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山东省德州市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2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尚书·康王之诰》是西周第三任君主周康王即位后向诸侯发布的诰词,其中有“今予一二伯父尚胥暨顾,绥尔先公之臣服于先王。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之言。周康王此举旨在()A.强化对地方的直接管控 B.借助血缘关系维护统治C.实现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D.利用宗法规范继承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周康王即位后向诸侯发布的诰词,说:“我们几位伯父希望你们互相爱护顾念王室,继续如你们的祖先臣服于先王。虽然你们身在朝廷之外,你们的心不可不在王室。”由此可知,西周借助血缘关系维护统治,B项正确;西周并未实现对诸侯国等的直接管控,排除A项;西周并没有实现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嫡长子继承制,不能得出利用宗法规范继承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2.中国古代关于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山川形变和犬牙交错两条原则。周振鹤在《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一书中指出,在中国历史上,这两条原则是同时并用的,但越到后来,犬牙交错的原则越占上风。这一变化反映了()A.地理因素决定了行政区划 B.行政区划调整日益简单化C.中央集权日趋加强的趋势 D.行政区划调整具有反复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但越到后来,犬牙交错的原则越占上风”结合所学可知,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这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趋势,C项正确;地理因素影响行政规划,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A项;材料强调犬牙交错的原则占据上风,并非日益简单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区划调整的信息,而体现了制定行政区划的依据原则,排除D项。故选C项。3.每一个贵族都有军事扈从,这些扈从会向他宣誓效忠,将其视为自己的领主。同时,每一个自由民也都曾向国王宣誓——802年,查理曼详尽地规定了誓言——国王也确实把这些人视作他自己的人。这种情况说明中世纪西欧()A.封君封臣制度的等级性 B.封建专制王权不断强化C.封建权力的网络化特征 D.契约关系得到广泛认同【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据材料“每一个贵族都有军事扈从,这些扈从会向他宣誓效忠,将其视为自己领主。同时,每一个自由民也都曾向国王宣誓……”可以看出贵族、扈从、自由民、国王等,说明中世纪西欧存在多重身份且由多重权力组成,也正如此,形成了权力制约、制衡的网络状态,这正是封建主义的本质含义,C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等级性,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多种阶层成分,并未单指封建王权,排除B项;“广泛认同”的表述太过夸大,排除D项。故选C项。4.1820年,部分英国出口商公开对议会施压,要求保障商人的自由贸易权,但最终没有获得议会通过;1840年,英国议会在讨论是否发动鸦片战争来维护对华自由贸易权时,议会最终决定支持鸦片商保护自由贸易权的主张。这一不同主要源于()A.鸦片是英国主要出口品 B.工业革命壮大了英国的实力C.重商主义思想渐趋流行 D.议会改革后英国的政治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英国)。根据材料“1820年,部分英国出口商公开对议会施压,要求保障商人的自由贸易权,但最终没有获得议会通过;1840年,英国议会在讨论是否发动鸦片战争来维护对华自由贸易权时,议会最终决定支持鸦片商保护自由贸易权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2年英国进行了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力量逐渐增强,因此议会对自由贸易的态度发生了显著转变,D项正确;19世纪英国的主要出口品应为工业品而非鸦片,排除A项;1820年与1840年都处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所以该转变并不是因为英国实力的变化,而是英国议会的组成变化,排除B项;工业革命后,重商主义思想渐趋衰落,自由主义思想日益流行,排除C项。故选D项。5.孙中山主张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要经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才能最后做到“主权在民”。1924年,他发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在军政时期,一切制度悉隶于军政之下。政府一面用兵力扫除国内之障碍;一面宣传主义以开化全国之人心,而促进国家之统一”;“凡一省完全底定之日,则为训政开始之时,而军政停止之日”。根据这一阐述,国民党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的标志应该是()A.1926年,经过两次东征,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B.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C.1946年,国民党召开由其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D.1948年,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正副总统,建立总统府【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凡一省完全底定之日,则为训政开始之时,而军政停止之日”和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军队占领北京后,南京政府于1928年6月12日发出《对内施政方针通电》,表示要结束军政,开始训政。因此,国民党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的标志应该是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B项正确;根据材料“在军政时期,一切制度悉隶于军政之下。政府一面用兵力扫除国内之障碍;一面宣传主义以开化全国之人心,而促进国家之统一”可知,A项属于军政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国民党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的标志应该是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民大会”,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国民党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B项。6.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表1延长等4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单位:%工人贫农中农富农商人知识分子地主465251122表1反映出当时边区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 B.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七七事变揭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这一时期显然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整个中国的主要矛盾。因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37陕甘宁边区进行民主选举”、“工人、贫农、中农、富农、商人及知识分子均占有一定的比例”可知这主要是为抗日战争服务,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提出是在1940年,A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陕甘宁边区的民主选举对富农、商人和知识分子的照顾主要是为抗日战争服务,并不影响政权的性质,排除;民族资产阶级显然没有参与其中,因此各阶级参加的说法错误,C排除;故选D。7.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国君招揽异国人才到本国做官,形成了客卿制度。异国人才如获君主赏识,便可授予尊官高职,从布衣而“立擢卿相”。该制度()A.冲击了旧贵族等级体系B.开创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C.标志着选官制度成熟,统治基础扩大D.体现了儒家学派“民贵君轻”的主张【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从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国君招揽异国人才到本国做官,形成了客卿制度。异国人才如获君主赏识,便可授予尊官高职”“立擢卿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很多出身平民的人能够成为官僚,这打破了以前的世袭官制,冲击了旧贵族的等级体系,A项正确;BCD选项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B项、C项和D项。故选A项。8.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同时,“商品经济的广泛发展也会产生某种盲目性”,因此,要对其进行“计划的指导、调节和行政的管理”。其意在()A.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B.指明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C.探索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道路 D.强调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紧迫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984年(中国)。据材料“商品经济的广泛发展也会产生某种盲目性……计划的指导、调节和行政的管理”,可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上,对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商品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缺陷,需要政府的计划指导,体现了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C项正确;“彻底摆脱”,表述绝对,排除A项;1992年才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无法判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紧迫性,排除D项。故选C项。9.在汉代,每个官吏一入仕途就有记录功劳、考课、籍贯等各项情况的“伐阅簿”。官吏任职期间,只要不犯赃罪,即使与孝廉、茂才等察举升迁方式无缘,依然可依功劳等次累升至郡国长官一级。若自动去职或免职后,仍可按累积的功劳,再次被征用。据此可知,汉代()A.察举制以功劳为升迁依据 B.官僚队伍内部流动规范化C.官吏的考核大都流于形式 D.郡国长官控制地方选人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每个官吏一入仕途就有记录功劳、考课、籍贯等各项情况的‘伐阅簿’”可知,汉代政府对官员功劳等皆有记载,且官吏选拔、升迁和重新任用都有具体规定,体现了当时官僚队伍内部流动的规范化,B项正确;察举制的标准是品行,材料内容涉及官员内部管理,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管理考核,仅说明官吏升迁以功劳为参考,并未流于形式,排除C项;官吏可升至郡国一级,不代表郡国长官控制选人权,实际上当时选官由中央进行,排除D项。故选B项。10.西晋时,“举秀才必五策皆通”,又设立国子学,与太学相并立。南朝时期,国子学中经策试而入仕的学生,“见于史传者数十人之多”。国学的“明经”科地位上升,超过了孝廉,形成了“州举秀才试文、国学明经试经”的格局。这反映出()A.九品中正制名存实亡 B.考试选官逐渐受到重视C.门阀士族影响为巨大 D.人才选拔制度发展成熟【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设问词“反映”说明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西晋中国。材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秀才和国子学明经都需经过考察,结合史实可知,考试日益受到重视,B项正确;这一时期九品中正制刚刚形成不久,排除A项;材料没有指出选官被门阀士族控制,排除C项;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成熟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1.1801年3月,美国总统亚当斯在去职前几个小时突击任命42名联邦党人为治安法官,而民主共和党人杰斐逊就任后马上清洗了这些“午夜任命”的官员。1828年民主党安德鲁·杰克逊就任总统后,也用本党党员更换了1/5的政府官员。这些事例说明美国()A.国家治理缺乏专业性 B.权力制衡机制已被打破C.官员任命具有随意性 D.党派利益影响官员任命【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前期(美国)。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建国后,政治上便出现了党派之分,而在选举获胜之后,新总统会把政府机构中的一部分职位分配给本党以及在竞选中为自己出过力的人员与亲信,说明党派利益影响官员任命,D项正确;国家治理缺乏专业性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三权分立、相互制衡是美国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和原则,并未被打破,排除B项;19世纪前期美国的官员任命已经形成一些固定的制度和方式,“随意性”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2.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严格区分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主要通过选举产生或政府首脑任命,承担政治责任;事务官通过考试产生,实行职务常任。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为事务官。由此可推知()A.事务官忠于职守并随政党共进退 B.这类规定不符合权力制衡架构思想C.事务官有不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 D.文官制度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西方国家)。根据材料“事务官通过考试产生,实行职务常任。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为事务官”,可知事务官工作稳定并且可能成为事务官的民众范围很广,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事务官不随政党进退,排除A项;政务官随政党共进退,且官阶较高,符合权力制衡架构思想,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事务官有义务不参与政党活动,但对于其是否可以提供政治服务法律上没有强制性要求,排除C项。故选D项。13.1904年以前,湖南地区的官办学堂占85%以上,而从1905年开始,公立、私立学堂一跃而上,公立学堂更占了2/3以上。1909年,湖南1262所学堂中,官立仅400所,占31%;而公立、私立学堂占69%。对此,学者认为“统治者将学务一下拱手让与地方,并非心甘情愿,而是因经济状况迫不得已”。这一观点指出()A.清政府被迫变革教育体制 B.科举制因财政困难而被废除C.学堂选官制度正逐步形成 D.“学在官府”的传统遭到冲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由材料数据可知,1905年后原本占据主要地位的官办学堂逐渐为公立、私立学堂所取代,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的出现是因为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并责令地方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而学者指出1905年前后的变化是中央政府出于财政困难被迫进行的变革,A项正确;科举制并不是因财政困难而被废除B项误读材料,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选官制度的变革,排除C项;“学在官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冲击,排除D项。故选A项。

14.有学者指出,在政治协商过程中,民主党派实际上承担了利益代言人、信息提供者和民主监督者角色。政策制定之后,各民主党派进行相应的政治动员,推动所联系的群众认同、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政策,并通过对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来传播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该学者意在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A.发挥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作用 B.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C.初步奠定新中国政权建设的基础 D.正确处理了人民内部的矛盾【答案】A【解析】民主党派代表一定的利益阶层,通过政治协商制度,为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信息,推动、监督党和政府政策的制定、宣传、贯彻和执行等,强调了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作用,A项正确;材料分析的是政协的作用,并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模式,排除B项;材料并未分析政协会议对政权建设的影响,排除C项;正确处理了人民内部的矛盾与“政治协商”“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政策”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5.秦汉至唐,台谏分立而设。谏官掌规谏献纳,纯为言官。御史负责监察,职在纠察官邪、肃正纲纪。谏官本隶属于门下省,而宋代则谏垣独立,并无长官。而且宋制,台官谏官同为须皇帝亲擢,不得用宰相所荐举。这种变化说明()A.权力制约渐趋完善 B.官僚队伍日益庞大C.监察权力独立运行 D.君主权力得到强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秦汉至唐,谏官是宰相的属官,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而到了宋代谏官不隶属于宰相,而由皇帝任命,于是谏官的职能逐渐从规谏皇帝变为纠弹宰相,这加强了皇权,限制了相权,D项正确;谏官制度的变化反映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使皇权加强而非受到制约,排除A项;材料反映谏官职权的变化,未提及谏官数量增加,无法得出官僚队伍日益庞大,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台谏作为专门的监察官员,相对独立地行使监察权力,且封建社会实行君主专制,监察权力不可能实现绝对的独立运行,比如材料提及监察官员隶属于宰相或由皇帝任免,排除C项。故选D项。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有大大小小数百次政治及经济上的改革,虽然历史上改革采用了改良、改制、变法、维新、更化等不同的说法,名称各异,但本质都是改革,只是各种改革在深度和广度上存在差别。依照古人的解释,“改革”一词意味着“鼎新革故”,或者叫作“变法乱常”;用现在的话说,“改革”就是除旧布新,打破常规。它意味着对原有的权力配置、利益关系、社会秩序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进行新的调整。——摘编自张美生、陈佰江《西眸中国古代的改革及启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变法或者改革,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答案】示例论题: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深刻反映了社会发展需求和时代变迁趋势。阐述: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关系发生了剧烈变化。与此同时,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兼并战争不断。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动,各诸侯国纷纷推行变法和改革,希望以此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其中尤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为显著。商鞅通过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县制;废除井田制,使土地私有化;奖励耕织;实行什伍连坐等措施,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得到极大提升,也推动了秦国向封建社会全面转型,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呈现出鲜明的时代主题,深刻反映了社会发展需求和时代变迁趋势,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战国(中国)。设问要求选取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变法或者改革,根据材料,拟定论题,并进行阐述。据材料“‘改革’就是除旧布新,打破常规。它意味着对原有的权力配置、利益关系、社会秩序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进行新的调整”及所学知识,可以选择商鞅变法,概括论点: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深刻反映了社会发展需求和时代变迁趋势。在论证主要结合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来体现商鞅变法对社会发展需求和时代变迁的反映。可阐述如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关系发生了剧烈变化。与此同时,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兼并战争不断。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动,各诸侯国纷纷推行变法和改革,希望以此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其中尤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为显著。商鞅通过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县制;废除井田制,使土地私有化;奖励耕织;实行什伍连坐等措施,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得到极大提升,也推动了秦国向封建社会全面转型,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呈现出鲜明的时代主题,深刻反映了社会发展需求和时代变迁趋势,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图中任选两个关键词,拟定一个论题,再补充一个相应的关键词,并对该论题展开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论述过程要运用所选择和补充的关键词,表达清晰。)【答案】关键词:分封制;郡县制。补充:中央集权。论题: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体现中央集权形成并不断加强。阐述:东周时期,分封制导致国家分裂,秦朝开始开创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初,吸取秦灭亡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其本质也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随着时代发展,王国问题出现,汉武帝适时调整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宋代吸取唐末割据教训,在地方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分化事权,有效了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针对版图辽阔,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实行行省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综上所述,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这样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稳定了社会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此材料内容可以选出关键词,结合所学可知,从西周到秦汉在到宋元,地方行政体制的设置多有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根据秦朝推行郡县制、汉代颁布推恩令消除王国问题、宋代实行重文轻武和强干弱枝、元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进行阐述,从而说明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这样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稳定了社会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从其他的角度总结论点展开阐述,言之有理亦可。18.[中西方的文官制度]材料项目西方文官制度中国公务员制度用人标准注重通才或专才,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条件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政治立场政治中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管理原则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专门机构管理党管干部行政价值取向公平正义、公共利益、公共责任、依法行政坚持为人民服务——摘编自袁珠妮《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对公务员制度形成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西方的文官制度”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史实准确。)【答案】论题: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社会因素影响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论述:不同国家的文官(公务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与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因素有关,中西方不同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差异甚大的文官(公务员)制度。西方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方式确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形成了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往往伴随着执政党的更换,大批政府官员也随之更换,政党分肥不仅容易造成腐败,还影响了政府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降低了行政效率。工业革命以来,为适应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西方国家进行了文官制度的改革。通过文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西方国家形成了“两官分途”的官员分类原则,文官要保持政治的中立,其考核和管理也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专门机构管理,不受政党更迭的影响。在选用标准上,更加注重专业知识,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标准的选用原则。在西方文化中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西方文官注重公平正义、维护公共利益等价值取向。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的公务员,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维护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管干部。我国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党的根本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的公务员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不仅是当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要求,也是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影响下形成的公务员价值取向。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影响了当代公务员的用人标准,形成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才标准。总之,公务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受文化传统、时代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要充分考虑本国传统和时代需要,合理借鉴他国可取之处。【解析】根据材料“中西文官制度的对比”可知看出中西在对公务员进行选拔的时候,在用人标准、政治立场、管理原则和行政价值取向上皆有不同。在用人标准上,西方更加注重专业知识,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标准的选用原则。在西方文化中的自由、平等、民主等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西方文官注重公平正义、维护公共利益等价值取向;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思想,影响了当代公务员的用人标准,形成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才标准。在政治立场上,西方国家形成了“两官分途”的官员分类原则,文官要保持政治的中立,其考核和管理也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专门机构管理,不受政党更迭的影响;而中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的公务员,必须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地维护党的领导地位,坚持党管干部。在行政价值取向方面,西方文化崇尚自由、平等、民主,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西方文官注重公平正义、维护公共利益等价值取向;而中国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党的根本立场是以人民为中心,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的公务员必须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中西方文官制度的种种差异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例如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故可以“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社会因素影响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作为论题展开论述,在论述时注意史论结合、逻辑严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初立九品,按人才优劣定品第,这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汉末察举制被名门士族所操纵的弊端。但九品中正制中各地中正的人选皆由在朝为官的世家大族兼任,人才的任用升降实质上仍然完全掌控于门阀士族的手中。在这种情况下,中央要巩固和加强集权显然是不可能的,与此同时,庶族地主的力量却在门阀士族逐渐衰弱的趋势下不断壮大,他们对于选官制度产生了新的政治诉求,科举制度应运而生。——摘编自李烁《浅析唐朝科举制度与朋党政治》材料二:宋代建国以后,充分吸收了唐、五代时科场积弊的教训,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一系列防微杜渐的措施,比如锁院(知贡者受任,则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有时多达50天)、弥封、誉录(设誉录院重新誉写考卷,以免考官认识笔迹)、别试(举人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等制度。据统计,宋代科举每年取士360多人,是唐朝的4.5倍。“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也许解送”,甚至“狞干黥更之子”“以屠杀为业”之人也可以参考。南宋宝祐4年(1256年),录取了601名进士中,其中平民出身的就有417人。——摘编自陈峰《宋代科举考试制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科举制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科举制度的新变化。(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借鉴价值。【答案】(1)原因: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凸显;庶族地主力量不断壮大,提出新的政治诉求;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2)新变化:完善科举考试程序;确立殿试制度;放宽门第限制。(3)借鉴价值:公务员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体现公平;提高人才的文化素质,形成向学的社会风气。【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九品中正制中各地中正的人选皆由在朝为官的世家大族兼任,人才的任用升降实质上仍然完全掌控于门阀士族的手中”可推出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凸显;根据材料“庶族地主的力量却在门阀士族逐渐衰弱的趋势下不断壮大,他们对于选官制度产生了新的政治诉求,科举制度应运而生”可推出庶族地主力量不断壮大,提出新的政治诉求;结合所学可知,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小问2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新变化:根据材料“比如锁院(知贡者受任,则锁居贡院与外界隔离,有时多达50天)、弥封、誉录(设誉录院重新誊写考卷,以免考官认识笔迹)、别试(举人与考官有亲戚关系,则别置考场考试)等制度”可推出完善科举考试程序;结合所学可知,确立殿试制度;根据材料“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也许解送”可知放宽门第限制。【小问3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借鉴价值:结合所学可知,现在的公务员制度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体现公平;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度将仕途与读书联系起来,人们重视读书,提高了人才的文化素质,形成向学的社会风气。山东省德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9月月考历史试题分值: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小题3分,共计45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尚书·康王之诰》是西周第三任君主周康王即位后向诸侯发布的诰词,其中有“今予一二伯父尚胥暨顾,绥尔先公之臣服于先王。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在王室”之言。周康王此举旨在()A.强化对地方的直接管控 B.借助血缘关系维护统治C.实现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D.利用宗法规范继承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周康王即位后向诸侯发布的诰词,说:“我们几位伯父希望你们互相爱护顾念王室,继续如你们的祖先臣服于先王。虽然你们身在朝廷之外,你们的心不可不在王室。”由此可知,西周借助血缘关系维护统治,B项正确;西周并未实现对诸侯国等的直接管控,排除A项;西周并没有实现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嫡长子继承制,不能得出利用宗法规范继承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2.中国古代关于行政区划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山川形变和犬牙交错两条原则。周振鹤在《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一书中指出,在中国历史上,这两条原则是同时并用的,但越到后来,犬牙交错的原则越占上风。这一变化反映了()A.地理因素决定了行政区划 B.行政区划调整日益简单化C.中央集权日趋加强的趋势 D.行政区划调整具有反复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但越到后来,犬牙交错的原则越占上风”结合所学可知,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政区的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较强,容易产生割据局面,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削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从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朝廷就比较容易控制了,这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趋势,C项正确;地理因素影响行政规划,不是决定性因素,排除A项;材料强调犬牙交错的原则占据上风,并非日益简单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区划调整的信息,而体现了制定行政区划的依据原则,排除D项。故选C项。3.每一个贵族都有军事扈从,这些扈从会向他宣誓效忠,将其视为自己的领主。同时,每一个自由民也都曾向国王宣誓——802年,查理曼详尽地规定了誓言——国王也确实把这些人视作他自己的人。这种情况说明中世纪西欧()A.封君封臣制度的等级性 B.封建专制王权不断强化C.封建权力的网络化特征 D.契约关系得到广泛认同【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中世纪(西欧)。据材料“每一个贵族都有军事扈从,这些扈从会向他宣誓效忠,将其视为自己领主。同时,每一个自由民也都曾向国王宣誓……”可以看出贵族、扈从、自由民、国王等,说明中世纪西欧存在多重身份且由多重权力组成,也正如此,形成了权力制约、制衡的网络状态,这正是封建主义的本质含义,C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等级性,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多种阶层成分,并未单指封建王权,排除B项;“广泛认同”的表述太过夸大,排除D项。故选C项。4.1820年,部分英国出口商公开对议会施压,要求保障商人的自由贸易权,但最终没有获得议会通过;1840年,英国议会在讨论是否发动鸦片战争来维护对华自由贸易权时,议会最终决定支持鸦片商保护自由贸易权的主张。这一不同主要源于()A.鸦片是英国主要出口品 B.工业革命壮大了英国的实力C.重商主义思想渐趋流行 D.议会改革后英国的政治变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英国)。根据材料“1820年,部分英国出口商公开对议会施压,要求保障商人的自由贸易权,但最终没有获得议会通过;1840年,英国议会在讨论是否发动鸦片战争来维护对华自由贸易权时,议会最终决定支持鸦片商保护自由贸易权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2年英国进行了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力量逐渐增强,因此议会对自由贸易的态度发生了显著转变,D项正确;19世纪英国的主要出口品应为工业品而非鸦片,排除A项;1820年与1840年都处于英国工业革命时期,所以该转变并不是因为英国实力的变化,而是英国议会的组成变化,排除B项;工业革命后,重商主义思想渐趋衰落,自由主义思想日益流行,排除C项。故选D项。5.孙中山主张中国民主政治的建设要经过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才能最后做到“主权在民”。1924年,他发表《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在军政时期,一切制度悉隶于军政之下。政府一面用兵力扫除国内之障碍;一面宣传主义以开化全国之人心,而促进国家之统一”;“凡一省完全底定之日,则为训政开始之时,而军政停止之日”。根据这一阐述,国民党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的标志应该是()A.1926年,经过两次东征,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B.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C.1946年,国民党召开由其一党包办的“国民大会”D.1948年,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正副总统,建立总统府【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凡一省完全底定之日,则为训政开始之时,而军政停止之日”和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军队占领北京后,南京政府于1928年6月12日发出《对内施政方针通电》,表示要结束军政,开始训政。因此,国民党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的标志应该是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B项正确;根据材料“在军政时期,一切制度悉隶于军政之下。政府一面用兵力扫除国内之障碍;一面宣传主义以开化全国之人心,而促进国家之统一”可知,A项属于军政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国民党宣告军政时期结束,训政时期开始的标志应该是1928年,中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1948年,国民党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民大会”,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国民党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不符合材料,排除D项。故选B项。6.1937年,陕甘宁边区组织民主普选,参选率达70%,其中延长等4个县当选县参议员中各阶层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表1延长等4县县参议员各阶层所占比例单位:%工人贫农中农富农商人知识分子地主465251122表1反映出当时边区A.新民主主义理论在实践中推广 B.抗日民主政权的性质根本改变C.各阶层参加的联合政府的建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到了落实【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7年七七事变揭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这一时期显然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整个中国的主要矛盾。因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37陕甘宁边区进行民主选举”、“工人、贫农、中农、富农、商人及知识分子均占有一定的比例”可知这主要是为抗日战争服务,为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正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提出是在1940年,A排除;B说法不符合史实,陕甘宁边区的民主选举对富农、商人和知识分子的照顾主要是为抗日战争服务,并不影响政权的性质,排除;民族资产阶级显然没有参与其中,因此各阶级参加的说法错误,C排除;故选D。7.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国君招揽异国人才到本国做官,形成了客卿制度。异国人才如获君主赏识,便可授予尊官高职,从布衣而“立擢卿相”。该制度()A.冲击了旧贵族等级体系B.开创了百家争鸣的新局面C.标志着选官制度成熟,统治基础扩大D.体现了儒家学派“民贵君轻”的主张【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从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国君招揽异国人才到本国做官,形成了客卿制度。异国人才如获君主赏识,便可授予尊官高职”“立擢卿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很多出身平民的人能够成为官僚,这打破了以前的世袭官制,冲击了旧贵族的等级体系,A项正确;BCD选项是对材料片面的理解,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B项、C项和D项。故选A项。8.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同时,“商品经济的广泛发展也会产生某种盲目性”,因此,要对其进行“计划的指导、调节和行政的管理”。其意在()A.彻底摆脱计划经济体制束缚 B.指明构建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C.探索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道路 D.强调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紧迫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984年(中国)。据材料“商品经济的广泛发展也会产生某种盲目性……计划的指导、调节和行政的管理”,可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上,对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同时指出商品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缺陷,需要政府的计划指导,体现了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C项正确;“彻底摆脱”,表述绝对,排除A项;1992年才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无法判定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紧迫性,排除D项。故选C项。9.在汉代,每个官吏一入仕途就有记录功劳、考课、籍贯等各项情况的“伐阅簿”。官吏任职期间,只要不犯赃罪,即使与孝廉、茂才等察举升迁方式无缘,依然可依功劳等次累升至郡国长官一级。若自动去职或免职后,仍可按累积的功劳,再次被征用。据此可知,汉代()A.察举制以功劳为升迁依据 B.官僚队伍内部流动规范化C.官吏的考核大都流于形式 D.郡国长官控制地方选人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每个官吏一入仕途就有记录功劳、考课、籍贯等各项情况的‘伐阅簿’”可知,汉代政府对官员功劳等皆有记载,且官吏选拔、升迁和重新任用都有具体规定,体现了当时官僚队伍内部流动的规范化,B项正确;察举制的标准是品行,材料内容涉及官员内部管理,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管理考核,仅说明官吏升迁以功劳为参考,并未流于形式,排除C项;官吏可升至郡国一级,不代表郡国长官控制选人权,实际上当时选官由中央进行,排除D项。故选B项。10.西晋时,“举秀才必五策皆通”,又设立国子学,与太学相并立。南朝时期,国子学中经策试而入仕的学生,“见于史传者数十人之多”。国学的“明经”科地位上升,超过了孝廉,形成了“州举秀才试文、国学明经试经”的格局。这反映出()A.九品中正制名存实亡 B.考试选官逐渐受到重视C.门阀士族影响为巨大 D.人才选拔制度发展成熟【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设问词“反映”说明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西晋中国。材料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秀才和国子学明经都需经过考察,结合史实可知,考试日益受到重视,B项正确;这一时期九品中正制刚刚形成不久,排除A项;材料没有指出选官被门阀士族控制,排除C项;科举制是古代选官制度成熟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1.1801年3月,美国总统亚当斯在去职前几个小时突击任命42名联邦党人为治安法官,而民主共和党人杰斐逊就任后马上清洗了这些“午夜任命”的官员。1828年民主党安德鲁·杰克逊就任总统后,也用本党党员更换了1/5的政府官员。这些事例说明美国()A.国家治理缺乏专业性 B.权力制衡机制已被打破C.官员任命具有随意性 D.党派利益影响官员任命【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前期(美国)。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建国后,政治上便出现了党派之分,而在选举获胜之后,新总统会把政府机构中的一部分职位分配给本党以及在竞选中为自己出过力的人员与亲信,说明党派利益影响官员任命,D项正确;国家治理缺乏专业性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三权分立、相互制衡是美国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和原则,并未被打破,排除B项;19世纪前期美国的官员任命已经形成一些固定的制度和方式,“随意性”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12.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严格区分政务官和事务官。政务官主要通过选举产生或政府首脑任命,承担政治责任;事务官通过考试产生,实行职务常任。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为事务官。由此可推知()A.事务官忠于职守并随政党共进退 B.这类规定不符合权力制衡架构思想C.事务官有不提供政治服务的义务 D.文官制度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性【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西方国家)。根据材料“事务官通过考试产生,实行职务常任。凡是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公民,都可以参加文官考试成为事务官”,可知事务官工作稳定并且可能成为事务官的民众范围很广,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事务官不随政党进退,排除A项;政务官随政党共进退,且官阶较高,符合权力制衡架构思想,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事务官有义务不参与政党活动,但对于其是否可以提供政治服务法律上没有强制性要求,排除C项。故选D项。13.1904年以前,湖南地区的官办学堂占85%以上,而从1905年开始,公立、私立学堂一跃而上,公立学堂更占了2/3以上。1909年,湖南1262所学堂中,官立仅400所,占31%;而公立、私立学堂占69%。对此,学者认为“统治者将学务一下拱手让与地方,并非心甘情愿,而是因经济状况迫不得已”。这一观点指出()A.清政府被迫变革教育体制 B.科举制因财政困难而被废除C.学堂选官制度正逐步形成 D.“学在官府”的传统遭到冲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由材料数据可知,1905年后原本占据主要地位的官办学堂逐渐为公立、私立学堂所取代,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变化的出现是因为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并责令地方抓紧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而学者指出1905年前后的变化是中央政府出于财政困难被迫进行的变革,A项正确;科举制并不是因财政困难而被废除B项误读材料,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选官制度的变革,排除C项;“学在官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被冲击,排除D项。故选A项。

14.有学者指出,在政治协商过程中,民主党派实际上承担了利益代言人、信息提供者和民主监督者角色。政策制定之后,各民主党派进行相应的政治动员,推动所联系的群众认同、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政策,并通过对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来传播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该学者意在说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A.发挥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作用 B.确立了中国共产党执政模式C.初步奠定新中国政权建设的基础 D.正确处理了人民内部的矛盾【答案】A【解析】民主党派代表一定的利益阶层,通过政治协商制度,为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信息,推动、监督党和政府政策的制定、宣传、贯彻和执行等,强调了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作用,A项正确;材料分析的是政协的作用,并非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模式,排除B项;材料并未分析政协会议对政权建设的影响,排除C项;正确处理了人民内部的矛盾与“政治协商”“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政策”等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5.秦汉至唐,台谏分立而设。谏官掌规谏献纳,纯为言官。御史负责监察,职在纠察官邪、肃正纲纪。谏官本隶属于门下省,而宋代则谏垣独立,并无长官。而且宋制,台官谏官同为须皇帝亲擢,不得用宰相所荐举。这种变化说明()A.权力制约渐趋完善 B.官僚队伍日益庞大C.监察权力独立运行 D.君主权力得到强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秦汉至唐,谏官是宰相的属官,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而到了宋代谏官不隶属于宰相,而由皇帝任命,于是谏官的职能逐渐从规谏皇帝变为纠弹宰相,这加强了皇权,限制了相权,D项正确;谏官制度的变化反映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使皇权加强而非受到制约,排除A项;材料反映谏官职权的变化,未提及谏官数量增加,无法得出官僚队伍日益庞大,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台谏作为专门的监察官员,相对独立地行使监察权力,且封建社会实行君主专制,监察权力不可能实现绝对的独立运行,比如材料提及监察官员隶属于宰相或由皇帝任免,排除C项。故选D项。二、材料分析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数千年历史上有大大小小数百次政治及经济上的改革,虽然历史上改革采用了改良、改制、变法、维新、更化等不同的说法,名称各异,但本质都是改革,只是各种改革在深度和广度上存在差别。依照古人的解释,“改革”一词意味着“鼎新革故”,或者叫作“变法乱常”;用现在的话说,“改革”就是除旧布新,打破常规。它意味着对原有的权力配置、利益关系、社会秩序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进行新的调整。——摘编自张美生、陈佰江《西眸中国古代的改革及启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变法或者改革,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答案】示例论题: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深刻反映了社会发展需求和时代变迁趋势。阐述: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关系发生了剧烈变化。与此同时,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兼并战争不断。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动,各诸侯国纷纷推行变法和改革,希望以此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其中尤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为显著。商鞅通过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县制;废除井田制,使土地私有化;奖励耕织;实行什伍连坐等措施,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得到极大提升,也推动了秦国向封建社会全面转型,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呈现出鲜明的时代主题,深刻反映了社会发展需求和时代变迁趋势,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战国(中国)。设问要求选取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变法或者改革,根据材料,拟定论题,并进行阐述。据材料“‘改革’就是除旧布新,打破常规。它意味着对原有的权力配置、利益关系、社会秩序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进行新的调整”及所学知识,可以选择商鞅变法,概括论点: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深刻反映了社会发展需求和时代变迁趋势。在论证主要结合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来体现商鞅变法对社会发展需求和时代变迁的反映。可阐述如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关系发生了剧烈变化。与此同时,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兼并战争不断。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动,各诸侯国纷纷推行变法和改革,希望以此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其中尤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为显著。商鞅通过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建立县制;废除井田制,使土地私有化;奖励耕织;实行什伍连坐等措施,在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改革。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得到极大提升,也推动了秦国向封建社会全面转型,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呈现出鲜明的时代主题,深刻反映了社会发展需求和时代变迁趋势,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图中任选两个关键词,拟定一个论题,再补充一个相应的关键词,并对该论题展开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论述过程要运用所选择和补充的关键词,表达清晰。)【答案】关键词:分封制;郡县制。补充:中央集权。论题:地方行政制度演变体现中央集权形成并不断加强。阐述:东周时期,分封制导致国家分裂,秦朝开始开创了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初,吸取秦灭亡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其本质也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随着时代发展,王国问题出现,汉武帝适时调整实行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宋代吸取唐末割据教训,在地方重文轻武,强干弱枝分化事权,有效了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针对版图辽阔,地方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实行行省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综上所述,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这样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稳定了社会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此材料内容可以选出关键词,结合所学可知,从西周到秦汉在到宋元,地方行政体制的设置多有变化,主要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根据秦朝推行郡县制、汉代颁布推恩令消除王国问题、宋代实行重文轻武和强干弱枝、元代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进行阐述,从而说明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这样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稳定了社会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从其他的角度总结论点展开阐述,言之有理亦可。18.[中西方的文官制度]材料项目西方文官制度中国公务员制度用人标准注重通才或专才,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条件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政治立场政治中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管理原则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专门机构管理党管干部行政价值取向公平正义、公共利益、公共责任、依法行政坚持为人民服务——摘编自袁珠妮《中西方传统政治文化对公务员制度形成的影响》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西方的文官制度”自拟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密,史实准确。)【答案】论题: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社会因素影响文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论述:不同国家的文官(公务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与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等因素有关,中西方不同的社会环境,形成了差异甚大的文官(公务员)制度。西方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方式确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形成了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的政党制度。往往伴随着执政党的更换,大批政府官员也随之更换,政党分肥不仅容易造成腐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