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_第1页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_第2页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_第3页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_第4页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4《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西医临床专业使用)前言《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是其他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它的学术水平反映了中医临床学科发展水平,它以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病证的证候、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指导中医内科临床实践,系统地反映中医临床思维及辨证论治的规律。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专业基础理论和各脏腑系统主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的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处方用药知识及部分难治病、急危重症的诊治,熟悉中医内科的临床思维及实际操作程序。本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部论概要介绍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地位、任务,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及其依据,内科病证发病学、证候学、治疗学特点,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方法及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各论分八章,分别介绍56个病证以及各章所属病证共同的主要证候及特征,病机述要、治疗要点等基本知识,教学时数为162学时,总论目的: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熟悉中医内科学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2.熟悉中医内科病证发病学、证候学、治疗学的特点。3.了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病证分类、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4.了解中医内科学与西医内科学的区别与联系。学时:4教学内容:讲述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及地位。.简介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任务及地位、简介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重点讲解与分析中医内科病证的发病学特点。重点讲解与分析中医内科病证和证候学特点。重点讲解与分析中医内科病证的治疗学的特点。介绍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说明中医内科学的学习方法及要求,指出注意与前期课程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的衔接,和与其后期课程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的关系。各论外感病证概述目的:了解外感病证的病因病机特点。掌握外感病证的证候学特征。进一步了解外感病证与内伤杂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转化与兼夹。熟悉外感病证的治疗要点与调护要求。学时:0.5教学内容:介绍外感病证的一般概念及其在内科学科的地位。指出外感病证所属病证的共同证候学特征及互相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明确外感病证的辨证论纲领,指出其应用范围。指出外感病证的病机要点、治疗要点及调摄护理要求。感冒目的:1.了解感冒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其病因以及预后。2.掌握感冒的病机、诊断要点,以及风寒、风热、暑湿感冒的证治方药。3.熟悉“寒包火”感冒、虚人感冒的治疗要点。学时:2.5教学内容:1.介绍四时感冒的临床证候特征,以鼻塞、流涕、咳嗽、发热恶寒、头痛、周身酸楚、脉浮为主症,并说明四时感冒与时行感冒的鉴别诊断。2.叙述感冒的病因以风邪为主,冬春秋季感冒,以风寒、风热为主、夏令感冒多属暑湿致病,病机重点为卫表不和。3.明确感冒辨证属表实证,治疗大法为解表透邪。4.分别讲解三证感冒的症状特点,风寒感冒用辛温解表法,荆防达表汤加减。风热感冒用辛凉解表法,银翘散加减。暑热感冒用清热祛湿解表法,新加香薷饮加减。并说明虚人感冒当扶正祛邪,寒包火感冒当清里温表。简要介绍感冒的调护及进展。第二节外感发热目的:了解外感发热的概念、范围的病因病机。熟悉外感发热的主要证候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掌握外感发热卫气同病、气分证各型的证治方药。高热证的急救处理。熟悉卫、气、营、血分证的证治方药。了解外感发热的调护、预后,疗效评定标准。学时:2教学内容:介绍外感发热的概念、范围,说明本病与温病、伤寒的联系。明确外感发热的病因为六淫之邪,尤以火热、暑邪和疫毒之邪为主。病机为正邪相搏,“阳胜则热”。叙述外感发热的证候特征,各种不同热型的特点。本病的诊断要点。与内伤发热的鉴别。发热伴随症状的鉴别。讲解外感发热的证治:⑴卫分证:银翘散。⑵卫气同病:银翘白虎汤。⑶气分证:①肺热:麻杏石甘汤;②胃热:白虎汤;③腑实:大承气汤;④胆热:大柴胡汤;⑤脾胃实热:王氏连朴饮;⑥大肠湿热:葛根芩连汤;⑦膀胱湿热:八正散。⑷气营两燔:清瘟败毒饮,⑸营分证:①热灼营阴:清营汤;②热入心包:清营汤,⑹血分证:①热感动血:犀角地黄汤;②血热动风:羚羊角钩藤汤。叙述外感发热中高热的急救处理。介绍本病的调摄护理及预后、转归。疗效评定标准。第三节湿阻目的:了解湿阻的概念、含义及范围。熟悉湿阻的病因病机。掌握湿阻的各个证型之辨证论治。学时:2教学内容:介绍湿阻的概念和范围,说明湿阻的季节性和地域性。阐述湿阻病因是湿邪,病机为湿邪阻滞中焦,随着人体的体质。脏腑状态,有寒化和热化的不同。病位在脾胃。叙述湿阻的证候特点和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在于化湿、燥湿和利湿,分清治寒湿和湿热的不同方法。讲解湿阻的证治:⑴湿阻脾胃:藿香正气散。⑵湿热中阻:连朴饮。⑶脾虚湿阴:香砂六君子汤。简介湿阻的调摄护理。第四节痢疾目的:了解痢疾的概念、传染性和流行情况。熟悉痢疾的病因、病机。熟悉痢疾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辨证要点。掌握痢疾的各证型之辨证论治和疫毒痢的救治措施。5.了解痢疾的预防和转归。学时:2教学内容:简介痢疾的概念、范围、传染性和流行性。阐明痢疾的病因为外感时疫毒邪和饮食不洁,病机在于邪毒与气血搏结于肠腑,大肠传导失司,脂膜和血络受损,化为脓血而成。病位在大肠与胃、脾关系密切。叙述痢疾的诊断要点、证候特征,和泄泻、霍乱的鉴别诊断。各类痢疾的治疗原则即热痢宜清,寒痢宜温,初痢宜温,久痢宜涩。讲解痢疾的证治:①湿热痢:芍药汤加减。②疫毒痢:白头翁汤加味以及救治措施。③寒湿痢:不换金正气散。④噤口痢:开噤散加味。⑤休息痢:连理汤加味。⑥虚寒痢:真人养脏汤。5.介绍痢疾的调摄护理及预防措施。第五节疟疾(自学)目的:掌握疟疾的证候特征。了解疟疾的流行概况及我国对疟疾认识的沿革概况。了解疟疾的病因病机。掌握疟疾和诊断及鉴别诊断。掌握疟疾和治疗原则。熟悉疟疾各种证型的辨证论治。了解疟疾的预后及调摄护理。学时:教学内容:介绍疟疾的流行情况及我国对疟疾的认识沿革。中医对疟疾有深刻的认识及良好的疗效。阐核实疟疾的证候特征是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多发于夏秋季。说明疟疾的病因是感受疟邪,病机是疟邪伏于半表半里,出入营卫之间,邪正交争,而引起发病。阐明疟疾的诊断要点,及应与其他有寒热往来表现的感冒、伤寒、下焦湿热、肝胆湿热、痨瘵、外科疮毒学疾病相鉴别。可从寒热往来有无规律性,未发作时有无症状,及发病季节和地区等方面加以鉴别。说明瘅疟与一般疟疾的区别主要是症状严重,发病周期不明显,多有神昏谵语及主要在南方发病。阐明祛邪截疟是治疗疟疾的基本原则。讲解疟疾的证治有:⑴正疟,用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法,柴胡截疟饮加减。⑵温疟,用清热解表,和解祛邪法,白虎加桂枝汤加味。⑶寒疟,用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法,柴胡桂姜汤加减。⑷热瘅,用解毒除瘅,清热保津法,青蒿素合清瘅汤加减。⑸冷瘅,用解毒除瘅,芳化湿浊法,青蒿素合不换金正气散加减。⑹劳疟,用益气养血,扶正祛邪法,何人饮加味。⑺疟母,用软坚散结,祛瘀化痰法,鳖甲煎丸。介绍疟疾的预后及调摄护理。第二章肺病证概述目的:了解肺病证的概念、范围。熟悉肺病证的病因病机。掌握肺病证的主要证候及特征,掌握治疗要点。学时:1教学内容:介绍肺病证的概念、范围,以及各病证间的联系。重点说明肺病证的主要证候及特征。分析肺病证的基本病机及其相互联系,以及与其脏腑的关系。阐述治疗要点,注意宣肺与肃肺、治肺与调理脾、肾、肠的关系。第一节咳嗽目的:了解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而关系到它脏。熟悉外感咳嗽治疗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内伤咳嗽治疗重在调理肺脏功能,祛邪止咳或补肺养正。掌握各类咳嗽的辨证施治。学时:2教学内容:介绍咳嗽的概念,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分析咳嗽的病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分析咳嗽的病风热、风燥的不同,内伤多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以痰湿蕴肺,肝火犯肺为多。病位在肺,但与肝、脾等其他脏器有关。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有互为影响的关系。讲述咳嗽的辨治原则,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以祛邪止咳,兼以扶正。重点讲解咳嗽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外感咳嗽:风寒袭肺证,用疏风散寒宣肺法,三拗汤、止嗽散加减;风热伤肺证,用疏风清热肃肺法,桑菊饮加减;风燥伤肺证,用疏风清肺润燥法,桑杏汤加减,若属凉燥证,用温润法,杏苏散加减。内伤咳嗽:肝火犯肺证,用平肝清肺降火法,泻白散、黛蛤散加减;谈湿蕴肺证,用健脾燥湿化痰法,二陈平胃汤、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郁肺证,用清热化痰肃肺法,清金化痰汤加减;肺阴亏耗证,用滋阴润肺法,沙参麦冬汤加减。简介咳嗽的调摄护理。综述咳嗽研究进展。第二节哮病目的:了解哮病以痰为主要病理因素,发作期的病理关键是痰阻气逆。明确哮病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而实多虚少,标实本虚。掌握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熟悉哮病发作时区别寒痰、热痰;平时着眼肺、脾、肾的具体辨证。学时:2教学内容:介绍哮病的概念是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并简要交待哮与喘的区别与联系。指出哮病发病的内因――痰伏于肺是关键,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而诱发。说明哮病病位主要在肺而关系到脾肾;病理变化是内伏之痰为诱因所触发,以致气因痰阻,痰随气升,气道狭窄而致喘息哮鸣有声。讲述哮病的辨证属邪实正虚,发时邪实,平时正虚。发作时辨别寒证、热证及寒包火证;平时辨别肺、脾、肾三脏的亏虚。指出哮病以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说明发作时应祛邪利气。寒证:用温肺散寒,化痰平喘法,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加减。热证:用清肺泄热,化痰平喘法,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寒包火证:用解表清里法、麻黄杏石甘汤加减。平时宜分别调补阴阳,肺虚用玉屏风散,桂枝加黄芪汤:脾虚用六君子汤;肾虚用金匮肾气丸等。久病大发作时,上盛下虚者,可参阅“喘证”篇。简介哮病的调摄护理。综述哮病研究进展。第三节喘证目的:了解喘证的病理机制,实喘在肺,虚喘在肺、肾两脏。掌握实喘、虚喘的鉴别和各型论治。熟悉寒热互见,虚实挟杂理论和喘脱的治疗。学时:2教学内容:介绍喘证和临床特征为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不能平卧。说明喘证病因为外感风寒或风热,内伤可由饮食不当,情志不调及劳欲、久病所致。病位主要在肺和胃,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为痰热壅肺,宣降不利;虚喘属精气虚衰,肺肾出纳失常,反复发作可致喘脱。讲述喘证的辨证要点当分虚实。治疗原则,实证祛利肺;虚证培补摄纳。实喘风寒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加减;痰热证,清泄痰热,桑白皮汤加减;表寒里热证,宣肺泄热,麻黄杏石甘汤加味;痰浊证,化痰降气,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气郁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虚喘:肺虚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饮、补肺汤加减;肾虚证,补肾纳气,多匮肾气丸、参蛤散加减。介绍喘证大发作时,导致喘脱危证的应急处理。简介喘证的调摄护理。综述喘证的研究进展。第四节肺胀目的:了解肺胀的临床表现,并与有关病证的联系。熟悉肺胀的病理因素是痰浊、水饮、血瘀。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肾、心等脏。后期可出现痰迷心包、有肝风内动、喘脱等变证。掌握肺胀的辨治原则,以及各个证型的证治。熟悉肺胀出现危重证候的处理。学时:2教学内容:介绍肺胀的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烦躁,心慌等、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日久则面色晦暗,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甚或喘脱等危重证候。并阐述肺胀与痰饮、咳喘、心悸、水肿、厥脱的关系。指出本病多因久病体虚,复加感受外邪而诱发。病位在肺,影响脾肾,后期及心。病理因素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见,终至痰浊,血瘀,水饮交错为患。病理性质由气虚、气阴两两虚,发展为阳虚。虚实之间常常夹杂,表现上实下虚之证。重证可见气不摄血,痰迷心窍,肝风内动,喘脱等危候。阐明本病辨证属标实本虚证,但有偏实的不同,偏实者需分清风寒、风热、痰浊(水饮)、痰热;偏虚者当与分清气(阳)虚、阴虚的性质,肺、心、脾、肾病位主次所在。治疗应抓住治标、治本两个方面。标急者,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采取祛邪宣肺(辛温或辛凉),降气化痰(温化、清化),温阳利水(通阳、淡渗),甚至开窍、熄风、止血等法;本虚者则以补益心肺、温肾健脾为主,或气阴兼调或阴阳两顾;正气欲脱时,则应扶正固脱,救阴回阳。分别讲解⑴痰浊壅肺证,用化痰降气、健脾益肺法,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加减。⑵痰热郁肺证,用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法,麻杏石甘汤,桑白皮汤加减。⑶痰壅神窍证,用芳香开窍,涤痰熄风法,涤痰汤加减,另服苏合香丸,热闭予以局方至宝丹。⑷肺肾气虚证,用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法,平喘固本汤、补肺汤加减;喘脱证,用参蛤散或黑锡丹。⑸阳虚水泛证,用温肾健脾,化饮利水法,五苓散,防已黄芪汤加减。简介本病调摄护理知识。综述本病治疗研究进展。第五节肺痈(自学)目的:了解肺痈的临床特征。熟悉肺痈病理的演变过程各个阶段的辨证要点。掌握肺痈的治疗大法及各个阶段的具体治法。重视排脓解毒,不能早投补敛,以免留邪。学时:教学内容:指出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疮的一种病证。属于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介绍肺痈的病因以外感风热为主,或因痰热素盛所致。病机为邪热蕴肺,热壅血瘀成痈,血败肉腐而化脓。讲解肺痈的辨证属实热证候,为热毒酿脓,故发病急,病程短,邪盛证实。临床一般多按病程的先后各个阶段分为初期(表证期)、成痈期、溃脓期、恢复期,治法以清热解毒、化瘀排脓为主。初期用清肺解表法,银翘散加减;成痈期用清热解毒、化瘀消痈法,加味桔梗汤,如意解毒散加减;溃脓期用清热解毒排脓法,苇茎汤合加味桔梗汤加减;恢复期用益气养阴清肺法,沙参清肺汤、桔梗杏仁煎加减。强调溃脓期是病情顺和逆的转折点。简介肺痈调摄护理知识及研究进展。第六节肺痨目的:了解瘵虫感染与正气虚弱导致肺痨发病的机理。熟悉肺痨病位在肺,但可传及其脏腑,尤以脾肾为主的特点。掌握肺痨的主要病机为阴虚火旺,以及气阴两虚、阴伤及阳的病理变化。熟悉肺痨的治则,补虚与抗痨“杀虫”的意义,重视补脾助肺的方法。掌握肺痨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以及虚中夹实的临床处理。学时:2教学内容:介绍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疾患,临床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四大主证为特点。并简述历代医家对肺痨的认识。说明肺痨病因为“瘵虫”感染,病位在肺,并与脾、肾有关。病理性质以阴虚为主,并可导致阴虚火旺或气阴两虚,甚则阴伤及阳。治疗以补虚杀虫为原则。分别讲述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肺阴不足证用滋阴润肺法,月华丸加减;阴虚火旺证用滋阴降火法,百合固金汤、秦艽鳖甲散加减;气阴两虚证用益气养阴法,保真汤加减;阴阳两虚证用温养精气、培补阴阳法、补天大造丸加减。兼有痰热者,可清肺火、化痰热,但不可过量或久用。简介肺痨的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第七节肺癌目的:了解肺癌的一般概念及历史医家有关肺癌临床及治疗的论述。熟悉肺癌的病因病理。掌握肺癌的辨治原则及各种类型的证治。掌握有关诊治肺癌的有效单方、验方及研究新进展。学时:2教学内容:介绍肺癌是一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有逐渐增高的趋势。讲述肺癌的临床特征及诊断依据。指出肺癌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明了,患者起病由于正气内虚、邪毒内结所致。病理多有邪毒侵肺、湿痰内聚、正气内虚气机不畅导致、血行瘀滞,久而成为积块。重点讲述肺癌的辨证施治:阴虚热毒型用养阴清热、解毒散结法,沙参麦科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痰湿蕴肺型,用健脾化痰、解毒清肺法,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加减;气血瘀滞型,用理气化滞,活血解毒法,肺肾两虚型,用温补脾肾,益气解毒法。简介治疗肺癌的有效单方、验方,强调在辨证论治原则下,选加有抗癌作用的中草药治疗的重要性。综述肺癌治疗进展。简介肺癌的调摄护理及疗效预后评价。第三章心脑病证概述目的:1.了解心脑病证的基本概念及范围,明确心脑病是以血脉运行障碍及神明异常的一类病证。2.熟悉心脑病症的基本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区别与联系。3.掌握心脑病症的主要症候类型及特点,熟悉治法要点。学时:1教学内容:1.简述心脑病症的病理概念、范围及其相互联系,明确其在内科疾病中的地位。2.讲解心脏病症的的基本病机以及心阳(气)虚、心阴(气)虚、瘀火内扰、饮遏心阳、血脉痹阻、脑髓失养等主要症候类型的表现及特点。第一节心悸目的:

1.了解心悸的基本概念,惊悸与怔忡的区别与联系。2.熟悉心悸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及其主要病机类型。3.掌握心悸的诊断、辨证及治疗要点,各证候类型的临床表现、特点、治法及常用方药加减。学时:教学内容:1.介绍心悸的基本概念,惊悸与怔忡的区别与联系,主要历史沿革及病症范围。2.讲解心悸的证候特点、病因病机,明确心悸的病位、病性及常见病机类型的区别、联系及演变。3.讲述心悸的诊断,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详细讲解心胆气虚、心脾两虚、阴虚火旺、痰火扰心、心阳不振、水饮凌心、心血瘀阻等证候类型表现特点,治法方药。4.介绍心悸的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第二节胸痹心痛目的:1.了解胸痹心痛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2.熟悉胸痹心痛的证候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3.掌握胸痹心痛的辨证及治疗要点,各个证候类型的辨证施治。4.了解胸痹心痛的转归,预后及研究进展。学时:3教学内容:1.介绍胸痹心痛的基本概念及历史沿革。2.讲解本病的病因病机,明确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及过食肥甘者的机理,了解虚、瘀在本病发病中的重要作用。3.详细讲解胸痹心痛的辨证要点点及治疗原则,重点讲解心脉瘀阻、阴寒内结、痰浊闭阻、心肾阴虚、气阴两虚、阳气虚弱等病证类型的辨证施治,明确临床治疗时的标本缓急。4.介绍胸痹心痛的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第三节眩晕目的:1.了解眩晕的基本概念。2.掌握眩晕的病因病机及风、火、虚与瘀血病理变化在眩晕发病中的作用和区别。3.熟悉眩晕各种类型的证候特点、治疗方法及常用方药。学时:2教学内容:1.介绍眩晕的证候特点及历史沿革。2.讲解眩晕的病因病机及风、火痰与瘀血的特征和区别。3.详细讲解眩晕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瘀血阻络的证候特点及治疗方法,重点讲解眩晕治疗的标本缓急以及各型治法、方药与加减。4.讲解眩晕的转归预后,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第四节中风病目的:1.了解中风病的发病情况及历史沿革,及其研究进展。2.熟悉中风病的范围、证候特征和调护。3.掌握中风病的病机要点和辨论治。学时:3教学内容:1.介绍中风病的的概念、历史沿革和范围。2.分析中风病的病机要点,其病位在脑髓血脉,基本病机是气血逆乱,上犯于脑,导致脑脉痹或血溢脑脉之外。其以昏倒、半身不遂、口舌歪斜、不语或言语蹇涩,偏身麻木为中心证候。3.叙述中风病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和辨证要点。4.明确中风病证治内容。重点讲解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用活血祛瘀,化痰通络法,化痰通络汤。肝阳暴亢,风火上扰证,用平肝泻火通络法,天麻钩藤饮。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用化痰通腑法,大承气汤加减。气虚血瘀证,用益气活血,扶正祛邪法,补阳还五汤。阴虚风动证,用滋养肝肾,潜阳熄风法,镇肝熄风汤。痰热内闭清窍证,用清热化痰,祛痰开窍法,羚羊角汤、安宫牛黄丸加减。痰湿蒙塞清窍证,用温阳化痰,醒神开窍法,涤痰汤加减。元气败脱,神明散乱证,用益气回阳固脱法,参附汤加减。以上主证中痰热内闭者,可使用清开灵注射液。5.介绍中风病的调护及研究进展。第五节失眠(附:健忘)目的:1.了解失眠的病因病机,明确本病多由火热扰心及心神共养所致。2.掌握心火炽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阳虚火旺以及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型失眠的证候表现、治法、方药。3.熟悉失眠的调摄护理以及健忘的证候与治法。学时:2教学内容:1.介绍失绍的基本概念、证候特点及病因病机,明确失眠的病位、病性及常见类型。2.详细讲述各型失眠的证候特点,重点讲解清心安神、清肝安神、滋阴安神、清热化痰以及补益心脾、交通心肾、益气镇惊定志等治法、方药在失眠临床治疗中的应用。3.讲述失眠的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4.介绍健忘的辨证施治。第六节痴呆目的:1.了解痴呆是老年常见病证,范围及研究进展。2.熟悉痴呆的病因病机及其转归。3.掌握痴呆的临床证候特征,诊断依据,及其与郁证、健忘、癫证的鉴别要点。4.掌握痴呆证治内容。学时:2教学内容:1.介绍痴呆的定义与范围。2.讲述痴呆虚证为脑髓失养,实证为脑窍被蒙的病机特点,以及实证日久,损伤正气,向虚实挟杂方向转化的特点。3.讲解痴呆以表情迟钝,记忆力、理解力、判断力、计算力减退为主的证候特征。明确痴呆的诊断。4.重点讲解痴呆的证治方药。5.简介痴呆的现代研究进展。第七节痫病目的:1.了解痫病是临床常见反复发作的神志丧失疾病,特征、范围与研究进展。2.掌握痫病发病之因有先后天之别,而脑神受累,神机失控是其病机关键所在。3.掌握痫病的临床证候特征、诊断依据,以及与癫痫、中风病、痉证、厥证的鉴别要点。4.掌握痫病的证治内容。学时:2教学内容:1.介绍痫病的定义与范围和调护。2.讲述痫病是一种发作性神志丧失的疾病及临床特征。3.指出其病因与情志失节、食饮失度以及先天因素和病后有关。病位在脑神为本,心、肝、脾、肾为标,而临床以痰结气逆、风痰闭阻是导致本病的病理过程。4.讲解痰火内盛和风痰闭阻为实证,病久心肾亏虚为虚证的病机特点,以及实证日久不复,心肾受损,脑神益虚及虚实挟杂的特点。5.讲解痫病以典型的病人,发则轻叫仆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口吐涎沫,移时苏(更生)醒,一如常人,并以作后全然无知为主要证候特征,明确其诊断。及调护关键以防意外。6.重点讲解痫病的证治方药。7.简介痫病的现代研究进展。第八节癫病、狂病目的:1.了解癫狂病的癫与狂区别、范围和护理。2.熟悉癫狂的证候特征和发病之因,及癫与狂的证候分类。3.掌握病机要点、临床特征、诊断依据和辨证论治。学时:3教学内容:1.介绍癫狂的定义、范围和护理要点。2.讲解癫狂是以精神错乱、神志失常的疾病。扼要介绍历代对本病的认识。并指出发病的关键为情志所伤,与先天遗传有关。其病变在脑神,与心、肝、脾有关。3.讲述癫病病理为痰气郁结,狂病为痰火上扰,而神明失司是为病机之要点。4.介绍初病为实,病延转虚,或因痰气阻滞导致血瘀;以及癫者以痰气郁结与心脾两虚为主,狂者以痰为上扰与火盛伤阴为要的临床转向过程与特点。5.讲解癫病以感情淡漠、沉默痴呆、静而多喜、喃喃自语、出言无序、不知饥饱为特征,即以抑郁状态为主。狂病以狂躁不安、动而多怒、逾垣上屋、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骂詈不避亲疏或持刀杀人为特征,即以兴奋状态为主。明确其诊断。6.重点讲授癫狂的证治方法。7.简介癫狂病的现代研究进展。脾胃肠病证概述目的:1.了解脾胃肠病的概念、范围。2.熟悉病因病机。3.掌握主要证候及特征,掌握治疗要点。学时:1教学内容:1.介绍脾胃肠病证的概念、范围,以及各病证之间的联系。2.讲解主要证候,重点说明证候特征。3.分析病机述要,弄清脾胃肠的病理特点,相互联系,以及与其他脏病的关系。4.阐述治疗要点,注意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和,肠以通为顺的特点。第一节胃痛目的:1.了解胃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大体范围,调摄护理,以及研究进展。2.熟悉胃痛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3.掌握胃痛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以及证治分类。学时:2教学内容:1.介绍胃痛的定义、沿革及范围。2.分析胃痛的病因病机,以胃气失和,气机不利为基本病机,明确脏腑关系。3.叙述证候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4.讲解胃痛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以及“通”法的运用。5.详细讲解胃痛的证治方药。6.简介调摄护理、研究进展。第二节痞满目的:1.了解痞满的定义、范围、调摄护理、研究进展。2.熟悉痞满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3.掌握证候特征、治疗原则以及证治分类。学时:2教学内容:1.介绍痞满的定义、沿革、范围。2.分析病因病机,明确本病虚实关系,以及内、外因在发病上的作用。3.叙述证候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4.讲解辨证要点,治疗原则,正确理解和运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大法。5.详细讲解证治方药。6.简介调摄护理、研究进展。第三节腹痛目的:1.了解腹痛是临床上极常见的病证,大体范围,调摄护理,以及研究进展。2.熟悉腹痛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3.掌握腹痛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以及证治分类。学时:2教学内容:1.介绍腹痛的定义、沿革及范围。2.分析腹痛的病因病机,分清寒热虚实,以及不通则痛的基本病机。3.叙述腹痛的证候特征,诊断要点,以及与其他病证中所见腹痛的区别。4.讲解腹痛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明确“通”法在本病中的应用。5.详细讲解腹痛的证治方药。6.简介调摄护理、研究进展。第四节呕吐(自学)目的:1.了解呕吐是较常见病证,大体范围,调摄护理,以及研究进展。2.熟悉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3.掌握呕吐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以及证治分类。学时:教学内容:1.介绍呕吐的定义、沿革及范围。2.分析呕吐的病因病机,明确其分为虚实两类,以胃失和降为基本病机。3.叙述呕吐的证候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4.讲解呕吐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明确以降逆和胃为大法。5.详细讲解证治方药。6.简介调摄护理、研究进展。第五节呃逆(自学)目的:1.了解呃逆的定义、范围、调摄护理、以及研究进展。2.熟悉呃逆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3.掌握证候特征,治疗原则以及证治分类。学时:教学内容:1.介绍呃逆的定义、沿革及范围。2.分析呃逆的病因病机,明确其分为虚实两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并与肺失肃降有关。3.叙述呃逆的证候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4.讲解呃逆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以和胃降气平呃为法。5.详细讲解证治方药。6.简介调摄护理、研究进展。第六节噎膈目的:1.了解噎膈的定义、范围、调摄护理,以及研究进展。2.熟悉噎膈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3.掌握噎膈的证候特征,治疗原则以及证治分类。学时:2教学内容:1.介绍噎膈的定义、沿革及范围。2.分析病因病机,明确其分为虚实两类,及脏腑关系,指出虚证后期乃是危重病证。3.叙述噎膈的证候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提示及时进行西医检查。4.讲解辨证要点,治疗原则,注意顾胃气。5.详细讲解证治方药。6.简介调摄护理、研究进展。第七节泄泻目的:1.了解泄泻的定义、范围、调摄护理,以及研究进展。2.熟悉泄泻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3.掌握证候特征,治疗原则以及证治分类。学时:2教学内容:1.介绍泄泻的定义、沿革及范围。2.分析病因病机,明确脾虚湿盛是基本病机。3.叙述泄泻的证候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4.讲解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分寒热虚实辨证论治。5.详细讲解证治方药。6.简介调摄护理、研究进展。第八节便秘(自学)目的:1.了解便秘的定义、范围、凋摄护理,以及研究进展。2.熟悉便秘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3.掌握证候特征,治疗原则以及证候分类。学时:教学内容:1.介绍便秘的定义、沿革及范围。2.分析便秘的病因病机,明确本病有气血寒热虚实之别。3.叙述便秘的证候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4.讲解辨证要点,治疗原则,在辨明气血寒热虚实情况下,运用通腑之法。5.详细讲解证治方药。6.简介调摄护理、研究进展。第五章肝胆病证概述目的:1.了解肝胆病证的证候特点,临床既有虚证又有实证,但以实证为多见。2.熟悉肝胆病证的发病学、病因学以及病机学的一般规律。3.掌握肝胆病证证治规律、诊断及治疗要点。学时:1教学内容:1.简述肝与胆的病机要点及其相互联系。2.介绍肝气郁结、肝火上升、肝经湿热、肝阴不足、胆郁痰扰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特征。3.明确肝胆病证和治疗原则,调气养血、活血化瘀、清利湿热、疏达气机等又为主要治疗大法。4.讲解肝胆病证现代研究进展及调摄护理的一般原则。第一节黄疸目的:1.了解黄疸的证候特征、范围及研究进展。2.熟悉黄疸的病因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3.掌握黄疸的临床证候特征,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学时:3教学内容:1.介绍黄疸的定义与范围。2.讲述黄疸病因,外因多为感受时邪或饮食不节,内因多为脾胃虚亏、内伤不足。其病理关键是湿。3.重点讲解黄疸病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4.详细讲解阳黄、阴黄、急黄证治方药。5.简介黄疸病证的调摄护理以及预防的具体措施。6.简介黄疸证的现代研究进展。第二节胁痛(自学)目的:1.了解胁痛为临床常见多发病。该病和范围,调摄与护理以及现代研究进展。2.熟悉其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3.掌握胁痛的证候特征,诊断要点,证候分型的辨证论治。学时:教学内容:1.介绍胁痛的定义与范围。2.讲解胁痛的病因病机,明确病位在肝胆。其病理特点为肝郁气滞,气滞及血或湿热内阻,或肝阴不足,致使络脉失各,疏泄不利。3.重点讲解胁痛的证候特征,辨证要点以及“通则不痛”治法在本病治疗中的运用。4.详细讲解胁痛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5.简介胁痛病证的调摄护理,研究进展慨况。第三节胆胀目的:1.了解胆胀为临床常见病证、范围及研究进展。2.熟悉胆胀病证的病因与病机及其发病规律。3.掌握胆胀的临床证候特征。诊断依据及其与黄疸、胁痛、悬饮等的鉴别诊断。学时:2教学内容:1.介绍胆胀的定义与范围。2.分析胆胀的病因与范围。3.讲解胆胀的病因病机,明确本病分为虚实两类。并以胆失泄达、气机不畅为基本病机。4.详细讲解胆胀各临床分型的证治方药。5.简介胆胀的调摄护理,研究进展。第四节鼓胀目的:1.了解鼓胀为临床常见病证之一,胡确范围、历代沿革及研究进展。2.熟悉鼓胀的病因病机及其转归。3.掌握鼓胀的临床证候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4.掌握鼓胀的证治方药。5.熟悉鼓胀的调摄护理。学时:2教学内容:1.介绍鼓胀的定义、历代认识及其范围。2.讲解鼓胀的病因、病性、病位以及气虚为本,气血水互结本标实的病理特点。3.讲解鼓胀证治分型及攻补兼施的论治规律、调摄护理。4.简介鼓胀的现代研究进展及其成果。第五节肝癌目的:1.了解肝癌概念、历代沿革及范围。2.熟悉肝癌的病因、病理机转及其转归。3.了解肝癌的调摄护理、心身治疗和意义及其预后。学时:教学内容:1.介绍肝癌的定义、历代沿革与范围。2.讲解肝癌的病因病机,明确正虚邪实的病理特征以及正不敌邪,病情恶化的转归。3.详细讲述肝癌的证候特征,诊断依据以及鉴别诊断的意义及内容。4.重点讲解肝癌的证治方药及调摄护理。5.介绍针灸等其他疗法。6.介绍肝癌的现代研究进展。第六章肾膀胱病证概述目的:1.解肾病的证候学特征以虚为主,但在虚有基础上可形成本虚标实。2.熟悉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生殖机能不良和水液代谢障碍。3.掌握肾膀胱证候特征和治疗要点。学时:1教学内容:1.简述肾和膀胱的病理概念及其相互联系。2.介绍肾气不固、肾阳虚衰、阳虚水泛、膀胱湿热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特征。3.阐述肾病的治疗原则以补益为主,但有滋养肾阴、固摄肾气、温补肾阳、温阳化水,滋阴降火的不同,至于膀胱湿热,又当清化湿热。4.讲解治肾的同时,应从整体出发,参治他脏,如滋养肝肾、补肺温肾、清心滋肾、温补脾肾等。第一节水肿目的:1.了解水肿的概念。2.熟悉水肿病的发病因素及肺、脾、肾在水肿病机中的作用。3.明确水肿病以阴阳为辨证纲领,以及治疗以发汗、利水、攻逐、健脾、温肾为大法,但对攻逐法应慎用、少用。4.掌握水肿病的辨证论治。5.了解水肿病出现水毒潴留危重证候的预后险恶。学时:2教学内容:1.介绍水肿的一般概念,并阐述古代文献对水肿病的认识。2.阐明水肿病因是由于外感风邪(寒或热)、水湿浸渍、疮毒内归,以及饮食劳欲所致。病理变化主要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水液潴留、泛滥成肿,三脏之中,关键在肾。并简要提示水肿久延,肾气衰竭,水毒潴留的严重转归。3.讲述水肿病的辨证以阴阳为纲,阳水属实,阴水多为本虚标实;并交待阳水和阴水之间的转化,夹杂与联系。4.介绍水肿病风水相搏证,水湿浸渍证,湿热壅结证,脾阳不振证。肾阳衰弱证的证候特征。5.讲解水肿病的治疗原则,阳水:①疏风利水法,越婢加术汤加减;②通阳化湿利水法,胃苓汤、五皮饮加减;③分利湿热法,疏凿饮子加减。阴水:①健脾利水法,实脾饮、附子理中汤加减;②温肾利水法,真武汤、济生肾气丸加减。并附述水毒潴留危重证候的治疗。6.指出水肿病的预后的生活起居,以及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第二节淋证(附:尿浊)目的:1.了解淋证的发病原理和辨病知识。2.掌握淋病的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各种淋证的证治及相关联系。3.熟悉尿浊的病理、治疗原则及证治。学时:2教学内容:1.介绍淋证的定义,简述古代对淋证的分类。2.阐明淋证的病因病理主要是肾虚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所致。3.介绍热淋、血淋、气淋、石淋、膏淋、劳淋的证候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指出淋证初病属实,以清利为主;久病多虚,以补益为主;本虚标实者,以补益清利并施。4.讲解各种淋证的证治,热淋,治以清热利湿通淋法,八正散加减;石淋,治以清热利湿,排石通淋法,石苇散加减;气淋,实证用利气疏导法,沉香散加减,虚证用补中益气法,补中益气汤加减;血淋,实证用清热通淋法,小蓟饮子加减;虚证用滋阴清热法,知柏地黄丸加减;膏淋,实证用清利湿热,分清泄浊法,程氏萆分清饮加减,虚证用补虚固涩法,膏淋汤加减,劳淋治以健脾益肾法,无比山药丸加减。5.附述尿浊的概念与膏淋的异同点,指出本病初起属实,湿热为多,治宜清热利湿;久病脾肾两虚,治宜培补脾肾,固摄下元;虚实夹杂者,予以兼顾。第三节癃闭目的:1.明确癃闭的病理主要是肾和膀胱气化失司,但与肺、脾、肝、三焦有关。2.熟悉癃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3.掌握癃闭各个证型的辨证施治。4.了解癃闭的转归和预后。学时:2教学内容:1.简介癃闭的概念和范围,并说明癃闭的区别与联系。2.阐明癃闭的病机主要是肾与膀胱的气化功能失调,病理性质有虚实的不同,实证是膀胱气化不利;虚证为肾虚膀胱气化无权。3.叙述癃闭的治疗原则应根据“腑以通为用”的原则,着重于通利,但通之法,又有虚实之不同。实证治以清湿热,散瘀结,利气机而通水道;虚证治宜补脾肾,助气化使气化得行,则小便自通。4.讲解癃闭的证治有:①膀胱湿热证,用清热利水法,八正散加减;②肺热壅盛证,用清肺利水法,清肺饮为主方;③肝郁气滞证,用疏利气机法,沉香散加味;④尿道阻塞证,用行瘀散结法,代抵当丸加减;⑤脾气不升证,用升清降浊法,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加减;⑥肾阳衰惫证,用温补肾阳法,济生肾气丸加减。5.介绍针灸、按摩、探吐、取嚏、外敷。导尿等疗法及调摄护理。第四节关格目的:1.了解关格的概念及定义。2.明确关格的病因病理及病变部位。3.熟悉关格的诊断与鉴别诊断。4.掌握关格各证型的辨证论治。5.了解关格的预后。学时:2教学内容:1.介绍关格的概念和定义,并简古代文献对关格认识。2.阐明关格是由于各种疾病的不同病因,发展至脾肾阳衰,阳不化湿,使水浊内生,浊邪壅塞三焦所致,而且以脾肾衰败为本,浊邪壅塞为标。3.叙述关格的诊断要点以及癃闭、走哺的鉴别。4.讲解关格的证治有:①湿毒中阻证,治宜和中解毒,温补脾肾;②三焦壅塞证,治宜温肾解毒疏理三焦;③肾虚风动证,治宜扶正解毒,凉血熄风。5.介绍关格的预后及调摄护理。第五节遗精(附:早泄)(自学)目的:1.熟悉遗精的发病原理主要是肾失封藏所致,但有虚实之分,初病多实,邪热扰动精室,久病多虚,肾失固摄为主。2.掌握遗精的治疗原则及常见证型的主法、主方。3.了解早泄的概念。学时:教学内容:1.说明遗精的概念,有属于生理现象和属于病态的不同。2.介绍遗精的病因,多由劳心太过,恣情纵欲,酒食厚味所致。病理主要为肾失封藏,实证为君相火旺,或湿热下注,扰动精室,虚证为肾虚不能固摄。3.明确辨治原则,初病多实,治以清泄,病久多虚,治宜固摄,并分别叙述湿热下注证,用清热利湿法,程氏萆解饮加减;君相火妄证,用滋阴降火法,知柏地黄汤加减;肾气不固证,用补肾固精法,秘精丸加减;心脾两虚证,用调补心脾法,妙香散加减。4.简述早泄的概念。第六节阳痿(自学)目的:1.了解阳痿的概念。2.熟悉阳痿的病因病理。3.掌握阳痿各证型的辨证论治。学时:教学内容:1.介绍阳痿的概念。2.阐明阳痿的病理以肾虚命门火衰为主,但尚有心脾受损,肝郁不舒,惊恐伤肾和湿热下注。3.讲解阳痿的证治有:命门火衰,治宜温肾壮阳;心脾受损,治宜补益心脾;肝郁不舒,治宜疏肝解郁;惊恐伤肾,治宜益肾宁神;湿热下注,治宜清利湿热。第七章气血津液病证概述目的:1.熟悉气血津液病证的主要证候及特征。2.了解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病机。3.掌握气血津液病证的治疗要点。学时:1教学内容:1.简介本章气血津液病证的范围。2.讲述气血津病证的主要证候及特征。主要证候有:气郁、气滞、气逆、气虚、气脱、血瘀、血溢、血虚、津液亏耗、津液外泄失度,津凝成痰。3.讲述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病机是:气、血津液的运行障碍,宣泄失度及/或生成不足,亏损过度。4.阐明对气血津液病证的治疗要点是恢复气血的正常运行,或对亏损的气血津液进行补益。常用的治法有:理气解郁,活血化瘀,止血,化痰散结,清热泻火,补气、补血、养阴生津等。第一节郁证目的:1.掌握郁证的证候特征。2.了解郁证的病因病机。3.掌握郁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4.掌握郁证的治疗原则,了解精神治疗的重要性。5.掌握肝气郁结、痰气郁结、心神惑乱、肝阴亏虚等证型的辨证、治法及方药。6.了解郁证的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学时:2教学内容:1.介绍郁证的概念及范围,讲述郁症的证候特点。2.说明郁证的病因是情志内伤。病机主要是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及脏腑阴阳气血失调。3.阐述郁证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证候特征、病史、性别是诊断的主要依据。郁证需与虚火喉痹、噎膈、癫狂等病证相鉴别。4.讲述郁证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理气开郁是治疗郁证的基本原则,尚应配伍活血、降火、化痰、祛湿、消食等法。对于虚证,则宜养心安神、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精神治疗对郁证有重要的意义。5.讲述肝气郁结、气郁化火、血行郁滞、痰气郁结、心神惑乱、心脾两虚、心阴亏虚、肝阴亏虚等郁证证型的辨证、治法及方药。6.讲述郁证的调摄护理及介绍郁证的研究进展。第二节血证目的:1.熟悉血证的病因病机。2.掌握治疗血证的基本原则。3.掌握咳血与吐血,便血与痢疾、痔疮、尿血与涸泄的鉴别。4.熟悉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的辨证论治。5.掌握紫斑的辨证论治。学时:3教学内容:1.简介血证是一类范围广泛的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病证。2.简述对血证认识及治疗的历史沿革。3.讲述血证的病因病机。多种原因均会导致出血,而主要的病机是火热薰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4.详细讲明血证的治疗原则,主要为治火、治气、治血。5.分别讲述各种血证的辨证论治。鼻衄:热邪犯肺证,用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法,以桑菊饮加减;胃热炽盛证,用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法,以玉女煎加减;肝火上炎证,用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法,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气血亏虚证,用补气摄血法,以归脾汤加减。齿衄:胃火炽盛证,用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法,以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阴虚火旺证,用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法,用滋水清肝饮合蔷根散。咳血:燥热伤肺证,用清热润肺,宁络止法,以桑杏汤加减;肝火犯肺证,用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法,以泻白散合黛蛤散;阴虚肺热证,用滋阴润肺,宁络止血法,以百合固金汤加减。吐血:胃热壅盛证,用清胃泻火,化瘀止血法,以泻心汤合+灰散加减。肝火犯胃证,用泻肝清胃,凉血止血法,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气虚血溢证,用健脾益气摄血法,以归脾汤加减。便血:肠道湿热证,用清化湿热,凉血止血法,地榆散或槐角丸;脾胃虚寒证,用健脾温中,养血止血法,以黄土汤加减。尿血:下焦热盛证,用清热泻火、凉血止血法,以小蓟饮子加减;肾虚火旺证,用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法,以知柏地黄丸加减;脾不统血证,用补脾摄血法,以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减;肾气不固证,用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法,以无比山药丸加减。紫斑:着重讲述内科杂病范围的紫斑。血热妄行证,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法,以犀角地黄汤或+灰散;阴虚火旺证,用滋阴降火,宁络止血法,以茜根散加减;气不摄血证,用补气摄血法,归脾汤加味。第三节汗证(自学)目的:1.熟悉汗证的证候特征。2.熟悉自汗、盗汗与脱汗、战汗的区别。3.掌握汗证的治疗原则。4.熟悉汗证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学时:教学内容:1.介绍汗证的概念及范围。2.讲明汗证的病机主要是表卫失司,心液不藏郁热逼津外泄等,以致汗液外泄失常,而形成汗证。3.讲述自汗、盗汗与脱汗、战汗的区别,主要从出汗特点及伴见症状两方面进行,脱汗见于病情危急之时,而战汗见于急性热病。4.讲明汗证以属虚者为多,属实者少。虚证当益气、补血、养阴、调和营卫;实证当清肝泄热,化湿和营。并可酌加固涩止汗之品。5.讲解汗证的证治有:①肺卫不固证,用益气固表法,玉屏风散加味。②营卫不和证,用调和营卫法,桂枝汤加味。③阴虚火旺证,用滋阴降火法,当归六黄汤加减。④邪热郁蒸证,用清肝泄热,化湿和营法,龙胆泻肝汤加减。第四节消渴目的:1.熟悉消渴的证候特征。2.熟悉消渴的发生与阴虚、燥热、血瘀的关系。3.掌握消渴的诊断及鉴别诊断。4.掌握消渴各个证型的辨证施治。5.了解消渴的预后及转归。学时:2教学内容:1.简介消渴的概念及历史沿革。2.阐明消渴的病机主要是燥热、阴虚、血瘀,主要与肺、胃、肾三脏密切有关。3.讲述消渴的证候特征主要为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及尿有甜味。4.讲解消渴的治疗以清热生津、益气养阴为基本治则,并应根据病情适当结合清热泻火,健脾、补肾、涩精、活血化瘀等法。5.讲解消渴的证治有:①肺热津伤证,用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法,消渴方加减。②胃热炽盛证,用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法,玉女煎加减。③肾阴亏虚证,用滋阴固肾法,六味地黄丸加减。④阴阳两虚证,用温阳滋阴补肾法,金匮肾气丸加减。6.介绍消渴的预后及调摄护理。第五节内伤发热目的:1.熟悉内伤发热的证候特征。2.理解和熟悉内伤发热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的关系。3.掌握内伤发的诊断及鉴别诊断。4.掌握内伤发热的治疗原则及各主要证候的辨证论治。5.了解内伤发热的预后及调护。学时:2教学内容:1.介绍内伤发热的概念及简介历代对内伤发热的认识。2.阐明内伤发热以起病较缓,病程较长,多表现为低热的临床证候特征。3.阐明内伤发热由多种原因导致,其基本病机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水乖郁结壅遏化热而引起发热,或由气、血、阴、阳亏虚,阳阳失去平衡而引起发热。4.讲述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及与外感发热的鉴别。5.讲述内伤发热的治疗应以实火宜泻,虚火宜补为基本原则,并应根据证候病机的不同而采用有针对性的治法。属实者,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伍清热。属虚者则应以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为主。6.讲解内伤发热的证治有:①气郁发热证,用疏肝理气,解郁泻热法,丹栀逍遥加减。②血瘀发热证,用活血化瘀法,血府逐瘀汤加减。③湿郁发热证,用利湿清热法、三仁汤加减。④气虚发热证,用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法,补中益气汤加减。⑤血虚发热证,用益气养血法,归脾汤加减。⑥阴虚发热证,用滋阳清热法,清骨散加减。⑦阳虚发热证,用温补阳气,引火归元法,金匮肾气丸加减。7.介绍内伤发热的预后及调摄护理。第六节虚劳目的:1.熟悉虚劳的证候特征。2.了解虚劳的发病与气血阴阳及五脏的关系。3.掌握虚劳和肺痨及一般虚证的区别与联系。4.掌握虚劳的治疗要点。5.熟悉虚劳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6.了解虚劳的预后及调摄护理。学时:2教学内容:1.说明虚劳是多种慢性衰弱性症候发展到较重阶段的总称。简述历代对本病在理论、治疗上认识的发展。2.讲明虚劳的证候特征是出现脏腑气血阴阳亏损的一系列症状,且病程较长,久虚不复。3.讲述虚劳可由禀赋薄弱,烦劳过度,饮食不节,大病久病,误治失治等多种原因所导致。病机主要是五脏气血阴阳的亏损。4.阐明虚劳的诊断及其与肺痨、一般虚证的鉴别及联系。5.讲解虚劳的辨证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为目,以及在病机上的相互影响。6.阐明虚劳的治疗以补益为基本原则。根据病理属性的不同,分别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法,并结合五脏病位施治。7.讲解虚劳的证治有:⑴肺气虚证,用补益肺气法,补肺汤加减。⑵心气虚证,用益气养血法,七福饮加减。⑶脾气虚证,用健脾益气法,加味四君子汤加减。⑷肾气虚证,用益气补肾法,大补元煎回减。⑸心血虚证,用补血宁心法,养心汤加减。⑹肝血虚证,用补血养肝法,四物汤加味。⑺肺阴虚证,用养阴润肺法,沙参麦冬汤加减。⑻心阴虚证,用滋阴养心法,天王补心丹加减。⑼脾胃阴虚证,用滋养肝阴法,补肝汤加减。⑽肝阴虚证,用滋养肝阴法,补肝汤加减。⑾肾阴虚证,用滋补肾阴法,左归丸加减。⑿心阳虚证,用益气温阳法,保元汤加减。⒀陴阳虚证,用温中健脾法,附子理中汤加减。⒁肾阳虚证,用温补肾阳法,右归丸加减。8.介绍虚军的预后及调摄护理。第七节积聚目的:1.熟悉积聚的证候特征。2.了解积聚的发生与正气不足及气、血、津液运行失常的关系。3.熟悉积聚的诊断与鉴别诊断。4.掌握积聚的治疗原则及各证型的辨证论治。5.了解积聚的转归及预后。学时:2教学内容:1.简介积聚的概念,并说明积与聚的区别及联系。2.讲明积聚的证候特征,积为腹中有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聚为腹中气聚,作止无常,痛无定处。3.讲明积聚的发生与多种原因有关,而病机主要是肝脾受损、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结所致。4.讲解积聚的治疗应掌握攻补适宜,治实当顾虚,补虚勿忘实。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扶正以补益气血为主,而祛邪常用理气,活血、化痰、消积。5.讲述聚证的证治有:⑴肝气郁滞证,用疏肝解郁,行气消聚法,木香顺气散加减。⑵食浊阻滞证,用理气化浊,导滞通腑法,六磨汤加减。讲述积证的证治有:⑴气滞血阴证,用理气活血,通络消积法,荆蓬煎丸加减。⑵气结血瘀证,用祛瘀软坚,补益脾胃法,隔下逐瘀汤。六君子汤加减。⑶下虚瘀结证,用补益气血,活血化瘀法,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6.介绍积聚的预后及调摄护理。第七节厥证目的:1.了解厥证的概念、范围。2.熟悉厥证的病因病机。3.掌握厥证的诊断,和昏迷、中风、痫证的鉴别诊断。4.掌握厥证的急救措施和辨证论治。5.了 解厥证的转归和预后。学时:2教学内容:1.简介厥证的概念、范围,以及历代对厥证的不同描述。2.阐述厥证的病因病机为气机逆乱,升降乖戾,气血运行失常所致。说明厥证虚实二类的不同病理。3.叙述厥证的诊断要点,证候特点。与中风、昏迷、痫证的鉴别诊断。4.讲述厥证的治疗原则,发作时回厥醒神,缓解后调理气血。5.讲解厥证的证治:⑴气厥:实证五磨饮子,虚证四味回阳饮。⑵血厥:实证通瘀煎,虚证:独参汤、人参养营汤。⑶痰厥:痰浊证导痰汤;痰炎证礞石滚痰丸。⑷食厥:以盐汤涌吐,保和丸消导,小承气汤导泻。⑸暑厥:万氏牛黄清心丸。6.介绍厥证的护理、转归和预后。第九节肥胖(自学)目的:1.了解肥胖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内科疾病中的地位。2.掌握肥胖的证候特征、病因病机及常见的病证类型。3.熟悉肥胖各种类型的证候表现、治法、方药及加减。4.了解肥胖的研究进展及调摄护理。学时:教学内容:1.介绍肥胖的基本概念,发病意义及历史沿革。2.讲解肥胖的病因与先天禀赋、年老体衰、过食肥甘,缺少活动、久病正虚及情志所伤有关,详细讲解胃热滞脾、脾虚不运、痰湿壅盛、脾肾阳虚、气滞血瘀等肥胖的病理变化。3.重点讲解肥胖的辨证施治,各种中医药减肥措施及综合、持久减肥的必要性。4.介绍肥胖的调摄护理及现化研究进展,进述饮饮食结构与生活行为方式的调整。第八章经络肢体病证第一节头痛目的:1.了解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范围及研究进展。2.熟悉头痛的病因病机与转归。3.掌握头痛的分类及证候特征,诊断依据,及与郁病、失眠、健忘、眩晕的鉴别要点和证治内容。学时:3教学内容:1.说明头痛是以头痛为主要特点的常见多发病,也是有关疾病一个常见症状,又是有关疾病加重、转危一个先兆;了解内伤与外感两大类头痛及所讨论的范围。2.讲解头痛属外感者,以脉络阻闭为实,内伤者以脉络失养为虚的病机特点,以及实证日久不复,正气受损,转为虚实夹杂的虚证。3.讲解头痛以自觉头部疼痛,或痛在局部或痛及全头,又有内外之别:即外感头痛以突然而作,其痛如破,痛无休止为特点;内伤头痛以病作而缓,绵绵而痛,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