘结力,提高抗水损害能力,要求掺加抗剥落剂,抗剥落剂应采用:性能优良、稳定、持久、且施工易于操作,加入后沥青与集料的粘结力不低于4级。沥青抗剥落剂,建议其掺量为沥青重量的0.4%。沥青中加入抗剥落剂后,应进行一定程度老化(薄膜烘箱中加热96小时,有条件可在压力老化仪PAV中进行)然后进行粘附性试验,经过初期老化后的混合料须进行浸水马歇尔试验、冻融劈裂试验。(6)混合料的级配及性能指标要求见下表:沥青混合料矿料级配要求类型通过下列筛孔(㎜)的质量百分率(%)31.526.5191613.29.54.752.361.180.60.30.150.075AC-10090~10074~9262~8250~7226~5616~4412~338~245~174~133~7沥青混合料性能要求试验项目普通AC-20C击实次数(次)双面各击75稳定度(KN)不小于8流值(mm)2~4空隙率VV(%)90mm以内空隙率VV(%)90mm以下3~53~6沥青饱和度(%)65~75矿料间隙率(%)不小于13残留稳定度(48h)(%)不小于80冻融劈裂强度比(%)不小于75动稳定度(次/mm)不小于1000马歇尔试验密实度(%)97极限破坏应变(μ3)不小于2000现场空隙率(%)不大于7(7)抗滑技术指标:横向力系数SFC60≥50构造深度TD(mm)≥0.80(8)关键性筛孔通过率AC-13C:<40%(关键性筛孔尺寸:AC-20C:<45%(关键性筛孔尺寸:(9)透层(液体沥青)用在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层顶面的透层应采用中凝或慢凝道路用液体沥青,其技术指标应满足下表所列要求:透层沥青技术要求试验项目中凝AL(M)-2慢凝AL(S)-2粘度(S)C25,5<20C60,55~15蒸馏体积(%)22<7315℃<25360℃<35蒸馏后残留针入度(25度,0.1mm)100~300延度(25度,5cm/min,cm)>60物浮飘度(50℃)(S)<20闪点(TOC法)(℃)>65>70含水量不大于(%)0.22.0(10)下封层(乳化沥青稀浆封层)乳化沥青稀浆封层由乳化沥青、集料、矿粉与水组成,各类材料的规格与技术指标要求如下:⑴乳化沥青采用慢裂型道路用乳化石油沥青BC-1(A级70#沥青),其技术指标应满足下表要求:乳化沥青技术要求技术指标单位技术要求电荷类型阳离子(+)1.18mm筛上剩余量%<0.1标准粘度C25,3s8~20恩格粘度E255~30贮存稳定性CH5<5与矿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2/3蒸发残留物性质蒸发残留物含量%≥50(25℃)针入度0.1mm50~150(15%≥50溶解度(三氯乙烯)%≥97.5⑵集料用石灰岩轧制而成,粗集料形状应饱满且接近正方体,石质应洁净、坚硬、粗糙,细集料宜采用洁净的机制砂或石屑,不得使用天然砂,集料的规格与级配要求应满足下表要求。稀浆封层集料的技术指标要求技术指标单位技术要求原石集料压碎值%<28原石洛杉机磨耗率%<30集料的坚固性损失%<12粗集料的吸水率%<3粗集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15(D≥9.5mm);<20(D<9.5mm)<4.75mm集料的砂当量%≥50<0.075mm水洗法颗粒含量%≤1软石含量%≤5⑶矿粉可选用不含杂质的石灰石粉或普通硅酸盐水泥作为填料,用量由试验确定,以不影响稀浆的性能为度,并符合矿料的级配组成要求。⑷乳化沥青稀浆封层的组成要求矿料级配与沥青用量范围稀浆封层类型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油石比(%)9.54.752.361.180.60.30.150.075ES-210090~10065~9045~7030~5018~3010~215~157.5~13注:油石比是指水分蒸发后的沥青含量,乳化沥青用量应据乳液浓度反算确定。⑸乳化沥青稀浆封层的性能要求稀浆封层混合料技术要求性能指标单位技术要求可拌合时间(25℃)s机械摊铺>120,人工摊铺>180稠度cm2~3负荷轮碾压试验的砂粘附量(LWT)g/m2<540粘结力试验初凝(30min)N·m>1.2开放交通N·m>2.0湿轮磨耗损失(WTAT)浸水1hg/m2<800(11)粘层(改性乳化沥青)粘层沥青采用A级改性乳化70#沥青,粘层沥青的技术指标应满足下表的各项要求:粘层沥青技术要求性能指标单位技术要求电荷类型阳离子(+)1.18mm筛上剩余量%<0.1破乳速度试验速度快裂贮存稳定性5d%<51d%<1粘度标准粘度C25,3s16~25恩格拉粘度E253~10与石料的粘附性裹覆面积≥2/3蒸发残留物含量%≥60低温储存稳定性-50C外观无粗颗粒或结块蒸发残留物性质含量%≥50针入度25℃0.1mm40~100延度5℃cm>20软化点0C>55三氯乙烯溶解度%≥97.5注:两类粘度试验可任选其一。10.3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粗集料:采用卵石(粒径不小于5cm)轧制碎石,碎石压碎值不大于30%,粒料中两个以上的破碎面的比例分别不小于70%和50%。细集料:采用碎石加工过程中的石屑,有机质含量不超过2%。水泥稳定碎石:其配合比根据项目工程建设当地的材料及试验确定,要求其抗压模量≥1300Mpa,7d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上基层不小于4.0Mpa,下基层不小于2.5MPa。碎石的级配见下表:水泥稳定碎石级配表通过下列方孔筛(mm)的质量百分率(%)4031.5199.54.752.360.60.075液限(%)塑性指数-10068~8638~5822~3216~288~150~3<28<910.4级配碎石级配碎石:要求其抗压模量>250Mpa。级配砂砾砂砾混合料的及配组成见下表:类型通过下列筛孔(mm)质量百分比(%)液限(%)塑指(%)备注筛孔尺寸37.531.526.5191613.29.5<25<8-级配碎石10085~10065~85-42~67-20~40筛孔尺寸4.752.361.180.60.30.150.075级配碎石10~27-8~205~18--0~1010.5人行道压印混凝土(1)水泥:水泥强度等级不得低于42.5,严禁不同品种、不同强度等级的水泥混用。水泥进场应有产品合格证和出厂检验报告,质量必须符合国家现行标准。(2)砂:中砂或粗砂含泥量不大于3%,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3)石子:宜选用粒径为5~12㎜,含泥量不大于2%,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4)水:宜采用饮用水,当采用其他水源时,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5)彩色强化剂、彩色脱模剂颜色应符合要求,并应有产品合格证和出厂检验报告,质量符合企业标准。其他相关技术要求详见图纸部分。10.6相关技术要求类型压实度(%)抗压强度(MPa)CBR值(%)强度等级沥青面层3%~5%(马歇尔试验空隙率)——————5%水泥稳定碎石≥983.0~3.5-4%水泥稳定碎石≥972.0~3.0-级配碎石≥96-≥80混凝土(人行道)——————C25五、道路绿化工程1人行道铺装及行道树设置概述本次道路人行道铺装和绿化设计主要分成两段,XX路桥——柏杨东路段;柏杨东路——嘉州大道段。XX路桥——柏杨东路段道路铺装主要采用30mm厚花岗岩,采用花岗岩铺装更加突出本路段的品质,道路整体形象简洁美观,且花岗岩经久耐用,不易顺坏。本段人行道间距6.6m设置行道树,树池尺寸为2m*2m,采用芝麻灰花岗石光面作为树池边沿,行道树选用胸径20cm银杏,对本路段原有行道树(天竺桂)进行移栽。柏杨东路——嘉州大道段道路铺装主要采用彩色压印混凝土,彩色压印混凝土成本较低,且施工方便,使用期限较长,是当下人行道铺装的主要使用材料。本路段人行道间距6.6m,树池尺寸为1.5m*1.5m,采用C30预制砼作为树池沿,行道树选用胸径15cm天竺桂。行道树来源主要包含:保留原有长势较好行道树(天竺桂),移栽XX路桥——柏杨东路段原有长势较好行道树(天竺桂),新种植天竺桂。天然花岗石面材安装前,应进行品种,颜色分类选配后,按设计要求铺贴,天然石材与水泥砂浆粘结面、与地面基层接触面应作防渗处理,防止反浆、渗水。铺装依施工放线而定,所有曲线需按方格网放线以保证曲线流畅,自然。人行道混凝土路面纵、横向缩缝间距5-6m,伸缝间距一般为20-30m,缝宽20mm,沥青灌缝。2绿化种植施工注意事项2.1土方工程施工设计中的土壤均为适宜植物正常生长的种植土,不含建筑垃圾、杂草根、淤泥和碎石。进场后按计划进度做好清场工作,清除垃圾,对施工范围进行遮拦、隔离,石块垃圾及各种废弃物料集中深埋。同时,对种植层以下的土层进行深翻使土壤疏松、平整,为下一步工序打好基础。2.2种植工程1.道路边绿地行道树树杆中心至路缘外侧距离≥750mm。2.覆土深度要求不少于1500mm3.选购符合设计要求、无病虫害的树苗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前提。特别是骨架树种是体现景观效果的主要树种,选购时一定要按规格的上限标准。4.挖树穴,根据苗木土球大小而定,树穴一般要求大于土球直径20-40cm左右,挖掘深度,大于土球厚度10-20cm,要求树穴上口直径与穴底直径基本相同。5.栽植深度要符合生长要求,土球表面应低于土平面10-20cm左右。6.种植时,要去除根部包扎的草绳。回填土时,要分层夯实,使回填土与根部紧密结合,有利于根部生长,填土至2/3时,围堰浇足水,第二天再补一次水后,覆土整平。转入正常养护。7.起挖、运输、种植的时间控制在24小时内。运输过程中用油布遮盖,适当喷水保湿。9.灌木种植完毕后,浇水、修剪、整形,达到一次成型的设计效果。2.3其他注意事项1.严格按苗木表现规格购苗,应选择枝干健壮,形体完美,无病虫害的苗木。大苗移植尽量减少截枝量,严禁出现没枝的单干草木,乔木分枝点不少于4个。分枝必须有4层以上。2.苗木表中所规定的冠幅,是指乔木修剪小枝后,大枝的分枝最低幅度或灌木的叶冠幅。而灌木的冠幅尺寸是指叶的丰满部分。只伸出外面的两、三个单枝不在冠幅所指之内,乔木也尽量多留些枝叶。3.大苗移植严格按土球设计要求。树木土球计算应为:普通苗木土球直径=2树地径周长+树直径,大苗土球应加大,根据不同情况土球是胸径的7-10倍。4.土壤要求:不含砂石、建筑垃圾,如果是回填土,不能是深层土,最好以疏松湿润、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肥沃冲积或砂壤土。种植乔木处的种植土厚度不得低于1.2m。5.本次对于人行道铺装给出了标准段铺装大样,详见《人行道铺装大样图》。由于现状人行道宽度不定,本次大样图里面给出了固定宽度和可变宽度,具体实施时,应先实施固定宽度,再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结合设计对可变宽度进行设置,保证铺装连续、衔接顺畅。6.两段人行道铺装材质不同,但铺装样式基本一致。六、施工技术要求1.路基1.1土质路堤本次路基填料采用砂砾石。(1)路堤填筑1)性质不同的填料,应水平分层、分段填筑,分层压实。同一水平层路基的全宽应采用同一种填料,不得混合填筑。每种填料的填筑层压实后的连续厚度不宜小于500mm。填筑路床顶最后一层时,压实后的厚度应不小于100mm。2)对潮湿或冻融敏感性小的填料应填筑在路基上层。强度较小的填料应填筑在下层。在有地下水的路段或临水路基范围内,宜填筑透水性好的填料。3)在透水性不好的压实层上填筑透水性较好的填料前,应在其表面设2~4%的双向横坡,并采取相应的防水措施。不得在由透水性较好的填料所填筑的路堤边坡上覆盖透水性不好的填料。4)每种填料的松铺厚度应通过试验确定。5)每一填筑层压实后的宽度不得小于设计宽度。6)路堤填筑时,应从最低处起分层填筑,逐层压实;当原地面纵坡大于12%或横坡陡于1:5时,应按设计要求挖台阶,或设置坡度向内并大于4%、宽度大于2m的台阶。7)填方分几个作业段施工时,接头部位如不能交替填筑,则先填路段,应按1:1坡度分层留台阶;如能交替填筑,则应分层相互交替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2m。(3)选择施工机械,应考虑工程特点、土石种类及数量、地形、填挖高度、运距、气候条件、工期等因素,经济合理地确定。填方压实应配备专用碾压机具。1.2挖方路基(1)土方开挖应自上而下进行,不得乱挖超挖,严禁掏底开挖。(2)开挖过程中,应采取措施保证边坡稳定。开挖至边坡线前,应预留一定宽度,预留的宽度应保证刷坡过程中设计边坡线外的土层不受到扰动。(3)开挖至零填、路堑路床部分后,应尽快进行路床施工;如不能及时进行,宜在设计路床顶标高以上预留至少300mm厚的保护层。(4)应采取临时排水措施,确保施工作业面不积水。(5)挖方路基路床顶面终止标高,应考虑因压实而产生的下沉量,其值通过试验确定。2.级配碎石(1)计算材料用量根据各路段基层或底基层的宽度、厚度及预定的干密度,计算各段需要的集料数量。如级配砾石系用两种集料合成时,分别计算两种集料的数量;根据料场集料的含水量以及所用运料车辆的吨位,计算每车材料的堆放距离。(2)运输和摊铺集料1)集料装车时,应控制每车料的数量基本相等。2)同一料场供料的路段内,由远到近将料按第(1)点计算的距离卸置于下承层上。卸料距离应严格掌握,避免料不够或过多。采用两种集料时,应先将主要集料运到路上,待主要集料摊铺后,再运另一种集料并摊铺。如粗细两种集料的最大粒径相差很多,应在粗集料处于潮湿状态下摊铺细集料。3)料堆每隔一定距离应留一缺口。4)集料在下承层上的堆置时间不宜过长。运送集料较摊铺集料工序宜只提前数天。5)应通过试验确定集料的松铺系数,并确定松铺厚度。人工摊铺混合料时,其松铺系数约为1.40~1.50;平地机摊铺混合料时,其松铺系数约为1.25~1.35。6)用平地机或其他合适的机具将料均匀地摊铺在预定的宽度上,表面应力求平整,并有规定的路拱。应同时摊铺路肩用料。7)检查松铺材料层的厚度是否符合预计要求,必要时,应进行减料或补料工作。(3)拌和及整形1)用平地机拌和时,每一作业段的长度宜为300~500m。a拌和时,平地机刀片的安装角度按相关规范执行。一般需拌和5~6遍。拌和过程中,用洒水车洒足所需的水分。.拌和结束时,混合料的含水量应均匀,并较最佳含水量大1%左右。应无粗细颗粒离析现象。b使用符合级配要求的天然砂砾时,如摊铺后混合料有粗细颗粒离析现象,应用平地机进行补充拌和。c用平地机将拌和均匀的混合料按规定的路拱进行整平和整形。d用拖拉机、平地机或轮胎压路机在已初平的路段上快速碾压一遍,以暴露潜在的不平整。e再用平地机进行整平和整形。2)用拖拉机牵引四铧犁或五铧犁进行拌和时,每一作业段的长度宜为100~150m。第一遍由路中心开始,将混合料向中间翻,同时机械应慢速前进。第二遍则应从两边开始,将混合料向外翻。拌和过程中,用洒水车洒足所需的水分。拌和遍数以双数为宜,一般需拌6遍。拌和结束时,混合料含水量应均匀,并较最佳含水量大1%左右,且无离析现象。用平地机或用其他机具按规定的路拱进行整平和整形。在整形过程中,严禁任何车辆通行。(3)碾压1)整形后,当混合料的含水量等于或略大于最佳含水量时,立即用12t以上三轮压路机、振动压路机或轮胎压路机进行碾压。直线和不设超高的平曲线段,由两侧路肩开始向路中心碾压;在设超高的平曲线段,由内侧路肩向外侧路肩进行碾压。碾压时,后轮应重叠1/2轮宽;后轮必须超过两段的接缝处。后轮压完路面全宽时,即为一遍。碾压一直进行到要求的密实度为止。一般需碾压6~8遍,应使表面无明显轮迹。压路机的碾压速度,头两遍以采用1.5~1.7km/h为宜,以后用2.0~2.5km/h。2)路面的两侧应多压2~3遍。3)严禁压路机在己完成的或正在碾压的路段上调头或急刹车。4)凡含土的级配碎石层,都应进行滚浆碾压,一直压到碎石层中无多余细土泛到表面为止。滚到表面的浆(或事后变干的薄土层)应清除干净。(4)横缝的处理两作业段的衔接处,应搭接拌和。第一段拌和后,留5~8m不进行碾压,第二段施工时,前段留下未压部分与第二段一起拌和整平后进行碾压。(5)纵缝的处理应避免纵向接缝。在必须分两幅铺筑时,纵缝应搭接拌和。前一幅全宽碾压密实,在后一幅拌和时,应将相邻的前幅边部约30cm搭接拌和,整平后一起碾压密实。3.基层3.14%水泥稳定碎石⑴强度标准:要求水稳碎石试件的7天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达到2.0~3.0Mpa,推荐的水泥含量(水泥质量/干集料)为4%。施工前应按强度标准通过试验选用合适的水泥含量,并确定最佳含水量与最大干密度等指标以控制混合料的施工。⑵拌料:底基层材料应在稳定土集中拌合厂内进行机械拌合。拌合前的集料应具备良好的储藏条件,拌合时应准确配料,施工时的水泥含量可相对试验值提高最多0.5%,含水量宜根据施工气温比最佳含水量稍高(△≤1.0%),材料拌合应尽量均匀。水泥稳定级配碎石施工具有严格的时效性,从投料拌和到碾压成型完毕的过程(延迟时间)不应超过6h,最好控制在4h以内,否则应通过加缓凝剂进行水泥凝结时间的调整并报监理工程师批准。⑶运输:拌合好的混合料应尽快运至工地,在运输过程中,车上的混合料应采取覆盖措施以减少其水分的损失。⑷摊铺:水稳碎石最好选用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或稳定土摊铺机进行摊铺作业,在条件受限的情况下也可使用平地机或摊铺箱,但禁止人工摊铺。摊铺过程应平稳连续,尽量减少横向施工缝。摊铺时应严格掌握基层松铺厚度,混合料应均匀一致,摊铺后要有专人检查质量,防止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离析,产生离析的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应及时调整。施工时应严格控制基层的平整度以及路拱横坡度在评定标准允许的误差范围内。⑸碾压:在大规模施工前应根据拌合站的不同铺设几段试验段,以确定碾压吨位、碾压遍数以及碾压速度等施工参数。碾压方向为从两侧到中间,从超高内侧到外侧,要求底基层的压实度达到98%以上。⑹养生:底基层施工完毕后宜采用湿砂、不透水薄膜或草袋进行养生,洒水量视温度与风速而定,整个养生期间应始终保持水稳碎石表面处于潮湿状态。在养生期间除洒水车外应禁止一切车辆通行,以尽可能减少对底基层的早期损坏。养生结束后在上结构层施工前必须将覆盖物或杂物清除干净。要求底基层的养生时间不小于7天。3.25%水泥稳定碎石⑴强度标准:要求水稳碎石基层试件的7天浸水无侧限抗压强度达到3.0~3.5MPa,推荐的水泥含量(水泥质量/干集料)为5%(在满足设计要求的情况下不宜过分追求强度而加大水泥含量)。施工前应按强度标准通过试验选用合适的水泥含量,并确定最佳含水量与最大干密度等指标以控制混合料的施工。⑵配料:施工时应认真参照推荐级配范围确定集料组成,注意严格控制最大粒径以免离析,严格控制粗集料与0.075mm以下细料用量使混合料形成密实骨架结构。⑶拌合与运输:拌合含水量可视延迟时间稍高于最佳含水量,但应严格控制增量在1%以内,其它工序及其要求同于底基层。⑷摊铺:摊铺前应在底基层顶面喷洒薄层水泥浆,其它工序及其要求同底基层。⑸碾压:在大规模施工前应根据拌合站的不同铺设几段试验段,以确定碾压吨位、碾压遍数以及碾压速度等施工参数。碾压后的基层混合料应达到至少98%的压实度,在基层成型后如发现局部存在较大离析或不平整,禁止用水泥(砂)浆抹盖(平),应采取局部挖除换补的处理措施。⑹养生:基层的养生手段、交通管制与养护时间均同于底基层,养生结束后在洒布透层沥青前应先清除基层顶面的泥浆与杂质。4.下封层(乳化沥青稀浆封层)⑴配比:确定最小或最大乳化沥青用量,控制集料组成在规定级配以内,并通过拌合试验预测混合料破乳前的可拌合时间。⑵拌合前应对现场料堆取样进行筛分分析试验,要求0.6mm及其以上筛孔的每档用料偏差△≤5%,△0.3mm≤4%,△0.15mm≤3%,△0.075mm≤2%,纯沥青含量应控制在最佳用量的±0.5%之内。拌合时应根据试验数据严格控制集料、填料、水、沥青乳液等的配比;⑶乳化沥青稀浆封层的施工温度不得低于10℃;⑷如施工气温较高,基层表面特别干燥时,摊铺作业前应用洒水车或摊铺箱前的预洒水装置对表面进行预湿处理,洒水量视温度、干燥程度而定,但凹陷处不得有积水;⑸稀浆的摊铺至少应采用单轴叶片式稀浆封层机进行,摊铺机保持匀速前进,要求表面平整,混合料在摊铺箱中分布均匀,不得超载,混合料不得结块成团。摊铺机无法到达的部位也可人工摊铺,但表面效果应与机械摊铺一致,摊铺后24小时内不宜开放临时交通;⑹摊铺时应注意减少纵横接缝数量,接缝搭接宽度不超过75mm,接缝处的不平整度≤5mm;5.粘层(改性乳化沥青)⑴在洒布粘层沥青之前,应清除粘层基面的杂质,确保其表面干燥、洁净;⑵为保证粘层沥青能均匀满布,应采用洒布车进行洒布;⑶粘层材料采用中凝快裂阳离子改性乳化沥青,推荐用量为0.3~0.7L/m2。施工时应根据现场温度适当调整粘层沥青的稠度与用量,施工后应形成均匀、饱和的油面;⑷为避免沥青混凝土铺筑过程中粘层沥青被运输车车轮带走,可视现场情况在粘层表面轮迹部位均匀撒布用量为3~5kg/m2,粒径为2~5mm,油石比为0.6%的预拌沥青石屑。⑸在粘层沥青破乳并干燥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6.沥青混凝土面层⑴备料:沥青混合料在拌和前,应认真检验原材料的质量,只有符合质量标准的材料才能进场使用,并在施工过程中随时进行抽检。沥青混合料生产拌和前,应通过有资质的实验单位对原材料进行认真的目标配合比设计,在检验所设计的混合料的性能指标达到设计要求的条件下,才允许作为沥青拌和站的目标控制级配。⑵配合比:沥青混凝土拌和站在拌和沥青混合料前,应进行冷料上料速度曲线测定,根据目标配比设计确定各种集料的上料速度,并以此进行上料,取得各热料仓热料,进行生产配合比设计,必须通过试验路段(长度≥300m)的铺筑总结确定生产配合比及其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参数。优化机械台班组合及人员配置,以指导大面积施工。⑶计量:沥青混凝土拌和站在拌和沥青砼前,应认真校核拌和机的计量精度,在确认计量精度达到设计要求时,才允许进行拌和。⑷拌合:沥青拌和站在拌和沥青混合料时,应保证足够的温度与拌和时间,以保证混合料拌和均匀,注意在拌合改性沥青混合料时应适当提高拌合温度并延长拌合时间。⑸运输:沥青混合料在运输过程中,如果气温较低或运距过长,应适当提高拌合温度并采取相应保温措施,以免温度降低太快,影响沥青混合料的摊铺和压实。⑹摊铺:当单幅路面宽度大于摊铺机的工作宽度时,应采用两台摊铺机并行摊铺,避免形成纵向冷接缝。⑺碾压:沥青混凝土的压实分初压、复压与终压三步完成。初压应在混合料摊铺后温度较高时进行,必要时应紧跟摊铺机进行碾压,压路机从外侧向中间碾压,重复碾压宽度应不小于压路机轮宽的三分之一。碾压时应将驱动轮面向摊铺机,碾压路线及方向不得突然改变,压路机启动、停止时必须放慢速度。复压采用重型的轮胎压路机(不适于SMA)或振动式双钢轮压路机进行,它是获得密实度最主要的手段,一般采用高频率低振幅的方式进行碾压。终压应紧接复压后进行,终压时应注意采取收迹碾压的措施,所有碾压工作应在规定的温度范围之内完成,以免温度过低碾压痕迹无法消除。在整个碾压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对接缝边沿附近的碾压,待大型压路机碾压结束后,再用小型压路机反复进行碾压,以确保这些部位的压实效果。⑻通车:路面施工结束后待表面温度降到50℃以下方可开放交通。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及其碾压参数控制指标施工工序施工机具施工温度要求(℃)改性SMA改性ACAC出厂沥青混合料拌合厂170~185165~180155~165摊铺沥青混合料摊铺机≥160≥150≥145初压6~8T钢轮≥150≥140≥130复压12~20T轮胎或双钢轮≥130≥120≥110终压8~12T钢轮≥110≥110≥100注:SMA碾压不采用轮胎压路机。7.人行道压印混凝土1、施工时,彩色硬化剂、脱模粉应按铺筑方向,按序堆放及使用,各种专业施工工具及专用施工模板等也应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2、要根据对混凝土地面配比的要求而进行各类等级的准备工作。施工时的气候对施工质量有很大程度的影响,混凝土压模的施工应回避雨、雪、风沙及冰冻的天气,日夜温差大的地方晚上也应禁止施工。良好的施工环境才能保证施工的质量,混凝土压模施工时应尽量避免同其它的施工作业队伍交叉施工,必要时应对施工现场采取封闭措施。3、混凝土的施工要根据本次设计要求及相关规范进行,混凝土的厚度必须保持一致。4、伸缩缝的设置应在在铺设混凝土的24-36小时内完成,相隔距离为4-15米,伸缩缝的高度为混凝土厚度的1/3-1/4。5、混凝土面层每班铺筑长度应与混凝土压模铺面的合理施工相协调。特别是在冬季和雨季,施工长度应适当控制。6、混凝土面层处理之前使用混凝土压模专用施工工滚筒式提浆机抹平混凝土表层。7、等待混凝土面层表面的游离水份散去后,使用彩色硬化剂并以播撒的方式均匀地覆盖住混凝土的表层,用量约为11平方米/30公斤/袋。8、硬化剂的播撒必须分两遍进行,第一遍播撒约2/3左右的量,第二遍约播撒1/3左右的量。每播撒一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