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杜丽娘看《牡丹亭》中女性意识的觉醒_第1页
从杜丽娘看《牡丹亭》中女性意识的觉醒_第2页
从杜丽娘看《牡丹亭》中女性意识的觉醒_第3页
从杜丽娘看《牡丹亭》中女性意识的觉醒_第4页
从杜丽娘看《牡丹亭》中女性意识的觉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从杜丽娘看《牡丹亭》中女性意识的觉醒目录TOC\o"1-3"\h\u28728摘要 从杜丽娘看《牡丹亭》中女性意识的觉醒摘要:明代后期,作为统治封建社会思想基础的儒家思想日益迂腐固执,特别是对女性的束缚达到了极为严苛的地步,但同时,随着新的商业城市的兴起,市民阶层逐渐形成,以市井人物为主角的作品出现,而《牡丹亭》中汤翁塑造的女性形象最为经典,这些女性形象无一不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表现了作者反对束缚人的个性,呼吁归还女性为“人”的权利的意志。本文通过对《牡丹亭》中杜丽娘这一女性作为研究点,结合杜丽娘的身份、性格、阶级和生活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在特定封建礼教之下,探究女性意识觉醒前后的过程及其背后的原因,进而窥探明朝女性的社会生存状况。关键词:杜丽娘:女性意识:明朝社会

引言汤显祖是中国古代戏曲文学大家,因创作了戏曲史和文学史上都有着极高地位的“临川四梦”即《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而闻名于世,尤其是其中的《牡丹亭》,更是与《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合称为中国四大古典戏剧。明代著名杂剧家吕天成曾对《牡丹亭》这样评价:“惊心动魄,且巧妙迭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足见《牡丹亭》的艺术分量和地位,其文辞优雅,语句优美。作为其中的女主角,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一往情深,却因伤情而死,后在现实中化作追寻爱人的魂魄,人鬼情深,最终死而复生,也终于与柳梦梅结下了不离不弃的姻缘。对于女性意识觉醒,杜丽娘一直被学者视为代表。大多都从“情与理”的角度出发结合杜丽娘所特定的身份、性格、背景等进行研究,从而理解作为女性的杜丽娘在当时特定时代之中不自觉迸发出的难能可贵的女性意识。到了明代后期,作为统治封建社会思想基础的儒学思想日趋迂腐,特别是对女性的束缚达到了极为严苛的地步,但与此同时,以市井人物为主角的作品,却随着市民阶层逐渐形成的新兴商业都市的兴起而出现。而汤翁在《牡丹亭》中塑造的杜丽娘形象最为经典。杜丽娘的形象,无一不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表现了作者反对束缚人的个性,呼吁归还女性为“人”的权利的意志。本文在历代前辈学者的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汲取精华,即从杜丽娘自身作为女性的身份出发,来探究在特定的礼教森严时空中,她所表现出来的女性面对自我命运抉择时所展现出来的化被动为主动的心路历程,也从历代女性在漫长的封建礼教阶级形态之中所处的角色出发,来窥探女性意识觉醒之路,进而反映明朝女性的生存状况。汤显祖以同情理解的心态来看待笔下的女性,也用诗意的方式来反映女性内心世界的痛苦,并对其美好的自然人性与品格进行由衷地赞美。他所塑造的杜丽娘这一女性形象,不仅影响了曹雪芹《红楼梦》中女性形象的创作,更是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也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与鉴赏价值。一、杜丽娘的人物觉醒在《顾曲杂言》中,明代的戏曲理论艺术批评家沈德符曾对《牡丹亭》有过这样的评论:“《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1]足由此可见,这部才子佳人的作品在当时的巨大社会影响,而作为汤显祖平生最得意之作,其对于后世的影响力远不止于此,尤其是其中女主角杜丽娘的形象更是成为中国文学史和戏曲史中不可多得的经典女性形象。《牡丹亭》将故事架构在宋朝,实际是反映了明朝时期女性的自身状况和意识。(一)杜丽娘的形象“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句话大概是人们在诠释爱情时所能想到的中国古典词句的其中之一,然而作为出自这句话的故事女主人公——杜丽娘,她是个怎样的女子?她又是在怎样的境遇下从一个谨遵礼教的千金大小姐一步步成为了成熟且希望掌控自己命运的女子呢?首先要回到杜丽娘这个人物本身的形象上。《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生活在士风盛行的宋朝时期,作为南安太守——杜宝的独女,在进入后花园之前的她是标准的闺阁名媛,严格按照父亲的指令,在家里做女工、读书也是为了养成端庄贤淑的品性,而且从不过问世事,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完完全全就是一个温柔、恭顺、聪明内敛的典型古代淑女形象。但自从得知并来到自家后院的花园之后,一切都变得不同了。此后的杜丽娘因为美好的春光而为自己的年华易逝感到惋惜,也会因为爱情而变得主动与勇敢,“为情而死又死而复生”的举动更使得杜丽娘自此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叛逆女性形象的代言人。杜丽娘的行为在当时的世俗眼中看起来是那样的荒唐与叛逆,但杜丽娘并没有因此而退缩,而是靠着自己聪明智慧让自己还魂,并说服父亲,最终与有情人终成眷属,让自己变成了将命运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女性。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所谓性格,又称其为心理机能或广义上的心理,是指一个人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较为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所对应的较稳定心理特征的总和。[2]然而影响一个人性格变化因素很复杂,环境就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杜丽娘在游园前后的形象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转变,除了自身的先天秉性之外,后天自然环境的转变与现实环境的长期压抑也为其性格的改变带来了一个重要的契机。我们接着就需要进一步结合她的性格、经历和成长环境等等,来具体分析让杜丽娘形象发生如此大转变的原因及其背后的意义。(二)杜丽娘形象前后的转变作为典型贵府的千金小姐,南安太守杜太宝的独生女儿,自幼就受到父母的疼爱,再加上娇好的容貌和美好的性情,让杜丽娘这个女性形象显得更加的理想化,然而在这样耀眼的外表之下,却有一个我们无法忽略的事实,那就是她所处的时代与地位,身为一个封建礼教下的大家闺秀,一出生便注定会受到礼教的管控与熏陶,这是她无法改变的事实,所以从文本中我们可以发现杜丽娘一出场就是在第三出《训女》中接受父亲的训导,父亲杜太宝因为遗憾自己有女无儿,又看到女儿白日睡眠,希望女儿能“知书知礼”,光耀门楣,但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女儿能“他日嫁了一书生,不枉了谈吐相称”[3],由此可见,完全是出于家族的名誉与阶级身份来考量。可以说她的一切行为举止是当时女子的代表:从她所读的《女训》《女戒》到后来读的《诗经》里的后妃之德的书,再到她的所行之处也有着严格的限制,因为即便家里有一个后花园,她也是不曾涉足。之后,她亲手绣了一对鸳鸯在裙角就受到了母亲的斥骂。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丽娘也是循规蹈矩,恪守礼教的大户小姐。然而汤翁却别出心裁,给了丽娘另外的机缘:老师讲解《诗经》中的女子时本是引导后妃之德,但聪慧的丽娘在老师的言语之中捕捉到了其中的深意,而丫头春香提及的大花园让杜丽娘形象变化做了铺垫,故吴吴山三妇合评本《牡丹亭》曰:“丽娘责任春香,便已心许其言,只无奈先生在前耳。故后陈老一去,即问花园也。”[4]这正是杜丽娘内心情感发生变化之前的萌动,可以看作是《游园惊梦》的前奏曲。到了《惊梦》这一出中,丽娘的身心产生了极大的转变,从而使其形象与之前有了很大的不同。“游园”一节让禁锢于牢笼般深闺的杜丽娘走进了自然,感受到了春光明艳与自然环境的美好,于是从身体到心里都有了强烈的变化,让丽娘在惊羡于明媚春光的同时又感叹春光易逝,在由此联想到自己的终日困在如同牢笼的家中,不得像花儿、鸟儿一般自由,便不禁生出无限的悲痛:“观之不足由他谴,十二亭台是枉然。”[5]这让天性向往自然的丽娘感到一股压抑之感。在现实中的哀伤只好在梦境里去寻得片刻的安慰,因此为在梦中与“意中人”的相遇做足了铺垫。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最终由于梦境与现实的巨大差距,杜丽娘选择因情而死,在死后的时光里,由于在某种意义上挣脱了现实的礼教束缚,使得杜丽娘在与柳梦梅的相遇相知中焕发出了对自由的渴望,作为自然人性的一面就表现得更为勇敢,此时的丽娘选择与阴间的判官据理力争赢得了重返人间的权力,最后又在柳梦梅和石道姑的帮助下因情而复生。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我们看到的是杜丽娘形象的变化与丰富性,感受到的是丽娘对于主体情欲的清醒认识以及对爱情敢爱敢恨的态度,女性的自然情欲在她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三)杜丽娘女性意识的自觉《牡丹亭》是明清戏剧才子佳人的典型,其中女主人公杜丽娘的形象更是在“女性文学”中备受瞩目,它所传达出的“女性意识”便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于是历代学者对于当中女性形象的研究颇多。“女性意识”从辞源学,心理学,生理学等方面综合考察来看,解释为:“女性意识是女性自我觉醒的产物,是女性通过后天的学习萌发出的自我意识,是女性在对自己性别认同的前提下,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然人。通常具有女性意识的女性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社会强加给自己的性别特质及责任会进行思考、辨析,有选择地接受。”[6]纵观世界文学,我们不难发现,在长期的男权社会男性话语权的统治下,女性话语权几乎是很少涉及的,女性在历史舞台上只是作为配角的存在。其实,在人们从小接触的西方童话中便存在着这么一个经典模式:白马王子克服了千辛万苦救出了身处险境的公主,并从此过上了快乐的生活,即《格林童话》中的灰姑娘童话模式,《一千零一夜》中一个机智的出身底层的小伙凭着自身的智慧克服重重困难成功迎娶心爱姑娘的结构,从这些故事里可以看出,男性是故事的决定者,而女性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角色。但《牡丹亭》中却不是这样的,因为作者对这样一种传统经典的范本进行了自觉的打破。在本文的故事中,杜丽娘始终是故事的掌舵者,在经过游园后的杜丽娘与文本中另一个女性角色——丫鬟春香完全不同,同样是游园,春香只是“溺尿去来”,是一种无意识的闯入园中,率真自然完全无所顾忌。而丽娘则是在先在心里默默记下之后,更是在心里千回百转深思熟虑一番,打定主意才进入园中,其中最本质的原因还是因为两者身份的不同:春香只是一个年幼的小丫头,不曾也不必恪守礼教的制度,但杜丽娘给则正好相反,因为她是大家闺秀,从小就受到诗书礼仪的熏陶,自然就养成了内敛矜持的性格,但恰恰是这样的学识与涵养,让一直处于压抑状态下的丽娘,一旦领悟到了这样美好的自然之景蕴含的深意之后,便会对生命的真谛看得更加透彻。后来的她更是展开了实际行动,在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情欲后,冲破了男性在两性关系中主动出击的常规套路。在《惊梦》一出就是丽娘情欲自觉的最好体现:她首先在梅树下做了一个与书生交合的春梦,进而使柳梦梅与此同时也做着与丽娘同样的春梦,因为丽娘的梦所以才有了这样一段“柳梦梅”,由此可见柳生在这段关系中是处于被动地位的,而身为女性的杜丽娘却是主动者。在这之后的丽娘因梦生情,由情而死,进入鬼蜮之后的她,非但没有像一般人们那样因为作出越礼之事后便遮遮掩掩,相反却表现得更为“任性”与大胆,如在《冥判》一出中与地府判官打交道时,更是表现出对自己生命的掌控欲,希望能够为自己争取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而在之后以鬼魂的身份与柳梦梅日日幽欢,更是对当时社会中礼教的强烈的冲击与反叛。正是由于这样大胆的对高高至上的传统礼教的挑战与冲击,才让《牡丹亭》在当时以及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了明令禁止的“禁书”。但不可否认的是,杜丽娘在与柳梦梅两人之间的关系中较为主动的原因,还离不开她身为官宦小姐的身份与柳生穷困书生身份借宿其门下的条件下才有了两人感情的发展。总的来看,杜丽娘作为传统封建礼教下的大家闺秀,能够表现出对于情欲的自觉是出于自身性格的反抗与叛逆以及两人身份地位的差异共同组成了在当时“逆主流”的“女追男”模式。(四)杜丽娘女性意识的觉醒置身于明媚春光园里的杜丽娘,眼中所见的每一处景物都是心理的折射,每一所景物都与感情相连。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7],在惊叹于春光的无限美丽时,又感叹于春光易逝以及由此联想到自生幽禁般的深闺生涯,“姹紫嫣红”和“断井残垣”形成鲜明的对照[8];撩起她“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9]哀伤,一种春光易逝,青春难久的种种焦虑不安促成了杜丽娘“白日梦”的诞生。在梦中,丽娘体内的自然人性首次得到毫无压抑地释放,并与现实中的苦闷压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丽娘的一个甜美而神秘的梦,也是一个觉醒的青春女性的梦,是她作为女性对于情欲正当追求的自觉意识。笔者认为这是杜丽娘以一个正常女性的身份意识到个体需要的第一步,而在之后她对于命运的掌控感随着其经历的种种事件而变得越来越强烈与主动。如果“惊梦”是不满真实,是想要通过梦境来躲避真实,那么“寻梦”则是对真实的挑战,想将梦变为真实,且“寻梦”是在“慈戒”之后,也就是说此时的丽娘已经有了想要冲破现实束缚的冲动,想要主动地追求自己的爱情,春香让她吃早膳时,她更是直言:“你说人生在世,怎生叫做吃饭?[10]”这看似叫人摸不着头脑的一句话实则表现出丽娘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到了《写真》一出,进一步反映了杜丽娘自我意识的觉醒:如在其中的【普天乐】【雁声过】【倾杯序】【玉芙蓉】【山桃犯】五支曲子的念唱中具体地展现出了丽娘自描写真的具体过程,丽娘将自己的容貌形态细细的描绘出来的过程其实也展现出一个青春少女对自我容貌与体态的认知,更重要的是丽娘寻梦不得又恐被人遗忘所产生的孤独与不甘,于是才会想要将自己画出来,她没有因此而轻视自己,在我看来反而是作为一个女性对自己的一种自珍自重,因为写真时的仔细认真再到叫人把自画像装裱起来的正式,都表现出一个女性对于自身的足够重视与尊重。在清醒地意识到美梦已无处可寻,现实已无可留恋只是,便香消玉殒,来到的阴间。人间的窒息礼教气息让丽娘在可怖的阴间获得了一丝喘息的机会,在于判官的对话中丽娘得知梦中的真相后,没有像一般人那样因为作出越礼之事而遮遮掩掩,而是变得更加的痴情与勇敢,并决定以“鬼魂”的身份重返人间与情郎相聚,足可见她对情爱的追求已是超越了生死,只希望能够破镜重圆,对于自己爱情幸福更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在之后又因为情爱重生为人后,此时的丽娘已不再是当初的丽娘,她已经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女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坚强的女性,希望通过“父母之命,媒人之言”这一符合封建社会规范的方式,让自己的幸福得到父母和社会的认同。因此在面对陈最良的误会而会使他们的婚姻受阻时,丽娘果断选择以远走临安的方式保护自己的爱情,而在最后一出《圆驾》中,面对皇权与父权的双重重压,她也毫不畏惧,不但在皇帝面前争得了生后做人的权力,还在父亲那里争得了自己婚姻的权利。杜丽娘在这一路走来的艰难和波折中,使人们所看到的不只有她的魄力和胆量,更是作为女人对自己情感婚姻的主动要求和自我意识的觉醒。二、杜丽娘对打破“女性刻板印象”的渴望(一)杜丽娘——男权统治下的“附属品”在大量的文学作品中人们不难看出,不管在东方文化还是在西方文明之下,在男权主导的时代中,所有女人都算不上“真正”的人,而只是作为男性的“附属品”而生存,在男权社会的观念中,女性就是生育的工具,是家庭的仆人,在社会上是没有任何权利可言的,只有应该遵守的所谓的道德和义务。如在我国古代宗法制建立之后的夏商周时期,以礼制规范了各国政体,父母产业均由男性接续,世代相承。而与此同时统治者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纵情声色所需,还专门衍生出了“女乐”这一职业,即专门为统治阶级享用的女性乐舞奴隶,这些人属于奴隶主所有,主人下葬时还要作为陪葬的附属品殉葬,从生到死都不得自由,是彻彻底底的附属之物。[11]随后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女性都是作为一种男性的一种陪衬物而存在着,人们习以为常地把女性的容貌作为评判其自身价值的大部分属性,而对于女性作为“人”而存在于世上的方式却常常被忽视掉。在文本中身为女主角的杜丽娘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在森严等级的制度之下,出身名门的大家闺秀从小便恪守着礼法规矩,因为父亲杜宝是个封建大家长,没有儿子只有一个独女,导致他十分疼爱女儿,但凭他再怎么怜惜自己的女儿,终究不会改变长期建立的宗法制度下对“女儿”这一身份的认知,因为女儿一方面作为性别当中的女性来看,只是家庭中的附属物,她没有宗法继承权,另一方面作为血缘关系来说,终究是要出嫁的,所以对于女儿丽娘的管教,杜宝大部分都是为了女儿能合乎礼教出发,更进一步说,是为了家族的颜面与荣耀,再这样的环境之中长大的杜丽娘在父亲眼中成为了端妍恭顺的大家闺秀,她作为深闺女子严格地约束着自己和身边人春香的言行,认为“那贤达女,都是些古镜模”[12],可见此时身为一个千金小姐的矜持稳重完完全全是符合她的身份和所属阶级的,而在文本其他人物对杜丽娘的评价之中更是印证了这一点:杜丽娘的母亲说丽娘“每日绕娘身有十百遭,并不见你向人前轻易笑”,丫头春香也说“看他名为国色,实守家声,嫩脸娇羞,老成尊重”[13],这些都是丽娘规矩尊礼的表现,都是作为杜丽娘这样一个大家之女子应该形成的人格表现。即便到了之后杜宝为女儿请师授课,也是希望女儿他日出嫁之时能够光耀门楣,鼓励女儿做有才的卫夫人,而在正式上课的过程中,老师也只是讲《诗经》中女子中能够引用出后妃之德的故事来教导丽娘,就连杜丽娘死后在阴间与判官打交道之时,拥有主宰生杀大权的官吏也是一名男性,因为是一名男性,他在欣赏杜丽娘容貌的同时又因为丽娘父亲身份和地位的缘由,所以才对丽娘网开一面,其间固然离不开杜丽娘自身的努力,但若没有判官的放行,丽娘是万万不会在于柳生再续姻缘的了。由此可见在文本中男性对女性命运有一种完全的掌控能力,他们希望按照自己的要求与标准去培养心中理想的女性,这样的态度与对待物品没有两样,因此也就在其中展现出了女性在男权统治的时代当中作为“附属物”而非“人”的一种可悲与可叹,杜丽娘则只不过是千千万万这样的女性当中的一员,而作为女性的杜丽娘在这样压抑与禁锢的男权统治时代,敢于同不合理的主流文化抗争的行为实属难能可贵。(二)以杜丽娘为首的女性对“打破刻板印象”的渴望《牡丹亭》中的杜丽娘作为一名女性,具备女性的温柔与美丽,青春懵懂的她,更是有着少女的怀春之心,这些表现都是女性意识中突出性别特质的部分,但作为女性的前提是以“人”的属性而存在,因此从这点来看,其特质并非只能是单一固定的一面,而是立体而丰富的多维结构。所以文本中的杜丽娘不仅仅只有突出的女性特质,除此之外还有着其他意义的女性含义的特质:首先,在与柳梦梅的恋爱关系中,她是发起者,从进入花园进入梦境的那一刻,她都将自己爱情的权利握在自己手中,她可以为了爱情不惜以生命作为代价,甚至化为鬼魂之后也并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为自己争得与情郎再次相处的机会,可以感受到丽娘内心勇敢而又执着的一面;接着在与柳梦梅的相处过程中,丽娘并没有一味地陷入爱情的甜蜜之中,她也会试探对方的心意与品信,于是她主动说出了自己的身世因由,在确定的柳生的心意之后才决定重返人间,不难看出杜丽娘是理智与谨慎的,而非在社会固有印象中,女性是一味的感性与情绪化的生物;最后在决定与柳梦梅成亲的过程中,两人历经种种曲折与考验,但她始终对于爱情坚定不移,为了不受老师陈最良的阻力,丽娘选择曲成婚姻并远走临安时,她是那样的果敢和坚定;最后在面对父权与皇权的双重压力之时,杜丽娘没有丝毫的怯懦与屈服,而是在殿前将自己与柳梦梅之间的前因后果娓娓道来,面对父亲的顽固与迂腐,丽娘也是毫不退让,晓之以情动之以情,最终让自己与意中人结为连理。这样的杜丽娘不再只是仅有女性突出特质中的温柔与美貌,还有着独有的勇气和决心,坚毅和果敢,将这些品质赋予女性身上,笔者认为这也是女性打破“刻板性别意识”的体现。其实在《牡丹亭》中除了杜丽娘这样令人深刻的主角形象之外,还有其他同样具有魅力与丰富的女性角色,其中之一便是石道姑这个人物。作为配角的石道姑,在男女主角的故事线里,是他们的帮助者,为他们的爱情穿针引线,最终使杜丽娘与柳梦梅修成正果,也正因如此,常常被我们忽视石道姑作为一个独有的个体存在所具有的价值与其背后隐含的意蕴。《道觋》一出中石道姑正式出场,她一上场就念了一段“千字文”,自叙身世表明“石女”的身份,因为自身先天性的生理缺陷不得不出家为尼,这让她作为女性却承受了生理与心理两方面的痛苦,即便是男扮女装的形象,上了年纪的陈最良,亦和前来求药的石道姑讲起了荤话,这表明在真正的男性眼中,石道姑的女性身份并未被彻底的消解,即便没有做出实质性的举动,也会通过言语的形式呈现。但石道姑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处境而自怨自艾,也没有将视野仅仅局限于自己的身上,在杜丽娘身患重病之时为其驱邪祈福,可见她本性善良的一面,但目睹了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之后,没有因为自身不幸的婚姻生活和被夫家抛弃的经历而阻止他们,相反还不顾自己的安危去帮助丽娘还魂,比起春香的不谙世事,石道姑更懂得男女之情并随机应变,比起杜母一味地顺从丈夫换来的却是女儿的早夭,她更能机智勇敢地帮助丽娘,比起陈最良的迂腐与思想上的僵化,她却精神自由活泼,并不畏礼教的束缚,而是尽力地帮助于成全杜柳二人。被世俗伤害却热心地成为了杜丽娘的“护花使者”,为丽娘打点一切琐事,再到后来出庭为丽娘作证,石道姑始终都保护者杜丽娘,让我们看到了除了男性之外,女性角色也可以很好地保护其他人。也许石道姑本身的角色并没有给读者带来“性别特征”之感,但如果将其形象作为女主角丽娘的另一面来看,丽娘代表了人们理想中女性时刻端正美貌的一面,那石道姑则是女性处理其他事物时与男性同样机智勇敢的一面。三、《牡丹亭》中女性意识崛起的时代背景与思潮(一)时代背景1.明初封建礼教束缚人的思想礼教思想发展到宋朝虽然在欧阳修、苏洵以至于后来的朱熹等一行人的发展推行之下,将其与宗法制相结合,使得礼教宗法制能够在庶民阶级得到推广,但对外在的秩序要求没有后世那么严格,只是到了明代以后,尤其是在明初时期,因为社会动乱不定,那些统治者为了社会能够尽快地回复秩序与稳定,把宗法礼教推向了更为极端的道路上,导致了礼教思想越来越僵化,特别是对妇女的行为规范更是到达了严苛的程度。明太祖朱元璋刚即位之时就下了一道诏令:“民间寡妇,三十年前亡夫守制,五十年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免除本家差役。”[14]从此,社会上自帝王皇后下至文武大臣,都不断提倡那些反映“三从四德”的封建书籍,以此想要达到约束妇女行为举止的目的,其最终的结果无疑会束缚人们的身心,摧残女性的心灵。在文本之中的杜丽娘身上便有着明显的体现:她从小便养在深闺之中,长到十六岁时若不是丫鬟的提及,都不知道自己的家中有一个花园,真正的恪守着“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规矩,并且因为在白天的午间休眠便受到了父亲的严厉批评,更是在裙子上绣了鸳鸯的图案后受到了母亲的教育与组织,连作为正常的人对爱情的向往与表达都要被扼杀在摇篮里,真的是令人可悲可叹。在清代焦循的《剧说》卷六引《蛾术堂闲笔》中记载:杭州有个女伶名字叫商小玲的,因不能与情郎结为连理最终郁郁成病,演《牡丹亭》“寻梦”、“闹殇”两场戏时,都“缠绵凄婉,泪痕盈目”。在以此演唱《寻梦》一出中的“待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得个梅根相见”一句时,扑倒在台上。演春香的演员上来,发现她已经气绝而亡。[15]由此可见汤显祖的《牡丹亭》在表现封建礼教对女人的伤害至深之时同为女性的妇女感同身受,引发了她们对自己命运的感慨与思考。2.明代中后期社会结构的变化到了明代中后期的中国,在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逐渐完善的同时,作为权力的唯一代表人皇帝也慢慢变得不理朝政,因此那些以权贵官僚为代表的上层资产阶级精英文化也逐渐结束,但与此同时以乡村阶级和市民阶级为主导的新社会文化却逐渐揭开了序幕。再加上此时的明朝商品经济与手工业的日渐发展壮大,使得一向受困于农业而不得发展的社会下层人民找到了谋生的另外一种可能性,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抛弃传统的农耕方式,开始从事经商活动,这样的改变使得市民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审美趣味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经济占据文化消费的主体因素又使得拥有了一定消费主导力的下层阶级有了一定的主导权,所以市场上便涌现出了大量的反映市民文化的文学作品,市井民众对俗文化的推崇,使得当时许多的文人参与并迎合到民俗文化的建设中,于是便产生了大量关于情爱的作品,而这些作品大多于以往的传统道德理念相冲突,但这也使得其中许多优秀的文人力图在情与理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汤显祖的《牡丹亭》便产生了。3.明代女性读者的需求正是由于明中后期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丰富,经济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书籍的产生和传播的同时,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女性读者及其阅读活动也在不断的发展与普及。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当时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对女性教育的重视,首先明代的科举十分发达,各学院及学派的学风盛行,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于读书应举的渴求,而且又允许女子读书识字,尤其是在当时的江南地区文化教育的普及与施行,使得更多的女子也能够读书写字[16];再次明代的皇帝历来都十分重视女性读书受教育对治国理家的重要作用,如明太祖颁发的《女戒》、明成祖颁发的《古今列女传》等诸如此类的著作都是由皇帝亲自下令组织大臣编纂的,还有一些民间自行发起的类似的读物如《古今女鉴》《古今彤史》等也在当时社会上广泛流行,这些都为女性阅读提供了前提和基础。而由于小说戏曲的日益繁荣,也更促使此类小说成为女性们漫长的家庭生活中打发休闲时间的读本,尤其是汤翁的《牡丹亭》在女性阅读中大受欢迎,传播也相当普遍,因为与其他同时代作家相比,《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的形象不仅仅只停留于外表的描绘,更重要的是展露了身为一个女性面对爱情婚姻时自然情欲的流露以及主动追求幸福的权利,独特的女性视角所彰显出来的思想感情,更能引起和杜丽娘有着类似处境的明代女性读者的共鸣与感悟,引导她们以正确的思想方式来看待情与爱。(二)时代思潮1.“程朱理学”士风盛行下“心学”的兴起随着宋朝“程朱理学”的发展与日趋兴起,儒家的理论体系得到了一次全面的更新,即将以儒家社会、伦理、道德等为参照的标准纳入了人们更广泛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在明朝建国初期,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将其作为建构国朝思想的理论依据,而后朱棣更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比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礼大全》,都是以“程朱理学”为标准,颁布于世,自此正式建立了“程朱理学”的独尊正统地位。[17]然而正所谓过犹不及,当“存天理,灭人性”的类似声音成为一种社会评判标准时,就会使得社会风气的僵化与人们思想的禁锢,这样的窒息感势必会引起一部分人的不满并开始进行反思,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统治者对佛、道“宽松”的政策之下,尤其是嘉庆皇帝对道教的痴迷,这种与当时正统的儒家思想不符的思想受到了提倡,使得“程朱理学”的思想受到了很大的波及与地位上的削弱。到了明朝的中后期,在中国政局中,从张居正改革“万历中兴”开始,中国经济社会蓬勃发展,人民的生活方式、思维都开始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不同的思潮派别横空出世,彼此交错,掺杂其中,甚或冲撞在一起。其中,较为出名的是朱子学派、阳明心学等,而以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在社会上异军突起,其弟子以及该学派成员又多次举行讲学活动,一时间在当时的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效应,对世人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同时,较为激昂的一派则是由王阳明的门徒王艮吸收阳明心学之精髓,脱胎换骨而来的“王学左派”,对中国思想传统朱子学派的“存天道,灭人欲”的思想作出了反攻,期盼能突破封建社会的思想牢笼,回归正常人生,反对封建社会的禁欲思想,主张人类必须有正确的生存需求和寻求物质的幸福。这一思潮在当时震动一时,并被不少人所赞赏与认可。而汤显祖则作为其后世弟子也受到了该派思潮影响,终生仕途不顺的他,在万历二十六年便弃官回归故乡。在生活极度失意而不甘寂寞的状况下,他将其才华迸发于戏剧写作上,但由于刚刚辞官返乡,对政治高度的不满,于是《牡丹亭》——一篇超脱世俗的戏曲,在他带着愤怒之情创作中诞生了。2.以女性为主题的作品创作水平的提升小说从出现之时,对于女性形象就有所涉及,只是因为作家的“女性观”不同,所以在作品中呈现出来的女性形象也有所不同。而在更遥远的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男权主义主导下的时代中,女性的地位一直都处于劣势的状态,一度被视为单纯的生育工具甚至还会成为红颜祸水。尤其是在明代初期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一直都是男性角色的附庸或者是达到他们某一目的工具,如在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中女性形象,自身没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她们的出现只是为了辅助男性事业的发展,一个貂蝉就能制服连关羽张飞刘备都无计可施的吕布,她在作者笔下只是美貌的化身,也只是政治斗争的棋子而毫无作为一个“人”的生命可言,《水浒传》中的女性更是成为红颜祸水的妖女,作者更是将其塑造成了男性事业道路上的障碍,略有姿色的便是“坏女人”,能力强的女子便是“母夜叉”之类的。一直到了明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的发达经济水平的提高,小说中出现的女性人物形象才有了改变:如《剪灯新话》中不慕权贵忠于情感的刘翠翠,明杂剧叶宪祖《夭桃纨扇》中的风尘女任夭桃,在钟情于书生石中英后,又以“好花不向街头卖”来表达了自己的专情。到了明代后期,表现妇女意识觉醒的小说更是大量出现,如在“三言”“二拍”中呈现了不同以往的女性面貌和她们的精神品格,尤其是冯梦龙的“三言”中描写的大量的个性鲜明的女性,肯定了女性作为“人”的正常的情感思维,和在爱恋与婚姻中妇女和男人一样的平等性,《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花魁娘子辛瑶琴,是伟大的爱情理想的化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更是敢爱敢恨,大胆地追求自己的幸福和自由。[18]这些女子虽然都出生于风尘之中,但无不具有纤尘不染的高贵的品格和敢于同权威反抗的斗争意识,更不必说作为“情与理”抗争典范的《牡丹亭》中同传统封建礼教斗争的杜丽娘的形象,这些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都客观表现出了明朝在新思潮下人性的觉醒,女性都体现出较为强烈的主体意识,她们大都两情相悦,郎才女貌,对自己的命运有一定的主动掌控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毫不妥协的面貌所体现出来的崭新的道德价值观,在当时以及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结论《牡丹亭》中杜丽娘从一个幽禁在深闺中的少女成长为一个敢于挑战森严的封建礼教的成熟女性,让我们看到了在传统礼教发展至明朝后期之时,人们对于女性的重新思考与认识。从女性意识的视角出发,杜丽娘的思想意识是一个逐步觉醒的过程,从最初作为少女时意外发现园中自然美景,感受到自然之美,再到作为自然之人渴望得到情欲之爱时,不顾现实礼教束缚而为情而死,死而复生的无畏与执着,最后为了与心爱之人长相厮守与至高无上的父权皇权据理力争时的勇敢与坚毅,都传达出女性作为独立个体具有追求自主的权利。尽管在汤显祖所处的明末时代由于时代所限,对于女性形象的讨论大多都是如杜丽娘一样只是体现在爱情婚姻方面的突破,即只是女性意识中的某一个侧面,但却在后世,无论是在文学上,还是在现实社会中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文本中体现出来的“以情反礼”和崇尚个性解放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对于女性的赞美与尊重,使得女性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更是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