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3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据考古发掘显示,在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大墓中,有棺椁,也有随葬品且最多的达180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等。这说明当时()A.阶级社会已经产生 B.出现财产私有现象C.掌握陶器制作技术 D.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新石器时代(中国)。依据材料可知,大汶口墓葬出现了“富有”的大墓,由此可判断出此时期出现财产私有现象,B项正确;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尚未进入阶级社会,排除A项;中国古代先民至少在1万年以前就已掌握了制作陶器的技术,不是大汶口文化时期,排除C项;大汶口文化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2.战国时期,诸侯争相改“公”为“王”。公元前334年,魏与齐会于徐州,魏尊齐为王,齐亦承认魏为王,史称“徐州相王”。这反映了()A.民族交融不断加深 B.传统秩序遭到破坏 C.制度变法成果显著 D.周王室开始衰微【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诸侯称王大大削弱了周王的权威,所以这是传统秩序遭到破坏的表现,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民族交融无关,没有涉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排除A项;通过材料信息并不能看出制度变法的效果,排除C项;周王室在“徐州相王”之前就已经衰微,排除D项。故选B项。3.百家争鸣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下的混乱“以不相爱生”,只有呼唤人们为了共同利益相互关爱,达到人人互爱,才能改变民众的生存处境。这种思想属于()A.法家 B.道家 C.墨家 D.儒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以不相爱生”,“共同利益相互关爱,达到人人互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提出兼爱非攻的主张,C项正确;法家学派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A项;主张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排除B项;儒家提倡“仁爱”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4.商鞅对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这体现了商鞅()A.注重以法治国 B.勇于变革的精神 C.崇尚商周文化 D.取信于民的精神【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可知,意思是治国并不是只有一条道路,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古法旧制,反映了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依法治国,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对商周文化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出取信于民,排除D项。故选B项。5.有学者认为,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这强调了()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古代农业的落后性C.小农对国家的依附性 D.小农经济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依据所学,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是国家徭役和兵役的根本保证,所以小农的稳定就是国家的稳定,小农的兴盛就是国家的兴盛。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历代封建王朝前期明君都注意保护小农经济,保护农业生产,以维护封建统治,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小农经济形态的重要性,而非重农抑商的必要性,排除A项;农业对封建国家意义重大,政府鼓励发展农业,古代中国农业并不落后,排除B项;材料强调了农业对于国家的约束性而非依附性,排除C项。故选D项。6.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的意义B.柳宗元肯定分封制的进步作用C.柳宗元认为秦成功之处在于家天下的实行D.柳宗元极力反对郡县制的实施【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材料“裂都会而为之郡邑”“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体现的是柳宗元认为秦朝通过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肯定郡县制的意义,非分封制,排除B项;郡县制是“公天下的开端”,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柳宗元对郡县制的认可,排除D项。故选A项。7.在历史学习中运用图示法,能够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地展示出来。如图所示的措施在当时()A.强化了君主专制 B.实行文化专制 C.巩固了政治统一 D.激化了阶级矛盾【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图示描述的是秦统一文字,这有助于巩固政治统一,C项正确;文字统一并不能产生强化君主专制的效果,排除A项;秦朝统一文字不属于文化专制,焚书坑儒属于文化专制,排除B项;统一文字并不会激化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8.古时正月本来名为“政月”,秦朝时为避始皇嬴政的名讳,把“政”字改为了“正”字。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特征是()A.皇权至上 B.君权神授 C.中央集权 D.皇帝独尊【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题干材料“秦朝为避始皇名讳把‘政月’改为‘正月’”可知,这种避讳制度是为了突出皇权的神圣和不可侵犯,也就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皇帝名字的不可侵犯,皇帝独尊比皇权至上更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A项;君权神授思想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体现不出中央集权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9.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汉武帝旨在()A.维持皇族稳定 B.削弱地方力量 C.提高行政效率 D.扩大统治基础【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材料“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名号”说明,诸侯除了长子继承外,其余儿子也要封为列侯,由皇帝定侯国名,根据所学,这是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这一举措削弱了诸侯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是为了削弱地方力量,加强中央集权,与皇族稳定无关,排除A项;“推恩令”与行政效率提高无关,排除C项;“推恩令”推行,加强中央集权,不会扩大统治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10.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汉武帝的言行记载,没有过度美化汉武帝的形象,甚至对汉武帝做错的事多有批评。这体现了《史记》的特点是()A.秉笔直书 B.人物刻画生动 C.以人物为中心 D.兼具史学文学特色【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没有过度美化汉武帝的形象,甚至对汉武帝做错的事多有批评”可知,司马迁在记述汉武帝言行时,不美化皇帝形象,并且批评武帝的错事,反映其秉笔直书,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秉笔直书,没有体现出人物生动形象,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史记》的文学特色,排除D项。故选A项。11.如图所示,此时南方的政权为()A.吴国 B.陈朝 C.东晋 D.南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六国与东晋时期(中国)。据本题地图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灭亡后,在北方先后出现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与此同时,在南方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故此时的南方政权是东晋,C项正确;吴国是在三国时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陈朝是在南朝时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南宋时期与金朝对峙,排除D项。故选C项。12.南朝刘宋时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锦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表明()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南方商业更加发达C.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刘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人口向南迁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得江南地区得到开发,D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南方商业更加发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北民南迁是原因,非表现,排除C项。故选D项。13.孝文帝改革中,把拓跋氏改姓为元,步六孤氏改姓为陆,贺兰氏改为贺,独孤氏改姓为刘等。孝文帝上述做法()A.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B.完成了鲜卑族汉化过程C.完成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D.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繁荣【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孝文帝改汉姓的做法加速了鲜卑民族的汉化,这就顺应了当时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A项正确;“完成了”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B项;孝文帝的做法是促进了鲜卑民族的汉化,而非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排除C项;鲜卑族改汉姓和促进北方经济发展繁荣之间没必然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14.隋朝广设仓库,开皇五年“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据此可知,隋朝()A.设置仓库储存征收粮食 B.政府重视社会保障救济C.政府对粮食买卖管控放松 D.建立了完善的救济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可以看出,隋朝政府重视社会保障救济,设立义仓,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B项正确;‘义仓’并不是一般的粮仓,主要用于赈灾救济,而不是简单的储存征收的粮食,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粮食买卖的问题,排除C项;义材料只提及‘义仓’,没有提及其他救济制度,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15.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它连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个黄金时代,把大唐帝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史称“贞观遗风”。与其有关的史实是()A.设立唐蕃会盟碑 B.平定安史之乱 C.首创武举和殿试 D.设十三州部刺史【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连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个黄金时代,被称“贞观遗风”,她首创殿试和武举,推动了科举制的发展,C项正确;唐穆宗设立唐蕃会盟碑,体现了汉藏两大民族友好关系的加强,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排除A项;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排除B项;汉武帝设十三州部刺史,排除D项。故选C项。16.安史之乱期间,少数民族政权或“请助讨贼”或“请助国供灵州军粮”,积极助唐平乱,如吐谷浑、于阗、回纥、吐蕃等部。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安史之乱动摇少数民族统治 B.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资充足C.受到唐玄宗人格魅力感染 D.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西戎北狄,吾常厚之,今国步艰难,必得其用”可知,在国家动乱的时候得到少数民族政权的帮助,主要得益于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认可,D项正确;安史之乱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少数民族,但并未达到动摇其统治的地步,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少数民族地区物资充足的信息,并且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物资不充足,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唐玄宗个人的人格魅力,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7.北宋元祐年间,苏轼担任杭州知州时,给中央上了一道《祈赐度牒修廨宇状》,要求修缮损毁严重的地方政府办公用房。按照当时制度,苏轼需事先禀报()A.转运司 B.节度使 C.枢密院 D.参知政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从北宋开始,朝廷对财政管理严格,凡州军常例之外的财务,都需先禀报代表中央财政的转运司,由转运司审核上奏,绝无擅自决定的权力。A项正确;节度使在宋代没有实权,排除B项;枢密院在宋代掌管军权,排除C项;参知政事在宋代掌管行政权,排除D项。故选A项。18.宋元时期,某物品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它是A.丝绸 B.茶叶 C.瓷器 D.棉花【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以前的丝绸之路以陆路为主,贸易的货物主要是丝绸,宋朝则以“海上丝瓷之路”为主,贸易的货物主要是瓷器,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19.宋朝社会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其中“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这反映了A.门第观念不断淡化 B.受歧视的贱民数量减少C.社会成员身份平等 D.国家对经济控制相对松弛【答案】D【解析】据材料“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对经济控制相对松弛,导致社会阶层流动较快,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门第观念,而是强调“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贱民”的观念,排除B项;据材料“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并结合所学可知,社会成员由于财富不均,身份也有相应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20.下表是宋人笔下涌现出的诸多“好孩子”形象。据此可知,材料中的“儿童观”()儿童形象赵令赫笑语不妄。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周谔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董仲永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A.受到了理学思想影响 B.反映了宋代教育的发达C.确立了幼童的行为规范 D.体现了门第观念的弱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笑语不妄。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可知,宋人笔下“好孩子”形象包括聪颖好学、刻苦勤奋、成熟端谨,体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可以为封建政府培养人才,A项正确;材料中的“儿童观”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但不能体现宋代教育发达,排除B项;宋人笔下诸多“好孩子”形象反映了理学的影响,但不能说明确立了幼童的行为规范,排除C项;材料中的“儿童观”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未体现门第观念的弱化,排除D项。故选A项。21.时人形容清朝的政治气氛:“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上有忧勤之圣,下无翼赞之贤。”这反映了A.清朝前期政局稳定 B.皇帝勤政怜恤爱民C.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D.国家政事决策高效【答案】C【解析】据材料“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上有忧勤之圣,下无翼赞之贤。”可知清朝出现大臣听命于皇帝的现象,说明清朝中央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一人身上,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故C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局稳定”,只是强调“政治气氛”,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皇帝怜恤爱民”,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事决策高效”,而是朝堂上下皇帝个人独裁,排除D项。故选C项。22.某同学参加研究性学习时,发现明清经济出现以下现象,他的结论为()现象1:高产农作物的种植与推广结论:现象2: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现象3:一些地方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现象4: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A.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达C.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高产农作物的种植与推广,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一些地方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这些都是明清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表现,A项正确;商品经济发达是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之一,且B项无法解释高产农作物的种植与推广,排除B项;C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无法解释高产农作物推广,排除C项;高产作物的引进有利于人口增长,但是只是对材料的部分解读,D选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3.从明朝后期起,《喻世明言》等小说注重刻画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等形象,语言通俗易懂。而且,民间翻刻出版的小说种类多、数量大。这折射出当时()A.文学作品关注民生 B.理学已渗入日常生活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天理观念已深入人心【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后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反映市民生活的小说大量出现,C项正确;A是材料表象,不是本质,排除A项;理学形成于宋朝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小说的发展繁荣,与“天理观念”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4.明、清政府严格限制私人海上贸易,应对日本倭寇和东渐的西方势力,并在沿岸设立哨所,加强防卫,依靠远离海洋来坚守疆土,抵御外敌。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这反映当时()A.缺乏守疆意识 B.有效抵制列强侵犯 C.海权意识不足 D.民间贸易已被禁绝【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面对日本倭寇和西方势力,明清两朝不主动加强海防,而是依靠远离海洋来坚守疆土,抵御外敌,设立水师战船也只是为了捕盗缉奸,由此可见传统的陆地主导意识和闭关锁国政策使明清两朝海权意识不足,C项正确;“加强防卫,依靠远离海洋来坚守疆土”说明明清时期有守疆意识,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上述举措并不能有效抵制列强侵略,排除B项;民间贸易已被禁绝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25.清朝前期,通过设置将军辖区、派遣驻藏大臣等方式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这说明清朝()A.社会文化不断发展 B.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扩大C.政治制度有所创新 D.疆域治理措施卓有成效【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清朝前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朝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因地制宜,采取了多种切合实际的措施,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这说明清朝的疆域治理措施卓有成效,D项正确;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疆域的奠定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而且清朝实行文字狱,在文化方面逐渐停滞,排除A项;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减少与外界交流,国际影响力是下降的,排除B项;清朝政治制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中央,和疆域的奠定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到战国时期,社会上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道、墨、法、阴阳、兵、纵横家等。各派各家都广收门徒、著书立说,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又相互影响。思想学术领域出现空前繁荣景象。——朱绍侯、齐涛等主编《中国古代史》围绕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时代·变革”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史实准确,逻辑严密)【答案】示例主题:先秦诸子思想是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时代产物。阐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形成并壮大;加之私学教育兴起,士阶层崛起;各诸侯国统治者为了争霸和扩张的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先秦诸子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儒家的孔子提出“仁”和“礼”,主张“为政以德”;孟子提出“仁政”学说,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的老子主张自然无为和小国寡民,并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墨家的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法家的韩非子主张法治与中央集权,顺应了国家统一的政治趋势。总之,诸子百家虽然对于社会各方面的主张不尽相同甚至相互抵触,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改变现状,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材料反映的是百家争鸣的现象,以“时代·变革”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可得出先秦诸子思想是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时代产物;其次,结合春秋时期社会巨变、铁犁牛耕推广、地主阶级壮大、士阶层崛起、儒墨道法等流派的相关史实,撰写短文。要注意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主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汉武帝)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是在什么样的政治环境下进行制度变革的?(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秦汉政治制度变迁的哪些史实可以论证该观点。【答案】27.政治环境:汉朝政治制度不完善;匈奴屡犯北边;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28.示例一:汉朝建立之初,在中央官制上承袭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为解决这一制度下权臣专权、威胁皇权的问题,武帝时期增设由皇帝直接掌握的中朝,使三公九卿逐渐变为外朝,通过中朝和外朝的相互牵制,达到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效果。汉朝中央官制对秦朝制度的承袭与变化,体现了一项政治制度的确立并非孤立不变的,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动。示例二:汉朝建立之初,在承袭秦朝制度并汲取秦朝速亡教训的基础上,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推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为解决诸侯国对中央集权的严重威胁,加强国家对郡县的控制,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同时在各州部设置刺史加强对郡县官员与地方豪强的的监控。汉朝地方官制的对秦朝制度的承袭与变化,体现了一项政治制度的确立并非孤立不变的,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动。【解析】【小问1】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政治环境:根据材料一“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可知,汉朝政治制度不完善、匈奴屡犯北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之前,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小问2】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由于没有较多基础知识做依托,需要考生根据题目所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文信息进行现场学习和思维构建,考查考生再学习的能力。示例一:观点:据材料二“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可提炼观点为“任何制度的确立都有其渊源和演变的过程。”阐释: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汉朝建立之初,在中央官制上承袭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为解决这一制度下权臣专权、威胁皇权的问题,武帝时期增设由皇帝直接掌握的中朝,使三公九卿逐渐变为外朝,通过中朝和外朝的相互牵制,达到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效果;汉朝中央官制对秦朝制度的承袭与变化,体现了一项政治制度的确立并非孤立不变的,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动等方面回答。示例二:观点:据材料二“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制度的后影,渐渐地在变质。”可提炼观点为:任何制度的消失都有其原因及后续的影子。阐释: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汉朝建立之初,在承袭秦朝制度并汲取秦朝速亡教训的基础上,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推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为解决诸侯国对中央集权的严重威胁,加强国家对郡县的控制,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同时在各州部设置刺史加强对郡县官员与地方豪强的的监控。汉朝地方官制的对秦朝制度的承袭与变化,体现了一项政治制度的确立并非孤立不变的,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动等方面回答。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唐宋择偶观材料一(唐文宗)曰:“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崔、卢:唐代北方士族门阀)——(宋)欧阳修《新唐书》材料二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省试)人士,不问阴阳吉凶及其家世,谓之“榜下捉婿”。——(宋)朱彧《萍洲可谈》材料三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妆之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司马光《书仪》(1)材料一反映出唐代婚姻看重什么?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宋朝择偶的标准,并指出其体现的宋代社会变化。【答案】28.重视门第(身份、等级)。社会现实:门阀士族势力依然强大;社会等级分明。
29.标准:重视才学和财富(重视当下政治经济地位)。变化:商品经济发展;门第观念淡化;社会身份趋于平等;科举制度发展;门阀士族衰落等。【解析】【小问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唐代(中国)。第一小问看重:根据材料一“不计官品而上阀阅”可知,唐朝婚姻看重门第和身份。体现: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体现了当时社会上阶级分明,同阶层的人都希望和同阶层的人结亲,门当户对是当时婚姻的重要因素,即门阀士族势力依然强大;社会等级分明。【小问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题。时空是:宋代(中国)。第一小问标准:根据材料二“榜下捉婿”,根据材料三“先问资妆之厚薄”、“先问聘财之多少”体现了重视才学和财富(重视当下政治经济地位)。第二小问变化: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宋择偶的标准是重视才学和财富,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婚姻看中才资,说明门第观念淡化、社会身份趋于平等;择偶出现了“榜下捉婿”现象,反映了科举制度发展;择偶中不重视门第,说明门阀士族衰落。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秦汉以后的中国,传统的国家认同不仅表现为对某一君主、某个朝代的认同,还表现为对超越朝代的具有历史文化延续性的通称——“中国”的认同。自称“中国”者不仅是那些汉人主导的政权,也包括众多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各个政权都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材料一契丹建国之后,为了表明政权的合法性及其重要地位,自称“炎黄子孙”,开始以“中国”自居。同时,仍然称宋朝为“中国”。他们强调夷人懂礼即是“中国”,并不反对汉人懂礼也是“中国”。到辽圣宗(983-1031年在位)后期又自称“正统”。在自称“正统”的同时,仍然继续称宋朝是“中国”。金人进入中原后,亦援引“中原即中国”、“懂礼即中国”等理论,自称“中国”,也没有将辽、宋排除在“中国”之外。辽金时期,实际上萌生了多元正统意识,即比较宽泛的“中国”意识,或称“大中国”意识。——摘编自赵永春《10—13世纪民族政权对峙时期的“中国”认同》材料二清代(1840年以前)在经济上比唐、宋、明都有较大的发展,在边疆版图、对外关系、文化思想等方面更为显著。但与同时期西方相比,发展相对缓慢,其原因主要在于传统的影响。总之,清代(1840年以前)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积极、消极并存。——摘编自杜家骥《论清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1)阅读材料一、概括辽、金时期“中国观”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中国观”的历史意义。(2)运用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二的观点的理解。【答案】29.内涵:10—13世纪,辽、金与两宋、西夏等政权并存,政权间有战有和。受自身历史传统及民族交融的影响,为宣示政权合法性和重要地位,辽人自称“炎黄子孙”,辽人、金人都认为“懂礼即中国”(文化标准),金人还认为“中原即中国”(地域标准),辽人、金人都自称“中国”,是“正统”。意义:这种“中国”认同意识,丰富了“中国观”的内涵,有了“大中国”的意识;加速了契丹族、女真族对汉文化的学习和认同,有利于各民族逐渐从多元走向一体,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30.理解:清代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双重的积极影响:经济发展,农业方面,农作物多种经营,粮食产量提高;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商业进入新的繁荣期。疆域开拓并巩固,平定蒙古贵族叛乱,设盟、旗;设伊犁将军总领新疆军政事务;对外关系上维护了国家权益: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文化繁荣,思想进步:文学、戏曲、科学等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出现了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进步思想。消极影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压倒优势;专制统治日益僵化;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对外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解析】【小问1】本题为特点类、影响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辽金时期(中国)。内涵:根据材料一“契丹建国之后,为了表明政权的合法性及其重要地位,自称‘炎黄子孙’,开始以‘中国’自居。”可得出10—13世纪,辽、金与两宋、西夏等政权并存,政权间有战有和。受自身历史传统及民族交融的影响,为宣示政权合法性和重要地位,辽人自称“炎黄子孙”,根据材料一“辽金时期,实际上萌生了多元正统意识,即比较宽泛的‘中国’意识,或称‘大中国’意识。”可得出辽人、金人都认为“懂礼即中国”(文化标准),金人还认为“中原即中国”(地域标准),辽人、金人都自称“中国”,是“正统”。意义:根据材料一“实际上萌生了多元正统意识,即比较宽泛的‘中国’意识,或称‘大中国’意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的“中国”认同意识,丰富了“中国观”的内涵,有了“大中国”的意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少数民族的“中国观”加速了契丹族、女真族对汉文化的学习和认同,有利于各民族逐渐从多元走向一体,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小问2】本题为影响类、认识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清代(中国)。理解:根据材料二“总之,清代(1840年以前)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积极、消极并存。”可得出清代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双重的。可从积极与局限角度展开。积极方面:经济发展,农业方面,农作物多种经营,粮食产量提高;手工业出现新的经营方式(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商业进入新的繁荣期。疆域开拓并巩固,平定蒙古贵族叛乱,设盟、旗;设伊犁将军总领新疆军政事务;对外关系上维护了国家权益: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文化繁荣,思想进步:文学、戏曲、科学等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出现了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进步思想。消极方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压倒优势;专制统治日益僵化;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对外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无法适应新的外部环境,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据考古发掘显示,在大汶口文化遗址的大墓中,有棺椁,也有随葬品且最多的达180多件,包括精美的彩陶、黑陶等。这说明当时()A.阶级社会已经产生 B.出现财产私有现象C.掌握陶器制作技术 D.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新石器时代(中国)。依据材料可知,大汶口墓葬出现了“富有”的大墓,由此可判断出此时期出现财产私有现象,B项正确;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尚未进入阶级社会,排除A项;中国古代先民至少在1万年以前就已掌握了制作陶器的技术,不是大汶口文化时期,排除C项;大汶口文化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2.战国时期,诸侯争相改“公”为“王”。公元前334年,魏与齐会于徐州,魏尊齐为王,齐亦承认魏为王,史称“徐州相王”。这反映了()A.民族交融不断加深 B.传统秩序遭到破坏 C.制度变法成果显著 D.周王室开始衰微【答案】B【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诸侯称王大大削弱了周王的权威,所以这是传统秩序遭到破坏的表现,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民族交融无关,没有涉及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排除A项;通过材料信息并不能看出制度变法的效果,排除C项;周王室在“徐州相王”之前就已经衰微,排除D项。故选B项。3.百家争鸣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下的混乱“以不相爱生”,只有呼唤人们为了共同利益相互关爱,达到人人互爱,才能改变民众的生存处境。这种思想属于()A.法家 B.道家 C.墨家 D.儒家【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以不相爱生”,“共同利益相互关爱,达到人人互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提出兼爱非攻的主张,C项正确;法家学派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排除A项;主张治国要顺其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排除B项;儒家提倡“仁爱”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4.商鞅对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这体现了商鞅()A.注重以法治国 B.勇于变革的精神 C.崇尚商周文化 D.取信于民的精神【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可知,意思是治国并不是只有一条道路,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古法旧制,反映了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依法治国,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对商周文化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出取信于民,排除D项。故选B项。5.有学者认为,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这强调了()A.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B.古代农业的落后性C.小农对国家的依附性 D.小农经济的重要性【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古代(中国)。依据所学,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是国家徭役和兵役的根本保证,所以小农的稳定就是国家的稳定,小农的兴盛就是国家的兴盛。小农经济的兴衰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历代封建王朝前期明君都注意保护小农经济,保护农业生产,以维护封建统治,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小农经济形态的重要性,而非重农抑商的必要性,排除A项;农业对封建国家意义重大,政府鼓励发展农业,古代中国农业并不落后,排除B项;材料强调了农业对于国家的约束性而非依附性,排除C项。故选D项。6.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柳宗元肯定了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的意义B.柳宗元肯定分封制的进步作用C.柳宗元认为秦成功之处在于家天下的实行D.柳宗元极力反对郡县制的实施【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材料“裂都会而为之郡邑”“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体现的是柳宗元认为秦朝通过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肯定郡县制的意义,非分封制,排除B项;郡县制是“公天下的开端”,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柳宗元对郡县制的认可,排除D项。故选A项。7.在历史学习中运用图示法,能够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地展示出来。如图所示的措施在当时()A.强化了君主专制 B.实行文化专制 C.巩固了政治统一 D.激化了阶级矛盾【答案】C【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图示描述的是秦统一文字,这有助于巩固政治统一,C项正确;文字统一并不能产生强化君主专制的效果,排除A项;秦朝统一文字不属于文化专制,焚书坑儒属于文化专制,排除B项;统一文字并不会激化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8.古时正月本来名为“政月”,秦朝时为避始皇嬴政的名讳,把“政”字改为了“正”字。这体现了皇帝制度的特征是()A.皇权至上 B.君权神授 C.中央集权 D.皇帝独尊【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题干材料“秦朝为避始皇名讳把‘政月’改为‘正月’”可知,这种避讳制度是为了突出皇权的神圣和不可侵犯,也就是皇权至上、皇帝独尊,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皇帝名字的不可侵犯,皇帝独尊比皇权至上更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A项;君权神授思想是西汉董仲舒提出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地方行政制度的变革,体现不出中央集权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9.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汉武帝旨在()A.维持皇族稳定 B.削弱地方力量 C.提高行政效率 D.扩大统治基础【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材料“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名号”说明,诸侯除了长子继承外,其余儿子也要封为列侯,由皇帝定侯国名,根据所学,这是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这一举措削弱了诸侯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汉武帝推行“推恩令”是为了削弱地方力量,加强中央集权,与皇族稳定无关,排除A项;“推恩令”与行政效率提高无关,排除C项;“推恩令”推行,加强中央集权,不会扩大统治基础,排除D项。故选B项。10.司马迁在《史记》中对汉武帝的言行记载,没有过度美化汉武帝的形象,甚至对汉武帝做错的事多有批评。这体现了《史记》的特点是()A.秉笔直书 B.人物刻画生动 C.以人物为中心 D.兼具史学文学特色【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没有过度美化汉武帝的形象,甚至对汉武帝做错的事多有批评”可知,司马迁在记述汉武帝言行时,不美化皇帝形象,并且批评武帝的错事,反映其秉笔直书,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秉笔直书,没有体现出人物生动形象,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史记》以人物为中心,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史记》的文学特色,排除D项。故选A项。11.如图所示,此时南方的政权为()A.吴国 B.陈朝 C.东晋 D.南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六国与东晋时期(中国)。据本题地图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灭亡后,在北方先后出现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与此同时,在南方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故此时的南方政权是东晋,C项正确;吴国是在三国时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陈朝是在南朝时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南宋时期与金朝对峙,排除D项。故选C项。12.南朝刘宋时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锦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表明()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南方商业更加发达C.北方人民大量南迁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刘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人口向南迁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得江南地区得到开发,D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南方商业更加发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北民南迁是原因,非表现,排除C项。故选D项。13.孝文帝改革中,把拓跋氏改姓为元,步六孤氏改姓为陆,贺兰氏改为贺,独孤氏改姓为刘等。孝文帝上述做法()A.顺应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B.完成了鲜卑族汉化过程C.完成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 D.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繁荣【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孝文帝改汉姓的做法加速了鲜卑民族的汉化,这就顺应了当时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A项正确;“完成了”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B项;孝文帝的做法是促进了鲜卑民族的汉化,而非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排除C项;鲜卑族改汉姓和促进北方经济发展繁荣之间没必然的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14.隋朝广设仓库,开皇五年“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据此可知,隋朝()A.设置仓库储存征收粮食 B.政府重视社会保障救济C.政府对粮食买卖管控放松 D.建立了完善的救济制度【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中国)。根据“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可以看出,隋朝政府重视社会保障救济,设立义仓,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B项正确;‘义仓’并不是一般的粮仓,主要用于赈灾救济,而不是简单的储存征收的粮食,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粮食买卖的问题,排除C项;义材料只提及‘义仓’,没有提及其他救济制度,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15.有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它连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个黄金时代,把大唐帝国的综合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史称“贞观遗风”。与其有关的史实是()A.设立唐蕃会盟碑 B.平定安史之乱 C.首创武举和殿试 D.设十三州部刺史【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武则天统治时期连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个黄金时代,被称“贞观遗风”,她首创殿试和武举,推动了科举制的发展,C项正确;唐穆宗设立唐蕃会盟碑,体现了汉藏两大民族友好关系的加强,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排除A项;唐肃宗平定安史之乱,排除B项;汉武帝设十三州部刺史,排除D项。故选C项。16.安史之乱期间,少数民族政权或“请助讨贼”或“请助国供灵州军粮”,积极助唐平乱,如吐谷浑、于阗、回纥、吐蕃等部。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安史之乱动摇少数民族统治 B.少数民族地区的物资充足C.受到唐玄宗人格魅力感染 D.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西戎北狄,吾常厚之,今国步艰难,必得其用”可知,在国家动乱的时候得到少数民族政权的帮助,主要得益于唐朝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得到认可,D项正确;安史之乱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少数民族,但并未达到动摇其统治的地步,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少数民族地区物资充足的信息,并且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物资不充足,排除B项;材料体现不出唐玄宗个人的人格魅力,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17.北宋元祐年间,苏轼担任杭州知州时,给中央上了一道《祈赐度牒修廨宇状》,要求修缮损毁严重的地方政府办公用房。按照当时制度,苏轼需事先禀报()A.转运司 B.节度使 C.枢密院 D.参知政事【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从北宋开始,朝廷对财政管理严格,凡州军常例之外的财务,都需先禀报代表中央财政的转运司,由转运司审核上奏,绝无擅自决定的权力。A项正确;节度使在宋代没有实权,排除B项;枢密院在宋代掌管军权,排除C项;参知政事在宋代掌管行政权,排除D项。故选A项。18.宋元时期,某物品大量出口海外,成为中华文明新的物质象征。它是A.丝绸 B.茶叶 C.瓷器 D.棉花【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以前的丝绸之路以陆路为主,贸易的货物主要是丝绸,宋朝则以“海上丝瓷之路”为主,贸易的货物主要是瓷器,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19.宋朝社会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变化,其中“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这反映了A.门第观念不断淡化 B.受歧视的贱民数量减少C.社会成员身份平等 D.国家对经济控制相对松弛【答案】D【解析】据材料“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并结合所学可知,宋朝时期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对经济控制相对松弛,导致社会阶层流动较快,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门第观念,而是强调“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贱民”的观念,排除B项;据材料“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并结合所学可知,社会成员由于财富不均,身份也有相应的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20.下表是宋人笔下涌现出的诸多“好孩子”形象。据此可知,材料中的“儿童观”()儿童形象赵令赫笑语不妄。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周谔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董仲永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A.受到了理学思想影响 B.反映了宋代教育的发达C.确立了幼童的行为规范 D.体现了门第观念的弱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笑语不妄。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可知,宋人笔下“好孩子”形象包括聪颖好学、刻苦勤奋、成熟端谨,体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可以为封建政府培养人才,A项正确;材料中的“儿童观”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但不能体现宋代教育发达,排除B项;宋人笔下诸多“好孩子”形象反映了理学的影响,但不能说明确立了幼童的行为规范,排除C项;材料中的“儿童观”受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未体现门第观念的弱化,排除D项。故选A项。21.时人形容清朝的政治气氛:“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上有忧勤之圣,下无翼赞之贤。”这反映了A.清朝前期政局稳定 B.皇帝勤政怜恤爱民C.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D.国家政事决策高效【答案】C【解析】据材料“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上有忧勤之圣,下无翼赞之贤。”可知清朝出现大臣听命于皇帝的现象,说明清朝中央权力高度集中于皇帝一人身上,君主专制得到加强,故C项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政局稳定”,只是强调“政治气氛”,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皇帝怜恤爱民”,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事决策高效”,而是朝堂上下皇帝个人独裁,排除D项。故选C项。22.某同学参加研究性学习时,发现明清经济出现以下现象,他的结论为()现象1:高产农作物的种植与推广结论:现象2: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现象3:一些地方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现象4: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A.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B.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达C.明清时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明清时期人口大量增加【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明清时期,高产农作物的种植与推广,农副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一些地方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的景象,这些都是明清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表现,A项正确;商品经济发达是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之一,且B项无法解释高产农作物的种植与推广,排除B项;C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无法解释高产农作物推广,排除C项;高产作物的引进有利于人口增长,但是只是对材料的部分解读,D选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3.从明朝后期起,《喻世明言》等小说注重刻画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等形象,语言通俗易懂。而且,民间翻刻出版的小说种类多、数量大。这折射出当时()A.文学作品关注民生 B.理学已渗入日常生活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天理观念已深入人心【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后期(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反映市民生活的小说大量出现,C项正确;A是材料表象,不是本质,排除A项;理学形成于宋朝时期,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小说的发展繁荣,与“天理观念”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4.明、清政府严格限制私人海上贸易,应对日本倭寇和东渐的西方势力,并在沿岸设立哨所,加强防卫,依靠远离海洋来坚守疆土,抵御外敌。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这反映当时()A.缺乏守疆意识 B.有效抵制列强侵犯 C.海权意识不足 D.民间贸易已被禁绝【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明清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面对日本倭寇和西方势力,明清两朝不主动加强海防,而是依靠远离海洋来坚守疆土,抵御外敌,设立水师战船也只是为了捕盗缉奸,由此可见传统的陆地主导意识和闭关锁国政策使明清两朝海权意识不足,C项正确;“加强防卫,依靠远离海洋来坚守疆土”说明明清时期有守疆意识,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上述举措并不能有效抵制列强侵略,排除B项;民间贸易已被禁绝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25.清朝前期,通过设置将军辖区、派遣驻藏大臣等方式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这说明清朝()A.社会文化不断发展 B.国际影响力的持续扩大C.政治制度有所创新 D.疆域治理措施卓有成效【答案】D【解析】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清朝前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清朝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因地制宜,采取了多种切合实际的措施,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这说明清朝的疆域治理措施卓有成效,D项正确;社会文化的发展和疆域的奠定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而且清朝实行文字狱,在文化方面逐渐停滞,排除A项;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减少与外界交流,国际影响力是下降的,排除B项;清朝政治制度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中央,和疆域的奠定没有必然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到战国时期,社会上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道、墨、法、阴阳、兵、纵横家等。各派各家都广收门徒、著书立说,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又相互影响。思想学术领域出现空前繁荣景象。——朱绍侯、齐涛等主编《中国古代史》围绕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时代·变革”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史实准确,逻辑严密)【答案】示例主题:先秦诸子思想是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时代产物。阐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礼崩乐坏,社会动荡不安;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形成并壮大;加之私学教育兴起,士阶层崛起;各诸侯国统治者为了争霸和扩张的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先秦诸子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儒家的孔子提出“仁”和“礼”,主张“为政以德”;孟子提出“仁政”学说,认为人性善;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的老子主张自然无为和小国寡民,并提出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墨家的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法家的韩非子主张法治与中央集权,顺应了国家统一的政治趋势。总之,诸子百家虽然对于社会各方面的主张不尽相同甚至相互抵触,但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改变现状,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材料反映的是百家争鸣的现象,以“时代·变革”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代,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可得出先秦诸子思想是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时代产物;其次,结合春秋时期社会巨变、铁犁牛耕推广、地主阶级壮大、士阶层崛起、儒墨道法等流派的相关史实,撰写短文。要注意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叙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紧扣主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朕(汉武帝)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为此者不得不劳民。——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是在什么样的政治环境下进行制度变革的?(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秦汉政治制度变迁的哪些史实可以论证该观点。【答案】27.政治环境:汉朝政治制度不完善;匈奴屡犯北边;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28.示例一:汉朝建立之初,在中央官制上承袭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为解决这一制度下权臣专权、威胁皇权的问题,武帝时期增设由皇帝直接掌握的中朝,使三公九卿逐渐变为外朝,通过中朝和外朝的相互牵制,达到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效果。汉朝中央官制对秦朝制度的承袭与变化,体现了一项政治制度的确立并非孤立不变的,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动。示例二:汉朝建立之初,在承袭秦朝制度并汲取秦朝速亡教训的基础上,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推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为解决诸侯国对中央集权的严重威胁,加强国家对郡县的控制,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同时在各州部设置刺史加强对郡县官员与地方豪强的的监控。汉朝地方官制的对秦朝制度的承袭与变化,体现了一项政治制度的确立并非孤立不变的,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动。【解析】【小问1】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汉代(中国)。政治环境:根据材料一“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可知,汉朝政治制度不完善、匈奴屡犯北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之前,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小问2】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由于没有较多基础知识做依托,需要考生根据题目所创设的情境和提供的图文信息进行现场学习和思维构建,考查考生再学习的能力。示例一:观点:据材料二“某一制度之创立,决不是凭空忽然地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可提炼观点为“任何制度的确立都有其渊源和演变的过程。”阐释: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汉朝建立之初,在中央官制上承袭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为解决这一制度下权臣专权、威胁皇权的问题,武帝时期增设由皇帝直接掌握的中朝,使三公九卿逐渐变为外朝,通过中朝和外朝的相互牵制,达到削弱相权、强化皇权的效果;汉朝中央官制对秦朝制度的承袭与变化,体现了一项政治制度的确立并非孤立不变的,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动等方面回答。示例二:观点:据材料二“某一制度之消失,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制度的后影,渐渐地在变质。”可提炼观点为:任何制度的消失都有其原因及后续的影子。阐释: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汉朝建立之初,在承袭秦朝制度并汲取秦朝速亡教训的基础上,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推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为解决诸侯国对中央集权的严重威胁,加强国家对郡县的控制,武帝时期通过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同时在各州部设置刺史加强对郡县官员与地方豪强的的监控。汉朝地方官制的对秦朝制度的承袭与变化,体现了一项政治制度的确立并非孤立不变的,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动等方面回答。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唐宋择偶观材料一(唐文宗)曰:“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崔、卢:唐代北方士族门阀)——(宋)欧阳修《新唐书》材料二朝贵人家选婿,于科场年,择过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鄂尔多斯市党校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源查询平台使用说明教学课件
- 公文办理规范与勘误
- 《肠内肠外营养概述》课件
- 这个撞色年终总结
- 国际会议中心木地板翻新施工合同
- 电影院防疫承诺书
- 中药库房防鼠措施
- 舞台设备材料招投标模板
- 婚庆设备租赁协议书
- 乡村安全:枪支弹药管理办法
- 大学体育与健康课件:体育锻炼与安全卫生保健
- 学校食堂色标管理制度、食品切配工用具色标管理操作指南
- 部编语文五年级上册词语表注音版
- 1神州谣 课件(共50张PPT)
- 国家开放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社会实践作业集合6篇
- 2023年飞行员基础知识考试题库(500题版)
- 公租房运营管理服务投标方案
- 能源管理系统EMS用户需求说明书
- 2668-人员招聘与培训实务
- 股权投资基金(有限合伙)设立、投资及退出交易安排法律意见书
- 文明之痕:流行病与公共卫生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四川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