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提纲_第1页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提纲_第2页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提纲_第3页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提纲_第4页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提纲

1.1人口分布

一、基本概念

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期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通常以人口密度

来衡量。

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1人/千米2】

二、世界人口分布

1.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均匀。

2.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角度特点具体表现

世界人口在各大洲亚洲陆地面积不足地球陆地面积的30%,但人口

按大洲的分布状况差异很却占世界总人口的60%左右。南极洲目前尚无定

大居居民。

2016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

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

世界各国的人口分

按国家孟加拉国、俄罗斯、墨西哥、日本、菲律宾和埃

布极不平衡。

塞俄比亚13国,其人口总数达46.49亿,约占

世界总人口的62.47%O

城镇人口比例逐渐

上升,分布密集;2014年全球约54%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北美洲是

按城乡乡村人口比例逐渐城镇人口比例最高的大洲,非洲是城镇人口比例

下降,分布相对稀最低的大洲。

疏。

纬世界人口近90%分布在北半球,且集中在10°

世界绝大部分人口

度N-50oN地带,而南北纬60°以上的寒冷地带、

按分布在北半球中低

位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干热地带以及赤道两侧的湿

位纬度地带

置热地带人口稀疏。

海世界人口主要分布从海岸向内地200千米的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一

陆在近海岸地带半以上的人口,但其面积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

第1页共61页

位30%o

海拔50Om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集中了世界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

按海拔80强以上的人口,但其面积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

在低海拔地区

57%

三、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地理因素】

1.地形一一从地形条件看,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

少。山区人口主要分布在河谷、谷地或山间低缓的盆地。这是因为平原和丘陵地

区地势起伏不大、交通便利,便于基础设施的修建,对经济发展比较有利;山地

和高原海拔较高、地形复杂、气候寒冷、土层瘠薄、交通困难,不利于基础设施

的修建和经济的发展。

2.气候一一从气候条件看,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

润地区。

3.河流一一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说,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

密【河流入海口、河流交汇处、过河点位置、水运的起点和终点,越是干燥的

地区,水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就越大。例如,干旱地区的绿洲人口集中,农牧业较

发达,而绿洲之外,则人烟稀少。

河流的作用:①供水②灌溉③航运④防卫⑤生态⑥旅游

4.土壤一一土壤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更多的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不

同的土壤由于自然肥力和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因而影响人口分

布。土壤肥沃的地方,农业基础好,有利于人口分布。

5.自然资源一一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人口聚集。例如,大型油田的开发,使原

本荒无人烟的地方崛起新的城市。

【社会经济地理因素】

经济一一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科技一一科技进步可以改变人口分布状况。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自然地理环境

对于人口的制约程度渐趋弱化。

交通——交通运输可以改变人口分布状况。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其对人口分布

第2页共61页

的影响越来越大。

四、世界人口稠密区和人口稀疏区

地区包括地区成因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和

东亚

日本东南部等地

印度、巴基斯坦、孟加自然条件优越,开发历史悠久,有

南亚

拉国、斯里兰卡等国世界古老的文明中心,农业发达

人口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

东南亚

稠密国

区美国、法国、德国、荷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商业贸易活动

西欧

兰等国频繁,工业发达

加拿大东南部和美国

北美东部东部,尤其是五大湖沿工业、金融、贸易繁荣,经济发达

高纬度地南极洲、北冰洋沿岸寒

气候寒冷

区冷地带

高山寒冷北美洲和亚洲的高山地形崎岖,气

人口

区地区候寒冷自然环境恶劣,不

稀疏

中低纬干撒哈拉沙漠、中亚和澳气候干热、水适宜人类居住

旱沙漠区大利亚的沙漠地带资源缺乏

低纬气候亚马孙河流域、刚果河

气候湿热

湿热区流域

1.2人口迁移

一、人口迁移的基本内容

1.人口迁移一一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2.人口流动一一人口在短期离开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

3.人口迁移的属性:

第3页共61页

OS

时I•脆续1年以上居住地的变更

时间属性空间属性空间属性

人口

迁移

:必须迁出原居在一国范围内,一般以跨越

空间属性一

住地一定距离一孰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

人口迁移的判断标准:

TU为居住地发生“永久”或

」长期”变化,才属于人口迁移

【辨析比较】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

类型人口迁移人口流动

涉及居住地发生永久或长临时或短期离开居住地,又在短期

概念

期改变的人口迁移内返回的人口移动现象

人口在空间上发生位移

居住地是变更,跨越一定的行政区

不变更,不改变户籍

不同否变更界线

点临时或短期,具有周期性(季节性)

时间限度永久性或长期性

流动或往返流动的特点

“闯关东”、“下南洋”、移

举例探亲访友、出差、旅游

民海外

4.人口迁移的分类:

国际人口迁移一一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

国内人口迁移------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

现象。

第4页共61页

二、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1.推拉理论

因素内容

推力因促使原居民离开的因素,如自然环境恶劣、就业机会少、自然灾害风

素险大、收入低

拉力因

吸引人口迁入的因素,如气候适宜、就业机会多、收入高

I界得因人口迁移过程中所要克服的困难,如移民限制、迁移距离远、严格的

素户籍管理制度、传统文化观念、语言不通等

个人因

如迁移意愿、知识水平,对迁出地、迁入地的印象及评价等

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

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举例

美国东北部老年人向南部

气候通过影响人类生产生活而影响人口迁移

“阳光地带”迁移

水源分布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口迁

水源人类早期的逐水草而居

移的方向和规模

农业社会人们为寻找新的耕

土壤通过影响农业生产而影响人口迁移

地而迁移

自然环

矿产我国大庆、攀枝花等工业城

境因素早期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可引起人口迁移

资源市的行成

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

生活环境恶化导致人口迁出,优美的环境吸

环境故,使当地遭到了核污染,

引人口迁入

当地居民全部迁出

自然灾害引发饥荒或造成生态环境恶化而20世纪80年代非洲撒哈拉地

灾害迫使人们迁移区的大干旱造成成千上万的

第5页共61页

难民

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人们为了获

经济得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和更有前途的发墨西哥大量移民流向美国

展,常常迁往经济发达或就业机会多的地区

交通

相对缩小了地区之间的时间距离,降低了迁随着交通和通信的发展,近

和通

移的困难程度年来人口迁移更加便捷

家庭婚姻使影响青年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家庭

军人家属随军

社会经婚姻对未成年人和老年人的迁移影响较大

济环境我国1984年推出的允许农民

政策,尤其是人口迁移政策对人口迁移有重

因素政策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促

要影响

使人口迁移的规模迅速扩大

历史上都城变换和朝代更迭

政治政治变革、政治中心的改变常引起人口迁移

引起的人口迁移

战争破坏了人类政策的生活环境和秩序,并20H年持续至今的战争导致

战争

引发人口迁移叙利亚人口外迁

改变人们的生活期望和认识外部世界的态

文化科技移民

度,促进人口迁移

三、人口迁移的影响

人口迁移的影响一迁出地

有利:

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

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不利:

人才和劳动力流失;留守儿童和老人增多

人口迁移的影响一迁入地

有利:

带来大量劳动力,增加了社会活力;

不利:

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带来压力,并带来社会管理治安上的问题。

四、国际人口迁移

L二战以前的国际人口迁移

第6页共61页

主要原因地理大发现,新航路开辟,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扩展

主要特点目的地主要使人口较少的地区和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迁出地欧洲、非洲

迁入地美洲(南、北美洲)、大洋洲

①15世界发现“新大陆”后,导致两类移民的到来:一类移民来自

欧洲,他们是“新大陆”的殖民者;另一类移民来自非洲,他们是欧

洲殖民者贩运到美洲的奴隶。

典型案例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世纪到20世纪初,欧洲各国在自身人口增

长(推力)和北美急需劳动力(拉力)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涌向美国

及加拿大的移民潮

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

意义

2.二战期间的人口迁移

战乱造成大量移民,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主要由战乱国家迁往非战乱国家。

3.二战后的人口迁移

特点典型案例

①战后欧洲重新划定国界,东欧各国因国界变动而互有

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②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分治,在南亚次大陆导致大规模

移急剧增加的人口迁移。

③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将原先的殖民者大量遣返回宗

主国。

由于美洲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大批欧洲人从殖民地返

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回故里。而战后欧洲经济发展较快,人口压力减轻,人

发生了很大变化口迁出也日益减少。于是,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

迁入地。

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随州欧洲移民逐渐减少,拉丁美洲取代欧洲成为美国迁

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地。20世纪70年代后,亚洲迁入美

第7页共61页

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国的人数也超过了欧洲。

4.当代国际人口迁移的影响

地区迁入国迁出国

国家类型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主要人口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人口增长率高

问题

减轻了本国的人口压力;

弥补了劳动力的不足;

具有较高素质的科技人

具有专门技能的迁入人口带来迁出国的

影响员、专业人员流失,容易

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为迁入国节约了教

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后

育费用

劲不足

五、我国的人口迁移

1.我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时期原因人口迁移

公元前221年,建都咸阳,秦始皇出于政治经济的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

秦统一中国后考虑到咸阳

西晋发生的“永嘉丧乱”、唐代发生

西晋、唐代、

的“安史之乱”、北宋发生的“靖康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

北宋

之乱”

大连、天津、青岛、上海、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对我国的侵略和渗透广州等城市的移民快速

增加

现代(抗战时日本大规模侵华战争、1942年发生中原人口大规模向西南、

期)的中原大饥荒西北诸省区迁移

第8页共61页

2.我国当代的人口迁移

项20世纪80年代以前20世纪80年代以后

主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沿海经济发

要籍管理制度,人口流动受到严格控达地区需要劳动力,农村大量劳动

原制,人口的自发性迁移一直比较少力获得解放;

主东部到中部;中部到东部;

要东部、中部到西北、东北、西南西南、西北到东部;

流我国到发达国家

鼻厂以行政导向为主,国家有组织、有人口流动日益活跃,组织性迁移的

点计划地进行比重逐渐下降,自发性迁移的比重

迅速上升

①20世纪50-60年代有组织地移民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我国有一定

型支援边境省份、支援国家“三线”数量的人口向发达国家迁移,迁入

案建设;地以北美、欧洲各国和澳大利亚为

例②20世纪60-70年代知识青年“上主

山下乡”运动

3.我国的民工流现象

特点流I句从农村向城市,从内陆到沿海地区

方式以自发为主,以务工和经商为主要目的

原因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剩余劳动力增多;

②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大;

③国家推出一系列允许农民进城的政策

影响有利①为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第9页共61页

②促进城市工商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方便居民生活;

③为城乡思想文化交流创造条件,促进城市文化多元化发展

不利①增加城市交通、卫生、教育、环境等方面的压力;

②不利于城市社会管理;

③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增多

1.3人口容量

一、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

“J”形曲线:农业文明时期,人口增长缓慢;工业文明时期,人口快速增长;

现代文明时期,爆炸式增长。

二、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

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社会紧急、科技进步、医疗温升、文化教育、政治制度等。

三、资源环境问题

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及利用中的问题

资不合理的开发产生的资源环境

重要性

源利用问题

滥垦草地、超载

地土地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空间场土地侵蚀严重,耕

放牧、占用耕地

资所地面积缩小等

矿产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滥采滥用矿产

产资源枯竭、环境污

进行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资源、废弃物处

资染等

物质基础理不当等

水过度抽取地下

地面沉降,水污

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水水、水资源浪费

染,水资源短缺等

源等

森具有美化环境、吸烟滞尘、减弱噪声、乱砍滥伐森林、大气污染加剧、气

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毁林开荒等候变暖加剧、水土

第10页共61页

资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用流失等

四、基本概念

1.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容

纳的人口数量。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内,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活动的限

度。

人口合理容量: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

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2.影响和制约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资源正相关

科技水平正相关

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

开放程度正相关

「肖费水平方〔负相关

第11页共61页

2.1城乡空间结构

城乡土地利用

1.类型: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

2.差异:城市:以建设用地为主,反映的是城镇布局形态和空间功能差异

乡村:以农业用地为主,反映农业生产布局、农村居民点以及相关设施的分布状

城乡空间结构

1.功能区:住宅区(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

2.功能区特点:(1)区域内呈现连片分布(2)各功能区间无明确界线

(3)每种功能区以某种功能为主,兼有其他功能

位置功能区特征形态

中高级居住区:城市外缘,与高坡、建筑质量上,中高级和

居住文化区联系;低级居住区分化;分布最广泛,成片状

区低级居住区:内城、工业区附近,位置上,高级和低级居或团状

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住区背向发展

不断市区外缘移动,并

工业市区外缘;靠近河流、铁路、公路趋向沿主要交通干线集聚成片

区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分布

3.城市三大功能区的判断方法

①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②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③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④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

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⑤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⑥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

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比例逐年上升。

4.城市空间结构的模式

①同心圆模式:受地租影响,城市功能区分布由中心向外围呈现同心圆模式。

②扇形模式:在同心圆模式的基础上,重点考虑了连接中心商务区的放射状交通干线的影响。

城市功能分区,由中心商务区向外放射而形成不同职能的楔形地带。交通干线两侧地租较高,

楔形外部为低级住宅区。

第12页共61页

③多核心模式:大城市并非都依托单一核心发展,有的是围绕着几个核心形成中心商务区、

批发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以及相对独立的卫星城镇等多种功能区,并由它们共同组成

城市空间结构。

O■连it*I—⅛a<t⅞g■

5.影响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

(1)交通通达度越好,土地价格(地租)越高;越差,土地价格(地租)越低

(2)距市中心远近越近,地租越高;越远,地租越低

商业

—住宅

一工业

βJ与市中心

./的踮«

S2-6某城市各类用地租金水平随距离递减示意

6.乡村空间结构

①乡村土地利用方式较为简单。

②聚落空间形态与城市明显不同,分为密集型、和

半聚集型。

③集市流通和地方服务功能相对突出。

影响城镇形成和发展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因素

第13页共61页

1.地形:(1)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

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2)在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3)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2.气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纬度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和运输功能上.城市最容易出现在河运的起

点或终点、河流的汇合处、河口以及过河点.

(二)社会经济因素:

(1)资源:矿产的开发带动采矿业、制造业、商业等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工矿城市.如石油

一一大庆等

(2)交通:城市向交通便利之地集中,沿江、沿海、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分布。如石

家庄、株洲、关B州、蚌埠、宝鸡等

(3)政治:政治中心有利于城市发育。如首都、省会。国家特殊的政策,促进城市的发展。

如深圳。

(4)宗教:宗教活动中心吸引人口,促进经济发展。如,耶路撒冷、拉萨。

(5)教育、科技、旅游:促进城市发展,形成新兴城市.如美国硅谷、黄山市、张家界

2.2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

地域文化深刻影响城乡建设,城乡建设影响并提升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在民居上的体现

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特色

比如,光照强烈的地方需要遮阳,气候寒冷的地方需要保暖,湿润多雨的地方注重排水

和通风,沙尘暴频繁的地方注重防御风沙,地震、泥石流较多的地方重点防御地质灾害。

建筑材料的选用也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二)在城市格局上的体现

1.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一皇权至上,严格的等级制度

2.欧洲城市格局一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3.美国城市一多摩天大楼布局,发展历史短

(≡)在建筑风格上的体现

1.我国“天人合一”的思想

2.西方建筑中柱廊、尖塔、喷泉、雕塑等特点

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

1.城镇化的概念

第14页共61页

2.衡量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城镇化的表现(前3点为主要标志)

①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②劳动力从第一产向第二、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④乡村景观逐渐转化为城市景观;

⑤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化、价值观念等随之发生显著变化。

4.城镇化动力: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镇化水平就越高,

反之就越低。

5.世界城镇化过程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发展

特点问题趋势国家

阶段

初期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

问题较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发展中国家

阶段慢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

中期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出现了郊区城市

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发展中国家

阶段市化推进很快化现象

化等问题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

后期出现逆城市化现

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发达国家

阶段象

停滞

6.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异同

城市化特点原因

发起步早,目前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工业化早

城市化水平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大量农村人口转

(处于初期、中期阶段)为城市人口

不家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

点发起步晚,发展快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城市化水平低(处于后期阶段)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城市发展不合理;城市经济崎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

出现滞后、虚假城市化劳动力过剩

第15页共61页

相同点城市进程中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城市化问题;

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7.虚假城镇化:也叫过度城镇化,城市化水平高王社会经济水平。主要在拉丁美洲,如:墨

西哥、巴西、阿根廷。滞后城镇化: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

模式。主要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一些南亚、东南亚国家。

8.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的异同

(1)相同点:由于城市问题的产生而出现,是与城市化过程相伴的现象

(2)不同点及原因

郊区化逆城市化

不迁移方向中心城区向郊区城市向乡村、小城镇

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

城市人口增加减少

乡村人口减少增加

原因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①人口密集,环境恶化,生活质量下降;

交通拥挤,住房紧张②小城镇或乡村基础设施完善;

③交通便捷,城乡联系密切

总而言之: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中心城区

«城市郊区

口乡村或小

城镇

郊区化逆城市化

9.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

第16页共61页

修市化渤林化任城市化

时间L9⅜⅜-2O⅜⅛上种20世纪SQ年代~70年代2P世纪高年代划年何小世纪的年代以后一

人口由多Hifii国市,农八地,.人口自郊区迁往农村和

去坟人口由市西往施人口任ISifi区

小喇6____________

中心区开发,离科技

^F'□⅛J∣s

亡三炳B派丽纣揄推动为窟K更好的生存条件产IbG三产邺发

交it酬单、

—∙^*-

%:一

_______OFF5

10.我国城镇化的特点

项目特点

城镇化速度快,呈现加速的趋势

城镇化动力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产业结构变动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人口流动内地向沿海、农村向城市、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

城镇建设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初步改善,但仍不乐观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基本协调,仍有问题。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一个首要问

关系题

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工业能安排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城市发展促进工业化的进程

11.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评价

环境

地形使地形趋向平坦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城市热岛效应、雨岛城市风将城市大气污染物带到郊区,也把郊区工厂的废气带到了城

气候

效应区(城市风扩大了污染范围)

破坏河网系统,减少

水文引发城市内涝、水质恶化

下渗

第17页共61页

干扰和破坏了所在地

生态生物多样性减少、地面沉降、海水倒灌,使城市生态系统脆弱

区的生态环境

(2)城Tl了化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

Λ≡

影响解决措施

理环境

资源耕地面积减少城市公共建设节约用地,尽量少占耕地

短缺水资源短缺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治理水污染

大气污染合理布局大气污染较重的企业;实行集体供暖;建立绿化隔离带

环境水污染建立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水达标排放

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采用填埋、燃烧、堆肥处理方法

噪声污染噪声大的工厂远离城区布局,建立绿化隔离带

交通拥挤、居

控制城市人口增长;合理布局城市道路;公交优先;加快住房建设

社会住条件差

问题就业困难、社

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

会秩序混乱

12.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措施

(1)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

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建立与城市经济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机制;向郊区分散人口和工业。

(2)合理规划,加强管理

对城市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妥善安排各种用地的相对位置;对工业企业合理布局,适当分散

污染源。

(3)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

(4)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第18页共61页

3.1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布局

1.农业的特点:地域性、季节性、周期性

2.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区位因素

区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举例

因素

光照的强弱和时间的长短影根据农作物的生长习性,新疆瓜果甜、西欧大部分

响作物光合作用的强弱,进而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选地区适宜牧草生长但不适

影响农产品品质的好坏择适宜的农作物的品种和宜谷物生长

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关系到耕作制度珠三角地区农作物一年三

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熟,松嫩平原甜菜、青藏

气热

法。高原青棵均一年一熟

候量

积温直接影响农作物的分布

和复种制度、产量

降水量和降水季节分配状况,

影响土地的利用状况、生产能

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发酸性土壤一一茶树、柑橘;

同种类的土壤适宜不同农作展适宜生长的农作物碱性土壤一一甜菜、枸杞:

土壤物的生长。(我国三大肥沃土壤:东沙质土壤一一棉花、花生

通过土壤酸碱度、肥力、土层北黑土地、四川盆地紫色

厚度和质地影响农作物生长土、长江中下游的水稻土)

影响农业的种植方式及农业在年降水量少于200毫米河西走廊粮棉、南疆棉花、

水源(河

类型;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的地区,农业分布在河湖尼罗河流域的三角洲农

流水、湖

成为发展农业的决定性区位水、地下水、冰雪融水丰业、中亚地区的水稻种植

泊水)

因素富的地方业

平原: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宜平原的耕作业,横断山区、

宜发展种植业;发展种植业,宜发展牧业五台山的垂直农业

地形

山地:宜发展林业、畜牧业,或林业

且海拔不同,开展多种经营

3.影响农业生产的人文区位因素

(1)社会经济因素

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举例

第19页共61页

市场的需求量决定了关注市场信息`,优先种城市郊区的乳牛、花

市场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植市场需求量大的农卉、蔬菜

模作物

可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园艺业、乳畜业等的产阿根廷畜牧产品出

交通运输率,扩大了农产品销售品易腐烂变质,应布局口、荷兰鲜花出口

范围在交通便利的地区

制定相应政策法规,直服从政策导向耕地、基本农田保护

政策

接干涉农业生产

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影布局在劳动力丰富的水稻种植业是劳动密

劳动力响农业生产类型和经地区集型产业

营方式

影响农业的地域类型不同地区根据当地的北方人喜食面食、南

饮食喜好、历史因

饮食喜好和发展历史,方人喜食米饭

决定了某种农产品的

种植面积

(2)科学技术因素

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举例

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专业化

农业技术装备

杂交水

提高了农业的产量、或单位面积的产量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稻技

农业生产技术涉及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使农业生产布局受自然

术、温

控制、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

室农

扩大了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制约减小,区域选择灵

业、肉

①推动农业生产与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环活性增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