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名校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名校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名校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名校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名校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广东省深圳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时期,权出于爵,爵位同命服(委任状)相对应。战国时期,平民可根据战功、捐献等方式换取爵位。两汉、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国家向民众“赐爵”以示恩宠的情况。爵位甚至可抵罪、可买卖、可赠与。这一变化体现出()A.爵位体制成为社会的主宰 B.传统的政治秩序走向瓦解C.爵位权力属性逐渐退化 D.贵族政治退出了历史舞台【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西周至魏晋时期(中国)。据材料“爵位甚至可抵罪、可买卖、可赠与”,可知,从西周时期的爵位世袭,到魏晋时期,变成一种赏赐,说明官僚政治已经取代了贵族政治,D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爵位体制的没落,并没有成为社会的主宰,排除A项;材料说明的是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不能说明传统政治秩序的瓦解,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爵位的权力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2.下表所示是三省制的形成过程。据此可知,三省制的出现()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期;三国时期,因以尚书台作为独立机构,而成为国家的政务中枢;南朝时,正式改称“省”,并设立尚书令和左右仆射各一人。中书省曹魏时,因为尚书省成为政务中枢机构后并不被皇帝信任。所以,便将具有秘书机构性质的秘书监改称“中书省”,从而达到分化尚书省职责的目的。门下省随着中书省权势日趋强盛,皇帝又担心其会干扰到皇权的专制,于是在晋朝时,又将具有侍从机构性质的“侍中寺”改为“门下省”。A.服务于皇权专制的需求 B.缓解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C.提高了中枢的行政效率 D.不利于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随着中书省权势日趋强盛,皇帝又担心其会干扰到皇权的专制”可知,三省制属于中枢机构的变化,其本质是为了强化皇权,A项正确;三省制并没有缓解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中枢机构的变化对皇权的影响,并未提及行政效率,排除C项;三省制有利于中央权力的进一步强化,排除D项。故选A项。3.元代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有六七人,他们集体参与会议,圆署会议的结果要以与议者押署这一形式作为某种决议,也就是“事从公议”。这段材料说明()A.行省制能加强中央集权 B.君主专制在元代达到顶峰C.行省长官所握权柄颇重 D.元代中央决策实现了民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材料“元代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有六七人,他们集体参与会议,圆署会议的结果要以与议者押署这一形式作为某种决议”,可知,行中书省代表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A项正确;清代军机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中央集权的强化,排除C项;事从公议不能体现决策实现民主化,排除D项。故选A项。4.公元前451年,经伯里克利提议,雅典通过法律规定,只有父母双方都是雅典公民的人,才能成为雅典公民。在此之前,不管是梭伦,还是克里斯提尼,都曾赋予部分外邦人甚至奴隶公民权。据此可推知,伯里克利执政时期的雅典()A.非公民身份的人数较少 B.民主属于特权民主C.公民参与事务积极性低 D.民主政治已经衰退【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据材料“雅典通过法律规定,只有父母双方都是雅典公民的人,才能成为雅典公民”,可知,雅典的民主是有限制条件的,是一种特权民主,B项正确;材料没反映公民身份人数,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公民参与的积极性状况,排除C项;此时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5.《大宪章》第六十一条规定,贵族组成二十五人的常设委员会监督国王恪守此法,如后者背约,即可联合全国人民以压力制止之。这一规定体现了()A.法律维护人民利益 B.成文法剥夺了国王权力C.“王在法下”的原则 D.阶级对抗助推政制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英国)。据材料“贵族组成二十五人的常设委员会监督国王恪守此法,如后者背约,即可联合全国人民以压力制止之”,可知,国王恪守法律,违法将受处罚,说明“王在法下”的原则,C项正确;法律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有阶级属性,排除A项;材料只是限制了国王权力,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国王的限制,并没有说明阶级对抗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6.下表所示是边区部分新区(1940年以后建立政权)县政府委员和参议会议员党派比例统计。这些地区的政权建设遵循()县别庆阳合水富县镇原清涧机关议员委员议员委员议员委员议员委员议员委员党派中共233203—4202547国民党173143—417—333无党派243273—4126671A.聘任原则 B.“三三制”原则 C.普选原则 D.精兵简政原则【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40年以后(中国)。据材料“边区部分新区(1940年以后建立政权)县政府委员和参议会议员党派比例统计”,可知,三三制原则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抗战时期的民主选举,无法得出聘任原则,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三三制原则,并不是普选原则,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精兵简政,排除D项。故选B项。7.1942年,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首次提出“党的一元化领导”概念,即党内外一切干部都由党直接管理。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巩固和建设C.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逐步固化 D.苏维埃的政权建设日渐成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42年(中国)。据材料“即党内外一切干部都由党直接管理”,可知,抗战相持阶段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实施的三光政策,根据地必须集中力抗战,需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建设,B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1937年9月23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出现在国共十年内战期间,排除C项;材料突出的是对抗日根据地的影响,并不是对苏维埃政权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8.1947年4月,蒋介石在“还政于民”的口号下,进行“多党政府”的组建,政府代表的候选人有聘、圈、指、派之分,选举亦有竞、包之别。国民政府这一做法旨在()A.缓和各党派矛盾 B.扰乱国统区政治秩序C.维护其一党专制 D.推广自由民主的思潮【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947年(中国)。据材料“政府代表的候选人有聘、圈、指、派之分,选举亦有竞、包之别”,可知,蒋介石政府近政于民是手段,目的是要维护国民党一党专制,C项正确;材料并不是为了缓和各党派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此举并没有扰乱国统区的政治秩序,排除B项;自由民主只是幌子,实质是维护其一党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9.下图所示为1953年山西省平顺县西沟乡选举大会的情况。这可用于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A.国家经济秩序的稳定 B.社会主义法制的确立C.民主政治制度的构建 D.政治协商制度的贯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根据材料“1953年山西省平顺县西沟乡选举大会”并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我国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山西的这次选举为第一届全国人大选举人大代表,反映了当时民主政治制度的构建,C项正确;选举大会与经济秩序无关,排除A项;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但选举大会与法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第一届政协举办于1949年,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0.1990年至2006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委托有关部门召开的协商会、座谈会等共230多次,其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召开74次。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提出的重大书面意见、建议200多项,均得到中央及政府的重视并被不同程度地采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体现出我国()A.协商民主的有效性 B.政治协商成为根本政治制度C.开始实践多党合作 D.政协代行了人大的部分职能【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90年至2006年年底(中国)。据材料“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提出的重大书面意见、建议200多项,均得到中央及政府的重视并被不同程度地采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体现出协商民主的有效性,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才是根本政治制度,排除B项;一届政协召开,开始实践多党合作,排除C项;政协是民主统一战线组织,不具人大职权,排除D项。故选A项。11.北魏太和年间,孝文帝进行法制改革,提出以“参详旧典,务从宽仁”为主体的法制观念,实行缘坐刑改革(使受连累的范围人人缩小),用流刑来代替死刑等。这些措施()A.肃清了北魏司法旧俗 B.维护了鲜卑贵族特权C.消弭了南北文化隔阂 D.体现了儒家仁政思想【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和本质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材料“实行缘坐刑改革(使受连累的范围人人缩小),用流刑来代替死刑等”可知,用流刑代替死刑,体现以人为本,仁政思想,D项正确;肃清了北魏司法旧俗,太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对鲜卑族特权的维护,排除B项;“消弭了”,表述夸大,排除C项。故选D项。12.下表所示是1957—1984年我国农村生产情况变化,表中农村生产情况的变化主要得益于()时间人均占有粮食产量人均占有棉花产量人均占有肉类产量1957—1977年0.2%–0.6%1.7%1978—1984年3.8%17.5%9%A.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 B.市场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共识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变革 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充分释放【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1957—1984年(中国)。据表格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1957—1984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棉花产量和肉类产量,都有较快的增长,结合所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带来粮食增长,A项正确;1992年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排除B项;仅从表格内容,无法得出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释放,也是生产关系调整带来的,排除D项。故选A项。13.科举制在南北朝后期已经萌芽,隋朝废九品中正制,正式推行考试选官制度,增设考试科目,科举制逐渐定型。唐朝时,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之后诸朝科举程序得到不断完善。这说明,科举制()A.是选官制的重大变革 B.实现了公平竞争C.在传承中得到了发展 D.得到皇帝的重视【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材料强调科举制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发展历程,说明科举制在传承中得到了发展,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科举制的影响,无法说明其是选管制的重大变革,排除A项;实现了公平竞争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皇帝的认识,无法得知得到皇帝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C项。14.明清时期对监察官员的任用,形成了“考选—吏部与都察院考察他们皇帝敕授—试用”的程序,即通过考选来筛掉不合格的官员。皇帝敕授后,官员并没有真正入职,他们必须经过试用期的考验,最后才能成为正式的监察官员。这些规定旨在()A.限制监察官员滥用职权 B.建立一支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C.保证监察行为规范有效 D.提高监察效率以维护封建统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即通过考选来筛掉不合格的官员。皇帝敕授后,官员并没有真正入职,他们必须经过试用期的考验,最后才能成为正式的监察官员”,可知,通过各种考试合格监察人员,有利于提高监察效率,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D项正确;此举限制不了滥用职权,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对统治的维护,并不是为了建立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监察效率对封建统治的影响,并没有突出监察行为,排除C项。故选D项。15.晚清主要采用考试选官制度,考试内容包括中外文、礼仪、地理、科学、经典和历史等,全面考查考生的知识和修养,对参加考试的考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这说明,晚清的考试选官制度()A.有利于提升官员素质 B.缓解了严重的社会危机C.强化了封建专制统治 D.保证了选官的公平公正【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晚清的选官考试,内容多全面,有利于官员文化素养提升,A项正确。晚清选官制度并未缓解社会危机,排除B项;晚清选官制度变革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选官考试内容,无法反映选官的公平公,排除D项。故选A项。16.北洋政府的官员选拔,以“文官”名之,南京国民政府则改称为“公务员”。1928年公布的《中华民国刑法》第十条说,“称公务员者,谓依法令从事于公务之人员”。这一变化()A.有利于加强对文职官吏的管理 B.顺应了新政府的人民性C.标志着近代文官制度正式建立 D.保障了民国吏治的清明【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和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称公务员者,谓依法令从事于公务之人员”可知,通过法律定义规范公务员,有利于加强对文职官吏的管理,A项正确;北洋军阀反动政府不具人民性,排除B项;材料只是对文官的定义,不能说明文官制度的建立,排除C项;“保障了”,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录用干部的主要做法为:由国家统一分配大中专毕业生和接受军队转业干部,同时有计划地从社会吸取部分人员。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存在着视野不开阔、标准不统一、缺乏公开监督机制等弊病,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难以避免,优秀人才难以大量涌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国家机关干部录用工作方向渐明。198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健全干部人事制度,应当录用考试合格者。1982年颁布的《吸收录用干部问题的若干规定》首次提出了对干部进行考试录用的要求。1987年,党的十三大决定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强调凡进入业务类公务员队伍,都应当通过法定考试公开竞争。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的颁布,使我国的干部考试录用工作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考试体系和相应的运行机制,标志着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又分别提出了“完善”和“健全”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要求。——摘编自洪毅《公务页手册》(上)(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确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确立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确立的意义。【答案】(1)循序渐进:逐步确立与完善:颁布相关法规:维护改革成果。既有人才选拔方式弊端丛生:改革开放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优秀人才: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现实需要。(2)有利于干部选拔的公平公正:扼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国家公务员队伍:有利于现代人事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建设。【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为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建国以来(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国家机关干部录用工作方向渐明”“使我国的干部考试录用工作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考试体系和相应的运行机制”可知循序渐进;逐步确立与完善;根据材料“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的颁布”可知颁布相关法规;根据材料“党的十三大决定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强调凡进入业务类公务员队伍,都应当通过法定考试公开竞争”可知维护改革成果。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存在着视野不开阔、标准不统一、缺乏公开监督机制等弊病”可知既有人才选拔方式弊端丛生;根据材料“1987年,党的十三大决定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强调凡进入业务类公务员队伍,都应当通过法定考试公开竞争”可知改革开放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优秀人才;结合所学可知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现实需要。【小问2详解】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建国以来(中国)。根据材料“强调凡进入业务类公务员队伍,都应当通过法定考试公开竞争”可知有利于干部选拔的公平公正,扼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国家公务员队伍;根据材料“使我国的干部考试录用工作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考试体系和相应的运行机制”可知有利于现代人事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建设。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经历了40年的内战与革命之后,英国于1689年确立的《权利法案》构建起由议会和国王共同组成的政府组织构架。""光荣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遏制了1681年之后出现的君主专制的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国家的主权重心已经无可挽回地从国王一边转到议会一边。由此可见,‘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材料二美国独立战争之前,各殖民地一直处于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窘境,即使在独立以后,各殖民地也仍然很难接受在美国出现一个强有力的、统一的联邦政府这样一种政治现实,因而仍然恪守它们的自治传统。在此背景下,1787年宪法是两种主张妥协的结果:一种是独立自主原则的支持者提出的;另一种是国家主义精神的代表提出的。在独立自主倾向的影响下,各州不愿接受完全失去主权、完全处于最高中央机构控制下的这种共同体。——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石庆环、李俊霖《英美两国宪政体制的源流及其特征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发生的变化。(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英国《权利法案》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历史地位。【答案】(1)英国从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国家权力中心向议会转移。(2)《权利法案》成功处理了国王与议会关系的问题,是英国开始走上君主立宪制道路的重要标志。1787年宪法解决了国家政治体制问题(中央与各州的利益关切),是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政体确立的重要标志。【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光荣革命后(英国)。据材料“它遏制了1681年之后出现的君主专制的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得出英国从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据材料“超越传统……国家的主权重心已经无可挽回地从国王一边转到议会一边”,得出国家权力中心向议会转移。【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法)。据材料“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得出《权利法案》成功处理了国王与议会关系的问题,是英国开始走上君主立宪制道路的重要标志;据材料“在独立自主倾向的影响下,各州不愿接受完全失去主权、完全处于最高中央机构控制下的这种共同体”,得出1787年宪法解决了国家政治体制问题(中央与各州的利益关切),是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政体确立的重要标志。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方的文官制度是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封建君主的恩赐官职制,也有别于资产阶级两党制形成初期的政党分赃制。其主要是指通过公开的竞争性考虑,录用政府工作人员,一经录用就长期任职,无过失不能解雇,他们不与内阁共进退,把工作成绩同报酬(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等)联系起来;西方的文官按地位分为高级文官和普通文官两类,按职业又分为行政级、办事级、助理办事级、专业和科学技术级,以及勤杂人员级等多级,级中有层,层中有类,名目繁多,形成一个宝塔形结构,同时为了使政府工作不因内阁更迭而中断,规定文官不得参加某些政治活动。——摘编自姚文仓《西方文官制度简论》材料二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加强资产阶级的统治而建立的。虽然西方文官制度比起封建官吏制度来说是有不少优点的,其中有些科学管理方法的确能提高工作效率,有值得参考和借鉴的一面,但它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资产阶级的重要政治工具,并不像其标榜的那样至善至美。——摘编自孙刚《西方文官制度浅析》(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方国家选官制度的演变,并概括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西方的文官制度。【答案】(1)演变:从封建君主的恩赐官职制到资产阶级的政党分肥制再到现代文官制度。特点: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职务常任;严格考核;论功行赏;分类管理;职责明确;政治中立。(2)体现了一定的公平性;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和行政效率;有利于实现政治与管理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与持续,提升了国家治理水平;为其他国家推行文官制度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是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形成僵化现象;文官人数的急剧膨胀;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西方。第一小问演变,根据材料“西方文官制度是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封建君主的恩赐官职制,也有别于资产阶级两党制形成初期的政党分赃制”可知演变从封建君主的恩赐官职制到资产阶级的政党分肥制再到现代文官制度。第二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其主要是指通过公开的竞争性考虑,录用政府工作人员,一经录用就长期任职,无过失不能解雇”可知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职务常任;根据材料“把工作成绩同报酬(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等)联系起来”可知严格考核;论功行赏;根据材料“西方的文官按地位分为高级文官和普通文官两类,按职业又分为行政级、办事级、助理办事级、专业和科学技术级,以及勤杂人员级等多级,级中有层,层中有类”可知分类管理;根据材料“为了使政府工作不因内阁更迭而中断,规定文官不得参加某些政治活动”可知职责明确;政治中立。【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西方。根据材料“其主要是指通过公开的竞争性考虑”可知体现了一定的公平性;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和行政效率;根据材料“西方的文官按地位分为高级文官和普通文官两类,按职业又分为行政级、办事级、助理办事级、专业和科学技术级,以及勤杂人员级等多级,级中有层,层中有类,名目繁多,形成一个宝塔形结构”可知有利于实现政治与管理分离;有利于政府工作的稳定与持续,提升了国家治理水平;为其他国家推行文官制度提供了参考和借鉴。根据材料“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加强资产阶级的统治而建立的”可知是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根据材料“但它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资产阶级的重要政治工具,并不像其标榜的那样至善至美”可知容易滋生官僚习气和形成僵化现象,文官人数的急剧膨胀,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负担。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而统一天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秦始皇开始在全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他将全国分为36个郡,至秦末增加至40个。汉初对秦朝的行政区划制度只略作调整,同时恢复了分封制,实行郡国并行制。188年,东汉灵帝为了组织力量镇压黄巾起义,改州刺史为州牧,将其位于郡守之上,从此我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制度由郡、县二级演变为州、郡、县三级。魏晋南北朝时期,几乎完全沿袭东汉末年形成的行政区划制度。隋朝建立后,废除了“郡”建制,全国实行州县两级制度。唐朝建立后延续了隋朝的州县两级制。贞观十三年(639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全国划分为十道,并不时派巡查使者对各州县官员进行监察。安史之乱后,道成了州上面的一级行政单位,形成了道、州、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宋初各州直接归属中央,但中央还是无法统管全国的州,所以又在州上设“路”,形成了路、州、县三级制。元朝时,随着行省制的建立,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形成了。明清时期,省之下设府(州),府之下设县(州),从而形成省、府、县三级行政制度。——摘编自朱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变迁》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论题:县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

阐述:战国以来:中国逐渐建立起以县制为基础的地方基层政治体制,在这套政治体制之下,县令或县长由中央任命,县必须严格听从中央的命令。在此基础上,中央实现了对地方的严格控制,县制因此被历代王朝所沿用。县制适应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宋代以前的中央政府都力图维持二级制的地方政府,以便强化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当历史环境变化而不得不建立三级政府时,虽然地方政府采用了多级制,但县制依然在实行,中央仍然牢牢掌握对地方的控制权。

总之,县制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成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秦始皇开始在全国正式确立郡县制”,“从此我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制度由郡、县二级演变为州、郡、县三级”等信息,得出论题:县制是中国封建社会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阐述:首先,说明自战国以来,以县制为基础的地方基层政治体制的基本特点以及对中央集权的影响。其次,据材料“从此我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制度由郡、县二级演变为州、郡、县三级”,“安史之乱后,道成了州上面的一级行政单位,形成了道、州、县三级行政区划制度”,说明具体历史环境变化对地方行政的影响,并且说明县制的稳定即可。最后总结,得出县制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需要,成为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基础。广东省深圳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联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西周时期,权出于爵,爵位同命服(委任状)相对应。战国时期,平民可根据战功、捐献等方式换取爵位。两汉、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国家向民众“赐爵”以示恩宠的情况。爵位甚至可抵罪、可买卖、可赠与。这一变化体现出()A.爵位体制成为社会的主宰 B.传统的政治秩序走向瓦解C.爵位权力属性逐渐退化 D.贵族政治退出了历史舞台【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西周至魏晋时期(中国)。据材料“爵位甚至可抵罪、可买卖、可赠与”,可知,从西周时期的爵位世袭,到魏晋时期,变成一种赏赐,说明官僚政治已经取代了贵族政治,D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爵位体制的没落,并没有成为社会的主宰,排除A项;材料说明的是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不能说明传统政治秩序的瓦解,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爵位的权力状况,排除C项。故选D项。2.下表所示是三省制的形成过程。据此可知,三省制的出现()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期;三国时期,因以尚书台作为独立机构,而成为国家的政务中枢;南朝时,正式改称“省”,并设立尚书令和左右仆射各一人。中书省曹魏时,因为尚书省成为政务中枢机构后并不被皇帝信任。所以,便将具有秘书机构性质的秘书监改称“中书省”,从而达到分化尚书省职责的目的。门下省随着中书省权势日趋强盛,皇帝又担心其会干扰到皇权的专制,于是在晋朝时,又将具有侍从机构性质的“侍中寺”改为“门下省”。A.服务于皇权专制的需求 B.缓解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C.提高了中枢的行政效率 D.不利于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随着中书省权势日趋强盛,皇帝又担心其会干扰到皇权的专制”可知,三省制属于中枢机构的变化,其本质是为了强化皇权,A项正确;三省制并没有缓解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中枢机构的变化对皇权的影响,并未提及行政效率,排除C项;三省制有利于中央权力的进一步强化,排除D项。故选A项。3.元代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有六七人,他们集体参与会议,圆署会议的结果要以与议者押署这一形式作为某种决议,也就是“事从公议”。这段材料说明()A.行省制能加强中央集权 B.君主专制在元代达到顶峰C.行省长官所握权柄颇重 D.元代中央决策实现了民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元代(中国)。据材料“元代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有六七人,他们集体参与会议,圆署会议的结果要以与议者押署这一形式作为某种决议”,可知,行中书省代表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A项正确;清代军机处设立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中央集权的强化,排除C项;事从公议不能体现决策实现民主化,排除D项。故选A项。4.公元前451年,经伯里克利提议,雅典通过法律规定,只有父母双方都是雅典公民的人,才能成为雅典公民。在此之前,不管是梭伦,还是克里斯提尼,都曾赋予部分外邦人甚至奴隶公民权。据此可推知,伯里克利执政时期的雅典()A.非公民身份的人数较少 B.民主属于特权民主C.公民参与事务积极性低 D.民主政治已经衰退【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伯里克利执政时期(雅典)。据材料“雅典通过法律规定,只有父母双方都是雅典公民的人,才能成为雅典公民”,可知,雅典的民主是有限制条件的,是一种特权民主,B项正确;材料没反映公民身份人数,排除A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公民参与的积极性状况,排除C项;此时正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5.《大宪章》第六十一条规定,贵族组成二十五人的常设委员会监督国王恪守此法,如后者背约,即可联合全国人民以压力制止之。这一规定体现了()A.法律维护人民利益 B.成文法剥夺了国王权力C.“王在法下”的原则 D.阶级对抗助推政制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英国)。据材料“贵族组成二十五人的常设委员会监督国王恪守此法,如后者背约,即可联合全国人民以压力制止之”,可知,国王恪守法律,违法将受处罚,说明“王在法下”的原则,C项正确;法律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有阶级属性,排除A项;材料只是限制了国王权力,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国王的限制,并没有说明阶级对抗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6.下表所示是边区部分新区(1940年以后建立政权)县政府委员和参议会议员党派比例统计。这些地区的政权建设遵循()县别庆阳合水富县镇原清涧机关议员委员议员委员议员委员议员委员议员委员党派中共233203—4202547国民党173143—417—333无党派243273—4126671A.聘任原则 B.“三三制”原则 C.普选原则 D.精兵简政原则【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40年以后(中国)。据材料“边区部分新区(1940年以后建立政权)县政府委员和参议会议员党派比例统计”,可知,三三制原则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抗战时期的民主选举,无法得出聘任原则,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三三制原则,并不是普选原则,排除C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精兵简政,排除D项。故选B项。7.1942年,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组织间关系的决定》,首次提出“党的一元化领导”概念,即党内外一切干部都由党直接管理。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巩固和建设C.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逐步固化 D.苏维埃的政权建设日渐成熟【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42年(中国)。据材料“即党内外一切干部都由党直接管理”,可知,抗战相持阶段面对日本帝国主义实施的三光政策,根据地必须集中力抗战,需加强党的领导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建设,B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1937年9月23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出现在国共十年内战期间,排除C项;材料突出的是对抗日根据地的影响,并不是对苏维埃政权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8.1947年4月,蒋介石在“还政于民”的口号下,进行“多党政府”的组建,政府代表的候选人有聘、圈、指、派之分,选举亦有竞、包之别。国民政府这一做法旨在()A.缓和各党派矛盾 B.扰乱国统区政治秩序C.维护其一党专制 D.推广自由民主的思潮【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947年(中国)。据材料“政府代表的候选人有聘、圈、指、派之分,选举亦有竞、包之别”,可知,蒋介石政府近政于民是手段,目的是要维护国民党一党专制,C项正确;材料并不是为了缓和各党派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此举并没有扰乱国统区的政治秩序,排除B项;自由民主只是幌子,实质是维护其一党体制,排除D项。故选C项。9.下图所示为1953年山西省平顺县西沟乡选举大会的情况。这可用于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A.国家经济秩序的稳定 B.社会主义法制的确立C.民主政治制度的构建 D.政治协商制度的贯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国。根据材料“1953年山西省平顺县西沟乡选举大会”并结合所学可知,1954年我国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山西的这次选举为第一届全国人大选举人大代表,反映了当时民主政治制度的构建,C项正确;选举大会与经济秩序无关,排除A项;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但选举大会与法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第一届政协举办于1949年,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0.1990年至2006年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委托有关部门召开的协商会、座谈会等共230多次,其中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召开74次。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提出的重大书面意见、建议200多项,均得到中央及政府的重视并被不同程度地采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体现出我国()A.协商民主的有效性 B.政治协商成为根本政治制度C.开始实践多党合作 D.政协代行了人大的部分职能【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90年至2006年年底(中国)。据材料“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提出的重大书面意见、建议200多项,均得到中央及政府的重视并被不同程度地采纳,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体现出协商民主的有效性,A项正确;人民代表大会制才是根本政治制度,排除B项;一届政协召开,开始实践多党合作,排除C项;政协是民主统一战线组织,不具人大职权,排除D项。故选A项。11.北魏太和年间,孝文帝进行法制改革,提出以“参详旧典,务从宽仁”为主体的法制观念,实行缘坐刑改革(使受连累的范围人人缩小),用流刑来代替死刑等。这些措施()A.肃清了北魏司法旧俗 B.维护了鲜卑贵族特权C.消弭了南北文化隔阂 D.体现了儒家仁政思想【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和本质题。时空是北魏时期(中国)。据材料“实行缘坐刑改革(使受连累的范围人人缩小),用流刑来代替死刑等”可知,用流刑代替死刑,体现以人为本,仁政思想,D项正确;肃清了北魏司法旧俗,太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对鲜卑族特权的维护,排除B项;“消弭了”,表述夸大,排除C项。故选D项。12.下表所示是1957—1984年我国农村生产情况变化,表中农村生产情况的变化主要得益于()时间人均占有粮食产量人均占有棉花产量人均占有肉类产量1957—1977年0.2%–0.6%1.7%1978—1984年3.8%17.5%9%A.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 B.市场经济已经成为社会共识C.农村经济结构发生了变革 D.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充分释放【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1957—1984年(中国)。据表格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1957—1984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棉花产量和肉类产量,都有较快的增长,结合所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带来粮食增长,A项正确;1992年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排除B项;仅从表格内容,无法得出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C项;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释放,也是生产关系调整带来的,排除D项。故选A项。13.科举制在南北朝后期已经萌芽,隋朝废九品中正制,正式推行考试选官制度,增设考试科目,科举制逐渐定型。唐朝时,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之后诸朝科举程序得到不断完善。这说明,科举制()A.是选官制的重大变革 B.实现了公平竞争C.在传承中得到了发展 D.得到皇帝的重视【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材料强调科举制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发展历程,说明科举制在传承中得到了发展,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科举制的影响,无法说明其是选管制的重大变革,排除A项;实现了公平竞争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皇帝的认识,无法得知得到皇帝的认识,排除D项。故选C项。14.明清时期对监察官员的任用,形成了“考选—吏部与都察院考察他们皇帝敕授—试用”的程序,即通过考选来筛掉不合格的官员。皇帝敕授后,官员并没有真正入职,他们必须经过试用期的考验,最后才能成为正式的监察官员。这些规定旨在()A.限制监察官员滥用职权 B.建立一支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C.保证监察行为规范有效 D.提高监察效率以维护封建统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材料“即通过考选来筛掉不合格的官员。皇帝敕授后,官员并没有真正入职,他们必须经过试用期的考验,最后才能成为正式的监察官员”,可知,通过各种考试合格监察人员,有利于提高监察效率,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D项正确;此举限制不了滥用职权,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对统治的维护,并不是为了建立清廉高效的官僚队伍,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监察效率对封建统治的影响,并没有突出监察行为,排除C项。故选D项。15.晚清主要采用考试选官制度,考试内容包括中外文、礼仪、地理、科学、经典和历史等,全面考查考生的知识和修养,对参加考试的考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这说明,晚清的考试选官制度()A.有利于提升官员素质 B.缓解了严重的社会危机C.强化了封建专制统治 D.保证了选官的公平公正【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晚清的选官考试,内容多全面,有利于官员文化素养提升,A项正确。晚清选官制度并未缓解社会危机,排除B项;晚清选官制度变革动摇了清朝的统治基础,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选官考试内容,无法反映选官的公平公,排除D项。故选A项。16.北洋政府的官员选拔,以“文官”名之,南京国民政府则改称为“公务员”。1928年公布的《中华民国刑法》第十条说,“称公务员者,谓依法令从事于公务之人员”。这一变化()A.有利于加强对文职官吏的管理 B.顺应了新政府的人民性C.标志着近代文官制度正式建立 D.保障了民国吏治的清明【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和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称公务员者,谓依法令从事于公务之人员”可知,通过法律定义规范公务员,有利于加强对文职官吏的管理,A项正确;北洋军阀反动政府不具人民性,排除B项;材料只是对文官的定义,不能说明文官制度的建立,排除C项;“保障了”,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国成立后,录用干部的主要做法为:由国家统一分配大中专毕业生和接受军队转业干部,同时有计划地从社会吸取部分人员。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存在着视野不开阔、标准不统一、缺乏公开监督机制等弊病,用人上的不正之风难以避免,优秀人才难以大量涌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国家机关干部录用工作方向渐明。1980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健全干部人事制度,应当录用考试合格者。1982年颁布的《吸收录用干部问题的若干规定》首次提出了对干部进行考试录用的要求。1987年,党的十三大决定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强调凡进入业务类公务员队伍,都应当通过法定考试公开竞争。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的颁布,使我国的干部考试录用工作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考试体系和相应的运行机制,标志着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党的十五大和十六大又分别提出了“完善”和“健全”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要求。——摘编自洪毅《公务页手册》(上)(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确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确立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确立的意义。【答案】(1)循序渐进:逐步确立与完善:颁布相关法规:维护改革成果。既有人才选拔方式弊端丛生:改革开放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优秀人才: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现实需要。(2)有利于干部选拔的公平公正:扼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国家公务员队伍:有利于现代人事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建设。【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为特点、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建国以来(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国家机关干部录用工作方向渐明”“使我国的干部考试录用工作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考试体系和相应的运行机制”可知循序渐进;逐步确立与完善;根据材料“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的颁布”可知颁布相关法规;根据材料“党的十三大决定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强调凡进入业务类公务员队伍,都应当通过法定考试公开竞争”可知维护改革成果。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存在着视野不开阔、标准不统一、缺乏公开监督机制等弊病”可知既有人才选拔方式弊端丛生;根据材料“1987年,党的十三大决定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强调凡进入业务类公务员队伍,都应当通过法定考试公开竞争”可知改革开放后,国家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大量优秀人才;结合所学可知向服务型政府转型的现实需要。【小问2详解】本题为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建国以来(中国)。根据材料“强调凡进入业务类公务员队伍,都应当通过法定考试公开竞争”可知有利于干部选拔的公平公正,扼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国家公务员队伍;根据材料“使我国的干部考试录用工作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考试体系和相应的运行机制”可知有利于现代人事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结合所学可知有利于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建设。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经历了40年的内战与革命之后,英国于1689年确立的《权利法案》构建起由议会和国王共同组成的政府组织构架。""光荣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遏制了1681年之后出现的君主专制的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国家的主权重心已经无可挽回地从国王一边转到议会一边。由此可见,‘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材料二美国独立战争之前,各殖民地一直处于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窘境,即使在独立以后,各殖民地也仍然很难接受在美国出现一个强有力的、统一的联邦政府这样一种政治现实,因而仍然恪守它们的自治传统。在此背景下,1787年宪法是两种主张妥协的结果:一种是独立自主原则的支持者提出的;另一种是国家主义精神的代表提出的。在独立自主倾向的影响下,各州不愿接受完全失去主权、完全处于最高中央机构控制下的这种共同体。——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石庆环、李俊霖《英美两国宪政体制的源流及其特征探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荣革命”后英国政治发生的变化。(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英国《权利法案》与美国1787年宪法的历史地位。【答案】(1)英国从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国家权力中心向议会转移。(2)《权利法案》成功处理了国王与议会关系的问题,是英国开始走上君主立宪制道路的重要标志。1787年宪法解决了国家政治体制问题(中央与各州的利益关切),是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政体确立的重要标志。【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光荣革命后(英国)。据材料“它遏制了1681年之后出现的君主专制的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得出英国从君主专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据材料“超越传统……国家的主权重心已经无可挽回地从国王一边转到议会一边”,得出国家权力中心向议会转移。【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英法)。据材料“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得出《权利法案》成功处理了国王与议会关系的问题,是英国开始走上君主立宪制道路的重要标志;据材料“在独立自主倾向的影响下,各州不愿接受完全失去主权、完全处于最高中央机构控制下的这种共同体”,得出1787年宪法解决了国家政治体制问题(中央与各州的利益关切),是美国资产阶级共和制政体确立的重要标志。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方的文官制度是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不同于封建君主的恩赐官职制,也有别于资产阶级两党制形成初期的政党分赃制。其主要是指通过公开的竞争性考虑,录用政府工作人员,一经录用就长期任职,无过失不能解雇,他们不与内阁共进退,把工作成绩同报酬(包括工资、奖金、福利等)联系起来;西方的文官按地位分为高级文官和普通文官两类,按职业又分为行政级、办事级、助理办事级、专业和科学技术级,以及勤杂人员级等多级,级中有层,层中有类,名目繁多,形成一个宝塔形结构,同时为了使政府工作不因内阁更迭而中断,规定文官不得参加某些政治活动。——摘编自姚文仓《西方文官制度简论》材料二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加强资产阶级的统治而建立的。虽然西方文官制度比起封建官吏制度来说是有不少优点的,其中有些科学管理方法的确能提高工作效率,有值得参考和借鉴的一面,但它作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资产阶级的重要政治工具,并不像其标榜的那样至善至美。——摘编自孙刚《西方文官制度浅析》(1)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